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docx

合集下载

公天下之身 公天下之物——论《列子》天地观中的生态思想

公天下之身 公天下之物——论《列子》天地观中的生态思想

第37卷第4期2017年7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7 No. 4Jul. 2017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论《列子》天地观中的生态思想陈望衡,郝娉婷(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列子》的核心概念是“天地”核心思想是天地观。

《列子》的天地观集中反映了该书关于环境和资源 的思想,所包含的天地生人及万物、人与动物具有相通性、公天下等内容,透显出生态客观性、生态公正性和生态大 家园等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列子;天地;生态;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B 223.2文献标识码:A列子又名列御寇,他的事迹,《庄子》一书中多 有提及,一些学者认为列子未必是历史上实有的人 物,但不少学者认为列子实有其人。

柳宗元著《列 子辨》,肯定列子的真实存在,说是“郑穆公时人”。

钱穆经过详尽的考证,也证明“御寇实有其人” [1]。

《列子》传为列子所写,《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八 篇”,为先秦道家学派著作,晋人张湛为之注。

然此 八篇早已亡佚,今本《列子》内容“掺杂有大量魏晋 思想;从语言使用看,出现许多先秦所不能有的词 汇,其出于魏晋间人的伪托是无疑的” [2]。

虽然它 未必能成为先秦著作的代表,但大体上属于先秦著 作应是可以肯定的。

由于列子其人、《列子》其书存 有诸多疑问,对它的研究是很不够的。

生态文明时 代,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和美丽大家园成为全球共同 的目标。

中国古代虽没有明确的生态及环境美学概 念,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之和、道 法自然等思想却体现出生态性及家园环境美学观。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目光投向古代,其研究的内容涉 及先秦庄子、孟子、《周易》以及汉代张衡,宋代周敦 颐等相关人物及著作的生态及环境美学思想,这些 学者的研究使得古代中国智慧重新熠熠生辉。

虚无与生死:《列子》思想研究(下)(一)

虚无与生死:《列子》思想研究(下)(一)

虚无与生死:《列子》思想研究(下)(一)下篇寂然玄照,达生乐死作为一部哲学论着,《列子》对当时思想界关于有无本末的论题作出了独具特色的回应;除此之外,它的独特之处更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因为它一心关注的是最具私人性的事件——生与死。

说生死最具私人性,首先是因为生与死都无可替代甚至无可分享,唯有自己一力承担,个体生命也因此而具有了唯一性。

但注重群体性的儒家学者并不从这个角度看待生死问题。

他们虽然也对现实的生存感到不满,可他们看到的只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痛苦和不幸正是由此而生,而一旦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或不幸了。

至于人人不可避免的死亡问题,早在孔子时代,他就用一句“未知生,焉知死”把对死亡的形而上之思扭转到端正生命态度的轨道上来,从而悬置了对死亡的恐惧;然后又用繁文缛节的丧葬之礼来慰藉死者与生者之间的血缘亲情。

在这一套理论及实践中,生与死都被家族化即群体化了,生是作为群体功能(繁衍)的生,死也是由群体来承担(家族式丧礼)的死。

而生者在用物化的仪式寄托对死者之思念的同时,也掩盖了自己对死亡的震惊和思索,使死亡问题成为特重人生的儒家学说的一个盲点。

所幸在同一时代还有道家学者关心生与死的问题。

尤其是注重个体自由的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说了一段话:“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1]一语道尽人类最大最久远的困惑。

对生命苦短的怜悯与关怀自此成了道家绵延不绝的主题,以至于在后起的道教中演变成追求长生的渴望。

作为道家著作,《列子》继承了这个传统。

解决生与死的困惑,这才是《列子》一书的真正目的。

可以这么说,《列子》之所以要讨论有无变化的问题,就是为了建构一套形而上的生死理论,以指导个体坦然面对生与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身当乱世的思想家对于生命的无常怀有特别的敏感,在无力改变现实命运的情况下,他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通过某种理论建构,来帮助心灵克服恋恋今生而谈死色变的本能反应,并试图最终在精神上超越生与死。

