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文档

合集下载

古代对人年龄的叫法

古代对人年龄的叫法

古代对人年龄的叫法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在古代社会中,年龄的代称和相应的礼仪常常根据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下是一些古代年龄的代称和相应的礼仪:
1. 幼童(0-7岁):幼童被视为无知无邪的阶段,通常被称为“幼儿”、“童子”等。

家长和长辈对幼童要照顾和保护,不要让他们参与太过成人的事务。

2. 童年(8-15岁):这个阶段被称为“童年”、“少年”等。

家长和长辈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启蒙,让他们逐渐独立思考和学习生活技能。

3. 青年(16-30岁):这个阶段被称为“青春”、“青年”等。

这是年轻人开始进入
社会、接受教育、发展事业的重要时期。

他们被期望具备自立能力和承担起社会责任。

4. 壮年(31-59岁):这个阶段被称为“壮年”、“成年”等。

人们在这个阶段已经
成家立业,担负起家庭和社会重任,并展示出成熟和稳重的品质。

5. 老年(60岁及以上):这个阶段被称为“老年”、“长者”等。

年龄较大的人被尊重为智者和长辈,他们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尊贵,并受到年轻人的照顾和尊敬。

古代社会对年龄的代称和礼仪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和尊卑秩序。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严格的年龄代称和礼仪可能已经有所改变,但对不
同年龄段的人给予尊重和关爱的传统仍然存在。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指婴儿周岁。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始龀[chèn]、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志学之年:15岁为“志学之年”。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耆[qí]:均指60岁。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幼年【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是指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汤饼】出生三天。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是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孩提之童”,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老子》:“如婴儿之未孩。

”也作“孩抱”和“提孩”。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

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始龀】【龆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龆齿”。

【垂髫】指幼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教数】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本意是指雏鸟的嘴。

后指儿童。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精]古代年龄的代称

[精]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代年龄的代称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

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

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

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

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

《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

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结发:初成年。

《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

后称元配为结发。

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来因此称二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

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认识天命。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

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的代称。

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岁。

《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六十以上曰耋。

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qiǎng bǎo]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

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陆游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助词。

摽,落下。

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

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年龄。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别称【襁褓】不满周岁〖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孩提】二三岁〖释意〗孩提: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出处〗孩提之童。

——《孟子·尽心》【髻年】女子七岁〖释意〗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髻。

【龆年】男子八岁〖释意〗儿童换牙之年,引伸幼年。

古人对不同年龄的叫法

古人对不同年龄的叫法

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因杜牧用二月初豆蔻未开花的状态写十三四岁女孩
子,后便称女子这个年纪为“豆蔻年华”)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j):(女子成年礼)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表示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表示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制涂之意
知命:表示五十岁。

花甲: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白甲子到癸亥)表示六十岁
古稀:(源于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指十岁
耄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中华文化连年龄都有这么大讲究_4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中华文化连年龄都有这么大讲究_4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中华文化连年龄都有这么大讲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我国古时年龄代称

我国古时年龄代称

我国古时的年龄代称对某些年龄不直说而使用代称,是古代一种习俗。

为了帮助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现介绍常见的几种年龄代称:孩提:指需人提抱的乳哺婴儿,又称“孩抱”、“孩稚”、“孩孺”和“孩乳”。

