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牧童”意象

合集下载

古诗赏析《牧童》

古诗赏析《牧童》

古诗赏析《牧童》《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下面是相关的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这首唐诗《牧童》中的“牧童”是指放牛、放羊的孩子;其中的“铺”是指铺开;其中的“横野”是指辽阔的原野;其中的“弄”是指逗弄、玩弄;其中的“饱饭”是指吃饱了饭;其中的“蓑衣”是指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其中的“卧月明”是指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这首唐诗《牧童》告诉我们: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横野:宽广辽阔的原野。

弄:玩弄赏析:整首古诗,描绘了一幅牧童晚归的休憩图画,“铺”字巧妙的把茂盛的草和人的感觉写活了。

“弄”字则充满了情趣,表达了笛声的.悠扬和牧童嬉戏玩耍的状态。

诗中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如水墨画般将整首诗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既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的辛苦,是一首赞美劳动人民的故事。

整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向往,反应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向往,对远离喧嚣、悠然自乐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此诗委婉劝说同仁们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在此诗中,牧童像启明星一样为迷失在宦途中同仁们指路,而其真人未必真是牧童,更暗含作者本人。

整首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是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古代诗歌中的牧童形象-牧童诗歌

古代诗歌中的牧童形象-牧童诗歌

古代诗歌中的牧童形象:牧童诗歌关键词:牧童诗牧童形象摘要:古诗中的牧童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有的诗人凸显现实中“美”的因素,凸显人的力量,塑造出理想化的牧童形象,表达对人的自由精神的向往与礼赞;有的诗人以牧童的出现来喻示繁华的凋落,放大了牧童粗鄙卑微的特点;有的诗人凸显现实“恶”的方面,淡化自然力量对牧童生活的影响,突出社会因素对牧童的心灵的困扰,塑造出批判社会的苦难的牧童形象;而写实的牧童诗则表现了牧童生活的多面性,塑造出真实的牧童形象。

据考证,最晚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祖就开始养牛耕田了。

在《庄子•杂篇•徐无鬼》中出现了最早的牧童,他知识广博,谈吐睿智,是庄子借以表达其哲学思想的一个虚拟的形象。

庄子之后,牧童很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到了唐代,由王绩“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野望》),到王维的“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淇上田园即事》),牧童逐渐走入诗人的视野。

从唐代到明清,诗歌中的牧童有四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牧童是诗人理想中的“牧童”,安闲、自由、纯朴,承载着人们对乡野生活的想象和对纯真童年的依恋。

第二种牧童出现在一些怀古诗中,诗人借他们的粗鄙低贱来完成对繁华陨落的哀叹。

第三种牧童是诗人揭露社会的代言者,他们起早贪黑照顾耕牛,与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黑暗的社会现实让他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第四种牧童是生活中的牧童,在清闲快乐的背后也有着不被人知的苦楚与无奈。

一、理想化的牧童形象在一些歌咏牧童的诗篇中,“牧童”与真实的生活拉开了距离,成为一个意象化的符号,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对桃花源的缤纷想象。

诗中的牧童,拥有青山绿水,雾霭流霞,他们无是非之心,无名利之念,如天马行空,自由自在。

他们就是自己的主人,既无自然力量的威胁,也无社会力量的压迫。

其精神内蕴与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是一致的,是诗歌隐逸主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诗人理想中的牧童形象有这样几个特点。

关于牧童的古诗大全

关于牧童的古诗大全

关于牧童的古诗大全牧童,是大自然中最纯真的孩子,他们在风吹草动的原野上,与牛羊为伴,享受着天然的宁静与自由。

古代文人的笔下,牧童常常成为了宇宙间最美的景色。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古人们为牧童创作的美丽诗篇吧!1.山中牧童 - 白居易牧童遥指杏花村,外有河桥兔自繁。

天地无私草木乐,月华明悦人欢喜昏。

这是一首描写山中牧童的诗,诗人以淡泊恬静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牧童在山野中放牛的情景。

杏花村、河桥兔、明月之下种种景致,都让牧童感到欢喜和愉悦。

2.出塞 - 王之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有河山永寂寞,不看牧童却看羊。

这首诗是王之涣经典之作,它以壮丽的诗句勾勒出千里荒原上孤独无依的牧童形象。

诗人通过对河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乡村四月 -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描述乡村四月的景色为主,但其中也不禁让人联想到牧童的存在。

诗中虽没有直接描绘牧童的形象,但绿遍山原、子规声里、闲人少等字句,无不让人想起那些在春天里奔跑在原野上的牧童们。

4.饮马长城窟行 - 王之涣塞上牧逢春晓,胡尘昨夜入关头。

九仞双崖内,一道千峰游。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鹿归,何虑白头翁。

这是一首描写骑黄牛的牧童和他在长城窟间漫步的诗。

诗人以独特的描写手法,将黄牛、歌声、归途等细节特别凸显出来,使人仿佛走进了这幅画面。

5.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以牧童歌唱的舞台大放光彩,展示了李白对人生欢乐豪爽的追求。

