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令尹序列辨误
战国时期楚国的官职从大到小
战国时期楚国的官职从大到小楚国,帝颛顼高阳的子孙在南方建立的诸侯国。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楚国的官职从大到小,希望能帮到你。
楚国的官职从大到小楚国的官制与周王室不同,因为楚国不服周王朝,就搞自己的一套。
楚国的官吏制度比较复杂,主要有令尹:相当于中原国家的相国,除国王以外,是最大的官。
左尹、右尹:令尹的副手。
莫敖:没有具体的职司,但莫敖可代表楚王,其位置摆在令尹和司马之后。
楚国莫敖一直从屈氏贵族中选充,屈姓是楚国屈、景、昭三大姓之一,可见位置的重要和权势的显赫。
司马:主管国家兵权。
左司马、右司马:司马的副手。
柱国:春秋时期楚国无此职位,战国方设立,相当于春秋时期的司马,主管军事。
大师:楚国设大师时间不长,只有楚穆王时期设潘崇为大师,楚惠王时期设子彀为大师,除此再未设这个职位。
师、少师:太子老师。
傅、太傅、少傅:均是太子的辅导官员,相当于高级参谋。
国老:国老属于虚设职位,一般都是令尹退休后尊为国老,虽无具体职位,但地位显赫。
咸尹:掌管谏议的官员。
宫厩尹、中厩尹、监马尹:管理马匹的官员。
工尹:掌管工程建设的首席官员。
郎尹:掌管行刑的首席官员。
环列之尹:负责王宫外围卫队的首席官员。
门尹:守卫王宫之门的首席官员。
郊尹:京城郊区的首席官员。
乐尹:负责宫廷乐队的首席官员。
卜尹:掌管卜事的一号长官。
玉尹:掌管治玉的首席官员。
司败;春秋时期掌管执法、刑狱的官员。
廷理:战国时期更司败为廷理,职能与司败同。
左徒:战国中期设,可代表楚王处理内外事务,左徒可直接升到令尹,与楚王关系密切。
三闾大夫:掌管王室宗族,如屈原为三闾大夫,掌管王室宗族中屈、景、昭三姓。
太卜:战国中期方设此职,职能与春秋时期卜尹同。
工正:战国时期设,职能与工尹同,主管工程建设。
、大、上:负责一军的将帅,非特定职位。
裨:将帅的副手。
左史:相当于高级参谋。
右领:领军之官,相当于军队中的中级指挥员。
典令:职位与柱国、令尹、司马同。
司徒:掌管各种劳役、兵役等。
春秋时期城濮之战中若干史实的辨正
春秋时期城濮之战中若干史实的辨正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的一场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这场战争牵扯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诸侯。
但这场战争由于《左传》记载参杂了并非史实文字记载,以及后人误读、地望判断错误等原因,掩盖了战争发生的真实性质、背景、过程,使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后来人们对春秋历史的认识也产生了偏差。
本文作者不揣谫陋,希望能够通过以下分析力争廓清这一史实。
一、城濮之战发生的背景研究城濮之战,必须从鲁僖公二十六年齐伐鲁说起。
鲁僖公二十五年十二月癸亥,鲁与卫、莒盟于洮。
未一月,二十六年正月己未,为寻洮之盟,三国再会于向。
齐以此为由,随即向鲁发动讨伐战争。
这是这年齐第一次伐鲁,从《春秋》所记“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酅,弗及”分析,齐对鲁的讨伐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且被鲁追击,很快撤退。
夏,齐再兴师伐鲁。
这一次讨伐明显使鲁感受到压力,鲁派出使臣展喜出面斡旋,并且卫也兴师伐齐,齐退兵。
在这里,我们不分析齐鲁交兵的具体动机和过程,以及齐对鲁两次讨伐行动的具体结果,应该予以关注的是,鲁因此采取了一个关键的行为:向楚乞师。
需要明确地指出,春秋时期的楚国与其它中国诸侯有着本质的区别。
春秋时期,直到战国前期,在《孟子》中,孟子还大量使用“中国”以区别蛮夷戎狄。
中国与蛮夷戎狄的关系,相信阅读此文诸君是会有清晰认识,在此不作过多分析。
西周初年,周王朝似乎并没有承认楚作为国家形式的存在。
应该是在周公归政成王之后,楚才得到周王室的承认。
尽管其始受封国君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①但楚国并不属于中国诸侯序列,而是归入蛮夷。
《谷梁传·庄公十年》:“荆者,楚也。
何谓之荆?狄之也。
何为狄之?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
故曰:荆,狄之也。
”《国语·晋语八》记晋叔向语:“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
”在经过两千多年民族融合后的今天,荆楚无论是否曾经属于蛮夷戎狄序列,都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基本成分。
《左传》及楚简所见彭氏家族人物考
《左传》及楚简所见彭氏家族人物考张丹(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内容提要】关于楚国彭氏家族,过去学界未有太多关注。
近年来,南阳市区发现了楚申县彭氏家族墓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彭氏家族是春秋时期南阳地区非常显赫的一个家族。
我们认为,《左传》等传世文献及楚简等出土文献中的相关彭氏人物,应该被纳入到南阳所发现的楚申县彭氏家族范围内。
春秋时彭氏家族居于楚国上层政权中,而战国时彭氏在楚政权中的重要性较春秋时已明显下降。
【关键词】《左传》;楚简;楚国;彭氏家族。
【作者简介】张丹,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200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史。
关于楚国彭氏家族,《左传》等传世文献及楚简等出土文献中虽有涉及,但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
近年来,南阳市区发现了楚申县彭氏家族墓区,出土了大量彭氏贵族的有铭铜器,相关简报据此判断,彭氏家族是春秋时期南阳地区非常显赫的一个家族。
[1]我们认为,这个结论非常正确,同时,《左传》及楚简中的相关彭氏人物,也应该被纳入到南阳地区所发现的这个楚申县彭氏家族范围内。
前言:南阳发现的楚申县彭氏家族见于南阳彭氏家族墓所出铜器铭文中的彭氏人物,按年代早晚排列为:彭宇、彭无所、彭射、彭子寿、彭启。
其中,彭宇和彭子寿为申公。
由于资料有限,本文不对这些人物展开讨论。
另外因为下文会涉及到申县彭氏家族的一些信息,故此处需要对彭氏家族墓的情况做一些简要说明。
彭氏家族墓在南阳市宛城区八一路两侧,从1974年到2008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多次进行勘察和发掘,共发现彭氏家族墓的墓葬8座,已发掘了7座。
