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的语法化

合集下载

四个原则,让你成为教英语语法的一流高手

四个原则,让你成为教英语语法的一流高手

四个原则,让你成为教英语语法的一流高手语法要不要学?答案是一定要学。

假如你信了某大师的说法,“不要再学语法了,只要背过我们的这些句子,每个句子都包含了几个语法,就可以彻底帮您解决语法问题,原价……现在只要……”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的很,请问直接背学校课文当中的句子不香吗?课文中的句子没有语法吗?为何还要花那么多钱学您的?掌握如下几个原则,普通家长也可以成为一流的语法高手:第一:把语法概念口语化,简单化,很多语法孩子之所以听不懂,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你口中的时态,宾格,物主代词到底是什么东西?很奇怪的一个现象,我们数学讲平行线的定理,会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平行线,我们物理讲重力的计算,会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重力,但是我们英语讲时态,讲物主代词,讲介词,很少会有老师或者家长,会告诉学生什么是时态,什么是物主代词,什么是介词?所以,在讲解语法之前,要先用最简单的语言,对语法概念进行解释,举几个例子,比如:1,名词:所谓名词啊,就是表示物品名字的词,比如这个东西,他的名字是pen,pen就是一个名字,比如从事教育这个行业的这个职业的名字叫做teacher, teacher就是一个名词。

2,主格与宾格: 主,就是指主人,宾啊,就是客人,比如我们说宾至如归啊,就是指客人要来家里,那么客人来到家里,当然要跟在主人的后面来参观喽,所以,主人在前,客人在后,在主人的位置,也就是句子前边所用的格式呢,就是主格,在客人的位置,也就是在句子后面所用的格式呢,就是宾格。

3,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及是什么意思啊,汉语中说遥不可及,及啊,就是靠近的意思,比如,这个女孩对你来说遥不可及。

及物动词,就是可以直接靠近,接近名词的动词,比如watch a movie, 看一场电影,watch的后面可以直接跟名词,这就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呢,就是不能直接加名词的动词,那不能加怎么办呢,我们就往往需要中介,这个中介呢,就是介词,比如look at the book!, look不能直接加名词,需要中介的帮助,他就是一个不及物动词。

论语法术语的泛化

论语法术语的泛化

特 点 。通常 来讲 ,术语有 其特 定的使用领 域和范 围,不 能 的事 物 、现 象之 间的 相似 性 为 基 础 。 在 别 的 学 科 领 域 内随 便 使 用 。 然 而 ,在 具 体 的 语 境 中 , 人 们 常 常 突 破 术 语 的 单 义 性 ,超 越 旧有 的使 用 范 围 ,将 大 量
( 社会科学版 ),19 , ( ). 99 4
【5王珏.“ 于”也可以表示人与人之 间的关 系【1信 阳师范学 11 对 J.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8 , ( ) 96 1 . 【6王蕊.“ 于、关于、至于”的话题标记 功能和篇章衔接功能 1】 对 [. 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 0 , ( ) 】 04 3 .
批 评 ,虽然及 物,却毫无 杀伤 力。这种批评 更像批评 家在 ( )好些人 只注重 “ 1 3 电子”人进行 “ 言抚摸 ” 。这种 现 象在 文学批评 界极 为常 恰 恰 忘 记 了 “ 子 商 务 ” 是 偏 正 词 组 而 不 是 联 合 词 组 。 语 电 见 。 ( 新 京报》2 0年 1月2 日) 07 9 O
2 1 , ( ). 01 3
[】 雨贤.“ 4傅 对于” 句与 “ 主谓宾” 句的转换及其条件 … . 中山大 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8 , ( ). 91 4
[4 王建勤. 1】 介词 “ 于”的话语功能 []语言教 学与研 究,19 , 对 J. 92
(1).
[】 字红.“ 于” 句的考察和研究 【】科教文汇 ,2 0 , ( ) 5黄 对 J. 08 5 . ( 李琳 莹. 6 】 介词 “ ”的意 义和 用法考察 【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对 J.
英 国 统 治 者 在 这 里 用 语 法 术 语 之 间 的 主 从 关 系 来 比 说 英 格 兰 是 苏格 兰 的 宗 主 国 的地 位 。

语法理论化

语法理论化

语法理论化一、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跟语法化类似的概念在中国叫做“实词虚化”。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元人周伯漆《六书正论》:“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即现在的虚词由古代的实词转变而来)二、语法化现象(一)处置式1、“处置式”定义形式上:用“把”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意义上: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种处置2“把”字句发展七世纪以前,“把”字句还未存在史记: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项羽本纪)初期:处置式是用“将”字句“将”和“把”在唐以前是纯粹的动词,都具有“拿”或“持”的意义例: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蠃(“把”有“拿”意)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

”诗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两鬓愁应白,劳心把镜看(连用结介→语法化为介词)孙子将一鸭私用,佑以擅破家资,鞭二十。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把卷看”和“把镜看”、“把剑看”是有区别的“把卷看”:未完全丧失动词的性质“把镜看”两者看的东西(N1≠N2)“把卷看”“把”、“将”虚化为表处置和引进工具两类动词“将”“把”+名词(将、把的宾语是后面动词的宾语)+及物动词将、把虚化为表处置的介词料理中堂,将少府安置莫将杭州刺史欺(介词)表处置介词动词“将”“把”+名词+及物动词+名词(将、把虚化为引进工具的介词)例把门开(×)把门开开(√)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将、把虚化为引进工具的介词雁持一足倚,猿将两臂飞。

