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笔调下的残酷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转型

合集下载

苦难的狂欢——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小说的黑色幽默

苦难的狂欢——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小说的黑色幽默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神州文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苦难的狂欢
——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小说的黑色幽默
吴梦如
莱芜市第一中学
摘要:余华擅长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赋予历史记忆全新 的鲜活面貌。他笔下许三观一家虽然清贫却不乏欢声笑语。许 三观一次次卖血,却在苦难底色中挣扎出动人的生活。本文通 过对书中人物描写,特别是对话的细读,分析《许三观卖血记》 中黑色幽默的运用,进而考察余华小说的艺术特色。
1
神州文学
哈哈大笑。 ( 三 ) 对话描写 余华在小说中运用最多的表达方式就是描写人物之间的对
话。语言是最能展现人物形象的。以许三观与一乐的对话为例: “你这个小崽子,小王八蛋,小混蛋,我总有一天要被你
活活气死。你他妈的想走就走,还见了人就说,全城的人都以 为我欺负你了,都以为我这个后爹天无揍你,天天骂你。我养 了你十一年,到头来我才是个后爹,那个王八蛋何小勇一分钱 都没出,反倒是你的亲爹。谁倒楣也不如我倒楣,下辈子我死 也不做你的爹了,下辈子你做我的后爹吧。你等着吧,到了下 辈子,我要把你折腾得死去活来……”④
勇了。 ( 二 ) 情节安排 人物自身既是无暇反思的,小说的深度便更多依赖作者对
情节的安排。作者隐身于故事之中,并不如中国传统小说那样 时时现身说理——小说一大亮点就是对人物生活不吝笔墨的细 致描写。
余华笔下许三观一家的生活虽然举步维艰,但是他们并没 有自暴自弃。一家人在想象中举办了一场豪华的生日宴席。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 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 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 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人性的反思,现实的回归——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先锋性

人性的反思,现实的回归——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先锋性

人性的反思,现实的回归——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先锋性文○刘康宁【摘要】:余华的《许三观买血记》刊出后就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许多人都说过于简单了、无味了等等。

人们判断一个作家作品的好坏,好象是在用语言华美与否、形式奇特与否、声音复杂与否作标准的。

于是,就有人认为《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的转型之作,因而也认为在该作品中不具有先锋性。

但是,通过分析先锋小说的性质和特点,我认为在该作仍然具有先锋性。

【关键词】:余华、先锋性、人性反思米兰.昆德拉在《受到诋毁的塞万提斯遗产》一文中说:“发现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惟一存在的理由。

”一部小说,若不发现在它当时还未知的存在,那它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分析的关于存在的重大主题,早在中世纪的欧洲小说中就已被表现和揭示。

一部一部的小说,以小说特有的方式和逻辑,发现了存在的不同方面。

在塞万提斯时代,小说探讨了什么是冒险;在塞缪尔.理查森时代,小说开始审视发生于内心的东西展示情感的隐私;在巴尔扎克时代,小说发现了人如何扎根于历史之中;在福楼拜那里,小说探索了直至当时还不为人知的日常生活;在托尔斯泰那里,小说探索了非理性到底如何起作用。

马塞尔*普鲁斯特无法抓住的过去的瞬间;詹目斯.乔伊斯探索的是无法抓住的现在的瞬间;托马斯.曼的小说,则探索了神话的作用,他深信,并且以实践证明——那来自遥远(时间和空间的)深处的神话,无时无刻不在遥控着生活中的我们的一举一动。

余华早期的作品是令人兴奋的。

语言与世界,叙述与信仰的分离与背叛,使得他那时期的作品有着深刻而神奇的魅力。

他不动声色的叙述,铺垫,转移,嫁接,使得传统的叙事文本显得苍白而又渺小。

在此之前,血腥与暴力只是呈现在一系列真假冤奇的故事中,暴力与血腥只是作为一种点缀,而丝毫不与其本身密切关联。

余华打破了这一点,他神出鬼没地不故事的本体与载体本末倒置。

这种独树一帜的写法是具有开创性的,是理智而又卓有成效的。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毕业论文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毕业论文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现象摘要余华的作品里面充满苦难现象,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本文通过分析余华在不同阶段创作的几部小说,体会余华笔下苦难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小说人物在应对苦难时采取的不同方式。

