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内伤发热辨证施护

合集下载

42例艾滋病内伤发热辨证施护效果观察

42例艾滋病内伤发热辨证施护效果观察
法, 2次/ ,5—3 i/ 。 可 以 采 取 气 功 疗 法 , 可 dl 0m n 次 也 既
最短 6个 月 , 均 8 8 平 . 1年。对 照 组 2 l例 中, 1 男 2例 ( 7 1 ) 女 9例( 2 9 ; 5.% , 4 . %) 平均 年龄 (4 .5± . 岁 ; 2 2 5 1)
中 图 分 类 号 :1 4 1 8 2
文 献标 识 码 :B
2 2 试 验 组 .
2 0 —0 0 8 2~20 09—0 , 6 我们观察了 4 2例艾滋病 内伤发 热患者 , 中 2 例在 辨证论治 的基础上 , 其 l 实施 辨证 施护 , 临 床效果显著。
1 临 床 资 料
情 观 察 等方 面 。
2 11 病室环境 ..
度 。室 温过 高或过低都可 使机体感 到不适 , 或复 感外邪 而 加重病情 ; 适宜 湿度 可避 免引 起 口干 、 咽喉 、 闷等 不适 。 胸 注意通 风换 气 , 但患 者不 能直 接吹 风 , 免寒 邪 侵袭 。室 以
以调 畅病人 的情志又可 以增强体质 。 22 2 艾滋病瘀血阻滞热 证 .. 艾 滋病瘀血 阻滞热证 其成 因主要为 七情 内伤 , 情志抑 郁 , 气滞不 行 、 郁而化火 ; 气滞 则血瘀 , 瘀血内停 , 气血不通 , 营卫 壅遏而致 发热 出血以致
水泡脚 , 并按摩涌泉穴 , 外感 兼鼻塞 者按迎香 穴 , 身疫痛 周 者, 循足太阳膀胱 经作 背部 按摩 至周 身微 汗 出, 并行 四肢 局部按摩 ; ④艾滋病发热病人 可根 据 自己的体力 和精神情 况, 选择 l一 2种功法锻炼 。发热期间一般要求 以坐式或 卧 式为主 , 体力允 许可 采取 站式 。以静功 为 主, 渐进 性放 如 松训练或静坐冥想法 … : 如打 坐 , 环境 要安静 , 参考佛 家方

内伤发热 如何辨证论治

内伤发热 如何辨证论治

内伤发热如何辨证论治*导读:临床观察发现,内伤发热以伤食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和五脏积热为多见,分四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伏新顺临床观察发现,内伤发热以伤食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和五脏积热为多见,分四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伤食发热:证见身肤发热,暮夜热重,腹壁烧灼,手足心烧,夜卧不安,不欲饮食,嗳腐呕恶,腹胀便秘或泻下腐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此证多因脾胃虚弱,乳食所伤,以致脾虚不运,乳食不化,饮食内停,瘀积化热而见发热。

治宜消食导滞,清热化积。

方用保和丸加减。

药用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槟榔、二丑、连翘、胡黄连、青蒿。

恶心呕吐者,加藿香、竹茹;脘腹胀痛者,加厚朴、木香;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身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气虚发热:证见发热绵绵,恶风自汗,神祛气短,易受外感,面色?白,舌淡,苔白,脉细数无力。

此种发热多由于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卫阳不固,营卫不和,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

正如李东垣所云:“内伤元气,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

”治宜益气清热,调和营卫。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

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脾虚纳呆者,加麦芽、山楂;心悸自汗者,加麦冬、五味子;阴火内生者,加黄柏、知母。

阴虚发热:证见低热不退,夜间为甚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自汗,心烦少寐,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此证常见于高热之后阴液亏损或大病之后阴阳失调,金燥水亏,虚火上炎以及劳极损肺,肺伤津耗而致骨蒸潮热者。

经云:“阴虚生内热”,即是之谓也。

治宜养阴清热。

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药用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白薇、银柴胡。

舌红口干者,加天花粉、麦冬;心悸多汗者,加麦冬、五味子;食欲不振者,加山楂、乌梅、麦芽;干咳少痰者,加沙参、紫菀、冬花;午后热甚者,加知母、黄柏。

五脏积热: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香燥之物,则辛辣走串,香燥动火;多食温热峻补之营养品,助火升阳,阳火升动则致脏腑生热熏外而身热不已。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内容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内容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内容介绍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对患者的辨证施护,旨在恢复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实现身体健康。

