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化的角度看建国后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
现代化史观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历史证据的收集和分析
多元史观强调对历史证据的收集和分析,以支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元解 读。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史料、参观博物馆和遗址等 方式收集历史证据,并教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证据支持或推翻某种观点。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史料,并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梳理和分析, 让学生自己得出对该事件的结论。
引言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多元史观的培养更是提 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多元史观,即多元化的历史观念,强调对历史事件和人 物的多元角度解读。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运用多元史观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次演示将对多元史观在中学 历史教育中的运用与反思进行探讨。
通过本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未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应更加重视现代 化史观的培养和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我们还应积极探 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内容
全球史观是一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历史交互作用的观点,强调全球和相互 影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全球史观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全球意识,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本次演示将探讨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实 践案例、应用技巧及总结。
三、应用技巧
1.适当使用多媒体资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全球史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 和地图等,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和现象。通过观看纪录片、新闻报道或学术讲座 等,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全球史观的内涵和应用。
2.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
全球史观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和互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 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历史现象。例如,可以引入地理学知识来分析某国对外 扩张的地理因素,或者引入经济学知识来分析贸易变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通过 跨学科思考,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提高综合素质。
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历史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既是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探讨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一、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传统的历史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传统的历史教育注重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忆和了解,注重事实的掌握。
然而,现代学生需要的是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历史,需要懂得历史知识的应用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因此,现代历史教育不仅要注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掌握,还要注重历史背景、历史原因和历史影响的分析。
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使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历史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然而,现代历史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老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提供学习的资源和指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
采用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以纸质教材为主要手段,学生的学习受限于教材的内容和局限。
然而,现代历史教育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多媒体教材、网络资源和互动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更生动、直观的历史事件和背景,通过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更广泛、更详细的历史信息。
同时,通过互动教学平台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交流机会,提高学习效果。
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通过合理、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影响,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也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不断探索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初中历史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初中历史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初中历史学科的发展备受关注。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过去,从而更好地认识和面对现在和未来。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学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学科地位提升:随着社会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初中历史学科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学校纷纷加强对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力度,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历史知识。
2. 内容扩展与更新:在当前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历史学科也在不断地扩展和更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初中历史学科开始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源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理解能力。
3. 融入综合素质教育:随着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初中历史学科也逐渐融入综合素质教育的框架。
历史学科不再仅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未来趋势展望1. 面向独立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未来初中历史学科的趋势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探索能力。
学生将会接触到更多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工具,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2. 强化跨学科整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密切,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强化跨学科整合。
通过与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的融合,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引入互联网资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历史学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初中历史学科将积极引入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历史教育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4. 培养历史学科兴趣:在未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兴趣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学校和教师需要采用更加生动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如引入故事性的历史案例、历史人物的传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初中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其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到海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细节。
利用电子书和在线资源,学生可以阅读到各种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知识。
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模拟实验和虚拟实境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通过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可以观看历史事件的重现,听取历史人物的演讲,这样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虚拟实境技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场景和环境,提高学习的真实感和参与度。
现代教育技术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孤立地学习和领悟历史知识。
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工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共享自己的历史研究成果和思考,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互动,从而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是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教育者。
而现代教育技术则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其次是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需要教育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设备和软件,并培训教师掌握技术的应用方法。
这不仅需要教育机构和政府加大对教育技术的投入,还需要学校和教师提高技术应用的水平和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灵活的方式。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建国后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模板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建国后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20世纪后期,以现代化理论解释历史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学界的主流意识之一。
现代化理论主张历史研究与教学要正确地阐释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地反映工业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本文依据建国以来我国的历史教学大纲 ,解析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存在着的非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观,并根据现代化理论对现行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自建国以来,因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观念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将阶级斗争作为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的主线,突出显示资本主义的腐朽和社会主义的伟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历史教学大纲是1950年颁布的《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这部大纲特别注重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政治功能:“世界史重点在说明以苏联为首的和平阵营日益强大,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阵营必然灭亡,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必然成功。