《列子》一书的哲学思想,何止烧脑

《列子》一书的哲学思想,何止烧脑

《列子》一书的哲学思想,何止烧脑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亦作圄寇。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约与郑繻公同时。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或为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列氏],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子孙氏焉。

郑有隐者列御寇,著书八篇,号《列子》。

”列子,姓列,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

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后被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

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

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

据庄子《逍遥游》,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

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

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

列子弟子存名者有伯丰子、百丰、史疾。

《列子》是一本书,一本重要的先秦道家典籍,对此书的评价是,此书中蕴含大智慧。

列子,是一个人,出生在老子、孔子之后,庄子之前。

因此,《列子》一书中有关于孔子的记载;而《庄子》一书中,有关于列子的记载。

庄子研读二:自然哲学

庄子研读二:自然哲学
庄子研读
第二节 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

庄子思想的主体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探 索。
庄子思想发源于人的精神自由(“逍遥”)的追 求。由这个源头,庄子思想向两个方向展开 去。一个方向是对永恒的字宙根源的热烈的 探索,自由就是对它的归依;另一个方向就是 对现实社会的冷竣的审视,自由就是对它的 超脱,与它绝离。




对时空的概念规定——宇宙
尸子(尸佼)的 解释: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世说新 语〃排调》注)

庄于的解释: 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庚桑楚》)

郭象《庄子注》解释说: 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 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
宇宙
2、庄子的变化观念

与儒家的社会伦理角度不同,庄子是从 更加广阔的宇宙自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生 的。 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主要是由构成万 物基始的“气’、万物生成和存在形式 的“化”、以及宇宙很源的“道”三个 范畴组成。

一、构成万物基始的“气’

在庄子的自然观中,“气”是弥漫宇宙 的普遍的存在,它本质是“虚无”,然 而却能显现在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中: 自然方面:天气、地气、六气、云气、 春气等 人的方面:人气、血气、志气、神气


这种自由的转化庄子称之为“物化”。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 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 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 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 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化”的动因—‘自化” 庄子认为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因存在于它 自身之内。

坐忘

《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 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 这就叫坐忘。”

新编诸子集成:列子集释

新编诸子集成:列子集释

新编诸子集成:列子集释中国古代的识字者们经常把古文的每个字的含义收集起来,展示出一种浓缩的文字,用少量的词汇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复杂的思想,以传递历史的精神。

这种把“诸子”的思考重新编织的精神,使得我们能够在紧凑的空间内了解传统的文化价值和价值观,从而深入了解历史和现实。

本文将从古代诸子的观念中抽取出有用的思想,集成在一起,为现代生活提供启发和感悟。

列子,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影响了诸多学术领域。

他们的思想体系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他们的观点是用有限的词语和推论,探究宇宙表象的本质,从而以最有效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推测存在的原理。

学者们把这些观点整理成《列子》,以更简洁的方式展示出西汉时期列子学派的核心思想。

西汉时期,诸子学派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通过非常节俭的方式,把思想结构和语言表达做到极致,把传统文化精妙的思想表达出来。

例如,列子把“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诗句,缩写成“一极千变”,用最少的词汇表达出源源不断的想法和思考。

列子们把历史上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思考概括为“五大原理”,即极、衰、无常、厌、循。

其中,极,指的是宇宙中的极尽,衰,指的是宇宙中的衰减,无常,指的是事物的无常性,厌,指的是地球上的变化无常,循,指的是宇宙的循环。

这五大原理代表着一种统一的世界观,是将古今中外思想融会贯通的重要思想核心。

此外,列子们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哲学思考,其中的最主要的一个就是“知行合一”。

他们认为,知行合一,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是走向自然真理的路径,是在追求个性化成功的卓越之路。

他们认为,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完整性,否则,就会走向失败。

最后,列子也提出了“无极”的概念,认为作为一个统一且有机的系统,宇宙是没有极限的,其中所有的成分都是互相协调的,支撑着整个宇宙的秩序。

因此,他们主张要把每件事都力求完美,要求自己和他人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把自我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列子一则》

