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
治肝三十法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故录大略于下。
肝气证治一法曰: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
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络。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
如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一法曰: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
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一法曰: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炙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一法曰:培土泄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
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
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
二陈加左金丸,或白寇、金铃子。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
金铃、延胡、吴萸、川连。
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
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法也。
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
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之法也。
肝风证治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
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
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一法曰:熄风和阳。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
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一法曰:熄风潜阳。
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
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一法曰:培土宁风。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
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治肝三十法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故录大略于下。
肝气证治一法曰: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
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络。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
如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一法曰: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
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一法曰: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炙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一法曰:培土泄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
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
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
二陈加左金丸,或白寇、金铃子。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
金铃、延胡、吴萸、川连。
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
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法也。
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
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之法也。
肝风证治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
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
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一法曰:熄风和阳。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
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一法曰:熄风潜阳。
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
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一法曰:培土宁风。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
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治肝三十六法——《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最新]
程门雪编《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姜宜孙整理(原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3期)《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著,详论治肝病各法,极其精粹,惜只此一段耳,思非全璧,其余不可问矣。
兹撰为歌括以备采用。
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发、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治法最广,姑录大略于下:肝气肝风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冲心犯肺乘脾胃,挟寒挟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究情。
肝气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疼。
疏肝理气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平,兼寒吴萸(兼)热丹(皮)栀(子),兼痰半夏与茯苓(疏肝理气法),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辛润以通络道也)。
络脉瘀阻归(须)桃仁,旋覆泽兰新绛增(兼通血络也,疏肝通络法)。
肝气胀而疏更甚,归膝杞柏(子仁)柔肝认,兼寒(加)肉桂与苁蓉,兼热(加)天冬生地审(柔肝法),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
(此经方淮麦甘枣汤加芍药、橘饼两味也。
此方天士最喜用之,平淡而神奇,善用之,变化不测也,历来验案甚多,乃女科要方,余亦屡用,或奇效。
)培土泻木用六君,吴萸白芍木香临,脘腹胀痛肝(气)乘脾,疏木温中法意深,(温中疏木,黄玉揪惯用此法,黄坤载立法大意胆胃宜降,肝脾宜升,而脾胃为升降之机枢也,此中尚有微旨,如桂枝柴胡一类是升疏,所谓木喜条达是也,吴萸川楝白芍之类为降泄而非疏泄矣。
疏泄二字当分析,各有其所宜,逍遥散是土中疏木,抑气、四七之类则土中泄木也。
