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报纸公益传播的动态模式

合集下载

浅谈报纸公益广告的表现力

浅谈报纸公益广告的表现力

浅谈报纸公益广告的表现力公益广告是指不以收费性的商业宣传来创造经济效益,而是“免费推销”某种意识和主张,向公众输送某种文明道德观念,以提高他们的文明程度,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广告。

报纸是现阶段公益广告发布的常用媒体,具有权威性高、时效性强,读者文化层次、社会影响力相对较高,形象视觉佳、便于反复阅读等特点。

虽然报纸广告具有上述优点,但是,相对于电视、网络等媒体而言,报纸广告的平面静止状态,现场感弱成为制约它传播效果的最大障碍。

在现有条件下,报纸公益广告只有充分利用媒体自身优势,在主题鲜明的前提下强化视觉表现力,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首先,标题要具有现实感染力。

公益广告的主题具有社会性,其主题内容存在深厚的社会基础。

而标题是一幅公益广告作品对主题的高度概括,只有标题吸引人,能够言简意赅地表明立场、阐明观点,才能吸引读者进一步去体会广告所要表达的观点,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公益广告不可回避“劝服”这一功能属性,然而,公益广告如果一味强调“劝服”功能,居高临下、直接说教,则会招致受众反感,反而影响广告效果。

另外,公益广告的内容如果不贴近群众的实际,只是毫无意义地喊一些空话、大话,不切实际地提一些口号,就不易被受众所接受,公益广告的社会效益便无从谈起。

同时,考虑到报纸媒体表现上的局限性,报纸公益广告更要讲究创意独特、切入点准确,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性。

因此,报纸公益广告的标题制作,一要能深刻揭示本质,透彻剖析事理;二要高度艺术浓缩,巧妙含蓄比喻;三要适度地夸张,精辟地警策。

例如一则戒烟广告就以“死亡能彻底解除烟瘾”为标题,正话反说,既达到了揭示和警策的效果,所体现的语言技巧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画面要具有视觉冲击力。

报纸公益广告归根结底仍然是一幅平面设计作品,它具有视觉传达的一切既有要素,即用视觉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和观点的表达。

在多元化的现代信息传播中,一幅广告作品要想吸引人,除了开宗明义的标题对内容的阐释,在视觉上一定要具有冲击力、震撼力,才能吸引眼球,达到让读者关注的目的。

浅谈新闻媒体如何有效推动社会公益事业——以《今日最新闻》推动

浅谈新闻媒体如何有效推动社会公益事业——以《今日最新闻》推动

|RADIO &TV JOURNAL2019.07实践与思考播语态也要在此基础上得到改变。

(二)传播语态改变初探传播语态主要解决如何传播的问题,它涉及到传播主体传播的态度、内容和形式。

以平等态度改变上下关系,注重情感认同,缓解信任危机。

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舆论讨论过程中来。

因此,主流媒体要获得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就必须放低居高临下的传播姿态,改变宣教式传播语态,以平等态度对待公众,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只有当意识到与公众的地位平等时,主流媒体才会针对公众心理需求,改变舆论引导的内容和形式,释放对公众产生的压迫感。

公众的情绪性抗争在与主流媒体的情感认同中得到消解,公众对主流媒体的黏性增强,信任危机进一步缓解。

以亲民内容拉近公众距离,传播事实真相,疏解公众情绪。

后真相时代中,主流媒体告知公众的事实真相被情绪所“掩盖”,繁文冗杂、严肃正统的传播内容对公众的吸引力不高,如何让真相重现化解公众的负面情绪值得思考。

再加之前文提到的年轻一代已经逐渐成为媒介消费的主力军这一现象,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内容方面则应更为亲民。

用接地气的语言代替指示性语言,增加内容的暖色调,适时融入网络语言和符号,以图片、视频、H5等形式,让主流媒体形象“软”下来,加强公众对引导内容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主流媒体还应在“软”与“硬”中寻找平衡,不能因“软”而失了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

以互动形式促进良性沟通,及时得到反馈,增强舆论引导。

主流媒体在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要重视自身“上下通达”的社会责任。

在公众的“知情权”得到实现的同时,也要保障其“话语权”。

《管子·明法》中曰:“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纵观即时的舆论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之下,公众的意见得不到倾听,网络便成为了“救命稻草”。

在舆论引导中与公众及时互动,将公众的情绪情感宣泄转移至主流媒体平台,找准时机,审时度势,进行正面舆论引导。

喻国明教授曾提出新闻的表达语态应对公众有适切性。

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的模式与问题辨析

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的模式与问题辨析

论坛Forum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的模式与问题辨析国网冀北服务中心崔静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新媒体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它不仅提供了崭新的沟通平台,也改变了传统的传播观念,改变了公益信息的传播方式,为公益传播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传播载体。

公益传播作为传递社会公共意识、研究社会氛围的一种重要工具,研究其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尽管我国新媒体研究已开展多年,但是,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的研究开展甚少。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新媒体与公益传播方面的课题。

