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案之虚词(二)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古典诗文2014-07-08 06295d56b7b40102uwb1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一、课后巩固促提升1、指出下列句中与“若”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答案“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③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答案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④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答案怎么样。
⑤车后若干递送夫。
答案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答案“若辈、若属、若曹”相当于“你们”。
⑦寇深矣,若之何 ? (《左传·僖公十五年》)答案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2、指出下列句中与“且”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答案“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④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答案“且如”就像。
【学习目标】掌握虚词“所、为”的用法【重点难点】重点重点掌握“所、为”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掌握“所”作名词、作助词的用法;“为”作动词、作介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预习案一、知识梳理(一)所【本义】用斧头伐木的声音——伐木声。
【假借义】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注意此处用法区分又分两种看所字结构在句中位置,判断作何成分——宾语还是定语(1)所字结构做宾语的用法(2)所字结构做定语的用法“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学案二 文言虚词
学案二文言虚词常考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查形式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
客观题通常是要求考生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
主观题主要是将虚词的考查糅合到翻译题中。
浙江高考历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课内课外知识相结合。
对该考点的考查大都是以课外知识的考查带动课内知识的考查,即命题时采用选文中的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相结合的形式。
(2)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考查并重。
每个虚词都既考查其意义,又考查其用法,二者并重。
翻译题中对虚词的考查更侧重的是综合运用。
(3)考查的高频虚词均为课内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
如“而”“以”“乃”“之”“其”等。
核心考点一文言虚词的大推断法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快速答题。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同时,还要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曰:非然也.B.⎩⎨⎧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知弗若欤 C.⎩⎨⎧惟弈秋之.为听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思援弓缴而.射之且秦强而.赵弱 解析 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讲虚词Word版含解析
第二讲虚词基础点:虚词常有的考察角度:①课内课外虚词用法意义比较,马上选文某句中的虚词与所学教材 (含《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 )经典句子中的同一个虚词进行比较,看其意义和用法能否相同。
②虚词选填,马上选文一句或若干句中的几个虚词空出,供给几组虚词的选项,请考生依据语境判断选择。
③选文中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虚词所在的句子均出自选文。
④虚词意义用法判断,即在一两个选项中各选择一个虚词进行解说,请考生判断正误。
重难点: 1.虚词用法意义的比较。
2.虚词意义用法判断。
[考法综述 ]“常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虚词。
《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常有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的范围。
备考时要熟习这18 个常有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在不一样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相同而用法不一样,如“与”,相同译作“和、跟、同” 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有时用法相同而意义不一样,如“之”,相同作代词,所代对象却大不相同。
所谓“理解用法”,就是辨别词性,看它是用作连词仍是介词、助词仍是代词等。
命题法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词是取代其余词或词组、句子,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目等的词。
常见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
但用作代词的这些汉字,还兼具其余的词性和用法。
如“而”还用作连词,“其”还用作副词,等等。
在特定语境中应第一辨别某一虚词是不是代词,确认是代词后,再辨析它指代的详细对象。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方,构成介词构造来表示时间、地方、原由、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
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神态、否认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等。
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连词是连结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许句子与句子的词。
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文言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高考25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25个常用虚词详解“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欤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矣”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高中文言文虚词 (2)
高中文言文虚词1. 引言文言文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没有具体实义或指代特定对象的词语。
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高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虚词的使用。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高中文言文虚词,包括它们的定义、分类以及常见的使用场景。
2. 虚词的定义和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主要有八种,分别是:助词、语气助词、虚词副词、连词、介词、叹词、语气词和感叹词。
2.1 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类虚词。
助词的作用是用来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起到连接作用。
常见的助词有:之、乎、也、与、而、者等。
2.2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主要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语气、情感或态度。
常见的语气助词有:矣、兮、乎、耳等。
虚词副词是一类没有具体实义的副词。
它们主要起到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作用,表示程度、方式等。
常见的虚词副词有:甚、奚、亦、孰等。
2.4 连词连词主要起到连接句子或短语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严谨和连贯。
常见的连词有:而、乃、且、于、即等。
2.5 介词介词用来表示名词和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自、向、因等。
2.6 叹词叹词用来表示惊讶、敬畏、赞叹等情感。
常见的叹词有:噫、嘻、哉、唉等。
2.7 语气词语气词主要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语气或态度。
常见的语气词有:吧、呵、乎、耶等。
感叹词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或情感。
常见的感叹词有:哀、哉、吁、嘻等。
3. 虚词的使用场景3.1 助词的使用助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作用,可以连接动词和宾语、名词和修饰语等。
例如: - 以:“以德报怨” - 与:“与人为善”3.2 语气助词的使用语气助词主要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语气、情感或态度。
例如: - 矣:“矣哉!” - 乎:“吾之所欲乎?”3.3 虚词副词的使用虚词副词主要起到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作用,表示程度、方式等。
例如: - 甚:“甚矣哉!” - 亦:“亦可。
”3.4 连词的使用连词主要起到连接句子或短语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严谨和连贯。
学案二 文言虚词
11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创新设计》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 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 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 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 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 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6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创新设计》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
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
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 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创新设计》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弈曰秋:,非通然国也.之善弈者也.
