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自然哲学中的整体论思想

合集下载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格式塔(Gestalt)有完整、形状两方面的意义,因此也被叫做完形。

完形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指一种心理结构,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

以魏特海默、柯勒、卡夫卡为首的格式塔学派最先强调先验论和整体论,反对当时在心理学中流行的以冯特为首的结构主义,后来又反对以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试误说。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在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或者对情境与自身关系不断建构完形的过程。

一、整体论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整体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格式塔心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最早出现于德国。

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社会历史原因。

因为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向统一,使得其经济、教育、科技迅速发展,这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德国在欧洲的社会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变,赶超了许多古老的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德国更加注重国家的快速发展,强调整个国家的整体性,并以这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所以,心理学也受到了当时整体性的影响,进而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论思想形成的哲学背景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对各学科都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能够为它们提供一定研究的范式。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还受到当时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和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影响。

康德综合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弊端提出了先验论,认为它的形式不是来自经验,不是通过实践活动能实现的,而是必须由自我意识提供,自我生成的。

因此,它是先天的。

不仅如此,康德还认为这种先验论是综合的,它的先天综合是经过自我意识的统一。

康德采用了这种先验论的方法来认识个体,先验论把整个认识过程看成是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人的经验是一个整体的现象。

于是,整体论思想在先前学者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主张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三)整体论思想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在格式塔心理学派出现前,有些心理学家已推出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科学与近代世界》读后感

《科学与近代世界》读后感

《科学与近代世界》读后感
《科学与近代世界》是一部深刻探讨科学起源、发展和影响的哲学著作,作者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让我对科学与近代世界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怀特海不仅追溯了近代科学的起源,还深入剖析了数学在思想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他通过对17世纪以来哲学发展的梳理,让我对科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他也对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对当今哲学思维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这让我对科学的前沿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怀特海对有机哲学思想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认为,有机哲学是一种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还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启示。

我意识到,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同时,我也认识到,科学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总的来说,《科学与近代世界》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让我对科学与近代世界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还引导我深入思考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相信这本书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激发我更加深入地探索科学与哲学的奥秘。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整体论视域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整体论视域
第 2 4卷 第 3期 21 0 2年 5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J u n l fCh ng h n Unie st fTeh lg ( o il incsEdt n) o r a a c u o v riy o c noo y S ca e e ii Sc o
怀 特海 的过 程哲 学 不 乏 黑 格 尔 辩 证 法 的精 神 , 虽 然 批 判 传 统 形 而 上 学 , 宗 旨在 于 主 客 体 整 体 观 的 形 而 上 学 。在 怀 特 他 但
海 那 里 , “ 各 斯 中心 主 义 ” 解 的 最终 目的 是要 回 归 L g s 逻 各 斯 ) 对 逻 破 oo( 的本 来 形 态 , 这 正 是 他 的 过 程 哲 学 所 倡 导 的 “ 程 性 而 过


形 而 上 学 批 评
作 为 当代 哲 学 发 展 的一 个 新 的景 观 , 过程 哲 学 是 当 今 世 界具 有 重 大 影 响 的 哲 学 文 化 思 潮 之 一 , 特 海 的 过 程 哲 学 以其 开 怀 放 性 、 容 性 立 、 性 至 上 、 械 论 和 形 而 上 学 等 传 统 观 念 进 行 了批 判 。 可 以说 , 兼 超 理 机 过 程 哲 学 不 乏后 现代 哲 学 的 品格 。然 而 , 同那 些 一 味地 破坏 和 全 盘 否 定 的 解 构 后 现 代 主 义 不 同 , 程 哲 学 是 对 现 代 性 的批 判 过 性 的建 构 。 自笛 卡 尔 开 始 , 哲学 综合 则 以 二元 论 为 前 提 , 物 二 元 论 成 了现 代 共 识 。许 多人 试 图 克 服 这 种 二 元 论 , 他 们 的 心 但 方 法不 是抽 象 的就 是 还 原 的 。康 德 的主 观 主 义 视 外 部 世 界 为 人 类 心 灵 构 造 之 物 , 验 主 义则 采取 还原 的方 法 。到 了 2 世 纪 , 经 O 哲 学 总体 上 是 分 析 的 , 的 任 务 是 解 构前 人 的 思 想 与 方 法 。 在 经 历 了 长期 的 分 析 和 解 构 之 后 , 合 和 建 构 的 观 念 可 能 会 再 次 它 综

