王旭高治肝
清代名医王旭高肝病辨证特点
王 氏认 为 ” 病 最 杂 ” 然 肝 病 虽 杂 , 以 ” 肝 。 却 肝
气 、 火 、 风 ” 之 , 为 肝 用 太 过 所 致 。 始 于 气 肝 肝 统 均
王 氏 论病 , 遇 疑 难 杂 症 , 可 措 手 之 处 , 往 如 无 往
郁 , 而 为 火 , 则 为 风 , 郁 而 不 舒 为 肝 气 , 郁 化 化 盛 故 气 火 为 肝 火 , 升 无 制 为 肝 风 。其 临 床 表 现 虽 然 复 杂 阳 多变 , 其 基 础 则 为 肝 失 疏 泄 、 气 郁 结 。 一 旦 肝 之 而 肝
疏 泄 失 职 , 疏 泄 不 及 , 疏 泄 太 过 , 往 致 肝 之 经 或 或 往
精 心 慧 思 , 之 凿 凿 , 人 不 得 不 服 。 如 治 一 人 , 言 令 ” 无 孩 子 而 乳 房 膨 胀 , 下 乳 汁 ” J论 病 日 : 乳 房 属 亦 ¨, ” 胃 , 汁血 之 所 化 , 孩 子 而 乳 房 膨 胀 , 下 乳 汁 , 乳 无 亦 此
K e o ds: W a x a yw r ng ug o;Li e i e s /di e e itn y r v rds ae f r nta i g s nd ome; S e n s o plen a d 号 ] 2 94 中 R 4 .9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0 7— 4 2 0 0 文 10 5 7(0 2)9—0 1 0 5 2— 2
Absr t:fo r t ac r m D .W a x a c i c c s s t p o e hi p re e f rdi e e i tn lv r d s a e ̄ s nd o e t r a men , we ng ug o lni a e o ex l r sex e i nc o f r ntai g i e ie s y r m o te t t
王旭高治肝卅法及病毒性肝炎辨证治
学术思想
对肝气、肝风、肝火病机的阐发是《治肝卅法》的 核心。
“肝气证治”主要提出:
1. 肝主疏泄,喜条达。气郁则两胁胀痛,疏肝宜香 附、郁金、苏梗、桔叶。化热者加丹皮、栀子; 挟痰者,加半夏,茯苓;兼寒者加吴茱萸。
2. 气郁日久,络脉瘀阻,疏肝通络宜归须、桃仁、 泽兰、旋复花。
“肝风证治”主要提出:
2. 治疗温病,变用承气与白虎
王旭高学习吴又可《温疫论》深有心得, 提出温疫治法可变用承气汤和变用白虎汤。
变用承气法
“《温疫论》中用大黄,极言神妙无比,后人不善用而强效颦(音 “频”),误事亦多,惟疫证误下之害小,伤寒误下之害大, 盖以疫多火耳”。所以说:“温病下不厌早”,“伤寒下不厌 迟”。《温疫论》云:“人方食肉而适得病,虽下之而食不下。 必加人参于下药之中,其积始行,此盖助其胃气,以敷布流行, 即又可先生聪明善用大黄处也。曾见吴济亨治一年高人,食牛 肉账满不消,诸药不效,先用人参六君子汤一剂,而后消而下 之,即又可先生之意,将一方而为二法也,”
治疗时应随证加减,两方合用,要化裁, 药味不可过多,一般以十二味为适宜。
病案1
郑XX,男,15岁,住北京市大兴县。 初诊时间:2001年2月13日 主述:发热,腹痛,黄疸,鼻衄反复发作二月余。
现病史:患者因“腹痛、腹泻”于2001年4月24日5月18日在某医院住院。经查腹水抗酸染色(+), 外周血WBC7.6×109/L,RBC4.65×1012/L, Hb138g/L, PC99×1010/L。
辨证分型
湿热中阻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脾肾阳虚证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 宜昌会议(2004年5月)修订
病毒性肝炎各证型演变图
王旭高调肝八法治疗小儿癫痫症的经验总结-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王旭高调肝八法治疗小儿癫痫症的经验总结-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群过度放电所致的神经系统慢性功能性疾病[1].中医对癫痫的认识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对癫痫从不同角度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病机而言,癫痫发作主要以神昏和抽搐为两大特点,病位不离心肝脾肾四脏.抽搐以肝风内动为主要病机,而神昏主要以痰蒙神窍为主要病机.癫痫治法也丰富多彩.下文就从肝脏治法进行论述.治肝之法,上溯《黄帝内经》,近抵今日,所论详备.然而,所论最详者,莫过于清代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提出了治肝三十法,详细完备,堪称治肝大法之集大成者.王氏以纲驭法,提出了肝气、肝风、肝火、肝寒肝虚证治四纲,再细分具体治则共计三十余条,后附例举典型用药,理义精当,十分切合临床[2].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对肝病的论述贡献巨大,被后人誉为治肝楷模.导师马融教授长期从事于儿童癫痫的研究,对儿童癫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深入的研究.他继承创新,博采众家,提出风痰逆乱为癫痫的核心病机,豁痰息风为癫痫的基本治疗大法,在肝病治法的使用上有深刻的见解.笔者从王旭高治肝三十法中深受启发,将马教授的治疗思想介绍如下.调肝八法探讨1. 平肝法《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惊者平之、重可镇怯.平者,平其亢也.肝为刚脏,主升主动,肝体阴而用阳,肝气有余则升动太过,易出现升动太过而出肝阳太过,肝风内动,且小儿为纯阳之体,阳胜则亢,因此易从阳化热,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双目上视、烦躁易怒等症.故治疗以平肝之法.平肝法细分有平肝、镇肝的区别.平肝者,法取天麻钩藤饮、羚角钩藤汤之方义.马老师习用天麻、钩藤、菊花、桑叶、刺蒺藜等轻柔平肝的植物药,轻柔而不拂逆其条达之性,清泄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中正平和,平逆亢阳.镇肝者,法取《金匮要略》风引汤(大黄、干姜、桂枝、龙骨、牡蛎、石膏、滑石、紫石英、赤石脂、寒水石)之方义,其用药选取介石类矿物药,取其重坠之性,降坠虚阳.老师习选用石决明、灵磁石、珍珠母、代赭石、龙骨、牡蛎、紫石英之属.平肝法,为肝病治法之基本.在癫痫各种发作类型和癫痫综合征中,除典型的失神性发作以失神为主外,都伴有不同程度局灶性或全身性抽搐.因此,从肝论治是治痫必选之法.然而,平肝法相对应的是升肝法.肝性善条达而恶抑郁.镇肝或清肝太过则抑制了肝气的条达之性.风药大多性属辛温,其性升散,能助肝阳和升脾阳的作用,且能舒肝郁.临床则应恰当的掌握镇肝和升肝的比例.如泻青丸中的羌活,不仅引药入督脉,更能调达肝气,防止清肝太过而肝气壅遏.镇肝熄风汤中的茵陈和生麦芽,张锡纯称之为茵陈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用化风丹平痫[3],一派风药.