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预习课
认识比小学数学教案
认识比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能够用“比”的形式表示大小关系。
2. 掌握比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3. 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比较。
教学重点:1. 认识比的概念。
2. 掌握比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比进行简单的比较。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数字卡片。
3. 比较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引导学生讨论哪个大、哪个小。
2. 引导学生思考物品的大小关系,并介绍“比”的概念。
二、讲解比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简单解释比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 让学生观察物品的大小关系,并用数字卡片表示出来。
三、学习比的读法和表示方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不同大小的比,并让学生模仿。
2. 教师示范如何用“比”表示大小关系,学生跟读。
四、练习比的运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几组物品,让学生用“比”的形式表示大小关系。
2. 学生进行比较并用数字卡片表示出来。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在纸上写下答案。
2. 教师批改答案,纠正错误。
六、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比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练习比的运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了比的概念,能够用“比”的形式表示大小关系。
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还存在混淆比的读法和表示方法的情况,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认识比的教案
认识比的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中的“比”的概念,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和含义;2. 学会将事物进行比较,掌握使用“比”的常见方法;3.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思维敏捷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如比较两种水果的重量、比较两个图案的颜色深浅等。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例子向学生解释“比”的概念:比是一种比较大小、多少的关系,通过比我们可以分析事物的差异和特点。
2. 教师可以使用比较图、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解答,如比较两组数据的大小、比较不同长度的线段等。
2. 学生可以利用画图、列式等方式,将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值计算,进一步理解“比”的应用。
四、练习活动(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题的讨论和解答,通过多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合作解答,互相讨论和研究,提高彼此之间的学习效果。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不同地方的温度、比较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等。
2. 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图书资料等拓展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数据,更全面地进行比较分析。
六、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比”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
2.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及时解答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比”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比的认识教案
比的认识教案教案名称:比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学会用比进行物体的大小、数量和程度等方面的比较。
2. 掌握比的基本用法,能够正确运用比进行句子中的修饰。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提高思维逻辑和比较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及基本用法2. 比的形容词、副词修饰的句子3. 根据提示进行比的填空和造句练习4. 比较分析题的解答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为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导入时可以使用图片或小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比的用途和意义。
二、新知讲解与练习(40分钟)1.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将比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和作用。
2. 基本用法介绍教师向学生展示比的用法,包括比的结构和句式,讲解形容词、副词修饰的句子中的比较用法,并对其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解释。
3. 练习和应用教师提供一些填空和造句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填写,并解释填写的过程和答案的合理性。
三、巩固与拓展(40分钟)1. 比较分析题解答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比较性质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答案,并解答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2. 案例分析教师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较情景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比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方法。
四、练习与检测(20分钟)1. 个人练习教师发放练习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并批改以便检测学生对比的掌握程度。
2. 小组合作检测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小组合作解答,并展示其结果和思路。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进行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课堂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黑板、白板2. 教学练习册3. 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材料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比的概念和基本用法,配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认识。
人教版认识比教案
人教版认识比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认识比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比”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比较大小的判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并掌握“比”的概念和用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比较大小的判断。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粉笔、图片或实物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大、小”概念。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比’吗?比有什么用呢?”引发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大小,帮助他们理解“比”的概念。
2. 通过示例和解释,讲解“比”的用法和表示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比”的应用场景,如年龄、身高、重量等。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比”的理解和运用。
2. 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际比较,如让学生站成一排按身高从高到低排序等。
3. 分组活动,让学生与同组同学进行比较,比较各自的年龄、身高、重量等。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更多应用场景,如比较两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城市的面积等。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需要用到‘比’的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比”的概念和用法。
2. 鼓励学生思考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或写一篇关于“比”的应用场景的小作文。
2.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及时解决问题,做到课后复习与巩固。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课例)
《比的认识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比的认识》这一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难点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