怀特海哲学的思想内涵-外国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怀特海哲学的思想内涵-外国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怀特海哲学的思想内涵-外国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20 世纪英美哲学以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为主流,不过有一位哲学家却逆流而上试图建立一个包括宇宙论在内的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就是过程哲学或有机体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 1861-1947) .当然他跟过去传统的形而上学不相同,试图以谦虚的理性态度去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许多独断论因素,可以说改造了的主体性原理( Reformed Subjectivist Principle) 是他通过反思和批判近代主体哲学而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形而上学原理.关于该原理,他在《过程与实在》中表述如下:有机体哲学采用的改造了的主体性原理只是相对性原理( 解释性范畴四) 的另一种表述.该原理表明,存在本质上是一切生成的可能态,因而一切事物可以看做是现实契机的限定性条件.根据解释性范畴九,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决定它的存在.这一原则说明,现实的存在者的存在是由它的生成构成的.一个现实的存在者被其他诸多的现实存在者所规定的方式是,该现实的存在者作为主体所享有的对现实世界的经验.宇宙整体是由主体经验分析中所显现的诸要素构成的.这就是主体性原理.①[1]260理解这段文字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其中包含着怀特海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性立场,表达着他对主客体关系的基本的哲学观点,体现着他的有机体哲学的宇宙观.因而本文试图通过怀特海哲学思想整体的分析来阐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一、对传统哲学的实体-主体概念的分析通常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宇宙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近代西方的许多哲学家认为,人是宇宙间最高贵的和自由的存在者,他不仅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和规定自然,还把自然当做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不过,西方的近代哲学的主体意识是经过漫长的学术的探究和人的自我反思才逐渐获得的.在怀特海看来,传统哲学的主体性原理基于以下三个相关的前提性观念: 实体-属性为本体论的最基本概念,第一实体不能成为谓词,主体是第一实体[1]287 -288; 而这三个观念都根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对实体范畴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2]12尽管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定义并不那么容易,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这里他通过具体的事例---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来说明,所谓真正的实体就是那些个别的感性事物或现实的存在者,而这显然是柏拉图理念论的性表述.整个古希腊哲学所探究的是万物的始基,而始基作为万物之共同根基和解释原理,必须要具有普遍性、简单性、永恒性特点; 于是柏拉图把超越感性的抽象的理念当做真正的本原,而把现实中的感性的、具体的事物当做理念的摹写.亚里士多德则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正的第一实体是具体的感性事物,而且这些感性事物是一切属性和知识的真正载体和主体.当然亚里士多德所谓主体,不是指近代意义上主宰万物的能动的人,而是指在主谓词的逻辑结构中主词所指称的事物; 因而诸如苏格拉底是人、这条哈巴狗是动物等逻辑命题中,作为主词的苏格拉底和这条哈巴狗所指称的具体的人和动物都是主体.如此说来,所有第一实体同时也都是可能的主体.第一实体是主体,这意味着实体只能成为逻辑命题的主词,而不能成为逻辑命题的谓词.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来说就是: 第一实体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例如,我们只能用动物或人等种属来述说苏格拉底,而不能反过来用苏格拉底来述说动物或人; 即,我们只能合乎逻辑地说苏格拉底是人,而不能合乎逻辑地说人是苏格拉底.这个逻辑原则的知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 任何具体的感性事物都是需要解释的对象,而不是用来解释其他事物的概念; 因为这些实体都是复杂的体系,要认识它们必须把它们拆解成确定的和单纯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就是那些抽象的概念,人们只有通过这些概念的组合才能理解其本质和属性.当然,不可以表达一个主体,这只是就第一实体而言的; 至于种和属等第二实体来说,它即能成为主词,也可以成为谓词.例如,尽管人在人是理性动物这一命题中是主词,但在苏格拉底是人这一命题中是一个谓词,可以表达一个主体.正因为如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这一逻辑原则只适合于第一实体,而不适合于一切实体; 而适合于所有实体的是这样一个本体论原则,即,实体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所谓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这意味着不依存于任何一个主体. 所谓依存于一个主体,指它只是主体的某方面的属性,由某个或某种载体或基质( hypokeimenon,substratum 原意为在背后的东西) 所规定、所表现;所谓不依存于一个主体,指它自身就是主体,是自在的本体( 包括作为第一本体的个体事物和作为第二本体的种与属) ,它拥有或派生其他属性.[3]154 -155显然,任何一个实体都必然是的,因而真正的实体并不会归属于任何一个主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个别的存在者是实体,而把那些寄生于实体的白色、酸、硬等叫做实体的属性,其特点在于既述说一个主体,又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笛卡尔几乎重复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定义.他说: 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做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4]20在他看来,符合这个定义的有,还有心灵和物质.在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心灵实体的性和主体性,这开启了近代哲学的先河.即,心灵实体的性意味着它是自己存在的理由( 自因) ,心灵实体的主体性意味着它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的最直接的对象.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的角度看,心灵和思维的关系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而思维能够直接确认的真理为心灵的存在,以及内在于心灵中的经验的明证性.这就是我思故我在命题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原理.笛卡尔的主体性原理实现了哲学话语方式的一次重大的转折,由此人们谈论的真正主词不是外在的物质实体,而是作为心灵实体的自我.对此,怀特海解释说: 笛卡儿的这一学说是自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最伟大的发现.因为他的学说正面了众所周知的认识论的终极认识模式: 即,这是灰色的石头这一命题可以成为形而上学一般化的出发点性的形式; 而如果我们必须要回到经验的主观享受,那么其终极出发点的模式便成为我知觉到灰色石头.[1]290也就是说,笛卡尔使人们的话语方式从这是灰色的石头转向我知觉到灰色的石头,而这凸显了我在认识过程中的第一实体的地位.我是第一实体,这还意味着灰色不是外在的石头的属性,而是作为主体的我把握客体的方式,是人作为主体主动规定客体的结果.从这样一种主体哲学的角度看,人们对个别事物的认识是这样形成的: 我们的感觉器官所触及的是个别事物,不过我们通过个别事物所认识到的是诸如坚硬、灰色等普遍属性或者共相,而这普遍属性或共相本质上就是属于主体对对象的规定.然而,如果人的认识是跟外在的客体的世界无关的主体内在的东西,那么就无法克服褊狭的唯我论,也无法保障真理性认识的客观有效性.为了使人的主体不至于陷入唯我论的褊狭,就必须抛弃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的观念,再也不能把主体理解为不需要自身之外任何东西的存在者.近代的经验论哲学家们试图改变人的心灵为实体的观念,把认识解释为客观实体刺激人的心灵而产生的感觉经验.不过,我们通过感觉经验无法发现一个跟物质实体观念对应的存在物,因此洛克把物质实体解释成为经验得以可能的前提的假定.贝克莱发现洛克经验论的矛盾,为了彻底摒弃客观实体的假定,他提出了着名的命题: 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则一切实体,甚至把因果性解释为习惯性的联系.于是经验论哲学最终也陷入到了闭塞的主体意识之中.康德综合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两大传统,以最合理的方式表达了近代的主体性原理.他继承经验论的基本前提认为,外在的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直接给予人的感性材料是人的认识的必要的条件.不过这些外在的对象本身只是一个物自体,并且它刺激人的感官而遗留下来的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于是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人的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人以其所固有的直观的主观形式---空间和时间来统摄感性材料而构成有序的现象界; 其次,人的知性利用其固有的范畴去进一步综合这些感性材料而生成知识.显然,我们在康德的主体经验当中所能发现的客体性的东西只是一些刺激性的因素,而一切确定的秩序和条理都来自于先验的自我---主体规定和赋予客体的东西.怀特海针对康德的主体性原理明确指出: 有机体哲学同康德哲学相反. 《纯粹理性批判》描述了主体性因素如何转变为客体性世界的现象的过程.有机体哲学则力图描述客体因素如何转变成主体的满足,客体性因素中的秩序如何提供主体性需求的强度.[1]139那么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是如何解释客体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的呢? 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理解他的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现实的存在者及其过程原理.