因此高度重视风药与平肝、清肝药物的配伍,升降结合、承制相因,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2. 清肝法《黄帝内经》云: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清肝之法,大宜分为两端.其一者,泻肝火.又云: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壮火宜苦寒直折.其立法宗泻青丸、凉膈散方义,攻滞降泄,清泻肝胆郁火.选药选苦寒之龙胆草、芦荟、栀子、黄连、黄芩、大黄、夏枯草等.马教授习用泻青丸或凉膈散,泻胸膈肝脾郁热,调理病理体质.大黄一味,颇有方义,泻肝与疏肝并举,给邪以出路,重用通便,少用健脾,促进食.然而泻肝之法终属于攻邪之法,易伤肝阴肝血,所以应兼顾攻补兼施.对于热痫,马教授一般采用凉膈散或风引汤治疗,凉膈散一般适宜于小儿,风引汤适宜于大龄儿童或者发作次数频繁,一般药物不易控制的患儿,以寒热错杂为病机特点.其二者,凉肝血,凉肝与泻肝无本质区别,略偏重于血分.肝火窜扰血络,血脉弛张,易生风动血.尤其对于风痫,由热性惊厥转变的癫痫,其用药宜羚羊角、水牛角、牛黄、青黛、寒水石、生地黄等,性属咸寒,咸味走血分,性寒清虚实之火,清血络之余热.血有濡养和化神作用,血有郁热,则神窍被蒙,故凉肝血常与开窍并用.取冰片、菖蒲、郁金等药物.同时凉中兼行,防止冰遏郁热的弊端.应用清肝法要注意3点:①小儿为纯阳体质,易从阳化热.②癫痫患儿免疫功能紊乱,易罹患外感,或由热性惊厥转变而来,如热性惊厥附加症,血分有郁热内蕴,呈内热体质.③长期服用抗癫痫西药所致认知功能改变的患儿,以急躁易怒,冲动任性、大便干结等肝火旺盛为体质特点.3. 疏肝法木曰曲直.肝藏血,主疏泄,性善条达.疏肝法主要应用于:①精神运动性发作,即颞叶癫痫,尤其是内侧颞叶癫痫,主要与精神、情绪、记忆等功能失调有关,是目前难治性癫痫的主要类型.②内分泌失调(如月经)、外伤所致癫痫,以瘀血为病机特点.疏肝法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疏肝气.《黄帝内经》云:百病生于气.气滞则血瘀痰凝.马教授在治疗精神运动性癫痫时,多采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和解疏利,安神定惊.三焦与胆同属少阳,有通调水道和运行气血的作用.三焦得通,气顺痰消,则阴阳得平.临床选药多选清轻疏散之柴胡、佛手、川楝子、玫瑰花、薄荷等.其二调肝血.《黄帝内经》云:卧血归于肝.指的是肝血瘀滞或恶血归肝,扰动肝风夹痰上扰神明发为癫痫.癫痫患儿或因产伤,或因外伤或因外科手术伤及头颅,宿瘀留着,伤及脑络.脑为精明之府,不容仟芥,易扰乱神明.肝血贵在流通,通则清,滞则乱.故其治法宗通窍活血汤和复元活血汤方义.选取养血活血的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红花等.女子以肝为后天之本,肝血充则月事以时下.肝血瘀滞扰乱神明,每次于经期来临或结束时发作,对于这种由于内分泌紊乱导致的癫痫,宗桃花四物汤方义,养血通经.4. 育肝法育者,养也.肝以阴血为用,体阴而用阳.养肝之法,在于养肝阴、补肝血.实者泻其子,虚者补其母.王旭高有言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取乙癸同源之义,当滋肾水而养肝阴,宗滋水清肝饮的柴胡配当归、生地黄的方义.或阴虚风动或阴血素亏的惊风抽搐,宗大定风珠或三甲复脉汤的滋阴养血熄风的方义,阴血充而内风自平.其用药多用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鳖甲、龟板等同入肝肾二经的药物.育肝尚需与敛肝相结合,肝阴宜敛宜收,其药多取木瓜、白芍、乌梅、山萸肉.国医大师朱良春喜重用乌梅合白芍,对于阴虚阳亢的高血压眩晕屡试不爽.诚然,长期癫痫发作患儿多伴有精神疲惫,躁动不安,手足抽搐不显,虚烦,手足心热,易出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多因癫痫久发,精血暗耗,肝肾俱虚,加上小儿自身具有肝常有余,肾常虚的特点,阴虚阳亢的症状更加明显.此型患儿多服用清肝泻火或仅服用平肝药物疗效不显.马教授多用《小儿药证直诀》中地黄丸滋肾阴而制亢阳,肝肾同调,用河车八味丸治疗髓海发育迟缓合并癫痫的患儿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5. 搜肝通络法《黄帝内经》云:风胜则动.搜肝通络法一般特指虫类药的应用.虫类药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功用,以其走窜之性能搜剔经络间顽痰瘀血,功效卓着,被历代医家所青睐.虫类药的应用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络病的兴起,肇始于叶天士,其喜用血肉有情之品入肝搜络,开络病先河;发挥于温病学家杨粟山,他善用虫药,着《伤寒温病条辨》,以名方升降散出名;国医大师朱良春总结前贤,着《虫类药的应用》,把虫药的理论和实践都提升了一个层次;河北吴以岭创络病学说,开创了虫类药的应用的新纪元癫痫以风、痰、瘀为病机特点,肝风挟痰夹瘀上窜脑络,旁达四肢,发为抽搐、神昏.痰瘀不剔,则肝风难平,久伏则呈胶滞顽痰,时发时止.因此非搜筋剔骨的虫类药不能治疗.久病入络,尤其对于久治不愈癫痫患儿或抽搐频繁的患儿,疗效卓越.对于此类癫痫患儿,马老师常常在平肝、化痰、活血的基础上加以蜈蚣、全蝎、僵蚕、乌梢蛇等虫类药.上肢抽搐者加以引经药桑枝、姜黄.对于下肢不利者加以牛膝等引药下行.但必须指出的,虫类药多性属辛温走窜,易耗伤阴血.肝血不足者宜以白芍、生地黄、当归等佐制.6. 心肝同治法癫痫病位在心、肝、脾、肾四脏.心、肝二脏尤其重要.心藏神,肝藏魂.痰蒙心神则神昏不语,或精神失常.肝风内动则抽搐或四肢蠕动.心肝同调当分心之实证和心之虚证.心火萌动,引动肝风,风火相煽,夹火夹痰,蒙蔽神窍,则发为神昏、抽搐.即强直阵挛性发作,此种类型的发作,马教授采用涤痰开窍,清肝泻火的治法,以涤痰汤合泻青丸加减.或加以朱砂、琥珀、黄连以清心镇惊.心之虚证指患儿心气迟缓不收,症见独语、错语、神悴、善忘、睡眠不实、自汗等,马老师则采用养心缓肝的治法,以甘麦大枣汤加减.或加以百合、生地黄养心益肝,取《金匮要略》百合地黄汤方义.心主神明,肝风挟痰,痰浊易蒙蔽神窍,故调心法必须与化痰法相结合,选用胆南星、石菖蒲、远志等化痰兼有开窍的中药.7. 肝脾同调法调脾为治痫之王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具有运化水液和水谷精微的作用.水停为痰,谷停为滞.痰蒙心神或走窜周身经络,因此症状变化万端.李时珍说: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是故怪病皆有痰作祟.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强脾弱,土虚木侮,故扶脾理肝法为临床常用.对于自主神经发作性癫痫,主要以腹痛、头痛、呕吐、肢体痛为表现,尤其以腹型癫痫和头痛型癫痫最为常见.马教授常采用健脾豁痰,缓肝止痛为法则扶脾抑肝.同时建中焦之气,营卫调畅,气血化生有源,肝血得生,肝阳得以涵养.