疏是竖,达其郁结,泄是横,局方四七汤桂草参夏四味,不用一味理气药,而能泄其有余,是方合疏泄,二者均用之,与逍遥又微有不同也。
须辨,治七情之气,与逍遥散同,极堪玩味,其用意深也。
)脘痛呕酸肝犯胃,泄肝和胃法亦异(与肝乘脾之治,又异途也)。
二陈汤合左金丸,金铃白蔻犹同意,(泄肝和胃法与疏木温中法不同,却是相对之治,研究两者用药之分,思过半矣。
)抑肝肝气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喘主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汇(抑肝法),泄肝肝气上冲心,热厥心气用左金,金铃子散寒椒桂(寒加椒桂),寒热俱有(仍入川)连芍(或再加白芍)均,泄肝主法苦辛酸,三者错综随证任。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收藏仔细研究(经典原文歌诀)
王旭⾼治肝三⼗法,收藏仔细研究(经典原⽂歌诀)导⾔:清·王旭⾼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名《治肝三⼗法》,全书不过⼏百字⽽已,却对中医肝病理论影响深远。
程门雪先⽣为之编纂了歌诀,刘保和稍作修改,今编者将原⽂和修改过的歌诀对照排列,便于⼤家理解记忆。
假使各位能牢记于⼼,则临床⽔平必将有⼀定程度的提⾼。
《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与原⽂总纲肝⽓肝风与肝⽕,三者同出⽽异名,冲⼼犯肺乘脾胃,夹寒夹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细究。
⽓有多余便是⽕,内风多从⽕发⽣,阳亢上冒巅顶甚,⾎虚旁⾛四肢病。
各论1.⼀法⽈:疏肝理⽓。
如肝⽓⾃郁于本经,两胁⽓胀或痛者,宜疏肝,⾹附,郁⾦,苏梗,青⽪,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肝⽓⾃郁于本经,两胁⽓胀或疼痛,疏肝理⽓⾹附郁,苏梗青⽪橘叶属,兼寒吴萸热丹栀,兼痰半夏与茯苓。
2.⼀法⽈: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疏肝不应宜通络,营⽓窒痹⾟润⾏,络脉瘀阻归须桃,旋覆泽兰新绛增。
3.⼀法⽈:柔肝。
如肝⽓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柏⼦仁、⽜膝。
兼热,加天冬、⽣地;兼寒,加苁蓉、⾁桂。
肝⽓胀⽽疏更甚,归杞膝柏柔肝任,兼寒⾁桂与苁蓉,兼热天冬⽣地从。
4.⼀法⽈:缓肝。
如肝⽓甚⽽中⽓虚者,当缓肝,炙⽢草、⽩芍、⼤枣、橘饼、淮⼩麦。
缓肝之急经⽅好,⽩芍橘饼⽢麦枣,肝⽓甚⽽中⽓虚,此⽅变化⽆穷奥。
5.⼀法⽈:培⼟泄⽊。
肝⽓乘脾,脘腹胀痛,六君⼦汤加吴茱萸、⽩芍药、⽊⾹。
即培⼟泄⽊之法也。
温中疏⽊也。
黄⽟楸惯⽤此法。
培⼟泄⽊⽤六君,吴萸⽩芍⽊⾹临,脘腹胀痛肝乘脾,温中疏⽊法意深。
6.⼀法⽈:泄肝和胃。
肝⽓乘胃,即肝⽊乘⼟脘痛呕酸,⼆陈加左⾦丸,或⽩蔻、⾦铃⼦。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脘痛呕酸肝乘胃,泄肝和胃法亦贵,⼆陈汤和左⾦丸,⾦铃⽩蔻随机兑。
7.⼀法⽈:泄肝。
如肝⽓上冲于⼼,热厥⼼痛,宜泄肝,⾦铃、延胡、吴萸、川连。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程门雪为之编纂了歌诀,刘保和作修改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程门雪为之编纂了歌诀,刘保和作修改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又名《治肝三十法》。
王氏将肝病分为肝气、肝风、肝火等不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
其中,程门雪先生为之编纂了歌诀,刘保和作修改。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故录大略于下。
肝气证治:一法曰: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
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络。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
如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一法曰: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
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一法曰: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炙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一法曰:培土泄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
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
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
二陈加左金丸,或白寇、金铃子。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
金铃、延胡、吴萸、川连。
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
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法也。
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
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之法也。
肝风证治: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
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
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一法曰:熄风和阳。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
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一法曰:熄风潜阳。
王旭高治肝30法解
王旭高治肝30法解1.一法曰:疏肝理气(气分病)。
肝五行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或肝气郁结,情绪郁闷者,宜疏肝理气,使肝气条达,药用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疏达肝气。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疼痛,疏肝理气香附郁,苏梗青皮橘叶属,兼寒吴萸热丹栀,兼痰半夏与茯苓。
笔记•两胁气胀或痛:胀甚于痛,或只胀不痛•为什么不用四逆散?•根据笔者临床体会,肝气病初起,只见两胁气胀或疼痛,王氏所选药物确实比四逆散好。
这是由于对肝气病初起,对肝气冲激于两胁局部的证候,当集中力量加以疏散为宜,而不应当酸敛、甘缓,且柴胡也确实过于升散,有伤肝阴之虞,故所选药物以香苏饮(紫苏叶香附陈皮炙甘草生姜葱须)化裁,去掉甘缓的甘草,选用青皮、橘叶、苏梗等芳香理气之品配行气疏肝要药香附,如此则行气力大,迅速毕其功于一役;而郁金又为血中气药,兼用之防止气滞进一步血瘀,其性偏寒,更可防止辛燥伤阴。
至于四逆散,因其有芍药、甘草,比较适合肝气病已久、因疏泄太过而伤阴者,故以上述酸甘化阴之品辅佐之。
而且四逆散比较适用于影响全身的肝气病,范围广泛而不局限,这与本法药物所治局限于两胁者不同。
四逆散证脉沉偏细弦,舌质中间有裂纹而苔薄少;本法药物适应证则是脉在中候偏弦而不细,舌中无裂纹而苔薄腻。
前者体现了病久气滞而阴伤,后者体现了初病气滞而湿阻。
•典型肝气病的主症有三:①急躁易怒;②胸胁胀满或痛;③脉弦•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体会•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脐上”应在脐上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化瘀灵(笔者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克组成)与膈下逐瘀汤(王清任方,由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当归、红花、五灵脂、枳壳、香附各10克,川芎、炙甘草各6克组成)治疗。
清代名医王旭高:最全治肝方法,都在这儿了!
