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

合集下载

温病学-8 春温

温病学-8 春温
6
热郁胆腑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 热炽阳明 少阳) (少阳) 热结肠腑 (兼证) 兼证) 兼证

一、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 春季 发病季节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有 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典型症状 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病变过程中 病变过程中易发 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发 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多见肝肾阴虚。 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鉴别诊断:风温、感冒、 二、鉴别诊断:风温、感冒、暑温
24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
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辨证要点:大便秘+小便短赤热痛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细生地、赤
芍、生大黄、芒硝、黄连、黄柏)
25
(三)热炽气营血
春温病出现营血分证是病 情较为危重的表现, 情较为危重的表现,其中营 分证既可见于初发, 分证既可见于初发,也有是 从气分病证发展而来的。 从气分病证发展而来的。
18
(二)邪盛气分
春温病的气分证, 春温病的气分证,既可见于 初发, 初发,也有是从卫气同病证发展 而来, 而来,其时表证解而气分里热更 盛。
19
常见证型
热灼胸膈 阳明热盛 热结肠腑
20
1、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面目红赤,胸膈灼
热如焚,烦躁不安,口渴,唇焦,口舌生疮, 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热盛,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大黄、硝、甘、栀、薄、
翘、 竹叶、芩
21
2、阳明热盛 阳明热盛(参风温) 症状: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
洪大,舌红苔黄燥。 辨证要点:“四大症”。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加味

春温是什么

春温是什么

春温是什么?春温是一种发生于春季,由“温热病邪”内伏外发,临床上以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多,初期即见高热、烦渴、甚则神昏痉厥、斑疹、吐衄等里热阴伤为特征的急性热病。

现代医学认为温热病邪为春温的病因,实际上还有其他三种学说。

一是伏寒化温说----《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二是伏火说----何廉臣:伏气温病皆是伏火;三是异气说----吴又可为主,杨栗山崇之,吴又可云:“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

对本病的认识主要导源于《内经》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和“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

王叔和也在《伤寒例》中云:“冬时严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

宋人郭雍在《伤寒补亡论》中首先提出春温病名。

元末明初王安道《医经溯回集》中明确指出了本病的病机是:邪热自内达外。

治疗上应清里热为主,提出了本病的病理关键和治疗原则。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提出的春温是冬寒内伏化热,至春外发,并强调此中有新感引动伏邪外发的形式。

以上都是历代医家对春温的看法。

而现代医学中,春温大概隶属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爆发型或毒血型、病毒性脑炎、重度流感等范畴。

《内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邵仙根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阴亏是温病之源”。

可以认为春温的内因为“里虚:阴精素亏,正气不足”,而它的外因则为温热病邪(传统认为: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春温的病机特点有三点:一是初期以里热阴伤见证为特征;二是病情复杂,变化多端。

发展过程多见厥闭发斑等险恶症候;三是整个发展过程贯穿了阴伤的特点,后期多损伤下焦真阴。

所以春温先由于温热病邪因里虚而郁伏于里,进而里热外发而发于气分营分血分,导致后期热灼真阴。

诊断春温时当与风温相鉴别,谨防误诊而耽误治疗导致疾病发生传变。

柳宝怡云:“温邪标见于外,热于郁里,初期治法,即以清泄里热、透邪外出为主”。

所以治疗时应以“清热兼以养阴透邪”为治疗总则,进行辩证论治。

清热即用辛寒、苦寒、甘寒、咸寒的药物清泄里热,但忌纯用苦寒之药;养阴即用生津、滋阴的药物顾护阴液,柳宝怡说:“邪势燎原,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故治伏温病,当步步故护阴液”,所以要在阴虚未甚之时,立法消透;透邪即针对春温为里热外发的病机特点而设的治法,达到“宣郁透表;辛寒透泄;透热转气、芳香透络;凉血散血;养阴透热。