新媒体与公益传播的概念辨析(-)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一词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所具有的涵义各有不同,而传播的手段也不尽相同。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信息社会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以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始出现,并且显现出其在传播领域的优势。

因其发展趋势强劲,使我们社会生活,包括工作、生活、教育、娱乐都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影响力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因此 本文所认为的新媒体,是指以数字、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多向互动的方式传播各类信息的一种创新的媒体形态。

(二)公益传播的概念。

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如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网站、公益工程和公益捐赠等。

公益传播是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的一个传播活动,其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公众的思想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有很大影响,同时也对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三)新媒体公益传播的界定。

新媒体公益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公益传播的一种媒介表现形式,它利用新媒体这样一个媒介平台,以声音、语言、文本等多向互动的方式,传播具有公益成分的信息,推动公益行动和社会进步。

近年来,我国公益传播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新媒体的助推力量。

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公益行为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公益行为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公益行为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公益行为传播的方式和效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媒体的局限性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社会公益行为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公益行为传播的特点、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一些有效的传播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公益行为传播的特点1. 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新媒体时代,社会公益行为的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也成为了重要的传播渠道。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传播社会公益行为的效果更加直接和迅速。

2. 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新媒体时代,社会公益行为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人们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社会公益行为的传播中,形成更加广泛的传播效应。

同时,社会公益组织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增加公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3. 信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社会公益行为的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社会公益行为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公益行为传播的挑战1. 信息过载: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数量和速度都大大增加,人们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

社会公益行为的信息很容易被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难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关心。

如何在众多信息中突出社会公益行为的重要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虚假信息的传播: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的传播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有些人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虚假的社会公益行为信息,误导公众,甚至骗取捐款。

这给社会公益行为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损害了公众对社会公益行为的信任。

三、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公益行为传播的机遇1. 个性化传播:新媒体时代,社会公益行为的传播可以更加个性化。

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和需求,社会公益组织可以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的信息,提高传播的效果。

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

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

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我们来看一下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传播媒介,广播新闻媒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广泛覆盖。

广播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无线电波覆盖到全国各地,无处不在,且手机、收音机等设备的普及度较高,这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受众的覆盖。

第二,传播速度快。

广播新闻媒体能实现实时报道,及时传递最新的信息。

公益广告能够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受众,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行动。

形式多样。

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以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这些特点使得广播新闻媒体成为了传播公益广告的重要平台。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影响。

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共鸣。

通过广播新闻媒体传播的公益广告,能够直击受众的内心,唤起公众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还能够激发公众的积极参与。

通过广播新闻媒体传播的公益广告,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号召公众参与到各种公益事业中,促进社会的公益发展。

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还能够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广播新闻媒体传播的公益广告,能够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要想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发挥更好的效果,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受众的需求。

公益广告的内容应该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引起他们的关注并促使他们参与其中。

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

现如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广播新闻媒体应该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来传达公益信息,以确保广告的有效传播。

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效果应该更加明显。

应该加强对公益广告传播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公益广告的宣传策略,以确保公益广告传播的效果更加明显。

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只有在综合考虑广播新闻媒体的特点,理解公益广告的传播影响以及解决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广播新闻媒体在公益广告传播中的作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试论新闻媒体对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

试论新闻媒体对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

3 3 7 0 0 0)
要: 社 会 和 互 联 网络 技 术 的 快 速 发 展 , 最 大 限 度 地 提 升 了新 闻媒 体 的影 响 力 , 与此 同时, 人 们 不 仅 更加 重 视 新
闻媒体 的传播 效率, 对新 闻媒 体的传播 质量也有 了更 高的要 求。 慈善公 益活动作 为重要 的社会性 活动 , 在 不断发展 的 过程 当中对社会各界 都产 生了重大的影 响。 因此 , 新 闻媒体 必须采取有效 的措 施加 强公 益活动 的宣传力度 , 不断提 升 慈善 公益活动 的传播 力和影响力 。本 文首先分析 了慈善公益活 动当 中新 闻媒体报道存在 的主要 问题 . 然后进 一步提 出
( 三 )引 导 大 众树 立 正 确 的 慈善 意 识
在慈 善活动 开展 的过 程 当中 , 部 分的 民众存 在错误 的认 识, 认 为只有有钱 人才能参加 慈善公益 活动 , 普通 的 民众参 不 参 与慈善公益 活动并没 有任何影 响。这种观念不 仅会影响 慈
善活 动的顺 利开展 , 同 时 也 会 对 公 民 人 格 造 成 一 定 的 不 良 影
第8 卷第 8 期
2 0 1 7年 【 ) 4月
新 闻研 究导刊
J O U F H a 】o f Ne ws P . e s e a r c h
Vo l 8 N0 g
Ap r i l 2 01 7
试论新 闻媒体对 慈善公 益活动 的报道
刘 洁
( 萍 乡 日报社 ,江西 萍 乡