《列子一则》

01
思想解读
反驳者认为,《列子一则》的思想并非 完全消极,而是强调内心的修炼和精神 的超越,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
02
03
文学风格
辩护者认为,《列子一则》的文学风 格简约质朴,符合道家追求自然、反 对浮华的特点。
对于争议和批评的评价和思考
多元评价
01
《列子一则》的争议和批评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多元评价和解读
《列子》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主要内容
《列子》一书记载了列子的学说、言论和寓言故事,其中最 为著名的是《列子八篇》,包括《天瑞》、《黄帝》、《周 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和《说 符》。
思想
主张“贵虚”、“无为”,倡导“无以生为者,其唯圣人乎 ”的道德观念,强调“心”的作用,认为“虚无之中,心能 制物”。
寓言故事的表达方式
借物喻理
列子通过寓言故事的方式,借物喻理 ,将深奥的道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 达出来,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领悟其 中蕴含的哲理。
夸张渲染
对比反衬
列子在寓言故事的表达中运用对比反 衬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场景 的特点,突显故事的寓意,使得故事 更加具有说服力。
列子在寓言故事的表达中运用夸张渲 染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强调故 事的寓意,使得故事更加鲜明有力。
故事情节概述
故事以列子为主角,讲述了他如 何通过道家思想获得智慧和力量
的经历。
故事中描绘了列子在道家哲学指 导下,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困境和 挑战,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

故事情节紧凑,通过列子的经历 ,展现了道家哲学在生活中的实
际应用和智慧。
故事中的人物和角色分析
01
02
03
列子
故事的主角,一个渴望智 慧和力量的年轻人。

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

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
一国之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 首先要重礼 轻利# 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而不能只靠个人的智巧% 治理国家的国君要贤#
'收稿日期 $%!" @%D @%$ '作者简介 罗志野 !!&#A @" # 男# 广东培正学院外国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研究方向$ 中西方语言文化%
B!
罗志野$ 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
另一方面# 列子认为治身和治国是相辅相 成的% 他从楚庄王和詹和的一次对话来表达他 的思想% 楚庄王说他只希望学点如何保住宗庙 和国家的学问% 詹和回答说$ & 臣未尝闻身治而 国乱也哉# 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故本在 身# 不敢对易本%' +!,$C! 詹和的回答正是列子想 说的话$ 从来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得很好的君 主把国家搞得一团糟# 也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 不好的君主反而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因为治国 的根本首先在于自身的修养# 所以像治理国家 这种次要的事情就不多讲了% 列子的意思非常 明显$ 人最重要的是自身修养# 自身修养好了# 自然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好% 这就可以联想到孔 子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如果一 个君主# 连自身的修养都做不到# 怎么能够齐 家治国平天下呢-
关键词 列御寇& 有形者& 清虚& 无为& 神遇 中图分类号 Y$$#<$''文献标识码 0''文章编号 ,@1%!A%$D$ !$%!"" %# @%%B! @%C
列子 ! 公元前 BA% @#DA 年" # 名御寇# 战 国时期郑国圃田人# 今河南省郑州市% 从道家 学说来看# 列子是承前启后的学者% 上承老子 ! 前 AD! @BD! 年" 以道为本的无为学说# 下启 文子 ! 晚于孔子# 约前 AA! 年之后出生" 和庄 子 ! 前 #C& @$"C 年" 的贵虚精神% / 列子*天 瑞篇0 一开始就说# &子列子居郑圃# 四十年人 无识者% 国君卿大夫视之# 犹众庶也%' +!,# 这里 说列子住在郑圃 B% 年没有人来赏识过他# 当官 的把他看成普通的老百姓% 他一生清苦# 留下 道学文章 $% 篇# 今仅存 / 列子0 " 篇% 其中某 些片断 也 见 于 / 庄 子0 或 其 他 典 籍 中% 比 如 /列子*黄帝篇0 中记载有关列子对其老师壶丘 子介绍神巫季咸一事# 全文也出现在 / 庄子* 应帝王0 中 % +$,!B% @!BB 列子一生布衣# 但是他的 名望 很 大# 有 不 少 夸 张 的 神 奇 传 说% 比 如 在 /庄子*逍遥游0 里# 庄子说$ & 夫列子御风而 行# 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 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若 夫乘天地 之 正# 而 御 六 气 之 辩# 以 游 无 穷 者# 彼且恶 乎 待 哉- 故 曰$ 至 人 无 己# 神 人 无 功# 圣人无名%' +$," 庄子夸张地说$ 列子轻飘地乘风 遨游# !A 天后返回% 他并不追求幸福% 他只是