清代名医王旭高:最全治肝方法,都在这儿了!清代名医王旭高,医术精深,医德高尚。
起初从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且对温病尤多关注,临证审征用药甚为精当。
他的《西溪书屋夜话录》作为肝病证治的专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对肝病的论治具有诸多的借鉴意义。
本文总结了王旭高治肝三十法,并加以评注,临证医家若细读,或能受益匪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
”“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
”肝主谋虑,藏血舍魂,这在很大程度上强调肝与人的精神特别是情绪与睡眠密切相关;肝血不足,魂不守舍,症见惊骇多梦、梦呓、梦游、梦魇等。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特点。
首先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条畅,气郁则胁肋胀痛,木来克土则肝气犯胃,症见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亦可见痛泻;怒则气上,肝气升发太过,病则易郁易怒,故临床上肝气郁滞者众;气郁日久化火,肝火上冲,伤津动血,进而阳亢化风,风火相扇而变症蜂起。
火性炎上,可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若夹痰夹风冲逆于上,窍道闭阻,人可见猝然昏仆倒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血液是功能活动(包括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藏血,体阴用阳。
肝血是肝主疏泄功能的物质来源,包括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临床最多见的妇人月经不调,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肝调节血量这个环节出了问题。
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肝血不足可见月经错后、量少,甚至闭经,两目干涩昏花,或筋失血养见肢体拘急、麻木、屈伸不利等。
故肝主藏血与主疏泄,是肝的两大功能特点,一个血,一个气;一是体阴,一是用阳。
所以肝病的论治,就是围绕肝的这个特性,抓住气血阴阳四字来穷尽其变。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概括肝病大致分类有三:肝气、肝风、肝火。
可谓至当之论。
一、肝气证治八法1、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寒加吴茱萸,热加丹、栀,痰加半夏、茯苓。
★清代名医王旭高最全治肝方法都在这儿
★清代名医王旭高最全治肝方法都在这儿清代名医王旭高,医术精深,医德高尚。
起初从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且对温病尤多关注,临证审征用药甚为精当。
他的《西溪书屋夜话录》作为肝病证治的专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对肝病的论治具有诸多的借鉴意义。
本文总结了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肝气8法,肝风5法,肝火17法,),并加以评注,临证医家若细读,或能受益匪浅!附延伸阅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
”“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
”肝主谋虑,藏血舍魂,这在很大程度上强调肝与人的精神特别是情绪与睡眠密切相关;肝血不足,魂不守舍,症见惊骇多梦、梦呓、梦游、梦魇等。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特点。
首先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条畅,气郁则胁肋胀痛,木来克土则肝气犯胃,症见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亦可见痛泻;怒则气上,肝气升发太过,病则易郁易怒,故临床上肝气郁滞者众;气郁日久化火,肝火上冲,伤津动血,进而阳亢化风,风火相扇而变症蜂起。
火性炎上,可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若夹痰夹风冲逆于上,窍道闭阻,人可见猝然昏仆倒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血液是功能活动(包括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藏血,体阴用阳。
肝血是肝主疏泄功能的物质来源,包括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临床最多见的妇人月经不调,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肝调节血量这个环节出了问题。
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肝血不足可见月经错后、量少,甚至闭经,两目干涩昏花,或筋失血养见肢体拘急、麻木、屈伸不利等。
故肝主藏血与主疏泄,是肝的两大功能特点,一个血,一个气;一是体阴,一是用阳。
所以肝病的论治,就是围绕肝的这个特性,抓住气血阴阳四字来穷尽其变。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概括肝病大致分类有三:肝气、肝风、肝火。
可谓至当之论。