以80年代的《现实一种》和90年代的《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

可以发现,余华80年代的作品里面,苦难常常以暴力、血腥等形式出现。

到了90年代,苦难叙述呈现出温情的色彩。

通过分析三部作品,探索余华不断书写苦难的原因和苦难意识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苦难主题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苦难现象Suffering in Yu Hua's NovelsAbstractYu Hua's novels are full of misery. The author deeply understands the hardships of our life.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Yu Hua's novels, we can understand different forms of suffering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misery in Yu Hua’s novels.I will take a novel <A kind of reality> as an example in 80s, <Alive> and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as examples in 90s. The works of the 80s are often violent and bloody. In 90s, the narrative of suffering presents warmth. From these works, we can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 of Yu Hua's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and experience the author's deep thoughts on suffering.Key Words: <A kind of reality> <Alive>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Suffering目录摘要----------------------------------------------------------------------------------------------I Abstract----------------------------------------------------------------------------------------Ⅱ目录---------------------------------------------------------------------------------------------Ⅲ一、《现实一种》-----------------------------------------------------------------------------1 (二)苦难的表现---------------------------------------------------------------------------1 (三)苦难暴力化的原因------------------------------------------------------------------2 (四)《现实一种》的意义-----------------------------------------------------------------3 二、《活着》-----------------------------------------------------------------------------------4 (一)苦难的表现----------------------------------------------------------------------------4 (二)苦难温情性的原因-------------------------------------------------------------------6 (三)《活着》的意义------------------------------------------------------------------------6 三、《许三观卖血记》---------------------------------------------- 7 (一)苦难的表现----------------------------------------------------------------------------7 (二)苦难悲悯性的原因-------------------------------------------------------------------8 (三)《许三观卖血记》的意义------------------------------------------------------------9 参考文献----------------------------------------------------------------------------------------11关于苦难现象的叙述一直存在余华的作品当中。

由《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转型期的传统化回归问题

由《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转型期的传统化回归问题

由《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转型期的传统化回归问题摘要: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注重表现暴力和人性恶.揭示生存的劫难,一味痛快淋漓而又无所依托。

但《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叙述、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被人认为是最终回归了传统,本文将从叙述方式、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将《许三观卖血记》与前期的先锋文学作品比较,从而看出余华后期的创作内涵。

关键字:先锋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化背离传统70年代末,传统现实主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与发展,逐渐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实践证明,单一的现实主义已经不能适应变现现代生活的需要,难以表现转型期人们复杂的心态。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不少作家在承续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向西方现代派学习与借鉴,探索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新路向。

新时期作家引入西方现代派文学,经历了由表面到深层、由技巧剥离到观念接受这样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在先锋小说群体中,余华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作家。

余华的创作可以以1989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激进的姿态进行先锋探索,作品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后期转向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

余华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是对从日常经验和常识的不满开始的。

他认为,人的生活常识中包含一种很强的理性内容与庸俗气息,这种认识态度对任何事情都要证之于一定的事实,严重束缚了人的想象,成为作家创作的桎梏。

他说,作家应当重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体验,突破日常经验的拘禁,进入无限广阔的精神领域;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由常识提供的价值都会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获得了新的意义,生活中那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情也变得真实可信。

基于这种认识,余华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生活。

为了突破常识和日常经验的束缚,余华前期作品较多地选择了精神病题材。

如《一九八六年》写的是一个自虐型精神病人,《四月三日事件》中的少年是一个被迫害狂,《现实一种》中的山岗与山峰兄弟虽然算不上真正的精神病,但他们身上那种原始的攻击欲至少说明他们严重的心理变态。

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

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

论文题目: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摘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热衷于对暴力、苦难、恐惧尤其是死亡的叙述,例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等作品,无一不是叙述着人性的暴力、罪恶、丑陋,余华用一种冷静的叙事话语,营造出了一幕幕血腥而又紧张的情节氛围,但这种先锋的叙事方式并不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

从1990年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的写作风格发生转变,从冷漠的叙述暴力、死亡转向对生命的体恤和温情,改用了一种体恤性的语言来表述,整个叙述变得非常质朴、简单,完全不同于前期的先锋倾向。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他风格转变后的代表作品。

本文主要运用作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针对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从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叙事话语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浅析了这一转变的原因及意义。

关键词:余华;写作风格;转变;原因;意义Abstract:Key words:yuhua;目录导言-------------------------------------------------------------- 1 一、分析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 1 (一)创作主题的转变------------------------- 1 (二)人物形象的转变------------------------- 2 (三)叙述语言的转变----------------------------------------------- 二、分析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13(一)先锋文学本身的原因---------------------------------------- 13(二)作者的个人原因---------------------------------------------- 14(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15三、余华写作风格转变的意义---------------------------- 16 (一)对广大读者的意义------------------------------------------- 16(二)对作者自身的意义------------------------------------------- 17(三)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18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在校发表的学术论文------------------------------------------------- 20 致谢---------------------------------------------------------------------- 20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导言:余华在当代文坛上可以说是一位小说大家,虽然他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他的每部作品在质量上都是取胜的。

现代小说解析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现代小说解析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现代小说解析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余华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通过对这部小说的解析,探讨余华在现代小说中的独特之处,以及《许三观卖血记》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余华的小说常常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展现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一个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故事。

主人公许三观为了给他的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决定参与卖血的行动。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许三观的经历,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追求。

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普通人在特定时期下的生存状态。

余华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将生活的细节和人物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打破了传统小说中复杂的叙事模式,使读者更容易接近故事,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描写许三观的卖血行动,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公和剥削现象。

许三观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差距。

普通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的努力常常远远不够。

卖血成为了一种极端的生存方式,象征着社会制度对普通人的残酷压迫。

通过许三观的经历,余华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生活的渴望。

许三观虽然面对了各种困难和挫折,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生活,为家人带来更好的未来。

余华通过对许三观内心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和坚持的意义。

与此同时,余华在小说中还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许三观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许三观在他的卖血行动中遇到的人物形形色色,有善良的,也有冷漠的。

