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治肝卅法及病毒性肝炎辨证治
治肝三十法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故录大略于下。
肝气证治一法曰: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
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络。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
如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一法曰: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
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一法曰: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炙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一法曰:培土泄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
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
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
二陈加左金丸,或白寇、金铃子。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
金铃、延胡、吴萸、川连。
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
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法也。
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
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之法也。
肝风证治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
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
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一法曰:熄风和阳。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
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一法曰:熄风潜阳。
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
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一法曰:培土宁风。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
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王旭高治肝三十六法
王旭高治肝三十六法王旭高乃程门雪先生生前最为推崇的医家,对其治肝三十六法备加赞赏,旭高自言:能治肝者,治百病。
程门雪先生以歌诀的形式,结合叶桂医案及平生心得,抄录于册,以备传于后世,余偶得之,实不敢私密,公布于众。
此歌诀临床极其实用。
无半点浮夸之语。
原文: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夹寒,夹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治法最广,姑录大略于下:肝气1:疏肝理气法: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疼痛.疏肝理气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平。
兼寒吴(茱)萸热丹(皮)栀(子),兼痰半夏与茯苓。
2:疏肝通络法: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
(辛润以通络道也)络脉淤阻(当)归须桃(仁),旋覆泽兰新绛增。
(兼通血络也)3:柔肝法:肝气胀而疏更甚,(当)归(牛)膝(枸)杞柏(子仁)柔肝认。
兼寒肉桂与苁蓉,兼热天冬生地审。
4:缓肝法: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
(此经方甘麦大枣汤加白芍橘饼,此方叶天士最喜用之,平淡而神奇,善用之,变化莫测,乃女科要方也)5:温中疏木法:培土泄木用六君,白芍吴(茱)萸木香加,脘腹胀痛肝乘脾,疏木温中法最深。
(温中疏木黄元御惯用此法,黄氏立法大意是胆胃宜降,肝脾宜升,而以脾胃为升降之枢机,此中尚有微旨,盖柴胡桂枝一类是升疏,所谓木喜条达是也,吴茱萸,川楝子,白芍之类为降疏,疏泄二字要分开看,逍遥土中疏木,抑气,四七之类是木中疏土,疏是竖,达其郁结,泄是横,局方四七汤:桂枝,甘草,人参,半夏无一理气之药,而能泄其有余,是方合疏泄,二者均用之,与逍遥又微有不同,须深思。
治七情之气,与逍遥同,级堪玩味!)6:泄肝和胃法:脘痛呕酸肝犯胃,泄肝和胃法亦异,(与肝气乘脾之治,又异途也)。
二陈汤合左金丸,川楝白蔻犹同意(泄肝和胃法与温中疏木法不同,却是相对之治,研究二者用药之分,思过半矣。
)7:抑肝和肺法:抑肝肝气冲于肺,谇得胁痛暴上气(而喘)。
治肝三十法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故录大略于下。
肝气证治一法曰: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
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络。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
如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一法曰: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
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一法曰: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炙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一法曰:培土泄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