这些被发现的彭氏家族墓葬分别是:彭宇墓(西关煤场古墓)、彭无所墓(物资城M1)、彭射墓(名门华府小区M38)、彭射夫人墓(名门华府小区M35)、彭子寿墓[2]、彭子寿夫人墓(名门华府小区M44)、彭启墓(名门华府小区M1)、彭启夫人墓(名门华府小区M2),其中,彭子寿夫人墓因被压在建筑物下,未发掘。
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高考试练之判断正误1.(2019全国Ⅲ卷)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2.(2018全国Ⅲ卷)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3.(2017全国Ⅰ卷)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4.(2017全国Ⅱ卷)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5.(2017全国Ⅲ卷)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6.(2016全国Ⅰ卷)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7.(2016全国Ⅰ卷)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8.(2016全国Ⅱ卷)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9.(2016全国Ⅲ卷)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10.(2016全国Ⅲ卷)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11.(2016全国Ⅲ卷)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2.(2015全国Ⅰ卷)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13.(2014大纲卷)“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二、模拟演练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乞归,请求辞职回乡,请求交给。
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致政”“休政”等。
B.领,有兼任之意。
古代表示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有“权”“兼”“摄”“判”“署”等。
C.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2024届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全国乙卷文科)附答案
2024届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全国乙卷文科)一.选择题(共12小题)1.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
《左传》记载,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该故事反映了( )A.东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宗法制下士农工商“皆有等衰”C.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虢国出现“臣弑君、子杀父”现象2.史学家顾颉刚在提及汉武帝的某一措施时指出:“学术的道路从此限定只有经学一条了,这比之始皇的高压手段统一思想还要厉害。
”这一措施指的是( )A.颁行“推恩令”B.任用酷吏C.实行中外朝制D.尊崇儒术3.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表,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史实结论A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建立B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美国政治体制构建受启蒙思想影响C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成为许多国家颁布民法典的蓝本D1864~1871年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德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A.A B.B C.C D.D4.清代城市中的会馆和行会不仅向贫困的成员提供物资,还为去世的贫困同乡提供墓地。
后来,这些组织逐渐发展到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务。
从为同乡提供福利到关注整个城市的市民利益,这说明( )A.商帮积极参与基层治理B.民间慈善机构的作用增强C.民间力量促成社会和谐D.商人对城市身份认同增强5.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春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列强停止对华商品倾销B.国内小农经济的自我修复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D.民众“爱国心”的积极影响6.五四运动后,有不少知识分子对劳工界开展社会调查,如工人的工钱、工作时间、工作环境、衣食住行等内容,以具体的事例详实的数据呈现劳工“牛马不如”的生存状况。
高中试卷-9《屈原列传》(同步习题)(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平伐其功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C.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D.形容枯槁【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的能力。
A项,伐:古义,自夸,炫耀;今义,讨伐。
古今意义不同。
B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名词,今年的下一年。
古今意义不同。
C项,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古今意义相同。
D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古今意义不同。
故选C。
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何,疑问代词,什么。