这些角色的存在使许三观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也为读者提供了反思的空间。

《许三观卖血记》不仅在情感和思想上给读者带来了震撼,还在文学形式上具有独特之处。

余华以其特有的笔触,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语言,使小说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部代表作品。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贫穷家庭的生活,描绘了社会变革时期普通人生存的艰辛。

本篇论文将从文学形式、叙事策略、社会批判等方面分析该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文学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以许三观这个普通人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生动细致的叙述和细心构筑的历史背景,呈现出一个社会变革时期家庭的兴衰史。

作者将许三观“卖血”这一特殊经历作为小说的主线,通过这一经历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弊端,以及普通人在改革开放中的生存状态。

二、叙事策略余华采用了一个“半自传”的写作方式,通过跟随许三观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

这样的叙事方式有利于增强小说的现实感和生命力。

同时,作者在描写事件和人物时采用了“冷静”的策略,避免过多情感化的描写和煽情语言的运用,让读者在冷静的氛围之中充分感受到小说传达的信息。

三、社会批判小说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评。

它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较大缺陷,而且对人性的深层次的探讨也非常成功。

例如,作者对许三观的家庭生活进行了细循环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这个家庭的贫穷和苦难。

这种深度描写和细节入微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情感上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综上所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通过紧密的文学构造、不失冷静的叙事策略和深入的社会批判方法,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缺陷,深刻反思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冷酷。

此外,余华的语言极简明了,读来十分流畅。

小说不涉及一些突兀、压抑的事情,能够给读者一种清新的感觉。

在今天,《许三观卖血记》显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论是对于小说情节、文学形式还是叙事策略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浅析余华小说创作的人性关怀——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整理]

浅析余华小说创作的人性关怀——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整理]

浅析余华小说创作的人性关怀——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人的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众多作家都在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对人性关怀的挖掘,而余华则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90年代初期,他将笔触延伸到了人性这片领域,他对于人性的关注,充分体现在他对生活于重重苦难中的普通民众的同情,以及苦难中所绽放出来的温情和仁爱。

在余华的文学世界中,每个个体都是人性善与恶的“斗争体”,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战胜自身的对立面进而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

余华笔下的人性,是理性与情感地统一体,这种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余华本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重复;温情;阿Q意识;乡土意识目录一、引言 (1)二、无奈的重复 (1)三、夹缝中的温情 (3)四、阿Q的翻版——许三观 (4)五、乡土意识 (6)六、结语 (7)参考文献 (8)一、引言近年来,人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而对人性的关怀在作家心目中所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余华则是众多作家中的一位,尤其是《许三观卖血记》这部长篇小说,从以前的残酷血腥暴力转移到了生存苦难;更为难得的是,他从冷酷悲哀中挖掘到了人间温情,他对于日常生活常态的摹写,更是渗透了一种对于生活本身的真实感受。

作为一位出色的作家,余华不仅用直视苦难的眼睛去正视生活,还做到了用心灵去承担生命。

二、无奈的重复可以这样说,读完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种感性认识:生活是血淋淋的。

许三观的一生是由无边的苦难连缀在一起的,而每次灾难的出现,总是与卖血牵连着。

灾难和卖血的发生,在重复的基础上迅速积累成悲剧的气氛和振人心弦的效果,在余音袅袅的韵味中,使人不得不无奈。

《许三观卖血记》的时间呈线性流动,其叙述时间穿越了许三观由青年到老年四十年来的人生历程。

小说的故事情节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主要讲述了许三观为不同形势所逼迫,几次卖血度过难关的故事,展示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许三观本是个普通的送茧工,但他确实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为了自己的婚姻,为了能娶到全城最漂亮的姑娘许玉兰做自己的媳妇儿,之后再建立一个并不富裕却很温馨知足的家;再加上好奇心的驱使,他第一次卖了血。

生活的坎坷与顽强《许三观卖血记》的探讨

生活的坎坷与顽强《许三观卖血记》的探讨

生活的坎坷与顽强《许三观卖血记》的探讨生活的坎坷与顽强——《许三观卖血记》的探讨《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许三观的坎坷人生,以及他在生活中的顽强拼搏,揭示了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一、贫困与困扰许三观是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普通农民,他和他的家人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许多磨难与困扰。

他的妻子患上了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治疗,而儿子则因为天生残疾,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和排斥。

面对这样的困境,许三观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了顽强地面对和战胜。

二、生活的艰辛《许三观卖血记》中描绘了许三观艰苦的生活。

为了生存,他卖血、打工甚至去偷东西,但每一次努力都只是让他们短暂地获得一些物质上的安慰。

生活的坎坷让他陷入了困境,然而,他并没有被逆境击倒,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改变生活而奋斗。

三、顽强的精神无论面对怎样的挫折和压力,许三观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活态度,永不言弃。

他的积极乐观精神不仅感染了他的家人,也感染了身边的人们。

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他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展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榜样。

四、人性的伟大《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许三观的人生故事,表达了对人性的赞颂。

尽管生活给予他许多磨难,但他抱着正直善良的心态,始终保持着对人的善意和宽容。

他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努力,以一己之力帮助身边的困难者。

他的行为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力量,让我们深刻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暖。