(完整)温病学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第八章 春温

第八章  春温

注:A:本方为十二经泄火解毒之峻剂。 B:本方以白虎汤为主:
11、热盛动风
【主症】热、渴、烦、乱、昏+抽搐(实证) 【治法】清热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止痉 (治抽要清肝,热退抽自安) 生地、白芍——养阴柔肝 (治抽需养阴,阴充筋自柔) 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 (风动则痰生,治抽要化痰) 茯神——安神 (治抽要安神,神宁抽自止) 桑叶、菊花——轻清宣透 (外邪致抽时,重在散而透;虫类搜风药,切勿 乱杂投)
7、热灼营分
【主症】略 【治法】略 【方药】 清营汤 犀角、黄连——清 增液汤——滋 丹参——活 双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
清营湯方(鹹寒苦甘法) 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 三錢、丹参二錢、黃連二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 二錢連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 日三服。
8、热盛动血
《温病条辨·下焦篇·十二》
“夜熱早涼, 熱退無汗, 熱自陰來者, 青
蒿鱉甲湯主之。”
【方解】
鳖甲——滋阴清热。“鱉甲蠕動之物, 入肝 經至陰之分, 既能養陰, 又能入絡搜邪。 ” 青蒿——“青蒿芳香透絡, 從少陽領邪外出。” 生地——“細生地清陰絡之熱。 ” 丹皮——“丹皮瀉血中之伏火。 ” 知母——“知母者,知病之母也, 佐鱉甲、青 蒿而成搜剔之功焉。 ” 再此方有先入後出之妙: 青蒿不能直入陰分, 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 有青 蒿領之出也。
(1)阳明腑实,兼阴液亏虚—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氣湯方〕 : 即於增液湯內 《灵枢· 经脉》中说: 加大黃三錢 , 芒硝一錢五分 , 水 “大肠 …… 八杯 , 煮取三杯,先服一杯, 不知, 是主津液所生病”。 再服。 张景岳注说: “凡大肠之泄或秘, 生地、玄参、麦冬 —增液(体) 皆津液所生之病”。 硝、黄——攻(用)

春温

春温

风温
春温
初起肺卫表证热证为主, 发于气、营里热证为主,兼有表证,表 可顺传气分,亦可逆传 证短暂消失,可外透而解,也可内陷
以肺失宣降、热结肠腑为主 以热盛阴伤,窍闭,动风,动血为主 后期易伤肺胃之阴 初起以辛凉清解 后期易灼伤肝肾之阴 以苦寒清里,宣郁透邪,或佐辛凉
四 治疗原则:
(一)治疗总则—— 清热兼以养阴透邪。
2)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表现—— 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或撮空摸 床,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细,肢体震颤,苔干 黄或焦黑。
辨证要点:
定阶段--气分--


位--大肠--
《伤寒论》:伤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 身热、苔黄 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此为 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便秘 口干咽燥、倦怠少气
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则用增
液”。
治法—— 滋阴攻下。
方药—— 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生地、麦冬、玄参)—— 养阴生津润燥。
大黄、芒硝—— 泻热软坚、攻下腑实。
吴鞠通:“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若下后数日,大便已通,然热未退或退未尽,口干咽燥 、舌苔干黄或金黄,脉沉实有力,此为热邪复聚,可与增液 汤中加大黄、丹皮、知母、即护胃承气汤微和之。”--吴 鞠通
3、忌辛温发汗 4、忌早用滋补:忌用龟板、阿胶、山萸肉等 (可用清补-生地、麦冬)。
五 辨证施治:
(一)气分证治: 1 热郁少阳: (见81页) (热郁胆腑)
临床表现——
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 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定阶段-气分 -身热、苔黄
定 位- 胆腑- 口苦、干呕、胁痛、脉弦
迫血妄行

春温~暑温~大头温

春温~暑温~大头温

春温(一)初发证治1.气分郁热证候: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本证见于春温初起,为温热病邪郁发于少阳胆腑气分所致。

热郁气分,则见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胆火上扰,则口苦,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干呕;邪郁胆经,则胸胁不舒,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方药:黄芩汤加豆鼓、玄参方。

2.卫气同病证候: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病机:本证为新感时令之邪引动内伏气分之郁热所致,证属卫气同病。

时令之邪困阻肌表,卫气被郁,揍理闭塞,则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邪遏卫表,经气不利,则头项强痛,肢体疲痛;里热内蕴,扰神伤津,见心烦,口渴,唇焦;伏热盛于气分,脏腑气机郁滞,升降失司,则见腹胀,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数为邪热炽盛之征。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增损双解散。

