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掉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
告别“负面标签”,探索“自我形象”
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对象青春期自我形象?【活动主题】告别“负面标签”,探索“自我形象”【教学理念】在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 Erison)的人生八阶段理论中,青春期(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属于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在这个人生阶段,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还没有建立起来,还需要进行多层面的探索和实验,但社会(尤其是父母)对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已经有所规定和期待,于是二者之间经常构成巨大的冲突。
进入我们学校后,很多学生因为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容易适应不良,一部分学生因为中考不理想,在与他人的不恰当比较中产生了“我不行”的思维模式,进而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标签、重建自信成了我这节心理辅导课的主题。
高中生由于性意识的觉醒和逐渐发育成熟,不仅自我意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且自我意识的内容也进一步丰富和深刻了。
高中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充满自我炫耀的冲动,喜欢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把权威、传统和社会规范看在眼里,惟我独尊,我行我素,总是强调自己、维护自己。
这种表现常被人们误解为妄自尊大,自私自利。
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比较脆弱和不自信的,很在乎外界给予的评价。
现实生活中也可看到高中生不够自信的一面。
很多学生喜欢给别人或自己“贴标签”,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我胆子太小,我不行”、“我不善于言谈”、“我很容易紧张”、“我过于谨慎”、“我太粗心”、“我多愁善感”等;老师们也往往喜欢给学生贴譬如“好学生”、“调皮捣蛋的学生”、“不听话的学生”等标签;家长们也喜欢给孩子贴上诸如“我的孩子不聪明,脑子苯”、“我的孩子做事慢慢吞吞”等消极标签。
同学们被自己或老师及其他人贴上这些消极标签后,就不断地用消极标签暗示自己:“我胆子小”、“我不会”、“我不行”等等,自卑心理由此产生,自信心也因此不断下降。
可以说消极自我标签已经成了打击高中生自信心的一大杀手。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今天给大家分享如何把积极的、正面的心理导向输入给孩子。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一个十岁的小女孩,眼神暗淡,精神颓废,丝毫看不出这个年龄应有的活泼与生机。
是什么让她变成现在这副死气沉沉的模样呢?小女孩说,在她5岁时她妈妈说的一句话改变了她。
那时她特别爱跳舞,也喜欢穿裙子。
有一次她想让妈妈给她买一条公主裙,不料妈妈轻蔑地瞟了她一眼说:“你看你那两条粗腿,难看死了,还穿裙子?”从此以后,她就变得极度自惭形秽了。
连最亲的人都如此贬低自己,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大学校园里活跃着这样一个男孩,他阳光乐观,健谈幽默,跟所有人都合得来。
但他却是一个有异于常人的人——面部有一半都被深褐色的胎记所覆盖。
他的一位同学实在难掩心中好奇,问他:“你好像对你的脸一点都不在乎,这是为什么?”男孩哈哈一笑,娓娓道来:“我从来不认为我的胎记是我见不得人的缺陷,相反,我为我的胎记而骄傲!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我说,上帝很喜欢我,所以在我出生的时候就给我打上了这个印记,好让他记住我。
这个印记,是上帝送给我的特别的礼物,别人是没有的哦!所以,我为我的胎记而荣。
”以上两个故事都是我多年前听到的真实故事,印象十分深刻。
父母的话,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影响何其深远!它可以让身体健全的孩子心灵残缺,也可以让一个身体残缺的孩子拥有健全的心灵。
越是年幼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影响。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家长与老师都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他们的话当然都是对的。
例如,有个朋友说她小时候第一次见茼蒿,家长随口说句:“这个菜味重,小孩子是不爱吃的。
”然后她就确信自己是不爱吃这种菜的,一直到前几年,有一次尝了一口想试试有多难吃,没想到却从此爱上了茼蒿菜。
还有人因为小学音乐老师的一句评价“你根本就不是唱歌的料!”从此与唱歌绝缘。
因此,为了不因自己的无心之语而伤害到孩子,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在某些消极的话语不假思索地涌上心头,想一吐为快之前,我们有必要好好斟酌一下,如何以积极而非消极的方式来回应孩子。
帮孩子撕下“强迫症”的标签
帮孩子撕下“强迫症”的标签【摘要】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孩子贴上“强迫症”标签,这会限制他们的发展。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提供支持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鼓励孩子接受专业帮助,并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也是帮助他们摆脱强迫症的关键。
撤下“强迫症”标签,给孩子更多可能性,重建与孩子之间的连接,愿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长。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强迫症,让他们享受更加自由、快乐的成长过程。
【关键词】强迫症、孩子、标签、行为、自信心、支持、理解、专业帮助、家庭环境、可能性、连接、健康成长、和睦、撤下、重建、帮助、挑战刻板印象、积极、愿望。
1. 引言1.1 了解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通常表现为强烈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这些强迫思维和行为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焦虑,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交交往。