二、客体性原理与主体性原理怀特海是一个实在论者,他继承亚里士多德把个别事物当成真正的第一实体的观点,把现实的存在者当做构成宇宙的终极实在事物.[1]32不过根据怀特海的过程的原理,任何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存在都是生成的过程.而根据他的相对性原理,宇宙万物是一个相互关联着的有机整体,宇宙中的所有其他现实存在者都作为一个现实存在者的构成要素参与到该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过程当中来.从这种有机的生成过程的角度,怀特海又把现实的存在者叫做现实的契机.于是怀特海在本论文一开始所引用的定义当中解释说: 存在本质上是一切生成的可能态,因而一切事物可以看做是现实的契机的限定性条件.怀特海的相关性原理所表达的宇宙万物有机整体的观点所针对的是近代机械论的观点.诚然近代的机械论也把这个世界解释成为由相互关联着的零件构成的一部机器,不过该机器的各零件是完全的,而且零件之间的关系也是外在的; 而怀特海的现实的存在者犹如莱布尼茨的单子,以其特有的方式包容万物并映现着整个世界.他说: 普遍的相关性原理直接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实体不存在于其他的主体之中.相反,根据普遍的相关性原理,一个现实的存在者内在于其他现实的存在者之中.实际上,如果我们承认事物的多种关联性以及不可忽视的微弱的相关性就必须承认,所有的现实存在都存在于所有其他的现实的存在者之中.有机体哲学力图澄明存在于其他存在者之中的观念.[1]81那么宇宙的诸多因素如何规定一个现实的存在者,而现实的存在者又如何体现它的主体性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考察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过程.根据过程的原理,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存在意味着它的生成; 而根据相关性原理,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过程就是已有的一切存在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这一从多到一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合生过程.为了表达一个现实的存在者接纳诸多因素来创造自我的合生过程,怀特海造出了把握( prehension) 概念.怀特海的把握概念一方面体现着一个现实的存在者接纳、聚集、反映、显现、依存诸多存在者的顺应过程,同时另一方面体现着一个现实的存在者抓住、消化这些诸多因素来构成自身的能动的过程.为了进一步理解现实的存在者在把握过程中的主体性,下面简单分析一下把握的最一般的样式和进程.在怀特海看来,把握又可以分为物理把握和概念把握.所谓物理把握就是接纳和把持已有现实的存在者的把握.怀特海把物理把握分为积极把握与消极把握.所谓积极把握就是指一个现实的存在者接受一些对象性要素的感受( feeling) 过程; 而所谓消极把握是指一个现实的存在者拒绝一些对象性要素从感受当中排除的过程.[1]39尽管这种分类所考察的是把握的最初步的简单形态,但其中的主体性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正在生成着的现实的存在者根据自己构成的同一性原理,有所选择地接受或拒绝一些对象性要素,并由此跟周围环境发生积极或消极的相互关联性.在怀特海的形而上学体系中,构成宇宙的基础性的存在者有两种: 一为现实的存在者,二为永恒的客体.如果说物理把握是指以现实的存在者为材料的把握; 那么所谓概念的把握是指以永恒客体为对象的把握.在怀特海那里,所谓永恒客体是指类似于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而具有潜在的、永恒的和同一的抽象形式.永恒客体不仅为物理把握提供一切合生要素的确定性,还提供合生主体的确定性.可以说永恒客体是物理把握的中介和实现方式.不过概念的把握是以永恒的客体为材料的感受,此时的永恒客体不是以实现的方式,而是以纯粹的一般可能态成为把握的对象.[1]370上面我们考察了怀特海把握的最初的样式.一般来说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和第二阶段为上面提到的物理把握和概念把握,而第三个阶段为这两种把握的结合,以此来满足主体的意向.在最简单的状况下,现实的存在者将通过这三个阶段来终结其生成过程;不过在更复杂的状况下,这两者的结合并不会终结合生的过程,而为更高的把握或感受提供材料,并由此产生出一种作为新的存在者类型: 形而上学命题( metaphysical proposition) ①.[1]289这种命题即不是纯粹的潜在形式,也不是纯粹的现实的样式,而是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可能的联合态.形而上学命题的目的不在于揭示真假,而在于揭示一种可能性,并依此来惑生成中的现实的存在者感受自己.例如,生命体所具有的遗传密码属于此类命题,它们本能行为的动力来自于这种命题的惑.这种无意识的命题不仅惑新生事物的诞生,同时也为知性感受( intellectual feelings) 提供基础.所谓知性感受就是,将把命题感受和物理感受分别把握为纯粹的可能态和事实,并不仅感受而且认知这两者的对比.这种知性感受是人和大多数的动物所共有的感受.例如,非洲草原上的斑马拥有这种知性感受,它们不仅拥有作为纯粹可能态的命题感受: 我周围的大动物也许是很危险的; 而且通过对比认识到的一个严酷的现实: 有个危险的大动物正在靠近着我; 同时还懂得这样一个事实: 要在危险到来之前满足自己的食.在怀特海看来,人的意识就是命题感受与物理把握之间的综合,是对现实的事实与可能态之间差异和对比的认识.知性感受或意识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提醒主体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主体的生成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上.对南非草原上的斑马而言,周边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 有树木、蚊子和昆虫,有风、温度、湿度,还有天空和大地.但它们除了这些东西之外更关注两样东西: 一是能够为它们的生命提供能源的食物,二是有可能威胁它们生命的大动物.总之,意识使主体能够强化某一类的经验,集中于最重要的问题,批判命题的惑.知性感受的核心不在于命题的真假,而在于经验主体如何通过命题感受和物理感受的综合来构成自我.不过因为这种知性感受在经验的每个瞬间所关注的只是自我的生成,所以由此产生的认识往往陷入种种误解和偏见.于是出现了一种基于推论、反思、重视证据和基于合理判断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超越经验主体并关照超出自我的真理.这种理性认识来自于描述的普遍化方法: 它在由个别的观察构成的大地上起飞,然后在由想象力的普遍化构成的稀薄的大气层里飞翔,最后为了获得被合理解释变成敏感的新观察而着陆.[1]12总之,根据怀特海的把握理论,物理感受是基础性的把握方式,是一切现实存在者生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任何更高层次上的感受---诸如命题感受、知性感受以及理性认识发生的必要前提.即,任何一个现实的存在者一开始都要通过顺应、接纳和继承已有世界的过程中生成的,因而其主体性直接依赖于过去的现实的客观世界,并在顺应客观因素的活动中才能生成.我们要问,外部世界对于构成心灵的经验之流有什么作用.这个被如此经验的世界是这些经验之内的一个基本事实.个人的心灵存在所固有的一切情感、目的以及享受,都不外是心灵对于这个经验到的世界的反应,而这个世界乃是心灵存在的基础.[5]143这也就是说,主体性派生于客体性,如果没有客体性就无从谈起主体性,客体性为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条件.三、怀特海主体概念的本质特点根据近代的主体性原理,自然的普遍法则是要通过人的理智而不是经验内容的分析而获得[6]93; 相反,根据怀特海的主体性原理, 宇宙整体是由主体经验分析中所显现的诸要素构成的.显然,怀特海继承英国经验论的传统认为人的一切意识都来自于经验,不过他的经验概念远远超出了近代的含义.近代哲学家所理解的经验就是直接跟意识连接在一起的感觉经验,而在怀特海看来这种能够通过意识分析出来的感觉经验只是我们全部经验的一小部分,我们能够经验到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能够分析到的东西.在怀特海那里,经验是表达一个现实的存在者跟周围事物之间普遍的相关关系概念.我们通过合生过程的考察发现,不管是把握的初级形态还是高级形态都是合生主体的经验世界的方式,而且除了知性把握之外的所有的经验方式都是无意识的.怀特海所关注的不是近代哲学家所谈到的专门属于人的排它性经验,而是人、动物、植物、石头所共有的经验.不仅如此,怀特海所关注的经验主体,不是近代哲学家们所理解的那种在宇宙中具有地位的人,而是一切现实的存在者.在近代哲学中,所谓人的主体性指人在与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而且表现在诸如望、希望、意图、目的、决断等方面.我们在上面的把握理论的考察中发现,在所有的合生过程中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主观性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最简单的物理感受中存在着接受或拒斥、积极或消极的主体性特征; 在物理感受与概念感受的结合过程中存在着主体的意向; 在命题感受中形成的惑将促进合生主体的自我生成; 而知性感受通过意识和判断来批判这种惑.如此说来,不管是现实的人或动植物,也不管是海边的一块鹅卵石或天边的一朵微不足道的云彩,凡是一切现实的存在者都具有主体性,都是一份一份的能动的经验主体.再次,在怀特海看来,主体不是客体而存在的实体,而是跟客体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宇宙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即,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就是它作为主体去接纳和把握客体的过程,也是诸多构成要素规定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合生过程.而且这种从多到一的合生过程是一个经验主体根据自身的目的去创造新的现实的存在者成就自身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通过主体经验的分析了解宇宙整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任何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意味着宇宙有机整体的创造性的运动,其主体性表现出过去的一切现实的存在者的主体性的新的综合过程.如此说来,怀特海的有机体概念及其主体性非常接近于高清海教授的类主体,即,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对象、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本质统一[7]97的状态.可以说,怀特海的主体性原理为克服近代以来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形而上学理论根据.[参考文献][1] 怀特海: 《过程与实在》,李步楼译, : 商务印书馆,2012 年.[2] 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 : 商务印书馆,1997 年.[3] 汪子嵩等: 《希腊哲学史》第3 卷, : 人民出版社,2003 年.[4] 笛卡尔: 《哲学原理》,关文运译, : 商务印书馆,1959 年.[5] 怀特海: 《思维方式》,刘放桐译, : 商务印书馆,2004 年.[6] 康德: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 : 商务印书馆,1997 年.[7] 高清海: 《人的哲学悟觉》,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