辨证施护内容包括对病情、病因和病机的全面分析,采取相应的施护方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患者辨证患者辨证是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关键步骤。

通过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护理人员可以辨认出患者所处的辨证类型。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虚实、寒热、表里等。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不同的施护方法。

虚实辨证施护1.虚证施护:–饮食调理:推荐患者增加营养摄入,多食用补益元气的食物,例如黄芪、养生汤等。

–运动调理: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心理护理: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措施,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增强抵抗力。

2.实证施护:–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增加清淡易消化食物的摄入。

–中药施护:根据患者的实证类型,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泄热利湿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环境调理:保持室内通风清爽,避免潮湿和寒冷环境的刺激。

寒热辨证施护1.寒证施护:–保暖措施:提醒患者保持室温适中,加强身体的保暖,防止寒冷刺激。

–温补饮食:推荐患者多食用温性的食物,如姜、肉类等,以提升体温。

–草药施护:使用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附子、肉桂等。

2.热证施护:–降温措施:提供清凉环境,控制室温,保持通风。

饮食上推荐多食用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藕等。

–中药施护:针对不同的热证类型,选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表里辨证施护1.表证施护:–温补措施:提醒患者多穿衣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同时饮食上多摄入温性食物,如姜茶、红糖等。

–草药施护:根据患者的表证类型,选择药性辛温的中药进行治疗。

2.里证施护:–清热解毒:针对不同的里证类型,使用具有清热凉血、消肿利尿等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西瓜等。

内伤发热-中医护理

内伤发热-中医护理

内伤发热-中医护理内伤发热中医护理:
临床护理
密切观察发热、汗出、神色、舌象及脉象的变化,观察是否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出现.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凉爽通风,温度适宜,床铺被褥干燥整洁.出汗较多时可用干毛巾擦汗,内衣要经常更换,对于重病患者酌情床上浴,注意避风受凉.体温持续呈“壮热"者,要在辨清病情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切勿发汗太过而致伤阴亡阳之证。

饮食调理
内伤发热患者因长期发热,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大量消耗,所以调整饮食扶助正气是护理的核心,在辨清病情的前提下,宜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等有利于康复的食物,必要时给予输液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同时要做好常规的口腔护理.
精神调护
七情是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可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内伤发热的患者多病程长,户外活动较少,常存在有消极的心理,因此对患者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地对待疾病与生活,引导其排除一切不良因素的干扰,安心养病.
从以上所谈内容来看,在外感发热上准确辨证尤为重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否则护理上显得很盲目,甚至酿成大祸;内伤发热注重治本,以精神、饮食两方面护理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养、疗兼顾,病可速去。

此即七分调护,三分治疗.。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辨证依据
内伤发热是中医学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于内伤因素引起的发热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种类型,而内伤发热辨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合参: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来观察、听声、询问和触诊患者,从而获得病情的较全面的信息。

对于内伤发热患者,中医医生会通过望诊皮肤是否红赤,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脉搏的浮沉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辨证。

2. 病史调查:中医辨证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病前后的时间、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等。

内伤发热的辨证需要注意是否有暴饮暴食、肝胆疾患、过度劳累等内伤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发热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内伤发热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3. 闻诊与问诊:闻诊主要是通过闻听患者的呼吸声和胸腹部有无响吼声,判断
内伤发热的程度和可能的病理变化。

问诊则是医生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病情表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程。

4. 辩证分型:根据辩证结果,中医医生会将内伤发热分为不同的辩证类型,如
湿热内伤、气滞血热、阳明热毒等。

每个类型都有其特点和治疗方法,因此准确的辨证分型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总之,内伤发热辩证依据是指中医医生根据四诊合参、病史调查、闻诊与问诊
以及辩证分型等方法来准确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情表现。

这些依据对于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内伤发热的范围。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

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前人之所未及。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11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医林改错》、《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和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内伤发热的病因1.久病体虚2.饮食劳倦3.情志失调4.外伤出血(二)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内伤发热的共同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以气郁、血瘀所致的发热属实,气虚、血虚、阴虚所致者属虚。

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中医内伤发热的辩证治疗总结

中医内伤发热的辩证治疗总结

中医内伤发热的辩证治疗总结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内伤发热是与外感发热相对应的一类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临床比较多见。

中医对内伤发热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方药,且对大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烦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

