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脾虚湿滞型湿阻的辨证施护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湿阻证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湿阻证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

此病每发于夏季梅⾬季节,以江南、沿海及其他⽓候潮湿之地较为多见,不同程度地影响⼈们的⼯作和⽣活。

此类患者实验室理化检查多⽆异常改变,现代医学将其归纳在胃肠功能紊乱的范畴。

中医认为湿阻乃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以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为主要发病机制。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和发病机制的不同,中医⼀般将湿阻分为以下⼏型进⾏辨证治疗。

湿困脾胃型:证见肢体困倦⽽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不⾹,⼝中粘淡⽆味,⼤便溏,或有形寒,⾆质淡,苔⽩腻,脉濡滑。

治宜芳⾹化湿,⽅⽤藿⾹正⽓散加减。

药⽤藿⾹、紫苏、陈⽪、⽩芷、厚朴、半夏、⽩术、⼤腹⽪、茯苓、建曲、⽢草等。

湿热中阻型:证见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中苦⽽粘腻,渴不欲饮,纳呆,⼩便黄少,⼤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热不退,⾆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热化湿,⽅⽤王⽒连朴饮加减。

药⽤黄连、栀⼦、半夏、厚朴、⽯菖蒲、芦根、滑⽯、鲜荷叶、薏苡仁、陈⽪、建曲、⽢草等。

脾虚湿滞型:证见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便溏薄,神疲乏⼒,厌⾷油腻,⾆质淡,苔薄腻,或⾆质淡胖,脉濡缓。

治宜健脾化湿,⽅⽤⾹砂六君⼦汤加减。

药⽤党参、⽩术、茯苓、半夏、陈⽪、⽊⾹、砂仁、葛根、藿⾹、薏苡仁、扁⾖、建曲、⽢草。

中医护理:脾胃虚弱证的辩证施护

中医护理:脾胃虚弱证的辩证施护

①患者多喜暖畏寒,病室宜温暖向阳,湿度适宜。

②患者部分肢体丧失功能,失去正常人的活动能力,可产生绝望情绪,特别是青壮年患者思想负担更大,要注意情志护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取得家属配合,防止发生意外。

③每日按摩痿废肢体2~3次,有助于恢复功能。

④可应用温热疗法,但需注意因肢体痿痹感觉迟钝发生烫伤。

⑤患者脾胃虚弱,饮食宜细软、易消化,营养丰富,多食用鸡蛋、瘦猪肉、牛奶、羊肉、狗肉、红枣、桂圆等有补中健胃作用的食品。

肥甘及生冷瓜果易引起腹泻,当慎用。

姜、椒性温热,可用以调味,有助于温运脾阳。

中医实证虚症第三节湿阻证(一)

中医实证虚症第三节湿阻证(一)
故阴虚燥痰和孕妇忌用。 生南星一般不作内服。
白芥子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功效:温肺祛痰, 利气散结, 通络止痛。
应用:
用量用法:3-10克。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外敷有发泡作用,皮肤过敏者忌用。
瓜蒌
性味归经:甘、寒。 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瓜蒌皮清肺化痰,利气宽胸; 瓜蒌仁润肺化痰,滑肠通便; 全瓜蒌兼具以上功效。
竹茹
性味归经:甘,微寒。 归肺,胃,胆经。
功效:清化热痰,除烦止呕 应用: 用量用法:6-10克
杏仁
性味归经:苦,辛,微温。 归肺,大肠经。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 用量用法:6-9克,
宜打碎入煎。
桔梗
性味归经:苦,辛,平。 归肺经。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应用: 用量用法:3-10克
第四节 痰证
(一)定义:痰证是指痰浊停阻于脏器组织 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窜全 身而表现的证候。
(二)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咯痰量多, 呕恶眩晕,或局部有圆滑肿块, 苔腻,脉弦或滑
(三)治疗法则:化痰
(四)常用中药
半夏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应用:
脾虚气滞; 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3-6克。入汤剂宜后下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脾、胃、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水湿证;
脾虚体倦。 用量用法:10-15克
泽泻
性味归经:甘、淡、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泻热。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
带下、痰饮。 用量用法:5-10克