五、生活的追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虽然面对诸多坎坷,但是他始终怀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尽管在物质上一直贫困,但内心仍然保持着一份对幸福和幸福的追求。

他认为生活并不只是拥有财富,更重要的是对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关怀。

正是这种对于生活的追求,让他能够勇敢面对每一天的挑战。

总结:《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许三观的坎坷人生和顽强拼搏,深刻揭示了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

正是因为他的顽强,他的坚韧,他的乐观,他的善良,才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无尽的苦难之中所展现出的无穷力量与希望。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梦想与现实挣扎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梦想与现实挣扎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梦想与现实挣扎《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许三观这个普通人物的故事,揭示了在社会大背景下,梦想与现实之间所产生的挣扎和冲突。

本文将探讨《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的梦想、现实以及他们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1. 许三观的梦想在小说开篇,我们了解到许三观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成为中国最好的木匠。

他对木工技艺充满热情,并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他渴望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在木匠行业中获得认可,并为他所热爱的木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现实的残酷然而,许三观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遭遇了现实的残酷。

由于各种经济因素和社会环境制约,木匠行业并不被重视,生存条件也十分艰难。

许三观和他的木匠团队时常面临着项目不足、生活艰苦等问题,无法实现理想中的工作状态。

3. 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许三观内心深处的梦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冲突。

他发现,在这个社会中,纯粹追求梦想并不能满足生活所需,必须面对金钱、生计等基本问题。

因此,他不得不放弃一些追求梦想的机会,选择更稳定而可靠的工作来维持家庭生活。

4. 挣扎与折衷尽管现实对梦想施加了巨大压力,但许三观并没有完全放弃,而是通过卖血来填补收入缺口,并继续坚守在木匠行业中。

这种挣扎体现了他对梦想的坚持和价值观。

然而,在挣扎与折衷中,许三观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对于真正追求梦想的欲望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妥协。

他承认了自己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但内心仍然对梦想保持着追求和憧憬。

5. 梦想与现实的平衡最后,在小说的结尾处,许三观找到了一种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尽管他没有成为中国最好的木匠,他用自己的努力与良善赢得了身边人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也在包容中收获了家庭温暖和幸福。

通过描述许三观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故事,《许三观卖血记》向读者传递出一种深刻而真实的人生哲理: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同时也必须面对现实。

只有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并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仔细想来,我第一次读余华先生作品的时候,还是在三年前。

三年前,买了一本《活着》,在一本小小的书里,走过了福贵的一生。

每每想到都深觉人物命运的悲苦:败尽了家财、失去了双亲、感受了炎凉、膝下一儿一女皆以其最悲惨的方式死去、最爱的妻子离世……到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陪着度过余生。

可谓是这人生所有的苦都由他一人受过了。

因而,我也带着这样的一种“不敢”去看本书《许三观卖血记》。

然而通读下来,却又有一种温情萦绕心头。

笔者水平有限,恐与各位有意见不合之处,还望多多海涵。

本书仅仅围绕许三观卖血来叙写,由初识卖血到目的性卖血再到无处卖血。

卖血共11次,说来也是好笑,不知是不是名字的缘故,许先生每次卖血我都要在心里为他记上一笔。

下面容我再来梳理一下这11次吧。

第一次是初识卖血。

通过阿方和根龙的讲解,三观触到了卖血谋生这一行当,并学着他们迎来了第一次卖血,娶到了“油条西施”许玉兰,有了三个儿子。

故事的发展有些欧·亨利的感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大儿子一乐被发现不是他的儿子,随后“乌龟”身份坐实。

(虽然我不知道一乐到底是不是何小勇的儿子,但显然文章里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是的。

)文中有一处矛盾我很喜欢,就是三观最喜欢大儿子一乐,但一乐竟然不是自己的儿子,这种滑稽与可悲总是能在现在找到很多的例子,倒不是说老一辈是如何对待年轻的一辈,而是年轻的一辈和老一辈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疏离,在有些时候竟还不如陌生的志愿者。

跑偏了,我们把思路再拉回来。

这一事件的发生,给这两个小小的家造成了许多的麻烦,其中最惨的莫不是一乐了。

不是自己做的事情,却是自己担着责任,这份苦也是无处诉说。

我一直认为一乐还是很不错的,就拿为弟弟们出气的这一幕,下手果断(不能带坏小朋友)。

但是却也没有考虑过实际发生的后果,当然,这一次的事情就是我们主人公第二次卖血的引子—复原家庭。

(因为家中没有钱可以赔偿医药费,只能用东西来抵了。

沉重或轻逸的生命选择——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笔下乡土中国的生存伦理

沉重或轻逸的生命选择——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笔下乡土中国的生存伦理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笔下乡土中国的生存伦理文/刘宏志沉重或轻逸的生命选择《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影响颇大的两部长篇小说,这两部作品也堪称是余华到目前为止的代表作。

在《活着》前言中,余华解释自己对这本书的写作初衷:“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1]。

毫无疑问,从小说《活着》对主人公富贵的塑造,从作者对富贵面对生命苦难的态度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余华所表述的主题。