强迫症的症状包括反复检查、反复清洗、反复计数等等,患者往往无法控制这些行为,需要借助专业帮助来缓解症状。
了解强迫症的症状和特点对于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困扰至关重要。
家长和老师应该了解强迫症的发病机制,明白孩子的行为并非出于恶意或任性,而是疾病造成的结果。
通过对强迫症的深入了解,家长和老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痛苦和困惑,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了解强迫症也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正确引导孩子,避免过度干预或过度忽视孩子的行为。
只有通过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困惑,才能给予他们正确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强迫症的挑战。
通过深入了解强迫症,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摆脱这种困扰,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中。
1.2 挑战对强迫症的刻板印象强迫症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障碍,常常被误解和刻板印象所困扰。
许多人对强迫症的理解停留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夸张夸大的表现,认为患有强迫症的人只是一种怪异的行为表现。
这种误解不仅影响了公众对强迫症患者的态度,也给患者本身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歧视。
挑战对强迫症的刻板印象,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这种疾病的本质。
教育笔记-撕下坏标签
教育笔记:撕下坏标签教育笔记:撕下坏标签来源xx 教育笔记:撕下坏标签“标签的心理作用,就是当孩子被贴上‘不可救药’的标签后,就难以撕去,造成不可弥补的预期杀伤力。
〞这是我从王秀园的著作《儿童心理魔法书》中摘抄的一段。
还记得曾经读过心理学著作中有一个引自古代希腊神话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提出:父母、师长假设以正面的信念期待孩子能成为什么,将来孩子就会成为什么。
外表上看,以上两段是在陈述不同的观点,但细细品味下,它们其实是在诉说着同一件事:那就是“关注的效应、爱的效应、信任的效应、期望的效应〞。
作为一名工作在学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正观念,正视幼儿刻不容缓。
记得有这样一件事:因为个人原因,我从10月份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班级进行教学工作。
刚进入这个班级,我就听原来的老师介绍了班里的几个比拟“特殊〞的孩子,也从孩子们的嘴里知道了他们比拟典型的“事例〞。
而吉吉那么是这几个孩子里的一个。
只要是他认为好玩的事情,他可以不顾一切去玩:可以放弃规那么;放弃对与不对的判断;甚至可以说出让奶奶替他上幼儿园学本领的话。
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虽然常常批评,但仍对他很无奈;而在班级其他孩子的心目中,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爱“捣乱〞的孩子。
听到这么多对他的评价,我也就不自觉在心里给他贴上了一张“坏标签〞。
一天,我带着孩子们从六角厅回教室,途中要路经一面贴有他们精彩照片的主题墙,可是我突然发现主题墙上的两张照片被撕下了一半,破碎的照片挂在那很是难看。
我生气地问孩子们:“是谁干了这件事。
〞孩子们都摇摇头告诉我:不是我做的。
但有一个孩子却告诉我:“是吉吉做的。
〞于是我便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大声的质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做……是你撕坏的,请你去把他修补好,今天的角色游戏你不用玩了,好好想想自己错在哪?〞他马上就哭了出来,还跑来拉住我的衣服嚷嚷着:“不是我撕的呀,我要玩角色游戏呀……〞看着他这样冲动地情绪和行为,我更生气了:“不是你撕得,为什么别人会说你,你一定做的有问题……〞经过几番僵持,也许他见眼泪攻势对老师毫无一点用处,便说了一句:“就算是我撕得吧,我知道错了,我下次不这样做了,你让我玩角色游戏吧!〞见他稍有悔意,我便不再那么坚持,便提出只要他修补好那些照片,老师便原谅他。
揭掉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
揭掉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班主任工作除了表现在使学生健康、理性的个性与个体得到发展以外,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心情愉快、积极向上。
作为小学的班主任,我习惯了每天用语言用表情用身体的接触来向孩子表达:你真棒!你是好样的!做的真不错!有进步了……在班级管理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些正面的鼓励带给孩子的变化,可是这一次我也感受到了“负面标签”的强大副作用。
那是一次课间,孩子们跑过来告诉我,男生小欣用铅笔戳伤了同桌的手腕,我赶过去时,个头不大的小欣正瞪着眼睛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看着我走过来,他抹了一把眼泪,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反正我已经不是好孩子了”。
用铅笔戳伤同学,这本身是件多么危险的事情,联想到小欣平时对同学吹毛求疵,总是惹是生非,我心里的火不打一处来。
可是一瞬间,“反正我已经不是好孩子了”这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我,是谁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只有8岁的孩子认定了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好孩子了,那话语里有不服气,更有着一种绝望和赌气的情绪。
儿童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我们成年人却往往因为他们一时难以达到我们的要求,就不经意地给孩子贴上“顽皮”、“自私”、“懒惰”、“粗鲁”、“拖拉”、“胆小”、“粗心大意”等等的标签。
而一旦孩子被贴上了这种种标签,他们就慢慢在这样的负面标签中失去了自信、自尊,他们的行为会越来越倾向于如此,他们会认为,“我根本不需要努力,我知道我很懒惰。
”或者“我有什么好在乎的,反正他们认定我顽皮捣蛋。
”如果父母替儿女贴负面标签,他们一定会照这样去做,而且很难改变。
想到这里,我看了看知道自己做了错事而惴惴不安,却又故意装作满不在乎的小欣,立刻向周围的同学说:有天生的好孩子吗?孩子们愣了一下,我又问:有婴儿出生就是好孩子或者坏孩子吗?这下他们反应过来了,纷纷答:没有,不可能。