整体论、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及其归宿

整体论、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及其归宿
成 为 系统本 身 的一般性 理 论 。 , , [ 2 3 1 6 7 现代科 学 已经开 始 放弃 了仅仅把 单 个 实体 作 为 研究 对 象 的做 法 , 更
稳定 的 中间形式 , 复杂 系统 的进 化 将 会 比那 些 没 有 的快很 多 。在前者 中导致 的复 杂性形 式将是 层次性
论“ 基 因” 十分 明显 。“ 我们 可 以从 现代 科 学 的物 征 来证 明 , 那种 单 向 因果 联 系起 作用 的孤 立单 元 的图
的 。…… 在可 能 的 复杂 性 的各 种形 式 中, 层次 是 有
时间进 化 的系统 。  ̄ 4 ]4 6 7 - 4 8 2
多地开 始关注 由各 种实体 组成 的系统 或构成 实体本 身 的等 级层次 系统 。系统科 学 与复杂性 理论 就是在 这 种整 体性思 维 的指 导下 , 试 图超 越 具体 事 物 特殊
使 系统科 学或 复杂 性 理论 的发 展 能够 更 加 科学 、 准
确 和规 范 , 有 必要从 哲学 层面对 它们进 行 固本清源 。 之 所 以经 常有 人 混淆 这 三个 概 念 , 主要 的原 因 在 于它们 有两个 重 要 的相 同点 : 系 统本 体 化 与 理论 的同源 。系统 本体 化 意 味着 系统 是最 根 本 的 实在 、 万 事万 物 存 在 的 方 式 。贝 塔 朗菲 ( L . V. B e r t a l a n — f l y ) 在 2 0世 纪 6 0年 代 出 版 的《 一般系统论 : 基础 、 发 展和应 用 》 开 篇就 说“ 无 处 不在 的 系统 ” _ j I 1 。这一 概 念遍 及一切科 学领 域 , 从 大 众思 想 , 到 专 业术 语 , 再到舆论 , 无 不 如 此 。在 系 统 哲 学 家 拉 兹 洛 ( E .

怀特海 有机哲学

怀特海 有机哲学

怀特海有机哲学
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有机哲学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强调了现实的有机性和整体性。

他认为,现实不是由孤立的元素组成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这种整体性体现在各个层面上,从宇宙到生命,从社会到个人。

在怀特海看来,有机哲学的核心概念是“过程”(process)。

过程是现实的基本单位,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过程的特征是创造性和新颖性,每一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

这种观点与传统哲学中的实体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怀特海还强调了价值在其哲学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价值是现实的内在组成部分,而不是外部强加的。

价值体现在过程的创造性和新颖性中,并且是通过个体和社会的经验和实践来实现的。

总的来说,怀特海的有机哲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现实和人类经验。

它强调了整体性、过程、创造性和价值,对哲学、科学、教育和社会理论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怀特海问题 现代数理逻辑

怀特海问题 现代数理逻辑

怀特海问题现代数理逻辑怀特海问题:探索现代数理逻辑的另类视角导语:在数学领域中,逻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逻辑的推理和证明,我们可以建立起数学体系,从而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和规律。

而在现代数理逻辑中,怀特海问题以其独特的论述方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怀特海问题及其对现代数理逻辑的影响,以及我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怀特海问题的起源与背景1. 怀特海问题的提出怀特海问题最早由英国哲学家怀特海于1962年提出,是一个基于集合论的数学难题。

该问题围绕集合论公理系统中的可判定性展开,进而涉及到数学的推理和证明的可靠性问题。

2. 集合论与可判定性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它研究的是集合及其属性和关系,是数学推理和证明的基础工具。

可判定性则是集合论的一个重要属性,它指的是能够判断一个命题是真或假的性质。

而怀特海问题正是围绕可判定性问题展开的。

二、怀特海问题的核心探讨1. 怀特海问题的形式化描述怀特海问题可以形式化地描述为:给定一个集合论公理系统,是否存在一个算法,可以判断该系统中的任意命题是可证明的还是不可证明的。

2. 不可判定性和不完全性通过对怀特海问题的研究,人们发现它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存在密切的联系。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表明,任何形式系统都存在无法由其公理证明的命题。

而怀特海问题则进一步探讨了这个命题的可判定性问题。

三、怀特海问题对现代数理逻辑的影响1. 冲击了传统的数学观念怀特海问题的提出引起了数学界的震动,它挑战了传统的数学观念和证明方法。

人们开始思考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是否能够完全确保命题的真假判定,以及数学体系中是否存在不可判定的命题。

2. 推动了逻辑研究的发展怀特海问题的出现促使研究者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数理逻辑的基础和边界。

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涌现出了各种与怀特海问题相关的数学理论,如可靠性理论和可计算性理论等,推动了逻辑研究的深入发展。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怀特海问题对我来说既是一个数学难题,又是一个哲学上的思辨。

怀特海的教育哲学对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启示

怀特海的教育哲学对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启示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启示摘要:被誉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奠基人的怀特海,对现代人自由的丧失和教育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极力反对陈腐落后的教育和教育中的“呆滞思想”提倡过程哲学,推崇事物的相互联系,坚持多元论,倡导向他者开放,重视创造性培养,其哲学对他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其机体哲学中,怀特海重构了对“人”及其自由的认识。

这些观点应用到教育上,形成了其独有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怀特海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大学教育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数学家、哲学家,也是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他的既批判又建设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后现代教育理念及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启示性和可操作性。

怀特海一生始终浸润在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以数学家和哲学家敏锐的直觉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教育思想。

但相对于怀特海复杂的过程哲学,其在教育思想方面的主张是简单而深刻的。

一、教育的目的要真正理解怀特海的教育思想,首先得在整体上把握他的教育目的论思想。

怀特海所揭示的是教育的目的中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他认为教育要培养的是有创造精神、有智慧、“既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出色地做某些事情”[1]的人,也就是要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在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中,文化教育居于核心位置,因为文化就是美和高尚的情感,就是活的思想的力量和思想的美,文化教育就是使人获得高尚的情感、获得思想的美和思想的力量;并且只有当人获得高尚的情感、思想的力量和思想的美的时候,他可能因其思想、美和情感而内生出做人的责任和社会责任,才可能因其思想、美和情感而内生出对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神圣的宗教般的崇敬,才可能因其有思想、美和高尚的情感而内生出对世界、对事物发展过程和其整体存在的潜在活力的领悟力量;同时,也只有通过文化教育而灌注给人以活的思想、美和高尚情感,人才可内生出自我智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人生命本质的诠释

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人生命本质的诠释

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人生命本质的诠释作者:颜峰罗方禄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怀特海及著作《过程与实在》所阐述的过程哲学蕴含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