慈 善 公 益 活 动 当 中新 闻媒 体 报 道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在实 际 的慈善 公益 活动报 道 当中 , 由于大 部分 的新 闻媒 体选用 的报道形 式较 为单 一 , 而且不 能够从 本质 上对 慈善公 益活 动进行 客观 公正 的报道 。所 以 , 不 能够很 好地 传达 慈善 公 益活动 的意 义, 进而使得 民众对 于慈善公益活 动无 动于衷 。 大部分 的慈善公益 活动往往都是 对富人或 者名人 的行 为进 行 跟 踪报道 , 而对 于普通 民众 的慈善公益活动并不重视 。新闻媒 体 也没 有对 慈善公 益活 动进行 公开 , 对 于募捐 资金 的走 向也 没有进 行详 细 的报 道 , 从 而使 得人 们对 于慈善 公益 活动 的真 实 性产 生 了质 疑 , 使得 大部分 的民众不愿 意支 持慈 善公益 活 动, 甚 至有 的 民众产 生 了严 重 的抵 触情 绪 。媒 体在 对个人 或 者 企业 的慈善 行为 进行 报道 时 , 往 往都是 对慈 善行 为作 出质 疑, 大多 数报道 以批 评为 主, 某些报道 还带有恶 意攻击 的意 味 以及小 市 民的狭 隘心态 。这样 的报道 将会 引来社 会舆 论 , 从 而 使得 民众对 慈善 公益 活动产 生错 误 的认识 。另外 , 过度 注 重娱乐 化和形式 化 的新 闻媒 体报道丧 失 了慈善 活动报道 的深 度, 甚至会 给人作 秀的嫌疑 , 从 而使得 部分 民众 对慈善公益 活 动产生抵触情绪 。这样 的新 闻媒体 报道 , 根本没有达到真正 意 义上 的慈善公益 活动宣传报道的 目的 。 二、 慈善公益活动 当中新 闻媒体 报道的有效措施

新媒体时代报纸公益报道的转型路径

     新媒体时代报纸公益报道的转型路径

新媒体时代报纸公益报道的转型路径作者:周靖博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公益报道自出现以来在纸媒中就占据着有目共睹的重要地位,报纸公益报道不仅能够助推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时借助公益事业的巨大号召力以及影响力,能够促进纸媒品牌价值的提升,对于纸媒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报纸公益报道面临着新的困境,必须找到合适的转型方向和路径,才能继续发挥公益报道的双向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报纸;公益报道;转型路径一、公益报道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公益一词出现于五四运动之后,其意为公共利益。

目前,学术界对于公益报道的概念并无统一的定义。

公益报道可以说是媒体进行的与帮扶弱势群体、宣传公益事业、涉及公共利益等方面有关的报道。

媒体开展公益报道不仅是其担负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也是提升自身影响力、公信力、品牌价值,以及向社会传递正面能量的一个重要方式。

公益报道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报纸本身的守望功能要求其必须关注民生,而公益报道也并非单纯的慈善报道、灾难报道、社会救助报道等,而是应当从民生的角度入手,发现民之难、民之困,探索社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贡献力量。

其次,报纸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公益报道,将正确的公益理念传递给民众,在全社会范围内号召广大民众关注公益、参加公益,让公益的力量更加强大。

最后,报纸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公益报道方式,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营造出浓郁的公益文化氛围,这对于发展公益事业、构建和谐社会能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报纸公益报道面临的困境(一)影响力下降新媒体时代,受众需要帮助时,最先想到的已经不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而是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报纸公益报道的影响力呈现出下降趋势,不论是公益热线的实际接听数量、募集善款的数额、救助人数等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

究其原因在于,各种类型的网络新媒体对报纸公益报道造成的巨大冲击,包括微信朋友圈、众筹平台,甚至于各种网络红人、微博大牛等。

新闻与传播媒体的社会公益活动

新闻与传播媒体的社会公益活动

新闻与传播媒体的社会公益活动在现代社会,新闻与传播媒体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塑造公众舆论和社会意识的引导者。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新闻与传播媒体开始关注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发声宣传、资源整合等方式,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本文将探讨新闻与传播媒体的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影响和意义。

一、新闻与传播媒体的社会公益活动的种类1. 社会公益宣传活动新闻与传播媒体通过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形式,积极宣传各类公益活动。

这些宣传活动不仅可以向公众传递有关公益事业的信息,还可以唤起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例如,报道和宣传儿童保护、环保、健康教育等公益主题,能够提高社会的觉知度和参与度。

2. 公益募捐活动新闻与传播媒体可以通过广告、新闻报道等手段,向公众传递关于公益募捐的信息并号召大家参与。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新闻媒体经常会发起募捐活动,帮助受灾地区渡过难关。