我又接着说:只要你从现在起,不断的做好事,就是好孩子,一直做坏事就会是坏孩子,就是这样简单。
看到自己闯了祸,换来的是老师的这些话,小欣在一旁愣住了我处理好了受伤同学的伤口,把小欣悄悄带到一边,轻声地问他:“老师知道,别人说你不是好孩子,你心里一定很难过,能告诉老师谁说你不是好孩子吗?”小欣立刻大声说:“我爸爸我妈妈,说我跟哥哥学坏了。
别让坏标签的暗流主宰孩子的世界
别让坏标签的暗流主宰孩子的世界摘要:生活中父母难免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进行批评或者抱怨,如果这些批评和抱怨经常性地发生,就像给孩子贴上不良标签,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
本文列举一些家庭教育中常见的消极标签,并进一步阐述这些消极标签对孩子自我意识、自卑心理及亲子关系的危害和影响。
关键词:结论标签不当标签孩子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难免对孩子会有抱怨、批评或者评价,这些评价和抱怨就会内化为孩子自我的一部分,从而影响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
有句话说得好:批评和责骂可以使天才变成白痴,表扬和赞美可以使白痴变成天才。
本文主要谈谈批评和抱怨的标签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家长口中常用的结论标签1.“脑袋笨”家长在孩子正式上学之前都喜欢教他们一些东西,如唐诗、基础拼音或简单的加减法等,以使孩子上学时有一个好的基础或者以显示比其他孩子优秀。
但是有的孩子智力发育水平还不能接受所教的东西,所以总是学不会。
家长教得不耐烦时,就指责孩子“脑袋笨”。
家长经常这样数落,就相当于把“笨”字从小种在孩子心里。
2.“不用心”年龄小的孩子贪玩、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有时候做起事情来丢三落四,爸爸妈妈吩咐的事情转眼就忘记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一时贪玩没有做,学过的东西也有可能总是忘记。
其实这些都属正常现象,但是有的家长偏偏忽略孩子的天性,对孩子的这些问题只是一味地批评,如:“你怎么做事情就不知道用心呢,什么都忘记。
”如果孩子一时改不掉,家长就会在他面前不断地说。
有的家长还喜欢在别人面前倒苦水、抱怨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产生厌烦心理,做什么事情都不认真。
3.“没用”孩子们在一起玩,很容易发生矛盾,打架是经常的事情。
如果一个孩子被打,没有反抗,他的父母就觉得他没用。
下次发生类似的事情,家长就会这样说:“这孩子可没用了,上次就是这样……”有时候家长也会因为心疼而“怒其不争”或者觉得没有面子,因此骂孩子。
这就在无形中给孩子贴上了“没用”的标签。
如何撕掉孩子的负面标签读后感
如何撕掉孩子的负面标签读后感读了《如何撕掉孩子的负面标签》之后,我感触颇深,孩子的生命充满无限可能。
对孩子来讲,任何时候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
孩子优秀与否,都取决于父母教育的态度。
如何撕掉孩子的负面标签,是父母最需要做的功课。
每个孩子从小到大,都被父母训斥和责怪过。
这些话语,虽然不经意,但都在孩子心上留下了伤痕。
有时候,父母或许因为生气,或许一时情急,有心或者无意的把孩子某方面缺点无限放大,说出了负面的话语。
这些负面标签不仅影响到了孩子的感受,也影响到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可能真的就会禁锢到这个负面角色里,往这些负面标签的方向去成长。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出色。
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态度。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帮孩子撕去这些负面标签,帮孩子从这些负面角色里面走出来,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关键就是:家长要去寻找和肯定孩子的优点,而不是指责和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
只要肯于、善于发现,孩子总有亮点值得被赞赏。
列举孩子做好的一件事,对他进行鼓励,告诉他你能做到;注意孩子的一次进步,对他进行强化,你今天这样做很好;甚至是孩子犯错误时,也不要太强化他的错误,而是去分析和赞赏他积极的补救措施。
这一切都可以帮孩子扭转态度,让孩子看到全新的不同的自己,感受到不是活在以前父母亲或者别人认为的那个旧角色里面,知道原来我也可以!家长还可以主动的创造机会、提供方法,让孩子能够学着去做,去认识自己,让孩子明白原来我可以这样做,而且这样我是可以成功的。
有时候孩子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怎么去改变。
家长开动脑筋,从小的地方着手,给孩子提供方法、提供机会、帮助孩子,让孩子经历到成功的经验,慢慢就能明白,原来这样我就可以做到。
对孩子来讲任何时候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关键是父母要用心掌握技巧并积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警惕“坏标签”对学生的危害
警惕“坏标签”对学生的危害诸城市文化路小学殷波贤新学期开学,我们班转来两个孪生兄弟,王昊和王明,刚来的时候,两个人怯生生地看着老师,没等我问,他们的妈妈便和我说:“我们这两个孩子,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也不好,老师你可要留心呀!”我分明看到了孪生兄弟俩迷惘的表情。
果然,这两个孩子的与他妈说的如出一辙,上课不会听讲,下课追逐打闹,不到一周的时间,许多同学都向我反映他俩的表现,甚至有些家长还找到我要给自己的孩子调位,不和他俩同桌,任课教师也屡次向我反映他俩很差的表现。
为此,我经常指责他俩,并严厉警告他如果再发生违犯纪律的情况,让家长来。
同时,在班上,我旁敲侧击对全班同学说:“本来我们班是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但自从某两个不和谐的人来到我班之后,就乱了,这样的人,我们班是不欢迎的。
”并且,我采取许多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意见,把他俩按排成同桌。
可是,一切办法,都用尽了,可他俩仍我行我素,只好,我把他俩的家长叫来,可是他的家长除了大声呵斥和拳打脚踢之外,似乎也拿他没办法。
自从这两个孩子破罐了破摔了,同学们都不敢也不愿和他玩,同学们的歧视和教师的不赏识使他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简直成了班级的“害群之马”。
面对这两个孩子的表现,我陷入了沉思,我扪心自问:“我赏识过这俩个孩子吗?我是不是从刚开始就受他妈的影响,把他俩贴上了“差孩子”“坏孩子”的标签。
