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剖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剖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Ecological Thought Contained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the Enlightenment作者:陈雪峰作者简介:陈雪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原文出处:《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第108-113页内容提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年的重要著作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理论在本部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其中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是一个较为成型的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较为系统地阐明了生态自然思想。

深刻理解《手稿》中的生态自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营造生态经济的制度环境、促进生态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名称:《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复印期号:2014年06期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手稿标题注释: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言通俗解读研究”(批准号:L12WTA006)。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来都是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古往今来学者们持续研究的课题之一。

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显现,生态问题全球瞩目。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阐释了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从生态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异化的制度本质、人与自然和解的理论。

在生态危机问题席卷全球的当下,深入解读《手稿》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适度张力,这对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作者:黄宁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摘要:目前,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的研究和解读往往大多是从“异化”角度来揭露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异化”关系以及透过这种“异化”关系揭示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手稿》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马克思对于工人阶级的同情以及对于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行为的厌恶。

虽然在《手稿》中马克思没有对生态问题做具体的论述,但在《手稿》中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已经开始萌芽。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了其蕴含着深厚的生态学思想。

认真学习和借鉴这些思想,将会成为当下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生态;自然;异化一、马克思《手稿》中生态思想产生的背景(一)现实背景伴随着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小作坊的生产,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进步,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财富增加带来的贡献。

[1]按照理想的构图资本主义的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发达,人人富有的社会。

但是事实却事与愿违资本家的眼里从来就没有公平平等可言,只有金钱和利润。

为了获得利润和金钱,资本家可以使用一切手段。

由于资本家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对待自然关系上没有“和谐”可言,只有最大限度的征服自然,最大限度的夺取自然资源已供自己使用。

最终,大量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资源遭到浪费。

(二)理论背景任何一种思想都必须站在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进行研究。

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就是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生态思想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和创新的。

当然马克思并不是把他们的思想机械的叠加,而是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继承他们思想中的合理的内核。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探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探微

基 金 项 目: 本 文是 天 津 市社 科 规 划 一 般 项 目: 掌握 意 识 形 态 工作 领 导 权 、 管理 权 和话 语 权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T J KS 1 3—0 0 4) 阶 段 成 果 作 者 简介 : 崔 欣 玉 南 开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教 育 学 院 博 -  ̄ j t =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性 危 机 、 生 态危 机 使 二 者 走 向 对 立 与 分 离 。 因此 , 为 了 实 现 二 者 更 高 级 的 统 一 . 为 了 实
现 自然 的 复 活 和 人 类 社 会 的 和 谐 发 展 , 马 克 思认 为 应 寻 求人 与 自身 、 人 与 自然 界 的 和
解 , 并 以 “ 人 的 自然 主 义 ” 和 “自 然 界 的 人 道 主 义 ”为 目 标 , 努 力 实 现 共 产 主 义 . 进 而 达 到 人 、自 然 、 社 会 的 和 谐 统 一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 关 键 词 】 《1 8 4 4 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 稿 》; 生 态 ; 异 化 ; 共 产 主 义
【 中 图分 类 号 I A1 1 9
【 文献标志码 I A
【 文章编号 】 1 0 03- -01 66 ( 201 5 ) 06- 0041 10 4
d Oi : 1 0. a96 9 / i . i ss n. 1 0 03—01 66. 201 5. 06. 01 0
41 / 未来与发展/ 2 0 1 5 / 第 6期



方Hale Waihona Puke 法自然 界 . 人 类 j T J - j i f - 劳 动 的 对 象 , 才 有 劳 动 的 产 品 , 人 之 后 . 自然 界 都 对 人 类 进 行 了 猛 烈 地 回 击 . “ 都 对 我 [ 2 ] 5 5 9 在 这 里 . 恩 格 斯 所 指 的 “ 报 复 ” 便 类 才 能 创 造 更 加 发 达 、 更 加 进 步 的 人 类 社 会 。 马 克 们 进 行 了报 复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释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经济关系的视角去探寻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相互交织的坚实理论基础上,用较大篇幅分析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源,指明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解”的根本出路。