”从当前发展来看,半个世纪前的这个大纲没能客观反映历史和正确评价历史。
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草案),为建国后历史教学中长期以阶级斗争目标定位做了基本铺垫。
根据这套大纲,初中世界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具体事实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叙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世界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劳动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结合是以无产阶级的立场为基础的”。
高中大纲规定,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将通过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通过社会主义的胜利、确立和扩大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
用现代化理论看1956年的大纲,在人类民主政治发展方面,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性只体现到1870年,因为,从普法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资本主义开始没落的时期”。
而此后以第二次大战为界,分别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第一阶段”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第二阶段”,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况与发展趋势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况与发展趋势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育在中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还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思考和启迪。
然而,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中学历史教育的现况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现状分析1.1 教材内容的过于简化目前,中学历史教育的教材内容往往被过度简化,注重记忆和背诵,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教师在授课时也往往只注重让学生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而忽视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1.2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由于历史教育过于死板和枯燥,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
他们认为历史只是一堆无趣的事实和数据,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产生了厌倦感,甚至对历史教育持消极态度。
1.3 缺乏现代科技与历史教育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应用在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中学历史教育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例如,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看历史事件,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手段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并不常见。
二、发展趋势展望2.1 强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未来的中学历史教育将会更加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方法和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2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资源未来,中学历史教育可以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场景,增强学习的体验感;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讨论。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与趋势展望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与趋势展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以及批判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展望,包括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的角色转变等。
首先,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正在进行更新与拓展。
过去,中学历史教育主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传授,着重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纯粹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中学历史教育正朝着更加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
比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历史课程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多角度的审视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复杂、全面的历史观念。
此外,历史教育还将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提高尊重和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能力。
其次,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也呈现出新的创新趋势。
以往,历史教育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科技的进步,历史教育开始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采用项目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调研和团队合作的方式深入研究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此外,引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历史资料,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同时,中学历史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
最后,中学历史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
传统上,历史教师主要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评判者的角色,而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学生需求的提高,历史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展和拓展。
现如今,历史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对历史学科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及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熟悉和应用。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变革
第一节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历史教材的建设也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留下一条曲折的发展轨迹。
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奠基和在曲折中前进阶段(1949-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由于来不及编写新的历史教材,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历史课程除了采用部分改编的老解放区教材外,还选用了一些原国民党统治区的教材,世界史则以苏联教材为蓝本。
新中国教材编写走向正轨,实际上是在1953年以后。
1953年5月,毛泽东在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示:“所谓教学改革,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应该改编教材,编辑教学法。
”“必须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
”根据这个指示,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准备十二年制的中小学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
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开始筹备十二年制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经过三年时间,这套历史教材于1956年秋编成,并在全国中小学系统使用。
这是新中国第一套较好的历史教材。
此套教材的编者及时地采用了历史科学的新的研究成果,突出地表现在对中国近代经济情况的叙述上。
过去,我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是比较少的,因而在普通课本中对这方面的叙述也很少。
现在,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也刚才开始,研究成果还不多,编者也尽可能地采用到课本中来。
把中国近代经济史部分系统地叙述在课本中,给予了比过去中学中国近代史课本更多的篇幅。
至于有些具体材料不可能全罗列在课本中,也经过精心地选择写在了课本的“教学参考书”中。
1961年初,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材初稿完成。
196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出的历史教科书。
这套教科书的编写是在摈弃了1958―1959年史学界“左”的思想影响后编成的。
根据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吴晗等的意见,重新恢复了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可惜的是,这套教材只在北京、天津等部分学校试教。
现代化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
现代化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作者:黄家军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3年第6期江苏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25400)黄家军人们研究历史是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中学历史教学亦是如此。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高中历史教科书以模块形式呈现,新课程改革就体现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这三大史观。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变的历史。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以现代化理论理解近现代史?一、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一是近代化的开端:两次鸦片战争。
这两次战争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如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
二是工业化的起步: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提倡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工业化由此开始,另外洋务运动还开始了教育的近代化和军事的近代化。
三是民主化的尝试: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要求推翻封建政治制度,建立民主政治,中国的近代化也由器物层次向制度层次进一步发展。
四是思想上的解放:新文化运动。
这是思想文化领域对现代化的全面呼应。
引进西方的理性主义与民主意识,促进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中国的近代化也由制度向思想这个更高的层次发展。
五是关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其实就是我国在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
实现现代化(包括工业化、民主化)的各种尝试,社会主义运动就是落后国家采取非资本主义的方式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特殊方式,从现代化的角度来整合新中国的历史就可以得出一些全新的认识。
二、关于世界近现代史一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4、15世纪到17世纪。
其特征是农业文明的瓦解,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这个阶段的主要事件包括:新航路开辟与早期的殖民扩张,为西方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理性时代到来,为工业化、民主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是现代化的启动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中学历史教育也在不断进行现代化的转型与发展。