调脾法能改善癫痫患儿的病理性体质,提高机体对中西药物的敏感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 肝肾双调法肾虚精亏、风痰闭阻为癫痫的基本病机,肾虚为癫痫病机根本.数据表明30%-50%的癫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5],其原因在于癫痫自身的脑损害和长期抗癫痫药物的影响.肾精暗耗,则无以上滋脑窍.脑窍失荣则导致患儿在智力、记忆、理解力、注意力的下降.肝肾同源,肾精亏虚则肝精亏虚,无以化生肝血,则内风眩动.因此马教授率先提出了抗痫增智治童痫的理论.研制出具有控制癫痫发作和改善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双重功能的中成药茸菖胶囊.应用鹿茸、紫河车、茯苓、五味子、菟丝子等改善认知功能的中药.以血肉有情之品峻补阴阳.精血足则阴阳自平.髓海足则灵窍自开.肝肾双补法可用于失张力性发作、癫痫合并脑瘫、认知功能倒退等.然而,调补肝肾法时需要注意补肾不宜过于滋腻滞脾而影响患儿的食,也不宜过于过于温热而助升肝阳.宜补中兼运,选取温润相宜的鹿茸、紫河车、菟丝子、肉苁蓉等肝肾双补药物.以上八法是蕴含在马教授治痫经验之中.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盖一法当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一[6].同理,马老师治痫中,一方中往往寓以多法,变化多端,灵活变通,而不变的是癫痫的基本病机.病案举例患儿某,男,11岁4月,2011年11月4日初诊.主诉:发作性愣神伴抽搐半年.病史:患儿于2011年5月无明显因出现愣神,持续数秒后自行缓解,每日3-4次,偶伴四肢抽搐.查脑电图示异常脑电图:全导对称性出3HZ棘慢波;查颅脑MRI示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癫痫-失神发作.予以德巴金500mg口服,每日2次,口服2个月余,开始时愣神次数明显减少,近3个月来又逐渐出现频繁愣神,每日4-5次.就诊于我院儿科门诊.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否认产伤史.现症:精神好,智力正常,运动能力正常.急躁易怒,紧张焦虑,胆怯易惊,纳呆食少,心烦,夜卧不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诊断:癫痫(失神发作).中医诊断:痫症(痰痫).治法:涤痰息风、清热泻肝、清心定惊.处方:涤痰汤加减14剂.处方:胆南星10g,石菖蒲12g,天麻10g,川芎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羌活10g,煅礞石30g,铁落花(先煎)30g,磁石(先煎)3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僵蚕10g,枳壳10g,芦荟3g,生大黄6g,琥珀(冲服)3g,朱砂(冲服)3g,全蝎10g.14剂,水煎服.二诊:2011年11月20日.患儿服药后愣神次数减少,日1-2次,患儿因患癫痫病一直很紧张,郁郁寡欢,焦虑,食量增加,大便略干,舌淡红,苔薄黄,脉滑.原方减芦荟、煅礞石,加柴胡10g,黄芩10g,桂枝10g,生龙骨(先煎)15g,生牡蛎(先煎)15g,川楝子10g,佛手10g,以和解阴阳,疏肝解郁,14剂,水煎服.三诊:2011年12月15日.患儿服药后数日出现1次愣神,持续时间减少.仍见紧张、焦虑,纳可,自汗,心烦,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偏细.去朱砂、琥珀;加百合10g、生地黄10g,浮小麦30g,甘草5g,大枣3枚以养心缓肝,14剂.四诊:2011年12月30日,患儿服药基本愣神消失,偶有一过性恍惚,紧张较前缓解,纳欠佳,二便调.原方调胆南星15g,加远志10g,砂仁6g,鸡内金10g.14剂.嘱家属辅以心理疏导.后患儿服药一直未见临床发作,精神紧张也较前缓解,继予中药汤剂治疗至今,继予心理疏导.并开始酌情减停西药,并加用熄风胶囊(以鹿茸、紫河车、全蝎为主药)以缓缓图之.按语:本患儿是以失神性发作为主要表现,属于儿童癫痫分型中治疗预后比较乐观的一种亚型.失神发作以德巴金(丙戊酸)为首选药物,该患儿初期服用德巴金治疗效果比较好,但后期效果不理想,故求助于中药调理.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2-3个月里即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后期缓缓减撤西药.值得借鉴.儿童癫痫以风痰逆乱为核心病机.病位在心、肝、脾、肾四脏.以痰为主要致病因素.痰随风动,风从肝来,故致病广泛,治疗核心脏腑以肝为主.患儿在初诊时以急躁易怒、心烦、紧张焦虑、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脉弦滑等心肝火旺为病机特点,故在涤痰汤基础上加以天麻平肝,煅礞石、磁石、铁落花、龙骨、牡蛎等介石类以镇肝,芦荟、生大黄以清肝泄热,僵蚕、全蝎以入络搜肝,羌活升散以引药归经、防止重镇伤肝,朱砂、琥珀清心定惊.全方以涤痰调肝为主线,寒热平调,升降相宜,清心抑肝扶脾而收工.愣神缓解后以肝气不舒,阴阳失和为主要表现,故予以柴胡、黄芩以和解疏利,佛手、川楝子等清轻平和疏肝药,疏利而无耗伤肝血之弊,畅郁而不彪悍,并且辅以心理疏导,综合调理.患儿后期的精神症状以心肝阴伤为表现,治以养心育肝法,取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方义,柔肝养阴,肝血能涵养肝气,肝血足则气郁自开.患儿完全控制后,开始酌情加熄风胶囊缓缓减停西药.丸者,缓也.熄风胶囊以鹿茸、紫河车、全蝎为主药,以调补肝肾、息风通络为治疗大法.肝肾同治,缓缓图之,抗痫增智,改善癫痫患儿的远期预后.纵观整个治疗过程,以治肝为主线,分别用了清肝、平(镇)肝、疏肝、育肝、搜肝通络之法;以肝为主脏,兼而治之,开始时肝脾同治、心肝同治,后期以补益肝肾而收功,将调肝八法发挥的淋漓尽致,正符合盖一法当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一的论述.参考文献[1] 林庆.实用小儿癫痫病学. :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2[2] 王旭高.王旭高临证医书合编.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3] 刘弼臣整理.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白话解.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25[4] 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1[5] 马融.重视增智在儿童抗癫痫中的作用.江苏中医药,2007,39(9):37[6] 程国彭.医学心悟.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