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
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
二陈加左金丸,或白寇、金铃子。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
金铃、延胡、吴萸、川连。
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
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法也。
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
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之法也。
肝风证治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
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
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一法曰:熄风和阳。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
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一法曰:熄风潜阳。
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
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一法曰:培土宁风。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
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清代名医王旭高最全治肝方法都在这儿
★清代名医王旭高最全治肝方法都在这儿清代名医王旭高,医术精深,医德高尚。
起初从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且对温病尤多关注,临证审征用药甚为精当。
他的《西溪书屋夜话录》作为肝病证治的专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对肝病的论治具有诸多的借鉴意义。
本文总结了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肝气8法,肝风5法,肝火17法,),并加以评注,临证医家若细读,或能受益匪浅!附延伸阅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
”“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
”肝主谋虑,藏血舍魂,这在很大程度上强调肝与人的精神特别是情绪与睡眠密切相关;肝血不足,魂不守舍,症见惊骇多梦、梦呓、梦游、梦魇等。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特点。
首先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条畅,气郁则胁肋胀痛,木来克土则肝气犯胃,症见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亦可见痛泻;怒则气上,肝气升发太过,病则易郁易怒,故临床上肝气郁滞者众;气郁日久化火,肝火上冲,伤津动血,进而阳亢化风,风火相扇而变症蜂起。
火性炎上,可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若夹痰夹风冲逆于上,窍道闭阻,人可见猝然昏仆倒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血液是功能活动(包括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藏血,体阴用阳。
肝血是肝主疏泄功能的物质来源,包括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临床最多见的妇人月经不调,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肝调节血量这个环节出了问题。
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肝血不足可见月经错后、量少,甚至闭经,两目干涩昏花,或筋失血养见肢体拘急、麻木、屈伸不利等。
故肝主藏血与主疏泄,是肝的两大功能特点,一个血,一个气;一是体阴,一是用阳。
所以肝病的论治,就是围绕肝的这个特性,抓住气血阴阳四字来穷尽其变。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概括肝病大致分类有三:肝气、肝风、肝火。
可谓至当之论。
一、肝气证治八法1、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寒加吴茱萸,热加丹、栀,痰加半夏、茯苓。
清代名医王旭高‘治肝八法’探析-香港注册中医学会
清代名醫王旭高「治肝八法」探析陳抗生(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永遠會長)【關鍵詞】治肝八法古籍探析王旭高肝為「剛臟」,在五行中屬木,主升主動,性喜條達而惡抑鬱等,稍有情志不遂或他病影響於肝,均能受病。
肝病在臨床上可表現為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氣上逆、肝風內動、肝血瘀滯、肝經濕熱等類型,而以肝氣鬱結最為多見。
古人云:「肝病最雜,而治法最難。
」[1]清代名醫王旭高,對肝病的論述頗詳,他在《西溪書屋夜話錄》中,立論治肝八法,對後世醫家有深遠影響。
現將本人對此法的初步探析分述如下,請同道指正。
1 疏肝理氣法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暢、條達的生理功能。
人體氣血、經絡、臟腑、器官的活動,主要是氣機的作用。
氣機的調暢與否,是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或異常的一種表現。
若肝氣鬱結于肝的本身及其經脈,則可出現胸脅脹痛,乳房脹痛,少腹脹痛等症。
清代名醫王旭高在《西溪書屋夜話錄》中云:「肝氣自鬱於本經,兩脅氣脹或痛者,宜疏肝。