相较于西方传统哲学,过程哲学具有生成性、共生性、相互关联性、现实关怀性等特点,诠释了生命的过程性、整体性和超越性。

关键词:怀特海;过程哲学;生命哲学;生命的过程性;生命的整体性;生命的超越性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043−04现代性问题的本质是关于人的生存方式及存在价值的生命意义,西方式的现代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生命的迷茫和人生意义难以实现的困顿。

“学者们认为,过程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它积极面对现代性问题,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长,认为它们是密切相连的生命共同体;主张对理性的适度运用,这些都对我们认清现代化的本质,解决它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参考的途径。

”[1](11)生命价值的实现根植于特定生活地域下所承当的使命,人一开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人的生命便充满了哲学意味,生命意义是实实在在,是在人类不断地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靠中国传统哲学就能解决心灵在现代性过程中的安放问题,还必须借助其它先进国家、民族在现代化实践中积累的事实经验和哲学智慧,并且这些理论在引进中国时不会发生排异反应。

美国哲学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思想,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更接近于东方哲学,尤其接近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其对人的生命本质的阐释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从生命的过程性、生命的整体性、生命的超越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的过程性怀特海认为,世界是由有机体构成的,但它又不是一个静止的机体,而是一个活动的结构。

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

过程强调差异性、流变性与创造性。

过程哲学的“共生与过程原理”阐明了事物的生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和他的教育思想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和他的教育思想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和他的教育思想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12期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1861年2月15日-1947年12月30日)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出生于英国的肯特郡,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剑桥逝世。

1885-1911年任教于剑桥大学,1924-1937年任教于哈佛大学。

他与伯特兰·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巨大进步,是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同时创立了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哲学”的创始人。

文/书生百家一定要等到你课本都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时,剩下的东西,才是你学到的。

生平与著作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于1861年2月15日出生于英国东南部的拉姆斯盖特。

他的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教育家,曾任当地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

他的父亲先后从事教育、宗教工作,十分关心教育事业。

受家庭的影响,怀特海对教育也很感兴趣。

怀特海童年时期是在家乡接受教育的。

1875年,他来到多塞特郡的谢伯恩学校就学,主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历史。

188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数学。

课余,他经常阅读和讨论文学、哲学、政治、宗教等著作。

1885年,怀特海大学毕业,留在母校任数学和力学教师。

1887年和1905年,他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在母校任教25年,主要从事教学、著述和一些政治活动。

1910年,怀特海迁居伦敦。

1911-1914年,他在伦敦大学担任许多职务。

1914-1924年,在肯欣顿皇家科技学院担任应用数学教授。

这段时期,他受柏格森、爱因斯但思想的影响,把兴趣转向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

1924-1937年,他应聘到美国哈佛大学担任哲学教授。

退休后,担任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居住在坎布里奇市。

1947年12月30日,怀特海去世,终年86岁。

整体论 哲学

整体论 哲学

整体论哲学整体论哲学是与还原论相对立的观点。

它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整体所构成,并且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时,都要从整体出发去进行分析。

在整体论看来,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不仅包括了自然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实体,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和心理活动。

但是,整体并非就是实体,因为整体是具有潜在的、内在的特性的,只有通过人的感官才能被人所把握,或者说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握整体,它属于精神范畴。

整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整体如何可能的问题,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无限性和绝对性。

对于任何事物来说,整体性意味着多样性,绝对性则意味着同一性。

绝对性是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客观存在。

相对性则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每一个事物既具有它所从属的整体,又是它本身,因而是绝对地独立于另一事物,处于整体之中,并具有与整体不同的规定性。

在近代西方哲学家看来,整体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首先,它必须是永恒不变的;其次,它必须是非规定的,即能够自足地完成一切功能;最后,它必须具有组织性和能动性。

在经历了整体的物质观和整体的人本观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将“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和“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统一整体加以研究,阐述了整体的唯物辩证法。

对这种观点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有的学者认为整体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但不是一种先验的本体论,而是一种积极的辩证法。

这种整体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整体论不是用理念、原子等思想来看待世界,它强调从客观事物的整体出发考察事物的本质、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这种思想对于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对这种观点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应该肯定,对整体论的理解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方面,必须从事物的内部结构入手来探索事物的内在本质,注意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怀特海基于生活与生命的教育目的观及启示

怀特海基于生活与生命的教育目的观及启示

怀特海基于生活与生命的教育目的观及启示1. 引言1.1 怀特海的生命教育理念怀特海的生命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和使命,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发现和实现自己的特质和才华。

怀特海主张从整体性的角度看待教育,将学生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力,助其全面发展。

怀特海的生命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倡学生在探索生活的过程中发现乐趣和意义,使教育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和实践。

1.2 生活与生命的关系生活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日常,而生命则是我们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怀特海认为,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生命就是由一系列生活所组成的。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种种经历,构成了我们的生命经历,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和品格。

怀特海认为,生活是一种珍贵的礼物,我们应该珍惜并珍视生活。

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瞬间。

生活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我们在世界上获得经验和成长的途径,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舞台。

生活的品质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质量,我们要尽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让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怀特海主张要将生活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机会,要珍惜生活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要感恩生活中每一次成长和收获。

生活是我们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发展的空间,是我们实现梦想和目标的舞台。

我们要珍惜生活,重视生命,做一个有意义、有价值、有品质的人。

2. 正文2.1 怀特海对生活的理解怀特海对生活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上。

他认为生活是宝贵的,充满了无限可能和奇迹。

怀特海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无论是快乐还是挑战。

他认为生活是一个绝妙的旅程,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和启发。

怀特海强调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鼓励人们敞开心扉,接纳生活中的一切经历和感受。

整体论、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及其归宿

整体论、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及其归宿

整体论、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及其归宿葛永林【摘要】系统本体化与理论的同源是整体论、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的共性.但是,它们也在分类形态、问题域、方法论、话语体系等四个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复杂性理论要实现对整体论的超越,成为一种科学研究范式,还需夯实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8)002【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整体论;系统论;复杂性理论【作者】葛永林【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自从1926年斯穆茨(J.C.Smuts)提出“整体论”以来,它在近百年的演化发展中呈现出了很多的形态及其分类体系,其中就包括所谓的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有不少人直觉地把它们混为一谈。

为了使系统科学或复杂性理论的发展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和规范,有必要从哲学层面对它们进行固本清源。

一之所以经常有人混淆这三个概念,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有两个重要的相同点:系统本体化与理论的同源。

系统本体化意味着系统是最根本的实在、万事万物存在的方式。

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开篇就说“无处不在的系统”[1]1。

这一概念遍及一切科学领域,从大众思想,到专业术语,再到舆论,无不如此。

在系统哲学家拉兹洛(szlo)看来,任何实在的基本构件都是系统,都是自然-认知系统。

他说:“本体论在系统哲学中已经成为系统本身的一般性理论。

”[2]167现代科学已经开始放弃了仅仅把单个实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做法,更多地开始关注由各种实体组成的系统或构成实体本身的等级层次系统。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就是在这种整体性思维的指导下,试图超越具体事物特殊性综合形成一般性理论解释自然系统复杂性的。

因此,比各门具体学科更具一般性的系统认识、系统方法与系统哲学就成为了科学探索的必要条件。

怀特海哲学的现象学之思-精选文档

怀特海哲学的现象学之思-精选文档

怀特海哲学的现象学之思如何为怀特海(Alfred N.Whitehead) 作出准确的定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无论是“过程哲学家”或“机体哲学家”,在面对其思想内涵的庞杂与精深之时都略显苍白与不足。