一湿难祛,还需辩证施治

一湿难祛,还需辩证施治

一湿难祛,还需辩证施治发布时间:2021-08-31T09:40:48.23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月8期作者:王丹[导读]王丹(成都印钞有限公司医院;四川成都611130)中医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说,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本是万物生化收藏所需之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或人体正气不足,超过人体适应能力,六气则转变成六淫,成为致病的邪气。

湿邪就是其中之一,中医认为,湿为重浊之邪,其性属阴,发病多与季节、地域环境关联,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中医是怎么治疗湿邪的。

一、湿邪的自我诊断1.起床时的感觉清晨起床时,感觉身体疲乏,肢体困重,头脑昏沉,没有精神,似乎全身有件湿湿的衣服,包裹着身体,感觉自己有懒散倾向,发现有这些情况时,中医就会提醒你,体内可能存在湿邪了。

2.上厕所时的排便情况上厕所之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否粘马桶,了解排便情况。

一般来说,大便为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形如香蕉。

若体内存在湿邪,大便稀溏,难以成形,且有排便不净感,此时体内可能存在湿邪。

3.早上刷牙是否有恶心感部分人在早上刷牙时,常常会有口腔粘腻,咽部不适,轻微吐痰感,且不易咯出,甚至有恶心、呕吐等表现,提示体内可能存在湿邪。

4.纳差、进食后腹胀感若老是感觉没有食欲,吃很少东西就感觉腹胀,可能是湿困脾胃了。

6.看舌苔中医看病时,看舌苔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舌苔比较敏感,能够将身体的状况反应出来。

其实我们平时在了解身体情况时,也可以看看舌苔。

身体处于健康状况时,舌色呈淡红色,略显润泽,舌头表面会有舌苔,呈白色,较薄,不滑不燥,干湿适中。

如果平时观察到自己的舌苔不是这些表现,则表明身体可能处于亚健康状况,也可能出现了某些疾病。

若舌苔比较厚,比较滑,则表明体内存在湿邪;若舌苔相对粗糙,呈黄色,比较厚且腻,则身体存在湿热;如果舌苔偏白,且较厚腻,可能体内寒湿较重。

二、中医辩证施治1茯苓疗法茯苓口味甘淡,本性平缓,无寒热之偏,对人体脏器如心、脾、肺、肾等有良效,具有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安心定神等功效,尤适宜于脾虚湿盛之食少倦怠,便溏泄泻,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

第三十五节中医辩证治湿阻探讨

第三十五节中医辩证治湿阻探讨

第三十五节中医辩证治湿阻探讨第三十五节中医辩证治湿阻探讨【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口淡无味或有甜味,口不渴,苔白腻者为寒;口干,烦渴不欲饮,口苦,小便黄,或大便秘结者为热。

.2.辨湿阻与气虚舌质淡,舌体胖,舌苔腻或厚腻,刮除后移时又渐增厚,食之无味,乃湿阻之象;而气虚者亦多舌质淡,舌体胖,但苔多薄而不腻,二者不同。

切忌将湿阻误为虚证,乱投滋补,病情缠绵。

二、治疗原则初得之时多为实证,可选芳香化湿、祛风胜湿、苦温燥湿或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之法。

后期见脾虚者,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除湿之品,扶正祛邪并用。

一.湿困脾胃证:四肢困重,头重如裏,脘腹痞胀,纳食不香,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苔白腻,脉濡滑。

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甘草3克生姜15片红枣15枚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加减:1. 口中有甜味者,加佩兰;2. 夹食滞者,加砂仁、山楂、麦芽。

临证参考芳香之药物,煎药时间不宜长,以汤药香气大出为度。

1.湿困脾胃证候四肢困重,头重如裹,脘腹痞胀,纳食不香,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脾主肌肉四肢,湿邪困脾,故四肢困重;清阳不展,则头重如裹;湿困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故脘腹痞胀,纳食不香;脾开窍于口,湿邪逗留,脾气不和,故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舌苔、脉象均为湿困中焦脾胃之征。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运用(1)常用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药用藿香、白芷、紫苏、桔梗、半夏曲、厚朴、茯苓、白术、陈皮、生姜、大枣、炙甘草、大腹皮。