②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以,介词,用。
④以,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故选B。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徒,楚国官名,和“令尹”一样,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一职。
B.大夫,古代的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等。
C.委质,呈献礼物。
“质”,同“贽”,指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
D.三闻大夫,楚国官名,管理楚国屈、景、昭三姓贵族。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和‘令尹’一样,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一职”错误,“左徒”次于“令尹”,“令尹”相当于楚国的“丞相”。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父母者,人之本也上官大夫与之同列B.信而见疑举世混浊而我独清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举贤以自佐D.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
A项,前句为助词“的”;后句为代词“他”;B项,前后句皆为表转折的连词;C项,前句为介词,用;后句为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前句为介词“被”;后句为语气词。
初三阅读理楚子发母及答案解析
初三阅读理楚子发母及答案解析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初三阅读理楚子发母及答案解析(共含11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初三阅读理楚子发母及答案解析关于初三阅读理楚子发母及答案解析楚子发母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
母问使者日:“士卒得无恙乎?”对日:“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①。
”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日:“将军朝夕刍豢⑦黍粱③。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④,使人数之日:“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⑤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⑥。
异日,有献一囊糗精⑦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⑧,而战自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注释:①[并分菽粒而食之]大家分吃豆粒。
②【刍(chú)豢(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
③【黍粱]好粮食。
④【内】通“纳”,接纳、进门。
⑤【注】倾倒。
⑥【战自五也】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
⑦【糗(qiǔ)鞴(bèi)】干粮。
④[甘不逾嗌(yì)]美味过不了咽喉。
嗌,咽喉。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士卒得无恙乎? ( ) ②子发于是谢其母。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使人数之日:“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19.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篇2:楚子发母原文阅读楚子发母原文阅读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②。
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③”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④。
”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粱⑤。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⑥,使人数之曰⑦:“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⑧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⑨,王使人注江之上流⑩,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⑾而士卒战自五也⑿,异日,有献一囊糗糒者⒀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⒁,而战自十也。
2018全国卷3语文试题解析
2018全国卷3语文试题解析2018全国卷三语文试题简评与精析1.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观点的理解。
A项错误,原文第二段陈述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选项武断地表述为“缺乏有机统一”;B项正确,见原文第三段;C项错误,原文第四段是“具体的意义共同性”,而不是选项的“抽象的意义共同性”;D项错误,原文第五段说这些“是意义重大的”,而不是选项说的“根本原因”。
2.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论证,这种题型从2017年全国卷开始出现。
A项正确,是对原文第二段“目前”现状的转述,是“目前”现状,当然就“有其现实的指向”;B项正确,文章从三个不同层面谈城市文明弹性问题,区分了层面,文章第三段谈到城市发展的周期和阶段问题;C项错误,选文在论证文明弹性的三个概念时,没有“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D项正确,原文就是通过文明弹性的概念来论证“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问题,第五段“保持……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建构……”是对途径的总结。