列子自然主义哲学

列子自然主义哲学

列子自然主义哲学自然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认为自然界是唯一存在的实在,并且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自然法则来解释和理解。

自然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世界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行为和思维都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自然主义哲学的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并且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来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原理。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自然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哲学领域,自然主义哲学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然主义哲学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解释和理解。

科学方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知识的方法。

自然主义哲学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真正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本质。

自然主义哲学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鼓励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人类的行为和思维都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不能超脱于自然界之外。

自然主义哲学还对伦理道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然主义哲学认为,伦理道德是建立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的,它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制定的规则和准则。

自然主义哲学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并且按照自然规律来生活。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自然主义哲学还对宗教和宗教信仰提出了质疑。

自然主义哲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错误解释和迷信。

它强调宗教信仰不能替代科学方法,不能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生活的唯一依据。

然而,自然主义哲学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争议。

有人认为,自然主义哲学过于强调科学方法,忽视了人类的主观感受和价值观念。

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不仅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还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总的来说,自然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强调自然界是唯一存在的实在,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自然法则来解释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一、表现人生易变的自然性《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也表现在对人生易变的自然性阐释上。

有关“人”的观念中外自古有之。

最早有关人的观念是人化泛灵论和图腾神话。

中国的《易》已经产生人文、人道之类观念。

儒道两家学说大量涉及人的问题。

人的科学就是科学本身,人学已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了。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古人所苦苦求索的重大问题。

大自然不能被看作是人的外在物,应当看成是与人融溶为一体的生命存在物。

人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自然具有一种根源性的意蕴,”[4]“自然一词所承载的神圣的生命意味,”[4]“人性的丰富内涵恰恰源于自然。

”[4]一言以蔽之,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列子》从人的生与死、人生与人寿角度探讨人与天道自然的关系,感悟到人生变易受制于自然,也受惠于自然。

彰显出自然哲学的唯物思想光华。

《列子》说:“冲和气者为人,”[3]意为元气的中和平允地促成人的出现。

这就是人是大自然产物的思想。

又说:“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

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3]意为您的身体是天地所赋予的形体,诞生不为您所占有,是天地所赋予的和气而诞生。

性命不为您所占有,是天地所赋予的顺气而有性命。

子孙不为您所占有,是天地所赋予的蜕气而有子孙。

“故无用而生谓之道。

”[3]意为不依靠什么而生就叫天道。

在这里,列子认为人的诞生是大自然造化结果,是天地和气的产物。

性命、子孙也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人的诞生是天道、宇宙自然规律所使然。

因此,人生伊始就蕴含自然性。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母与子的关系。

人类无疑是自然环境孕育的产物。

”[4]人之生为大自然的产儿,人之死亦然,也是大自然所为。

列子觉悟斯理。

《列子》说“:此自生自死,自厚自薄,”[3]意为年寿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和死亡规律。

身体有各自的强健规律和衰弱规律。

又说:“生非贵之所能存……生亦非败之所能夭。

”[3]意为年寿不会因为极其珍视就能长存,年寿也不会因为受到贱视就能夭折。

“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

”[3]意为生不知道死,死不知道生。

现在不知道未来,未来不知道现在。

在这里,列子认为年寿与死亡都不是人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完全是听命于自然规律。