B.其为.一是人其.专知心弗致若志欤
C.惟虽弈与秋之.之俱.学为,听弗若之矣
D.思且援秦弓强缴而.而赵.射弱之
解析 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都是代词,其中的/他的。C项,助词,是宾语
7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即学 即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南康直节堂记
@《创新设计》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
高中语文考点二学案-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_张_贴__告__示__,_将__一__定_的__信__息__公_之__于__众_。__宣__告__:_宣__布__,_告__知__。__书_面__语__言_和__礼__仪_性__语__
_言_常__用__,__在_日__常__口_语__中__不__多_用__。__句_子__所__讲__的_是__国__家_重__大__事__件_,__用__“_宣__告__”__恰_当__。
社会现象,适用的范围广。
即学即练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我国《婚姻法》第20条规定:夫妻有互相
的义务。这是
法定义务,不因双方约定而免除。
(2)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
揭露了三年来原
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相。
(3)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传统上就是京广、陇海两条主干铁路
“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
即学即练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紫禁城建造之初,就对排水系统进行了
测量、精密设计和精
细施工。
(2)转过山角,悄无声息地盘桓着一段古潭般
的河湾。一片暗绿
扑上眉睫,浑身一阵清凉。溪水到这里更加澄澈,像一汪流动的绿玻璃。
(3)校长找到几名同学详细询问,才知道事情的
即学即练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会晤中,两国领导人共同
了今后双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
一系列问题,并就许多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2) 尽 管 美 洲 国 家 组 织 和 美 国 卡 特 中 心 等 国 际 机 构 一 直 在 积
极
,但双方的矛盾目前仍处于难以调和的状态。
现代汉语虚词学案
现代汉语——虚词(学案)一、概述现代汉语的词类:实词和虚词(一)实词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六类。
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
它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实词带上语调能单独成句和单独回答问题。
(二)虚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一般不能独立成句,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副词除外)。
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起“连接”和“附着”作用。
特点:1.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的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结合时才产生的。
2.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数能自由地单独说出来,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
只有叹词、拟声词和少数副词可以独立成句。
3.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谓、宾、定、补等各种句法成分。
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二、虚词(一)副词1、概念: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程度、频率、肯定、否定等。
2、例句:(均选自《土地的誓言》)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我从来不会妥协。
我必定为她战斗到底。
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3、常用副词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刚才、正在、就、将要、快要、马上、立刻、顿时、渐渐、终于、忽然、偶尔、常常、时常、永远、永久、一直、一向、一再、再三、屡次……表示程度:很、挺、更、更加、极、越、极其、非常、十分、最、太、过于、稍微、略微、略略……表示范围:都、全都、总、统统、仅仅、只表示重复:连续、又、再、也、还表示语气:可、却、倒、偏、决、简直、难道表示肯定、否定、推测:的确、可能、不、没、必定、必、也许、或许4、副词的误用例1:经过治理整顿,剧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观众出入不再互相拥挤。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学案主备人茆海燕审核人孙孟英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全新经典版)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一、课题名称: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解析与运用二、课程领域:语文三、课程年级:高中三年级四、课程目标:1.理解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言虚词在古文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技巧。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增强应对高考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高考常见文言虚词的解析与运用,并简要说明其重要性。
2.学生回顾并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文言虚词解析(15分钟)1.教师列举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并逐一解析每个虚词的意义、用法和常见搭配。
2.教师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第三部分:文言虚词运用练习(30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的原文段落,让学生尝试运用文言虚词进行解读和分析。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解读和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虚词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文言虚词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言虚词写作练习,要求使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段落的撰写。
2.学生交换作品,并互相评价和修改,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教师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五部分: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梳理文言虚词的核心要点。
2.教师展示一些高考真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题目。
3.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相关网址,供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文言虚词。
六、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解读: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3.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促进合作和团队精神。
4.写作实践:通过文言虚词的运用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准确性。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文言虚词学案2教师版
文言虚词的翻译【课题】文言虚词积累【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23【课时】2课时【使用日期】3月29日【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定标自学做文言虚词选择题的方法技巧——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
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在”,第二句中“于”译为“被”。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
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
如“秦王为赵王击缶”和“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前一个“为”是介词,“替,给”;后一个是动词,“作为”。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学案博苑2011-08-08 10355d56b7b40102dqze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1.词的古今异义。
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
如往年高考题“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
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
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
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有关的。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虚词2学案
文言文专题之虚词复习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 掌握“若、所、为、焉、也、以”的意义及用法。
2. 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课前候读】《最高考》P303——305“若、所、为、焉、也、以”的素材归纳。
一、自主学习1.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促织》)()⑵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⑷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2.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⑴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⑵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⑶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⑷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信陵君窃符救赵》)()⑸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3.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⑵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⑶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⑷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⑸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⑹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⑺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察今》)()⑻何辞为?(《鸿门宴》)()4.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⑴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⑵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⑶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⑷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⑸未知生,焉知死?(《论语》)()5.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⑵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⑶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⑷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⑸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继续进行我们的文言虚词分享,不知道上次的大家有没有记住啊?现在,立刻,马上,第二弹闪亮登场~4.【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全部让弱兵背着草填到(坑洞中),骑马的士兵才得以过去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知识)浅薄的人,却用斧头去敲击(湖岸边水下有空穴的石头)去考证石钟的来由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项羽于是带领士兵往东去,到了东城,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如果这件事不成功的话,这是老天的意思。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宋朝的军队收复了北方失地,到了忌日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我是根据我这个心理来办事情的,做了之后我回过来求我自己的心,可是国内的老百姓不了解我的心。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君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该责备你吧?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现在你用选贤举能的道理来教导我,恐怕与我的个人意愿相违背吧!【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听从他(指给我出点子的那个部下)的建议,大王您也赦免了我。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深)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如今曹操占领了荆州,并且拥有块区域(指物资,人才等)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一个姓蒋的家庭,连着三代人享受这样的待遇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现在保存着它的底稿,不忍心扔掉。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回去吧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大王如果真的这样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应该差不多(治理好了)吧?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标,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况且行军千里,那还有谁不知道(军队来了呢)!(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不识罢了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哎!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佩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六、【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