」在臨證中,若「肝氣自鬱於本經」,可見兩脅氣脹而痛,且脹痛遊走不定,每因情志不遂、或憂思忿怒而使諸證加重,噯氣太息,悒鬱不歡。
由于肝氣鬱於本經,其治療當從疏肝為主,常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之。
本方有疏肝理氣解鬱之功,也兼有和胃理血止痛之效。
方中柴胡疏肝解鬱;白芍柔肝斂陰,緩急止痛;香附、枳壳、川芎理氣行血止痛;陳皮醒脾和中;甘草益氣補脾,有實脾防變之妙。
臨床上除氣鬱化熱者非本方所宜,若急性傳染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肋間神經痛、胸痹(冠狀動脈供血不全)等病均可出現脅肋脹痛等肝鬱之證候,用此方治療每獲良效,可見疏肝理氣法,乃臨床常用之治療大法。
因此,《西溪書屋夜話錄》記載王旭高在辨治肝鬱之證,常用香附、郁金、蘇梗、青皮、橘葉等藥,以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兼以活血,使氣行血亦行,鬱證隨之而解除。
如兼寒證,宜配吳茱萸以溫經散寒;如兼熱證,可配牡丹皮、山梔子以涼血清熱;如兼痰濕,可加半夏、茯苓以燥濕化痰。
从王旭高治肝法探讨慢性乙肝分型用药特点
小便清利 与否。 王 氏强调正气不 足是外 王 氏 肝 气 证 治 中 培 土 泄 木 、泻 肝 和 胃 、
本 课题 前 期 对 四川 地 区 1 2 6 0例 邪 入侵 、 内邪不去 的 内在 因素 。由此可 疏肝 理气 、 散肝 、 化肝法 。 王 氏“ 肝 气” 论 慢性 乙肝患者证候 研究显示 , 临床最 常 见 ,慢性 乙型肝炎病 因为正气 不足 , 外 言 : “ 疏 肝理 气 , 宜 香附 、 郁金 、 苏梗 、 青 见 的证 型 由多到少 是 : 脾 胃湿热 、 肝胆 感 湿热疫毒 . 正 虚是发病 的基础 , 湿热 、 皮、 橘 叶之 属。兼热 , 加丹皮 、 山栀 ” 。 肝 湿热、 肝脾 湿热 、 肝郁 脾 虚 、 肝 胃郁热 、 疫 毒是发病 的外 因。本病病位 在肝 , 并 为 罢极 之官 . 木郁 则达 之 , 散 肝用 逍遥 脾气 虚 、 肝气 郁滞 、 肝胆湿热 兼血瘀 、 肝 涉 及 胆 、 脾、 胃、 肾等多个 脏 腑 , 正 邪 交 散 。 木气疏泄不 畅 . 郁 而化火 , 王 氏仿景 经郁热 、 脾 虚湿 困_ 2 l 。笔者将 上述 十种 织 、 多脏腑功 能受 损是其病 理演变 。 常 见证 型分 为湿 热类 、肝郁 类 、脾 虚 2 分 型 用 药
臌证 按气 、 血、 痰、 水、 寒、 热 分类 论治 。 《 医 门要 诀 ・ 黄 疸》 篇: “ 黄疸 , 湿热郁 蒸 气 郁滞 、 肝经郁 热 ) 主要 症 见胁 肋胀
其 对肝病 的理 、 法、 方、 药 的系统 论述 , 供 了理 论依据 。 而成 , 有阴 、 阳、 虚、 实、 邪、 正 之分” 。并 痛 , 脘腹痞满 , 肢倦懒 言 . 暖气频 , 食少, 为 后世 医家 在慢 性 乙肝 的分 型用 药提 提 “ 虚黄 ” 与“ 实黄” 的本 质 区 别 在 于 便 溏 , 舌淡 红 。 苔 薄 白腻 。 脉细 弦 。法用
运用王泰林治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按:慢性乙型肝炎为西医学病名,寓于中医学多证之中。目前国内外研究治疗该病的中西药很多,但仍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物。笔者宗王泰林之法,认为肝病虽多,不出肝气、肝风、肝火三类型。以上案例从一侧面说明王氏治肝三十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免疫调节与清除体内乙肝病毒密切相关。病例1即肝气证治,本病例久病不愈,脾虚日久,正气虚弱即免疫调节失常。虽经多方治疗,然在以往方药中多用抗病毒之中药虎杖、茵陈、郁金、贯仲、板蓝根等苦寒之品,导致脾胃受伤,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能有效的清除HBV。继而导致自身免疫的病理反应,难以控制病毒的复制。而采用王氏之法,补脾土而泄肝木,正气旺盛,邪气不侵,免疫力增强,体内乙肝病毒自除。
笔者宗王氏治肝之法,以肝风论治,拟熄风潜阳法。方用天麻钩藤饮加牡蛎、女贞子、白芍、菊花、阿胶等药。连服70余剂,头目眩晕、四肢乏力、急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消失,并能上班。乙肝标志物检查仅HBsAg阳性,余均为阴性。
例3:刘某,男,27岁,1996年10月2日诊。患慢性乙型肝炎4年。
诉近半年来频繁遗精,小便淋浊,牙龈出血,时常自言自语,形体消瘦,舌质红,脉细数。
笔者认为,王氏治肝法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肝病治疗方法,既提出了直接治肝的方法,又举出了间接治疗的方法。笔者运用王氏治肝三十法辨证施治,对一些难治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笔者认为,王泰林治肝三十法,在当今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病案举例:
病例2乃肝风证治。王氏曰:“肝风一证,虽多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证以长期头目眩晕为主,久病营血亏少,肝木失养,木强风动。以熄风潜阳为法,辨证得要。
王旭高“补肝法”探要
王旭高“补肝法”探要中医史上曾有“肝无补法”之说,王旭高不为其所缚,认为肝亦有虚证,可以补之。
补肝之法可溯源至张仲景,王旭高将肝虚细分为气血阴阳不足诸证,补肝法有补肝气、补肝阳、补肝阴、补肝血之别。
临床肝虚病机复杂多样,补肝法不可单一而行,抓住肝体阴用阳的特性,补气、补阳、补阴、补血可兼夹使用。
举古今文献中着名医家的验案以佐证。
王旭高(1798—1862),江苏无锡人,世代居住在西门外梁溪坝桥下,书斋取名为“西溪书屋”。
王旭高医术全面,内外科皆有所成,其代表性着作有《王旭高临证医案》《西溪书屋夜话录》《环溪草堂医案》等。
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王旭高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治肝30法,从肝气、肝风、肝火以及肝寒肝虚分类别述。
“肝无补法”之说最早见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其言:“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1]。
肝为将军之官,性刚烈,肝阳易亢、肝火易旺,切忌妄补。
王旭高不被旧法所束缚,针对肝虚证,提出补肝法,又细分为补肝之气血阴阳之不同,兹探讨如下。