方中藿香辛温,气味芳香,化湿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之妙药,用以为君;臣以紫苏、白芷、桔梗宣畅肺气,芳香化湿;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厚朴行气化湿,两药相合直接除脾胃之湿;佐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和中,健脾燥湿,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诸药。

脾胃病辨证施护

脾胃病辨证施护

脾胃病辨证施护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胃共为饮食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气输布的重要脏腑。

古人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

脾胃之气的盛衰与否,常常关系到疾病的预后。

为维护人体的胃气,中医在临床上十分重视对脾胃病的辨证施护。

1 脾胃病病因病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胃同属中焦,一脏一腑,互为表里。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即“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且“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

由于现代病因学的改变,如自然界气候逐渐变暖,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嗜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等,导致脾胃病多由湿热而来。

而湿与热,一阴一阳,属性不同。

湿性黏滞,重浊趋下;热性炎上,灼伤阴液;随着病情演变,或复感寒邪,或饮食生冷,或病久伤阳,致脾阳不足,寒自内生,或湿热日久伤胃阴,势必使“湿”与“热”矛盾更加激化,病证更加复杂。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

脾胃同居中州,通达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机的畅达是重要条件。

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升胃降利于维持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促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并且疏泄胆汁,从而促进脾胃运化,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2 脾胃病辩证施护2.1清热利湿,改善不良习惯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味,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如《医学正传》所云:“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患者可出现胃脘疼痛,口苦口干,纳呆恶心,大便不畅,或泄泻腹痛,泻而不爽,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护理时,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时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及时通知医生;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医学养生常识】

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医学养生常识】

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文章导读
脾虚,是人们身体不健康的一种状态,在生活中,导致脾虚出现的因素是多种的。

那么,什么是脾虚?中医如何治脾虚呢?
什么是脾虚?
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

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脾虚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1.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治则:健脾和胃止呕。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治则:健脾渗湿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治则:温脾利水消肿。

主方:实脾饮加减。

护士中医辨证施护方案

护士中医辨证施护方案

护士中医辨证施护方案
中医辨证施护是中医调护的一种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来制定护理方案的一种具体实施步骤。

下面是一个护士中医辨证施护方案的范例,供参考。

一、护理目标:
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制定合理的护理目标。

比如,如患者属于寒湿重,脾胃虚寒的辨证类型,则护理目标可以是温补脾胃、祛除湿寒,改善消化功能。

二、护理措施:
1.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合理安排饮食,比如寒湿重型的患者可以适量食用温性食物,如姜、葱、胡椒等,同时避免食用寒性食物,如西瓜、冰淇淋等。

2. 药物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中药进行调理。

比如寒湿重型的患者可以使用温中扶正的中药,如参、肉桂等。

3. 穴位按摩: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按摩调理。

比如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可以按摩足三里、健胃等穴位,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

4. 养生指导: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给予相应的养生指导。

比如对于寒湿重型的患者,可以告诉他们适度运动,保持身体的温暖,避免受寒潮湿的环境。

5. 精神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精神调理。


如对于虚寒型的患者,可以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鼓励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护理效果评估:
根据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患者的疗效,进行护理效果的评估。

比如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检查患者的病情是否有改善,以及患者的主观感受等。

四、护理记录和交接:
将护理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记录,包括辨证依据、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评估等,以便后续的护理工作参考。

并及时向接班护士进行交接,提供必要的护理信息。

寒湿困脾证的辨证施治

寒湿困脾证的辨证施治

寒湿困脾证的辨证施治关于寒湿困脾证的辨证施治很多人都不是特别的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寒湿困脾证的辨证施治,医学教育网的小编特为您整理撰文如下:寒湿困脾证的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化湿为法。

胃苓汤、平胃散、实脾饮、理中丸、苓桂术甘汤等方剂可随证选用。

1.湿阻脾胃证候: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治则: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主方:平胃散加味。

方药:制苍术、厚朴、陈皮、茯苓、泽泻、木香、甘草。

若泄泻如水,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可加猪苓、肉桂;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泽泻加桂枝、炮姜、白芍、木香;若身目发黄,黄而晦暗者,加茵陈、附片、干姜。