(用)“支分闲事了,把背向阳眠近代汉语“把”字句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现代:动词与它的补语结合得更为密切,处置式也运用得更加普遍把一天好事都惊散(惊散一天好事)把索子都割断了(割断索子)宾语提前,补语与动词结合(动词+补语),宾语无处安放,所以用“把”字句把宾语提前用“把”把动词的宾语提前,当宾语和补语都出现时,宾语可以在补语前也可以在补语后否定处置式:否定词可以放在“把”“将”之后你将我这臂膊休扳了者林冲每日与智深吃酒,把这件事不记心了否定词放在动词前(二)被动式是指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1、先秦被动句三种类型(1)“于”字句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郤克伤于矢(2)“为”字句不为酒困止,将为三军获胥(伍子胥)之父兄为戮于楚(3)“见”字句(“见”字与动词之间不插名词实施者)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一面”类词语的演化

“一面”类词语的演化
联 副 词 的语 义基 础 。
( ) 性 护 前 , 为人 下 , 临 敌 交 战 , 度 不得 自 由 , 7桓 耻 每 节 辄 嗔 恚愤 激 。然 轻 财 贵 义 , 以 强 识 , 人 一 面 , 十 年 不 忘 , 兼 与 数 部 曲 万 口 , 子尽 识 之 。 ( 三 国志 》 五 十 六 ) 妻 《 卷
面” 最早 表示 具 体 事 物 的一 个 面 。 一 个 具 体 的 事 物
不 仅 仅 只 有 一 个 面 , 如 山峰 、 张 、 筑 等 , 物 的几 个 面 比 纸 建 事 有 个 很 重 要 的 属 性 就 是 共 同 存 在 , 们 把 这 个 属 性 标 记 为 我 [+共 存 ] 。“ 面 ” 一 由表 示 事 物 几 个 面 同 时 存 在 到 表 示 几 个 动 作 同 时 发 生 . 调 的 都 是 [+共 存 ] 性 , 有 转 化 为 关 强 属 它
( ) 一 面 ” 句 法 分 布 二 “ 的
语 文 学刊
21 0 0年 第 1 2期
‘‘ 一
面" 词 语 的演 化 类
。邱 崇
( 山东大学 文 学与 新 闻传 播 学院 , 山东 济 南
200 ) 5 10
[ 摘 要 ] “ 一面”“ 、一边” “ 、一头”“ 、一壁/ 一壁厢” 表示事物的某一个面或是某一端, 它们经历了相同的
演化过程 , 最终都语 法化 为关联副词 , 示两个动作 同时进行 , 一手 ” 表 “ 呈现 出较 强的语 法化倾 向。文章描写 了这 类
词 的语 法 化 过 程 。 分析 了 它们 的差 异 。
[ 关键 词 ] 一面; 一手; 语法化
中 图分类 号 : 0 2 H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6 0 2 1 )2— 0 9— 3 17 8 1 (0 0 1 0 1 0

举例说明常见的语法手段和方法

举例说明常见的语法手段和方法

举例说明常见的语法手段和方法语法是语言使用的规则和约定,在交流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遵守和运用语法规则,我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沟通更加准确和有效。

下面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语法手段和方法。

1.词类变化词类变化是通过改变词的形态来表达不同的语法功能。

例如动词的时态变化可以表达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动作。

例如,动词"run"在不同的时态中发生形态变化,如"run-跑"、"ran-跑过"、"running-正在跑"、"will run-将要跑"等。

2.词序调整词序是指单词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

通过改变词序,我们可以强调不同的信息或改变句子的语气。

例如,"The cat caught the mouse."和"The mouse was caught by the cat."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强调的重点不同。

3.主谓一致主谓一致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

例如,"She sings well."中的主语"she"是第三人称单数,所以谓语动词"sing"变成" sings"。

4.时态一致时态一致是指在句子中使用相同的时态,以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关系。

例如,"He has finished his assignment before dinner."中的谓语动词"has finished"和"before dinner"都表示过去时态。

5.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和副词通过加上后缀(-er和-est)来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

例如,"She is taller than her sister."(比较级)和"He is the tallest in the class."(最高级)。

“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摘要:"一直"是一个副词,既可表空间,也可表时间,在时间轴上可表示任意时间段。

本文对"一"和"直"的语法化以及"一直"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究其表义功能。

关键词:一直语法化词汇化语法化是指语法范畴、语法成分或语法结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

其实虚化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实词虚化为虚词,一部分是虚词变为更虚的成分,比如词缀就属于语法化现象。

词汇化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

这可以从共时的角度来讲,也可以从历时的角度来看。

从共时的角度来看,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将概念转化为词的过程。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指的是经过历时的变迁,将非词的单位变成词的过程。

"一直"是个副词,它既可以表示空间,也可以表示时间,在时间轴上可以表示任意时间段,它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功能?我们试从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角度对它进行探究。