但是,优秀的作品常有逸出主题之外的言外之意的表达,在余华的这两部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余华对乡土中国生存状况隐秘的呈现,可以看到在乡土中国里个体生存伦理的选择。

一.轻逸、沉重的选择与物质规约两千多年前,有一个故事在古希腊的一群智者中间流传。

普罗狄科把这个故事讲给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则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色诺芬,色诺芬又讲给了自己的学生:大约三千年前,赫拉克勒斯遇到了一个关系到自己未来的大问题:他不知道以后自己生命的道路应该怎样选择。

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两个女人,她们分别叫做卡吉娅和阿蕾特。

卡吉娅生得“肌体丰盈而柔软”,而且脸上涂涂抹抹,“穿着最足以使青春光彩焕发的袍子”,显然看上去非常性感。

而阿蕾特的形象则是质朴,恬静,“身上装饰纯净,眼神谦和,仪态端庄,身穿白袍”。

两个女性都很漂亮,但是,她们显然是两种品质不同的漂亮——卡吉娅的漂亮是性感,而阿蕾特的漂亮则是纯洁。

卡吉娅和阿蕾特都邀请赫拉克勒斯和自己走。

卡吉娅告诉赫拉克勒斯,如果他跟着她走的话,他就可以走在最快乐、最舒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图为希腊雅典学院门口的苏格拉底雕塑。

在苏格拉底那里,幸福是有区分的,一个是邪恶的幸福,一个是美德的幸福。

在这两种幸福的身体情状中,肉身感觉是不同的。

邪恶的幸福感觉是轻逸,美好的幸福感觉是沉重。

苏格拉底犯的错误不在于区分不同的身体感觉,而在于建立了不平等的身体感觉秩序。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将1948至1988年的时代大历史悬置,关注的是许三观的个人小历史,以一种“小民视角”去折射时代巨变的光辉。

“小民”是指这样一群人:“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头脑简单,虽然他睡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没有梦想。

”总之,他们是一群“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他们对时代历史的感知,也有世俗的烟火气息在里面。

这种“小民视角”在文本的表层首先表现在叙事立场上“,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他们有自己的声音,同时余华也放弃了全知全能的姿态“,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

书中总是力避叙述话语,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话语推动情节的发展,“许三观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他们说”,总是他们先看到再说出,然后我们才能了解到,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是“无所事事”的,小民的声音掩盖了叙述话语。

其次在文本内容上,“大历史”一经日常生活过滤、折射,已经蜕变为一种很情境化的东西,它关注的是个体命运的变迁。

从许三观的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已经被淡化为背景的宏观历史,“今年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此前,许三观的生活始终游离于时代之外,他个人成长、婚恋的小历史占据文本前台,从此时“小历史”和“大历史”开始合流。

但是“小历史”依然有自己的声音,那一句“我现在是丝厂的炼钢工许三观”,直指历史,闪烁着民间的智慧光芒。

面对底层小民的生存状态,余华也一改往日冷峻的笔调,从人性之恶的汪洋肆虐中走出来,而关注起日常生活中那些温情的细节。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是作为小民们“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而出现,他调侃他们,也理解他们,鼓舞他们也批判他们,而不再像《现实一种》之类作品中毫不动容地分崩离析着人和人性。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悲剧特征论文_学位论文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悲剧特征论文_学位论文
小说中许三观的女人许玉兰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被称为油条西施,她无疑是美丽的而且也是爱美的懂得美丽之道的。年轻时与何小勇的私情,最终成为她在许三观心目中的一个污点,也是她自己心里的一个隐痛。这个漂亮而泼辣的女人最终因为这种生活错误,而在文革期间被人当做妓女游街批斗,胸前挂着“妓女许玉兰”的牌子,被剃阴阳头。身份和人格受到严重的侮辱。而与许玉兰共同犯下生活错误的何小勇却被车平白的撞死了,这又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悲剧。何小勇的女人和孩子从此失去了丈夫和父亲,失去了一个家庭的主心骨,他们的生活又是一幕悲剧。
卖血在农人心里成为了规矩与常识。这就难逃许三观卖血的命运。在这个地方不卖血的男人娶不到女人。许三观想顺利走过这条人生路,卖血是必经之路。
……身子骨结实的人都去卖血,卖血一次可以挣三十五块钱呢,在地里干活半年也挣不了那么多。这人身上的血象井中的水,你不去打水,井中的水不会多,你天天去打,它还是那么多……
根龙和阿方是把许三观带上卖血之路的两人,他们不必说也是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形象。他们教许三观卖血要喝十碗水,他们为了能顺利卖血去给城里医院的李血头送礼,他们还在卖血后带许三观去吃炒猪肝和温过的黄酒。他们有时虽然愚昧无知但可爱淳朴。然而他们的结局悲剧。阿方在一次卖血中因为喝多了水胀破了尿肚子,从此败了,不能再买血了。根龙最后一次卖血是与许三观一起的,而也就是这一次卖血,让他永远离开了,一个粗壮的农村汉子仅仅四十几岁就死了。他们是许三观卖血之路的他引导者他们的悲剧结局,也是对许三观人生悲剧的预示。
《许三观卖血记》这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余华创作转型的重要作品,对这部小说悲剧特征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更深入的解读这部作品,乃至更细致更全面的把握余华作品的艺术境界。
一、苦难抒写中的悲剧意味
余华作品的主角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都是极其灰暗的。从《许三观卖血记》开始,少了其早期的血腥和暴力,作家用冷静的语调讲述下层百姓的故事,只是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温情。在作家看来,不断地遭受苦难的过程,就是人类的生态状态,这是一种宿命的悲剧。