因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的价值【教学目标】1.在全世界国旗的整理中,边练边理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勾连比、除法以及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关系,按比分配问题解决策略的关系;3.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复习旧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载体,力求再此基础上生长,渗透正比例图像的特点。
4.在探秘全世界国旗的奥秘时,渗透人文素养、社会地理、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发散思维,整理知识师:同学们,最近在学什么知识?今天我们将对比进行整理与复习(板贴)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3:2(板书),你能想到有关比的什么知识吗?生:各部分名称、分数除法比的关系、比的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板贴)【设计意图】课前通过与学生聊天,通过思维导图的发散功能,让学生看着老师能够得到哪些信息?并通过这样的迁移,开始上课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上3:2,让学生展开思维的扩散,联想到比的相关知识,在黑板上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比的单元内容进行整理并板贴。
二、熟练应用,拓宽思维第一环节: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勾联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异同1.观察比较,自主练习师:老师在网上也找到这样一句有关3:2的话,谁看:根据我国《国旗法》规定,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为3:2;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你能判断哪个有可能是我国的国旗?完成在练习本中。
认识比的教案
认识比的教案认识比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认识比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比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复习巩固数位顺序表,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改写。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3、结合练习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4、通过情景,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改写。
三、教学难点:结合练习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知识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这些数都是万以上的大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出大数读写的复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徐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明白数学本身就是生活。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1.制作数位顺序表(1)既然是再次研究大数,我们就抽出关于大数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能联想到《大数的认识》里的哪些知识?预设: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改写……(师把知识卡片贴在黑板上)(2)我们研究这些内容都要用一个表格,它叫做数位顺序表。
现在我们一起来制作数位顺序表,好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卡片仔细看一看,我们数位顺序表分三部分,首先请这三位同学到前面来。
然后请其他同学分别给其他卡片找到它们的家。
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把卡片贴到黑板上,贴的时候说一说我贴的是什么?表示什么?如:我贴的是数位万,这个位置上的数表示几万;我贴的是计数单位万,上面的数表示几个万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位顺序表,这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又把拼图游戏融入其中,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充分激起学生兴趣。
2.大数读、写复习下面我们将刚才这些数写到数位顺序表里读一读和写一写吧!(1)请同学们把上面的数放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 比 第1课时 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预习课件)
10cm 10cm
表示长和宽
书上
的关系,还
是怎
可以怎样表 示长和宽的
15
15
cm
cm
么说 的?
关系?继续
阅读教材圈
出答案。
第三步 精读教材
请仔细阅读课本48页中间的内容。
继续往 下看教
材
怎么理解长和宽的比是 15比10? 是指长和宽的关系除了可以用除法表示, 还可以用“15比10”这种说法表示它们 的关系。
分 分数 母值
比的后项可以为0吗?为什么?
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 数,也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因为 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 项也不能为0.
第四步 我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 获?
我知道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两个数 的比来表示。 在两个数的比中,“:”是比号,比号前面的数 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 的 比前的项前除 项以 ,后 后项 项所和得比的值商分叫别相做当比于值除。法算式中的: 被除数,除不能是0。
第五步 小试牛刀
1.填一填。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
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
共花了2.4元。小敏6和小亮8买的练习本34数 之比是():(),1比. 值是2(.);花的钱数34 是之 比是():(你)是,怎比8样值算是比()4。 前项除以后项
值的?
2.你会算吗?
3:(0)=.12425
继续阅读教材:
比的读法 比的写法
比的符号
比通常都写成带比号 的形式
继续阅读教材:
15 : 10 = 15 10 = 3 2
前比 后
项号 项
比
值
比值 通常用分 数表示, 能除尽时 也可以用 小数表示, 能整除时 就用整数 表示。
《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认识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比进行数量的比较。
2. 学生能够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发现事物之间的大小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比的概念。
2. 比较数字大小,学习用比来表达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3.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数字大小比较,复习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2. 概念解释通过示例引入“比”的概念,告诉学生“比”的意思是“多少比多少”。
3. 比较数字大小通过图片展示和实物比较,引导学生用比来表达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一张图片上有8个苹果,另一张图片上有5个苹果,我们可以说“8比5多”。
4.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用比来表达两个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有一叠书和一盒铅笔,让学生用比来表达哪个多一些。
5. 拓展将比的概念拓展到不同领域,如体重比较、年龄比较等。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用法。
6. 解决问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有10本书,小红有6本书,小红有小明的几分之几的书?7. 归纳总结通过讨论和分享,总结比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强化学生对比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1. 数字图片或实物比较的图片2. 实物比较的实物,如书、苹果等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教师布置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对比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开展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评价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设计,我发现学生对于比的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强,但在应用比进行数量比较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更多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鼓励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3、教学目标的确定:(1)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过程,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其中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以及会求比值是本节课的重点,而难点是联系分数与除法,正确理解比的意义。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预设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教法学法如何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
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基于这样的思考本课我主要采用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课前给学生提供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先小组交流梳理出一致的答案,把还存在的疑问整理出来,老师把这些问题归纳汇总后,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这些问题先后呈现出来,在全班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给予恰当的点拨,在给学生解疑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层次,另外,在练习中应用联系生活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和数感。