一、肝气证治八法1、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寒加吴茱萸,热加丹、栀,痰加半夏、茯苓。
清代总结的治肝三十法,时至今日依然好用
清代总结的治肝三十法,时至今日依然好用清代医家王泰林(字旭高)所阐述调治肝病的治疗法则,对后世影响甚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其认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也是因所著的《西溪书屋夜话录》唯存“肝病证治”一篇,梳理出治肝三十法,颇具临床指导价值。
王氏对肝病的调治,分肝气、肝风、肝火三方面。
一.肝气证治肝气自郁本经,两胁气胀,甚或作痛者,宜用疏肝理气法。
药用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桔皮之属;兼寒加吴茱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凡病久由经入络,营气痹窒,络脉瘀阻,治宜疏肝通络法,药用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肝气胀甚,疏之更甚,是肝失濡润所致,宜用柔肝法,以柔济刚。
药用当归、枸杞、柏子仁、牛膝等。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
肝气急甚而中气又不足,则肝必恃强侮脾,便当缓肝扶脾。
药用炙草、白芍、大枣、桔饼、淮小麦。
若中气先虚,肝气乘脾,出现脘腹胀痛者,宜用培土泄木法,当培土为主,泄木为次。
药用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之类。
凡肝气乘胃,脘痛、呕酸等,宜用泄肝和胃法。
泄肝以左金丸、金铃子;和胃用二陈汤、白豆蔻之类,二法合用,效验尤捷。
肝气上冲于心,发为热厥心痛者,当泄肝气降冲逆为首务,药用金铃子、延胡索(金铃子散)、吴茱萸、川连(左金丸)等。
兼寒加川椒、桂枝;寒热俱有者,重加川连,或再加白芍。
因苦、辛、酸三味是泄肝主法也。
肝气上冲于肺,猝然胁痛,暴上气而喘,急宜抑肝下气,以安肺金。
药用吴茱萸汁炒桑白皮、苏梗、杏仁、桔红之属。
二.肝风证治肝风初起,肝阳亢盛,肝阴未伤而见头目昏眩等证,宜用熄风和阳法。
药用羚角、丹皮、甘菊、钩藤、决明、白蒺藜等。
若肝阴被伤,肝阳仍亢,投熄风和阳不效者,当改用滋阴潜阳以熄肝风。
药用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等。
若胃阴不足,中气虚馁而致肝风上逆者,宜滋阳明,泄厥阴以缓肝家之急培土宁风。
药用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玉竹等。
若营血不足,肝木失养,肝风旁走四肢,经络牵掣,甚至出现麻木诸证,便当养血熄风,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药用生地、归身、枸杞、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之类。
王旭高治肝三十六法
王旭高治肝三十六法王旭高乃程门雪先生生前最为推崇的医家,对其治肝三十六法备加赞赏,旭高自言:能治肝者,治百病。
程门雪先生以歌诀的形式,结合叶桂医案及平生心得,抄录于册,以备传于后世,余偶得之,实不敢私密,公布于众。
此歌诀临床极其实用。
无半点浮夸之语。
原文: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夹寒,夹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治法最广,姑录大略于下:肝气1:疏肝理气法: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疼痛.疏肝理气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平。
兼寒吴(茱)萸热丹(皮)栀(子),兼痰半夏与茯苓。
2:疏肝通络法: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
(辛润以通络道也)络脉淤阻(当)归须桃(仁),旋覆泽兰新绛增。
(兼通血络也)3:柔肝法:肝气胀而疏更甚,(当)归(牛)膝(枸)杞柏(子仁)柔肝认。
兼寒肉桂与苁蓉,兼热天冬生地审。
4:缓肝法: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
(此经方甘麦大枣汤加白芍橘饼,此方叶天士最喜用之,平淡而神奇,善用之,变化莫测,乃女科要方也)5:温中疏木法:培土泄木用六君,白芍吴(茱)萸木香加,脘腹胀痛肝乘脾,疏木温中法最深。
(温中疏木黄元御惯用此法,黄氏立法大意是胆胃宜降,肝脾宜升,而以脾胃为升降之枢机,此中尚有微旨,盖柴胡桂枝一类是升疏,所谓木喜条达是也,吴茱萸,川楝子,白芍之类为降疏,疏泄二字要分开看,逍遥土中疏木,抑气,四七之类是木中疏土,疏是竖,达其郁结,泄是横,局方四七汤:桂枝,甘草,人参,半夏无一理气之药,而能泄其有余,是方合疏泄,二者均用之,与逍遥又微有不同,须深思。
治七情之气,与逍遥同,级堪玩味!)6:泄肝和胃法:脘痛呕酸肝犯胃,泄肝和胃法亦异,(与肝气乘脾之治,又异途也)。
二陈汤合左金丸,川楝白蔻犹同意(泄肝和胃法与温中疏木法不同,却是相对之治,研究二者用药之分,思过半矣。
)7:抑肝和肺法:抑肝肝气冲于肺,谇得胁痛暴上气(而喘)。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收藏仔细研究(经典原文歌诀)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收藏仔细研究(经典原文歌诀)导言:清·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又名《治肝三十法》,全书不过几百字而已,却对中医肝病理论影响深远。
程门雪先生为之编纂了歌诀,刘保和稍作修改,今编者将原文和修改过的歌诀对照排列,便于大家理解记忆。