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表述——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表述——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文化视点/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表述——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文/ 郭景红余华,是先锋小说的著名的代表人物。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完成小学和中学的学业并从事了五年的牙医工作,这样的经历可以说为余华日后在他的文学创作方面提供了创作源泉。

余华所创作的作品数量较少,但质量却是被国内外的学者所认可的。

其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并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出版。

他前期的小说带有较轻的实验性,多注重于描写血腥、暴力、人性丑恶的一面。

但后期有所转变,小说都在体现先锋派中的现实主义。

本文所要比较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正是余华创作转型不可或缺的代表作。

写作的中心都是“苦难”,都是在描写一个人在其人生中所经历的种种苦难。

但是这两部作品中的苦难又有着不同之处,《活着》主要描写了以死亡为中心的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主要描写了以卖血为中心的苦难。

《活着》中的福贵因为好赌而破产,将父亲气死。

他被捉去当兵后,他的母亲去世了。

回家后,有庆被抽光了血,死了。

凤霞生孩子难产而死。

在病痛折磨以及孩子的死亡打击中,家珍也死了。

福贵的女婿二喜也在工作的时候被水泥板压倒死了。

留下来的苦根长到七岁也因为吃太多的豆子,撑死了。

福贵从上一辈到下一辈的亲人都被他亲手埋葬,这是他最深的苦难和最大的折磨。

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卖了十二次的血。

在第四次为了让全家人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吃上一顿好的饭菜,他去卖血了。

第五次是为了给一乐补身子。

第六次是为了给二乐的生产队队长送礼。

第七次到第十一次的卖血都是为了给一乐治病,到林浦、百里、长宁等多个地方卖血。

而最后一次是许三观老了,想去医院卖血,却没有人要。

可见在许三观面对种种的苦难时候,他是用一次次的卖血来渡过的。

而整本书就是用这十二次的卖血来展示出许三观的苦难意识。

本文将从福贵和许三观、家珍和许玉兰这两组人物来比较《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苦难之同余华是先锋主义的代表作家,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中国的先锋主义作家都面临着一个写作的困境,而《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正是余华处于这个困境中所创作的,他在先锋主义中加入了新的元素。

论文精品 由《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精品

论文精品  由《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精品

引言余华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极具实力与个性的作家,综观其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对人的生存的关注成为其根本性的精神内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创作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比他以往任何时候的小说更注重对真实的人的生存的思考,并更接近现实,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这两部描写人生存苦难的小说被称之为“生存小说”。

[1](P30)余华的这两部小说,都是关于当代社会普通百姓,在苦难和厄运中如何生存、如何活着的故事。

在小说中,余华以其天才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心灵震颤的关于生命和生存的寓言。

从小说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人的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图景,而且,还能听到人类面对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心声音,这声音中有焦虑、有希望、有欢乐、有痛苦,还有更多的忍耐。

所不同的是,《活着》是命运交响曲,写倒霉透顶的农民福贵在极其悲惨的命运的打击下,面对家人一个个宿命般的死去,他却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超脱。

在生与死的命运冲突中,最终是生战胜了死,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

《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活着》,是苦难交响曲,写身份卑微的工人许三观,以卖血抗争苦难而凄惨地活着,具有形而下的生活意味。

本文试图从被誉为“生存小说”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发,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1生存目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是哲学家、文学家,甚至是每一位普通人都追问的问题。

其答案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信在读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后,会让这些苦苦追寻活着的意义的人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对“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会有另一番解释。

“《活着》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P3)福贵先是败家,后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个个亲人先后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自己。

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遇到了人间所有的苦痛,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然而,他依然活着,而且,活得越来越超脱。

关于《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观后感

关于《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观后感

关于《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观后感关于《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观后感1《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是着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讲述的是主人公许三观凭借卖血度过了生活的一个个难关。

战胜了所有命运强加给他的困难和艰辛。

最后当许三观老了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血卖不出去了,而为以后有所担忧,有些伤感。

许三观在青年时代,被周围的生活不断压迫,他一直拼命工作可还是无法保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了。

每次遇到什么困难,他总会想到去卖血,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为了给儿子一乐治病,在到上海的途中,到了六个地方卖血,隔三差五就卖一次,要知道,每买一次血要休息三个月,为了孩子,他在“松林”卖血差点卖死。