2.寒湿外侵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治则: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方:藿香正气散。

方药:藿香、紫苏叶、大腹皮、炒白术、厚朴、半夏曲、白芷、桔梗、甘草、茯苓。

若吐泻频紧,吐泻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合纯阳正气丸以芳香化湿,温中散寒。

3.寒湿困脾证候:肢体浮肿,色悴声短,口中不渴,身重纳呆,便溏溲清,四肢不温。

舌苔厚腻而润,脉象沉细。

治则: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方:实脾饮。

方药:制附子、干姜、炒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草果、茯苓、甘草、生姜五片、大枣五枚。

若身目发黄,黄而晦暗者,加茵陈。

若腹部胀满如囊裹水,尿短少者,加车前子、猪苓、怀牛膝、青皮等行气利水。

以上关于寒湿困脾证的辨证施治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的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小编的文章可以对您有帮助。

脾胃虚弱,湿热,湿病的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湿热,湿病的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湿热,湿病的辨证论治脾胃虚弱载自江南浪子《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要分型的,不能乱用药,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成药较少,可汤药调理。

脾胃虚弱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

水煎,日1剂,分3次服。

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

脾胃虚弱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方药:参苓白术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以仁理气健脾化湿. 脾胃虚弱的饮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

湿阻脾胃证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

湿阻脾胃证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

湿阻脾胃证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关于《湿阻脾胃证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湿阻肠胃证在中医药学上普遍的一种征候,一般来讲,在出現湿阻肠胃证后,大伙儿能用以下中医方法开展中医辨证论治,其可具有理想化的实际效果。

湿困肠胃病症:身体困乏而重,或头昏脑胀如裹,胸闷气短腹胀,纳食不香,嘴中黏腻无气味,大便糖稀,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率濡滑。

治疗方式:芳香化湿。

中药方剂:藿香正气散。

本证关键指湿从寒化的湿寒证,意味着方为藿香正气散,具备非常好的利湿作用。

聚瑞以藿香、紫苏叶、茯苓、白芍芳香化湿;姜厚朴、法夏、白术茯苓苦温化湿;大腹皮、薏苡仁淡渗清热利湿。

集芬芳、苦温、淡渗于一方,并相互配合橘梗通宣肺气虚,甘草甘缓解中,共奏温化寒湿之效。

若边有清甜味者,加佩兰以提升芳香化浊之手。

若兼见食滞嗳腐吞酸者,再加山楂果、电音之王、鸡内金助消化温胃。

若腹胀大便糖稀者,共用平胃散,以提高健脾胃化湿的功效。

若兼具表证热寒者,加荆芥、防风辛散表邪。

寒湿中阻病症:脘痞闷似痛,纳呆,排便难受,嘴中苦而黏腻,渴不欲饮,四肢困重,或有身热不扬,汗出而热没退,舌苔黄厚,脉濡数。

治疗方式:清热解毒利湿。

中药方剂:王氏连朴饮。

己方以黄芩、山栀微寒清热解毒化湿;法夏、姜厚朴运脾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香豉中和清热解毒,醒脾去湿。

也可以加长石、鲜荷叶、薏米仁清泻渗湿。

脘连腹胀,加茯苓、大腹皮行气宽满。

身重痛者,加木防己去湿通脉止疼。

本证又可吞食甘露消毒丹,每服5-10g,日服2次,以清热祛湿,芳香化浊。

脾虚湿滞病症:四肢乏力,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倦力,厌食油腻感,舌苔薄腻或舌色胖淡。

治疗方式:健脾化湿。

中药方剂:香砂六君子汤。

己方以党参、薏苡仁、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法半夏、茯苓理汽化湿;甘松、白蔻和胃醒脾。

可加茯苓、藿香升清化湿。

如面浮肢肿者,加黄芩、荷兰豆、苡仁养血清热利湿消肿。

湿阻病中,还有一部分病人,在炎夏时节,出現闹心口干,无汗或流汗较少,发热不退,胸闷气短,纳呆,神疲倦力,舌苔腻,脉数,此乃暑湿外袭,别名“疰夏”,能用鲜藿香、鲜荷叶、羌活、香薄荷、板蓝根冲剂、六一散等清化暑湿,每能获效。