同时,新闻媒体也会发布一些贫困地区的帮扶信息,呼吁社会各界提供帮助。

这些募捐活动改变了许多困境家庭的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3. 互动分享活动新闻与传播媒体透过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拓展了公益活动的传播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媒体可以与公众进行互动,分享公益故事、体验和眼见。

许多平台会组织公益互动活动,比如公益直播、公益挑战等,激励公众积极参与。

这些互动分享活动不仅拉近了新闻与传播媒体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还加强了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意识和行动。

二、新闻与传播媒体的社会公益活动的影响和意义1. 提高社会意识与参与度新闻与传播媒体的公益活动能够唤醒公众的社会意识,使人们更加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

通过媒体宣传,公众能够获取更多关于公益事业的信息,认识到这些事业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更加乐于参与和支持。

媒体的参与不仅能够引导社会舆论,还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2. 拓宽公益资源渠道新闻与传播媒体在公益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公益事业提供更多的资源渠道。

都市报公益版的传播及其创新策略

都市报公益版的传播及其创新策略

都市报公益版的传播及其创新策略□付强【摘要】都市报公益版在组织公益慈善活动报道、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增强报纸媒体公信力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诸如选题标准固定、报道方式固化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此,本文概述了我国都市报公益版的主要传播渠道,全面分析了都市报公益版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了促进都市报公益版顺利传播的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都市报公益版传播渠道问题创新策略都市报公益版自版面兴起已来,不断地向社会传播公益信息仮映群众疾苦,引起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但近些年来,随着多种新媒体的兴起,传统报纸受众被分流,报纸利润不断下滑。

都市报公益版和其他报纸版面一样需要积极作出调整,以在成功提升版面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传播公益理念,助力公益事业。

点介绍如下几点显著成效。

1.提高内容生产水平。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成立后,中心集中策划、报道力量,围绕招商季、项目季、锻铸季、平安季、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棚房整治、道路安全交通整治等重点工作,推出了600多篇(条)重大主题报道,运用“潇洒桐庐'喀户端、“桐庐发布”微信微博、桐庐电视台、桐庐人民广播电台、今0桐庐报纸等媒体刊播平台,运用新闻、专题、短视频等方式为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2.提升融合报道能力。

围绕第八届“桐庐百姓日”活动、“2050营地”开营、全县教育大会、中国杭州•桐庐(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先行试验区启动仪式及论坛活动、第三届中国(杭州)国际快递业大会冲国桐庐抢渡富春江竞赛、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活动、“中国畲族第一乡授牌”等各类大型活动以及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等话题,中心坚持移动端优先,汇聚视频宜播、音频宜播、图文宜播、短视频传播、微信、微博滚动播报等多种手段,开展融合报道,全年总阅读量突破2000万人次。

3.拓宽对外宣传渠道。

媒体与传播实践社会公益宣传

媒体与传播实践社会公益宣传

媒体与传播实践社会公益宣传社会公益宣传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媒体与传播领域的一种实践形式,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媒体与传播在社会公益宣传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该实践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一、媒体与传播在社会公益宣传中的作用媒体与传播在社会公益宣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媒体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庞大的传播网络,能够迅速传递公益信息。

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其能够将公益宣传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大众,引起社会关注。

其次,媒体与传播能够借助多种形式的媒介手段,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实现公益宣传内容的多样化传播。

不同的传播媒介可以覆盖不同的受众群体,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

这种多样性的传播方式有助于提高公益宣传的覆盖率和传递效果。

另外,媒体与传播还可以激发公众的参与和行动。

通过引导和号召,媒体与传播可以动员公众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

例如,一些公益广告会希望人们捐款、捐物或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媒体的倡导和宣传,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的参与,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媒体与传播实践的影响媒体与传播实践的社会公益宣传对社会的影响深远。

首先,它能够增加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了解和认同。

在媒体的报道和传播下,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得以凸显,社会对公益事业的支持也会相应增加。

人们对公益事业的关注程度提高,参与公益活动的意愿增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次,媒体与传播的社会公益宣传有助于改变个体行为和社会价值观。

通过正面的公益宣传,可以引导公众摒弃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此外,公益宣传还可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推动社会的长远发展。

最后,媒体与传播实践的社会公益宣传对相关组织和个人也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媒体的关注和宣传可以增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募捐和资源获取的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对于个人而言,参与公益活动可以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公益活动的媒体传播

公益活动的媒体传播

公益活动的媒体传播公益活动对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媒体传播是公益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传媒视角探讨公益活动的媒体传播。

一、公益活动的特点公益活动是为了帮助弱势群体,减轻社会问题的负担而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从公益活动的特点来看,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价值公益活动是社会的需要,它通过不同的渠道协助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效益。

2. 社会关注度公益活动牵动着人们的情感,参与其中的人员和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公益活动的进展与成果。

3. 参与热情公益活动不同于商业活动,更具有参与性,更能调动大众的积极性,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二、媒体对公益活动的传播媒体对公益活动的传播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媒体的力量非常强大,通过媒体宣传群众对公益项目的认知、了解、关注程度得到提升。