一、"一"和"直"的语法化"一直"是由"一"和"直"两个语素构成的词,首先来分析"一"和"直"在各自作为词时的语法化历程。

(一)"一"的语法化"一"的语法化历程展现了一个数词向一个副词的虚化。

"一"作为数词,表示极小数,这是"一"的基本义,经过词义的演变,"一"还可以表示"大、多、全、同一、专一"等义。

"一"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非数词的用法,即已经发生了虚化。

语法化说略0706

语法化说略0706
B 指一种描述和解释语言现象的研究框架 (research framework),即“语法化理论” 侧重于研究:语法范畴、语法成分的来源和演变 主要任务是:描写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是如何在时 间和空间中产生并形成的,并解释这 些语法范畴、语法成分的构造原因。
2019/3/9 5


2.语法化理论的发展 “语法化”概念最早是中国人提出的,元·周伯 琦《六书正[言+為](讹)》云:“大抵古人制 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 字。”即“实词虚化” “语法化”术语最早是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梅耶) 1912《语法形式的演化》中使用,并定义为 “一个本来独立的词演变为一个具有语法功能的成分” 的过程。 提出了三个观点: 由虚化产生的新语法形式会引起整个语法系统变化 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虽然可以分出阶段来 虚化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
2019/3/9 16
5.两条主要的研究路子(沈家煊1994) (1)实词虚化 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 Anderson(1971)和Lyons(1977)都认为空 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因此语言中表示空间的词 是派生其他词语的基础。派生是通过隐喻 (metaphor)或引申从空间域转移到其他认知域, 如时间域、目的域等。如: 大门向南 动/空间 大门向南开 介/空间 向人家学习 介/对象 奔向明天 介/时间 走向胜利 介/目的
2019/3/9 7
3.语法化理论与形式主义学派的差异 语法化理论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及生成语言 学的语言观及理论假设大相径庭 (1)语言是历史的产物,语言的共时状态 是历时演变的结果,很多共时现象离开历 时维度无法解释。 另一方面,共时语言状态中存在的交替形 式和变异现象为历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 索。共时和历时是语言研究的两个视角, 而不是语言的两个平面。形式主义学派严 格区分共时与历时。

认知语法与手势语:手势语的形式与意义的图示化水平

认知语法与手势语:手势语的形式与意义的图示化水平
2 0 1 7年 6月

西部皮革
文化与探索
认 知 语 法 与手 势 语 : 手 势 语 的 形 式 与 意 义 的 图 示 化 水 平
王丽欣
(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 阳 1 1 0 0 0 0 )
中图分类号:H 0
1 介 绍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1 —1 6 0 2( 2 0 1 7 )1 2— 0 2 1 9一 O 1
后在 人们 脑 中根深 蒂 固。
然 而 ,认 知语 法 的发展 远远 不如 语 言学 中的其 他 理 论 。语 言学 家们 如今 也致 力 于认 知语 言学 的研究 ,他 们 希望 能 够 在认 知语 法 与 手势 的关 系方 面 给 出一 个全 面而 系统 的概览 。
2 认知 语法
形象 手势 及象 形手 势
象征结 构 也 同语 言单 位一样 具 有两 个 极 ,一是 概 念极 ,另 一 个 是表 达极 。概念 极 中则包 括人们 对 语言 的组织 ,信 息 结 构 ,以及 客 观环境 。而表达极 则包 括语 言 的 内容 ,手势 ,以及 韵律 。因此 语 言 学家 K e d o n说不 同形式 的手 势能够 组 成一 个 连续 体 ,这 个 连续 体 中 的成 员会从 自制 道异 质之 间构成 一个 连续体 。 5 手 势的分 类 手代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是写卖l 生 手势,另一种则是写卖陛手势。 非 写实 性手 势包括 象征 而 写实性 手势 包括 :空 间指示
认知 语法 这一 概 念 首 先 是 由 L a n g a c k e r 提 出来 的。他 认 为 语 育 是一 个形 式化 的传 统语 言单 位库 。而 一个 基 本 的语 言单 位 则被 视 为 是一 种象 征结 构 ,这个 象征 结构 是 由两个 要 素 组成 的。这 两个 要 素

临时名量词运用语法名量词

临时名量词运用语法名量词

语法名量词摘要:汉语史上的体量词最早萌生于殷商时代,而个量词的大量出现,则主要是在两汉和周秦时期。

并且,在这个时期还逐渐涌现出一些类量词,数量名语序的确定也是在这个时期。

在现代汉语中,有30%左右的量词都来源于魏晋时期,也就是说,量词的语法化是在魏晋时期初步完成的。

本文根据语法名量词展开分析,首席那提出名量词的概念,进而分析名量词的范围,其次对汉语史上的名量词语法进化过程分析,最后分析留学生运用名量词的不足和对策。

关键词:现代汉语;临时名量词;运用目录一、相关概念 (3)(一)名词 (3)(二)量词 (3)二、对量词范围 (3)(一)量词是指个体量词 (3)(二)量词是一个词类 (4)(三)认为量词是一个词类的理由 (4)三、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进程 (4)(一)原始度量词的出现 (4)(二)个体量词的出现 (5)(三)量词的发展 (5)(四)名量词语法化的初步形成 (6)四、留学生运用语法量词现象的分析 (6)(一)留学生句子分词测试 (6)五、培养留学生运用量名词对策 (8)(一)教师强调汉语词汇概念,提醒学生注意分词问题 (8)(二)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语感 (8)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一、相关概念(一)名词殷志平(2000)认为“一身冷汗、一脸得意、一肚子火气”中的“身、脸、肚子”与名词的共同性多一点,把他们处理为名词,“一”为形容词,把“一身冷汗”类短语看作名词短语。

