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

合集下载

训诂学的性质探究

训诂学的性质探究

训诂学的性质探究作者:杨翠娜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0期摘要:多年来语言学界对训诂学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尽管在数千年历史中其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训诂学是全面研究前人对古代典籍的解释实践及相关论述,总结其解释方法,确立其解释原则、探讨其解释规律的学科。

其性质还是对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古代文献的解释。

因此训诂学的性质可看做是中国古代释经学。

关键词:训诂学;性质;释经学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82-01训诂学是我国的一门传统学科。

在漫长的发展中,它积累了丰富的训诂经验,总结了很多有价值的训诂规律。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后,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学术论著纷纷发表,成果颇丰。

但对训诂学的性质问题却一直很少有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就训诂学的有关著述,对其性质的研究状况作一些概述。

一、关于训诂学性质的几种观点对于训诂学性质的讨论,语言学界专著或专论并不多。

主要的观点在专家学者的训诂学专著或论文中会有一些体现。

根据张月明《训诂学性质研究述评》的归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训诂学即语义学或词义学。

如周大璞《训诂学要略》、吴孟复《训诂通论》等著作中有关章节。

(二)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或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或词义学。

如陆宗达《训诂简论》、殷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等著作中有关章节。

(三)训诂学即阐释学。

如申小龙《训诂:中国文化阐释的前沿——评:中的训诂学思想》。

(四)训诂学是研究正确解释语言的学科。

如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洪诚《训诂学》等。

(五)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这是张月明在以上几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自己的观点。

二、训诂学的性质是释经学(一)从它产生的来源看,起源于对中国传统经典的解释说明。

由于语言的发展使人们在阅读古书时产生障碍从而促使人们对古书进行解释,这便是训诂的开始。

六朝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的新探索

六朝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的新探索

六朝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的新探索道教是与儒教、佛教相对的三大思想流派之一,对中国及周边各国的思想、文化、历史和语言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的道教从汉代开始,逐步兴盛,道教的理论家和管理者为适应道教思想的发展传播,假托神明或以不记名的方式,创作了大量文献,成为我们研究这一段历史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

由于在思想体系上跟儒家存在差异,从六朝开始大量产生的道教文献用语跟当时的典范用语不尽相同,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既有为适应道教思想的创新而出现的语言新成分,也有采用不为当时典范所接纳的社会俚俗用语以及反映文献写作者个人用语风格的语用创新。

因此,六朝的道教文献,在反映道教思想和道教人士活动情况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汉语面貌以及道教活动对汉语的影响。

因此,它们不仅是道教研究的重要材料,也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不过,道教文献作为汉语历史研究的语料,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道教文献本身缺乏整理和研究,尤其是大量道教文献的作者和写作时代都没有明确记载,这不仅影响了它们作为历史材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使用,也是困扰道教历史研究的一个难题。

近年来,道教研究的专家们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历史记载、文献内容和道教传承关系等因素,一批文献的写作时代大体弄清,可以作为历史语言研究的基本材料。

当然,不少文献的时代还只是确定在一个大体的范围内,一些文献产生的时代范围,各家意见仍存在不少分歧。

比如,同一种文献,有人认为产生于魏晋,有人认为产生于六朝,还可能有人认为是唐代以后产生的文献,各家见仁见智,各执一词,众说纷纭。

还有一些文献被含糊地标写为“隋唐前”“南北朝”“六朝”“疑似南北朝或隋唐”等,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令人困惑。

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对这些道教文献的利用,直接影响相关的研究深入。

语言在传承和使用中不断地发生变化,社会上新出现的事物,新出现的观念,都在时时改变语言的面貌。

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深奥的文化之一,其深度和广度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尊重。

中国古代文化不仅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而且还包括语言文字等基础要素。

而训诂学作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基础要素的一种研究方法,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训诂学是研究文字和语言用法的学问,是对古代文献的解释和研究。

古人在处理语言文字时,对标点、语法、用法、句式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由于中国古代先哲崇尚文、讲究文而制文,训诂学的发展自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传统”。

许多古代文献中,尤其是《易经》、《尚书》、《春秋》等先秦经典,都蕴含着许多深奥的意义,需要经过训诂学家的解读才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

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中国古代经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训诂学的著作,如《爾雅》、《說文解字》、《広韻》等,这些著作都是基于对古代文献的深入解读和研究而产生的。

《爾雅》主要针对汉字的音韵和造字进行训诂学的解释,而《說文解字》则是对汉字字形的详细分析、解释和归类。

《広韻》则是对汉语音韵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研究。

这些著作不仅帮助了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而且也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训诂学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由于训诂学体系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不仅对古代文字和语言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后世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正面作用。

通过对文字和语言的深入研究,古代学者总结出了一套完善的汉字字义体系和语音音韵系统,这些知识在后世经过继承、发展、创新,终于形成了中国现代标准汉语。

正因为有了训诂学的这一体系,中华民族才有了自己完美的文字和语言,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而且也对后世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帮助。

道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_以_周氏冥通记研究_译注篇_为例_刘祖国

道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_以_周氏冥通记研究_译注篇_为例_刘祖国

第15卷第1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5No.12013年3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Mar.2013道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以《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为例刘祖国1,丁哓娟2(1.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250100;2.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献艰深晦涩,目前的道教文献语言研究非常薄弱。