中医视角下湿气的分类与辨证

中医视角下湿气的分类与辨证

中医视角下湿气的分类与辨证湿气是中医常用的术语之一,它是指体内湿液过多或湿气外邪侵袭引起的一种病理变化。

湿气病症常见于湿地或潮湿环境,但也可以因饮食不当、体质虚弱等原因而产生。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可以大致分为内湿与外湿,每一类又有不同的辨证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探讨湿气的分类与辨证。

一、内湿的分类与辨证内湿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或脏腑功能虚弱,湿气在体内停滞不散所引起的。

根据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内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脾胃湿滞:主要症状为胃脘痞闷、纳呆、食少便溏、舌苔厚腻等。

辨证时可观察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脉象沉滑等。

2. 肺脾两虚湿阻:主要症状为乏力倦怠、容易出汗、运动后气短、食欲减退等。

辨证时可观察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象虚弱等。

3. 肝脾湿热:主要症状为口苦烦渴、大便黏滞、尿黄短赤等。

辨证时可观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数滑等。

二、外湿的分类与辨证外湿是由于外界湿邪侵袭致使机体阳气不能发散,导致湿邪留滞在体内而发生的病理变化。

根据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外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风湿外湿:主要症状为关节酸痛、身体沉重、动作不灵活等。

辨证时可观察关节红肿疼痛,肢体困重,脉象浮肿等。

2. 湿热外湿: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出汗多、口渴尿赤等。

辨证时可观察发热口渴,尿黄而短,脉象浮数等。

3. 湿寒外湿:主要症状为体重增加、四肢酸软、畏寒不欲动等。

辨证时可观察肢体沉重,畏寒肢冷,脉象紧缩等。

三、辨证治疗湿气根据不同类型的湿气,中医在辨证上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湿气的方法:1. 燥湿祛湿法:适用于湿邪内盛、气机不畅的症状,可以采用泽漆汤、祛湿化痰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2. 补脾祛湿法:适用于湿邪偏盛于脾经的症状,可选用理中丸、小建中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3. 清热祛湿法:适用于湿气内溢、气机郁滞的症状,可以采用龙胆泻肝汤、瞿塘峡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4. 祛风祛湿法:适用于风湿湿邪阻遏经络的症状,可选用桂枝茯苓丸、乌药湿挂膏等方剂进行治疗。

湿阻的辨证论治

湿阻的辨证论治

湿阻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湿阻的辨证要点在于分清寒热,即寒湿证与湿热证。

两者的共同表现有脘闷,身重,纳呆,苔腻,脉濡等,两者的鉴别则可从体温、口味、舌苔、脉象等方面进行比较。

寒湿证身重而恶寒,脘腹痞闷,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证身重而有热,脘痞似痛,不喜揉按,口中苦而粘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二、治疗原则治疗本病,一是祛湿,一是运脾。

祛湿即是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运脾即是恢复被困之脾胃功能。

祛湿有助于运脾,运脾也有助于祛湿。

1、祛湿《本草纲目·十剂》有“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燥之。

”的记载。

可见其主张用风药、燥药、利药以祛湿。

临床根据湿是否寒化、热化,最常采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苦寒燥湿治法,不论寒化、热化,均须佐以淡渗之品,有时亦佐以风药以胜湿。

2、运脾运脾泛指运脾、健脾、醒脾等法以健运脾胃,恢复脾之运化水湿之功能,故《证治汇补·湿症》说:“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

”脾虚生湿为主者,治以健脾,佐以化湿;湿困而脾运呆顿者,治以醒脾、运脾为治,兼以化湿。

湿从寒化,伤及脾阳者,除苦温燥湿外,还应配合温运脾阳之法。

湿从热化,伤及脾阴者,又当化湿养阴并治,清热化湿而不伤阴,生津养阴而不助湿。

总之,治疗湿阻,方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轻指剂量宜轻,轻可去实;疏指应疏利气机,顺其脾胃升降;灵指方药有效,结构灵活;动指方药不宜呆滞,忌用腻滞之晶。