谭景春(2001)归纳出临时量词的三个特点:可类推性,数量很多、是开放的类,词义没有明显变化,主张把临时量词看作是名词的一种用法,仍然处理成名词,并指出《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标注了专职量词,小标注临时量词。

(二)量词郭先珍(1987)指出,临时量词是“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临时借用来表示量的。

它们只用于一定的语言场介,多具有修辞色彩,例如‘一手泥、一脸汗、一裙子水’等”。

李字明((2000)认为,“一池春水、一脸疙瘩、一肚子坏水”等中的“池、脸、肚子”是名词借用为量词,并总结出具有负载、包裹、容纳等意义的名词可以借用为名量词,有些名词借用为量词以后,数词倾向于用“一”[1]。

【“手”一词词义发展原因初探】当下最潮的词

【“手”一词词义发展原因初探】当下最潮的词

【“手”一词词义发展原因初探】当下最潮的词现代汉语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叫做“留一手”。

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生活中,以致于一般人注意不到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在这个词里,“手”不再是名词或动词,而变成了一个量词。

众所周知,“手”的本义是指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

但是在这个词语中,“手”的词性与词义完全改变了。

这个有趣的现象促使我们思考:为什么“手”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本文拟从转喻和语法化的角度来考察它发生这样的变化的原因。

一从转喻的角度考察传统语言学将转喻看成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

但是现代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而且是认知的。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手,拳也,象形。

即人体上肢前端拿东西的部分。

属于人的身体词之一。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手”的基本词义,具有词形简单,儿童最早习得和最先进入大脑的特征。

然而,古人往往从人生和社会出发,依靠原始的建立在经验现象上的直觉思维去认识事物。

这一认知特点表现在造词上,就是往往先造出表示人体的词语,然后移用到其他领域。

早期人类一种典型的思维特点就是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其他一切事物的标准,这是由人的认知顺序决定的。

人类最先认识的是自己周围的,形象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

且根据词汇的经济性原则,当人们遇见新生事物时,并非一一创造新词命名之,而是根据它与已认知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赋予已认知的概念新的词义来表述新事物。

在这样的认知原理和经济原则的影响下,转喻就成为了产生新的词义的主要手段了。

“手“之所以会产生”小巧而便于拿的“的语义,就是通过转喻而获得的。

(1)手机手炉手册手杖扶手手表手绢手提电脑手电筒在例(1)中,这些词具有共同的特性,即所指的东西都必须和手接触,且所指称的东西都比常规事物小。

词典中释义为“小巧而便于拿的”。

在这里“手”不再用其本义,而是用与手相关的,小巧的,微小的,手能拿得动的意义,借用转喻的认知方式,用器官之手借代手能拿动的,小巧的东西。

语法化——精选推荐

语法化——精选推荐

从历时性角度看语法化“共时性”和“历时性”是语言学的重要区别性概念,共时的描写取特定的时刻作为观察点,大多数语法描述就是这种性质的。

历时语言学是在语言的历时烟花中研究语言。

我认为这两者在研究语言现象的时候是密不可分,是语言研究的两个平面,它俩是相互启迪启发的。

下面着重从历时角度看语法化的发展。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

例如:go在 it’s going to rain中的意义,词缀-ful;-less;-ship;-ly 等……一开始是自由词素,渐渐失去其词汇意义而带有更抽象的意义,形式上也简略了些。

既然语法化,是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成分,是一个“渐渐失去其词汇意义的”过程,那么语法化肯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其历时性特征是比较明显的。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语法化,要了解语法化产生的原因,其发展的过程,和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及特征。

先来看语法化产生的原因。

至于语法化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尝试解释。

有人从语言交流信息所要满足的条件出发来寻找语法化的原因,,有人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寻找原因, 比如说, 人的认知规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我认为语法化产生的原因肯定不是单一的,必定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

像词缀的产生,既是满足语言productivity的表现,因为与词缀想结合可以再创造出许许多多新词,它也是满足语言交流需要经济性的表现,因为人们不用再去创造新的单词,可以大大的减少记忆量。

沈家煊说“研究虚化能够揭示人的语言心理, 虚化研究也必须跟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结合起来。

”按照沈家煊的观点,虚化的机制有五种:( 1) 隐喻, ( 2) 推理, ( 3) 泛化, ( 4) 和谐, ( 5) 吸收。

除了举出这五种机制,他还着重强调不同的虚化机制并不都发生在虚化的全过程, 而是发生在虚化的不同阶段,隐喻机制只在虚化的早期阶段起作用, 也就是发生在实词变为较虚实词的阶段; 推理机制贯穿虚化的全过程; 泛化基本上也贯穿始终, 但是语素变得越虚就越不易再继续泛化; 和谐和吸收两种机制只在虚化的晚期起作用, 也就是发生在虚词变为更虚成分的阶段。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要注重“三化”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要注重“三化”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要注重“三化”作者:倪静华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14年第02期语言类课程教学的灵魂是语法。