马克思172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见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承认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价值。

“自然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摇篮”〔1〕,人类只是自然界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人类只有紧紧依靠自然界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都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义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2〕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与自然界须臾不可分离。

离开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

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

”〔2〕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水等既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智慧源泉,也为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对象,这些自然产品就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2〕;同时,这些自然产品也是人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人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物质条件,“人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活动对象和工具,从而使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2〕。

人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在对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问题虽然着墨不多,却集中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思想,这一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如同他的其他学说一样,是人类思想史上和哲学史上的珍贵财富。

它对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开展,树立科学的开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亦将有助于拓宽我们从伦理之维思考环境问题的视域,加深理论研究的深度。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吸取了人类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它是在对论自然观与德国自然哲学批判和超越的根底上创立的,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现实把握而作出的对自然科学认识的哲学概括。

马克思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辨证地对立与统一的新的认识理论。

(一)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自然相对于人具有先在性。

一切唯物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就是成认物质世界的第一性。

马克思成认自然与人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并成认自然相对于人的先在性,即在人类出现之前,在人具有意识之前,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之前,自然就客观自在地存在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然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的自在的自然,即“第一自然”。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此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似乎表达了这样两层意思;其一是说,人起源于自然界,是原本的自然界的存在物;其二是说,人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真实的自然界的存在物。

因此,无论是从起源上看还是从存在方式上看,人都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局部,这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出发点。

试析《1844年经济发展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及当代启示

试析《1844年经济发展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及当代启示

作者:ZHANGJIAN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试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及当代启示-社会科学论文试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及当代启示耿品(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蕴含了丰富深刻的生态思想,主要包含自然界的客观先再、人依赖於自然界、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再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要做倒和谐的统一等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再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良好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時代背景;理论基础;生态思想;生态问题;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8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 08—0033—03 近年來,生态环境遭倒严重破坏,党和国家政府一直将生态环境改造和保护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观念并否是现再提出來的,马克思当時再《手稿》已经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倡导人們保护自然等,對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产生的時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一)《手稿》中生态思想产生的時代背景1工业革命對生态环境的破坏19世纪中叶,随着技术否断发展创新,工业革命再欧洲甚至世界范围内全面开展,这就使得人类否断地开垦土地、开采矿物,否断向自然索取,并且否断破坏自然原生态。

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再工业革命中,由於人們對资源的过分索取,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對立日益显著。

再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态环境遭倒严重破坏,给人們的生活带來污染和否便,认为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并指出人們要保护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人与自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激化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人們面临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們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由於工业革命进程中生产技术否断改进,生产力快速发展,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對自然资源大量索取,形成了已人类为中心否断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思想观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前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作品,蕴含丰富的生态思想,特别是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等问题都具有前瞻性描述,对于我们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其早期作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的生态观点散见于其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字里行间,虽不够系统但已经明确表达了他坚定的立场。

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我们将这些思想研读、分析、领悟将有助于当下认识并復归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从而为解决生态危机寻找路径。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在做出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时候虽然不是针对生态问题本身,但同样可以给我们今天对应生态危机以启示。

包括以下方面:(一)人全面依赖自然马克思认为人从身体和精神全面依赖自然。

首先,人在肉体上只能靠自然产品生活,自然界既是人直接的生活资料也是人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是人无机的身体。

其次,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精神的无机界。

自然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是艺术的对象,都属于人意识的一部分。

所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二)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人全面依赖自然,但不仅仅如此,人还在实践中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创造。

马克思说“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他认为,动物只按其种属的尺度来构造自然,而人懂得按任何尺度(也包括人类自身尺度)来进行生产,也只有人才从价值和意义的角度看待自然。

与动物相比,人是自然的发现者和欣赏着,就要求我们对待自然的方式不能只停留在动物层面,应超越直接尺度,对其进行再创造。

结合马克思所讲,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测:当人们过度利用、开发、破坏自然时,人对待自然的价值尺度依然停留在动物层面,如不超越这种尺度,将加重人与自然的异化。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手稿》中谈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四大异化: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者和过程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意义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意义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作一下细致的梳理,同时对它的现实价值作具体的分析。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最早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在此,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以及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强调了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并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然前提。