3.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根据原文进行推论。
A项错误,“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是不同的三个方面,三者不具有交叉关系、层进关系、条件关系,推断无依据;B项正确,见原文第三段;C项正确,见原文第四段;D项有疑问,选项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原文找不到依据,估计选文进入试题后,对原文进行了删节,原文有这样的论述,有这样的观点。
4. [答案:B][解析] 此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A项考查对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
第一个判断点是“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开头部分是不是氛围沉郁?从选文~段看,宇航员先行者看到的是大爆炸后的地球景象,“蓝色水晶球”变成了“黑白相间的地球”,“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这给人的感受应该是沉郁的,所以开头部分氛围沉郁是正确的;第二个判断点是“当城市图像出现后”“变得较为轻快”,是不是变轻快了?选文第段开始出现城市图像,首先出现的是高楼、广场、很多人,还有“一个漂亮姑娘”,她天真地、娇滴滴地与先行者交流,姑娘的出现,带来了气氛的变化,有了一丝轻快的感觉,但不是很轻快,所以“较为轻快”是正确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第5单元 文言文阅读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 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训练54桓公知士齐桓①深知宁戚②,将任之以政③,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管理国家的任务, 群臣争谗之, 曰:“宁戚朝中的大臣们却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诋毁宁戚说:“宁戚卫人, 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
是卫国人,卫国离秦国不远,可以派人去调查一下吧。
若果真贤, 用之未晚也。
”公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人,再重用他也不迟啊!”齐曰:“不然, 患其有小恶④者, 民人桓公说:“不能这样做,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而一般知小恶亡其大美⑤, 人常常只看到那小小的过失,而忽视他本质的好的一面, 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土也⑥。
”乃夜举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有德的人的原因啊。
”于是连夜点火而爵之⑦, 以为卿相⑧;灯,大排筵席,亲自宴请宁戚,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
九合诸侯, 一匡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九次联合诸侯,成就霸天下⑨。
桓公可谓善业,促进了天下的安定统一。
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求士矣。
发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刘子·妄瑕》)【词句注释】①齐桓: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宁戚:齐桓公的大臣,卫国人。
③政:指国家的统治管理。
④小恶:小的过失,小的缺点。
⑤大美:大的优点,主要优点。
⑥整句说: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⑦举火而爵之:点灯烛拜封官职(爵)。
⑧卿相:即相国。
⑨九合诸侯:九次联合诸侯国。
⑩一匡天下:使天下安定统一。
匡,匡正,引申为安定。
阅读感悟:齐桓公之所以能在春秋时期称霸于天下,这与他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是分不开的。
选文中宁戚曾有小过,但齐桓公不以小过而埋没人才就是最好的明证。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齐桓深知.宁戚(知,了解)B.去.齐不远(去,离开)C.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所以,……的原因)D.以为.卿相(为,做)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民人知小恶而忘其大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为卿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是位怎样的国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齐桓公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55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孙叔敖当上楚国令尹,全国的官吏和老百姓都来祝贺。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字辨析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词辩析1.【言】【语】[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2.【谓】【曰】[辨]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3.【召】【招】[辨]召,招。
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报】【告】[辨](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5.【反】【复】[辨]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6.【驰】【驱】[辨]驰,驱。