3. 热灼营分证候: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点隐隐,咽燥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病机:本证见于发病之初,多为营阴素虚而温热病邪直犯营分所致。

热郁营分,营热炽盛则身热夜甚,舌绛;热灼营阴,营阴耗伤则咽燥口于反不甚渴饮,脉细数;热邪入营,心神被扰,则心烦躁扰,甚则时有谵语;营热窜络,则见斑点隐隐。

治法: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

4.卫营同病证侯: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肌肤斑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澹语,舌红绛、苔黄白相兼,脉浮弦数。

病机:本证为新感时令之邪引动内伏营分之郁热所致,为表有客邪,营分热郁,卫营合邪之候。

温邪袭表,卫气失宣,则发热微恶风寒;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咽痛,咳嗽;热伤营阴,则口渴而不甚渴饮;营热扰心,则心烦躁扰,甚或时有澹语;营热窜络,则肌肤斑点隐隐;舌红绛,苔白黄相兼,脉浮弦数是卫营同病之征。

治法:泄卫透营。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

(二)邪盛气分1.热灼胸膈证候:身热不已,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温病学8春温课件课件

温病学8春温课件课件
温病学8春温课件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春温概述 • 春温病理变化 • 春温临床表现与诊断 • 春温治疗方法及药物选用 • 春温预防与调护措施 • 现代医学对春温的认识与研究进

01 春温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春温是指春季感受温热病邪 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 发生于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 ,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
情重、变化多等特点。
01
02
传染性
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易引起 流行。
03
04
发病季节
多发于春季,与风、寒、湿 等邪气相关。
临床表现
以高热、口渴、汗出、脉洪 大等为主要表现。
发病原因及机制
外感温热病邪
春季阳气升发,温热病邪易于侵袭人体,导致 春温的发生。
内伤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化火生热,也可引起春 温。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新型抗病毒药物研发
针对春温病原体的新型抗病毒药物研发是未 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与健康教育
加强春温预防与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春温 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能力。
THANKS
、脉细数等症状。
气阴两虚
03
温病后期,气阴两虚,可出现气短乏力、口干咽燥、自汗盗汗
等症状。
03
春温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发热
春温初期,常见恶寒发热,热势 较高,多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

头身疼痛
春温初期,常伴头身疼痛,尤以 头痛为甚,多表现为胀痛或刺痛

口渴咽干
春温初期,常见口渴咽干,喜冷 饮,舌红苔黄,脉数。

名解

名解

温病: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风热病邪:发生于冬春季的一种致病温邪。

病种:风温(冬温)。

暑热病邪:发生于夏季的由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

病种:暑温。

湿热病邪:主要发生于长夏具有湿和热二重性质的致病温邪。

病种:湿温。

燥热病邪:发生于秋季的具有干燥性质一种致病温邪。

病种:秋燥。

温热病邪:在春季致病的一种温邪。

不兼有风、暑、湿、燥等病邪的性质,但温热性质显著。

病种:春温温毒病邪: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一类温热性致病因素。

病种:肿毒温病。

疠气: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致病温邪。

病种:温疫。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病种:风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

★伏邪温病:简称“伏邪”: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病种:春温、伏暑。

★寒热往来: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

主要出现在暑湿,湿热郁阻少阳(属气分证)。

★日晡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晡即下午3~5时。

见于: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湿温病等。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见于: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

见于:1. 热入营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

2. 热入血分,热瘀交结。

★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

为热郁于里,阳气不能外达四肢,内真热外假寒。

见于:1. 营血分;2. 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

★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续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在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谵语: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

两者常并见,故并称,多属闭证,实证。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热深厥亦甚:白pei:是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温病考试重点

温病考试重点

1、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温病过程中出现斑疹,均提示热邪深入营血。

2、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3、秋燥: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枯燥的表现。

本病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

4、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

伴见身热、胸脘痞满、舌黄腻、脉象濡滑而数。

5、辛开苦降: 湿温病,见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证。

治以黄连、山栀-苦寒--降泄里热,配合厚朴、半夏-苦辛〔温〕--开泄化湿,寒温同用,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节脾胃功能的治法,即所谓辛开苦降法。