训诂学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释读古典文献,是治中国古代学问的根柢之学。

2010年齐鲁书社出版的日本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但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在某些注释翻译方面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道教文献;《周氏冥通记》;语言;训诂学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1-0067-04收稿日期:2012-11-1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道经词汇研究”(12YJC740073)资助;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人文社科专项)“《太平经》词汇研究”(IFW12011)资助;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东晋南北朝古道经词汇研究”(200902034)资助作者简介:刘祖国(1981-),男,山东临清人,文学博士,博士后,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文字训诂学。

Taoist literature language studies and exegetics—taking the example of Zhou ’s Communications with Immortals in DreamsLIU Zu -guo 1,DING Xiao -juan 2(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 ’nan 250100,China ;2.School of Music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China )Abstract :Tao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yet as Taoist literature is profound and ob-scure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aoist literature language is scant.As a research of ancient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which helps people read classical literature ,exegetic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udy on Chi-nese ancient knowledge.In 2010,the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Zhou ’s Communications with Immortals in Dreams edited by Mugitani Kunio and Yoshikawa Tadao translated by Liu Xiongfeng was published ,which makes exact punctuations and annotations.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egetics ,some annotations are still in need of revisions.Key words :Taoist Literature ;Zhou ’s Communications with Immortals in Dreams ;language ;exegetics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相比,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

百年中国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综述_萧红

百年中国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综述_萧红

第66卷第4期2013年7月Vol.66.No.4 July 2013.067~073百年中国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综述萧 红 袁 媛摘 要:百年来,中国道教文献语言研究从前期以考据为主的文献语言研究发展到后期以语言本体研究为主,由强调经验研究到开始注重理论的系统性,逐步成为一门交叉学科。

与佛经语言研究相比,道教文献语言研究存在着起步晚、数量少、根基浅等明显差距,但未来在学科发展、材料利用、研究方法改进等方面有十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道教;语言本体;道藏道教文献语言研究指的是有关道教文献语言各层面(语音、词汇、语法)、符箓文字、语用修辞等的研究。

20世纪初刘师培、陈寅恪、汤用彤等学者为道教典籍语言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此期的研究多为自发性质,属于“文献语言学”的研究。

随着社会转型和学术传统的变迁,道教文献语言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汉语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强调经验研究,并开始注重理论的系统性。

我们试图对百年来道教文献语言研究作一个简要的概括,不足之处尚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献语言学研究阶段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学术风气亦为之丕变,反差之一是文学的衰落与国学的勃兴。

国学中的“义理之学”包括道教研究,如清代惠栋等笺注《太上感应篇集传》(1900),这是道教研究走出宫观步入学界的嚆矢。

卿希泰在整理道教研究史时虽然把1900-1978这一段将近80年的时间以1949年为界划为两个阶段,但他认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不好截然划开……都只是一个起步的时期,同属于道教研究的奠基阶段”①,也就是卿氏是偏向于把1900-1978作为中国道教研究的“起步奠基”阶段的;朱越利和卿氏的主张基本一致②。

根据实际语言研究方面的成果,同时参照卿、朱二人对道教研究史的划分,我们把1980年以前作为一个时间段来考察。

虽然义理与辞章、考据鼎足为三,但我们在本阶段发现,不管道教研究的前辈宗师们学术成就如何,首先他们都是文献考据的行家里手。

道教文献词语拾零

道教文献词语拾零
【 百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存念】
( 5 )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 七童子 即七 宝之 内精 ,化 为七曜之上真 ,知其名 则不死 ,修其法则神仙 , 泄其讳则失明,晨 夕存念 ,则恒卫 兆身 ” ( 1 / 8 3 1 a )
按 : 各种 虚 伪 欺 诈 行 为 。 “ 百 ”表 概 数 ,极 言数 目之
逋废 ,昼夜担 沙 负石 ,填江塞海 ,不得休 息,亡人愁毒 ,
按: “ 逋废 ”为同义复合词,表 “ 旷 废 懈 怠 ”之 义 。 “ 于 是 公卿奏 日: ‘ 司 徒 谟 顷 以 常 疾 ,久 逋 王 命 。 ’ ” 9 n
— —
念 ” 之义 。 《 说文 ・ 心部 》: “ 念 ,常 思 也 。 ” 《 诗・ 秦 风・ 小戎 》 : “ 言 念君 子 ,温其 在 邑。 ” 【 得属 】

(8) 正一 法文经章 官品》 : “ 讨 天 君 , 官 将 百二十人 ,治六 丁室,主收疾病时瘟毒之鬼 ,若在船 上

下 产 生 的 ,是 道 教发 展 的 必然 产 物 。下 面 我们 择 取 道教 文 献 ( 即 天 上 的神 仙 居 所 )。 道 教 认 为 人 的 生死 祸 福 皆 记 载 在 中数 则 特色 词 语 ,从 语 言 学和 宗 教文 化 的 角度 进行 训 释 。 天上 的仙 策簿 籍之 上 。
道 教 文 献 词 语 拾 零
口 田启 涛