作为一名出生并成长在英美国家,身受浓郁科学实证氛围熏陶且自身作为著名数学家的怀特海,为何深受欧洲大陆人文气息的影响,乃至晚年醉心于以自由、价值、美等为主题的形而上学的建构,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

所以,与其在某些脸谱性的先入之见下去研究怀特海哲学的内容指涉,不如在一种方法论的层面上去考察其思想脉络的缘起,如此方能更为彻底地洞察怀特海的致思取向。

笔者试图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角度来剖析怀特海哲学,并以此表明,怀特海哲学之所以能统一当时哲学界触目惊心的分裂态度,弥合欧陆与英美思想的鸿沟,乃是在其思维模式中暗含了一种已有胡塞尔所开启的现象学之思。

一、作为现象学还原的“误置具体性谬误”批判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怀特海明确提出了“误置具体性谬误”这一概念,他的矛头对准的是基于牛顿物理学的宇宙观以及休谟哲学中的“简单孤立印象”,这二者都是“误置具体性谬误” (the 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的典型表现。

牛顿物理学所描述的机械论世界,其理论基点乃是“简单位置观念”,即:某物的存在表明其一定在时间中占据一个确定的瞬间,在空间中占据一个固定的位置,因而,只要掌握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点,就能为某物准确地定位,而无需参照其他事物。

这种简单位置关系意味着:“在时间中可以说‘在这一点',在空间中也可以说‘在这一点',在时- 空中同样可以说‘在这一点',其意义完全肯定,不需要参照时空中其他区域作解释。

” 问题是,是否存在时- 空“点”的问题,或者说,有无某种东西可被定义为瞬间事件(event)? 怀特海指出:“有时间是因为有发生的东西,离开发生的东西就什么也没有。

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20. 怀特海

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20. 怀特海

20.怀特海一、生平介绍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的创始人。

生于英国肯特郡的兰姆斯格特,其父是牧师。

他的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教育家,曾任当地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

他的父亲十分关心教育事业。

受家庭的影响,怀特海对教育也很感兴趣。

188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专修数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14年受聘为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应用数学教授。

1931年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

怀特海的基本论点之一就是,自然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它处于创造进化的过程中。

但与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的柏格森以及更早的唯灵主义不同,怀特海试图用近代物理学和数学上的成就创立其活动过程哲学或有机体哲学。

怀特海强调,认识是经验主体的一种机能,认识的任务在于分析感官知觉中的自然界,而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包容”客体的过程。

他把主体称为“包容统一体”,把客体称为“感官对象”,认为客体的性质不在于客体中,而是由主体的认识机能产生的,正像疼痛在我身而不在割我之刀上一样。

因此,怀特海指出,“世界是在精神之中”“我们在世界之中,而世界又在我们之中”。

怀特海对数学,尤其是对现代逻辑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二、教育思想怀特海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发表了不少富有创见的教育演讲和文章。

他尖锐地抨击了那些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忽视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传统教育,主张必须把教育从“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中解放出来,并且强调学校教育应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把理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考虑等等。

(1)把教育从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中解放出来。

在怀特海的教育理论中,主张必须把教育从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中解放出来。

所谓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那些“仅仅被吸收而不予以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的概念”。

他认为,仅仅把知识理解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这是片面的。

其实知识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变化的、创新的过程。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刺激和指导学生的自我发展。

论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生态伦理意义

论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生态伦理意义

在于能使各种经验要素处于一种 彼此一致的关系之 中; 观 念体系的成功标志之一 , 乃是在有限的观念体系 内使各种 经
验 得 到恰 当 的综 合 ; 最 好 的 观 念 体 系 能 够 使 人 无 所 畏 惧 地 在其 中探 索 对 经 验 的诠 释 。 这些 标 准 都 以 一 个 有 机 整 体 的 ⑧
收稿 日期 :O O 8 5 2 1 —0 —2
哲学 中, 留着主 客体 的区分 , 却超越 了与之伴 随的各种 保 但 认识论的和形而上学 的二元论 。在怀特海看来 ,所有 ( “ 现实 的) 客体都曾经是主体 , 而且所有主体都成 了客体” 主体 。“
作者简介 : 曹静 , , 樊 学 院 神 学美 学 研 究 所 副教 授 。 女 襄

宇宙 为前提 。若宇宙仅 是一个偶然 的堆积体 , 经验不存在彼
此 一 致 的关 系 , 合 将 是 不 可 能 的 事情 , 经 验 的诠 释 也 毫 综 对
个极 具 建 设 性 的 观 念 体 系 。本 文 将 尝 试 从 三 个 方 面 阐述
无意义 。惟有在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 的前提下 , 各种经验才
学的奠基人 。在 12 - 12 97 9 8年爱 丁堡 大学 吉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讲座 上 , 他提 出了有机整体的哲学宇宙论 , 即后来 出版 的《 程与实 过
在 — — 宇 宙 论研 究 》 。怀 特 海 在 作 者 前 言 和 正文 中 多 次 提 到 普 遍 观 念体 系有 效 性 的标 准 问 题 。他 认 为 : 念 体 系 的 力 量 观
1 6 4
论怀特海过程哲学 的生态伦理 意义
和 客 体 不 是 两 种 类 型 的现 实 实 体 , 是 以 不 同方 式 被 考 察 的 而 同样 的实 体 。 ⑨ 由此 , 体 不 再 被 理 解 为 人 的经 验 的 客 体 , ” 客 与 自然 共 同未 来 的 阐 释 , 的价 值 和 权 利 则 很 难 扩 展 到 动 植 人 物身上 。 2 在 怀 特 海 的过 程 哲 学 中 , 成 乃 是 万 物 的 共 同未 来 . 生 对怀特海而言 , 程有两 个 不可或 缺的含 义 : 是 世界 过 一

怀特海基于生活与生命的教育目的观及启示

怀特海基于生活与生命的教育目的观及启示

怀特海基于生活与生命的教育目的观及启示怀特海(Whitehead)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成为合格的公民,而并非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提出的基于生活和生命的教育目的观是教育者和学生所必须认识和关切的重要问题。

怀特海认为,生命和生活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

因此,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和生命的本质,以帮助他们构建有意义的生活,并为自己和社会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怀特海的教育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应该是基于生活的怀特海认为,学生的生活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实生活内容,体现生活意义。

怀特海认为,生命是教育最本质的和最真实的对象。

因此,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使他们具备健康、美德、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技能。

3.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怀特海认为,学生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具备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因此,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 教育应该鼓励共同合作和社区意识怀特海认为,学生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共同发展,具备社区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因此,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和社区服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交往技能。

怀特海认为,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理性思维和技能训练,而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灵魂成长。

因此,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有机会了解美、善、真的世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

怀特海的基于生活与生命的教育目的观,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都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教育者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优质、有意义和全面的教育;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教育过程,提高自主性和合作性,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个人和社会贡献力量。

整体论读后感

整体论读后感

整体论读后感《整体论》是法国哲学家皮埃尔·特耶阐述的一部哲学著作,通过对整体的概念进行探讨,揭示了整体在世界观念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整体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有了新的认识。