清肝、泻肝、养肝、温肝法治疗肝硬化
903903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 hi nes e M edi ci ne M oder nD i s t ance Educat i on of C hi na 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肝硬化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以及由此而伴随的炎症反应及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再生等病变反复交错进行,随病程发展,使全肝的正常小叶结构逐渐被增生的结缔组织纤维分割,改建为假小叶。
肝细胞再生结节及纤维间隔形成的过程又使肝内原有的血管分布变紊乱,终于形成遍及全肝的改建,成为肝硬化。
1中医病名的文献记载根据临床表现,肝硬化一般可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
代偿期多无症状,类似中医的肝积,失代偿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和多系统受累等的各种表现,出现腹水则归类中医臌胀范畴。
此外,尚涉及中医黄疸、胁痛、水肿、血证等病证。
肝积之命名,首载于《难经》;“肝之积名日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并进而提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早在《内经》论述中,凡以腹腔内包块为主的证候,分别以“积聚”、“伏梁”、“症瘕”等病名立论,其中以“积聚”与本病尤为密切。
膨胀这一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腹中论》载有:“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灵枢水胀篇》载有:“鼓胀何如?岐伯口: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
色苍黄,腹筋起,此其侯也”。
不只提出了鼓胀的病名,并且形象地描述了鼓胀病的特征。
2中医的病因病机及文献记载2.1情志所伤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
若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血液运行不畅,以致肝之脉络为瘀血所阻滞。
《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说:“臌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遂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
”即是此意。
酒食不节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滋生湿热,损伤脾胃。
如积之既久,又因体气渐衰,酒湿食积之浊气壅滞不行,清阳当升不升,浊阴当降不降,以致清浊相混,阻塞中焦,水湿滞留、气血交阻而成臌胀。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六气为风,在五行属木,在经为厥阴,藏血而主筋,性升散主疏泄,恶遏郁,号称刚脏。
生于肾水,克制脾土,能生心火,受制于肺金。
与少阳胆相表里,肝升胆降一圆生成。
肝木春生,余气从之,故凡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肝虚而力不能舒,或肝郁而力不得舒,日久遂气停血滞,水邪泛滥,火势内灼而外暴矣。
其故由于劳倦太过,致伤中气,以及忧思不节,致伤神化也;内伤饮食,外感寒湿,脾肺受困,肝必因之,过与不及均可为病。
过则乘土,侮金,生火,耗水。
不及则土壅,金乘,火弱,水寒。
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之不能舒畅所致也。
过故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
和肝者,伸其郁、开其结也;或化血,或疏痰,兼升兼降,肝和而三焦之气化理矣,百病有不就理乎?肝位于右,其用在左。
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
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肝木失其长性,从中变火,攻冲激烈,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
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頹疝,皆肝气横决也。
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
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
上而侮肺,肺属金,原以制肝木,而肝气太旺,不受金制,反来侮金,致肺之清肃不行而呛咳不已,所谓木击金鸣也;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疼痛难忍,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
又或血不荣肝,因不筋,四肢抽搐,周身抽掣;又或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而二便不调;又或胀及背心,痛及头顶。
其变幻不测,不能尽述,其往来无常,不可思议。
五脏之病,肝气居多,而妇人尤甚。
王旭高疏肝法(肖春宏老师)
王旭高疏肝法(肖春宏老师)
每一法,王旭高讲的都很短,象兔子尾巴似的。
有些东西并未用文字描述出来,但是已经讲了,要动脑思考才知道。
比如抑肝法,原文说:“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喘,宜抑肝,如吴茱萸,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从中可知肝先病,肺后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理应治肝。
但是发病特点是“猝”、“暴”,说明病急,急则治标,故方药侧重治肺。
另外,肝为将军之官,性刚,不能强行拦截肝气,要辛散之,使肝气分散,分散之后则肝气力量变弱,好制服它,吴茱萸性辛散又有苦降作用,正适合担此任。
同时利用人体固有的相克关系治病,即肺之肃降作用对肝气升有抑制作用,用桑皮,杏仁降肺气,多妙!吴茱萸已经将肝气力量分散变弱,再用桑皮与杏仁,即解决了肺之喘,又制服了肝气残余势力。
太高明了。
用疏肝药分轻重缓急,气滞之轻者用苏梗,橘叶,丝瓜络,陈皮。
气滞之重者用青皮,香附,广木香,乌药。
气滞之急者用香附,青皮,槟榔,川芎。
气滞之瘀者用郁金,玄胡,川芎,柴胡。
从王旭高治肝法探讨慢性乙肝分型用药特点