想要学好一门语言首先应该学习语法。

小学英语教学主要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语法,让学生对语言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语言记得更清楚,掌握得更牢固。

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新课标就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基本语法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

但对于我们的少儿来说,语法知识是枯燥乏味的,重复的讲解只会让学生们越来越难以掌握、越来越厌烦。

如何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法的路上有个快乐的学习过程呢?一、儿歌化——让英语语法“朗朗上口”学生的天性和本能是活泼的,特别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觉能力不是很强,不会主动地学习。

因此,怎样引导小学生爱上学习、爱上英语,掌握英语语法,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及教学设计时,如果能把语法知识编写成童谣、顺口溜、儿歌并教会学生演唱,那么,英语教学便可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

这样和谐欢乐的课堂能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小学英语刚学习“进行时”的时候,学生还很不清楚它的用法,容易和一般现在时搞混淆。

在我多次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们产生了厌烦情绪。

于是,我把它们编成顺口溜:进行时,抓动词,动词前面是助词(be)动词后面是ing,三位一体别忘记。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记得很清楚,而且也不会再和其他时态相混淆而出现错误了。

又如:学生们不清楚主格和宾格的用法时,我也编了一段顺口溜让他们记住:I是主格me是宾,请你一定要分清,主格用在动词前,动词介词后用宾,you是主格也是宾,he是主格him是宾,she是主格her是宾,it 是主格也是宾,we是主格us是宾,they是主格them是宾。

让学生们每天熟记和背诵这些顺口溜,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轻松记住,而且对语法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让我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构式“‘一+身体类词’NP”多角度研究数量、摹状、关联

构式“‘一+身体类词’NP”多角度研究数量、摹状、关联

D01:10.3969/j. issn. 1672 -7991.2021.01.002构式“ ‘ 一 +身体类词'NP ”多角度研究:数量、摹状、关联**基金项目:辽宁中医药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慕特M00T 的外国学生《中医汉语》在线课程教材 的开发和使用研究”(LNZYJG2020155)。

收稿日期:2020 -09 -28;修回日期:2020 -10 - 07作者简介:郭力铭(1983 -)女,四川省达州市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

郭力铭1,2(1.辽宁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847 ;2.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摘要:“一 +身体类词”NP 构式具有数量义、摹状义和关联义三种语义性质。

三种语义性质不同的语法性质和句法分布各有其异同。

数量、摹状和关联这三种语义之间语义特征关系交织,数量义是摹状义和关联义 的语义基础,构式内部的语义分布是一个连续统;同时,语体因素也制约着语义的表现。

由数量义到摹状义,数量义到关联义是其语义演变的两条路径:演变机制是隐喻、类推和在相关句法位置的高频使用,动因为“完 形动因”驱动下的信息结构的图形重塑。

关键词:“一 +身体类词”;句法;语义;语体;完形动因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991(2021)01 -0006 -05Construction of “ Yi ( —)+ Body Parts ” Noun Phrases :Quantity , Description and CorrelationGuo Liming 1,2(1.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Shenyang Liaoning 110847 ;2. School of Literature ,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48 ,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Yi( —) + Body Parts ” noun phrases have three semantic properties : quantity mean ­ing, description meaning and correlation meaning , each wi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grammatical propertiesand syntactic distributions , quantity is the semantic basis of description and association , while the semantic distribu ­tion within the construction group is a continuum. At the same time , stylistic factors also restrict the expression of se ­mantics. There are two paths of semantic evolution: from quantitative meaning to descriptive meaning and from quanti ­tative meaning to relational meaning.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is the high frequency use of metaphor, analogy and relevant syntactic positions , and the motivation is the graphical reshaping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driven by “ gestaltmotivation ” .Key words : construction of “Yi( —) + Body Parts ” ; syntax ; semantics register;gestalt motivation在现代汉语里,有这样一类构式,由数词 “一”后接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如“手” “头” “脚”“ 口”“眼”构成,可表示数量:(1) 看这一手妙不妙?洋火炉改冰箱,冬暖夏凉,一物两用!也可表示对状态的描摹,或者表示关联:(2) 在过去,石油往往是由与帝国强权关系密切的西方私营企业一手把持。

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

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

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1.“看不见的手”过程和语言变化1.1 第三类现象Keller提出,语言变化是一种第三类现象①。

这种现象指的是“非计划性的、由人们有意图的行为引起的结果”(1989:115)。

第三类现象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个人在微观层面做出的带有意图或目的某种行为,有群体出于相似的动机积极响应并参与,最后导致宏观层面的某种结果,而这种结果并非行为者的本意。

例如路人在街上围观玩杂耍的草头班子,围观的人多了,就会形成一个很规则的圈子:很圆,且厚度均匀,站在内侧的人个头较矮,外侧的人则个头较高。

路人的目的是看清楚杂耍,而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有规则的圈子。

个人行为造成了出乎他们本意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既有好事,也有坏事。

草坪上踏出的小道、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环境污染等很多事件都是第三类现象的结果。