恩格斯最早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对当时英国环境污染的产生过程、类型、危害、根源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

这可以看做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历史起点。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却不仅限于此,他们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现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著作当中,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晚年笔记》、《自然辩证法》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是通过这些不自觉的、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所以他们认为应该科学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并且尊重自然规律。

早在19世纪,恩格斯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次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结果,常常又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了。

"[1]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19世纪出现的生态问题的分析,认为人们单纯的追求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效利益,却忽视了长此以往下去而产生的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环境代价所造成的结果。

因此,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来进行实践活动。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哲学思想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哲学思想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哲学思想作者:孙述娟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5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重要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的思想成果就是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阐发了关于政治经济学、哲学以及共产主义的思想。

这些理论成果标志着马克思生态观基本观点的形成。

认真研究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提倡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哲学;人与自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8月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著作手稿,它是马克思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者与历史唯物主义者的一次重要的尝试。

手稿中关于生态哲学的思想极为丰富,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生态思想的内容较为丰富,概括起来就是马克思对人、自然、社会三者辩证关系的论述。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在《手稿》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无机的身体”[1]。

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对人的重要性。

在马克思看来,离开自然人将无法存在,人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需要从自然界获得,马克思分别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阐述了自然界作为人无机的身体的重要性。

一方面,人生存所需要的的物质资源靠自然界而满足,自然界中的水、空气、动植物等,或直接或间接的被人类所享用,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都不能创造。

”[2]这说明没有自然界人类就无法进行生产,更别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了。

另一方面,人的精神需求也要靠自然界来满足。

自然界中的水、空气、动植物等,对人类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人类会有更多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也要从自然界中得到满足,这就说明,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界和人的有机身体是一样重要的,要求人们要像对待自己的有机身体一样对待自然。

经济学哲学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经济学哲学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在当代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劳动为中介所展开的对人与自然内在统一关系的深刻分析和独到见解,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生态文明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和谐共生,是当今世界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最为核心的问题。

马克思的《手稿》为我们进一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生态危机及其本质18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物质生活的丰富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1]3831903年,比利时爆发了世人瞩目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美国洛杉矶“闻名世界”……西方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

与此同时,中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由于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我国10%以上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华南粮食产区约有一半耕地遭受镉、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2]184土壤污染所导致的食品安全形势相当严重;有至少40%的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1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生态系统退化进一步加剧;据统计,我国每年污水排放量多达600度亿吨,致使全国75%的湖泊受到显著污染,严重的水污染致使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恶化。

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

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

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其中提出了“生态伦理”的概念,即人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认为,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人类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人类应该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不断改善人文环境,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人类发展应该遵循“合理分配”的原则,即将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阶层的人,从而改善社会环境。

他认为,社会应该建立一种有效的社会分配机制,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待遇,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总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辩证统一,即要发展经济,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文环境,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并将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阶层的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刘敏敏来源:《求知》 2019年第10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其中,《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为当今社会探寻人与自然和解之路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思路。

01写作背景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人与自然观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论之源。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属性以及自然的考量建立在批判吸收这些先哲思想的基础之上。

黑格尔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时,虽然指出人与自然相互统一,但两者统一于绝对理念。

如果遵循此观点,那么,人与自然就是自我意识的外化,不仅自然处于被主体的自我意识宰制的状态,而且人必然会以缺少客观性与现实性的主体性状态自居。

费尔巴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虽然对人与自然相统一持肯定态度,但却认为,感性直观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

这种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虽然肯定了人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前提与主体,但在他的视野中,自然的特质是纯粹与抽象,那么,人也仅仅是一种停留在生物学层面上的感性存在。

这种思维逻辑导致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倾向于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进而忽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作用。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他们的思想中不断超越,在构建自己的理论大厦时,肯定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物的思想,从实践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创新性阐释。