“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3]意为依靠天道该死亡的也叫人事之常。

“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

”意为在一定条件下而死去的也叫天道。

“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

”[3]意为死亡阶段,人的形体已经安息,返回到了该去的极尽之处。

在这里,列子认为人的死亡是自然而然的事,是天道大自然规律所致。

死亡是肉体安息,回归大自然,回到大自然极尽之处。

人生终结也蕴含自然性,人对自己诞生不知道,对于未来及死亡也无从知晓,这一切都是宇宙法则所然。

列子用自然哲学观点解释人的死亡问题,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列子》不仅对生与死做了自然规律性的解读,而且对人的生长与变化也都能从自然哲学视角加以审察,给予自然性的解释。

大家知道,人在宇宙自然中既有积极能动性一面,又有被动受制约的另一面。

人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这二个方面。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存在物。

”[4]人的自然性内涵还体现在人体演化全过程。

人的一生不仅受自然性的制约,而且重演了宇宙演化的过程,宇宙法则通过人体潜信息发挥着作用,陆续有序显化,演绎了人生成长全过程。

“人的一生是宇宙一生的缩影,人体和人类的发育过程是宇宙演化过程的简略而又迅速的重演。

”人与宇宙自然就是相互蕴含,彼此包摄的。

《列子》书中对人生变易的自然属性做了很多的描述。

书中说“: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3]意为人的体质的充实或亏虚,衰弱或成长,都与天地的变化相通,与客观外物相应。

“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3]又说:“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时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

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3]意为正象人一样,从降生到年老,面貌、肤色、神智、体态,没有哪一天不在变化;皮肤、指甲、毛发,随时生长随时脱落,并不是婴孩阶段就开始停顿下来而不改变。

变化发展的情形谁也感觉不到,只有等到后来出现结果才知道,实际上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

在这里,列子指出人的一生都在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而且是神不知鬼不觉的。

所以,人的一生变易是自然规律所然,具有自然属性。

接着,列子还具体分析人从婴孩到老耄的气质变化与自然的关系。

《列子》说:“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

”[3]意为婴孩阶段,神气专注心志一贯,身心最为和谐,外物不能伤害他,德行达于理想境界。

列子称赞童真无邪的婴孩,因为婴孩保持着人的自然性,未受邪恶念头的侵袭与污染。

因此,婴孩是身心和谐,欲念低德行佳,是人性美好时刻。

随着时间流逝,人在成长变化,婴孩长成青壮年了。

“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

”[3]意为少壮阶段,血气从体内漂溢而出,欲念充盈于体内,外物便加以侵害,德行因此减退。

在这里,列子认为人的成长变化,其内在气质与人性德行也随之改变,受外界物欲引诱与影响,无邪的自然性消失了,欲望悄悄滋长,私心杂念膨胀起来。

因此,人在少壮时期,血气方刚,欲念攻心,德行也就差矣。

岁月无情,白了人头,年老气衰,淡然人生。

“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间矣。

”意为老耄阶段,欲念不强,体力将休息,外物不可能引诱他了,虽然达不到婴孩身心完善的程度,比之于少壮阶段,平稳多了。

众所周知,人至老年,无欲无为,脾性变温和,慈祥厚德。

列子把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比较,说明人生易变是与内在的气血欲念及外在的物质诱惑相关连的,德行的异变是与人体机能变化相关系的。

这一切表明,人生变化都是自然性所致。

人的一生演变是无法自己的,是自然规律所然,始终与宇宙自然性相环流交通的。

人生易变流程映示自然性应然演绎过程,是人体基因潜信息逐渐外化显化过程。

列子人生易变的自然性思想蕴含唯物的自然哲学思想。

列子的自然哲学人学探索甚至深入到对梦的解释。

人之梦幻不是唯心,而有物质因素。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呈现在人的梦幻之中。

《列子》一书揭示了人的梦境是直接来源于自己的现实生活。

白天所见所闻,夜里就会释放梦幻。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人体的盈亏与疾病,都会反映在睡梦中。