要:本文选取 了道教 文献 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训释 ,其 中有些词语 已被工具书收录或被学者讨论过,此处权且补充
些道教文献用例,有些是 尚未被 注意的,在此作一探讨。
关键 词 :道 经 词 语

训诂学(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训诂学(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

辨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 氏传释例》); 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 《水经注》), 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 范、风俗习惯)等。
例:
《论语》:“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 邢昺《论语注疏》:“铎是铃也, 其体以金为之。明舌有金、木之 异。”….. “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
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 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 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 车。”
(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 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暗示语法结构。
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 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 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 学也。” ——杨树达
尝谓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 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亦多误矣。” ——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
王念孙《广雅疏证· 序》:“是书 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 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 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此后错 落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 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徐复(1912~2006)
语言学家。字士复,一字 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 人。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 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 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 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 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 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 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 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 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 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 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 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 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 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 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 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 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 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

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

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标题:训诂学的学习心得引言:训诂学是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解读和研究的学科,它不仅对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有重要意义,也对提高我们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研究方法有着深远影响。

在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收获,下面将结合我个人的学习经历,分享一些关于训诂学的学习心得。

一、了解训诂学的背景和基本概念作为一门学科,训诂学有其自身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努力了解了训诂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我了解到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经学、注疏学、校勘学等。

这些基本概念为我后续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理论基础。

二、阅读经典文献并注重细节理解学习训诂学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进行大量的经典文献阅读,并注重对细节的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选择了一些重要的经典文献作为主要阅读对象,例如《周易》、《论语》、《诗经》等。

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仔细阅读,我对其中的文字和篇章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细节问题,如词语的用法、句子的结构等,这些细节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文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习注疏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注疏学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正确理解文献的含义和背后的思想观点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注疏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比如,先独立思考,再参考注疏;先理解字面意思,再探求深层含义;先注后疏,逐层递进等。

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经典文献起着指导作用,我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它们的重要性。

四、开展实际案例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训诂学的知识,我积极参与了一些实际案例的研究。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例如《论语》中的某个章节的注释,然后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如如何寻找相关资料、如何进行独立思考、如何提出有力的论证等。

通过实际案例研究,我对训诂学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方向及学术专长[001]

研究方向及学术专长[001]
(16)《太平经》校点辨正, 《古籍研究》20X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第57-58卷
(17)《中华道藏》校点商榷,《四川图书馆学报》20XX年第5期
(18)《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纲要》评介,《澳门文献信息学刊》第八期
(19)汉语学界道经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汉学研究通讯》20XX第3期
(20)道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XX年第1期
研究方向及学术专长
汉语史、文字训诂学、道教文献整理及语言研究
历年来代表性学术论著(3-5项)
《太平经》语词释读献疑,《宗教学研究》20XX年第1期
《太平经》注释指瑕,《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XX年第12期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注释拾补,《宗教学研究》20XX年第2期
汉语学界道经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汉学研究通讯》20XX年第3期
目前正从事中古道经的整理及语言研究,计划对中古时期的道教文献语言,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26)《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补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XX年第12期
(27)中古道教文献异文研究,《柳州师专学报》20XX年第3期(第二作者)
(28)汉语史研究生的读书与写作,《中国研究生》20XX年第11期
(29)《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评介,《国文天地》20XX年第3期
(30)《真诰校注》考疑,《郑州师范教育》20XX年第1期
1太平经语词释读献疑宗教学研究20xx2太平经注释指瑕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xx3太平经校注辨正中南大学学报20xx4太平经与汉代社会文化兰州学刊20xx5试论道经语言学船山学刊20xx6道教典籍太平经语言的再解读唐都学刊20xx7太平经校注笺疑汉字文化20xx8太平经注释商兑一则江海学刊20xx9太平经注释辨误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xx10周氏冥通记注释商兑殷都学刊20xx11周氏冥通记注译献疑武陵学刊20xx研究译注篇注释拾补宗教学研究20xx13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商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xx14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的困境与出路中国道教20xx15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补苴殷都学刊20xx16太平经校点辨正古籍研究20xx17中华道藏校点商榷四川图书馆学报20xx18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纲要评介澳门文献信息学刊第八期19汉语学界道经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汉学研究通讯20xx20道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xx21早期道经词汇在佛典初译中的桥梁作用郑州师范教育20xx22真诰校注订补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xx23中华道藏校点疏误例释中南大学学报20xx24周氏冥通记注释献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xx25真诰校注补疑弘道20xx研究译注篇补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xx27中古道教文献异文研究柳州师专学报20xx期第二作者28汉语史研究生的读书与写作中国研究生20xx29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评介国文天地20xx30真诰校注考疑郑州师范教育20xx31真诰校注勘误札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xx32参编文言文学习字典徐莉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负责撰写万字20xx年以来承担项目情120xx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道经词汇研究2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东晋南北朝古道经词汇研究3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人文社科专项太平经词汇研究4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人才引进与培养类专项东晋南北朝古道经词汇研究520xx2020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古代方言文献丛刊之子项目第二辑其他方言类专书担任子项目主编目前正在进行的专题研究情况及近期年内的科研计划目前正从事中古道经的整理及语言研究计划对中古时期的道教文献语言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道教文献词语拾零