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
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
春申君黄歇(二)
春申君黄歇(二)黄歇(约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38年在世),芈姓、黄氏、名歇,楚国人。
世袭封君、号春申君、为第四代,初封淮北地,后改封吴。
为楚左徒,令尹。
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游学博闻、善辩著称。
接上《春申君黄歇(一)》《史记·春申君列传》载:“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因并献淮北十二县。
请封于江东。
考烈王许之。
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司马迁这段话表明,黄歇的封地前后有变动,初封“淮北十二县”,后改封“江东”。
这里须先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请以为郡便”的“郡”?二是“以自为都邑”的“都邑”?我认为它们其实是一个概念,就是楚国的“「宀或」”。
楚“边齐”之地可能没有「宀或」,或「宀或」不够强大,黄歇献地是为了设立大「宀或」。
「宀或」的建制规模到底有多大,目前尚不清楚,但肯定在十二县以上。
虽然《史记》所载“淮北地边齐,其事急”,但设立「宀或」的目的、针对的对象却并不完全是齐国,而是秦、赵诸国。
在楚边境建立大「宀或」,可集中优势兵力,极大地化解边境危机。
公元前248年,黄歇请封于江东。
所谓“江东”,是因长江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故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古人还以东为左,故“江东”又称“江左”。
有人据此认为黄歇被封于安徽芜湖到江苏南京这段西南东北向的长江以东,和南京东一段长江以南,东至太湖这一区域。
这一界定,我认为过于偏窄。
《楚世家》云“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
”又“因城故吴墟”。
吴墟城,即今苏州城。
因此黄歇的封地应东至海,南至吴越旧疆界,太湖尽在其中。
春申君黄歇虽然“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但没有立即被封。
直到公元前241年楚徙都寿春之后才得以“封吴”。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楚于是去陈徙寿春……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行相事。
”(按《六国年表》言公元前248年“春申君徙封于吴”,又言公元前253年楚都自钜阳徙寿春,均与《春申君列传》不同。
孙叔敖史事考疑
楚庄 王是春 秋五 霸之一 , 执政 期 间很 有建 树 , 而 他 所 有政 绩 的 获得 , 大 都 与楚 公族 的一 支小 宗—— 莴 氏家 族有关 。 早 在楚 成 王 时期 , 楚 国政 权 实 际掌 握 在公 族 的 大宗 手里 。当时 , 公 子元 任令 尹 , 是 成 王 的叔 辈 , 后 因权力 之争 , 他与 另 一公 族 小 宗若 敖 氏之族 的斗 氏
公子元 是斗 氏 的一箭 双 雕 , 既 迎合 了长 期 受 到叔 父
害 了莴贾 。据 《 左传 ・ 宣公 四 年》 载: “ 子越 又恶 之 ( 指 劳贾 ) , 乃 以若敖 氏之族 圄伯赢 ( 即 芳贾 ) 于韩 阳 而杀 之 , 遂 处蒸 野 , 将 攻王 。 ” 。 ‘ ‘ 将 攻王 ” , 即楚 国历
究会 会 员 。
戴 吉强: 孙叔 敖史事考疑
3 7
少上面还有“ 孙伯某” 、 “ 孙仲某” 之类 , 故孙 星衍在 《 问字堂集 ・ 孙叔敖名字考》 中说 : “ 敖既称叔 , 宜尚
衰的分 水岭 。 劳 氏与斗 氏 的矛盾 激 化 于公 元 前 6 0 5年 前 后 。
、
庄王 时期楚 国政权构 成 与劳 氏家族
当时 , 斗 氏贵 族子扬 、 子越 分别 担任令 尹 、 司马 , 主宰 楚 国军政大 权 , 莴贾 为工正 ; 由于在 公室 与若敖 氏家 族 的权力 斗争 中 , 莴 氏家族 始终 站在公 室一边 , 引起 了若敖 氏的极大 不 满 。为此 , 莴贾 首 先 向若 敖 氏发
矛盾 日益激化 , 终 于在公元 前 6 6 4年 , 被若 敖 氏贵 族
难, 并向楚庄王告发令尹子扬谋反 , 导致子扬被楚庄
王所 杀 。不久 , 子越继 为令 尹 , 劳 贾 升任 司 马 , 氏
读离骚经——辨骚札记之一
多
_
_
_
_
_
_
_
玉
_
_
_ _
_
_
_
_ _
_
_
读
离
骚
经
—
辨骚 札 记 之 一
陈 子 展
O 今按
:
全 部 屈 赋 主 题在
,
“
眷怀祖 国 系 心 怀 王
,
,
”
。
体 现于有 冷静之 观察 与分析 有 炽
:
》
首 五 句连呼 灵 怀
,
即 指 已 离世 之 灵 修怀王也
。
!日 注 灵 修 皆不 可从
朱骏
声
补 注》
“
灵修
善 治也
”
亦未为是
余 既 滋 兰 之 九碗兮 … … 长 颇 领 亦 何伤 ! O 菊花 白者可餐
“
,
枯 萎 时 留在 枝 头 则 不 复可餐
。
,
况 未尝 见 其全 落也
。
欧阳修 讥 王 安 石 诗
明为 宗 臣
休 戚存 亡
,
谊勿
此不 得不 竭 忠 之 前 因也
”
纷吾 既 有 此 内美兮 … … 夕揽 洲 之 宿莽 O 次 言察赋 既 美 字谓身 之修
。
。
,
又 加 之 以 努力 修养
。
O 何悼
《
义 门读 书记 》
: “
恐 年岁之不 吾与
。
此恐
”
日月 忽 其不 淹兮 … … 恐 美 人 之 迟 暮 ! 屈 辞精义 》 O 陈本礼 车
吴楚柏举之战探析
吴楚柏举之战探析作者:张梦缘吕超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17期摘要:春秋时期的吴楚柏举之战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被认为是唯一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由孙武参与指挥的战役。
探析吴楚柏举之战,楚国军事实力本强于吴国联军,人才杰出,然楚王用人不当、不能人尽其才;令尹子常以己利为重,对军情判断有误而固执己见;楚国欺压小国,兼并弱国,长期征战使四面树敌,陷于被动状态最终战败。
吴军为将有能,治军有方,战略得当,谋求先胜条件,营造有利态势,争取有利外交环境,从而击败了楚国。
这场战役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政治格局。
关键词:柏举之战;子常;孙武;孙子兵法中图分类号:K225;E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7-0109-03春秋时期,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楚国国力曾一度强胜。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败晋于邲,成为霸主。