首先,现代化转型要求历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传统的历史教育往往注重对历史事件的介绍和事实知识的灌输,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积极参与的机会。
而现代化的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讨论。
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们自由发表观点,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历史教育也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理解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其次,历史教育的现代化转型需要注重与科技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历史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将历史教育与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
例如,通过虚拟实景重建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事件;通过互动式计算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历史人物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利用科技手段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献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
但是,在提倡科技与历史教育融合的同时,也要注意科技应用的适度和方法的选择,避免过分依赖科技获得信息,忽视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
另外,现代化转型还要求历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可以通过设计历史项目、开展历史研究等形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历史教育还要鼓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质疑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提供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发展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历史教育也在不断呈现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多媒体化的特点。
本文将就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发展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展在过去的教学中,中学历史教育主要着重于教授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事迹,内容相对固定,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度有限。
而现代中学历史教育倡导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人兴趣,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历史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例如,不仅仅关注国内历史,也关注世界历史;不仅仅关注主要历史事件,也关注次要事件;不仅仅关注历史人物,也关注一般人民的历史经验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转变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与转变中。
以往的历史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师通过讲解知识点和演示案例来进行教学。
虽然这种方式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但对于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现代中学历史教育倡导采用更加多元化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例如,引入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动形象。
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共享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育的教学资源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共享。
传统的历史教材和纸质文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历史信息的需求,同时也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现代中学历史教育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提供网络教材、历史数据库和各类数字图书馆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和教师能够迅速获取历史信息,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同时,教师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的普及和进步。
现代化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与问题
现代化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与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学历史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历史是一门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教育在变革中经历了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讨论现代化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与问题,并探索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历史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让我们来探讨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教育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身份,并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智慧。
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分辨事实和宣传,培养他们对信息的审视能力。
此外,历史还是一种跨学科教育的桥梁。
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历史可以与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现代化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现代化中学历史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现代化中学历史教育已经开始引入其他形式和方法。
1. 探索新的教学内容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历史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并从中学习到有关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2.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化中学历史教育开始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等,以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图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在线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加强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
3. 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现代化中学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尤为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地,亲身接触历史文物和资料,展开自我探索和研究。
中国现当代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现当代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变革近年来,中国现当代历史教育方兴未艾。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历史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分析中国现当代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一、历史教育的演变在过去,中国历史教育的重点是明清史、史籍解读、地方史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教育也随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中国现当代历史教育的重点是20世纪的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二、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是紧跟时代步伐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改革一直是开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的教育改革理念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
特别是在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步伐更是加快,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教育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改革。
三、历史教育的创新在教育领域,教育的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关键性的话题,要使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取得成功,教育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新的教育模式和创新的手段,因此被引进到历史教育领域。
四、数字化历史教育的兴起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历史教育的重要工具。
现在的学生与数字化技术紧密相关,学校可以通过数字化历史教育改变学生对于历史的看法。
数字化历史教育也可以扩大对于历史的普及、加深对于历史领域的掌握。
五、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资源,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教育改革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可以通过学生实地走访、文化研讨、历史文物展览等形式的活动来完善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六、历史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历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对外传递,也为中国经济、文化和文物旅游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生可以从中掌握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文化自信,拓展国际交流视野,提高国家整体实力。
七、历史教育的未来展望历史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贴近大众文化、深入细致研究、力求实际与创新相结合。
未来的历史教育将紧密结合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2021髙中近代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的策略范文2
2021髙中近代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的策略范文历史教育硕士论文精选优秀范文6篇之第三篇:髙中近代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的策略摘要 2003年最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课改实施W来,高中历史教学呈现出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教材结构体例的变化、课堂形式的改革、高考模式的调整,都进一步体现出了高中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作为一口基础学科的显著地位。
课改理念的调整决定了島中历丈教学最终的价值所在。
课改W来,史学观念的更新成为了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在高考中的体现也愈加明显。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种种原因,大量的高中历史教师虽然明白更新史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化但缺乏准确的理解,导致史观运用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这极大的困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成效,甚至影响着富中历史学科的学科地位,不少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怕学习历史、不知道怎么学习历史,也不明白学习历史对他们的意义是什么。