1. 提高公益活动的社会影响度媒体的报道能够帮助公益活动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公益活动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公益项目的发展并提高其影响力。

2. 扩大公益活动的受众范围媒体报道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受众,让更多的人知道公益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公益活动的正面形象和美誉度。

3. 帮助筹集更多的资金和物资媒体宣传公益活动能提高公益项目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捐赠者参与其中,有利于组织筹集更多的资金和物资,进而提高项目的实施效果。

三、媒体传播公益活动的策略和方法1. 开展场景营销活动公益活动可能参与的场景很多,需要根据特定场景制定合适的媒体传播策略,比如社区、学校、公司等,通过组织让大众亲身参与进来,让公益活动显得更有人情味。

2. 在新闻平台发布信息新闻平台是媒体传播的主阵地之一,公益活动可以在新闻发布平台上发布信息,吸引媒体人士进行报道。

发布信息时需要简明易懂,突出亮点和优势,激发读者的参与热情。

3. 制作广告宣传广告宣传是媒体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通过创意广告宣传让公众感受到公益活动的人文情怀。

广告宣传需注意过于煽情极易引起反感,需注意平衡宣传效果与用户体验。

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

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

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自从广播新闻媒体开始推出公益广告以来,公益广告已经成为广播新闻媒体传播经验的一部分。

公益广告是广播新闻媒体重要的社会责任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广播新闻媒体可以在社会上发挥起一定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同时分析其对于社会和媒体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首先,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广播新闻媒体的介入,公益广告得以通过广播的方式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

大众媒体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引导受众的行为和行动。

在特别时期,例如防控疫情期间,广播新闻媒体的公益广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疫情措施和情况,让受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

其次,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对促进社会公益事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公益广告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在现代社会,广播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多种方式,为公益事业传播更广泛而有效的信息。

例如,在“公益广告月”期间,广播新闻媒体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并且与各种不同的公益组织合作,传递良好的社会价值观,鼓励社会大众更加热心参与到各种公益事业中。

最后,针对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我们也需要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这需要广播新闻媒体与各种公益组织合作,寻求更广泛而富有新意的广告形式。

同时,广播新闻媒体还应该注重公益广告的文化内涵,让广告更贴近受众的生活,以及响应当下主要的社会问题。

例如,在灾难期间,可以通过播放感人的公益广告来感动着观众的心,并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救灾的行动中来。

In conclusion, 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可以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推广公益广告的传播,提高其传播效力,是广播新闻媒体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闻媒体提升公益传播的有效性措施

新闻媒体提升公益传播的有效性措施

新闻媒体提升公益传播的有效性措施近年来,新闻媒体在公益传播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新闻媒体的公益传播不仅能够引发社会关注,还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要想提升新闻媒体在公益传播中的有效性,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新闻媒体提升公益传播的有效性措施进行探讨。

一、深入挖掘公益故事,增加传播吸引力新闻媒体在公益传播中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公益故事,这样做可以增加公益传播的吸引力。

公益故事如果能够深入挖掘,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还能够引发更多的社会关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闻媒体可以通过采访、报道等方式,充分挖掘公益故事的背后,揭示公益项目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加公益传播的吸引力。

二、提高公益传播的专业性新闻媒体在进行公益传播时,还需要提高其专业性。

公益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或宣传活动,需要对公益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新闻媒体需要通过专家培训、定期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在公益领域的专业水平。

只有具备了专业性,新闻媒体才能更好地传播公益信息,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与公益组织的合作新闻媒体在进行公益传播时,可以加强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从而提升公益传播的有效性。

公益组织通常对公益项目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拥有丰富的公益资源和信息。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与公益组织的合作,获取更多的公益信息和素材,更好地传播公益信息,提升公益传播的效果。

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与公益组织的合作,推动公益项目的发展和推广,为公益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多样化传播手段,拓展公益传播渠道新闻媒体在进行公益传播时,还需要多样化传播手段,拓展公益传播渠道。

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形式在公益传播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传播渠道也逐渐涌现。

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式,都具有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更高的传播效果。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拓展公益传播的渠道,让公益信息能够覆盖更多的受众,提升公益传播的有效性。

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

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

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播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通过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可以快速传达公益信息,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和行动,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研究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规律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特点、影响力、传播途径、传播效果和案例分析等方面的探讨,旨在为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推广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公益广告作为社会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效果。

通过广播新闻媒体播放的公益广告,不仅可以传递正能量和社会正义观念,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还可以激发公众的公益意识,促进社会的共建共享。

因此,对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公益广告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其在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为提升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其次,通过研究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可以促进公益广告与广播新闻媒体的深度合作,促进传媒行业的良性发展,激发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最后,研究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具有实践意义,可以为公益组织和广告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广播新闻媒体的平台,提升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研究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其特点、影响力、传播途径、传播效果以及案例分析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公益广告在广播新闻媒体中的传播机制和效果,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对公益广告的推广建议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可以为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制作、传播以及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报刊杂志事业单位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融合与发展