假使各位能牢记于心,则临床水平必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与原文总纲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冲心犯肺乘脾胃,夹寒夹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细究。
气有多余便是火,内风多从火发生,阳亢上冒巅顶甚,血虚旁走四肢病。
各论1.一法曰: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疼痛,疏肝理气香附郁,苏梗青皮橘叶属,兼寒吴萸热丹栀,兼痰半夏与茯苓。
2.一法曰: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络脉瘀阻归须桃,旋覆泽兰新绛增。
3.一法曰: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肝气胀而疏更甚,归杞膝柏柔肝任,兼寒肉桂与苁蓉,兼热天冬生地从。
4.一法曰: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
5.一法曰:培土泄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药、木香。
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温中疏木也。
黄玉楸惯用此法。
培土泄木用六君,吴萸白芍木香临,脘腹胀痛肝乘脾,温中疏木法意深。
6.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脘痛呕酸肝乘胃,泄肝和胃法亦贵,二陈汤和左金丸,金铃白蔻随机兑。
7.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延胡、吴萸、川连。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
哲璇按: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法虽尽善,然失之于庞芜。
今予别类重属,俾切于实用。
知我罪我,斯在其人乎。
一、肝之为病有四:曰气,曰风,曰火,曰虚。
二、治肝之法,当分本脏之治与隔脏之治。
本脏之治:1.肝气疏肝理气法: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川楝子等。
疏肝通络法:旋覆花、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延胡等。
柔肝法:当归、枸杞子、柏子仁、牛膝等。
缓肝法: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等。
2.肝风搜剔外风法: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白附子等。
平肝潜阳法: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白蒺藜、代赭石、磁石、龙骨、龙齿等。
养肝熄风法:牡蛎、生地、女贞子、元参、白芍、菊花、阿胶、归身、枸杞子、牛膝、天麻、首乌、三角胡麻等。
3.肝火清肝泻火法:羚羊角、丹皮、山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龙胆草、贝母等。
4.肝虚补肝气法:白术、人参、细辛、生姜、羊肝、杜仲等。
补肝血法:当归、川芎、牛膝、川断、天麻等。
补肝阴法:乌梅、白芍、地黄、木瓜等。
补肝阳法:肉桂、川椒、苁蓉、吴茱萸等。
隔脏之治:健脾法:六君子汤、木香等。
和胃法:二陈汤、左金丸、白蔻仁等。
补肾法:六味丸、大补阴丸、沙苑子、首乌、菟丝子、枸杞子、枣仁、山萸肉、脂麻等。
清肺法:沙参、麦冬、石斛、天冬、玉竹、枇杷叶、桑皮等。
附:程门雪撰《〈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冲心犯肺乘脾胃,挟寒挟痰多异形。
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究情。
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疼。
疏肝理气香附郁,苏梗青皮橘叶平。
兼寒吴萸热丹栀,兼痰半夏与茯苓。
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
络脉瘀阻须桃仁,旋覆泽兰新绛增。
肝气胀而疏更甚,归膝杞柏柔肝认。
兼寒肉桂与苁蓉,兼热天冬生地审。
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
培土泄木用六君,吴萸白芍木香临。
脘腹胀痛肝乘脾,疏木温中法意深。
脘痛呕酸肝犯胃,泄肝和胃法亦异。
二陈汤合左金丸,金铃白蔻犹同意。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
哲璇按: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法虽尽善,然失之于庞芜。
今予别类重属,俾切于实用。
知我罪我,斯在其人乎。
一、肝之为病有四:曰气,曰风,曰火,曰虚。
二、治肝之法,当分本脏之治与隔脏之治。
本脏之治:1.肝气疏肝理气法: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川楝子等。
疏肝通络法:旋覆花、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延胡等。
柔肝法:当归、枸杞子、柏子仁、牛膝等。
缓肝法: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等。
2.肝风搜剔外风法: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白附子等。
平肝潜阳法: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白蒺藜、代赭石、磁石、龙骨、龙齿等。
养肝熄风法:牡蛎、生地、女贞子、元参、白芍、菊花、阿胶、归身、枸杞子、牛膝、天麻、首乌、三角胡麻等。