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差孩子”“坏孩子”“笨蛋”等符合心理条件的标签时,那么这个标签将掩盖他的所有其他品质,甚至是优点,我就是被他妈的话影响,给他俩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
怎样才能改变他俩呢?我决定摒弃标签作用的影响,我开始发现他们的优点,通过发现,他们俩其实有很多优点。
一天早上,我发现王昊、王明两人在打扫卫生,两人打扫得非常认真,我忽然意识到我应该做些什么,早会时,我面对全班同学,大声地说:“今天早上的值日生有两个人打扫得非常认真,老师在旁边观察了很久,他俩的表现令老师很感动,老师很喜欢他。
如何撕掉孩子的负面标签的读后感
如何撕掉孩子的负面标签的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我就像被人敲了一下脑袋,瞬间开窍了。
以前啊,我看那些给孩子乱贴标签的事儿,就觉得不太对劲儿,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文章一读,全明白了。
咱先说说这负面标签是咋回事儿吧。
就像文章里说的,好多家长或者大人,动不动就给孩子贴上“调皮鬼”“胆小鬼”“笨蛋”之类的标签。
这标签一贴上啊,就跟那胶水似的,死死粘在孩子身上。
孩子心里可委屈了,他们还没怎么着呢,就被大人这么定义了。
比如说我邻居家那小孩,本来就是好奇心重,偶尔捣个小乱,结果他爸妈老是说他是“调皮捣蛋没个正形”的孩子。
那孩子听多了,好像真的就越来越调皮,其实他就是想引起爸妈注意,想让爸妈看到他那些调皮背后的机灵劲儿呢。
文章里提到,要撕掉这些负面标签,首先得改变咱们大人自己的想法。
这可不容易啊,就像要改掉一个老毛病一样难。
但是呢,为了孩子,咱得努力呀。
咱不能老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得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就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那些负面标签就像乌云,把星星的光都给遮住了。
咱们得把乌云赶走,让星星的光透出来。
比如说我家小侄子,数学成绩不太好,以前我姐老是说他“数学笨蛋”。
后来我跟我姐说,你看这孩子画画可好了,想象力超级丰富,这就是他的优点啊。
我姐慢慢改变了看法,不再只盯着数学成绩,还鼓励小侄子用画画的方式去理解数学,你猜怎么着?小侄子对数学的兴趣居然慢慢提高了呢。
而且啊,这文章还强调了鼓励的重要性。
鼓励就像是给孩子的小宇宙加油,让他们充满能量。
可不能小看这鼓励的话,一句“你真棒”“你做得太好了”,就像魔法咒语一样,能让孩子高兴半天。
但是呢,这鼓励也得真诚,不能瞎夸。
要是孩子画了一幅歪歪扭扭的画,你非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画,孩子心里也明白你在敷衍他呢。
得具体地夸,比如说“你这画里的颜色搭配得特别好看,这个小细节处理得很有创意”,这样孩子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得好,下次就会更努力啦。
读完这文章,我就觉得啊,咱们大人可不能再随便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了。
如何撕掉孩子的负面标签的读后感
如何撕掉孩子的负面标签的读后感咱先说说这负面标签啊,就像那黏人的小贴纸,一旦贴上,想弄下来可不容易。
文章里举的那些例子,什么“你怎么这么笨”“你就是个调皮捣蛋鬼,没个正形”,这不就跟给孩子的脑袋上套了个紧箍咒似的嘛。
我就想起我邻居家那小孩,本来孩子就是画画的时候有点天马行空,不太按常规来,结果他爸妈老是说“你这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一点都不像样”。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负面标签。
那孩子现在画画的时候,都变得畏畏缩缩的,一点灵气都没了。
文章里强调得对,咱们得学会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孩子。
就好比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你不能因为它现在长得不像你想象中的玫瑰花,就说它是野草。
咱得像个寻宝的探险家,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比如说孩子可能数学不太好,但是他特别会讲故事啊,那咱们就得抓住这个优点,夸他是个“故事小能手”。
这一夸呀,就像给孩子的小宇宙注入了能量,他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很厉害,慢慢地,这种自信就会扩散到其他方面。
而且这撕掉负面标签,还得讲究个方法。
不是说今天说“我再也不说你笨了”,明天就全忘了,又开始贴新的标签。
得持之以恒地用正面的语言去鼓励孩子。
就像给孩子搭梯子,一步一步地把他往上抬,让他能够看到自己的潜力。
我觉得这篇文章最让我受益的地方就是,它让我意识到,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你给他什么样的反馈,他就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如果老是对着镜子皱眉头、说不好听的话,那镜子里的孩子也只能是愁眉苦脸的。
可要是咱每天对着镜子笑,夸他棒,那孩子肯定也是阳光灿烂的。
以后我要是有了孩子,或者在和周围孩子相处的时候,我可得把这篇文章里的道理牢牢记住。
坚决不随便给孩子贴那些讨厌的负面标签,而是要做个“标签清除大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里茁壮成长,变成最独特、最优秀的自己。
这篇文章就像是一本育儿秘籍,我得好好揣在怀里,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可别犯傻。
【智力开发】“负面标签”的弊端父母须警惕
【智力开发】“负面标签”的弊端父母须警惕生活中,常听见有的父母在闲谈时说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脑子笨,反应慢,不是学习那块料诸如此类的话。
父母大都出于无心,殊不知,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在孩子身上贴上了各种思维定势的负面标签。
虽然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出众,但当孩子没做到家长预期的成绩时,就会恨铁不成钢地顺嘴说出打击孩子的话,比如我家孩子就是内向、害羞,不爱说话。
脾气特别坏,不听话。
也许本意只是想用激将法让他们做得更好,但往往事与愿违,如果家长经常用负标签限定孩子,就会很容易使他们朝着负面发展。
比如说学园里有个叫做米米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米米妈妈就当着孩子的直面乐园老师说道:我家孩子动手能力特别高,在家教她直观的折纸、画画都研习不好!听见家长对孩子展开负面评价,老师立刻Voiteur米米。
当米米不会折纸的时候,您有没有用过打压她的词语或失落的语气?米米妈不好意思地表示说过孩子笨、不灵巧、比其他孩子差,还经常对她失望地叹气。
了解情况后,乐园老师劝诫米米妈不要用消极的语言打击孩子,平时交谈以夸奖为主,在睡觉前给她讲些励志的小故事,不时对她进行赞美。