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吴国是新兴小国,原先被视为蛮荒之地,后在晋的扶持下,军事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但与楚相较仍处于劣势。
吴一直将与楚抗衡作为求存图强的重要途径,利用楚与他国争端伺机而动,从而借机出兵插手战争,对楚国进行打击。
一、柏举之战发生的背景公元前509年,唐、蔡两国国君向楚进贡美玉骏马,楚国的令尹子常骄横贪婪,借机向两君索要,被婉拒后私自将两君扣留。
三年后,两君的随从窃献给昭王的贡品“而献之子常”[1]1338,子常收到被偷回的贡品才释放两人。
蔡昭侯不能受此大辱,投玉于汉江中,发誓永远不会向楚朝贡,归国后求助晋国共同出兵伐楚。
晋“刘文公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1]1340,召集十七国到召陵,“假借王命”,共议讨伐楚国。
“沈人不会于召陵”[1]1347,晋使蔡国前去伐沈,楚国则以蔡国讨伐沈为理由出兵围蔡,晋帅向蔡昭侯索贿不成,借口退兵,“乃辞蔡侯”[1]1340。
蔡昭侯只好以其子乾和大夫之子为质向吴求救。
吴抓住时机,以援助蔡国的名义即刻出兵前往救助蔡国,并联络唐、蔡两国组成联军共同伐楚。
楚国令尹表
楚国令尹表春秋时期1.斗伯比【公元前706~公元前692年】2.斗祁【公元前692~公元前687年】3.彭仲爽【公元前687~公元前681年】4.鲍申【公元前681~公元前675年】5.筦饶【公元前675~公元前673年】6.熊子善(子元)【公元前672~公元前664年】7.斗谷於(子文)【公元前664~公元前637年】8.成得臣(子玉)【公元前637~公元前632年】9.蒍吕臣【公元前632~公元前630年】10.斗勃(子上)【公元前630~公元前627年】11.成大心(孙伯)【公元前626~公元前615年】12.成嘉(子孔)【公元前615~公元前613年】13.斗般(子扬)【公元前613~公元前611年】14.士庆【公元前611~公元前610年】15.斗般(子扬)【公元前610~公元前609年】16.斗越椒(伯棼)【公元前609~公元前605年】17.沈尹茎(虞丘子)【公元前605~公元前601年】18.蒍敖(孙叔敖)【公元前601~公元前599年】19.蒍艾猎【公元前599~公元前598年】20.蒍敖(孙叔敖)【公元前598~公元前597年】21.子佩【公元前597~公元前年596年】22.蒍敖(孙叔敖)【公元前596~公元前595年】23.申麃【公元前595年~公元前590年】24.公子婴齐(子重)【公元前590~公元前570年】25.公子壬夫(子辛)【公元前570~公元前568年】26.公子贞(子囊)【公元前568~公元前559年】27.公子午(子庚)【公元前558~公元前552年】28.公子追舒(子南)【公元前552~公元前551年】29.子冯【公元前551~公元前548年】30.屈建(子木)【公元前548~公元前545年】31.熊围【公元前545~公元前541年】32.子荡【公元前541~公元前529年】33.熊黑(子皙)【公元前529年】34.斗成然(子旗)【公元前529~公元前528年】35.阳匄(子瑕)【公元前528~公元前519年】36.囊瓦(子常)【公元前519~公元前506年】37.石奢【公元前506~公元前505年】38.熊申(子西)【公元前505~公元前479年】39.沈梁诸(子高)【公元前479~公元前478年】40.公孙宁(子国)【公元前478~公元前?年】战国时期1.沈尹射【楚惠王时】2.沈尹文【楚惠王时】3.公孙宽【楚惠王时】4.子叡【楚惠王时】5.子春【楚惠王、简王时】6.子林【楚简王时】7.吴起【公元前382~公元前381年】8.景舍(子发)【公元前381~约公元前370年】9.州侯(子西)【公元前370~约公元前355年】10.昭奚恤【公元前355~约公元前346年】11.任景【公元前346~约公元前341年】12.昭厘【公元前341~约公元前337年】13.芈文【公元前337~公元前333年】14.高固【公元前333~公元前327年】15.昭献(子士)【公元前327~公元前322年】16.昭阳【公元前322~公元前313年】17.外相公孙衍【公元前319~公元前318年】18.张仪【公元前313年】19.昭阳【公元前313~公元前311年】20.昭鱼【公元前311~公元前305年】21.唐昧【公元前305~公元前301年】22.昭鱼【公元前301~公元前299年】23.陈轸【公元前299~公元前298年】24.子兰【公元前299~公元前294年】25.外相苏秦【公元前294~公元前293年】26.子椒【公元前294~公元前291年】27.子晰【公元前291~公元前285年】28.昭雎【公元前285~公元前280年】29.州侯【公元前280~公元前278年】30.昭奇【公元前278~公元前277年】31.庄辛【公元前277~公元前262年】32.黄歇【公元前262~公元前238年】33.李园【公元前238~公元前228年】34.任倪【公元前228~公元前224年】35.熊启【公元前224~公元前223年】。
春秋时期“左”“右”职官尊卑考辨--以《左传》等史料为考察依据
DOI:10.3969/J.ISSN.1674-1471.2015.02.017春秋时期“左”“右”职官尊卑考辨———以枟左传枠等史料为考察依据收稿日期:2015-04-21作者简介:魏 会(1981-),女,安徽萧县人,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汉语语言、文化及教学研究。
魏 会(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山东枣庄277500)摘 要:方位词“左”、“右”在封建等级社会中被赋予上下、尊卑文化色彩。
同样,其组合成的各类左、右职官必然具有尊卑、大小的文化内涵。
春秋时期虽然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官吏制度,但许多诸侯国的职官名称中却大都包含方位词“左”、“右”来表示其职位与权力的高低、贵贱。
依据枟左传枠等有关史料,分析和考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及各个时期尚左、尚右的文化心理及其职官尊卑状况。
周王室、郑国、晋国、齐、郑国、鲁等官职以右为上;宋国的官制尊左、尊右因时世不同而有变动。