语言也同样存在第三类现象。

新词语和新结构的产生往往始于某(些)个人的创新用法,然后被众人接受,推而广之,但最终的结果并非肇始者的本意。

比如英语中的后缀“-gate”,始自“Watergate”(“水门事件”),现在常用在名词后面表示“欲掩盖错误行为的政治丑闻”,例如“Irangate”。

再如汉语中的“秀”,原来来自英语的“show”(“表演”),现已成为构词能力极强的一个语素,合成各种词汇如“走秀”、“时装秀”。

汉语“表演”一词原有“装腔作势、玩花样蒙人”的意思,“秀”也继承了这个贬义,于是有“做秀/作秀”,甚至“跳楼秀”(2003年1月7日《南方都市报》称民工为了讨薪爬上高楼要跳楼的事件)。

除了新词语的产生,语言的语法和结构也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

笔者注意到,现在的年轻人在发短信或交谈时,已开始用“我会联系你”代替“我会和/跟你联系”,这种用法起初可能是受英语“contact you”的影响,“contact”在此用作及物动词,有人在汉语中模仿它的用法,将“联系”也用作及物动词。

这一用法很可能会流传并保留下来。

语法演变的方式和途径

语法演变的方式和途径

语法演变的方式和途径嘿,你问语法演变的方式和途径啊?这事儿还挺有意思呢。

咱先说说语法演变的方式吧。

一种呢,就是慢慢变化。

就像人长大一样,一点一点地变。

比如说,有些词的用法,刚开始可能就那么一种,后来呢,大家用着用着,就有了新的用法。

就像一个工具,本来只能干一件事儿,结果大家发现还能用来干别的,嘿,这词的用法就变了。

这种变化呢,不着急,慢慢悠悠的,可能过了好长时间,你才会发现语法不一样了。

还有一种方式呢,就是突然变化。

这就有点像天上掉下个馅饼,啪一下,语法就变了。

比如说,来了个新的潮流,大家都开始这么说,一下子就把语法给带跑了。

或者是有个大事件发生,影响了人们的说话方式,语法也就跟着变了。

这种变化呢,比较快,让人有点措手不及。

那语法演变的途径呢?一个途径就是人们的日常交流。

大家说话的时候,可不会老照着书本上的语法来。

有时候为了方便,或者为了表达得更清楚,就会自己创造一些新的说法。

如果大家都觉得这种说法好,那就传开了,语法也就变了。

就像传话游戏一样,传到最后,可能就跟原来不一样了。

另一个途径呢,就是文学作品。

作家们写东西的时候,会用一些新的语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读者喜欢,这些新语法就有可能被大家接受,然后就影响了整个语言的语法。

比如说,有些作家喜欢用倒装句,大家觉得挺有味道,慢慢的,倒装句就用得多了。

还有啊,外来文化也会影响语法演变。

比如说,学了别的国家的语言,发现人家有个好的语法结构,就拿过来用用。

或者是跟外国人交流多了,语言互相影响,语法也就变了。

就像穿衣服一样,看到别人穿了件好看的,自己也想试试,语言也是这个道理。

总之呢,语法演变是个挺好玩的事儿。

它不是一下子就变了,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慢慢地发生变化。

我们说话的时候,可能都没注意到语法在变,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回头一看,哇,怎么不一样了呢?嘿嘿,这就是语法演变的魅力呀。

如何高效地掌握语法技巧

如何高效地掌握语法技巧

如何高效地掌握语法技巧
语法是语言的基础,掌握好语法技巧对于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
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提高语法技巧的高效方法:
1. 研究基本语法规则:了解基本的语法规则是研究语法技巧的
第一步。

从词性、词组搭配到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律,熟悉并掌握这
些基本知识是提高语法技巧的基础。

2. 阅读与听力练: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练,你可以不断接触
正确的语法用法。

阅读书籍、文章和新闻,听取正式的演讲或者英
语广播等有助于提高你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3. 多练写作:通过写作练,你可以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并
操练灵活运用语法知识。

可以选择一些有指导意义的写作练题,如
填空题、改错题等,来不断提高语法技巧。

4. 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人对你的写作进行审查和反馈,这有助于找出你的语法偏差和错误,并提出改进意见。

可以请教老师、同学或者专业的写作辅导人员提供帮助。

5. 利用语法工具和资源:借助语法工具和资源,如语法书籍、在线语法练和语法检查工具,可以快速查找和纠正语法错误。

这些工具和资源能够帮助你强化对语法规则的记忆,并提供实际的例子和练。

6. 小结与总结: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和记录常见的语法错误和困惑,以便日后复和强化记忆。

通过坚持练和不断提高,你可以有效地掌握语法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效果。

如何通过语法练习提高语法应用水平

如何通过语法练习提高语法应用水平

如何通过语法练习提高语法应用水平语法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良好的语法应用水平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要在语言中灵活运用正确的语法规则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和巩固。

本文将介绍一些通过语法练习提高语法应用水平的方法和技巧。

一、阅读与理解阅读是提高语法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读各种类型的文本,包括新闻报道、小说、散文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语法知识,并观察语法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一些句子结构、语法规则和相关的词汇用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思考作者在写作中为什么选择了某种句子结构或语法规则,这有助于深刻理解其运用方式和逻辑。

二、语法练习题语法练习题是提高语法应用水平的有效方式。

通过做题,可以巩固语法知识,并增强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各种类型的语法练习题,例如填空题、改错题、句型转换等,以全面提升语法应用水平。