在乐园中老师也对米米进行针对性引导,经常将她在乐园里创作的优秀绘画作品、创意作品贴在展览墙上,并引导其他小朋友对她的作品进行赞赏,现在米米和初变得自信了,和来时胆小不自信的米米完全不一样了。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做期盼效应说明,人的情感和观念可以相同程度地受周围人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就是他们最亲密无间、最信任的人,同时也对他们的价值观、自信心、人格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
我习惯把孩子比作一面镜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全然能够从孩子这面镜子上充分反映出。
经常以赞美、引导的语言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必定积极向上、悲观开朗,因为他们从最为在意的父母那里找出了自尊心、自信心,并且这种积极态度可以随着父母的确实逐渐增进,父母经常为孩子张贴上宝宝很酷真精明爸爸妈。
【家庭教育】莫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家庭教育】莫给孩子贴负面标签!贴负面标签,是培养孩子的大忌。
优秀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有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自信;问题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没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问题。
10月17日,西安一所小学放学后,发生了难以想象的一幕:有一些孩子,胸前戴着绿色的领巾,在人群中格外扎眼。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两个孩子嬉闹起来,孩子一脸愧疚、赶紧把“绿领巾”藏进书包,家长的脸上也满是尴尬。
对此,学校表述说道,给这些孩子配戴绿领巾的理由就是期望“鞭策差生上入,谋求早日穿上红领巾。
”可作为儿童青少年门诊的心理工作者,这样的做法简直让我们震惊。
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建立成熟的认知模式,处在学习、模仿的阶段,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着他笑,他就对着你笑;你告诉他“你不是好孩子”,他渐渐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真的不是“好孩子”,甚至自暴自弃。
曾经有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因为开学时老师对他说“你太内向了,交不到朋友”,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敏感、脆弱,生怕同学不喜欢自己,最后差点得了抑郁症。
张贴负面标签,就是培育孩子的大忌。
“杰出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存有信心,使孩子越来越存有自信心;问题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没信心,使孩子越来越存有问题。
”“绿领巾”哪怕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分割了等级,很难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失去信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一个孩子很容易、塑造一个孩子不容易,我们不能轻视孩子的情感。
在生活中,首先应该尽量发现孩子的长处,并给予鼓励和称赞;此外,对孩子的进步先肯定、再提要求,强化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而不是把他的“成果”放在一边,只说“再接再厉”;此外,即使对孩子不满意,也要适当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不可因为过分苛求或打骂,毁了孩子的将来。
撕下消极标签心理教育心得
撕下消极标签心理教育心得撕下消极标签心理教育心得引言消极标签是指我们在面对自己或者他人时,用消极、负面的词语或者形容词来描述或者定义自己或者他人。
这些消极标签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发展,使我们陷入自我怀疑、自卑和焦虑的情绪当中。
因此,了解消极标签的形成原因,并学会撕下这些标签,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第一部分:消极标签的形成消极标签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压力等。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经常以负面评价来指责孩子,比如“你太笨了”、“你做不好”,那么孩子容易形成消极标签,觉得自己确实是个“笨蛋”或者“失败者”。
在教育背景方面,学校的评价体系也会给学生贴上各种标签,比如优等生、差生、社交不良等。
这些标签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此外,社会压力也是造成消极标签形成的重要原因。
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往往很高,特别是在工作、学业上的表现。
如果我们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就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自卑和焦虑,形成消极标签。
第二部分:消极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消极标签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消极标签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当我们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无能或者不值得被爱时,我们会更加消极、消沉,对于事情的解决方法和思考方式也比较有限。
其次,消极标签容易导致自我怀疑和自卑。
当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时,我们会缺乏自信,难以面对挑战和困难,进一步影响自己的发展和取得成功。
此外,消极标签还会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我们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第三部分:如何撕下消极标签撕下消极标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逐渐改变消极的自我认知。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消极标签的存在,并承认我们受到了这些标签的影响。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从而开始走上撕下标签的道路。