3.肝火清肝泻火法:羚羊角、丹皮、山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龙胆草、贝母等。
4.肝虚补肝气法:白术、人参、细辛、生姜、羊肝、杜仲等。
补肝血法:当归、川芎、牛膝、川断、天麻等。
补肝阴法:乌梅、白芍、地黄、木瓜等。
补肝阳法:肉桂、川椒、苁蓉、吴茱萸等。
隔脏之治:健脾法:六君子汤、木香等。
和胃法:二陈汤、左金丸、白蔻仁等。
补肾法:六味丸、大补阴丸、沙苑子、首乌、菟丝子、枸杞子、枣仁、山萸肉、脂麻等。
清肺法:沙参、麦冬、石斛、天冬、玉竹、枇杷叶、桑皮等。
附:程门雪撰《〈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冲心犯肺乘脾胃,挟寒挟痰多异形。
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究情。
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疼。
疏肝理气香附郁,苏梗青皮橘叶平。
兼寒吴萸热丹栀,兼痰半夏与茯苓。
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
络脉瘀阻须桃仁,旋覆泽兰新绛增。
肝气胀而疏更甚,归膝杞柏柔肝认。
兼寒肉桂与苁蓉,兼热天冬生地审。
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
培土泄木用六君,吴萸白芍木香临。
脘腹胀痛肝乘脾,疏木温中法意深。
脘痛呕酸肝犯胃,泄肝和胃法亦异。
二陈汤合左金丸,金铃白蔻犹同意。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
哲璇按: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法虽尽善,然失之于庞芜。
今予别类重属,俾切于实用。
知我罪我,斯在其人乎。
一、肝之为病有四:曰气,曰风,曰火,曰虚。
二、治肝之法,当分本脏之治与隔脏之治。
本脏之治:1.肝气疏肝理气法: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川楝子等。
疏肝通络法:旋覆花、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延胡等。
柔肝法:当归、枸杞子、柏子仁、牛膝等。
缓肝法: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等。
2.肝风搜剔外风法: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白附子等。
平肝潜阳法: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白蒺藜、代赭石、磁石、龙骨、龙齿等。
养肝熄风法:牡蛎、生地、女贞子、元参、白芍、菊花、阿胶、归身、枸杞子、牛膝、天麻、首乌、三角胡麻等。
3.肝火清肝泻火法:羚羊角、丹皮、山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龙胆草、贝母等。
4.肝虚补肝气法:白术、人参、细辛、生姜、羊肝、杜仲等。
补肝血法:当归、川芎、牛膝、川断、天麻等。
补肝阴法:乌梅、白芍、地黄、木瓜等。
补肝阳法:肉桂、川椒、苁蓉、吴茱萸等。
隔脏之治:健脾法:六君子汤、木香等。
和胃法:二陈汤、左金丸、白蔻仁等。
补肾法:六味丸、大补阴丸、沙苑子、首乌、菟丝子、枸杞子、枣仁、山萸肉、脂麻等。
清肺法:沙参、麦冬、石斛、天冬、玉竹、枇杷叶、桑皮等。
附:程门雪撰《〈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冲心犯肺乘脾胃,挟寒挟痰多异形。
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究情。
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疼。
疏肝理气香附郁,苏梗青皮橘叶平。
兼寒吴萸热丹栀,兼痰半夏与茯苓。
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
络脉瘀阻须桃仁,旋覆泽兰新绛增。
肝气胀而疏更甚,归膝杞柏柔肝认。
兼寒肉桂与苁蓉,兼热天冬生地审。
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
培土泄木用六君,吴萸白芍木香临。
脘腹胀痛肝乘脾,疏木温中法意深。
脘痛呕酸肝犯胃,泄肝和胃法亦异。
二陈汤合左金丸,金铃白蔻犹同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
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
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故录大略于下。
肝气证治
一法曰: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
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络。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
如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一法曰:柔肝。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
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一法曰: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炙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一法曰:培土泄木。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