三、语法规则归纳总结归纳总结语法规则是提高语法应用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整理、归纳和总结已学过的语法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语法规则,形成系统的语法知识框架。

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图表、表格等形式,将不同的语法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帮助记忆和理解。

四、语法应用实践语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存在的。

只有将语法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才能真正提高语法应用水平。

可以通过写作、口语练习等方式进行实践。

在实践中,要勇于尝试运用各种语法规则,并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同时,可以请教老师或母语人士,对自己的语法应用进行修正和改进。

五、语法学习资源的利用利用各类语法学习资源,如语法书籍、在线课程、语法应用APP等,是提高语法应用水平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些资源,可以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语法知识,通过练习题、例句等形式进行实践,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六、与他人交流讨论与他人进行语法学习交流和讨论,可以激发思维,拓宽语法知识应用的视野。

“一手”的语法化

“一手”的语法化

“一手”的语法化
寻翠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一手”由名词性短语发展到摹状性副词和关联副词,意义变为“独自”。

本文从历时角度对“一手”进行研究,旨在找到它的演变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它的演变动因。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寻翠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解放动力稳中有涨
2.一手抓面子一手抓里子——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提倡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
3.一手抓脱贫一手促发展
4.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读者服务——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多措并举抓实疫情防控期间读者服务工作
5.一手抓党的建设,一手抓为农服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有手指划分主谓宾

我有手指划分主谓宾

我有手指划分主谓宾
我是主语,有是谓语,手指是宾语。

主语是一个句子中所要表达,描述的人或物,是句子叙述的主体。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

主语是句子的被陈述部分。

大多数实词和词组(介宾词组除外)都可以充当主语。

其中,名词性词语作主语最常见。

谓词性词语也可以作主语但是不常见,而且还受到限制,用谓词性词语作主语的句子,其谓语一般是判断、评价、描写性质的。

主语的意义类型比较复杂,可以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系事主语、与事主语、工具主语、处所主语、范围主语、关系主语、目的主语、原因主语、描写主语等。

谓语是用来说明主语做了什么动作或处在什么状态。

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

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手”的语法化
作者:寻翠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2期
摘要:“一手”由名词性短语发展到摹状性副词和关联副词,意义变为“独自”。

本文从历时角度对“一手”进行研究,旨在找到它的演变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它的演变动因。

关键词:“一手”语义特征动因
引言
前人对“一手”的相关研究不多,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中将“一手”划分为描摹性副词,并对描摹性副词进行了界定和描述。

邱崇在《“一面”类词语的演化》中大致提到了“一手”的语法化问题,但未做详尽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副词,指一个人单独地。

本文从历时角度对“一手”的语法过程进行梳理,并结合它的演变情况对它的演变动因进行分析。

1.“一手”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分布
1.1“一手”的语义特征
1.1.1“一手”是名词性短语,表示一只手。

(1)一耳之听也。

不若二耳之听也。

一手之操也。

不若二手之强也。

(《墨子》)
(2)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墨子》)
例(1)是“一只手拿着不如两只手拿着好”;例(2)是“一只手独自拍打,即使再快也没有声音”。

都表示“一只手”的意思。

1.1.2“一手”是名词,表示手艺、本领等。

(3)他读书虽然不多,但热爱科学,富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还有一手高明的磨制放大镜技术。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4)在外国游历,一边努力学习,既有书本知识,也有实践经验,还会作一手好诗,赢得了“雅典第一个诗人”的桂冠。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3)是他有“磨制放大镜”这门技术;例(4)是他有“作诗”这门本领,都表示手艺、本领等意思。

1.1.3“一手”是描摹性副词,表示“独自做某事不需借助外力”。

(5)这个法庭是由占领军一手组建的,是非法的。

他代表的不是伊拉克人,而是占领军。

(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6)在贵州全省公路两侧,有广东人和福建人“一手包办”的加油站。

(1996年人民日报)
例(5)意思是法庭是占领军独自建立起来的;例(6)意思是加油站是由广东人和福建人所建立起来的,都表示独自做某事。

1.1.4“一手”是关联副词,无实际意义。

(7)必须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并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安全;坚持以改革开放求安全;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

(2004年新闻稿)
(8)你一手抓粮食物资供应;一手抓民夫担架;还有一手抓战斗,亲自帮许凤同。

(《战斗的青春》)
例(7)、(8)中“一手”无实在的意义,只起到关联作用,连接后面的动词短语。

1.2“一手”的语法分布
1.2.1作主语
“一手”作主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出现。

(9)一耳之听也。

不若二耳之听也。

一手之操也。

不若二手之强也。

(《墨子》)
(10)昔有一老母在树下卧。

熊欲来搏,尔时老母绕树走避,熊寻後逐,一手抱树,欲捉老母。

(《百喻经》)
以上是“一手”作主语的情况,可以描写为A类格式:一手+VP。

“一手”前面可以有定语修饰。

(11)天有两手,乃常共成凡事。

其一手有病邪恶,则无有成事。

(《二十五史》)
(12)韦驮尊天一手接住了那一根铁棍,那一根铁棍轻轻地落在地下。

(《三宝太监西洋记》)
以上是“一手”受别的词语修饰的情况。

另一种出现在对举格式中。

(13)遂攘袂向前,去十余步,踊身腾上,一手撮耳,一手抠目,马战不敢动,乃鞴乘之。

(《野朝佥载》)
(14)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敦煌变文集新书》)
例(13)、(14)中两个“一手”分别是分句的主语。