轻疏灵动,一则可使湿邪得以透达,再则可使脾运得以健旺。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湿》说:“总以苦辛寒治湿热,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

”三、分证论治湿困脾胃症状: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腻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搏濡滑。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

本证主要指湿从寒化的寒湿证,代表方为藿香正气散,具有很好的化湿功效。

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寒湿困阻、湿热内蕴、中焦气滞脾胃辩证治疗

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寒湿困阻、湿热内蕴、中焦气滞脾胃辩证治疗

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寒湿困阻、湿热内蕴、中焦气滞脾胃辩证治疗同样是腹胀、吃不下饭、拉肚子,有的是虚寒引起的,有的是湿热导致的。

有的和脾胃气机不调有关...所以,仔细分辨病因和类型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知道来用哪种方法来调理,应该选择哪类药材和食物,做到对症调养。

一、脾胃气虚脾胃气虚是指由于脾(胃)气不足而引起的脾胃受纳、腐熟及运化功能失常,常因年老体弱、久病、过劳或过逸引起。

主要表现腹胀纳呆,食后胀基,泻泄,肢体倦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严重者出现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中气下陷症状,亦会出现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症状。

治疗原则以补益脾气为主。

常用药材山药、大枣、白扁豆、莲子、芡实、人参、党参、白术、黄芪等。

饮食调理大枣、山药、粳米、糯米、粟米、锅巴、熟藕、栗子、黄豆、豆腐、扁豆、豇豆、牛肉、羊肉、鸡肉、免肉、牛肚、猪肚、鲫鱼、莲子、芡实、鹌鹑、土豆、香菇等二、脾胃阳虚脾胃阳虚是指由于脾胃阳气虚弱、失于温运、阴寒内生而引起的一系列脾胃不通症状,常因脾胃气虚加重或者过食生冷、风寒侵袭、误用寒凉药物导致耗伤阳气所致。

主要表现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空腹痛重,饭后痛減,易犯吐清水,纳呆腹胀大便完谷不化,便溏泻泄,呕吐,小便清长或不利,白带多而清稀,形寒肢冷畏寒喜暖,面目失华或浮肿,舌苔白滑等。

治疗原则以温脾暖胃、缓急止痛为主。

常用药材干姜、高良姜、大枣、肉桂、丁香、内豆蔻、佛手、花椒等。

饮食调理羊肉、牛肉、鸡肉、生姜、干姜、葱、砂仁、肉桂、小茴香、韭菜、大蒜、胡椒、花椒、肉豆蔻、红糖等三、寒湿困阻寒湿困阻是指由于寒湿内盛、脾阳不振、胃气凝滞而致脾的运化失常,胃失和降,常因冒雨涉水,或因气候阴冷潮湿,或久居寒湿之地引起。

主要表现脘腹痞闷胀满,胃院冷痛,呃逆,恶心呕吐,纳呆,泻泄,口泛清水,头身困重,形寒肢冷,腹痛便溏,妇女白带量多清稀,小便短少,水肿等。

寒湿困脾的中医辨证治疗

寒湿困脾的中医辨证治疗

寒湿困脾的中医辨证治疗
寒湿困脾是中医术语,用于描述脾经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身体状况。

脾经主要掌管消化、吸收和运输水湿等功能,在寒湿环境的刺激下容易出现失调症状。

以下是中医辨证治疗寒湿困脾的常用方法:
1. 温中健脾:使用温中祛寒的中药,如附子、干姜、制附片等,以温暖脾胃,增加消化力和免疫力。

2. 利水渗湿:采用利水渗湿的中药,如茯苓、车前子、猪苓等,来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脾功能。

3. 健脾化湿: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用于补益脾气、促进水湿的运化。

4. 调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寒凉食物,多食用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姜、粳米、山药等,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5. 穴位保健: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足三里、关元、大横等穴位,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上述治疗方法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来选择使用。