比的认识说课稿
比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比较两个或者多个物体的大小、数量、程度等。
2.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和运用。
2.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2. 教学素材:图片、实物、练习题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激发学生对照的兴趣和思量,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做铺垫。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比的概念,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对照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比的表示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或者图片的对照,引导学生学习比的表示方法,包括用冒号表示、用分数表示等。
并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4. 比的运算(2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比的运算方法,包括比的加法、比的减法等。
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
5. 比的应用(20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比较购物价格、比较身高体重等。
通过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与学生一起回顾重点知识和难点。
同时,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课堂互动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比的概念:比的表示方法:比的运算方法:比的应用:七、教学延伸1.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些比的问题,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讨论。
2.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城市面积等,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加深对照的理解。
比的认识 优秀教案
比的认识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同时领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技能目标:1、能正确的求出比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经历建构比的意义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
设计理念:新课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自学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比的意义》一课概念不仅多而且也琐碎,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做好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练习中感悟,讨论中明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设计思路:一、接触生活中的比,初步理解比的意义教学过程:一、接触生活中的比,初步理解比的意义(一)谈话引入:国庆7天长假刚刚过去,过得好吗?有没有帮父母做点家务?我家对门有位男同学,他在家里帮妈妈做饭。
第一次做大米饭,一尝哎呀!太硬了,真难吃!为什么呀?(水放少了)。
确实是这样,可第二次竟然把大米饭做成大米粥了!(水放多了)。
是呀,这米和水的关系也太难掌握了!后来他想:说明书上一定有做大米饭的方法,他找出说明书一看,说明书上写着:用电饭锅做大米饭,2份米加3份水。
(板书)(1)提问:如果将米的份数与水的份数进行比较,结果怎样?(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相减——相差(水比米多1份3-2=1,米比水少1份3-2=1)相除——倍数(米的份数相当于水的,水的份数相当于米的)(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六年级 比的认识 教案
六年级比的认识教案教案标题:六年级比的认识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和用法。
2. 学生将能够正确使用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进行比较。
3. 学生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进行描述和比较。
教学重点:1. 理解比的概念和用法。
2. 正确使用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的例句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出示几个物品的图片,例如:一辆小汽车、一辆自行车和一辆摩托车。
2. 教师问学生:你认为哪种交通工具最快?为什么?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较的概念。
知识讲解:1. 教师通过示例解释比较的概念,例如: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速度、价格等。
2. 教师讲解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的用法和规则。
3. 教师提供一些例句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的使用方法。
实践活动:1. 教师提供一些图片和描述,让学生用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进行描述。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各自的描述结果,并选择最佳描述。
3. 学生展示自己的描述,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的练习。
2. 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总结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拓展活动:1.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一些事物的比较情况,并用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进行描述。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结果,进行讨论和比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活动、知识讲解、实践活动、巩固练习、总结和拓展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的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拓展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进行描述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材,主要涉及第九章第一节《比的概念及其性质》。
详细内容包括:比的定义、比值的计算、比例及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值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使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例的计算与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比例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学校运动会上的跑步比赛,让学生观察比赛中的快慢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种关系。
2. 新课导入(1)介绍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工具。
(2)讲解比值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比值的意义。
(3)引入比例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及运用。
3. 例题讲解(1)计算比值的例题:如2米与4米的比值为多少?(2)比例的应用例题:已知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比值。
(2)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5. 知识巩固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的概念2. 比值的计算3. 比例及其运用4. 比的基本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 3千克 : 300克② 5米 : 2.5米(2)已知比例尺为1:1000,求实际距离。
2. 答案(1)① 10 : 1② 2 : 1(2)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比例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比的概念、比值计算、比例运用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将比的概念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比较价格、速度等。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材,主要涉及第九章《比和比例》的第一节“认识比”。
详细内容包括:1. 比的概念: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定义。
2. 比的表示方法:学习比的符号表示,以及如何读写比。
3. 比的大小比较:掌握比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判断两个比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掌握比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准确判断两个比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比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组物品,如篮球和足球,提问:如何表示篮球和足球的数量关系?(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我们可以用比来表示这种数量关系。