童龀:儿童换齿叫“龀”,如《愚公移山》有“有遗男,始龀”。

童龀,泛指年幼者,如《后汉书》有“年皆童龀”。

垂髫:古时童子头发下垂,因用以指童年或儿童。

又称“垂发”,如《后汉书》有“老夫童稚垂发戴白满车下”。

总丱:也称总角。

束发为两角之形。

是男女未冠笄者之称,泛指童年。

如《诗经》有“总角丱兮”;《颜氏家训》有“总丱之子必先入学”。

豆蔻:喻处女,常指十三、四岁女子。

如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古时男孩十五岁是成童的年龄,要把头发扎结起来。

所以,“束发”被用来称呼十五岁的男子。

如《大戴记》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头发的簪。

《公羊传》有“女十五而笄”是说女孩十五岁后就要用“笄”把头发结束起来,表示已经成年。

于是“及笄”便成了十五岁女子的代称。

又,《国语》有“既笄而孕”。

故,“及笄”也指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弱冠:《礼记》说“二十岁曰弱冠”。

古时二十岁行冠礼,因未达壮年,故称弱冠。

后世指二十左右的男子,或泛指年少者。

破瓜:古时文人将“瓜”字拆成两个“八”字,用以纪年。

二八就是十六。

古诗文中常见“破瓜”或“二八”,大多是指十六岁的女子。

另,也指六十四岁,即八八六十四。

如,吕岩赠张洎诗有“功成当在破瓜年”。

而立:《论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后世,便用“而立”指代三十岁,用“不惑”代指四十岁,用“知命”作为五十岁的代称。

但,为了表示谦虚,五十岁的人常自称为“未知之年”,也作“半百之年”。

花甲:古时用天干与地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而复始。

因此,后世常用“花甲”借指六十岁。

也作“耳顺之年”。

古稀:唐朝杜甫《曲江诗》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代年龄、礼仪、称谓

古代年龄、礼仪、称谓

1.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花信:开花时期,花期。

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2.而立之年: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3.始室:《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因以“始室”指三十岁。

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即为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困惑。

5.知天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6.耳顺: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是听得进忠言逆耳,辱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7.花甲:六十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岁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8.还历寿:六十一岁的寿辰。

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还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9.从心之年:七十岁。

语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10.古稀之年、悬车之年:七十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11.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

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得此名。

12.耋(die):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3.耄(mao):八十至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14.米寿:八十八岁的雅称。

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名。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文/本刊特约撰稿人王全营古人有时候说到年龄时,不直接说出某人或者自己多少岁,而是使用与年龄有关的代称。

这些代称大多源于古代典籍,比如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就是源于孔子《论语·为政篇》的一段话:“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后人们就用“志学之年”代称15岁、“而立之年”代称30岁、“不惑之年”代称40岁、“知天命”代称50岁、“耳顺”代称60岁、“不逾矩”代称70岁。

再如人们常说的幼年、壮年、耄耋之年,源于《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幼学故事琼林·老幼寿诞》:“称人生日,曰初度之辰……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晬盘之期……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百岁曰期颐。

童子十岁就外傅,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老者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除了年龄代称,寿辰也有代称。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尊老敬老是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老人年岁大了,晚辈都会给他们做寿,寿辰的代称也非常丰富,除了上文说到的生日曰初度及下寿、中寿、上寿三寿外,人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米寿”“茶寿”了。

“米”字拆开来是“八十八”,故称88岁为米寿;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为“二十”,中间的“人”字分开即为“八”,和底部的“木”字即“十八”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108,所以称108岁为“茶寿”。

另外,寿辰的代称还有“还历寿”,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61岁寿辰为“还历寿”。

“喜寿”,因“喜”字的草书近似“七十七”,故称77岁为“喜寿”。

“白寿”,因“百”字去掉一横是“白”字,故称99岁为“白寿”。

年龄的代称

年龄的代称

年龄的代称年龄的代称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垂髫(tiao):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代儿童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作代称。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

及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十五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指年满十五岁的女子。

破瓜: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称十六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弱,是年少,冠是代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而立:代称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代称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耳顺:六十岁的代称。

艾、耆[qí]:古代以五十岁老人为“艾”,以六十老人为“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岁的年纪。

耄,七八十岁的年纪。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代称百岁。

古人的名、字和别号每个人有一个名字,这并不新鲜。

可是你曾想过古代人名字的复杂情况吗?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区别的,而且是大有讲究的。

《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以古人有“大名”,还有“表字”。

“字以表德”,又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如:一、名和字同义如三国周瑜、字公瑾。

瑜和瑾都是美玉。

黄盖,字公覆。

盖与覆同义。

二、名和字意义相关如《西游记》的作者、明人吴承恩,字汝忠。

《梦溪笔谈》的作者、宋人沈括,字存中。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列表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列表