小便清利 与否。 王 氏强调正气不 足是外 王 氏 肝 气 证 治 中 培 土 泄 木 、泻 肝 和 胃 、
本 课题 前 期 对 四川 地 区 1 2 6 0例 邪 入侵 、 内邪不去 的 内在 因素 。由此可 疏肝 理气 、 散肝 、 化肝法 。 王 氏“ 肝 气” 论 慢性 乙肝患者证候 研究显示 , 临床最 常 见 ,慢性 乙型肝炎病 因为正气 不足 , 外 言 : “ 疏 肝理 气 , 宜 香附 、 郁金 、 苏梗 、 青 见 的证 型 由多到少 是 : 脾 胃湿热 、 肝胆 感 湿热疫毒 . 正 虚是发病 的基础 , 湿热 、 皮、 橘 叶之 属。兼热 , 加丹皮 、 山栀 ” 。 肝 湿热、 肝脾 湿热 、 肝郁 脾 虚 、 肝 胃郁热 、 疫 毒是发病 的外 因。本病病位 在肝 , 并 为 罢极 之官 . 木郁 则达 之 , 散 肝用 逍遥 脾气 虚 、 肝气 郁滞 、 肝胆湿热 兼血瘀 、 肝 涉 及 胆 、 脾、 胃、 肾等多个 脏 腑 , 正 邪 交 散 。 木气疏泄不 畅 . 郁 而化火 , 王 氏仿景 经郁热 、 脾 虚湿 困_ 2 l 。笔者将 上述 十种 织 、 多脏腑功 能受 损是其病 理演变 。 常 见证 型分 为湿 热类 、肝郁 类 、脾 虚 2 分 型 用 药
臌证 按气 、 血、 痰、 水、 寒、 热 分类 论治 。 《 医 门要 诀 ・ 黄 疸》 篇: “ 黄疸 , 湿热郁 蒸 气 郁滞 、 肝经郁 热 ) 主要 症 见胁 肋胀
其 对肝病 的理 、 法、 方、 药 的系统 论述 , 供 了理 论依据 。 而成 , 有阴 、 阳、 虚、 实、 邪、 正 之分” 。并 痛 , 脘腹痞满 , 肢倦懒 言 . 暖气频 , 食少, 为 后世 医家 在慢 性 乙肝 的分 型用 药提 提 “ 虚黄 ” 与“ 实黄” 的本 质 区 别 在 于 便 溏 , 舌淡 红 。 苔 薄 白腻 。 脉细 弦 。法用
中医治肝十二法
弦 数 。 药 用 龙 胆 草 、 芩 、 子 、 丹 黄 栀 牡
四 、 肝 ( 肝 ) 是 抑 制 肝 气 过 旺 伐 抑 :
肝 皮 、 通 、 地 黄 、 归 、 膝 等 。 方 药 的 方 法 。 肝 气 太 旺 而 犯 脾 ( 木 克 脾 木 生 当 牛
有 龙 胆 泻 肝 汤 , 火 上 升 于 头 , 用 土 ) 形 成 肝 旺 脾 虚 , 响 脾 的 运 化 功 肝 可 , 影
表 现 为视 力减 退 , 眼 干 涩 , 盲 , 肾 阴虚 , 滞 不行 , 见 胁 肋 窜痛 , 两 夜 有 气 症 胸 时 头 晕 耳 呜 , 甲 色 淡 , 夜 间 睡 眠 腹 胀 , 无 津 液 , 喉 干 燥 , 反 细 弱 爪 或 舌 咽 脉
不 好 , 梦 , 干 缺 少 津 液 , 细 弱 。 或 虚 弦 。 方 药选 用 一 贯 煎 : 沙参 、 多 口 脉 北 麦 可 用 当 归 、 芍 、 地 黄 、 首 乌 、 杞 冬 、 归 身 、 地 黄 、 杞 子 、 楝 子 , 白 熟 何 枸 当 生 枸 川
石 、代 赭 石 等 。 其 中 有 的 药 物 兼 有 镇
( 辑 申 编
申 )
胡、 皮 、 木香 、 手等 。 青 广 佛
五 、 肝 ( 阴 疏 肝 ) 是 滋 阴 药 与 和 滋 :
三 、 肝 ( 肝 、 血 柔 肝 ) 是 治 柔 养 养 :
疗 肝 阴虚 ( 血 不 足 ) 方 法 。 阴虚 , 疏 肝 药 合 用 , 肝 气 和 畅 的 方 法 。 肝 肝 的 肝 使
或 见 心 悸 , 眠 , 体 拘 挛 , 甲干 枯 , 汤 、 甲 复 脉 汤 等 。 失 肢 爪 三
月 经 闭 止 。舌 淡 , 细 无 力 或 带 数 。常 脉
《王旭高临证医案》
《王旭高临证医案》虚劳门□赵血不养心,则心悸少寐。
胃有寒饮,则呕吐清水。
虚火燥金,则咽痛。
肝木乘中,则腹胀。
此时调剂,最难熨贴。
盖补养心血之药,多嫌其滞;清降虚火之药,又恐其滋。
欲除胃寒,虑其温燥劫液;欲平肝木,恐其克伐耗气。
今仿胡洽居士法,专治其胃。
以胃为气血之乡,土为万物之母,一举而三善备焉。
请试服之。
党参冬术茯苓半夏枣仁扁豆陈皮怀山药秫米渊按∶土虚木燥,积饮内生。
原木之所以燥,由脾不运化精微而生营血以养肝木耳。
治胃一言最扼要。
□复阴虚则阳不藏,水亏则木自旺。
金衰不能制木,脾弱更受木刑。
久病不复,便谓之损。
调补之外,何法敢施。
党参茯神枣仁熟地冬术当归陈皮川贝神曲五味子龙眼肉又阳明为阳盛之经,虚则寒栗。
少阴为相火之宅,虚则火升,咽喉燥痛,耳鸣颧赤所由来也。
至于腹中撑胀,虽为肝旺,亦属脾衰。
心跳少寐,咳嗽短气,心营肺卫俱虚矣。
虚者补之,是为大法。
虚不受补,谓之逆候。
古有明训,后人莫得异议。
党参怀山药神曲元参白芍茯神大生地枣仁陈皮□侯病已两月,外皮不热,而脉微数急,是里有热也。
里热属阴虚,非关表邪,并无头痛恶寒。
愈散其邪,愈虚其表,故反增咳嗽也。
若谓湿热,亦似是而非。
夫湿热蕴于中焦,必有胸痞恶心见症。
此证无之,其非湿热明矣。
近来数日腹中不和,大便溏。
且以和中为主,兼理其脾肺,再商治本可耳。
党参茯苓木香广皮砂仁冬术神曲川贝款冬花又和补相投,诸恙俱减。
惟脉数未静,究属元气真阴亏损。
但前之补在肺脾,再参入肾药,兼养其阴,以观动静。
党参冬术白芍豆皮莲肉首乌归身茯苓沙苑子谷芽□丁营阴虚则风阳易逆,脾胃弱则肝木易横。
心嘈、头眩、耳鸣,液涸阳升之兆;腹胀、脘痞、厌食,脾虚气滞之愆。
今吐泻之余,实系肝强脾弱。
宗越人肝病缓中论治。
人参茯苓冬术竹茹麦冬半夏陈皮橘叶刺蒺藜(鸡子黄拌炒)□薛阴亏营损,风木之脏失涵;木胜风淫,仓廪之官受制。
是以头痛肢麻,腹满嗳气,心跳少寐,掌热腰酸等症见也。
所虑水土俱弱,肝木独强。
强者难于骤服,弱者宜急扶持。
治肝八法之疏肝法、柔肝法、镇肝法、平肝法治疗肝病的研究
虽章法分 明,但未免过于繁复,现尝试化繁为简 , 治肝三十 将
法 归纳 总结成 四类八法 ,分别是 :( )肝气类 :疏 肝法 、柔肝 1 法 ;( )肝火类 :清 肝法、泻肝法 ;( )肝风类:镇肝法 、平 2 3
肝 法 ;( )肝 虚 类 :养 肝 法 、温 肝 法 。现 着 重 讨 论疏 肝 法 、柔 4
至叶天士把肝病分为郁肝风肝火进行分证论治则肝病证治渐成体系而清代医家王旭高在内经难经金匮及前人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及内风多从火出的论断并说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创肝病三纲论治立治肝三十法具体而完善为近代临床医生所常用
维普资讯
20 年 5月第 5 第 5 08 卷 期
证论治 ,则肝病证 治渐成体 系,而清代医家王旭高在 《 内经 》 、 《 难经 》 金 匮》及前人 学术 思想基础上 ,提 出 “ 、《 肝气 、肝风 、
肝 火 ,三 者 同 出异 名 ”及 “ 内风 多从 火 出 ”的 论 断 ,并 说 “ 肝
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 ,创 肝病 三纲 论治,立 治肝三十法 ,具体 而完善 ,为近代临床医生所常用。 王 氏所著 《 西溪书屋夜话录》内的治肝三十法 ,论治肝病
辛补之 ,酸泻之。 ”汉代张仲景提 出 “ 治肝实脾 ”大法 ;后来 朱丹溪提 出 “ 司疏泄者 ,肝也” ,并立六郁汤 、越鞠 丸等相应
的 治 疗 方 剂 :至 叶 天 士 把 肝 病 分 为 “ 、肝 风 、肝 火 ”进 行 分 郁