可以描写为B类格式:一手+VP,一手+VP,前面没有定语修饰。

1.2.2作宾语
(15)中丞后举一手,求五百千,澄遥许之。

(《太平广记》)
(16)卜曰:“般所为也。

”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太平广记》)
以上是“一手”作宾语的情况,可以描写为C类格式:(NP)+VP+一手。

1.2.3作定语
(17)老幼不欺,市井谦和,真乃尧天舜日,别是一番风景。

众民作一手本,投递上大夫府。

(《封神演义》)
(18)他会一手阴阳八卦旗火,百发百中,在两军阵前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一般。

(《彭公案》)
以上是“一手”作定语的情况,可以描写为D类格式:一手+NP。

1.2.4作补语
(19)破竹城,这时自己才明白,真是一处不到一处迷,就这一样就比我多一手。

(《彭公案》)
(20)连椿等一个个跪在地下痛哭,小孙儿开道拉住城璧一手,爷爷长短叫念起来。

(《绿野仙踪(下)》)
例(19)中“一手”作“多”的补语;(20)中“一手”作“拉住”的补语。

可以描写为E类格式:NP+VP+(NP)+一手。

2.“一手”的语法化
2.1“一手”的语法化历程
A类格式中“一手”是主语,是后面动作的施事。

只要不是动作发出者,就可向副词转化。

C类格式和E类格式一般都出现在动词的后面,是动作的受事,很难变为副词。

D类格式中“一手”主要修饰名词,和动词无关,也不可能转为副词。

B类格式中“一手+VP,一手+VP”中强调两个动作同时进行,它有向副词转化的语义基础,它们出现的句法环境为向副词转化提供了保障。

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副词,因它的意义实在,表示前后的施受关系,这是阻碍向副词发展的一大原因。

2.2“一手”的演变
随着语言的发展,“一手”的意义和用法都发生了改变,演变为描摹性副词和关联副词。

2.2.1描摹性副词“一手”
张谊生(2000)将描摹性副词定义为:“在句法上大都可以充当动词的准定语,句中位序比较固定,一般只能紧贴中心语,主要是用来对相关动作行为进行刻画的。

”它不是句子主语和动作的施事,它前面的名词才是。

(21)由于夏莉是女性,因此在成为侍祭之前,洗衣服的工作几乎都是她一手包办。

(《罗德岛战记》)
(22)尊府如有僻静之室可蒙赐住,实乃大幸之事。

我浅陋薄识,一手抚育此女,颇多不周之处,亦甚觉痛苦,惟君可赖仰仗了。

(《源氏物语》)
例(21)中“一手”表“独自”,修饰“包办”,它不是句子的主语和后面动作的发出者。

例(22)同上。

2.2.1关联副词“一手”
张谊生(2000)将关联副词定义为:“只要某个副词在句子中、篇章中起到了关联作用,它就是关联副词。

”通过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一手”的句子进行考察,“一手”表示一种关联作用,连接两个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

(23)民间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邀请去做领导小组副组长。

可以说,我是一手在抢救,一手在保护。

”(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24)“下一步我就要租校舍,一手转户头,一手跟你登记结婚。

(《挠攘》)
(25)譬如说一个政权的巩固,枪杆子掌握在谁手里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基层组织建设。

你是不是觉得我现在有点一手硬一手软?”(《过把瘾就死》)
上述例子中,“一手”后面可以是动词、动词短语和形容词。

“一手”不是动作的施事,不能支配后面的动作行为,后面的宾语是抽象名词,整个动作行为表示一种隐喻,起到关联作用。

3.“一手”的语法化动因
3.1隐喻的作用
隐喻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把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投射”。

隐喻有重要的作用。

“一手”具有“共存”的语义属性,它和后面的抽象名词一起构成一个隐喻,表示“独自做某事”。

3.2重新分析机制
Hopper和Traugott(1993):“最典型的重新分析是两个成分的融合,使得原来的边界消失,原来是两个或者多个的词凝固成一个。

”在副词“一手”的形成过程中,重新分析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手”由名词性短语,发展到前面有定语,再到不表示施事,作状语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修饰动词。

由两个词“一”、“手”凝固成一个词“一手”。

3.3相邻位置影响
“一手”原是位于句首,做句子的主语,表示“一只手做某事”,是施事。

到后来前面出现其他名词,句子的主语和施事由这个名词充当,“一手”就转而修饰后面的动词,对后面的动作行为进行刻画。

3.4双音化的融合
吴为善(2005)在讨论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关系时提出,双音化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构词层面,或者准确地说,双音化“融合”的终极结果是双音单位的词化。

“一手”就属于这样一种现象,由开始的名词性短语,由于双音化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词。

4.结语
以上介绍了“一手”的语义特征和历时演变,对它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一手”的语法化情况进行了考察,最后分析了它语法化的动因。

参考文献:
[1]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J].语言研究,2000(1).
[2]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3]邱崇.“一面”类词语的演化[J].语文学刊,2010(1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