对应的年龄
出生三天 周岁 幼年
童年时代 童年
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9岁 10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 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13岁
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 出嫁的年岁。
男十五岁~二十岁。 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指男子20岁。弱,弱小。 指30岁。 指40岁。 指四十 指50岁。 指60岁。 指70岁。
指老年,又称“白首”。 指八九十岁。 指长寿老人。 指长寿老人。 指百岁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列表
称谓
汤饼 初度 生小 总ຫໍສະໝຸດ 垂髫 始龀 教数 外傅束发
舞勺 及笄 舞象 待年 弱冠 而立 不惑 强壮 艾 花甲(耳顺) 古稀 皓首 耄耋 黄发 鲐背 期颐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2019年古代对人年龄的称谓-范文word版 (2页)

2019年古代对人年龄的称谓-范文word版 (2页)

2019年古代对人年龄的称谓-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古代对人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礼仪常识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_0774文档

礼仪常识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_0774文档

2020礼仪常识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_0774文档EDUCATION WORD礼仪常识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_0774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欢迎大家阅读!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称代人的年龄,例如:总角:婴幼儿时代。

古人不剃头。

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

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

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

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

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

指女孩长到15岁时,可以待嫁了。

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

(笄:即簪子)。

弱冠:20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岁的男子要行“冠礼”。

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

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

指人到了30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岁。

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

指人到了40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岁,百岁的一半。

又称“知命之年”。

因活到50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

故称60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年龄代称辞doc

年龄代称辞doc

耄耋 耄老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90歲齯齒 鮐背 黃髮 凍梨 耇老儀禮士冠禮:「黃髮也,耇凍梨也,皆壽徵也。」100歲期頤之年 百壽之年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77歲喜壽「喜」寫成草書像七十七88歲米壽八十 八99歲白壽百減一108歲茶壽廿(20)+八十八(88)=108花甲相慶又添二八春秋: 60*2+2*8=136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60*2+3*7=141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70*2+1=古 稀重喜再加三九歲月:70*2+3*9=167→ " 齒髮 " 一詞,指的就是 " 年歲 " ,古人習慣 以 " 牙齒 " 或 " 頭髮 " 的情況,來形容人的年齡,這是一種借代修辭。 齒白唇紅:形容年輕貌美。 綠鬢朱/紅顏:形容年輕美好的容顏或指年輕女子。 慘綠年華:青年時期。風華正茂的青年時期。 慘綠少年:青年男子。本指穿淡綠衣衫的少年,後稱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子為 " 慘綠少年 "。 皓首蒼顏:雪白的頭髮,灰暗的面容。形容年老。 鶴髮童顏:白色的頭髮,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有精神。 鶴骨雞膚:伶仃瘦骨,多皺的皮膚。形容年老。 鶴骨霜髯:瘦骨白鬚。形容年老。 斑白:指老人頭髮花白。 垂白:白髮下垂。形容年老。 眉壽:祝賀長壽之語。古人認為年壽高者眉毛長是長壽的象徵。 暮景殘光:猶言夕陽殘照。比喻年老體衰,臨近死亡。 暮景桑榆:日暮時,夕陽斜照在桑樹和榆樹頂端,一派黃昏景象。比喻垂老之年。桑榆, 古人認為是太陽下山的地方。 日薄西山/日薄桑榆:比喻老年的時光。 鐘鳴漏盡:晝漏盡,晚鐘鳴;謂晚上。比喻衰殘暮年。 鐘漏並歇:比喻年老衰殘。
年齡代稱詞 年齡通用男性女性備註不滿周歲襁褓之年襁褓,背負嬰兒用的布兜嬰兒黃口滿一歲周晬童 年總角 總髻 總髮古代男

各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

各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

各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
垂髫:指童年。

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礼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出自论语"三一而立”,意思是男子三一岁独当一面
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

艾:语出《礼记》,“五十曰艾”。

知命:语出论云“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

耄耋:指十岁。

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老人。

出自《礼记》“百年日期颐”。

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文档Document Writing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

古人不剃头。

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

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

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

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

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

指女孩长到15岁时,可以待嫁了。

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

(笄:即簪子)。

弱冠:20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

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

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

指人到了30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岁。

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

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岁,百岁的一半。

又称“知命之年”。

因活到50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

故称60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岁。

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
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岁。

《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

“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

“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

“颐”即颐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

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

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
的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