仁 、麦芽、沙参、猪苓 、红花 、决 明子 、泽兰、垂盆草 、木香 、
关键 词 :治 肝 八 法
疏肝法
柔肝法
镇肝法
平 肝 法 文 章 编 号 : 17 — 0 5 ( 0 8 - 17 0 2 5 8 2 0 )5 o - 2 6 6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收藏仔细研究(经典原文歌诀)
王旭⾼治肝三⼗法,收藏仔细研究(经典原⽂歌诀)导⾔:清·王旭⾼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名《治肝三⼗法》,全书不过⼏百字⽽已,却对中医肝病理论影响深远。
程门雪先⽣为之编纂了歌诀,刘保和稍作修改,今编者将原⽂和修改过的歌诀对照排列,便于⼤家理解记忆。
假使各位能牢记于⼼,则临床⽔平必将有⼀定程度的提⾼。
《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与原⽂总纲肝⽓肝风与肝⽕,三者同出⽽异名,冲⼼犯肺乘脾胃,夹寒夹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细究。
⽓有多余便是⽕,内风多从⽕发⽣,阳亢上冒巅顶甚,⾎虚旁⾛四肢病。
各论1.⼀法⽈:疏肝理⽓。
如肝⽓⾃郁于本经,两胁⽓胀或痛者,宜疏肝,⾹附,郁⾦,苏梗,青⽪,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肝⽓⾃郁于本经,两胁⽓胀或疼痛,疏肝理⽓⾹附郁,苏梗青⽪橘叶属,兼寒吴萸热丹栀,兼痰半夏与茯苓。
2.⼀法⽈: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疏肝不应宜通络,营⽓窒痹⾟润⾏,络脉瘀阻归须桃,旋覆泽兰新绛增。
3.⼀法⽈:柔肝。
如肝⽓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柏⼦仁、⽜膝。
兼热,加天冬、⽣地;兼寒,加苁蓉、⾁桂。
肝⽓胀⽽疏更甚,归杞膝柏柔肝任,兼寒⾁桂与苁蓉,兼热天冬⽣地从。
4.⼀法⽈:缓肝。
如肝⽓甚⽽中⽓虚者,当缓肝,炙⽢草、⽩芍、⼤枣、橘饼、淮⼩麦。
缓肝之急经⽅好,⽩芍橘饼⽢麦枣,肝⽓甚⽽中⽓虚,此⽅变化⽆穷奥。
5.⼀法⽈:培⼟泄⽊。
肝⽓乘脾,脘腹胀痛,六君⼦汤加吴茱萸、⽩芍药、⽊⾹。
即培⼟泄⽊之法也。
温中疏⽊也。
黄⽟楸惯⽤此法。
培⼟泄⽊⽤六君,吴萸⽩芍⽊⾹临,脘腹胀痛肝乘脾,温中疏⽊法意深。
6.⼀法⽈:泄肝和胃。
肝⽓乘胃,即肝⽊乘⼟脘痛呕酸,⼆陈加左⾦丸,或⽩蔻、⾦铃⼦。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脘痛呕酸肝乘胃,泄肝和胃法亦贵,⼆陈汤和左⾦丸,⾦铃⽩蔻随机兑。
7.⼀法⽈:泄肝。
如肝⽓上冲于⼼,热厥⼼痛,宜泄肝,⾦铃、延胡、吴萸、川连。
邓铁涛教授学术体会介绍
邓铁涛教授学术体会介绍一.生平简介邓铁涛,名锡才,广东开平人,中共党员。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代闻名中医学家。
1916年农历10月11日诞生于一个中医家庭,1932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7年毕业为该校第九届毕业生。
在长达近70年的医疗教学科研生涯中,融古贯今,积存丰硕临床诊疗体会,提出一系列对现代医学进展有阻碍的理论学说。
邓铁涛教授古稀之年仍奋斗不息,2001年10月28日,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闻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2004年10月18日在广州举行“邓铁涛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2005年7月1日科技部在北京召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进展打算(973打算)项目实施会发布:邓铁涛教授受聘为《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
二.临证学术体会(一)冠心病论治中医虽无冠心病之名,但邓老以为能够古说参证。
1.辩明病位,详审病机①病位在心冠心病辨证第一要辨明病位。
《内经》既称“真心痛”,《金医》又有“胸痹”篇,那么此病病位在心无疑。
心下是胃的位置,心痛与胃病前人早有所辨别,今天临床仍须认真诊察。
第二要详审病机,邓氏以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证。
②本虚标实本虚虽指全身之虚,但心虚是其突出的矛盾。
心虚的特点,心主火,意味着人体能源之所主。
心搏一停,其他系统也就随之停止。
标实,主若是痰和血瘀。
虚与实,孰先孰后?应该说是先有虚。
由于心阳心阴俱虚,才引发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
气虚可引发血瘀,气虚那么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全国各地对冠心病的医治方剂,以祛瘀为主;广东的病例,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
专门是早、中期患者,其后那么兼瘀或兼痰瘀者为多。
2.辨证论治①心阳虚(兼痰或瘀):一样用温胆汤加党参(竹茹10克、枳壳10克、橘红5克、法夏(胆星)10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甘草5克)。
②心阴虚用药:一样选用生脉散(太子参18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为主方。
张仲景治肝思想对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的影响
r e c o r d e d ”[ Me t h o d ] To s u mma i r z e t h e me t h o d s a n d e x p e i r e n c e s o f t r e a t i n g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 f r o m Wa n g xu g a o ’ S b o o k a n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i n h e i r t a n c e o f t h e
s i o n ] Dr Wa n g Xu g a o wa s a f a mo u s p h y s i c i a n s k i l l f u l a t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 , a n d h i s t h e o r y t h o u g h t o f t r e a t i n g l i v e r i d s e a s e s b a s i c a l l y c a me f r o m t h e t h e o r y o f Dr
.