我在书中看到了许三观卖血的一幕幕,掐指一算,许三观为了家人,为了生活,一共卖了12次血。

他还说过一句话,令我很感动,这句话是“就是把命卖掉了,我也要去卖血。

”这是他在“百里”卖血后对一个老人说的话。

许三观的三个孩子是他用血喂大的,许三观托举着整个家,承担着他必须承担的责任,他饱含辛酸的经历感染着所有的人,感动了所有的读者。

文章最后一章,许三观已年过六十,他想吃猪肝,喝黄酒,决定为自己卖一次血,但到了医院,医生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他的血不能卖了。

那一时,许三观哭了,在整篇故事中,很少看到许三观“哭”,可得知自己的血卖不出去了,他却哭了,哭的那样伤心。

人生的无奈,他或许认为自己的人生到了尽头,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再去承受任何打击,或许没有办法再一次解决生活的拮据,或许为自己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而感到伤心。

他哭了,每次家里遇上什么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的,他担心以后有了什么灾祸,家里该怎么办啊?许三观一直是为家而活着的。

当我读完《许三观卖血记》时,就像是在读,再看,在品味在我身边所发生的的事。

这本书中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语,却给我一种朴实感,真实……关于《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观后感2错误的世界,错误的时代,一切错误的开端,导致了人性的崩坏,若想知道一切的答案,请进入许三观的人生,了解血红色的悲哀。

浅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悲情中更显真情

浅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悲情中更显真情

引言有人说过“悲剧精神的觉醒,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觉醒,也是中国历史的觉醒”。

我们这个讲究“仁”、“义”、“礼”、“序”、“温良恭俭让”的“中庸”大国热衷于戏剧,倾情于大团圆的结局。

佛教虽竭力制造一种“苦海无边”的境地,强调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受罪的过程,要经历苦难的洗礼才能达到一种新的人生高度,然而作为它思想核心的“轮回说”给人们展示的是另一种思想:死亡不是绝对的,只不过是一个无休止的转换而已,注重一个因果关系和一个连环效应;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使人从苦难中得以解脱从而进入一个“涅磐”的极乐世界。

道家的“无为”、“无功”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以及与此相连的田园理想,对淡泊人生的高度审美,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温和生活的向往,都对人生的悲剧性实质上起了淡化作用。

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的主张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矛盾,缓解冲突,从而造成一团和气的现实,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崇尚“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理念。

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组成中国文化的各家学说都不太利于悲剧精神的产生和强化,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深厚的土壤基础形成悲剧更谈不上培育它的肥料了。

中国社会较早获得的高水平的生产力,一系列合理的农耕,商贸政策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稳定而安宁,对悲剧精神的产生都较为不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几千年前孟子告诫我们的,汤因比也说“安逸对文明是有害的”。

然而,现实世界并未因为这些学说和特殊情况而改变它的悲剧实质。

悲剧是必然的,是造物主给与人类的“厚爱”与“馈赠”,然而中国人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悲剧,常常用“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生哲学来安慰自己,从而我们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悲剧。

直到现代,《雷雨》中的滚滚雷声,《祝福》《孔乙己》《狂人日记》等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性悲剧的产生才拉开了中国悲剧的序幕。

一、从暴力走向温情别林斯基说:“德国人把悲剧叫做悲惨演出,Trauespiel——而悲剧也实在是一场悲惨演出!如果鲜血和尸体,匕首和毒药,不是它的经常不断的特征,那么它却总是以心灵的珍贵希望的破灭以及整个幸福的丧失作为牧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潇洒笔调下的残酷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
转型
摘要:作为先锋小说杰出的代表,余华在80年代习作的小说,每一篇小说都可
以被称作一个寓言,在《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世事如烟》、《现实一种》等
带有鲜明的先锋小说色彩的作品中,毫无保留地透漏出极端的先锋观念,在体现
出强烈的人文激情和人性深度的同时,又暴露出种种“反常”背景下的矛盾与悖论,进入90年代,余华率先转型创作,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仍旧坚
持其一以贯之的用潇洒笔调轻松自如地勾勒人与人之间残酷状态的写作风格的同时,又带有了更多那种源自民间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对人生和现实的理解以及对
人情人性的感怀与反思。

关键词:先锋色彩;死亡视角;转型创作
引言:
作为八九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余华的文学创作无疑是研究当代文学无
法抹去的一笔。

无论是早期创作所塑造出的冷漠的叙述者所表露出的“无我”的叙
述风格,还是后期转型创作中包孕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并透露出对于民
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极大关注与深切关怀,都是令人感动和引人深思的,
而后期的转型之作无疑是更具有文学魅力。

本文将从其写作中的强烈的的先锋色
彩及死亡视角以及与前期的写作做比较具体分析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的90
年代转型创作与前期创作的共同点与相异之处。

一.先锋色彩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
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余华正式与自己的前期创作实践着先锋文学精神,即
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
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他企图建构一个封闭的个人小说世界,通
过这种世界,赋予外部世界一个他认为是真实的图像模型,这显示出一种强烈的
解释世界的冲动。

以残雪为代表的80年代中期的先锋作家,某种意义上可以看
做是先锋小说的开端。

而余华在诸如早期的小说创作《四月三日事件》、《河边
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中发展了残雪对于人性及人的存在的探索,小说中含有一种冷峻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进一步的揭示人性的
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这种充满个人性与主观性的现实以及极端观念的凸显从任何
一个层面上都带有先锋小说的叙述风格。