《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

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论述,足以补前人之所未及,其以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方剂,值得参考。

《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新拟定的气虚柴胡汤及血虚柴胡汤,可供治疗气虚发热及血虚发热参考。

《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热、阳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疮毒发热共11种,对发热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医林改错》及《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凡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畴。

内伤发热的辩证施护

内伤发热的辩证施护

内伤发热的辩证施护:(1)肝郁发热:①肝郁内伤发热病程一般较长,常感身热心烦,故需多加安慰,鼓励,使之心情舒畅,减少烦恼,安心养病。

②本证虽属于内伤发热的实证,但也有正虚的一面,饮食上仍要加强补养,给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清热解郁食品如芹菜、黄花菜、绿豆粥、金桔、雪梨、赤豆粥等。

③患者不必绝对卧床休息,可适当参加一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从而增强体质,利于早日恢复。

(2)瘀血发热:①此证应卧床休息,尤要加强夜间巡视,注意体温的变化,如出现高热在未查明原因时,切不可随便退热。

②患者口燥咽干而欲饮,要劝导多饮果汁、开水,忌食坚硬、辛辣食品。

③因跌仆损伤而引起的瘀血发热时,要配合治疗原发病灶。

(3)气虚发热:①要卧床休息,尽量少活动,防止劳累后病情加剧。

②注意保暖,但要防止自汗过多而亡阳。

③此证体虚脾胃功能受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为宜如薏米、山药、茴香、山楂、牛奶、蛋等,避免腻滞之品。

④中药宜温热服,服后要休息片刻,并加盖衣被,使微微汗出。

⑤气虚患者常服补中益气汤或丸药,达到益气甘温除热之目的,但要注意有外感时暂停服。

若素体阴虚,虚不受补者禁用,并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胃肠灼热,口舌鼻部生疮舌红苔燥应停药。

(4)阴虚发热:①此证候病程长,缠绵难愈,又是内伤发热中最见的病证,故要更加关心、照顾、鼓励,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患者性喜凉爽,室内温度宜低,空气保持湿润。

③夜寐盗汗者,夜间衣被不宜盖得太厚太多,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避免受凉。

④饮食上可选百合、绿豆、红枣、甲鱼、黑木耳、银耳等滋阴之品,忌烟酒及辛辣温燥动火伤阴食品。

⑤长期发热,引起口腔干燥、口糜,要加强口腔护理。

素体虚弱,要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1.辨证候之虚实在确诊为内伤发热的前提下,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

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辨病情之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治疗原则实火宜清,虚火宜补。

并应根据证侯、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

火证》所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

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

”切不可——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

内伤发热,若发散易于耗气伤阴,苦寒则易伤败脾胃以及化燥伤阴,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分证论治气郁发热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

本方疏肝理脾,清肝泻热。

方中以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

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血瘀发热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下,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千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本方有较好的活血理气功效,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

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调和诸药。

内伤发热中医护理

内伤发热中医护理

运动量控制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合 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运动 过度导致身体损伤。
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 避免突然剧烈运动;运动 后要及时休息和补充水分 ,避免身体过度疲劳。
PART 04
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
中药汤剂选用原则
辨证论治
根据内伤发热的具体证型,如气 郁发热、血瘀发热、痰湿郁热、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 、阳虚发热等,选用相应的中药
能的恢复和阴阳平衡。
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有利于预防内伤发热。
心态平和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情绪 波动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定期复查和随访安排
定期复查
内伤发热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随访安排
对于长期内伤发热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应建立随访档案,定期随访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同时,加强与患者的 沟通,了解其生活状况和病情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
PART 02
中医护理评估
病史采集与整理
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热病史,包括发热的时间、程度、伴随症状等。
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情志状态等,以了解可能导致内伤发热的因素。
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回顾,了解是否有慢性疾病、手术史等与内伤发热相关的病 史。
症状观察与分析
观察患者的发热类型,如是否 持续发热、波动性发热等,以 判断内伤发热的病机。
操作技巧
针灸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同时,针 灸过程中需注意消毒和避免晕针等不良反应。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
推拿按摩原理

发热在中医辨证施护

发热在中医辨证施护

发热在中医辨证施护
发热在中医辨证施护
发热是指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由于外感寒邪,或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六淫之邪侵入,而在临床上表现出一种症状。

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施护如下:
1.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体温的变化,必要时应定时测量体温,有变化时随时测量。