道教文献词语拾零

道教文献词语拾零本文选取了道教文献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训释,其中有些词语已被工具书收录或被学者讨论过,此处权且补充一些道教文献用例,有些是尚未被注意的,在此作一探讨。

标签:道经词语在我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大文化体系中,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异性。

这种特异性决定了它们所宣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各异的。

它们观察事物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这些差异反映在文献中,较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各自都有一部分特色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概念,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大家读道教的书可以发现,道教的语言相当特殊,它们有很多怪词,常常用一些隐语,好像暗号似的,让你不那么容易明白,像什么‘黄赤’‘五老’‘姹女’等等。

”[1](P83)但有些词语也并非是所谓的“怪”,而是出于表达的需要。

如“道教经典常常用各种极尽想象力的华丽辞藻来反复重迭地描写仙境、仙人的美妙,鬼怪、阴间的恐怖,其中尤其是写仙人的形象、仙境的布置、神仙出行时的仪仗,常常用‘金’‘玉’‘紫’‘绛’‘烟’‘霞’一类词汇意象来渲染和烘托意境。

”[2](P11)这些特色词汇是了解道教文化的关键,因为这些词语都是在道教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道教发展的必然产物。

下面我们择取道教文献中数则特色词语,从语言学和宗教文化的角度进行训释。

【百巧】(1)《女青鬼律》:“自后天皇元年以来,转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杀,疫气渐兴,虎狼万兽,受气长大,百虫蛇魅,与日滋甚。

”(18/239c)①按:各种虚伪欺诈行为。

“百”表概数,极言数目之大,犹言各种各样。

“巧”有“虚伪、欺诈”之义。

《集韵·效韵》:“巧,伪也。

”《诗·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郑玄笺:“颜之厚者,出言虚伪而不知惭于人。

”例中“转生百巧,不信大道”,表明因人们产生了“百巧”,所以变得不再信奉大道。

“百巧”即各种虚伪欺诈行为。

【逋废】(2)《玄都律文》:“至于租民物逋废积年,私自没入己,不传奏上。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doc资料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doc资料
这几个术语,不但用来释义,而且往往用 来比较同义词或者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 被释词放在释词之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 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
3、言、之言、之为言
“言”一般用来串讲文意,解释篇章大意, 有“说明”的意思。
《诗经》:“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 痡矣,云何吁矣 。”
郑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 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
7、疏、义、义疏、正义
《说文》:“疏,通也。”即疏通之意。
疏,又叫“义”、“义疏”、“正义”, 是唐宋以后训诂学者注解古书常用的名称。 其特点不仅注解古书正文,而且往往要给 前人的注解作注。
8、章句
是汉代流行的以分章析句来说解古书的一 种注解书。
(二)释词用语类
1、曰、为、谓之、之谓、之为、是谓 使用这几个术语的时候,被释词放在说解 词之后,其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 意义的转变。
9、统言(浑言、通言)、析言(对言、对 文)
训诂学上常用的一对代表不同释词方法和 辨析同义、近义词细微差别的术语。一般 前者指的是概括义,后者指的是词的具体 义。
《说文》:“走,趋也。”
《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 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则不 别也。”
(1)同义为训: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பைடு நூலகம்”
鄭箋曰:“硕,大也。”
(2)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语。 《尚书》:“乱而敬。”
《史记》:“治而敬。”
(3)递相为训: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 同。
《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
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古代文献学与道教研究的联系

古代文献学与道教研究的联系

古代文献学与道教研究的联系古代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传承、整理和解读。

而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宗教之一,有着丰富的经典文献。

因此,古代文献学与道教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献学与道教研究的关系。

一、古代文献学对道教文献的传承和整理古代文献学通过对道教经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献得以传承和保留。

古代文献学家们根据道教经典文献的特点和时代背景,对其进行分类、编纂和注释,使得这些文献变得更加易于研究和理解。

例如,在《道藏》中收录了大量的道教经典文献,这些文献经过古代文献学家的整理和编纂,使得道教的教义和思想得以保存和传播。

二、古代文献学对道教思想的解读和研究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对于道教思想的解读和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献学家通过对道教经典文献的详细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深层次思想和哲学观点。

他们通过对文献的文字、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掌握文献背后的内涵和含义。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也为广大道教信徒提供了指导和信仰支持。

三、道教经典对古代文献学发展的影响道教经典是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它们的存在和研究对古代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教经典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丰富了古代文献的研究领域。

古代文献学家通过对道教经典的研究发现,这些文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价值。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也为后人研究古代文献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四、古代文献学与道教文化的相互渗透古代文献学与道教研究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它们相互渗透的方面。

古代文献学家在研究道教经典文献的同时,也会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

他们在研究中融入了多种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的视角,丰富了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道教经典中所蕴含的道教哲学和思想也为古代文献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方式。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学与道教研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训诂学的中国智慧