1补肝理论溯源“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此言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在肝虚之病治疗上,除可用山萸肉、五味子、酸枣仁、白芍等酸味药补肝外,常兼用丹参、当归、地黄等养血补心,并用小麦、炙甘草、大枣诸药调中健脾,研究证明可取得良好疗效。
酸为肝之本味,肝虚之证,可用酸味药补之。
苦味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心不虚就不会盗母气,故苦味药亦能有助于补肝。
但苦燥易伤阴败胃,所以苦味药不能过量,宜将其炒成焦苦,免生弊端。
甘味药入脾,根据五行生克理论,培土荣木,甘味药调中补脾,缓肝急,并且酸甘化阴,也有利于肝虚的补益。
正因为肝是刚脏,具有喜柔而恶刚、体阴而用阳的特性,所以只有当血液充足时,肝体才能得以滋养,故对肝虚证的传统认识多指肝阴虚证,《金匮要略》中提及的酸甘补阴法亦即补肝阴虚。
王旭高在继承补肝阴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补肝血法、补肝气法、补肝阳法,使得补肝法更加完善。
运用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WO R L D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J u n e2 0 1 7,V o l . 1 2,N o . S 1
运用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ʌ 摘要 ɔ 是临床最常见的肝脏疾病 之 一 , 目前现代医学并无 有 效 治 疗 手 段.笔 者 在 临 床 中 运 用 王 旭 高 治 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NA F L D) 肝三十法理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疗效颇佳 . ʌ 关键词 ɔ 治肝三十法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㊀ 王旭高 ; : / 中图分类号 : R 2 4 9㊀㊀㊀ 文献标识码 : B㊀㊀㊀d o i 1 01 6 7 3-7 2 0 2 ������ 2 0 1 7 ������ 0 6 ������ 0 0 1 j
蒋元烨 ㊀ 敬梦辉 ㊀ 金 ㊀ 磊 ㊀ 王学伟 ㊀ 王晓春 ∗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消化内科 , 上海 ㊀2 ) 0 0 0 6 2
,NA 用清金制 木 兼 泻 子 ; 肝 火 亢 盛 累 子 者, 则 泻 子 兼 清 肝; 肝 ㊀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病 ( N o n-a l c o h o l i cF a t t i v e rD i s e a s e F L D) 而肝火亢盛刑金 , yL 是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 因 素 所 致 的 脂 肪 在 肝 脏 堆 积 所 产 生 的 以 弥 虚火炎 , 则补水涵木 . 温 肝 法 主 治 的 则 是 大 建 中 汤 法 . 以 上 七 法 , 在脂肪 1] .最新流行 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 性 变 为 主 要 病 变 的 临 床 病 理 综 合 征 [ 肝的临床运用中 , 我们可以借 鉴 的 是 清 肝 法 和 补 母 法 , 对于肝胆湿热型脂 病学研究表明 , 发病
王旭高治肝30法解
王旭高治肝30法解1.一法曰:疏肝理气(气分病)。
肝五行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或肝气郁结,情绪郁闷者,宜疏肝理气,使肝气条达,药用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疏达肝气。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疼痛,疏肝理气香附郁,苏梗青皮橘叶属,兼寒吴萸热丹栀,兼痰半夏与茯苓。
笔记•两胁气胀或痛:胀甚于痛,或只胀不痛•为什么不用四逆散?•根据笔者临床体会,肝气病初起,只见两胁气胀或疼痛,王氏所选药物确实比四逆散好。
这是由于对肝气病初起,对肝气冲激于两胁局部的证候,当集中力量加以疏散为宜,而不应当酸敛、甘缓,且柴胡也确实过于升散,有伤肝阴之虞,故所选药物以香苏饮(紫苏叶香附陈皮炙甘草生姜葱须)化裁,去掉甘缓的甘草,选用青皮、橘叶、苏梗等芳香理气之品配行气疏肝要药香附,如此则行气力大,迅速毕其功于一役;而郁金又为血中气药,兼用之防止气滞进一步血瘀,其性偏寒,更可防止辛燥伤阴。
至于四逆散,因其有芍药、甘草,比较适合肝气病已久、因疏泄太过而伤阴者,故以上述酸甘化阴之品辅佐之。
而且四逆散比较适用于影响全身的肝气病,范围广泛而不局限,这与本法药物所治局限于两胁者不同。
四逆散证脉沉偏细弦,舌质中间有裂纹而苔薄少;本法药物适应证则是脉在中候偏弦而不细,舌中无裂纹而苔薄腻。
前者体现了病久气滞而阴伤,后者体现了初病气滞而湿阻。
•典型肝气病的主症有三:①急躁易怒;②胸胁胀满或痛;③脉弦•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体会•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脐上”应在脐上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化瘀灵(笔者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克组成)与膈下逐瘀汤(王清任方,由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当归、红花、五灵脂、枳壳、香附各10克,川芎、炙甘草各6克组成)治疗。
王旭高肝病证治及医案分析
王旭高肝病证治及医案分析
王靖思;张素勤;苗桂珍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23(21)1
【摘要】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将肝病证治分为肝气证治、肝风证治、肝火证治、肝寒肝虚证治4个方面,总结出著名的“治肝三十法”,认为肝病可侵犯全身上下,治肝可以调理五脏病,善于从肝论治疾病。