关键词:左;右;职官;春秋;尊卑中图分类号:K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471(2015)02-0080-04 On the Hierarchy of "Left "and "Right "Official Positions———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from ZuoZhuanWEIHui(BasicCourseDepartment,ZaozhuangScienceandTechnologyVocationalCollege,Zaozhuang277500,China)Abstract :Thelocalizers"left"and"right"inthefeudalsocietywereendowedwithsuperiorityandinferiority."Left"and"right"officialpositionswerealsoendowedwiththeculturalconnotationsofsuperiorityandinferiority.AlthoughtheunifiedofficialsystemhadnotbeenestablishedduringtheSpringandAutumnperiod,inmanystatesthelocalizers"left"and"right"wereusedinofficialpositionstoexpresssuperiorityorinferiority.AccordingtothehistoricaldatafromZuoZhuan ,thepaperanalysestheculturalpsychologyindifferentstatesduringtheSpringandAutumnperiodinwhich"left"or"right"officialpositionwereadmired."Right"officialpositionwasadmiredinthestatesofZhou,Zheng,Jin,QiandLu;whilewhether"left"or"right"officialpositionwasadmiredinthestateofSongwastime-varying.Key words :"left";"right";officialposition;SpringandAutumnPeriod;superiorityandinferiority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连方位词语也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其中就包括尊卑色彩浓厚“左”、“右”两个方位词,这是等级纲常伦理文化心理在方位词语中具体反映。
《列女传》卷之三 仁智传:孙叔敖母
《列女传》卷之三仁智传:孙叔敖母楚令尹孙叔敖(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楚国期思邑(今河南信阳市淮滨县)人。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历史治水名人。
)之母也。
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见其母而泣焉,母问其故,对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今者出游见之。
”其母曰:“蛇今安在?”对曰:“吾恐他人复见之,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汝不死矣。
夫有阴德者,阳报之。
德胜不祥,仁除百祸。
天之处高而听卑。
书不云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尔嘿矣,必兴于楚。
” (嘿表示赞叹,母亲赞扬孙叔敖的举动,说他一定有助于楚国的振兴。
) ”及叔敖长,为令尹。
君子谓叔敖之母知道德之次(次,舍也。
)。
诗云:“母氏圣善。
”(《凯风》母亲明理又善良)此之谓也。
颂曰:叔敖之母,深知天道,叔敖见蛇,两头岐首,杀而埋之,泣恐不及,母曰阴德,不死必寿。
译孙叔敖母,是楚令尹孙叔敖的母亲。
孙叔敖还是婴儿的时候,出游时,看见一条两头蛇,便杀了蛇埋掉。
回来后见到母亲就哭了。
母亲问他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我听说看到两头蛇的人会死去,今天我出游时看见了。
”他的母亲问:“蛇现在在什么地方?”他回答母亲说:“我怕有其他人再看见他,杀了蛇把它埋掉了。
”母亲对他说:“你不会死掉,那些有阴德的人,在阳世一定会得到报答。
坚守道德可以战胜不祥,坚守仁义可以除去各种灾祸。
天虽处在高处,却能听到在低处地下的心声。
《尚书》中不是说过'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你不要担心,你一定能在楚国有所作为。
”等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令尹。
君子说孙叔敖的母亲知道德之次序。
《诗经》中说:“母氏圣善。
”说的就是这个。
颂文说:孙叔敖的母亲,深知天道,孙叔敖看见蛇,歧出两头,杀而埋掉,哭泣而怕得祸,母亲说这是积阴德,不会因之而死,而会长寿。
析读这则故事,需要说明的是,看到两头蛇,是否会减寿,用科学的观点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令尹官职的基本介绍
令尹官职的基本介绍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令尹官职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令尹的概念令尹,楚官名。
《左传》称令尹﹑司马为楚之“二卿士”和“王之四体”﹐地位相当于其它诸国的百官之首——相(到了战国,只有楚国仍然用令尹的称号,而其他国家先后设相)﹐属于楚王的股肱之臣。
令尹地位略高于司马,其人选有空缺﹐常由司马递补。
令尹的职责是辅助楚王综理朝政﹐虽也经常率军作战,但兵事主要由司马掌管。
可见﹐楚之文武略有分工﹐和晋国正卿的文武合一稍有不同。
任令尹者一般为楚王子弟﹐有时或由嗣君为之。
令尹职位尊显,而一有过失,往往伏诛。
见于<左传>的楚令尹共二十余人﹐其中如子玉﹑子上﹑子辛﹑子南﹐皆因有过而丧身。
楚王驭下较严﹐和鲁﹑卫等国优容大臣有着明显差别。
令尹很少世代相袭,避免了强家势力的滋生。
由于楚令尹制有以上特点,春秋时各国政权上陵下替的现象在楚并未出现,这也是楚能雄强于诸侯的重要原因之一。
令尹为楚所特有之官名﹐但有些受楚影响较深的小国﹐也曾设有令尹。
据春秋铜器铭文所记徐国就曾设有此官。
战国时期,各国多以相邦为“百官之长”,只有楚沿春秋之旧﹐宰辅之任仍名为令尹。
如魏吴起到楚后,为悼王令尹。
春申君独揽楚之大权﹐其职位也仍是令尹。
在<韩非子>和<战国策>中都有关于楚令尹的记载。
令尹的释义(1). 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
《左传·庄公四年》:“令尹鬭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槎,营军临随。
随人惧,行成。
”《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 邢昺疏:“令尹,宰也…… 楚臣令尹为长,从他国之言,或亦谓之宰。
”《汉书·高帝纪上》:“﹝怀王﹞以羽为鲁公,封长安侯,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2020年高考常见褒义词成语专项模拟讲义总复习