训诂学的中国智慧

训诂学的中国智慧摘要:一、训诂学的概述1.训诂学的定义2.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二、训诂学的中国智慧1.训诂学的起源与古代文化传承2.训诂学在古籍解读中的应用3.训诂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三、训诂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训诂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训诂学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训诂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潜力四、结论1.总结训诂学的中国智慧2.展望训诂学的未来发展正文:训诂学的中国智慧训诂学,作为一门研究文字、语言及古文化现象的学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训诂学的概述、中国智慧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训诂学的概述训诂学,又称诂学,是一门通过对文字、语言的形、音、义及其发展变化的研究,来揭示古代文化现象、解释古籍的学科。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学者们已经开始对文字、语言进行研究,为后来的训诂学奠定了基础。

二、训诂学的中国智慧1.训诂学的起源与古代文化传承训诂学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小学”,当时的学者们通过研究文字、语言,传承古代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训诂学在古籍解读中的应用训诂学在古籍解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古籍中的文字、语言进行训诂学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

3.训诂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训诂学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

三、训诂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训诂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训诂学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语文教学、古代文化教育等,通过对文字、语言的训诂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2.训诂学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训诂学在文化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古代文字、语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训诂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潜力训诂学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研究潜力,可以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哲学、文学等相互结合,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文化语言学下武当山道教文化图式探析

文化语言学下武当山道教文化图式探析

文化语言学下武当山道教文化图式探析一、引言武当山是中国较为著名的道教名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

其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武当山道教文化进行图式探析,以深入了解其文化特征与内涵。

二、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武当山道教文化1. 文化语言学的概念文化语言学是指通过语言学来探讨文化现象,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来了解一个文化的特征与内涵,以及文化的象征意义和价值体系。

2. 武当山道教文化的特征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武当天下第一山”之称。

在武当山,道教文化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文字等方面。

这些文化形式既是对道教教义的阐述,也是对道教观念和情感的表达,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和文化内涵。

3. 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图式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下,武当山道教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图式,通过语言的符号、表征和符号的组合来构建出对道教文化特征和内涵的表现和传达。

这些图式不仅具有文化特有的象征意义,还承载了人们对道教信仰和情感的表达和追求。

三、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图式探析1. 建筑图式武当山的建筑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建筑不仅是对道教教义的呈现,也是对道教观念和信仰的体现。

武当山的道观建筑最具代表性,如紫霄宫、太和宫、紫霄酒店等,这些建筑既展现了道教文化的神秘与庄严,又蕴含了道教理念的精髓和核心价值。

2. 雕塑图式武当山的雕塑作品是道教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形式,这些雕塑以宗教人物、神祇和神话传说为素材,通过石刻、石雕、雕塑等形式来展现道教文化的精髓和主题。

比如在武当山的风景区中可以看到关羽石像、玉皇大帝石像等雕塑作品,它们既是对道教信仰的具象化表达,也是对道教文化的图式化呈现。

4. 音乐图式武当山的音乐作品是道教文化的另一种具体体现,这些音乐作品以武当山特有的音韵和节奏为特色,通过武当山的古乐、道教音乐等形式来传达道教文化的情感和内涵。

训诂学的中国智慧

训诂学的中国智慧

训诂学的中国智慧摘要:一、训诂学的定义与起源1.训诂学的概念2.训诂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二、训诂学的中国智慧1.训诂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2.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中的作用3.训诂学对汉字研究的贡献三、训诂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1.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应用3.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四、训诂学的未来展望1.训诂学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发展趋势2.训诂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3.训诂学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正文:训诂学的中国智慧训诂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它不仅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训诂学的定义与起源、中国智慧、现代社会应用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训诂学的定义与起源训诂学,又称诂学、辞诂学,是一门研究词语意义、词源、词义演变及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问题的学科。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至汉代发展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二、训诂学的中国智慧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智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训诂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密切。

训诂学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提供了重要的语言工具,使得古代经典能够更好地传承。

其次,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古籍的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思想,为古籍的校注、整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训诂学对汉字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通过对汉字的形、音、义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汉字的构造规律,为汉字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三、训诂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训诂学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教育领域,训诂学为汉字教学、古籍阅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其次,在语言文字工作中,训诂学为规范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在跨文化交流中,训诂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现象,促进文化交流。

四、训诂学的未来展望面对未来,训诂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6)-浅谈训诂学

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6)-浅谈训诂学

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6)-浅谈训诂学主题:浅谈训诂学各位知道,「望舒」究竟是什么东西吗?语言的变迁会随著时代而改变,而人们口中话语的意思,自然也会随著改变,为了了解因时代变革所带来词意的隔阂,我们便顺著语言本来的意义,加以解释说明,使的古今方俗的词义,能够相互沟通了解,这便是最原始「训诂」的意思。

秦汉时代的学者,慢慢发现词义因为时代演变而有不同的用法,为了解释古书,于是从经验中归纳了一些训释古书的方法,后来的学者,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慢慢的形成一套有完整系统的理论,这便是所谓的「训诂学」。

于是,如果要说的更白话些,其实,训诂学不过就是古代汉语词义学罢了。

研究训诂学的基础,来自于我们对文字学语声韵学的了解,换言之,我们是掌握了文字学和声韵学的线索,进一步,能够确认古代早已不为人知的词义,像前文所引的「望舒」,现在已经无法从字面上去推得本来意义,但如果由文字学、声韵学和训诂学所归纳出来的一些规则去推测,我们当可以知道,「望舒」不过就是月亮的代称而已!说穿了,是不是觉得一点都不稀奇呢?如果训诂学只是一门解释古代汉语的学问,那似乎没什么价值?但事实上,中国文学有太多属于学术上的问题,而学术上的问题多半需从古书去求答案,如果不能明白古书的意思,如何能够了解古人思想的精髓?在胡楚生先生所著的「训诂学大纲中」,提到了训诂学的效用,简列如下:有助于系统的了解词义的变迁。