撕掉孩子「不用心」的标签,父母只需做到这五步
撕掉孩子「不用心」的标签,父母只需做到这五步最近,同事经常向我吐槽:“孩子做作业,不用心,数学那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
”我能理解,陪做作业父母的满腔怒火。
但是简单,只是对掌握这些知识的大人而言,所谓会者不难。
「不用心」背后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幸好我有类似的经历,否则真被「不用心」这个表面现象给骗了。
我想起以前做家教的那个小女孩。
她妈经常说她「不用心」,她很无语,无力解释,也无力反抗。
数学作业,很多题目是老师上课讲过的题型,但是只要稍微变换一下形式,看似简单的题目,她要么花很长时间才能有思路,要么不知道怎么下笔。
我知道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对于解题需要的知识点,她没有掌握,所以遇到「穿着马甲」的题目,她很被动。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后,我为她量身定制了学习方案。
后来在期中考试时,她进步很大。
她兴奋地对我说:“老师,看到题目,我就知道要考哪个知识点,我知道该如何下手了。
我没有因为不用心而失分。
”我给她有效的解决方案得益于我之前的学习经历。
当年我也有类似的困扰。
上小学时,父母认为我「不用心」学习,想考上重点初中,基本没戏。
我只想用行动证明,他们给我贴的标签不合理。
当时我妈给我买了一本数学题库。
那本题库涵盖了小学各年级的题目类型,有解题步骤,有答案。
每天做完作业后,我把做的不顺手的题目,对照着目录,找到题库里类似的题目,参考着答案进行练习。
坚持了快一年,效果很明显,我的数学成绩考到了班上第一。
那年小升初的数学题目很难,班上其他同学的数学能考到80分,就不错了。
而我因为数学成绩几乎满分,让我脱颖而出,顺利进入重点初中。
父母感觉很意外,问我是怎么超常发挥的。
我心里偷着乐,「超常发挥」是因为我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日积月累的结果。
后来,我也会经常听到其他父母说“孩子很聪明,就是太马虎,不用心,该会做的题目都做错,不该失分的都失分了。
”其实,很多时候,表面现象是「不用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孩子「没掌握」。
如果不限制时间,孩子可以慢慢思考,最后可能给出或者蒙一个正确答案。
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究竟是怎么被贴上的
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究竟是怎么被贴上的负面标签,让小孩挣扎一辈子。
有时候,父母或许因为动气,或许一时情急,有心或者无意的把小孩某方面缺点无限放大,说出了负面的话语。
比如“你简直确实是一个笨蛋!你确实是爱挑食!你性格太内向了!”等等,给小孩贴上了一个负面标签。
这些负面标签不仅阻碍到了小孩的感受,也阻碍到了小孩的行为,小孩可能确实就会禁锢到那个负面角色里,往这些负面标签的方向去成长。
如何样才能帮小孩撕去这些负面标签,帮小孩从这些负面角色里面走出来呢?
下边一组漫画也许会告诉我们最有用的技巧:
查找机会
让小孩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制造机会让小孩另眼看待自己
让小孩无意中听到
你对他的正面评判
以身作则
记住小孩的那些专门时刻,
择机鼓舞他
当小孩又按照原先方式行事时,
表达你的感受和期望
假如小孩仍旧改不了他不行的行为时,家长也许会有点受挫,然而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陷在坏的情绪里头。
不要去强化小孩的负面行为,因为我们要做的不确实是撕去小孩的负面标签吗?
关心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确实不容易,然而,这也是身为父母最艰巨最必要的任务之一,因为假如连我们都做不到,还能希望谁呢?
美国闻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久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小孩一生的阻碍力。
”对小孩来讲任何时候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关键是父母要用心把握技巧并积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心理教育】如何清除孩子身上的坏标签
【心理教育】如何清除孩子身上的坏标签1.父母从心里改变对孩子的评价,并主动向孩子道歉每个孩子都有其多样性的一面。
一个孩子比较好动,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安静的时候,比如,这个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安静的一面。
这需要父母彻底拿掉对孩子的程式化的看法,去仔细发现孩子展现出的不同方面。
如果就是父母张贴上的标签,可以打听一个特别的时间,很真诚地,比较正式宣布地向孩子致歉,并协助孩子自学多角度地对待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同时,对于已经上小学的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还可以恳请他们监督,协助父母们管好自己的口。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发现自己全新的一面。
为了发生改变小丽对数学的观点,每天晚饭后,爸爸和小丽都会玩玩十分钟一种关于数字排序的扑克牌游戏,比赛看看谁算得快。
每次玩玩,爸爸都会精妙地再降慢速度,总会使小丽输几次。
如果小丽输了,爸爸可以惊讶地直呼:“宝贝,你这么慢即使出啦?!”于是,小丽越算越勇。
3.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小明很讨厌有关飞机的事情,每星期上航模班,他总是不必告诫就能够预先将航模班须要的工具一一安顿至一个工具袋。
平时,妈妈却忽略了这一点,总是盯着小明上学消磁东西这类事情。
现在,妈妈变小了,注意安全盯着小明“忘记拎东西的事情”了,并真诚地称赞:“小明,说我,你怎么能够把这么多工具安顿得这么有条有理,一件也不落啊?!”4.淡化孩子的此类行为,如果需要提醒,请用描述性的语言。
今天家里去客人了,小强不愿把自己的玩具和小客人玩玩。
如果就是在以前,妈妈可以很生气地说道:“小强,你怎么总是这么贪婪啊?!”但这一次,妈妈跑至小强面前,冲上去,平淡地说道:“妈妈很愿看见你将玩具和小朋友互动,须要妈妈协助吗?”5.让孩子无意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
小文做作业拖拉一直就是妈妈比较头痛的事情。
这一天,妈妈回去学校接小文,碰到了小文的班主任老师,小文在一旁。
妈妈高兴地说老师:“小文昨天做作业很主动,速度很快,就用了一个小时就全系列略过了,全然不须要我们告诫。
如何夸奖孩子和撕掉负面标签