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
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
二陈加左金丸,或白寇、金铃子。
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一法曰: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
金铃、延胡、吴萸、川连。
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
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法也。
一法曰抑肝。
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
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之法也。
肝风证治
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
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
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
一法曰:熄风和阳。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
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一法曰:熄风潜阳。
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
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一法曰:培土宁风。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
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一法曰:养肝。
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木者,宜养血熄风。
生地、当归、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
即养肝也。
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风,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
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
此非治肝也,实补中也。
一法曰:平肝。
金铃、蒺藜、钩钩、橘叶。
一法曰搜肝。
此外有搜风一法。
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宜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
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蝉蜕、白附子。
肝火证治
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皆能为病,难以枚举。
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沥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
一法曰:清肝。
如犀角、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一法曰:泻肝。
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一法曰:清金制木。
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
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一法曰:泻子。
如肝火实者,兼泻心。
如甘草、黄连。
乃“实则泻其子”也。
一法曰:补母。
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
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
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一法曰:化肝。
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
煎。
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肝寒肝虚等证治
一法曰:温肝。
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
肉桂、吴萸、蜀椒。
如兼中虚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法也。
一法曰:补肝。
如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
一法曰:镇肝。
如牡蛎、石决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
一法曰:敛肝。
如乌梅、白芍、木瓜。
此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
一法曰:补肝阴。
地黄、白芍、乌梅。
一法曰:补肝阳。
肉桂、川椒、苁蓉。
一法曰:补肝血。
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一法曰:补肝气。
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