有助于确切的掌握古籍的意义。

有助于探讨古代社会的状况。

陈新雄先生则另外补充了两点:用之以编撰工具书籍。

用之以探求语言根源。

无论各家论点有何歧异,但训诂学的重要绝对不容忽视,所以,「训诂」也才能因此成为「小学」之一。

就训诂学的学习而言,其概念的了解,要比文字学和声韵学来的容易了解,但是,学习训诂学是有前提的:一来,必须具备文字学、声韵学的基本涵养;二来,必须要具备阅读古书的涵养。

如果这两者条件已经都具备了,那训诂学的学习反而简单。

但是,仅是学习罢了!如果要像前贤一般真正归纳出什么结论,那还是得真正熟悉每一种训诂的方法。

道经注疏训诂研究

道经注疏训诂研究

道经注疏训诂研究《道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

道家思想贯穿其中,表现出宇宙观的理论、人生哲学的指引以及修炼道路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道经》,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注疏、训诂和研究,为其解释了更多的深意。

一、注疏注疏是对经文的注解和解释。

《道经》的注疏版本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邹衍《道德经解》、华严《道德经注》、王弼《道德经注》等。

这些注疏都是基于道家思想对《道经》的诠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例如,邹衍《道德经解》注解道:“道者,无所不在,无所不行也。

道德之源也,可以为上皇之纲纪也。

”即道是无所不在的自然规律,也是道德的根源,可以成为天子执掌国家的纲纪。

华严《道德经注》则更注重道德的引导:“所求者,其所得和气而已。

和乃道德之基也。

所修之者,其所得道心耳。

道心者,求心得不二之心也。

”即所追求的是心灵上的和谐与具备无相思想的纯净境界。

二、训诂训诂是对经文中文字的解释和理解,对于《道经》的研究十分重要。

在研究《道经》时,需仔细推寻每一字所代表的含义,了解每个文字的本源意义。

例如,《道经》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字与“名”字在其中的用意,可理解为道和名皆有其表面之意,但也存在不为人所知的本质。

另外,《道经》中的“始于”语意更有讲究。

这个词在句中的位置构成了一个递进式的结构,保护了“道”这个主题的完整。

以第四章为例:“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衆人皆見而不見,謂之色彌。

道維無為而無不為。

”在这个句子里,“道”处于前面,后面跟着“沖而用之或不盈”,不断覆盖和完善了“道”这个主题。

三、研究研究是对《道经》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研究。

该领域的学者以俞樾、刘向、陈世民、陈寅恪等为代表。

定位《道经》发展的背景和内在的含义,能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例如,陈世民在《道德經史義考》中,通过对《道经》的详细历史、典籍和人物资源的研究,发现《道经》在战国时期是具有政治背景的文献,在卫灵公与魏襄王之间的竞争中产生,主要是魏襄王为维护自己的王位而编撰的一部仁政经典。

道教的文献综述

道教的文献综述

卿希泰:百年来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 110 次更新时间:2015-04-21 14:06:58进入专题:道教研究回顾展望●卿希泰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源远流长,它是在1800多年以前的中国神州大地诞生,并由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

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伦理道德、社会习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不深入研究道教,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

下面我们打算分三个部分来介绍一下我国道教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历史的回顾我们这里所讲的历史,是包括从20世纪初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彻底结束为止,即从1900年开始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路线时为止。

为参照通常的阶段划分,可以把从20世纪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作为历史回顾的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的彻底结束,作为历史回顾的第二个阶段,这中间包含了一个“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里,社会科学方面的一切研究工作都停止了,道教的研究也不例外。

所以,从道教研究的角度来看,不能把它算成一个独立的阶段,只好附在第二阶段里头附带地作一个简单交待。

有的人把第一段称为道教研究的“萌芽”期,把第二阶段称为道教研究的“拓荒”期,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独立地称为“中断”期,也可作参考。

但我认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不好截然划开,因为无论是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从道教研究的情况来说,都只是一个起步的时期,同属于道教研究的奠基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点也都大致相同,所以我们把这两个阶段都放到“历史的回顾”这一个部分来谈。

道教导引养生文献的调查与梳理

道教导引养生文献的调查与梳理

道教导引养生文献的调查与梳理
道教导引养生文献是指以道家养生为主要内容的文献,其内容包括运动、呼吸、饮食、情志、医卜等方面。

这些文献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遵从生命规
律。

道教导引养生文献的早期代表作是《庄子》,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养生之道在于自
然之道”、“天道人事一体”、“心神合一”等。