如何夸奖孩子和撕掉负面标签家长朋友,你好!我们本期学习的专题是《温暖治愈:提高家长接纳力》,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夸奖孩子和撕掉负面标签。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上初中了,这孩子从小开朗优秀。
但上了初中更好的学校,家长觉得必须狠抓学习,就用各种方法去激励孩子。
可是他们是怎么激励的呢?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无论题目难易,朋友直接抱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真笨! “每次考试过后,不管成绩好坏,朋友劈头盖脸一顿骂:“你怎么这么笨,就考了这么点,不像你们班上那谁谁,每次都是第一名。
”有时孩子成绩确实不错,我就问朋友为什么还打击孩子。
朋友说,我们家小孩不聪明,学习也不行;再说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夸多了怕他飘。
我心里很不以为然。
果不其然,不知道是真跟不上越来越难的课程,还是被他的父母说中不聪明,这孩子学习也不如以前积极了。
成绩也慢慢下降了,好像真的变笨了。
听了这个故事,不知道各位家长有什么感受。
也许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赞同这个朋友的说法。
我们又不是天赋异禀的人,只能严师高徒,以勤补拙,才能不断进步,出人头地。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说法一定有其道理,但对自我观念和自我效能感发展还不完善的孩子一味打压,是不是未免也太狠了些?大家一定听过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两位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随机挑出一些孩子,告诉老师这些孩子智商很高,日后必定出人头地。
结果果然如此,在老师的积极期望中,这些被选中的孩子学业成绩显著高于其他孩子。
当然不是心理学家选中了聪明的孩子,或者我家的小孩就是没别人聪明,而是积极的夸奖和消极的打压作用于孩子,让孩子实现了你期望中的改变。
因此,骂不如夸,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夸奖一致被认为是最实用可行的教育方式。
能亲耳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赞扬,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一个孩子开心的呢?如果优点从来没有被说出来,你怎么知道自己是被接纳的呢?那在生活中,家长们该怎么夸奖孩子呢?首先,带着一颗赏识的心去挖掘孩子的优点。
【心理健康辅导】撕掉负面标签 教案
3.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给别人贴标签或者给自己贴标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撕掉负面标签。
1.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主题活动
(25分钟)
二、主动活动
活动一:心理剧场-情境演绎(10分钟)
1.学生A扮演学霸头上戴着学霸的标签、同学会对她符合她这个标签的话。学生B头上扮演学渣头上戴着学渣的标签,同学们对她说符合她这个标签的话。(扮演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头上戴的是什么?)
活动三:消极标签之墓 消极标签告别辞
1.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被别人贴标签或者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并把它写在黑色的标签纸上。跟随着老师的话语,结束后把它撕掉。(指导语:今天,我在这里埋葬了我身上的坏标签,它从此永远的离开我,我将不再用它的话来评价自己了。 它和我一起生活了很久,它给我理由让我不努力学习,它用嘲讽和批评让我灰心丧气,它用贬低的语言让我自卑。 现在,它离我而去了,我会有一些不习惯,但是,我会让自己习惯的,因为新的我更加成功,更加快乐。 消极标签,你走吧,不要再回来了,没有你,我会生活得更好。)
问题一:小英给自己贴了什么样的标签?
问题二:小英的标签给她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2.小组分享
3.小组合作:怎么样才能帮助小英把消极标签去掉吗?(一个扮演小英空椅子技术)不同的小组上去对小英着说方法。(积极的自我暗示)
4.小英的感受如何?
(过渡语:同学们说得很对,原来我们并没有那么差,我们不自信时,很可能是消极标签在作怪。撕掉消极标签是我们战胜自卑,增强自信的有效手段。以后被他人或自己贴上消极标签时,该怎么办?)
难点
让学生学会积极暗示的方法,积蓄能量,开发潜能,自信地成长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测试评价或其他
妙招帮孩子走出负面情绪
妙招帮孩子走出负面情绪关于关怀孩子走出负责心情的课,感受颇多,很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有些错误的行为就发生在自己身上,心里顿生愧疚之意。
孩子兴奋、欢快就是好的,孩子发脾气,生气就是不好的,这样的推断,让我在孩子生气、发脾气的时候没有更多的共情,只是简洁的劝慰,或者不切实际的让孩子去改正。
开头反思自己。
谁都会有心情,心情是从我们诞生开头便跟随我们一生的东西。
我们兴奋、欢乐、生气、难过、难受都是心情。
而生气,难过,难受,无望都是负面心情。
大人有了负面心情,也会发脾气,也能开解,能释怀。
而孩子也有负面心情,孩子难过、难受、无望的时候会哭闹、会发脾气。
而孩子生气、哭闹的时候,大人常责备孩子不该哭闹,不该乱发脾气,而没有正确的关怀孩子开解,关怀孩子走出负面心情。
关怀孩子走出负面心情作为成人会经常给孩子的负面心情贴上标签:负责心情是不好的,不对了,不应当的。
发脾气是不好的,哭是不对的。
老师讲了五个让孩子走出负面心情的方法,我也共享给大家。
1、认同,接纳—让孩子感受到平安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受都不同,家长不能站在自己的高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难过,难受的时候,正是最需要家长支持、陪伴的时候。
有多少父母在这个时候,能蹲下来,劝慰孩子,抱抱孩子,让孩子把心情发泄出来呢。
带孩子去广场玩,有个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派送气球。
和和也想要气球,爸爸鼓舞和和让他独自去拿,但和和有些可怕,始终拉着我的手让我跟他一起去。
和和爸连续鼓舞:你是个男子汉呀,一个人去也能拿到气球的,去吧,加油!和和照旧抵触一个人去,开头焦虑,有些不兴奋。
并怯怯的说:我想让妈妈陪我一起去。
最终我陪着他去拿到一只他宠爱的橙色的气球,拿到气球的小朋友,欢乐的笑了。
2、共情—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站在大人的角度,一个人去拿个气球没什么大不了,但孩子会可怕,会大方,希望能有人陪伴他去完成这件事。
当孩子可怕、希望我们陪伴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他,关怀他。
幼儿专注力的个案培养(优质范文)