t h e o y r t h o u g h t o f t r e a t i n g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 r f o m Zh a n g Z h o n g j i n g t o Wa n g Xu g a o[ r e s u l t ] Wa n g Xu g a o ’ S b o o k o r i g i n a t e d“ t h e t h i r t y me t h o d s o f t r e a i t n g l i v ~
中医肝病治法
中医肝病治法今日所讲“肝病治法” ,是指中医的肝病,非指西医的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治法。
但西医肝病,其症状所见,常常亦表现为中医的肝病,所以两者也有联系。
然中医肝病,从西医病名来说,则其包含范围甚广,所以,假如我们对中医肝病的治法,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掌握,则在临床中对好多西医疾病,用中医辨证论治,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是我为何选择“中医肝病治法”这个题目的主要目的。
现仅就我个人的一点领会,和大家进行一次学术沟通,不免有错误和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一、肝的经脉走向讲中医肝病,一定第一要提一下肝的经脉行径,因为这一点是中医诊疗肝病的重要依照。
肝的经脉为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的大敦穴,经足背内侧上至足内踝前,再上从小腿前内则面,经膝部上行大腿内侧面进入阴毛之际,绕过阴器到小腹,向上挟行于胃的双侧,会属于肝脏与胆腑相联系,再上行穿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再沿喉咙的后侧,上行和目系相连,再行至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之百会穴。
其支脉由目系下行于颊部内侧围绕口唇里面;又一支脉从肝脏分出,穿过横膈输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上述足厥阴肝经的行径与肝病的部位关系,主假若有关阴器、小腹或少腹以及胸胁肋部、眼目部以及头部等疾病。
二、肝脏主要生理、病理与疾病的关系1、肝藏血“肝藏血”出于《灵枢·本神篇》;又《素问·五藏生成篇》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王冰说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临证常有因为肝不藏血而惹起各样血证,如呕血、便血、衄血、妇女崩漏等;又肝血不足,惹起肝病的证候及症状,如血虚生风而致抽搐、震颤、肢麻,以及眼目视物不清、雀目、神志不宁、多梦、失眠、惊慌等。
2、肝藏魂“肝藏魂”出于《素问·宣明五气论》;又《灵枢·本神》篇:“肝藏血,血舍魂。
”什么是魂 ?《内经》:“随向来往者谓之魂,”神与魂本质上都是一种大脑的活动。
基于《治肝三十法》探析从肝论治间质性肺疾病咳嗽
基于《治肝三十法》探析从肝论治间质性肺疾病咳嗽
李睿;王玉光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24(44)6
【摘要】清代医家王旭高以肝气、肝火、肝风、肝虚为纲,总结创立了《治肝三十法》。
以《治肝三十法》为立足点探析肝气、肝火、肝风、肝虚的源流及内涵,并探讨间质性肺疾病的病机变化与其相似之处,从而提出从肝论治间质性肺疾病咳嗽,分析并探索间质性肺疾病相关咳嗽的临床用药规律及有效方剂,并应用典型案例验证其临床疗效,希望能对中医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相关咳嗽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总页数】4页(P637-640)
【作者】李睿;王玉光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
【相关文献】
1.运用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胡国恒教授基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理论治疗内伤咳嗽的经验
3.从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浅谈从肝论治眼病
4.基于气分、血分、精分三维层次辨治观探析间质性肺疾病的证治
5.基于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探析儿童抽动障碍的病机和辨治思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旭高治肝三十六法
王旭高治肝三十六法王旭高乃程门雪先生生前最为推崇的医家,对其治肝三十六法备加赞赏,旭高自言:能治肝者,治百病。
程门雪先生以歌诀的形式,结合叶桂医案及平生心得,抄录于册,以备传于后世,余偶得之,实不敢私密,公布于众。
此歌诀临床极其实用。
无半点浮夸之语。
原文: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夹寒,夹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治法最广,姑录大略于下:肝气1:疏肝理气法: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疼痛.疏肝理气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平。
兼寒吴(茱)萸热丹(皮)栀(子),兼痰半夏与茯苓。
2:疏肝通络法: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
(辛润以通络道也)络脉淤阻(当)归须桃(仁),旋覆泽兰新绛增。
(兼通血络也)3:柔肝法:肝气胀而疏更甚,(当)归(牛)膝(枸)杞柏(子仁)柔肝认。
兼寒肉桂与苁蓉,兼热天冬生地审。
4:缓肝法: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
(此经方甘麦大枣汤加白芍橘饼,此方叶天士最喜用之,平淡而神奇,善用之,变化莫测,乃女科要方也)5:温中疏木法:培土泄木用六君,白芍吴(茱)萸木香加,脘腹胀痛肝乘脾,疏木温中法最深。
(温中疏木黄元御惯用此法,黄氏立法大意是胆胃宜降,肝脾宜升,而以脾胃为升降之枢机,此中尚有微旨,盖柴胡桂枝一类是升疏,所谓木喜条达是也,吴茱萸,川楝子,白芍之类为降疏,疏泄二字要分开看,逍遥土中疏木,抑气,四七之类是木中疏土,疏是竖,达其郁结,泄是横,局方四七汤:桂枝,甘草,人参,半夏无一理气之药,而能泄其有余,是方合疏泄,二者均用之,与逍遥又微有不同,须深思。
治七情之气,与逍遥同,级堪玩味!)6:泄肝和胃法:脘痛呕酸肝犯胃,泄肝和胃法亦异,(与肝气乘脾之治,又异途也)。
二陈汤合左金丸,川楝白蔻犹同意(泄肝和胃法与温中疏木法不同,却是相对之治,研究二者用药之分,思过半矣。
)7:抑肝和肺法:抑肝肝气冲于肺,谇得胁痛暴上气(而喘)。
王旭高肝病证治举隅
王旭高肝病证治举隅
李智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1996(10)2
【摘要】王旭高肝病证治举隅山西省岚县中医院(035200)李智王旭高,清代名医,著有《西溪书屋夜话录》对肝病证治的阐述最为详尽,他认为肝病有肝气、肝风、肝火之别,然皆同出而异名,又因其中有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等种种不同,因此肝病最初最为复杂而...
【总页数】2页(P9-10)
【关键词】肝病;中医药疗法
【作者】李智
【作者单位】山西省岚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5;R256.4
【相关文献】
1.从《环溪草堂医案》看王旭高治肝病临证特点 [J], 刘蕊洁;叶永安
2.肝病临证治验举隅 [J], 周平
3.肝病证治三则举隅 [J], 贾正平
4.肝病合并关节肌肉疼痛证治举隅 [J], 杜瑜;朱素珍
5.清代名医王旭高论六淫致肝病机理及其证治 [J], 胡方林;易法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旭高治肝