从王氏2则医案分析其治病辨证思路,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王靖思;张素勤;苗桂珍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肾病内分泌科三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从《环溪草堂医案》看王旭高治肝病临证特点
2.运用王旭高肝病证治法则论治眼病的体会
3.《王旭高临证医案》中发热的证治分析
4.清代名医王旭高论六淫致肝病机理及其证治
5.王旭高肝病证治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名医王锡鑫《看病歌诀》、清王旭高治肝三十法
清代名医王锡鑫《看病歌诀》、清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王锡鑫(1808—1889)清代医家。
名文选,字锡鑫,号席珍子,亚拙山人。
原籍湖北石首县人。
浅学医理已多年,精微奥旨岂敢言.阅历自信知症处,不敢秘密载简编.有病先要望气色,面色光泽病易痊,赤红如潮血虚极。
实火唇红并口干,口唇白者阳分弱。
鼻孔红燥肺火炎,耳疼肾热或君火。
心热舌红又燥烦。
肝肺有热现于面,左肝右肺见两颧。
面色青黑肝肾亏,白主气虚宜培元,色若黄滞脾有积。
眼下青色定主痰,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难全。
色见生气如何认,青如翠羽黄蟹解。
赤似鸡冠白豚脂,黑如乌羽俱能全。
面色难治亦当辩,白如枯骨黑炱烟,青若草兹红衃血,黄似枳实寿难延。
虫积口唇主白点,似肌吐酸腹痛缠。
阳虚腹痛按即止,按之转甚食火痰。
脐腹疼痛少阴证,小腹疼痛厥阴寒。
察眼观色辨虚实,先视瞳神清浊焉。
清者无病浊有疾,浊而散大肾虚传。
瞳神枯小肾有火,绿水灌咮医亦难。
黑睛高起肝之实,淡红浸睛血虚烦。
小眦淡红心虚悸,大眦红者心实燔。
眵多不结肺气虚,眵多而结肺火煎。
白睛红者肺有热,红甚破血散风寒。
白睛青者肺肾弱,白睛黄者不一般。
深黄一定主湿热,黄如败草是气寒。
黄如金灿肺有火,胆虚口苦睛黄边。
脾实热极眼皮肿,虚肿不红又不坚。
复看舌胎分表里, 红黄有火清即安。
阴虚之极胭脂舌,实火便赤兼舌干。
火之深者黄多燥,脉实下之莫迟延。
黄滑有寒宜温表,白滑便常是阴寒。
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
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热在里饮达原。
舌黑原来分数种,仔细观察要心虔。
火极似水生芒刺,误服热药丧黄泉。
水极似火气息冷,回阳救急妙同仙。
肾气虚极舌胎黑,滋阴润燥莫迟延。
精液枯极舌燥黑,回阳八味妙通玄。
瘟疫舌黑皮自脱,先下后清自然安。
惟有伤寒辩阴阳,察形的当病易痊。
阳证心烦身恶热,阴证声低体畏寒。
阳证气粗兼口臭,阴证蜷卧并懒言。
阳证谵语目如火,阴证郑声理旧言。
阳证面红思饮水,阴证面青闭目眠。
七日以前若误下,转成漏底病难痊。
定要问病知来历,细心察实病易痊,畏风一定是伤风,畏寒一定是伤寒。
《王旭高医书六种》治肝三十治
《王旭高医书六种》治肝三十治
佚名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1989()4
【摘要】一法曰疏肝理气,一法曰疏肝通络,一法曰柔肝,一法曰缓肝,一法曰培土泄木,一法曰泄肝和胃,一法曰泄肝,一法曰抑肝,一法曰熄风和阳,一法曰熄风潜阳。
【总页数】1页(P34-34)
【关键词】王旭高医书六种;抑肝;柔肝;潜阳;泄肝;熄风;清金;清肝;平肝;补肝阳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语录》治肝法探讨 [J], 王明刚;毛德文;
2.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语录》治肝法探讨 [J], 王明刚;毛德文;
3.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之第十九法-化肝煎的应用 [J], 田允周;李松;尹畅烈
4.运用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J], 蒋元烨;敬梦辉;金磊;王学伟;王晓春
5.王旭高“治肝三十法”对叶天士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J], 石宝阁;孙西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杨志一:治肝十二法
杨志一:治肝十二法导读:杨志一先生是江西名医,为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得意门生,并一生致力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究,善用六经辨治急慢性血吸虫病、传染性肝炎等病证,疗效卓著,值得后学者仿效。
在本文中,杨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总结和区分了肝病治疗中的十二法,条理清晰,论据明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定不能错过哦~肝病在各脏腑的病变中最为繁多,究其原因,不外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肝脏本身的功能较为复杂。
除了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荣在爪等和其他脏器相对称的功能之外,还有主疏泄、主升发、主动摇等特殊功能。
疏泄作用发生异常,则可在气血运行,消化吸收方面,以及中下部位出现多种症状;升发作用发生异常,则可在人体上中部出现眩晕胀痛等症状;主动摇发生异常,则可在筋脉形体方面出现抽搐拘挛震颤等症状。
二是肝主风。
风为百病之长,易于侵犯人体,且常兼挟诸邪为患,成为风寒之邪、风热之邪、风湿之邪、风燥之邪,这些虽都属于外风,但因“风气通于肝”,和肝亦不无关系;至于风痰为患,风火为患,则多以内风为主,和肝关系至为密切;另一方面,风善行而数变,不仅外风如此,内风更是如此,如肝风上扰巅顶清窍,则见眩晕昏仆等症;肝风扰胃则出现胃痛呕吐泛酸等症;肝风下迫可见腹痛泄泻等症;肝风流窜经络可出现肢体痛痒麻木、口眼歪斜、舌强不语等症。
王旭高所谓“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亦是因为风火相兼,才致如此。
三是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比他脏亦较广,牵涉面大,故肝脏经脉病变亦较之他脏为多。
其经脉上行“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等等。
肝脏的病变,往往可通过经脉及其所络属的脏腑形骸表现出来,出现头痛、胁痛、少腹痛,以及前阴疾患等。