2.注意观察发热的时间、性质并及时记录,向医生报告。

3.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变化,防止发生惊厥、出血和虚脱。

4.高热病人需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清淡素菜为宜,并鼓励病人多进食、多饮水,以增加抗病能力。

5.发热病人忌食油炸、肥甘厚味。

长期低热病人需给予补充大量液体和充足的营养,以补充病人体内物质的消耗。

6.寒证发热宜进热食,忌生冷、瓜果;热证可进清淡饮食和瓜果类。

7.内伤型发热属虚证,按虚证护理,同时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以补阴液为主,应观察出汗部位、出汗的时间及气味,及时报告医生,以配合治疗。

8.风寒型发热针刺大椎、合谷、风池,泻法,针与灸并用。

风热型发热针刺大椎、合谷、风池、少商,泻法,不用灸法。

9.做好病人思想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配合治疗。

10.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应注意病人勿受凉。

嘱病人保持卫生,勤换内衣,使皮肤毛窍松弛,有利于散热。

11.加强口腔护理,预防舌炎及口腔溃疡的发生。

内伤发热辨证施治体会

内伤发热辨证施治体会

内伤发热辨证施治体会内伤发热的立法施治要点: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点破虚实的辨证要领。

内伤发热的虚实之辨也必须遵循这一要领。

外感发热多系实证,内伤发热多属虚证。

外感发热,邪气方盛,正气未虚,治当用攻法。

内伤发热除瘀血内停,肝经郁热、湿郁发热三型外,多系邪气虽微,但尚未尽除:正气未绝,但只存甚微。

故内伤发热的施治原则应为:把握阴阳,首分虚实,辨明气血,归属脏腑,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阴虚发热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失眠多梦,盗汗。

阴虚发热随虚损的脏腑不同,而证候各异。

治疗当以滋阴潜阳,佐以清虚热之品,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方以清骨散或青蒿鳖甲汤为主方加减。

前方清虚热之力强,后方滋阴之力稍佳。

对于阴虚发热,可根据脏腑阴虚偏甚的不同情况选用基础方剂,如心阴偏虚者可用加减复脉汤、天王补心丹:肝阴偏虚,可用归芍地黄汤;脾胃阴虚偏甚者可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肺阴虚偏甚可用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肾阴偏甚可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然后根据发热的情况,酌加银柴胡、地骨皮、秦艽、白薇等品以清退虚热。

血虚发热血虚发热的症状,有急性大失血和慢性失血两种。

急性大失血引起者,症见发热烦躁,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渴欲饮水,脉浮大而芤等。

治疗急进补气之品以摄血。

正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急当先固”,用独参汤为主加减。

慢性失血症见面色不华,心悸怔忡,头晕失眠多梦,爪甲干黄不泽,女子月经不调,遇劳则明显加重,舌淡脉细数等。

治应养血为主,佐以补气,兼清虚热,方用归脾汤。

此外,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等均可随症酌情选用。

气虚发热气虚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高或低,伴有气短懒言,饮食不馨,腹胀便溏,面黄而浮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苔白等。

李东垣主张用甘温除热之剂,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

柯琴说:“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

黄芪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以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活血;气乱于中,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散诸药之滞。

内伤发热患者护理常规

内伤发热患者护理常规

内伤发热患者护理常规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致。

以低热,少数患者高热,患者自觉身热,五心烦热但体温不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涉及各相关脏腑。

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内分泌病、结核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具有发热症状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辨证:阴精亏耗证、血虚发热证、气虚发热证、气郁发热证、瘀血发热证。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发热的时间、程度、性质和规律。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二、护理措施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高热或有出血倾向者卧床休息。

3.自汗、盗汗量多者,用干毛巾擦拭后及时更换衣被。

4.密切观察发热的时间、程度、特性和规律。

注意伴发症状,如怕冷、出汗、口渴、面色、舌脉、神志及二便等变化。

体温过高或过低.发热程度与伴随症状不符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中汤剂一般宜温服,阴虚发热者宜凉服,气虚发热者宜热服。

6.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煎炸、肥腻、辛辣等助湿生热之品。

气虚发热可食健脾益气食物;阴虚发热可食滋阴清热食物;血虚发热可食益气养血之品;肝郁发热可食健脾益气食物。

7.消除顾虑,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8.低热盗汗者,遵医嘱可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肠燥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中药泡水代茶饮。