清代名医王旭高,对其治肝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名为《治肝卅法》,载入其《西溪书屋夜话录》中。
于今日之临床亦有重要意义。
肝气
1、疏肝理气
药物: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
加减: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兼痰加半夏、茯苓。
解析:
(1)本法主治证为肝气自郁于本经,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气分。
《临证指南医案》谓“初病在经”,“经主气”。
故本法适用于病之初起时,病在气分,尚未及血分。
治疗方面,皆选用辛味之品。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香附、郁金、青皮、橘叶皆为味辛入肝经之品,其疏肝理气之功自不必多言。
(2)至于苏梗一味,尚须斟酌。
肝气郁滞时,为何选用入中焦脾胃之苏梗呢?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
肝郁则木不能疏土,故用苏梗疏理中焦。
(3)吴萸、丹皮、栀子皆味辛入肝之品。
吴萸性热,丹皮、栀子性寒,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亦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之义。
至于兼痰加半夏、茯苓,亦属兼治之法。
2、疏肝通络
药物:旋复花、新绛、当归须、桃仁、泽兰。
解析:
(1)用疏肝理气法不应时,当用此法。
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血分。
《临证指南医案》谓“久痛入络”,“络主血”。
故本法适用于肝气郁滞日久,病由气分转至血分。
(2)旋复花、新绛,乃治肝着之旋复花汤中主要药味。
《金匱》
谓“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肝着,历代注家均认为乃肝之疏泄失职所致。
旋复花,《本经》谓“主结气胁下满”。
肝经走两胁,则旋复花入肝经自明。
惜后人多以本品入肺胃二经论述。
新绛为何物,目前尚有争议。
至于当归、桃仁、泽兰皆为入肝经血分之品,自无多言。
(3)由疏肝理气法至疏肝通络法,其病理变化是由气至血,由郁至瘀的过程。
《临证指南医案》谓“治经不愈,即治其络”即此义也。
(4)《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汪案“此络脉瘀痹……桃仁、归须、五加皮、泽兰、丹皮、郁金。
”沈案“久病已入络……白旋复花、新绛、青葱管、桃仁、归须、柏子仁。
”朱案“肝络凝瘀,胁痛…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
”此三案可与本法参考。
3、柔肝
药物:当归、牛膝、枸杞、柏仁。
加减:兼寒加肉桂、肉苁蓉;兼热加天冬、生地。
解析:
(1)用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法无效时,考虑用柔肝法。
前两法乃针对肝之疏泄不及,乃肝用之病;而后者乃针对肝之阴血不足,为肝体之病。
(2)当归、牛膝、枸杞、柏仁皆入肝经,为养肝之品。
(3)兼寒加肉桂、肉苁蓉。
肉桂守而不走,入血分,适用于肝体为病。
而吴萸辛散,走而不守,入气分,适用于肝用为病。
故若兼寒象,疏肝理气法用吴萸;而柔肝法用肉桂。
兼热加天冬、生地。
生地入肝经,乃清肝热之要药。
至于为何用苁蓉、天冬,尚有一虑。
此二味皆入肾经。
肝体不足时,“虚则补其母”,故补肾水以生肝木。
苁蓉性温,天冬性凉,故寒用苁蓉,热用天冬。
4、缓肝
药物:白芍、橘饼、甘草、小麦、大枣。
解析:
(1)本法主治肝气甚而兼中气虚。
肝气甚即肝之疏泄太过。
疏肝
理气法和疏肝通络法皆治肝之疏泄不及,故用辛味之品,即《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故本法用白芍,取其味酸以泄肝,即“酸泻之。
”
(2)因又兼中气虚,故用甘味补脾之品:橘鉼、甘草、小麦、大枣。
至于甘草、小麦、大枣,乃《金匱》治脏躁之甘麦大枣汤。
方后注明言“亦补脾气”。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即甘味之品除补脾之外,尚可缓肝之急。
《王旭高临证医案·痉厥门》钱案即以生甘草、大枣甘味之品缓肝之急。
5、培土泄木
药物:六君子汤、木香、吴萸、白芍。
解析:本法主治肝之疏泄太过,横克脾土。
故用六君子汤健脾。
脾气以升为健,故用木香以升提脾气。
因肝疏泄太过,故用吴萸、白芍泄肝。
叶天士常以吴萸泄肝。
如《临证指南医案》谓“泄肝如吴萸、椒、桂…。
”《王旭高临证医案·虚劳门》张案“气虚则脾弱,肝强侮其所胜……扶土泄木。
”观此案用药,白芍、吴萸泄木,其它俱是治脾之味(炙甘草、防风根、砂仁、陈皮、冬术、川朴、焦神曲、茯苓、炮姜),其中防风、砂仁乃升提脾气。
《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张案“腹痛有块,肝脾不和……治以疏和。
”此案用丹参、白芍、香附治肝,治脾则用怀山药、茯苓、茯神、冬术、神曲、砂仁。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江案“古人培土必先制木,仿以为法……人参、淡吴萸、淡干姜、炒白芍、茯苓”;某案“补太阴,泄少阳……人参、茯苓、焦术、炙草、广皮、白芍、炒丹皮、桑叶”;张案“木犯太阴脾土…法当补土泄木……人参、白术、半夏、茯苓、甘草、广皮、丹皮、桑叶、姜枣”。
以上诸案,均可与本法参考。
6、泄肝和胃
药物:二陈汤、黄连、吴萸、金铃子、白蔻仁。
解析:
(1)本法适用于肝之疏泄太过,横克胃土。
因肝之疏泄太过,故
用吴萸、金铃子泄肝。
吴萸性热,川楝子性寒,临证可斟酌选用。
肝气犯胃,则胃气上逆,故须降胃。
黄连、白蔻均降胃气,二者亦一寒一热,临证亦须灵活选用。
(2)《王旭高临证医案·积聚门》金案“当从肝胃求治……淡吴萸、半夏、香附、川楝子、延胡索、茯苓、焦六曲、陈皮、白芍、蔻仁”;周案“肝气欲升而不得,胃气欲降而不能…法当疏运其中……半夏、橘红、青皮、莱菔子、川朴、吴茱萸、赤苓、白蔻仁”。
《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沈案“肝胃气痛…治以温通……二陈汤去草,加瓜蒌皮、吴茱萸、白胡椒、当归、香附、川楝子”。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某案“肝厥犯胃入膈……半夏、姜汁、杏仁、瓜蒌皮、金铃子、延胡索、香豆豉、白蔻”。
以上诸案,均可同本法参考。
(3)培土泄木、泄肝和胃二法,均为疏泄太过,一犯脾土,一犯胃土。
治脾用木香,治胃用黄连、白蔻。
一升一降,亦即《临证指南医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义,颇堪师法。
7、泄肝
药物:金铃子、元胡、黄连、吴萸。
加减:兼寒去黄连,加川椒、肉桂;寒热俱有,不去黄连,更增白芍。
解析:
(1)本法主治肝气上冲心。
肝气为何要冲心?盖肝属木,心属火,母助子气之故。
(2)治疗上当泄肝制心。
泄肝用金铃子、元胡、吴萸。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泄肝如吴萸、椒、桂…川楝苦寒,直泄肝阳;元胡专理气滞血涩之痛”。
黄连入心经,故制心用黄连。
若兼寒,去黄连之性寒,加入性热泄肝之川椒、肉桂;寒热俱有,则不必去黄连,另加入味酸之白芍。
苦辛酸为泄肝主法,金铃子味苦,吴萸味辛,白芍味酸,正合此义。
8、抑肝
药物:吴萸汁炒桑皮、杏仁、橘红、苏梗。
解析:
(1)本法主治肝气上冲肺,即“木叩金鸣”。
肝病传至肺,则肺失肃降。
故治须降肺,用桑皮、杏仁、苏梗。
至于桑皮用吴萸汁炒,取吴萸泄肝之义。
(2)《王旭高临证医案·咳嗽门》李案“肝经有郁勃之热,肺家有胶粘之痰……当以平肝开郁,参清金化痰……沙参、橘红、苏子、杏仁、石决明、川贝、茯苓、丹皮、蛤壳、枇杷叶、陈海蜇、地栗”;岑案“烦劳罢极则伤肝,肝伤则气逆而上迫,为胁痛,为咳嗽。
秦氏所谓先胁痛而后咳者,肝伤肺也。
治法不在肺而在肝,旋复花、桃仁炭、杏仁、川贝、苏子、冬瓜子、黑山栀、丹皮、郁金、苡仁、枇杷露”。
以上两案可供参考。
9、散肝
药物:逍遥散。
解析:本法用治肝之疏泄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