因此,本文W高中中国近代史为研究框架,一方面通过对比课改前后教材内容体例的变化,分析新旧教材调整体现出的史学观念的变化,重点解析革命史观和W现代化史观为代表包括文明史观、全球丈观的几种新史观对中国近代史不同的解辞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结合本人实际教学实践,通过问卷等形式,分析当地高中实际教学中,在史学观念运用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列举各类问题的具体表现,寻找问题成因所在;第;,针对W上问题,我在论文中引入丰富的教学案例,对髙中近代史教学中科学使用W 现代化史观为代表的各类新史观的方法提出研究性策略,W提离高中近代史教学乃至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史学观念,史观运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历史学科加强正确史观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性 1、史观的定义 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及其研究方法、角度的不同,W及史料选取、运用上的差别和时代的局限性等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史学观念,就会对同一历史现象做出截然不同的解释或评价。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培养。
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理念应该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缺乏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越来越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从现实的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教学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越来越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提问、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堂互动和师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手段:更加注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手段,往往以黑板、粉笔、教科书等传统工具为主。
传统与现代——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思路
传统与现代——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思路导言: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塑造国民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中学历史教育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探寻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思路。
第一部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1. 传统教育的特点在传统历史教育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传递知识的角色,以教科书为主要依据进行教学。
学生则被动接受,缺乏参与性和思辨性的能力培养。
知识的单一性和权威性成为了教学的主导。
2. 现代教育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课堂上的教学呈现也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性。
3.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统历史教育的固有模式与现代教育的变革要求不断碰撞和整合。
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元素,成为了中学历史教育亟需思考的问题。
第二部分:历史教育的发展思路1. 引入多元历史资源历史教育不应仅仅通过教科书进行知识传授,而应引入多种多样的历史资源,如历史文献、真实案例、文物等,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想象力。
2. 推动课堂互动与合作课堂互动与合作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多角度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 培养历史研究的独立能力传统历史教育强调记忆和背诵,而现代历史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调查研究、编写历史论文等,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4. 倡导跨学科教学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
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引入文学、地理、艺术等元素,使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第三部分:中学历史教育的困境与出路1. 学科地位的下降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的热门使得历史被逐渐边缘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兴趣减少。
探究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化模式
探究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化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加速,中学历史教育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挑战。
传统的历史教育方式在新的背景下已经显得有些滞后,急需现代化的改革。
本文将探讨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化模式,并分析其优缺点与发展前景。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现代化的中学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指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和解释,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并帮助他们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现象。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
作为学科的核心,历史思维既包括了严谨的逻辑思维,也涵盖了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思维等多种维度。
中学历史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养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观念。
二、强化跨学科融合现代化的中学历史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形成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授二战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人类学相关的知识,解析种族问题的影响。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开展实践教学现代化的中学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机会。
通过参观历史遗址、实地考察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并提升其学习的参与感和价值感。
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古代农耕社会时,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农耕劳动,了解并体会到农耕带来的社会变革。
这种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历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引入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中学历史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和互动教学平台,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直观。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与探索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与探索近年来,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与探索,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中学历史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与探索。
一、教材的现代化改革与探索教材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部分中学历史教材存在内容落后、表达乏味的问题。
为了推动中学历史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与探索,我们应该着重以下几点。
首先,教材内容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
我们要增加近现代历史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增强历史的时代感。
同时,教材内容应该融入多元文化和全球视角,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中外历史的交流互动以及历史事件对人类进步的影响。
其次,教材的表达方式要更富有吸引力,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片、插图、图表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材中的案例分析、问题思考等形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革与探索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是中学历史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过于讲究史实,缺乏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为了推动这一改革与探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提供多样化的历史资源和教学环境。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将历史资源数字化,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设备等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历史材料。
通过虚拟实境、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献解读、历史资料分析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去寻找历史的真相,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质疑和分析历史事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历史教育的现代视角
历史教育的现代视角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历史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从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和构建历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行动的指南。
在现代视角下,历史教育应更多地强调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复杂性。
这种联系不仅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历史教育需要展现更大的包容性。
这包括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历史的平等对待和深入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发展,学生能够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国际社会至关重要。
科技手段的融合现代科技为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
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这种沉浸式学习经验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现代历史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传统观点、寻找多种可能的解释。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他们未来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与价值观的教育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镜子,反映了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演变。
在现代视角下,历史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问题,如正义、自由、平等的价值。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从现代视角出发,历史教育应当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知识与实践的桥梁。
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我们可以使历史教育更加生动、有意义,更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建国后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卢新建20世纪后期,以现代化理论解释历史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学界的主流意识之一。