在《整体论》中,特耶首先对整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整体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每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对整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耶通过对整体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整体在世界观念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认为,整体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整体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通过对整体的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特耶揭示了整体在世界观念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认为,整体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整体论的核心观点是,整体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每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对整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

整体包含了一切,整体是一切的总和,整体是一切的集合。

整体是一个统一体,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整体结构。

整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结构。

整体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结构,是一个自我完善的网络。

整体是一个自然的现象,是一个人造的系统,是一个社会的结构。

整体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是一个人为的秩序,是一个社会的规范。

整体是一个自然的趋势,是一个人为的目标,是一个社会的理想。

整体论的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让我意识到,整体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

整体包含了一切,整体是一切的总和,整体是一切的集合。

整体是一个统一体,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整体结构。

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我国生态管理范式

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我国生态管理范式

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我国生态管理范式作者:张晛来源:《公关世界》2021年第23期摘要:目前我国学术界与生态文明有关的主流范式是浅绿色“环境主义”的环境资源管理范式,强调环境资源最大化产出,不适应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应向适应生态文明的深生态管理范式转换:深生态管理范式,是以有机整体论的生态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和强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兼容环境资源管理的一些手段。

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有二:生态整体论原则、适应复杂性的谨慎原则和适应性管理原则。

关键词:生态文明,有机整体论,环境资源管理,适应性管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

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是公共管理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目前学术界有关生态文明管理范式属于福利经济学、自然资源管理学的浅绿色范式,应向适应生态文明的生态主义的深绿色的生态管理范式转换。

一、我国有关生态文明的浅绿色管理范式及其局限性当代西方绿色话语分环境主义浅绿色、生态主义深绿色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红绿色三大范式,而我国公共管理有关生态文明的主流管理理论范式属于环境资源管理的浅绿色范式:“环境资源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福利经济学,属于机械论科学范式”[1],此理论范式依据的是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理性的最大化原则,采取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化模式,往往罔顾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本的保持,从社会文明发展观而言属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主义”的浅绿色弱可持续发展观,不适应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的历史条件下,对工业文明代表的生产方式的根本超越,是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型,也是相应管理范式的根本转型。

[2]而以工业资本主义为基础的机械论科学范式、主流经济学范式及其相应的浅绿色管理范式,是不适应生态文明客观要求的。

试述怀特海的认识论思想

试述怀特海的认识论思想

第16卷增刊(2004年5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 OCI A L SCIE N CES JO URNA L OF CO L LEG ES OF SHA NXIV o l.16Sup.(May 2004) [收稿日期]33[作者简介]王江荔(6),女,河南林州人,哲学硕士,太原理工大学文学院法学系讲师,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

试述怀特海的认识论思想王江荔(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摘 要]怀特海以有机整体论和过程哲学为基础,认为认识是一个生生不已、流动的过程,从功能上把握主客体关系,提倡一种作为整体的、有机的主客体关系。

[关键词]怀特海;认识论;有机整体论;主体;客体[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4)ZK-0017-04 怀特海是英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以其有机整体论和过程哲学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一位有较大影响的英美哲学家;尤其是在现代,他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他的认识论思想。

一、基本特点从20世纪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的分化来看,怀特海的哲学显得非常矛盾和奇特。

他为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数理逻辑,这一运动的基本宗旨是“拒斥形而上学”,而他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研究,并与罗素合著《数学原理》,但他却一反流行的观点,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也不满意繁琐的语义分析;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竭力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可以说,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的划分在他身上失效了。

实际上,怀特海正是想要消除这种分裂,他的有机整体论和过程哲学正是这一试图的产物。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不仅物理学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而且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学科研究的对象往往具有流动、变化发展构成有机体的特征。

人们开始对那种假定有许多被孤立存在的“实体”居于空间和时间的某个特定位置,人的心智就是由此而形成的机械论自然观感到很不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特海自然哲学中的整体论思想作者:王振嵩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3期[摘要]怀特海的自然哲学中有着明显的整体论思想,这与其所处的时代的科学与哲学背景是分不开的。

怀特海的自然哲学理论形成之前,正是自然科学范式大转换的时期。

因此,他向哲学领域的转向受到新科学成果的很大影响。

他从对科学唯物论的批判开始,反对看待自然的分析的还原的哲学观点,这必然导致其整体论思想的萌生。

其自然哲学继承了古典经验主义的传统,但又有所不同;其强调对关系的把握,体现了整体论思想。

这便是怀特海自然哲学中的整体经验论特征。

[关键词]怀特海;自然哲学;整体论;科学唯物论;事件[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3-0004-04[收稿日期]2014-04-15[作者简介]王振嵩,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过程哲学与系统科学哲学。

整体论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而在希腊哲学之后分析还原的思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科学领域更是支配性的。

而在近代分析还原的方法大行其道的年代,首先在心理学与生物学领域遇到困难,从而导致整体论在科学领域又被重新提及。

而在20世纪初,新旧科学范式转换的洪流中,在欧美分析哲学作为主流哲学思想的背景下,随着整体论思想在哲学领域的逐渐复兴,怀特海首先以深刻的具有远见的哲思反对分析哲学把哲学科学化的激进观点,同时吸收柏格森、亚历山大等人的观点,主张有机整体的自然观。

而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哲学,是以复杂性为研究对象新兴学派,强调自然的整体性与不可还原性特征。

由此看来,过程哲学与系统科学哲学在形成之初是站在同一立场之上的,都是强调有机整体性而批判分析还原性。

这就必然导致系统科学哲学与过程哲学在精神上的相似性。

如今,整体论思想作为一个基本的系统思想,已经在科学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讨论中被广泛接受。

由于过程哲学最终走向形而上学与神学,本体论又早已不是当今哲学界的主流话题,其整体论思想便少有问津。

而怀特海被认同的主要哲学成就在于其后期的过程形而上学体系,其前期的思想多被看作其后期思想的雏形而很少被专门地论及。

在国内,学者对过程哲学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形而上学与神学的领域。

在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前期,其自然哲学时期的思想还并没触及形而上学领域,且具有反分析认识论的整体认识论特征。

因此,本文分三部分就怀特海过程哲学早期自然哲学中的整体论思想做一浅析:首先,追溯怀特海的整体论思想的来源;其次,介绍其如何批判科学唯物论;最后,笔者对其自然哲学是新经验主义的整体论的断定做一论证。

以试图找出其在认识论上与系统科学哲学的联系,期望两者在统一的基础思想上相互融贯、各汲所长、寻找新的发展思路,而不只是各自把守着自己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领地。

一、怀特海整体论思想溯源数学家出身的怀特海,在向自然哲学转向的过程中受到一些自然科学思想的启发。

20世纪的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怀特海自然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上的支持,也是其整体论思想的科学来源。

这两个理论对牛顿的宇宙论体系发起了挑战。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被实验所证明的光速不变原理为基础,否定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观念。

在狭义相对论中,宇宙被描述为一个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组成的四维宇宙;在这个空—时系统中最小的单位是世界点,就是一个事件。