这些思想基本上成为了后来道家养生文
献的基础,如清代道士吴云泉的《冥修录》和明代庞元英的《七宝秘要》等文献,均采用
了这种观念。

在运动方面,道教主张“中庸之道”,即不过度,不疲劳,不过分,如太极拳、五禽
戏等都是非常适合的养生运动。

在呼吸方面,道教主张深呼吸、缓呼吸,抽练胸腹,收纳精气,加强体质养生。

在饮食方面,道教主张饮食素食,减肥健身,养护身体。

在情志方面,道教主张心境平稳,外感内可协调,仁爱友善,上善下同,心中平常淡泊,心情愉悦,心静如水。

在医卜方面,道教主张养生先治,病后医,患者应改变恶习,注意饮食卫生等。

总之,道教导引养生文献的核心思想是顺应自然,遵从生命规律。

它不仅强调养生的
方式和方法,而且倡导伦理道德和精神文化的积淀,深刻反映了先人在长期生活和养生的
实践中所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作者:刘祖国丁哓娟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献艰深晦涩,目前的道教文献语言研究非常薄弱。

训诂学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释读古典文献,是治中国古代学问的根柢之学。

2010年齐鲁书社出版的日本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但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在某些注释翻译方面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道教文献;《周氏冥通记》;语言;训诂学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1006704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相比,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然而,时至今日,道教的研究却是最薄弱的。

道教宣称“神授天书”,喜欢故作神秘,逐渐形成了一种诡异神秘的文字风格,这种文字风格使很多人望而却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道教文献语言进行探求的欲望。

训诂学是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在注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释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是治中国古代学问的根柢之学,它是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必须运用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技术科学,它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道教典籍卷帙浩繁,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道藏文献距今已有几百甚至上千年,要读懂这些材料,必须要有足够的训诂学知识。

训诂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科学地解读继承这笔文化遗产。

南朝梁周子良、陶弘景撰《周氏冥通记》四卷,内容是陶弘景弟子周子良自杀前所写的日记,记载了周子良梦中与神仙真人交谈的情形,故称“冥通”。

周子良死后,经过陶弘景整理并加了注,成为今天传世的《周氏冥通记》。

《周氏冥通记》是研究六朝道教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然而迟迟没有现代整理本。

2010年1月齐鲁书社出版的日本著名学者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1],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周氏冥通记》最好的注本。

但其中仍有一些因对训诂学了解不够,而出现的误注、误译者。

此刺取十例略加考辨,以求教于方家云尔。

文中引例均据齐鲁书社本,标注卷数及页码,其中属于陶弘景所作的疏记悉用括号标出。

例1.卷三第132页:丞曰:“今真人来,何不拜?”子良即起再拜,顿首稽颡,乞神仙之诀。

(第135页译文:乐丞说:“今天真人们前来,为何不去礼拜呢?”子良连忙起身再拜,点头哈腰,乞求授予神仙的要诀。

)按:将“顿首稽颡”解作“点头哈腰”,大误!“顿首”指磕头,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说文·页部》:“顿,下首也。

”张舜徽约注:“顿之言抵也,谓以头触地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八…顿‟字下引《说文》,作…下首至地也‟。

”《汉书·东方朔传》:“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

” 道经文献中多见,如《上清道宝经》卷一《师资品第二》:“肘伏师门,顿首德宇。

”《上清道宝经》卷一《经品第一》:“顿首经师之牖,乞启重玄之阙,等开实相。

”前蜀杜光庭《太上宣慈助化章》卷二《困急日中上请命章》:“某天曹,伏须告报,臣某诚惶诚恐,稽首顿首,再拜以闻。

”《天枢院都司须知行遣式·表格》:“凡上表陈事皆用此式,笺亦仿此,但易顿首曰叩头,不称臣。

如南斗北斗已下用笺。

”“稽颡”是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仪礼·士丧礼》:“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

”《汉书·李广传》:“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梁书·韦叡传》:“其余释甲稽颡,乞为囚奴,犹数十万。

”道藏文献中多有用例,《冥通记》卷二:“共申至诚,稽颡辞请。

”《无上秘要》卷四十九《三皇斋品》:“因稽颡三十下,又再拜起诵曰:…精心立斋戒,烧香拜皇文,沐浴玄云水,燔烟通上元。

‟”《太上洞渊神呪经》卷十四《杀鬼步颂品》:“今专解谢,倾胆首陈。

先世所负,咸乞荡捐。

一如尊勑,从师经言。

稽颡再拜,上请天恩。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字一》:“言讫,叩头稽颡悲涕,仰视道君。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卷九:“汝等男女,各发精诚,今日向十方天尊前,稽颡投诚,皆乞忏悔,归命三宝。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五《清灵真人裴君传》:“君乃身投长渊,浮白水,冒洪波,越沙岸,崄巇沈溺,遂登空山,见而拜焉,顿头稽颡,乞请真诀。

”例2.卷三第133页:陶某名录多阙穿处,不的由,纵见由我,我亦不得自任。

(第136页译文:陶隐居的名籍表中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没有办法,虽然此事由我,可我也不能乱来。

)按:的,本谓明亮,鲜明;明白。

《广韵·锡韵》:“的,明也。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韩诗外传》卷一:“故人生而不具者五: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施化,三月微的,而后能见。