建议您在接受中医治疗之前,先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

【段亚亭:除湿汤-脾胃功能差,湿气重的湿阻症】4

【段亚亭:除湿汤-脾胃功能差,湿气重的湿阻症】4

【段亚亭:除湿汤-脾胃功能差,湿气重的湿阻症】4祛湿之前:一定要分清是湿热还是寒湿1、最直观也最靠谱的就是看舌头。

注意看舌头的时候不要一大早起来就看,不要吃完饭就看,不要喝完酒或者饮料就看,不要晚上在日光灯下看。

湿热的舌头是怎么样的呢?湿热的:舌头颜色是红的,舌苔黄黄的厚厚的。

寒湿的舌头是什么样的呢?寒湿的:舌体胖大,有齿痕,这齿痕就像裙子的边一样。

舌体的颜色是白的,舌苔也是白白的厚厚的,有的舌苔上面漂浮着一层水汽。

2、从小便来区分。

湿热体质的人:小便会发黄,味道很重。

寒湿体质的人:小便清长没有什么味道,如水一样。

大自然也是这样的,夏天的时候,喝水汹涌很黄很浑浊,冬天的时候喝水澄澈冷清。

3、从大便来区分。

寒湿与湿热都会导致腹泻。

湿热导致的腹泻:又急又猛,所谓暴迫下注,里急后重,上完厕所肛门有灼热的感觉,拉出来的便便非常热。

寒湿导致的腹泻:程度缓慢,肛门并不灼热,吃点生冷油腻的食物就坏肚子,一天要上好几次厕所。

每次都是一点点,不成形,很稀薄,中医叫便溏。

小伙伴们记住:所有的慢性腹泻都是脾胃虚寒造成的。

如果你排气,感觉这个气很臭很热说明是湿热。

4、从体味来区分。

湿热体质的人:体味很重,什么狐臭啊,腋臭啊,脚臭的等等,一天洗好几个澡也挡不住他的重口味。

西方人是典型的湿热体质,身上的味道真不敢恭维。

寒湿体质的人:不怎么出汗,身上基本上没有啥味道。

如果是妹子,还可以仔细观察你的白带:白带多色黄味重就是湿热下注,白带量少清淅如水就是寒湿。

5、从自我的感觉来区分。

这个寒湿与湿热区别就在一个字上,寒与热。

寒湿,重点在寒,湿为阴邪,寒也是阴邪,寒湿则阴上加阴。

所以,寒湿的人一定会阳虚,阴盛阳衰,会怕冷,怕吹风,怕吃凉东西。

寒湿内阻,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淤血经络不通,不通就痛,所以寒湿体质的人会觉得全是哪都疼。

湿热,重点在热,因为湿所以运化不了,因为热所以吃一点滋补厚腻的东西就会上火,口臭啊,口疮啊,长痘痘啊等。

湿阻的辨证论治

湿阻的辨证论治

湿阻的辨证论治提要:一. 病因二. 湿阻病的流行学调查三. 湿阻的辨证论治四. 湿阻的辨治要点五. 湿阻的治疗禁忌湿为自然界正常气候之一,有滋润万物,令其繁华等作用。

是人所生活的外界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然湿气太过,则成为湿邪,对人体有害,易使人精神倦怠,胃纳呆滞,风湿病迭起。

前人对此早有认识。

据近代医学气象研究表明,湿气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最近美国五个州对从事11种工业生产的1500名雇员进行调查,空气中相对湿度提高80%时,工业生产中的意外事故就增加1/3。

……美国霍普金斯医疗中心测试显示,严重的潮湿会产生头晕、胃痛、痉挛、复视及视力模糊等症状(见1994年5月24日健康报)。

充分说明中医学有关湿病论述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表现为云雾雨露冰雪外侵而发,内湿由贪凉饮冷,损伤脾胃而成。

湿为阴寒之邪,与水异名而同类。

散则为湿,聚则为水,积而成饮,凝而成痰。

因其流动性强,随气血运行无处不到,内至脏腑、骨骼、脑髓;外而皮肤、肌肉、筋脉、四肢百骸。

因之,其发病范围甚广,种类繁多。

这里仅将常见的湿阻病作一举隅性介绍:【病因】湿阻是指湿邪阻滞脾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

但湿为土令,寄旺于四时,临证中其它季节亦常见到。

清·叶天士根据江南水乡,沟渠纵横,暑期过长,热迫湿蒸,人处其中,易患湿病的特点,明确提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的观点。