爱因斯坦说:“人们谈论空间上的点和时间上的时刻就好像他们是绝对的实在(absolute realities)。

人们没有认识到确定时空(space-time)的真正元素是那些由4个数x1、x2、x3、t所确定的事件。

”[1](P31)爱因斯坦认为具有物理实在性的是事件本身,而其所发生的空间中的点和时间上的时刻都是抽象的元素。

事件之间并非仅是空间的关系或时间的关系,而是四维整体的绝对时空关系;因此,把时空分离的观点并不符合逻辑。

在牛顿力学体系中,物质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相对于三维宇宙中恒定不变的物质粒子,在狭义相对论的四维宇宙中,时间的流逝导致事件的不断消逝与发生;整个宇宙是由具有四维坐标的事件连续体构成的。

爱因斯坦把先验的时空观拉回到经验中来,强调时—空的不可分离性更符合我们的实际经验,这一观点启发了怀特海。

与经典物理学不同,量子力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科学图示。

首先,在量子力学中,由态叠加原理所导致的量子纠缠现象瓦解了爱因斯坦的定域性原则。

量子力学所支持的是粒子间非定域的相互作用。

也就是说,在同一物理过程中生成的两个粒子之间存在着超距作用,所谓超距作用就是无论这两个粒子距离多远,其中一个粒子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而存在着超距作用的两个粒子不能被看作两个独立的个体,应该被看作一个整体。

这种纠缠现象不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消失,也就是说空间并不能把有纠缠现象的两个粒子分离开。

所以,量子系统是以整体性而存在的,这种整体性是不被空间所限制的。

其次,在经典物理学的粒子图示中,所有的因果关系被还原到微观粒子层。

而量子场论提出的是一个永远没有结束的活动的连续性,这便是怀特海所说的过程。

量子力学怀疑粒子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所谓的粒子是由数学语言描述的抽象化本体。

也就是说,人们并不能直接观察到粒子,而不可直接观察并不是不可知,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抽象性描述。

粒子是量子场的粒子化结果,量子场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量子场的过程。

也就是说,所有的事物都是过程的组织,并没有被所有事物所依附的,并且是其副现象的最终粒子层。

所以,在量子场理论提供是一种的整体的自然观。

除了深刻的科学思想渊源,在哲学领域,怀特海深受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在他特别强调时间的根本性、空间的衍生性这一点上与柏格森一致。

同时,他们都反对把时间空间化或把时间视为可逆可分析的对象,都认为绵延与过程是世界的本质。

但柏格森认为自然的创生过程可分为两个相互对立抵消的部分:一个是生命的生长创造不断发展的过程;另一个是衰退死亡归于沉寂的过程。

怀特海则是通过以事件的创生演化形成自然来综合两者的对立。

布德利(Bradley)的内在关系说也是怀特海的整体论思想来源,怀特海在其事件内在关系论中借鉴了这一思想。

“布德利则认为自然是一有机的系统,其各部分彼此内在交错关联,非透过整体不足以了解其部分,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2](P33)。

可以看出布德利把自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

同时怀特海也吸收了亚历山大的“创化综合论”的观点,后者是以整体突现论的观点讨论生命的进化机理。

由此可见,怀特海在提出自己的自然哲学之前,受到来自科学与哲学两个方面的整体论思想的启发。

怀特海对整体论思想的倾慕,是因为他看到了传统分析还原思维所带来的困境。

二、对科学唯物论的批判传统的科学唯物论构造了一个由无目的、无意义的、相互分离的、做机械运动的物质粒子构成的机械宇宙,同时认为自然知觉中的声音、颜色、味道等只是心灵的表象。

心灵被动地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产生零碎的知觉反应。

这样的科学唯物论导致一个自然的二分:一个作为原因的独立于心灵之外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表象的心灵附加的可感世界。

原因的世界不可知,但它能作用于心灵,从而心灵输出了作为原因世界属性的可感世界。

怀特海认为科学领域中这样一个“自然二分法”是违背经验事实的。

而这样一个错误源自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的影响。

他说:“我们还应当撰写物质学说史。

这是古希腊哲学影响科学的历史。

这种影响已经造成了对自然存在物的形而上学状况的长期误解。

自然存在物从作为感觉—意识的目标的因素中被分离出来。

它变成了因素的载体(substratum),而因素被降低成为存在物的属性。

这样,人们就把一种区别强加给实际根本没有区别的自然。

自然存在物仅仅是在自身中被考虑的事实的因素。

它从事实的复合体中分离出来纯粹是抽象的结果。

它不是因素的载体,而是在思想中显露的因素本身。

于是,在感觉—意识转变成推荐知识的过程中,仅仅是心灵过程的东西已经变质为自然的根本特征。

这样,物质就作为自身性质的形而上学载体出现了,自然的过程被解释为物质的历史。

” [3](P14)而怀特海对于这种由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所导致的科学自然观的二分法,表达了其立场鲜明的态度:“我主要反对的东西是把自然二分为两个实在的系统……我反对这种理论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它把自然二分为两个部分,即在意识中理解的自然和作为意识的原因的自然。

自然作为在意识中理解的事实,在自身包括了树的绿色性质、鸟的歌声、太阳的温暖、椅子的坚硬性和天鹅绒的柔软感觉。

自然作为意识的原因,是推测的分子和电子的系统,这一系统深刻影响心灵以致产生了显现自然(apparent nature)的意识。

两种自然的汇合点是心灵,作为原因的自然是流入物,而显现的自然是流出物。

” [3](P25-26)由上可见,他认为正是这样的一个“自然二分法”导致现代科学所遇到的困境,即科学把作为原因自然的物质粒子预设为自然的本质,一切自然现象源自这个粒子层的内部相互作用。

怀特海认为这种二分的自然观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没有一个只能推测却不能感知的粒子世界的存在。

而所谓的物质粒子,只是高度抽象的科学概念。

而我们犯了这样的错误:“把抽象当作具体,把假定当作真实经验,即把具体性置放错了地方。

” [4](P36)怀特海认为科学唯物论中的实体概念是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它并不是现实经验中真实存在的。

事件才是自然的唯一最终实在,粒子只是高度抽象的科学对象。

这种把抽象概念作为具体实在的错误,就是怀特海所批判的“具体性误置”的谬误。

由上可见,怀特海所批判的正是科学唯物论所引起的分裂的自然观。

所以,怀特海提出了自己的整体自然观,他的自然哲学正是致力于描述这样一个直接经验感知的整体自然。

三、对自然的整体经验怀特海在反对分裂地看待自然的同时,从经验主义的立场指出我们通过感官知觉到的自然就是真实的自然。

他说:“自然是我们通过感官在感知中所观察的东西。

”[3](P2)而且“自然对心灵是封闭”,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怀特海进一步解释:“它的意思是,在感觉—知觉中,自然是作为复合的存在物而被揭示的,其相互关系无须参照心灵即无需参照感觉—意识或思想就能够在思想中得以表达。

更进一步说,我不希望人们这样理解我的意思:感觉—意识和思想只应该被归因于心灵的活动。

” [3](P4)怀特海认为人们对自然的感知是“同质的”想到,而非“异质的”想到。

就是说不是通过思考自己的思想和感知而间接地思考自然,而是直接把自然作为感知和思想的目标。

因此,笔者认为怀特海的自然哲学是新经验主义的整体论,说其“新”在于与传统经验主义有所区别,而其“整体论”体现在其对关系的把握。

可以看出怀特海主张科学知识和感觉经验紧密联系,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感知所能认识的自然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