6、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7、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假设热闭心包而兼阳气外脱者,多伴见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质淡白、脉微细欲绝等症。

8、温毒〔病〕:一指病名,一指病因。

作为病名,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根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缠喉风、痄腮等。

9、战汗:指在温病开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战汗之后,假设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病情向愈;战汗之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象急疾或神志萎靡,甚至昏迷,为邪盛正衰,病情危重。

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正气亏虚,不能托邪外达所致,预后较差。

温病学试题 第八章 春温 精品

温病学试题 第八章 春温 精品

温病学试题第八章春温A型题1春温病名首见于(E)A.《内经》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仲景伤寒补亡论》2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并对本病的理法方药作了较为系统论述的医家是(A)A.叶天士B.章虚谷C.陈平伯D.吴坤安E.吴鞠通3是谁首先确定春温病以清里热为主的治疗原则?(B)A陈平伯B.王安道C叶天士D章虚谷E吴鞠通4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初起以里热为主的温病是(E)A风温 B大头瘟 C疫疹 D冬温 E春温5下列哪一项不是春温的特点?(D)A.发病急骤B变化较快C病情较重D初起以肺卫证候为主E多发于春季6下列春温辨治方法哪项不妥?(B)A初起兼有表邪者,治宜清解里热,佐以疏表透邪B若初起热在气分,治以辛寒清气C若热在营分,则予清营解毒,迫热外出D若热盛动血,迫血妄行,治宜清热凉血解毒E一旦邪陷正衰,导致亡阳虚脱,急当扶正固脱7下列春温病理哪项不正确(E)A春温邪热内郁,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B若复感时邪,内外相引发病,可见卫表证C病初有邪热郁发气分和邪热郁发营分之别D病程中邪热易侵犯心包,引动肝风而见神昏,痉厥证。

E病变后期,多见肺胃之阴被劫烁之候8春温的治则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养阴,透邪外出,下列治法中哪项错误?(E)A热在气分,苦寒清泄里热B热在营分,清营解毒,透邪外达C热盛动血,清热凉血解毒D热盛动风,凉肝息风E后期肺胃阴伤,甘寒清养肺胃9 身热不已,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其基本病机为(D)A热郁胸膈B邪留三焦C热灼胸膈D热郁胆腑E热炽津伤10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最合适的处方是(B)A蒿芩清胆汤B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C黄芩汤加柴胡、山栀D黄芩汤加龙胆草、黄连、竹茹、代赭石E栀子豉汤加竹茹、枇杷叶11身热头痛恶寒无汗,口苦心烦,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辨证要点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辨证要点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辨证要点一、风温1. 病因:风温是由外感风邪引起的热病,以热毒为主要病因。

2. 症状:病程发展较快,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口渴、胸闷、咽喉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3. 辨证要点:病程急骤,表现为发热伴有头痛、恶寒或高热、烦躁、口渴、汗出等症状。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春温1. 病因:春温是春季气候变化导致的疾病,多由风邪外袭,伤及正气而致。

2.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风、恶寒、咳嗽、流涕、口渴、甚至胸闷等。

3. 辨证要点:病程较缓,多见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咽干、口渴等症状。

舌质红、苔腻,脉浮数。

三、秋燥1. 病因:秋季气候干燥,易伤津液,导致气滞津亏,以及感受风邪等。

2. 症状:病程较缓,主要表现为咽干、咳嗽、甚至咯血、便秘、皮肤干燥等。

3. 辨证要点:痰热郁结,证见咽痒、吐血、咽痒、胁痛、咳嗽等症状。

舌干、苔薄黄,脉细数。

四、湿温1. 病因:湿温是由湿邪与外邪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变化,常见于夏季或湿热地区。

2.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身热、头晕、心烦、恶心、乏力、关节疼痛等。

3. 辨证要点:湿热困脾,导致脘腹胀满、食少、大便稀溏等。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总结:通过对风温、春温、秋燥、湿温的辨证要点进行归纳,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各异,但都与气候变化和外邪侵袭有关。