此外,肝脏还有—个体阴用阳的问题。
体阴是指肝脏藏有阴血,用阳是指其具有升发、疏泄、动摇的功能,在志主怒而为刚脏,肝气易旺而肝阳易亢。
读《西溪书屋夜话录》浅析王旭高治肝学术思想
读《西溪书屋夜话录》浅析王旭高治肝学术思想发布时间:2021-11-02T02:07:09.77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0期作者:王立[导读] 《西溪书屋夜话录》是一部理论和实用性很强的治肝专著,原系手稿,现多已散佚,仅存“治肝篇”。
王立利川市民族中医院脾胃科湖北省利川市 445400摘要:《西溪书屋夜话录》是一部理论和实用性很强的治肝专著,原系手稿,现多已散佚,仅存“治肝篇”。
王氏治肝分肝气、肝风、肝火类治,承先人之精髓,却不拘于古法,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按由气至血、由轻及重、由本脏到他脏之线索,总结出“治肝三十法”。
其体理完备,证治健全,选方精练,用药独到,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准,其临床实案更是备受推崇,对后世医者影响至深。
关键词:肝气肝风肝火肝病证治Brief Discuss on Wang Xungao’s Academic Ideas by Xixi Sanctum Nightly QuolationWang LiAbstract: The "Xixi Sanctum Nightly Quolation" i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onographs o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which were manuscript primitively. Unfortunately, most parts of the monographs are lost now. Only the chapter on “Liver treatment” is preserved. Wang XUgao treat the liver disease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as Liver qi,Liver wind and Liver fire. Wang’S therapies based the essence of previous studies, but Wang’s are more flexible. Wang had summed up “Thirty methods of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from different angels, Qi or blood, light or heavy, the liver or another related-organs, combined with his years of clinical practice. Because of this monograph has a systematic theory, sound method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xact and unique 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rugs, it not only possesses high theoretic level, the medical cases in it are also highly praised nowadays and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later physicians.Keyword: Liver qi; Liver wind; Liver fi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字以行,江苏无锡人。
治肝三十法
治肝三十法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故录大略于下。
肝气证治一法曰: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
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络。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
如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一法曰: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
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一法曰: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炙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一法曰:培土泄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
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
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
二陈加左金丸~或白寇、金铃子。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
金铃、延胡、吴萸、川连。
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
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法也。
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
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之法也。
肝风证治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
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
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一法曰:熄风和阳。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