梦不具神性,而是粘糊于人性与自然性。

梦幻具有物质性影子。

《列子》说:“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

”[3]意为精神与客观外在事物相遭遇就做梦,形体与客观外在事物相接触就产生事情。

所以白天有想法,夜晚就会出现相应的梦。

精神与形体各自交遇感应。

在这里,列子认为外界的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精神或身体将导致夜里做梦。

显然,人之梦幻是外界自然物刺激影响的产物。

另外,人之梦幻还与人体生理机能异动有关。

《列子》说:“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焫;阴阳俱壮,则梦生杀。

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

是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沈实为疾者,则梦溺。

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

将阴梦火,将疾梦食。

饮酒者忧,歌舞者哭。

”[3]意为阴气盛的人,便可能梦到涉足大水而感到恐惧;阳气盛的人,便可能梦到走进大火而被烧烤;阴气与阳气都盛,就可能梦到格斗或生或杀。

吃得过饱就梦到慷慨赠送别人东西;没有吃的就梦到夺取别人的东西。

所以因疾病而浮虚的人,就梦到身体上扬天空,因疾病而郁结的人,就梦到身体下溺水里。

枕着衣带睡觉就梦见蛇,飞鸟衔着头发就梦见飞。

天气将要阴冷就梦见火,人体将要生病就梦见吃。

饮酒的人梦中忧愁,唱歌跳舞的人梦中哭泣。

在这里,列子认为客观外在自然或人体内在自然的刺激诱发是产生梦幻的因由。

列子这种以客观物质性来解释梦因,显现自然哲学的唯物观光华。

的确,人如果没有外物牵挂,没有焦虑,精神怡然,就会一觉到天亮,没有梦幻缠绕。

“故神疑者梦自消。

”意思是精神凝静,没有牵挂的人,梦境自然不会存在。

综上所述,列子把人置位于大自然之中,从大自然视角观察人生变化,得出人生易变的自然性原理,体现自然哲学思想。

大家知道,人的自然本质蕴含是与宇宙大自然全息同构的,信息是相通的。

人与自然的相融性不是孤立的,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所以人是社会性的人。

这样,人的自然性包括在人的社会性之中。

自然、人、社会是融和含括于一体,彼此信息相通,统一于宇宙法则和天道之中。

社会与自然是相互色含的,是本然同一的。

《列子》一书朦胧直觉到社会的自然属性,这是难能可贵的自然哲学思维。

二、提示社会万象的自然性因子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群组合,社会的本质是人。

社会又依托于大自然,社会是大自然一幅风景彩画。

自然&#8226;人&#8226;社会有缠绕难解的缘分。

大自然造化了人,人聚集为社会,社会是人化大自然。

林林总总的社会万象,既有人为的,又有自然天成的。

但归根结底一切社会现象都有自然性因子,也就是都有物质性因由,都受自然规律支配。

这是自然哲学认识论。

《列子》一书对社会万象能以自然性因素给予解释,彰显自然哲学思维的睿智。

《列子》说:“农赴时,商趋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

”[3]意为务农必须赶上时令,经商必然追求利润,做工一定讲究技术,当官肯定追逐权势,这是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这里,仕农工商是社会行业,有社会属性。

他们的所作所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追求利益是他们的共同点。

因此,他们的行为都是受客观利益因素所支配。

利益是社会各种现象产生的物质因素与自然性缘由。

社会现象都有自然性因子在引发诱导。

列子用人类逐利的天性解释各行业的社会现象,表现物质性的自然哲学思想。

《列子》又说:“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尔得之,性而成之。

”意为南方人削发而裸体,北方人裹头巾而穿皮裘,中原人戴帽而穿裙,九州大地提供各种资源,人们有的务农、有的经商、有的垦植、有的捕鱼,恰如冬天穿裘草夏天穿葛服,水上乘船陆地坐车一样,是潜移默化自然做到,靠着本性自然形成的。

在这里,列子认为全国各地习俗风貌不同,人们从事的职业各异,都是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遇水乘船,陆地乘车,如此之社会万象都是自然而然的,由本性自然形成的。

列子这种以客观的自然性因素解释社会生活习惯不同及职业种类迥异的因由,体现了自然哲学的唯物论思想。

《列子》又举例说:“吴、楚之国有木焉,其名为柚,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

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