对于这些病症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辨证加以辨别,再进行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是四季气候变化所致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与季节气候、人体抵抗力、免疫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辨证对于确诊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风温多见于春夏季节,病程发展较快,通常以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口渴、胸闷、咽喉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包括病程急骤,表现为发热伴有头痛、恶寒或高热、烦躁、口渴、汗出等症状。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上需清热解毒,宣散风热,通利经脉。

春温知识点汇总

春温知识点汇总

春温知识点汇总
1.春温: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气分或营分里热证为主要特征,证见高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甚则神昏,惊厥,斑疹。

一般起病急,病发于里,病情严重,变化较多。

多发于春季。

2.《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3.古代多将此病归于伏气温病
4..宋代郭雍首先提出“春温”病名;《伤寒补亡论》
5.春温在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阴精亏损是其基本病理特点。

6.辨治要点
(一)辨病依据:
1、本病多见于春季
2、初起即见里热见证(高热、烦渴,甚至神昏谵语、斑疹、惊厥),病发于气分或病发于营分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少数兼短暂的表证。

3、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病程中易入营动血出现危重症候(斑疹、痉厥、神昏、正气外脱),后期易致肾阴耗竭、虚风内动。

(二)辩证要点
1、辨初起证候
①病发于气分者,见发热、口渴、舌红苔黄并兼口苦或心烦等热郁胆
腑的症状②病发于营分者,症见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斑点隐隐,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
2、辨邪实正虚
病变初期:里热炽盛而兼有阴虚,邪实为病机关键;病至中期:热炽阴伤并重
病变后期:邪热渐退或余邪留伏,肝肾阴伤,邪少虚多
3、辨动风虚实
论治要点:春温治疗总以清泄里热为主,同时注意固护阴液,透邪外出。

春温热邪深入少阴,身热,心中烦,不得卧,方选

春温热邪深入少阴,身热,心中烦,不得卧,方选

春温热邪深入少阴,身热,心中烦,不得卧,方选这是我看过的一篇很好的文章,里面讲到的一些方法也能适用于日常调理。

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给他起名字叫“郁火”,他不愿意见人,还常常失眠,就是典型的身体热,心烦难眠的症状。

今天跟大家分享下:1、郁火之源中医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春季阳气生发,阳气比较旺盛,人容易感到烦躁不安,出现情绪不稳定。

所以说春天人体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春天的时候肝气正旺,而肝又是开窍于目,肝火太盛了的话就会影响到眼睛。

比如眼睛干痒难受、视物模糊、眼涩等都是肝气太旺所致。

另外由于春季天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比较多,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注意补水的话就会出现津液不足的现象。

所以春季我们应该注意滋阴养肝。

“郁火”也是这样一种症状。

另外从中医角度来讲“郁火”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不愿见人;多伴有头晕目眩或头痛头胀;舌红苔少或无苔;脉弦数有力,或者脉沉细无力等症状。

2、为什么他总是心烦不能眠?他的情况跟我的判断一样,就是典型的身体热、心烦难眠,就是因为这一种热邪在少阴君火(即阳气)之下。

少阴君火为少阳相火之实,是阳气上升至人体头部并汇聚于头面部,阳气上升至四肢则归于下肢及腹部。

少阴之为阴,其性属虚而浮者。

所以当少阳君火与阳明相伍时就会出现头胀、头沉、面红、口干、口苦、腹胀等表现。

所以当他出现烦躁不眠的时候,可以用一些“解郁安神”的药物,比如黄连泻心汤。

但需要注意,“解郁安神”不能随便乱用,而是要根据其症状辨证论治。

如果他烦躁不眠时出现口干等阴虚表现,可以用麦冬+五味子;如果出现心烦时出现烦躁不安等阳虚表现,可以用黄连+白芍;如果出现心神不宁时出现头晕耳鸣等阴虚者,可以用黄柏+知母+地黄;如果有心火妄动的症状时出现口干或小便黄赤的人可加竹叶或甘草。