报刊杂志事业单位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融合与发展

报刊杂志事业单位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融合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公益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报刊杂志事业单位也积极参与其中,实现了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有机融合与共同发展。

报刊杂志作为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深远的影响力,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还能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首先,报刊杂志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报道社会公益活动来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报刊杂志可以借助其平台为社会公益活动提供更广泛的曝光机会。

通过详实的报导和精美的排版,报刊杂志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扩大公益活动的影响力。

同时,报刊杂志还可以通过深入的调查报道和分析评论,揭示社会公益事业的问题和发展动态,引导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参与。

其次,报刊杂志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开设专栏或专题报道来增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品牌价值。

通过与公益组织或事业单位的合作,报刊杂志可以开设公益专栏,定期报道社会公益活动的相关信息和资讯。

这样一来,报刊杂志就可以凭借其品牌影响力和传媒资源,为社会公益活动赋予更高的品牌价值,吸引更多公众和企业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通过专题报道的方式,报刊杂志可以深入挖掘社会公益事业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公众对公益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报刊杂志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主办或参与公益活动来实现社会责任的履行。

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一环,报刊杂志事业单位承担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责任。

通过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报刊杂志能够发挥其资源和人才优势,为公益事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可以举办公益活动,筹集善款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也可以通过组织公益讲座、论坛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认知和参与度。

通过这些方式,报刊杂志事业单位能够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报刊杂志事业单位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融合与发展,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报导和报道,报刊杂志可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通过开设专栏和专题报道,报刊杂志可以提高社会公益活动的品牌价值;通过主办或参与公益活动,报刊杂志可以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

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益活动的传播模式

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益活动的传播模式

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益活动的传播模式一、引言社会公益活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其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非营利组织需要选择适合的传播模式。

本文将探讨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益活动的传播模式,以帮助这些组织更好地实现宣传目标和社会效益。

二、官方媒体官方媒体是非营利组织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通过政府或政府指定的媒体机构,非营利组织可以发布新闻稿、发表官方声明、展示成果和活动等。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其权威性和可信度,能够吸引更多关注和支持。

然而,由于官方媒体的门槛较高,非营利组织需要与媒体进行紧密的合作,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三、社交媒体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非营利组织越来越多地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社交媒体以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吸引着大量用户关注。

组织可以通过创建官方账号、发布线上活动和故事、与用户互动等方式,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通过广告投放和影响者合作等手段提高传播范围和覆盖率。

四、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是一种通过媒体渠道传播公益理念和信息的方式。

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创意和感染力强的广告内容,将自身的价值观和使命传递给观众,并引发共鸣和行动。

与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更注重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传播,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然而,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播放成本较高,需要非营利组织在经费上做好合理规划。

五、公益活动除了传统的媒体和广告,非营利组织还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来传播信息。

公益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和传染性,可以吸引志愿者和参与者的参与和支持。

通过活动的策划和执行,非营利组织可以传递其理念和目标,并通过亲身经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如直播、短视频等,可以进一步扩大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六、公益合作公益合作是非营利组织传播的另一种模式。

通过与企业、机构、明星等合作,非营利组织可以利用其资源和影响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企业可以通过赞助公益活动、捐赠等方式,为组织提供支持,同时也能提升企业形象。

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

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

探讨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广播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强大的传播能力。

在广播新闻节目中插播公益广告,能够让更多的人听到并关注到公益信息,扩大公益广告的传播范围。

尤其是在电台和广播节目中,公益广告往往可以融入到主持人的谈话环节中,以一种更加生动贴近人心的方式呈现在听众面前,增加公益广告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通过广播新闻媒体的传播,公益广告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提高社会公益意识。

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传播也需要注重其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在传播过程中,公益广告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能够更好地吸引听众和引起共鸣。

广播新闻媒体可以利用音乐、配音、故事情节等多种形式呈现公益广告,以增加听众的注意力和记忆度。

公益广告的内容也可以更具有感染力和情感力,例如通过真实案例、人物故事等形式,让听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公益广告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广播新闻媒体能够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增强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广播新闻媒体在传播公益广告时也需要相应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在广播新闻节目中,公益广告的插播位置、频次、时长等都需要合理规划,以保证公益广告能够充分发挥其宣传效果。

还需要建立评估机制,对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和方式,确保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能够最大化。

广播新闻媒体作为传播公益广告的平台,应该在传播过程中更加重视公益广告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通过监管和评估机制,让公益广告的传播更加科学合理。

广播新闻媒体在传播公益广告时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使命,具有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广播新闻媒体公益广告传播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广播新闻媒体作为公益广告的传播平台,应该更加注重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通过创新形式和内容、建立监管评估机制,使公益广告能够更好地触及到受众,引起公众关注和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希望未来广播新闻媒体能够更加积极地发挥其传播作用,推动公益广告的传播,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媒体公益传播研究分析