❖ 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 人或物。
❖ 冰山一角:原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现 指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
叹为观止
❖ 世贸大楼废址已成为纽约新的旅游景点,游 人看后无不神色黯然,叹为观止。
❖
❖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
❖ 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 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 功成身退: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
再复出。 ❖ 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
乡。
❖
❖ 气冲霄汉:形容魄力非常大。 ❖ 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 ❖ 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2.常见贬义成语 无所不为 处心积虑 半斤八两 人云亦云 别有用心 大放厥词 得陇望蜀 上行下效 甚嚣尘上 始作俑者 弹冠相庆 一唱一和 党同伐异 评头论足 长篇累牍 过江之鲫 睚眦必报 改头换面 粉墨登场 忘乎所以 坐而论道 巧立名目 师心自用 擢发难数 倾巢而动 画地为牢 人言啧啧 推波助澜 每况愈下 振振有词 面目全非 冠冕堂皇
❖ 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 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 一挥而就。
❖ 一挥而就:才思敏捷,动笔就能写成。
❖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 功。
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 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 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
❖ 别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 辟途径,能够创新。
❖ 斗谷于菟:(生卒年待考),芈姓,字子文, 斗伯比之子;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斗谷于菟因是在农历5月 5日生,其母为斗伯比表妹,郧夫人之女,与 斗伯比私通生下一子,郧夫人为遮其丑弃于 梦泽,郧子于梦泽田猎,见虎方抱一婴儿, 喂之以乳,见人亦不畏避,郧子以为神物, 后带回郧国命其女抚养。逾年,送其女于楚, 与斗伯比成亲。楚国人称“乳”为“谷”, 称“虎”为“于菟”,故名斗谷于菟。
广西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
广西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广西壮族至今还盛行的“三月三”歌圩,富有民族特色的“壮戏”,闻名中外的壮族人民传说中的歌手刘三姐,都是在壮族先民古老的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研究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的面貌,不仅可以加深对今天壮族音乐舞蹈的理解,而亘对于壮族文化艺术史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惜,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文人蔑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以,关于壮族先民音乐舞蹈的记载留下来的极少。
因此,我们只能根据零星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作一些初步的探索,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般认为,音乐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而最早的歌与舞则是联在一起并揉合在原始人虔诚而野蛮,热烈而谨严的巫术礼仪活动中,中国古代文献里保留着关于原始歌舞的史料,如“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我国青海大通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案,正好是这类原始歌舞的写照。
和中原地区一样,壮族的先民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在广西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地下出土的那些均勻、光滑、对称的石器以及众多陶器的优美的造型,反映了壮族先民的原始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虽然,我们至今尚未发现壮族先民在石器时代的原始歌舞的直接证据,但从我国古文献记载及中原地区原始歌舞的实物资料看,我们有条件推测,壮族的音乐舞蹈可能起源于原始社会。
壮族为越族的后裔,古代越族则为壮族之先民无疑。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的《越人歌》,是至今我们尚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首壮族先民的民歌。
据《说苑》所载,春秋时,楚国令尹鄂君子晰在湖中泛舟,划船的一位越人唱了一首歌,鄂君子晰无法听懂,需要请人翻译出来才明白。
当时歌辞之译文为:“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水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歌的曲调今日已不得而知,但歌辞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真挚、细腻、委婉动人的。
难怪当时鄂君子晰听了之后,“乃檑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即以隆重的礼节破格优待了这位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