现代化理论主张历史研究与教学要正确地阐释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地反映工业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本文依据建国以来我国的历史教学大纲[1],解析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存在着的非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观,并根据现代化理论对现行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自建国以来,因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观念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将阶级斗争作为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的主线,突出显示资本主义的腐朽和社会主义的伟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历史教学大纲是1950年颁布的《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这部大纲特别注重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政治功能:“世界史重点在说明以苏联为首的和平阵营日益强大,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阵营必然灭亡,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必然成功。
”从当前发展来看,半个世纪前的这个大纲没能客观反映历史和正确评价历史。
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草案),为建国后历史教学中长期以阶级斗争目标定位做了基本铺垫。
根据这套大纲,初中世界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具体事实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叙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世界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劳动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结合是以无产阶级的立场为基础的”。
高中大纲规定,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将通过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通过社会主义的胜利、确立和扩大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
用现代化理论看1956年的大纲,在人类民主政治发展方面,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性只体现到1870年,因为,从普法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资本主义开始没落的时期”。
而此后以第二次大战为界,分别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第一阶段”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第二阶段”,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1956年的大纲对经济发展,没有从工业化及其影响的角度进行阐述。
大纲中的英国工业革命,立足于说明工业革命是阶级对立出现的背景:“英国对殖民地的掠夺、英国自耕农的破产、机器的发明和机器生产的出现、两个主要敌对阶级开始形成、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大纲分别在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内容中插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立足于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衰落:“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9世纪晚期德国的工人运动”、“英国的世界工业独占地位的丧失”、“法国工业发展速度的迟缓和资本输出的加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人运动的成长”等,没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一体化和民主政治的影响。
大纲还孤立地联系20世纪20—30年代分别在苏联和欧美发生的经济现象,而得出下列无法成为必然规律的结论:“苏联人民迅速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又以创造性的劳动,在短期内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成了社会主义,并且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
同时,资本主义世界经过一个暂时的相对稳定的局面,进到一个更大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以它本身的发展,证明了它具有决定意义的优越性。
”这个大纲不涉及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只说“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的瓦解、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尖锐化”。
这个大纲为建国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定了基调。
在此后二十年里,相关大纲多有修改,但都是遵循着这个基调。
从1950年开始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的学术界始终以阶级斗争为纲,是由当时中国的国际、国内背景决定的。
自从1957年以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
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2]。
二1976年,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前后,邓小平宣传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在这种背景下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开始纠正长期存在的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索的历史观,希望重新探讨历史学科的主流线索,出现了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长达20年的探索。
1978年以来,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逐步克服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与观念,并在无意识的渐进过程中,逐渐地在客观上部分反映了现代化理论,但新的学科体系尚未形成。
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依然是按照原先大纲的基本思路与理论制订的,但是对历史教材的目标作了明显的修改:中学历史教学旨在逐步培养学生树立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按规律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纲要求世界历史教材反映的社会发展概貌是: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形态及其变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或事件;殖民侵略、争夺和反殖、反帝、争取民族解放;无产阶级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978年的大纲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一分为二的观点,首次给予相对客观的积极的评价:“资产阶级利用人民的力量,采取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统治,而在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又回过头来镇压人民群众。
它在上升时期已经表现出革命和反人民的两面性。
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比较起来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它仍然是一个人剥削人的制度。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用宪法和议会作幌子,以‘自由’、‘平等’为口号,标榜民主,掩盖他们政权的阶级性质。
对封建制度而言,资产阶级民主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但是它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对人民群众的阶级专政。
”在1978年的大纲和以后的大纲中,对资本主义经济也作了相对合理的解释。
1978年的大纲第一次高度评价了工业革命,“这个革命造成了近代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同时也促成现代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形成。
它既是技术上的革命,也是社会关系上的革命”。
1986年的大纲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作了客观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兴起改革的潮流,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医治了战争创伤,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由于战后科技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某些调节能力,一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重新取得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三在历史学界关于现代化理论讨论的影响下,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和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世界历史部分的改进,为构建现代化理念下的世界历史教学创造了条件。
1996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教学的目标进一步阐释,增加了更加符合历史现代化观念的内容。
大纲提出,要认识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进一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形成统一整体的进程、近现代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科学技术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并逐步形成世(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thread-15403-27-1.html)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大纲将14、15世纪的历史纳入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开端。
其内容包括: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长期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成长;欧洲殖民者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成资本,也造成殖民地的落后。
大纲增加了现代化初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
内容包括:文艺复兴体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人权、法制等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启蒙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大纲对于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评价已经基本符合“工业革命推进了工业化进程”的观点。
大纲要求说明的是,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一次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以及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影响极为深远。
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循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道路曲折前进,这在大纲中也有正确的体现:50年代中期起,苏联、东欧国家相继进行改革,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70年代末,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0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着现代化观念。
该大纲中关于世界近现代史主要线索的说明,完全摆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的错误说法,认定世界近代史包括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基本矛盾。
大纲还将世界现代史表述为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社会主义探索、现代化仍然是主流的历史: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世界的基本矛盾。
30年代后,法西斯主义势力和反法西斯主义进步力量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对抗的两极格局。
其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及其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斗争,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超级大国的争霸斗争交织在一起。
进入90年代,世界格局的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
四建国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从20世纪50年代政治目标领先、阶级斗争为线索,到70年代以后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探讨历史自身规律,再到90代和21世纪初从科学的进步的认识论去构建历史教学观点,其过程显示出现代化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接近与结合,所述历史日趋客观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