我国媒体公益传播研究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三、电视公益传播:营销彰显价值
以电视媒体为视角的公益传播.其研究主要探讨公益传 播的传播特点、传播效果和公益营销等学术界的焦点r口】题。 研究的对象主要聚焦在公益节目和公益广告等方面。 l、电视公益节目。节日作为传播公益的重要载体.受到 了研究者的关注。郎劲松、潘飞通过解析贵州卫视“关注农 民J二”系列节目的公共话语空间,诠释电视公益节月的丰t会 价值与传播期待。他们从电视媒介的角度出发.以贵州电视 台“关注农民工”系列节目作为研究范奉,认为电视公益节目 是一种嬗变中的电视媒介产品形态。媒体从政府的“看客” 到公益传播的“主角”这一媒介传播角色的悄然转换。综合运 用多种传播方式,电视节日可以进行“前馈”与“反馈”的瓦相 映照。9这一视点透过传播形式深入到传播价值.从衡量电 视公益节目传播效果的二重判断“社会价值”与“传播效果” 两个层面,从“知识沟”假说入手认为公益话题是传媒社会价 值的“长期议程”。同时从媒体作为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 托使用者,以及新时代、新形势赋予了中国媒介组织凝聚公 众意识、表达公众利益的“权利”出发,说明了营造公共话语 空问的传播期待。并认为媒介公益营销作为一种公益活动 的范式创新.可以从市场这个角度来考虑,传媒组织一般都 持有“受众即市场”的观点.电视媒体与企业公益形象可推行 捆绑式销售的双赢模式。这是个案的研究。而对公益电视 节目系统给予观照的是严■九等人的{2007年中国电视公 益节目发展年度报告)。他们认为.电视公益节月不是简单 的民生新闻.所追求的公众利益也不是单纯的“慈善”概念。 电视公益节日是指以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以谋求社会公 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
来论证的,刘桂茂、李振芳的《报纸公益广告的贴近性问固
从公益传播策划方面提出类似的办法,王玲《报纸公益广告 的制作策略》则从报纸特性的优劣角度提出类似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报纸公益传播的动态模式
作者:沈琳娜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7期
【摘要】公益传播作为一个传播研究热点,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媒体的公益传播。

本文对《楚天都市报》成功树立的“信义兄弟”形象以及对社会信义之风的讨论做出一些概括和归纳,试图从中找出其传播的模式,以期为媒体的公益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益传播传播模式“信义兄弟”
一、公益传播概念
公共关系中的基本价值观转型、高度信息化社会的矛盾和公共问题的凸显、公民社会的逐渐成,使公益传播也成为传播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有学者指出,“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其所倡导的积极的价值观和符合人性的道德规范犹如一条承载人类共同情感和记忆的纽带,有一种文化整合的作用。


2011年11月举办的北大公益传播高级研修班上,获得多数人认同的概念是:公益传播是公益共同体就公益观念、行为、实现所展开的,以社会化媒介为主要手段的信息交互活动。

四川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炎龙认为,从狭义来说,公益传播主要侧重在风险社会的慈善传播。

从广义来说,公益传播主要侧重于公民社会的公共传播。

对于逐渐走向公民社会的现实环境而言,公益传播也有着公民社会的特点。

二、媒体公益传播模式的动态形成
报纸公益传播作为媒介公益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益传播效果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以《楚天都市报》的“信义兄弟”系列报道为例,分析媒体公益传播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信义兄弟”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和舆论推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一起典型的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媒介事件。

信义兄弟孙水林和孙东林先后获得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0年度十大责任公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感动湖北2010年度人物等数十项殊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对湖北人的认知与印象。

对于“信义兄弟”的报道,起源于《楚天都市报》的一个求助电话。

2010年正月初七,家住武汉市黄陂区泡桐街的孙东林给报社记者打来求助电话,称其有五名亲人在十天前的河南车祸中遇难后,遗体还在异乡,善后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希望得到相应的帮助。

该报记者在随即的采访中得知这场车祸背后更令人震撼的事实:孙东林的哥哥孙水林着急赶回家,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就是他要在春节前夕,将自己欠工友的几十万元工钱发给大家过年。

此外,孙东林在哥哥一家五口遇难后,从哥哥的车内取出26万元,在没有找到哥哥欠工友工钱的账单的情
况下,依然决定让工友们凭着良心领工钱,最终在年三十前还清了欠60多名工友的工钱。

该报认识到这一事件的不寻常性——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和矛盾交织,企业信义普遍缺失的情况下,无疑孙水林,孙东林的故事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该报邀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为“接力送薪”报道确立了“信义”这一主题,并以此为圆点,拓展为轰动全国的系列报道。