二.死亡视角
《许三观卖血记》中体现出先锋小说的一大特点,及对死亡有着独特的偏爱。

当他们在现实的宏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感到一种精神上的疲惫时,便开始寻找
另一种形式的抗争。

“文明只是一种口号,秩序成了装饰。

”这种先锋意识表现为
死亡不再具有社会认识价值而变得毫无意义,人如同风中的芦苇是随时会遭到死
亡的捕捉,毫无理性也毫无因由。

先锋小说家告诉我们,死亡也是世界的另一种
真实,使人心灵深处的另一种隐痛。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告诉我们,人因
与死亡的抗争而获得尊严。

正是通过许三观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卖血来与死神争得
生的权利,在死亡的切入口中也就越发凸显其精神意志中超出常人的高尚和坚强
品格。

余华也正是以死亡为切入点去考察普通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精神本质的独
特的超越性达到了相当大的程度。

在对死亡和生命的探寻中,比较常人的眼光和
看法,很显然余华的小说中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已经与常人背道而驰,对世界的批
判走向了极端,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相比于之前的80年代的代表作品,在
使用暴力和死亡来抵抗现实生活的庞大秩序对人心灵的虐待这一点上已经有很大
程度的减轻。

文本表层的丑陋、恐惧、荒诞虽然仍是十分明显,但较之前已有很
大程度的改变。

三.转型创作
余华曾言:“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

”在叙述过程中,“尽可能回避直接
的叙述,让阴沉的天空来展示阳光。

”与传统的叙述故事的讲法不同,在《许三观卖血记》之前的作品叙述中,例如代表作《现实一种》,余华设计了一个冷漠的
叙述者,并借助这个叙述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视角,这种
视角极端而直截了当地使人看到另一幅世界的图景和人性兽性的一面。

而这种叙
述上的冷静与简略有着深刻的观念上的策略。

作者不是追求“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追求一种作家眼中的真实。

也许因为他为世界制造图像模型的艺术理想太过强烈,他这一时期的思维模式在《现实一种》中“已经成熟和定型了下来”,
趋于定型化。

定型意味着死亡,这逼迫他以后的创作发生新的变化。

由于可以追求冷峻的风格,余华的早期小说中作者的态度显得十分暧昧,这
与余华与现实之间紧张关系分不开。

他要与他笔下的人物以及人性中所代表的残
暴与残酷的一面保持距离。

不论善恶,他都要保持一种理解之后的超然,并由只
产生一种悲悯心,这也是导致他在90年代《许三观卖血记》中风格有所转变的
重要原因。

即在描写底层生活是仍保持一种冷峻的笔触,但更为明显的是加入悲
天悯人的因素。

1.人道主义情怀
《许三观卖血记》是我第一次接触的余华的作品,曾听闻余华的著名作品
《活着》,但一直没有拜读,阅读《许三观卖血记》之后,我真切的被作者余华
带入了他不知不觉设置好的情境之中,“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


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许三观卖血记》重建了一个日常的“民间”空间,有意地悬置了“历史”,这种悬置既“复活”了人与
生活,又为“民间”的登场创作了条件。

在小说中,作者对民间温情、民间人性、
民间伦理结构、民间生活细节和民间人生世态的展示构成了小说艺术力量的重要
来源。

”可谓是将一个人的忍耐力演绎到了极致。

《许三观卖血记》没有知识分子启蒙立场所张扬的那种批判性的传统,也没有所民间叙事的谓的怜悯,只有那种
源自民间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对人生残酷性的真实的阐述与揭露。

2.语言艺术
当文学回复到它自身以后,文学家也就去寻找能表现文学自身的手段。

尤其
进入80年代以来,年轻的作家纷纷表现出对于自己语言的思考。

当然小说不只
是只存在于语言之中,但主要是语言。

小说越来越表现出它离口头文学很远了,
它是高层次文化的结果,它要表现出文化,它要读者去“读”,去从字句间求其“神气”。

这是当前小说一个重大的进步。

而《许三观卖血记》中十分令人称道的要数它的语言运用上了,这表现在他的对话叙述上。

他的接近于人民的口语的运用上。

小说70%是对话。

许三观的故事绝少背景、场景、人物内心描写,基本上完全由
对话组成、展开。

在占文本80%以上的对话中,有一般文本中常见的人物对话,
更有大量的以第一人称直接引语的人物语言。

人物的语言无形之间增强了小说的
叙述的真实性与亲切感。

为了接近人民的口语,作品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
用繁复华采的词汇,使老百姓都能读懂,作品就为自己赢得了最广大的读者群。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没有任何的生活经验可言,而余华更是充分发挥
出他的独有的智慧,用悲悯的幽默冲淡残酷的故事,轻松地处理痛苦的处境而对
笔下粗陋无比庸俗至极的小人物不加以丝毫嘲弄,从而赋予时代和故事中的人物
应有的立体感和尊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90年代是余华创作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创作突破期。

参考文献
[1]陈思和,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 [J]《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版1999.9
[2]刘勇,《余华轻松笔调揭穿人生真相》,[J]《中国现当代文学》20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