02主要内容马克思不仅在批判继承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思想的基础上,以实践为桥梁,通过对人与自然的考量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而且马克思提出的异化理论也是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视阈。

1.自然视野下对人的考量。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思想_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_读后感_王昔民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思想_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_读后感_王昔民
首先, 人化的自然界才有意义和价 值。 人类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界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与自然是不可 分割的。 所以,马克思在《手稿》中说:“被 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 隔开来的自然界, 对人来说也是无”,也 就是说,绝对蛮荒的、与人没有联系的自 然界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只有人化的 自然界, 与人的实践活动实现互动的自 然界, 才是属人的自然界, 才是有意义 的。 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界 本来的形态和面貌, 另一方面也把人的 精神需求物化到自然界中。 同时,自然界 也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正反两方面的 影响。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趋利 避害, 从人与自然界的交互影响上安排 自身的生产与生活,不走任何极端。

人是一种有意识的自为的存在物,
他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从事实践活动 的。 因此, 要想使人类树立生态环境意 识, 自觉履行对自然界应尽的义务和责 任,就必须懂得自然界的意义和价值。 所 以, 马克思在探索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 关系之后,明确表述了“自然界是人的无 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的思想, 这对解决上述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前提。 人的生产与生活,时刻依赖着 自然界。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生 产资料, 比如农业对自然界的依赖就非 常明显,即使是工业生产,它的原料也是 直接地或间接地来源于大自然。 同时,自 然界也为人类提供着生活资料。 人靠无 机界生活, 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 也比动物广泛得多。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 自然产品才能生活, 不管这些产品是以 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 的形式表现出来。
展,这也是善待我们人类自身,也是维护 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
其次,人是自然存在物。 人不是外在 于自然界的异物,而是自然界的产物,是 自然界大家庭的一员,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必定带有自然的属性。 正如马克思在 《手稿》 中所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 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 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 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 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 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 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物一样,是受动的、 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 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 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但这些对象是他 需要的对象; 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 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 ”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初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生态思想解读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初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生态思想解读

时之 间 , 迄今 为止 的全 部思想 、 学说 和社 会制度 都
其实不 然 , 马克 思主义 与生态主义有着 天然 的联 系 , 马克 思 主义 的 生态 思想 是 指 导人 们 正确 认 识 和处 理 人
为 避 免成 为 造成 生 态 环境 问题 的元 凶而 争前 恐 后 地 站 在“ 环 境法 庭 ” 上抢夺 发声 权 , 他们不 仅要 为 自身 的正 当 性做积极 有力 的辩 护 , 为 了彰显 自身的正义 和价值 , 他 们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正是凭借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是一个过程对象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创造出对象同时还创造了人本身抓住了劳动对于人本质确证的极端重要性即黑格尔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到了劳动的本质这是否定性辩证法的首要伟大之处
《 党史文 苑 》 2 0 1 7年第 7期 下 半 月
人与 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初探
b r a n c h o f b i o l o y t g h a t d e a l s w i t h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o f
o r g a n i s ms t o o n e a n o t h e r a n d t o t h e i r ph y s i c a l
[ 关键词 】 ( ( 1 8 4 4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 稿 》 对 象性 关 系 人 与 自然 生 态
对 象 性 及 对象 性 关 系是 马克 思 早期 著 作所 讨 论 的
更要 对其他思 想及学说 进行批判 。马克思主义 曾一 度被
误解 为 内含有 强 烈反 生 态色 彩 的纯 粹 的 经济 决定 论 与 开发 主 义 , 在谈 “ 生” 色变 的敏感 时期 。马 克思 主义 承受 了来 自四面八 方各种学说 理论 的共 同讨伐 ,更有甚 者提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张莉;陈爱华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0)002
【摘要】生态伦理学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这一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之一,它的提出和论证始见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确立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的认识论基础,阐明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奠定了生态伦理学的基调.这一自然观克服了旧哲学之与人分离的自然观的缺陷,又匡正了当代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之盲目开发自然的偏颇.
【总页数】4页(P106-109)
【作者】张莉;陈爱华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7
【相关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命伦理思想研究 [J], 刘云章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 何星妍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 何星妍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发轫 [J], 周东启;周景震
5.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思想 [J], 晏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牛态伦理思想