后人亦多以北方干燥,刚劲多风,湿邪不甚,而予以忽视。

余通过多年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湿病不仅南方独有,北方亦不少见。

只是感邪途径少异,受侵脏腑不同而已。

【湿阻病的流行学调查】为了深化湿病的认识,余曾指导研究生于1987年10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对常见湿病之一湿阻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脾胃,以全身困重倦怠,胸闷脘痞,腹胀纳呆,口粘苔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调查结果表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餐次、餐时无规律,进餐过快,嗜食肥甘、生冷等),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占已知发病因素的1/2强。

脾胃从湿燥辨证,祛湿养阴

脾胃从湿燥辨证,祛湿养阴

脾胃从湿燥辨证,祛湿养阴湿为阴邪,为⽔液代谢异常,⽔湿泛滥所致;浊⼜为湿邪久停,凝滞⽽成。

湿邪易阻遏清阳,凝滞⽪肤,逆于腠理,痹阻经络,停滞三焦,根据湿邪停留部位的不同则临床表现亦不同。

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易滋⽣内湿,湿邪久留则有化浊、化热、化痰、伤阳、阻滞⽓机⾎运等弊端。

湿邪致病以⾆苔表现为特点,根据⾆苔的厚薄、部位、颜⾊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

祛湿之法众多,我认为“脾为⽣湿之源”,临床应⽤祛湿之法,注重健脾化湿、芳⾹化湿、温阳化湿、和胃化湿、清热燥湿、祛风化湿、利⽔渗湿、祛湿解毒等治法的临床运⽤。

①湿滞中焦,选⽤草果、砂仁、陈⽪、枳壳、化橘红、⽩⾖蔻、草⾖蔻、荜茇芳⾹化湿;羌活、独活、防风、⽩芷祛风化湿;泽泻、车前⼦、⽟⽶须、⽵叶利⽔渗湿;②湿滞胃脘,选⽤⽵茹、姜半夏、淡⾖豉、⾕芽、麦芽、蚕沙、⽊⽠、荷叶和胃化湿;③脾虚湿蕴,选⽤茯苓、⽩术、薏苡仁健脾化湿;④寒湿内蕴,选⽤半夏、苍术、藿⾹、佩兰温阳燥湿;⑤湿热内蕴,选⽤黄连、黄芩、黄柏、栀⼦、苦参、⼟茯苓清热燥湿;⑥湿邪停滞⽇久,形成浊毒,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配伍⼭慈菇、半边莲、⽩花蛇⾆草、藤梨根、蜂房、刺猬⽪等清热解毒化浊。

湿邪⽇久,与瘀⾎胶着,则与活⾎化瘀法同⽤。

从燥辨证,当考虑以下因素:因季节不同,如秋季多燥;因地域不同,如西北多燥;因体质不同,如⽼年⼈多阴虚内燥;因疾病不同,如⼤汗、⼤泻后津液丢失致燥;因湿热久留,致湿热伤阴;因⾎虚不⾜,⾎虚风燥等。

内燥证在胃表现为纳差、⼝⼲渴、胃脘疼痛;在肠可见肠燥便秘;在肝则见眼⼲、易怒、胁痛;在肾则见颧红、⼿⾜⼼热、腰膝酸软、盗汗等。

养阴之法有滋胃阴、肝阴、肾阴、润肠等之别。

①胃阴不⾜,选⽤⽟⽵、麦冬、⽯斛、沙参、百合、黄精滋阴养胃;②肝阴不⾜,选⽤⽩芍、当归、⽣地黄滋阴柔肝;③肾阴亏虚,选⽤⼥贞⼦、墨旱莲、天冬、熟地黄、枸杞⼦、制⾸乌、⼭萸⾁、五味⼦滋养肾阴;④阴⾎亏虚,选⽤当归、阿胶、龟甲胶养⾎润燥;⑤肠燥津亏,选⽤⽞参、⽣地黄、麦冬、当归滋阴润肠;⑥阴虚内热,选⽤知母、⽣地黄、天花粉、鳖甲、龟板滋阴清热;⑦阴虚不寐,选⽤百合、龙眼⾁、柏⼦仁、炒枣仁滋阴安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