3、郁火之法:疏肝解郁法《景岳全书》中的三味散,便是以疏肝解郁为要。

柴胡疏肝散:为《伤寒论》中的名方,由柴胡、香附、枳壳组成,主治肝郁气滞之胸胁疼痛,胁下痞块;亦可用于肝胃郁热之不寐。

春温

春温

临床运用:
1、兼风寒者:加葱豉汤。
2、兼风热者:加银翘散。
3、呕吐明显者:加竹茹。 4、少阳证明显者:加柴胡 (醋柴胡) 5、胆经郁热较甚者:用吴鞠通黄连黄芩汤 (黄连、黄 芩、郁金、豆豉)
应用要点:1、既要清胆热又要行气。
2、要保津液。
2 热在胸膈:(见78页)
表现-- 身热不甚、心烦懊憹、坐卧不安;甚或身 身热不甚 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胸膈灼热如焚 热不已、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 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或大便秘 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舌红苔黄 定阶段-- 气分:身热、苔黄。 定位-- 胸膈 轻者-热郁胸膈— 心烦不卧。 重者-热灼胸膈— 胸膈灼热如焚。
2009.04.10.


摄 于 温 塘
例三:患者,男,16岁,某年3月2日初诊。四天前
因饱食赶路,当晚即起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
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继则又增咳嗽,胸痛。现 症: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痛,咳嗽,痰粘, 时挟有少量铁锈色痰,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 冷饮,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要求
发于气分
发于营分
发于血分
发于气分
1 热郁少阳— 胁痛口 苦脉弦
发于营分
1 热灼营阴— 舌绛心烦 斑疹隐隐
发于血分
1 热盛迫血— 斑疹吐衄 舌质深绛 2 气血两燔— 四大证出血 舌绛苔黄 3 热与血结— 少腹满痛 大变色黑
2 热在胸膈—心烦不卧或胸 2 内闭心包— 神昏谵 膈灼热如焚 语舌绛 3 阳明热盛—四大证 3 内闭外脱— 昏谵亡 阴亡阳 4 热盛动风— 痉厥抽搐 舌(红) 绛苔黄
临床表现— 身热、 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 腹满、便秘 口干唇裂、 脉沉细。 舌苔焦黄、脉沉细。 舌苔焦黄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进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通常规律传变,而是;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进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包含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与温热病邪等。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

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通常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

如由肺内陷心包或者由卫内陷营血。

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

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

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

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已。

10.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与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11.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者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12.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者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14.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

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译文及赏析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译文及赏析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1〕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2〕钱穆: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3〕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4〕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5〕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6〕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7〕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8〕筠:竹。

〔9〕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10〕颦:皱眉头。

〔11〕逆旅:旅店。

【参考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波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赏析】“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那么亦不用哀愁。