白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牛态伦理思想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13年7月(第7期,总第195期)July.,2013(No.7,General No.195)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柳兰芳1,2(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71;2.天津体育学院思政部,天津300381)摘要:马克思虽然在《手稿》中没有明确提到“生态伦理”这个概念,但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自然维度的考察,缺乏全面性;本文主要从自然、人文和社会三个生态维度对《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考量,力求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寻找理论依托。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3)07-0016-05收稿日期:2013-03-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研究(12BTY015),负责人布特作者简介:柳兰芳(1979-),女,河北唐山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生,天津体育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生态伦理”这个概念,但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初步阐释,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将其称之为生态伦理学建构的重要基础性文本。

笔者认为,近些年来学术界从本体论出发对自然维度的生态思想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构成生态伦理观的前提;但生态伦理思想应当是包括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在内的全面生态观,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的综合考察。

一、《手稿》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伦理所要构建的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但在人类主导自然的观念支配下,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由相对遮蔽状态转向日益凸显,《手稿》中从异化劳动入手并对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伦理观进行了初步阐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作者:郭峰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3期摘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丰富的环境哲学思想,他通过对于自然、人和社会的考察,深刻地阐述了与这三者有关的问题,其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当前的环境治理提供了莫大的指导。

关键词:生态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困扰我们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问题,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生态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对生态问题的思虑之上的。

借用余谋昌先生对生态哲学的定义,生态哲学是“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理论界的理论”。

[1]要想对于生态哲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从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这两方面,以及它们双向的运动中去达到自然、人、社会的统一乃至和谐。

马克思在其著作之中并未提及“生态哲学”这个词,但是他对生态问题的思考还是很多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的重要的代表作,在说明经济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化哲学及社会历史理论等众多的理论的同时,还有大量对于生态哲学的深刻论述。

虽然未成系统,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不可忽视的大作。

一、生态哲学的对象:自然、人和社会任何一门学问,都不能是没有对象的胡乱阐述,否则便难以称之为学问,也难以让世人接受。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也同样如此,马克思早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是的思考》中就开门见山地说道:“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

”[2]虽然此时受到历史时代和自身的局限性,他对于生态哲学对象的认识有极大的缺陷,但是至少说明早在17岁时马克思便已经在思考自然这一问题了,并将自然作为生态哲学的对象来进行研究。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由于自身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健全及世界观的逐渐转变,马克思的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单纯局限于自然,而是以自然、人、社会为研究对象。

这三个研究对象向我们展现了四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从自然方面来说,马克思并不是仅仅局限在对自然单纯的论述上,而是通过对人和自然的相互关联来说明自然的。

这就说明了三个问题:自然、人、人与自然。

马克思首先认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3]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自然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双重的生活资料,一方面是劳动加工的对象性资料,另一方面又给予工人维持其肉体生存的资料。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进一步表明:“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靠自然而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不致为了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4]这便表明了自然和人的亲密不可离的关系,“人靠自然而活”就是对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的绝佳说明。

最后,马克思将自然作为人类“无机身体”的延伸来看待,因而“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5]同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6]这是对人和自然的依赖关系开门见山式的说明。

总之,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反过来人的能动性的活动又会影响着自然。

是故,人和自然理应成为环境哲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和自然一样,也是和人联系起来说明的。

不过不同的是马克思在论述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还加入了社会和自然这一重关系。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人为他的存在。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现实生活的要素。

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

”[7]这表明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自然和人在社会之中达到了统一,自然、社会和人三者是一种具有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统一”。

[8]环境,浅显地理解应该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那么,自然和社会理所当然地成为环境哲学的研究对象。

而人作为联系自然和社会的中间环节,也必然会卷入环境哲学的研究对象之中。

二、环境哲学的目标: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马克思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不仅是因为他心系天下,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自己的贡献,更在于他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和接受实践检验而不衰的能力。