”唐刘希夷《代闺人春日》诗:“珠帘的晓光,玉颜艳春彩。

”《淮南子·说林》:“的的者获,提提者射”高诱注:“的的,明也。

为众所见,故获。

”汉刘向《新序·杂事二》:“此的的然若白黑。

”的的,清楚、明白的样子[2]。

《冥通记》此例中,“的”作动词,义为“清楚、知道”。

由,缘由;缘故。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

”《史记·孝文本纪》:“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

”晋干宝《搜神记》卷三:“既觉,惊呼,邻里共视,皆莫测其由。

”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下》:“党项叛扰,推其由,乃边将贪暴,利其羊马,多欺取之。

”综上,“不的由”并非“没有办法”,而应译为“不清楚其缘由。

”例3.卷一第23页:湘州人作同心竹,皆伺抽笋,因刻边为孔,笋乃带创成四。

(第24页译文:湘州地区的人们在作同心竹时,都要乞求露出笋来,而在其两端打孔,这样一来,此笋便带着伤而长为四根。

)按:将“伺”解释为“乞求”,谬矣。

笔者检诸文献,似未见用例。

伺,等待。

古文献用例多见,《文选·刘琨〈劝进表〉》:“狡冠窥窬,伺国瑕隙。

”刘良注:“伺,候也。

”唐何超《晋书音义上·志第一》:“伺,候也。

”晋陶潜《闲情赋》:“起摄带以伺晨,繁霜粲于素阶。

”《文选·陆机〈辨亡论〉》:“屏气局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凌统之孤。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新唐书·宋璟传》:“太平公主不利东宫,尝驻辇光范门,伺执政以讽。

璟曰:…太子有大功,宗庙社稷主也,安得异议!‟”例4.卷一第27页:去十月将末,忽有周氏事,既在斋禁,无由即得启闻。

(第28页译文:去年十月末,突然揭晓周氏事情,用于当时正在斋禁中,是故而没有及时呈报。

)按:将“无由”译为“是故而没有”,未得的训。

无由,没有门径;没有办法。

古书中常见,《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

”郑玄注:“无由达,言久无因缘以自达也。

”《汉书·刑法志》:“使其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战无由也。

”三国魏曹植《歌》:“望云际兮有好仇,天路长兮往无由。

佩兰蕙兮为谁修,宴婉绝兮我心愁。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然万一时偶有好事者,而复不见此法,不值明师,无由闻天下之有斯妙事也。

”《抱朴子内篇·勤求》:“若彭祖老子,止人中数百岁,不失人理之欢,然后徐徐登遐,亦盛事也。

然决须好师,师不足奉,亦无由成也。

”南朝宋鲍照《松柏篇》:“欲还心依恋,欲见绝无由。

”南朝齐谢朓《京路夜发》:“行矣倦路长,无由税归鞅。

”南朝梁何逊《寄江州褚谘议诗》:“如何隔千里,无由举三爵。

”南朝陈江总《怨诗》:“奈许新缣伤妾意,无由故剑动君心。

”唐李德裕《二猿》:“无由碧潭饮,争接緑萝枝。

”唐李朝威《柳毅传》:“终以人事扼束,无由报谢。

”例5.卷一第47页:闻二君及府中诸监僚选卿为保籍丞,此位乃始立,以助领诸簿录。

其任数小而高清为美,兼得宗庇真仙,二三为宜。

(第47页译文:听说二君及府中众僚推选你为保籍丞,这个职位是才立的,用以协助名簿的管理。

该职虽任职的人数较少,但却是品级较高的职务,而且又是立于众多真人、仙人的庇荫下,什么事都好办。

)按:以“任职的人数”对译“任数”,可商!“任数”同义连文,即职务,职位。

任,职,官职、职务。

《晋书·刘颂传》:“随才授任,文武并叙。

”唐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序》:“刘兄自给事中出刺此州,在任逾岁。

”数,顺序;次序。

《逸周书·大聚》:“复亡解辱,削赦轻重,皆有数。

”朱右曾校释:“数,等差也。

”《荀子·劝学》:“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宋王安石《洪范传》:“自天一至于天五,五行之生数也。

”由“顺序、次序”引申而有“等级”义,宋王安石《上宋相公书》:“自去吏属之籍,以至今日,虽尝获侍燕语,然不能自同众人之数也。

”例6.卷二第81页:“子良字元龢,此乃世之善名,亦不胜于世,直是施于冥中耳。

”(第82页译文:子良字元龢,这是世上很好的名字,但也不适用于现世,还是用于冥界吧!)按:将“直”译为“还是”,毫无根据,检诸文献,难见此用法。

直,副词,特;但;只不过。

此义古籍中屡见,《荀子·礼论》“直无由进之耳”杨倞注:“直,但也。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焦循正义引王引之《经传释词》云:“直,犹特也,但也。

”《春秋谷梁传》卷十一:“不言帅师而言败,何也?直败一人之辞也。

”《孟子·梁惠王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战国策·齐策》:“客胡为若此,寡人直与客论耳!”《庄子·人间世》:“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

‟”汉刘向《列女传·节义楚成郑瞀》:“初成王登台,临后宫,宫人皆倾观,子瞀直行不顾,徐步不变。

”《汉书·司马迁传》:“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东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是以君子终日干干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

”《晋书·苻坚载记》:“方当使君为宰夫,安直耕稼而已。

”近代汉语仍有使用,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