三、健康教育1.提高对内伤发热病症特点的认识,切忌一见发热就滥用辛散解表或苦寒泻火之品,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

2.本病缠绵反复,体温正常后嘱患者仍要注意体温变化。

3.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急躁、焦虑、优思等不良刺激。

4.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5.指导正确服用中药。

四、出院回访1.询问患者是否按时服药,定时来医院复查。

2.了解患者是否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发热的中医护理常规

发热的中医护理常规
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 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 安等情况。
b 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c 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d 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e 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3) 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 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 助汗出。
1.物理降温:此期间可用冰袋置于头部、鼠鼷部冷敷 ,或用中药煎水擦浴(如石膏水、荆芥水),以利温经通 络,解除血管痉挛;以及酒精擦浴,冰水灌肠,针刺降温 等。降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防止因体温 骤降而发生虚脱。如果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 转微细无力时,应立即停止降温,给子积极的保温及扶正 措施。
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 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中医护理
3、健康指导 (1) 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 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
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
,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 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
外感发热
1、表证 (1)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或有 汗,舌苔薄白或,脉浮紧等。 (2)风热表证:恶寒轻,发热重,头身疼痛,无汗或有 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2)风热表证:恶寒轻,发热重,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中医认为引起发热的原因—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汤药宜热服或温服,以利发散驱邪外出。 b 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c 心理社会状况。 d 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精】发热的中医护理常规

【精】发热的中医护理常规
2、半表半里证 高热或寒热往来,面赤,目眩,心烦,胸胁满闷,
口苦恶心,口渴纳呆,舌苔薄白或黄燥,脉弦。
内伤发热
里热证 (1)热郁阳明:有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渴喜 冷饮,苔黄而干燥,脉洪大等。 (2)热入心包:发热甚,烦燥不安,神昏谵语或发斑疹 ,或见衄血,便血,口干燥而不多饮,舌红,脉洪大或细 数。
此期不可用物理降温法:如冰敷,酒精擦浴或注射退热药(西药),容易导致卫阳不达,腠理闭塞致汗闭不出,使邪遏而伏里。 d 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1)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或有 (6) 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c 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1.物理降温:此期间可用冰袋置于头部、鼠鼷部冷敷 ,或用中药煎水擦浴(如石膏水、荆芥水),以利温经通 络,解除血管痉挛;以及酒精擦浴,冰水灌肠,针刺降温 等。降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防止因体温 骤降而发生虚脱。如果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 转微细无力时,应立即停止降温,给子积极的保温及扶正 措施。
b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b 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4) 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d 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热盛伤津是发热最常见的后果,因邪热灼伤津液,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渴饮,如果仅微渴说明热邪在表阴津受损不严重;
外感发热
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 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中医护理
3、健康指导 (1) 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 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
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伤发热见于体虚及慢性病患者,主要病机是阴阳失调。

在施护原则上祛邪应配合扶正。

内伤发热,属虚证,起病缓慢,热势低,病程较长。

症见发热不恶寒、精神憔悴、形体倦怠、面色少华、乏力、自汗或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或舌淡苔少、脉虚数无力等气阴两虚的表现。

此型常以治本为主,禁忌发汗及冷敷、擦浴,防止伤正助邪,继生外感或伤阴,因此在临床护理中要准确地辨证护理,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临床护理
密切观察发热、汗出、神色、舌象及脉象的变化,观察是否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出现。

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凉爽通风,温度适宜,床铺被褥干燥整洁。

出汗较多时可用干毛巾擦汗,内衣要经常更换,对于重病患者酌情床上浴,注意避风受凉。

体温持续呈“壮热”者,要在辨清病情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切勿发汗太过而致伤阴亡阳之证。

饮食调理
内伤发热患者因长期发热,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大量消耗,所以调整饮食扶助正气是护理的核心,在辨清病情的前提下,宜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等有利于康复的食物,必要时给予输液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同时要做好常规的口腔护理。

精神调护
七情是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可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

内伤发热的患者多病程长,户外活动较少,常存在有消极的心理,因此对患者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地对待疾病与生活,引导其排除一切不良因素的干扰,安心养病。

从以上所谈内容来看,在外感发热上准确辨证尤为重要,否则护理上显得很盲目,甚至酿成大祸;内伤发热注重治本,以精神、饮食两方面护理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养、疗兼顾,病可速去。

此即七分调护,三分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