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一法曰:熄风潜阳。
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
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一法曰:培土宁风。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
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治肝卅法与病毒性肝炎的辨证治
学术思想
对肝气、肝风、肝火病机的阐发是《治肝卅法》的 核心。
“肝气证治”主要提出:
1. 肝主疏泄,喜条达。气郁则两胁胀痛,疏肝宜香 附、郁金、苏梗、桔叶。化热者加丹皮、栀子; 挟痰者,加半夏,茯苓;兼寒者加吴茱萸。
2. 气郁日久,络脉瘀阻,疏肝通络宜归须、桃仁、 泽兰、旋复花。
“肝风证治”主要提出:
治肝卅法与病毒性肝炎的辨证治
(优选)治肝卅法与 病毒性肝炎的辨证治
主要著作:
王旭高一生著作甚富,多流落于门弟之处, 现已散失的有:《杂说》、《古方余论》。 尚未刊出的有:《运气证治歌诀》、《王旭高医
方集录》、《王氏医案补遗》等。 现在流传的有: 《王旭高临证医案》四卷; 《环溪草堂医案》三卷; 《王旭高全书六种》等。
摘录《医话》:“温邪证三五日,或六七日,面目肢体发 黄者,多生于茶客酒客辈,平日素多湿热,一受温邪,秽 浊蒸熏,即发黄疸。往往外无大热,舌苔浊厚,而又烦躁 不安,渴不多饮,神气昏狂,或有汗无汗,脉或大滑,或 沉数。或用茵陈、栀子、大黄、或犀角、鲜地、茵陈、石 斛、苓、栀、芩、滑,如甘露饮等,所见五六证皆死。
评议
治以滋肾清肝、活血通络法。
王氏论医,贵在独创。其中以对肝病提出 治疗:口服扶他林37.
同样是肝硬化,除“肝体肝用同损”之外,肝病常常导致脾肾俱伤。 4%,肝血虚证为18. 连翘 15g 草河车 30g 夏枯草 10g
“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的精辟见解,总 下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刘××,男,49岁业委员会 气郁化火
通 络 ( 泻制 子肝 )
养肝 血虚生风
肝气
气
疏 肝
郁
化
火
肝火
泻清 肝肝
火 性 炎 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思想
对肝气、肝风、肝火病机的阐发是《治肝卅法》的 核心。
“肝气证治”主要提出:
1. 肝主疏泄,喜条达。气郁则两胁胀痛,疏肝宜香 附、郁金、苏梗、桔叶。化热者加丹皮、栀子; 挟痰者,加半夏,茯苓;兼寒者加吴茱萸。
2. 气郁日久,络脉瘀阻,疏肝通络宜归须、桃仁、 泽兰、旋复花。
“肝风证治”主要提出:
2. 治疗温病,变用承气与白虎
王旭高学习吴又可《温疫论》深有心得, 提出温疫治法可变用承气汤和变用白虎汤。
变用承气法
“《温疫论》中用大黄,极言神妙无比,后人不善用而强效颦(音 “频”),误事亦多,惟疫证误下之害小,伤寒误下之害大, 盖以疫多火耳”。所以说:“温病下不厌早”,“伤寒下不厌 迟”。《温疫论》云:“人方食肉而适得病,虽下之而食不下。 必加人参于下药之中,其积始行,此盖助其胃气,以敷布流行, 即又可先生聪明善用大黄处也。曾见吴济亨治一年高人,食牛 肉账满不消,诸药不效,先用人参六君子汤一剂,而后消而下 之,即又可先生之意,将一方而为二法也,”
治疗时应随证加减,两方合用,要化裁, 药味不可过多,一般以十二味为适宜。
病案1
郑XX,男,15岁,住北京市大兴县。 初诊时间:2001年2月13日 主述:发热,腹痛,黄疸,鼻衄反复发作二月余。
现病史:患者因“腹痛、腹泻”于2001年4月24日5月18日在某医院住院。经查腹水抗酸染色(+), 外周血WBC7.6×109/L,RBC4.65×1012/L, Hb138g/L, PC99×1010/L。
辨证分型
湿热中阻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脾肾阳虚证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 宜昌会议(2004年5月)修订
病毒性肝炎各证型演变图
热邪伤阴 肝肾同源
肝 肾 阴 虚 证
阴病及阳
肝胆湿热证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久病 入络
肝
郁
瘀血阻络证
脾
虚
瘀阻 阳气
证
脾虚及肾
摘录《医话》:“温邪证三五日,或六七日,面目肢体发 黄者,多生于茶客酒客辈,平日素多湿热,一受温邪,秽 浊蒸熏,即发黄疸。往往外无大热,舌苔浊厚,而又烦躁 不安,渴不多饮,神气昏狂,或有汗无汗,脉或大滑,或 沉数。或用茵陈、栀子、大黄、或犀角、鲜地、茵陈、石 斛、苓、栀、芩、滑,如甘露饮等,所见五六证皆死。
包括惊风、痫证、痙证、瘈疭等筋脉运动 功能失常的疾病;包括梅核气、乳痈、乳 房结块、胁痛、少腹痛、睾丸肿痛、疝气 等肝胆经络循行部位的疾病;包括月经病、 妊娠病、带下病、产后病、遗精、阳痿等 生殖功能失常的疾病;
包括诸如臌胀、肝着、疟疾、咳喘、痰饮、 目疾、疮毒痈疽,虚劳等凡与中医肝有关 的其他病证。
类似病:肝硬化失代偿早期或腹水消退后恢 复期。病理有弥漫性肝损害,明显肝纤维化(S 34期),或有门静脉增宽及脾肿大。
治疗: 以真武汤为主,此方是温壮肾阳的代表方。
也可与济生肾气丸加减。嘱饮食忌生冷硬 咸,勿过劳,勿感冒。
注意:附子炮制后用,并先煎30分钟, 以防乌头碱中毒。
辨证时两证并见也很常见,甚至有三证 兼见时。
大抵《伤寒论》中发黄,无秽浊蒙闭,故无汗者 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使湿热从外而泄。有汗者 用茵陈蒿汤,使湿热从下而泄。此温邪发黄,湿 热蒸薰于外,秽浊蒙闭于内,故难活,当细细参 究,质问诸博雅,姑记于此,验后之得失。” (王旭高医学遗书六种,119页)
此案为瘟黄(急黄),黄疸六七日即见神气昏狂、当属 今日之“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 。病死率极高(命在 顷刻之间),时至今日仍无有效方药。虽有近代名医姜春 华用快速截断法,祝谌予用牛麝散醒神开窍,多有治验, 但无大样本验证,故得失与否,尚难以作答。学习王旭高 认真总结失败病例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 不知以为知”的科学精神,再细究,再求索,再验证,不 断继承,大胆创新。
变用白虎汤:
“仲景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 可予白虎汤。而《瘟疫论》中,有脉浮发热无汗 者,与白虎加人参汤,气化津回,得汗从表达。 盖伤寒之邪,自表传里而化热,其外已解,故必 大烦渴,大热、大汗,脉洪大者,用白虎则金清 而火退;若温邪时疫,其热自里达表,脉本但数 而不浮,脉浮则其邪欲从表出,故瘟疫脉浮发热 无汗,与白虎人参汤,反汗出而解,此也又善用 古方处也”《医学刍言》。