2. 新课导入(1)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的定义。
(2)介绍比的表示方法,学习比的符号表示。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4. 知识拓展(1)介绍比的性质,如交换比的两个项,比的大小不变。
(2)讲解如何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比的定义: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 比的表示方法:a:b(读作“a比b”)3. 比的大小比较:比较两个比的值,判断大小关系。
4. 比的性质:交换比的两个项,比的大小不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3:5,8:12(2)5:7 < 8:12(3)3: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的概念、表示方法和性质掌握情况良好,但部分学生在比较大小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比和比例初步预习资料
【知识点精讲】比的基本概念1.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如3÷2 也可以写作 3:2,读作3比2。
比号前面的数叫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后项(后项不能为0),比的结果叫比值,比值是一个数。
比号 除号2 :3 = 2 ÷ 3 = 23分数线2.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3. 化简比: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和它相等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比例的基本概念1. 比例的定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 3 : 4 = 6 : 8 内 项 外 项 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比与比例的区别:2.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比例的基本性质即:内项×内项=外项×外项如::3=1:2 1×3=×2=3特别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都不能为零。
3. 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的方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化成外项乘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来求出未知项的值。
(注:在转化过程中比例的内项、外项要严格区分)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这幅图的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 数字比例尺如:1:3000 0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3000 000厘米。
注意统一单位。
2. 线段比例尺如:3. 比例尺的应用比例尺的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比例尺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变形: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 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 比例尺特别地:单位要统一注意:比、比例、比例尺、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
《第四单元比—比的基本性质》(预习学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四单元比—比的基本性质》(预习学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学会使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
3. 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1. 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比的计算和应用。
三、学习难点1. 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比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预习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比的两个数称为比的项,比的前项称为被比数,比的后项称为比数。
2. 比的基本性质:(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比的前项和后项互换位置,比值取倒数。
(3)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1,比值不变。
3. 比的计算:(1)求比值:将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比值。
(2)求比的后项:将比的前项乘以比值,得到比的后项。
(3)求比的前项:将比的后项除以比值,得到比的前项。
五、预习练习1. 写出下列比的比值:(1)8:4(2)15:5(3)24:122. 写出下列比的比的后项:(1)6:3=2(2)9:3=3(3)12:4=33. 写出下列比的比的前项:(1)8:2=4(2)12:3=4(3)18:6=34.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1)12:4=3:1(2)8:2=4:1(3)15:5=3:1(4)24:12=2:1六、预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预习,我对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预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比的计算方法的掌握,但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
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我将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七、课后作业1. 根据预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三个比的例子,并计算它们的比值。
3. 总结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4. 思考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六年级比的认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六年级比的认识教案第一节:引入活动(10分钟)目标:通过一个小游戏引起学生对“比”的认识兴趣。
活动步骤: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不超过5人。
2. 游戏规则: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两位数的数字,每个小组需要派出一名代表上台,根据这个数字写出比它大5的数字、比它小3的数字以及比它小1的数字,然后同学们需要比较这些数字的大小。
3. 游戏进行:每个小组只有3分钟时间来完成这个任务。
完成后,代表回到座位上。
4. 比较和总结:让每个小组的代表逐个说出他们找到的数字,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比较这些数字的大小。
5. 总结问题:请学生们思考,比较有什么规律可以发现?第二节:如何进行比较(15分钟)目标:让学生了解比大小的方式和方法。
活动步骤:1. 讲解示范:举例讲解如何比较大小,如有两个数字6和9,我们可以通过将它们订正对齐来比较: 6 9,发现9大于6,所以9比6要大。
2. 练习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拿到一组数字卡片。
让他们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比较,找出比较大或比较小的数字,然后用大小关系符号(<、>、=)给出答案。
3. 检查答案并总结:让每个小组的代表给出他们比较的答案,并展示在黑板上,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规则。
第三节:比较分数(20分钟)目标:通过比较分数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比的知识。
活动步骤:1.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分数的概念,并解释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2. 案例比较:通过示例讲解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比如比较1/3和2/5的大小。
3. 练习活动:给学生一些分数的比较题目,要求他们用比较运算符号(<、>、=)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4. 检查答案并总结:让学生交换答案,并展示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一起纠正答案。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比较分数的规则和技巧。
第四节:实际应用(25分钟)目标:引导学生将比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活动步骤:1. 情境演示:给学生一些实际应用场景,比如购物打折、分数考试等,让他们运用比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认识
(一)生活中的比
A、比的定义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比的各部分名称
6 : 2 = 6÷2=6/2= 3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C、比的读写、求比值
12:4=12÷4=3 9:6=9÷6=1.5 5:3=5÷3=5/3
强调: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
巩固练习:
40:360=( 40 ) ÷( 360 )=( 40 )/( 360 )=1/9
18:2=( ) ÷( )=( )/( )=( )
15:6=( ) ÷( )=( )/( )=( )
35:34=( ) ÷( )=( )/( )=( )
(二)比的化简
1、商不变性质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或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值不变。
3、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性质化简比。
8:36 0.5:0.25 1/3:1/2 4:0.8 1:1/8 7/6:3
(三)比的应用
例题:1、把288棵树苗按2:3:4分配给甲、乙、丙三个植树队,甲、乙、丙三个植树队各分得多少棵树苗?