幼儿专注力培养的 7 个秘密(篇1)(优质范文)经常有家长跟我反映:“我们家孩子上课的时候总是摸摸这儿,抠抠那儿的!老师讲什么都听不见!” “我们家孩子干什么事儿都不专注!拼图没拼完就去画画了,画了几笔又去跳绳了!” “老师,您说我们家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啊?老是坐不住!”……专注力不足是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和一年级教师反映最多的问题。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案例:做事三心二意的孩子我曾带过一个叫乐乐的小朋友,在专注力方面表现差强人意,家长也很焦虑。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情况,我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了家访。
在我和爸爸妈妈谈话的时候,乐乐几次走过来想和老师说话都被妈妈拒绝了,并安排乐乐去画画,这个过程中妈妈也没有放松,频繁地进行指导……与此同时,我发现乐乐家的电视一直开着。
询问得知,平时爸爸妈妈上班、乐乐上幼儿园,家里只有两个老人,没事干的时候就看看电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长期开着电视的习惯。
其实,导致孩子专注力差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长期、过度的外界刺激;忽视幼儿兴趣,强制安排;成人对幼儿的过多干预;缺乏安全感……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呢?可以从 7 个方向着手:1. 撕掉孩子身上的标签。
即使孩子的表现没有尽如人意,也请您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尽量不要对孩子说出负面的话语。
对他们来说,这就等于贴了一张负面标签在自己身上,那样只会让孩子否定自我。
2. 抓住黄金时期的专注力。
注意力保持多久算正常呢?一般来说,成人持续专注的时间在 20 分钟左右,对于小孩子来说,就会更短。
一岁以内的小婴儿在 5 分钟左右,两三岁时在 10 分钟左右。
随年龄逐年递增,六七岁比较好的可以达到 20 分钟左右。
因此,孩子常会表现出注意力不稳定,也是非常正常的。
成人不应苛求一个 3 岁的孩子能够长时间保持安静,或持续进行同一个活动,这是不符合孩子的特点的。
3. 放大孩子的兴趣点。
孩子没有专注力也许只是因为没有驱动力,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很容易分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掉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
班主任工作除了表现在使学生健康、理性的个性与个体得到发展以外,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心情愉快、积极向上。
作为小学的班主任,我习惯了每天用语言用表情用身体的接触来向孩子表达:你真棒!你是好样的!做的真不错!有进步了……在班级管理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些正面的鼓励带给孩子的变化,可是这一次我也感受到了“负面标签”的强大副作用。
那是一次课间,孩子们跑过来告诉我,男生小欣用铅笔戳伤了同桌的手腕,我赶过去时,个头不大的小欣正瞪着眼睛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看着我走过来,他抹了一把眼泪,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反正我已经不是好孩子了”。
用铅笔戳伤同学,这本身是件多么危险的事情,联想到小欣平时对同学吹毛求疵,总是惹是生非,我心里的火不打一处来。
可是一瞬间,“反正我已经不是好孩子了”这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我,是谁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只有8岁的孩子认定了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好孩子了,那话语里有不服气,更有着一种绝望和赌气的情绪。
儿童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我们成年人却往往因为他们一时难以达到我们的要求,就不经意地给孩子贴上“顽皮”、“自私”、“懒惰”、“粗鲁”、“拖拉”、“胆小”、“粗心大意”等等的标签。
而一旦孩子被贴上了这种种标签,他们就慢慢在这样的负面标签中失去了自信、自尊,他们的行为会越来越倾向于如此,他们会认为,“我根本不需要努力,我知道我很懒惰。
”或者“我有什么好在乎的,反正他们认定我顽皮捣蛋。
”如果父母替儿女贴负面标签,他们一定会照这样去做,而且很难改变。
想到这里,我看了看知道自己做了错事而惴惴不安,却又故意装作满不在乎的小欣,立刻向周围的同学说:有天生的好孩子吗?孩子们愣了一下,我又问:有婴儿出生就是好孩子或者坏孩子吗?这下他们反应过来了,纷纷答:没有,不可能。
我又接着说:只要你从现在起,不断的做好事,就是好孩子,一直做坏事就会是坏孩子,就是这样简单。
看到自己闯了祸,换来的是老师的这些话,小欣在一旁愣住了
我处理好了受伤同学的伤口,把小欣悄悄带到一边,轻声地问他:“老师知道,别人说你不是好孩子,你心里一定很难过,能告诉老师谁说你不是好孩子吗?”小欣立刻大声说:“我爸爸我妈妈,说我跟哥哥学坏了。
”一边说一边胸脯起伏着。
看着他激动的样子,我心里想,这明明是一个不甘于做坏孩子的孩子啊。
我再次问他:“记得老师刚才讲的话吗?别人的评价不能决定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只有你自己,老师相信你每做一件好的事情,都会向好的孩子变化。
”小欣委屈的眼泪在这一刻终于流下了,他望着我点了点头。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
在现实中,不管教育表现形式多么纷繁复杂,但发自内心的“爱”应该是教育的核心。
小欣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娇宠长大,入学后回到爸爸妈妈家中,很多习惯让妈妈看不惯,因此常常严厉指责和训斥,给了孩子很多负面的评价。
那以后,我一方面处处留心在课堂上多给小欣发言的机会,适当的夸奖他,一方面找准时机帮助他改正一些课上课下不好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不是个好孩子”,“我本来缺点就很多”这样的话小欣也不再讲了。
看得出被同学和老师接纳的小欣,一天天变得快乐起来了,和同学相处时也变得快乐一些了。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
”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导师,当孩子因为某些行为被贴上了一些负面的标签时,我们要及时的发现,帮助孩子揭掉这些标签,要善于点亮孩子希望的火种,培植起孩子坚定的信心与执著追求的勇气,给孩子一个更宽容更积极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