1、全方位、多角度围绕“信义”主题报道,形成立体效应
2010年2月21日,该报用数个整版率先报道了这一事件,随后央视播发了此条新闻;2月22日,《新闻联播》再次播出,时长1分45秒,并盛赞孙家兄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几十万元的工钱,而是比这更加珍贵而沉甸甸的一份诚信”。

此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纷纷刊发报道,聚焦信义兄弟接力送薪的事迹,展现他们20年来重信守诺,不拖欠农民工工钱的朴素情怀。

从2月21 日到3 月2日短短的十天内,《楚天都市报》就此事动用了30个重要版面,一共刊发消息、特写、通讯、评论、图片等多达150条。

自《楚天都市报》率先报道之后,湖北日报集团迅速动员了其他主要媒体采取协作的方式,掀起报道的高潮。

《湖北日报》在2月22日派出3名文字记者和 1名摄影记者,一路深入到信义兄弟的老家及河南开封。

其后各方面的报道随之而来。

2月25日,《湖北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全景式长篇通讯《超越生命的守诺——记生死接力的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和评论《千秋万代信义为本》,深度挖掘和全方位报道这一感人事迹。

2、打破传统报道方式,采用大量的情感化写作及多种文体形式
从信义兄弟系列报道的标题中就能看出记者的感情倾向:《游子归来父老乡亲泪成河》,《泪雨成河白发高堂心已碎》,《义举撼天两度骤雨送英魂》等,无不令人动容;评论《信义兄弟彰显时代风范》中评论到“信义兄弟恰如一盏明灯,在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恶区域腾地燃起,让我们的心灵一颤,眼前一亮,指引着行进的方向,让人感动,让人敬仰,让人思索”,则更是直接点出信义兄弟的时代价值所在。

这种情感化的写作方式和采用多种文体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报道方式。

3、加入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对典型人物的评价,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判断
截止到3月4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湖北省,武汉市主要领导人的相关批示7次,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聚焦信义兄弟18次;在3月3日的四个版面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文联等知名单位的专家学者从传统道德的继承,湖北文化强省的建设,武汉新形象的构建,农民工权益保障等角度对信义兄弟形象进行了更多的解读。

传统的典型报道往往是以静态的灌输、追记方式呈现的。

即新闻事件发生后,通过搜集事件的材料作“追忆”式的陈述式的报道,这种方式往往因时过境迁,而群众关注度已减弱,很难激发受众的心理共鸣,更不要说是产生良性的社会效应了。

如图1所示,《楚天都市报》的典型报道,则采取的是一种与事件同步的“动态”模式,第一时间介入新闻事件,策划并凸显主题,报道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不断深入。

在信义兄弟的报道中,虽然事情已过去近十天,但《楚天都市报》在追忆车祸经过之后,立即转入了“进行式”的新闻处理模式,从各方的悼念到慰问,再到学习热潮,从孙东林兰考祭兄、善后,再到孙水林骨灰的回归故里,一直都以动态的模式为报道主。

一方面是如实呈现事实,更重要的是不满足于已有现实,不断挖掘,使这一事实背后丰富的的内涵一步步展现出来,将信义兄弟的事迹、为人及其精神广播社会,提升了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省的形象。

这种动态报道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在新闻事件中挖掘典型人物的闪光点,随着事件的推进,进一步展现了人物的可贵精神,一切缘事而发,直击人心。

除此之外,报纸公益传播的成功策划案例还有《法制周报》的“守护天使守护生命”湖湘抗癌公益大行动和《成都商报》“心灵工程特别行动”。

这些公益传播案例都采用了动态传播模式,报道事件的同时,把控事件发展方向,取得了较好的公益效果。

结语
报纸媒体举办公益类活动有其自身优势。

第一,报纸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它所发表的观点和言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第二,报纸长久以来在当地积累了较大影响力,具有号召力。

公益活动能够借助报纸的固有优势,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第三,报纸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公益活动,树立正义之风。

同时报纸也可以从公益传播报道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但实践中,大多报纸公益传播还是遵循“事实-传媒-报道”这种静态模式。

举办的公益活动也大多缺乏创意,没有对公益传播做出周密的策划和深挖,仅仅是停在表面报道。

远没有达到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大众公益行为,提升社会公益新风尚的目标。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益事业也逐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传播的载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尤其是在新媒体出现以后,公益传播借助微博,微信等多平台辐射得更快。

然而,国内对媒体公益传播研究,更多的只是从公益广告层面,研究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从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公益传播理论框架以推动媒体公益传播。


参考文献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②师曾志:《新媒介环境下公益传播如何可能——在表达与行动之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③陈奕:《媒介事件研究:兼论传统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的转变》[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④王炎龙、李京丽、刘晶,《公益传播四维框架的构建和阐释》[J].《新闻界》,2009(4)
⑤舒均,《“信义兄弟”典型报道采写前后》[J].《新闻前哨》,2010(4)
⑥马晓荔、张健康,《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传播》,2005(3)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