诊断为:1.幼年强直性脊柱炎。 2.结核感染。 3.乙肝病毒感染。
治疗:口服扶他林37.5mg,tid,柳氮磺胺吡啶0.5,tid, 异烟肼0.3,qd。治疗后病情有好转,出院后继续服用。 但患者在2001年6月16日因“发热、腹痛、腹泻”再次入 该院。入院后再查体:发热为稽留热,双侧扁桃体肿大, 被覆灰白色膜样物,全身淋巴结(颌下、颈部、腋下、腹 股沟)肿大,约数十个,1×2~2×3cm大小,质地较硬, 可活动,压痛(+),肝脏肿大,肋下4.5cm,质地中等, 脾脏肋下3.5cm,质地中等,腹水 (–)。
肝郁脾虚证
证候特征:两胁串痛、善太息,乏力、纳少、 脘腹胀、便溏泄;舌淡苔白或有齿痕,脉沉细弦。
类似病:急性肝炎恢复期或慢肝稳定期;表现 病理以轻度炎变或轻度脂肪变为主。
治疗: 以逍遥散为主,此方为疏肝健脾的代表方。 也可与柴胡疏肝散或香砂枳术汤加减。嘱 心情舒畅,勿郁怒。
肝肾阴虚证
证候特征:两胁隐痛、头晕目涩、腰膝酸软失 眠多梦或赤缕红掌;舌红少津,脉细稍数。以精 神症状为主要表现。
脾肾阳虚证
肝胆湿热证
证候特征:两胁胀痛、纳差、口苦、便滞、身 目溲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类似病:急性肝炎或慢肝活动期;急性胆道感 染或慢性胆道疾患发作期,病理以炎变活动为主。
治疗: 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此方是清利肝胆湿热的代
表方,也可与茵陈蒿汤或茵陈四苓汤加减。 嘱饮 食清淡,戒酒。 注意:关木通为马兜铃科,苦寒有毒,每次3-6克, 不可多用、久服,肾功能不全及孕妇忌服。川木 通为毛莨科,淡苦寒,无毒,每次3-6克。
化验检查:血中异型淋巴细胞21%,肝功能谷丙转 氨酶(ALT)200u/L。谷草转氨酶(AST) 251u/L,EBV-IgG(+),EBV-IgM (-), 乙肝病毒 HBsAg(+), HBeAg(+), HBcAb(+), 脑脊液示:外 观清,细胞数23个,糖26mmol/l,氯化物708mg/dl, 蛋白44.4mg/dl,心电图示:ST-T改变,B超:肝大, 脾大,双肾回声增强,上腹部数个淋巴结肿大约 0.5~0.7cm,淋巴结活检: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
治疗经过: 一诊: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极度乏力,腹痛,
现代医学所论之肝,属于解剖学概念的肝脏。肝 脏的功能包括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 胆汁的代谢功能,生物转化功能,吞噬及免疫功 能等。
中医肝的病理范畴
包括黄疸、胃脘痛、泄泻、噎膈、呃逆、呕 吐等消化功能失常;包括郁证、脏躁、癫 狂、怔忡、惊悸、胆怯、不寐、多梦等精 神情绪异常;包括头痛、眩晕、中风、厥 证、癫疾、奔豚气、部分血证等气血逆乱 的疾病;
评论
现今温疫病不断有流行,各型肝炎仍很猖 獗,SARS,禽流感等时有发生,学习王旭 高先生变用承气与白虎,尤其用大黄,生 石膏对临证很有意义。
3.学习治肝卅法,发展现代肝脏病 的中医治疗学
首先弄清中医“肝”与西医“肝”是两种完全不 同的概念:
传统中医学所论之肝,除小部分含解剖学概念外, 更重要的是属于一种功能活动体系。
类似病:慢肝病史较长,反复低水平炎性活动, 或早期肝硬化;病理以慢性肝损害为主要表现, 炎性活动G 1-3级,纤维化S 1- 3期。
治疗: 以一贯煎为主,此方为滋补肝肾之阴的代表方。 也可与归芍地黄汤加减。嘱适当卧床休息,慎 房事。 注意:川楝子有一定肝毒性,不可久用。
瘀血阻络证
证候特征:两胁刺痛、面暗唇黑、癥积痞块、肌肤 甲错、男子乳块、女子痛经;舌质暗有瘀斑,舌下静脉 迂曲延长色黑紫,脉沉细涩。
方集录》、《王氏医案补遗》等。 现在流传的有: 《王旭高临证医案》四卷; 《环溪草堂医案》三卷; 《王旭高全书六种》等。
评议
王氏论医,贵在独创。其中以对肝病提出 “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的精辟见解,总 结出著名的“治肝卅法”,集古今治肝方 法之大成,是迄今为止全面论述肝病证治 的唯一专著,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诊断: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感染性腹泻。
住院治疗中肝功能损害迅速加重, ALT上升666.6u/L,AST 1205.32u/L 血清胆红素(TBIL)656umol/L 直接胆红素(DBIL) 387.1umol/L 总胆汁酸(TBA) 323.4umol/L
患者于2001年7月13日转来我院,其拒绝住院,故在中医 门诊治疗。
通 络 ( 泻制 子肝 )
养肝 血虚生风
肝气
气
疏 肝
郁
化
火
肝火
泻清 肝肝
火 性 炎 上
肝风
凉肝 滋肝
水不涵木,阴虚阳亢
学习王旭高治学特点及学术思想的 个人体会:
1.总结失败病案,细究求索待验; 2.治疗温病,变用承气与白虎; 3.学习治肝卅法,发展现代肝脏病的中医
治疗学。
1.总结失败病案,细究求索待验
以上便是王旭高所概括的“肝病最杂”。
肝病的辨证
包括肝气、肝火、肝风、肝热、肝郁、肝 厥、肝虚、肝实等证候。
肝病的治疗
包括疏肝、柔肝、清肝、泻肝、镇肝、平 肝、制肝等治法。此即王旭高所指“肝病 治法最广”,故专论《治肝卅法》。
西医肝病的范围
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谢异常性肝 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 疫性肝病等所有肝脏的疾病。
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己于 1991年在天津会议上制定了《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 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已于1994年12月 被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采纳。并得到了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治病毒性肝炎 的科研工作的肯定。2004年5月第11届宜昌会议给予修 订。该标准突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符合临床 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