2、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3:100的比配成的,现有9.6千克的药粉,需加多少千克的水?
3、一个长方形周长为4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练习:
一、填空。
1、把2吨:7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2、某班有学生50人,病假2人,缺席人数与出席人数的比是( )。
3、甲数是乙数的80%,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4、一种药水,药液和水的比是1:200,现在有药液75克,应加水( )克。
5、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5,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
6、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表示(),总价与数量的比值表示()。
7、8:()==0.4=()÷15=()%=()成=()折。
8、甲数是乙数的2.5倍,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9、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6段,每段长()米,每段长是全长的()。
10、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8天完成,甲、乙两
队所用时间的比是(),工作效率的比是()。
11、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那么,大圆的直径与小圆的直径的比是(),周长的比是(),面积的比是()。
12、半圆的周长与半径的比是(),比值是()。
13、如果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边长的比是3:1,那么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面积的比是()。
14、把20克盐溶于100克水中,水和盐水的比是()。
15、一件商品打七五折,现价与原价的比是()。
二、判断。
1. 两个正方形边长的比是1:3,面积的比也是1:3。
( )
2. 甲、乙两队各修一段路,甲队10天修完,乙队8天完成,甲队与乙队的工作时间比是10:8,工作效率比也是10:8。
( )
3. 正方形周长与它的边长的比是4:1。
( )
4. 小明和小丽今年的年龄比是5:6,两年后他们的年龄比不变。
()
5. 把10克糖放入20克水中,那么糖与糖水的比是1:2.()
6. 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1:2,它们的体积比是1:8.()
7. 大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大于小圆周长和直径的比。
()
8. 0.6小时:30分化成最简整数比是5:6.()
9、甲数比乙数少40%,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5.()
10、甲、乙两车速度的比是6:5,它们所行路程的比是6:5.()
三、选择题。
1、某班今天有1人请病假,2人请事假,出勤42人,缺席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A、1:14
B、1:15
C、14:15
2、两个圆直径的比是1:3,它们面积的比是()。
A、1:3
B、1:6
C、1:9
3、糖占糖水的,糖与水的比是()。
A、2:5
B、2:3
C、1:7
4、如果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比是5:4:3,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A 锐角
B 钝角
C 直角
D 无法确定
5、学校周围有白杨树和桦树共36棵,两种树棵树的比可能是()。
A 3:1
B 3:2
C 2:5
D 1:5
6、甲数比乙数少50%,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A.2:5
B.5:3
C.1:2
D.3:5
7、从甲桶中取出15 的油倒入乙桶,这时两桶油的重量相等,原来甲、乙两桶中油的重量比是( )
A.6:5
B.5:3
C.4:5
D.7:5
8、把150分成甲、乙、丙三份,甲是30,乙和丙的比是3:5,则丙是( )。
A.75
B.35
C.45
9、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3:5,它们体积的比是( )
A.27:125
B.9:25
C.3:5
四、化简下列各比。
(1)56 :1524 (2)30分钟:1.5小时(3)15 吨:400千克(4)0.875:74
五、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9.6:315 (2)360千克:0.45吨(3)25厘米:12 米(4)45分:23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