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那么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
《温热逢源》柳宝诒 温热逢源》
十九、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 十九、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 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 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属 湿温。 温病条辨-中焦 中焦》 湿温。 《温病条辨 中焦》 黄连黄芩汤方(苦寒微辛法) 黄连黄芩汤方(苦寒微辛法)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香豆豉(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香豆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2、沿革: 、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 《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 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 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 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 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 藏于少阴, 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藏于少阴, 发于少阳” 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 发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味甘寒) 栀子十四枚(掰,味甘寒) 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 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 豉汤主之。 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 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疹或出血
辨证论治
治则:清泄里热为主 注意顾阴、 为主, 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顾阴、透邪
外出
治疗大法:解表、清气、攻下、清营凉
血、开窍、息风、养阴、固脱等
注意
顾护阴液 不能用辛温发散。 一:不能用辛温发散。 不能纯用苦寒药。 二:不能纯用苦寒药。 忌利尿。 三:忌利尿。 忌早用腻补。 四:忌早用腻补。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 病因:温热病邪(
“伏寒化温”)《素问·阴阳应象 伏寒化温” 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冬伤于寒, 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发病条件: 发病条件:
内因:阴精素亏( 素问 金匮真言论 金匮真言论》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金匮真言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 )、另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另 伏邪自发” 有“伏邪自发”
后期表现 初起治法
辨证环节
)初起在气在营
发于气——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病情较轻, 发于气 病情较轻 发于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病情较重, 发于营 病情较重
)察表证之有无
不兼表——伏邪自发 伏邪自发 不兼表 兼 表——新感引动伏气 新感引动伏气
)审特异性症状——昏、痉、厥、脱、斑 审特异性症状
③肠腑热结,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大便不通,腹胀满,小便涓滴不
畅,溺时热疼,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舌红 苔黄燥,脉数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
赤芍(三钱) 细生地(五钱) 生大黄(三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芒硝(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小肠热盛,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赤且痛也, 则以导赤去淡通之阳药,加连、柏之苦通火 腑,大黄、芒硝承胃气而通大肠,此二肠同 治法也。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 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 气者。 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 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 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 剂,余参或可加入。
此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 之法也。旧方用大承气加参、地、当归, 须知正 气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惫,尤重阴液消 亡,不得再用枳、朴伤气而耗液,故改用调胃 承 气,取甘草之缓急,合人参补正,微点姜汁,宣 通胃气,代枳、朴之用,合人参最宣胃气,加麦、 地、元 参,保津液之难保,而又去血结之积聚, 姜汁为宣气分之用,当归为宣血中气分之用,再 姜汁为宣气分之用,当归为宣血中气分之用 加海参者, 海参咸能化坚,甘能补正,按海参之 液,数倍于其身,其能补液可知,且蠕动之物, 能走络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络,故以之为使也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咸寒苦甘法) 元参(一两) 麦冬(连心,八钱) 细生地(八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 再作服。
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十七、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 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 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 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 甚, 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 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 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 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温病条辨—中焦》
(4)肺胃热炽 肺胃热炽(参风温)
症状: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凉饮, 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凉饮,
喘息鼻煽,舌红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 喘息鼻煽,舌红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
治法:辛寒清气,泄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
(5)肠腑热结 症状: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秘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春 温
概述: 概述:
1、定义:春季感受温热病邪而引 、定义:春季感受温热病邪而引 感受温热 起的一种急性热病,以初起即见里 起的一种急性热病,以初起即见里 热证为主要特点 为主要特点。 热证为主要特点。 特点:发病急,初起高热,烦渴, 特点:发病急,初起高热,烦渴, 甚至痉厥。变化多,病情重。 甚至痉厥。变化多,病情重。
(2)热郁胸膈
症状:身热不甚,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舌 憹 坐卧不安,
苔略黄,脉略数。 苔略黄,脉略数。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味甘寒) 香豉四合( 栀子十四枚(掰,味甘寒) 香豉四合(绵 味苦寒) 裹,味苦寒)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 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 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 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过去本病病死率为70%左右,使用磺胺药、 青霉素等抗菌素治疗以来,病死率降至5~ 10%。 (二)菌苗预防 我国普遍采用A群夹膜多糖 菌苗预防接种,保护率达90%以上,副作用 少。
类型
(1)按发病病机浅深: 按发病病机浅深:
发于气分——病机较浅 病机较浅——轻 发于气分 病机较浅 轻 发于营分——病机较深 病机较深——重 发于营分 病机较深 重 是否兼表: (2)是否兼表: 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 兼有表证 新感引动伏气 不兼表证——伏邪自发 不兼表证 伏邪自发
参考
≈ 流脑 流脑,乙脑,败血症,重症流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 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从2~3个 发病年龄 月开始,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 时间:带菌者口鼻传播。潜伏期1~7日, 时间 一般2~3日。发病从前1年11月份开始,次 年3、4月份达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 血象 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减少。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在病程初期仅可压务升高、外观仍清 脑脊液检查 亮,稍后则浑浊似米汤样。细胞数常达1×109/L,以中性 粒细胞为主。蛋白显著增高,糖含量常低于400mg/L,有 时甚或为零。暴发型败血症者脊液往往清亮,细胞数、蛋 白、糖量亦无改变。 对颅内压高的病人,腰穿要慎重,以免引起脑疝。必要 时先脱水,穿刺时不宜将针芯全部拨出,而应缓慢放出少 量脑脊液作检查。作完腰后患者应平卧6~8小时,不要抬 头起身,以免引起脑疝。
(3)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口渴,或便
秘,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脉滑数。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
川大黄 朴硝 甘草( 各二十两) 山栀子仁 薄荷叶(去梗) 黄芩(各十两) 连翘 二斤半
上粗末。每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 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 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 之,得利下住服。
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素问 热论》:“凡病伤寒而成 春季( 素问•热论 热论》 发病季节 春季 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典型症状 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病变过程中易发生昏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发生昏 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