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里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9]表明他是有心怀全人类的雄心的。

同时更说明马克思也不是那种“只为自己劳动”的“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他是一个“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自然、人和社会的论述,其目标是希望通过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双向运动之中达到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

而这种和谐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和不可实际操作的,而是有其实现的可能的。

依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相关论述,这种可能性是存在于共产主义之中的,即自然、人和社会三者在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双向运动过程之中能够进入和谐状态,而这一和谐状态最终是在共产主义中体现出来的。

对于达到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状态这一目标,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双向运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关键。

我们需要有一种在“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双向运动中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10]双向运动乃是“一种自觉能动的活动”,“它不是静止而是动态的过程,永不停息,长时间的积淀”。

[11]人化自然是指自然界由于人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种属人关系,是从人与自然对立到人与自然统一的辩证过程。

作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便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去界定说自然、人和社会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我们应该有的态度是:在关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放眼长远,放眼这其中对立面的此消彼长,进而把握住这个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和谐。

在“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就是彻彻底底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社会”。

[1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有精辟论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13]通过马克思的深刻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共产主义是自然、人和社会三者的高度发展和极大成熟,代表的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同时,人的完全的复归,标志着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的解决,而这些矛盾一旦得以真正解决,加上三者达到最高的统一,便是达到了和谐的状态。

三、环境哲学的实现:劳动、异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的扬弃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以前的哲学,其关注的不是“解释世界”的问题,而是“在于改变世界”[14]的问题。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对立与统一的新的认识理论。

通过对“劳动-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的扬弃”的运动过程的分析,表明了他对于解决环境新陈代谢过程的思考。

(一)劳动: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自由自觉统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于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了结论:那些所谓的“原动力”并不是“绝对精神”,也非“自我意识”,而是人本身,是人的劳动。

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创造人本身”和“人猿相揖别”的标志。

[15]劳动一方面将人和自然界、动物区别开来。

另一方面,劳动是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虽然改造过程之中的消极作用不可避免,但还是瑕不掩瑜。

由于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会“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也“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

在人的劳动的作用下,自然已经不是那个天然的自然了,而是深深打上了人的活动足迹的自然界。

正是人类有意识地劳动,才创造了克服了动物的片面的生产,才能创造“对象世界”和改造现存的“无机界”。

这是人对于动物的超越也是动物无法企及的。

这个过程便表现为自然界的不断人化。

此外,对于劳动的改造作用的理解不能片面地认为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劳动是对自然纯粹积极的改造。

我们还应该看到人的劳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人终究还是免不了要“靠自然而活”,还是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16],而且要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从而构造出符合“美”的东西,达到自然、人和社会的统一之美,即和谐。

这便是自然不断反作用于人本身,使人不断自然化的过程。

总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在遵循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能动地改造自然,在自然的不断人化和人的不断自然化过程之中,使自然、人和社会达成一种自由自觉的和谐。

(二)异化劳动: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自由自觉统一的变异。

对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原初的统一,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就像历史不会停留一样。

社会的发展总会出现曲折,这是避免不了的。

在资本主义到来之后,作为自由自觉的劳动发生了异化。

“异化劳动”夺去了工人的“生产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们的类生活”,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

资本家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活动,赚取更大的利润是他的唯一目标。

正是因为建立在这样的一种需求上面,劳动已不是原来的劳动了,而是变了味的异化了的劳动,从而使劳动产品和劳动者,劳动行为本身和劳动者,人的类本质和人,以及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者支配主体本身”。

[17]“异化既是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又是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的积极作用的异化。

他不仅是人同自己身体,同他的之外的自然界,同他的精神本质及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还表现为一种社会的异化”。

[18]在这种情况下,人越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使自然为自己所用,反而越受制于自然,而不能达到目的。

异化劳动使得原本的自然、人和社会三者能够达到统一的那种平衡界限被打破,不仅使人和自然间的辩证统一的情况不复存在,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

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城市环境污染普遍,对大城市里的工人而且空气、光、清洁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被“文明污浊毒气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