《牧童》古诗文赏析

《牧童》古诗文赏析

《牧童》古诗文赏析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的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家户户都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一颗鲜红的太阳高高地挂在蓝色的天空中,已经玩耍了一天的它热得满脸通红,脸上似乎滚落下了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汗珠。

它却依然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把天和地全部都笼罩在里面,好像是一个圆滚滚的大火球一样,精神依旧是那么得抖擞,好像是一个希望能够整日玩耍的顽皮小孩子一样,恋恋不舍地对人们说着“再见”,慢慢地向下移动着。

这夕阳下的草原显得更加美丽。

辽阔的草地更加浓绿,似乎是一幅生动逼真的水墨画那样,绿得又像是一大块翡翠。

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着自己娇小柔弱的身躯,似乎在欢快地舞蹈。

一大片舞蹈的绿草,又像是广阔的绿色海洋中来回起浮的波浪,是那么得和谐。

突然,在这片原本寂静的大草地上,传来一阵阵清脆动听的笛声。

那笛声悠扬悦耳,随着微风慢慢地飘来。

连地上的绿草似乎也陶醉起来,停止舞动自己的小身体,静静地抬起头来,细心倾听着这笛声中的每一个音符。

这悦耳的笛声时而快,时而慢,时而缓,时而舒,时断时续的',仿佛是神奇的大自然谱的曲,唱的歌,十分动听。

只见,在草地的深处慢慢地走出了一头老黄牛,一个顽皮淘气的小牧童坐在老黄牛踏实的后背上,手中拿着一支长长的木笛,放在嘴唇边上轻轻地吹着小曲儿,自己也陶醉在这美妙的笛声之中。

小牧童刚刚在农田中辛苦地干了一天活儿后,终于放牧归来。

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自己的家门口前,敲了敲木门后,一位老妇人急忙打开了门。

小牧童也连忙牵着老黄牛走进屋里,和家人们一起坐在餐桌旁吃起了晚饭,亲切愉快地谈论起自己这一天的所见所闻。

吃饱了饭后,已是黄昏了。

小牧童瞧见天色渐晚,又急急忙忙地出了家门,再次来到碧绿的大草地上。

他现在累得筋疲力尽,连身上穿着的蓑衣也不脱,就一头钻进柔软的草垛子里,望着天空中皎洁的大玉盘似的月亮,躺在草地里休息了。

这就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声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古诗中的牧童形象

古诗中的牧童形象

古诗中的牧童形象作者:王林玉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4年第11期在古代,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牛是生产劳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牛性情温顺,吃苦耐劳,也是孩童的忠实伴侣。

在文人墨客眼中,牧童是一个极好的题材,常被写入诗文,画入画中。

这时的牧童已不再是单纯的现实再现,而是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歌写一个牧童悠闲地骑牛漫步,还一边唱着嘹亮的山歌,歌声在林中传响。

忽然,他停住了歌唱,静悄悄地立在那里。

啊,原来他是想捉那树上鸣叫的蝉呢!诗歌朴实凝练,只用了二十个字,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便跃然纸上。

最后一句传神至极,牧童在那一刹那间的神态被描绘得极为逼真自然。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歌前两句绘景,天气将晚,太阳就要落山,长满青草的池塘波光粼粼。

后两句写人,放牛归来的牧童横在牛背上,随意吹着不成曲的小调。

“横”和“信口”两词用得极妙,写出了牧童调皮任性、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

唐代诗人吕岩写过一首牧童睡卧的诗《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了一天牛,回来后饱餐一顿,累得顾不上脱去蓑衣就在月光下酣然入睡,多么无忧无虑,多么天真无邪!真是“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明还向牛边卧”。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这首诗中的春风、细雨、青草和牧童、短笛、老牛和谐地融为一体,景色自然怡人,牧童悠然自得。

最后两句抒发心态,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的后两句同样是抒情,用追名逐利的官场黑暗反衬乡村生活的自然美好。

古诗中的牧童形象

古诗中的牧童形象

古诗中的牧童形象
嘿,你知道古诗里的那些牧童有多有意思吗?就像袁枚诗里写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那小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扯着嗓子唱歌,多欢快呀!你想想,那画面是不是一下子就出现在眼前啦?
还有雷震笔下的牧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哎呀呀,那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短笛,根本不在乎什么曲调,就是图个开心,多洒脱啊!这不就跟咱小时候在外面撒欢一样嘛。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诗中的牧童多机灵呀!有人问路,小手那么一指,杏花村就找到了。

这小牧童就像是个小向导,给人指引方向呢。

我记得小时候,我也幻想过自己是个牧童,赶着一群牛在山坡上,那感觉肯定棒极了!我还和小伙伴们玩过扮演牧童的游戏呢,大家都争着当那个最厉害的牧童。

你看,古诗里的牧童形象丰富多彩,他们有的快乐歌唱,有的自在吹笛,有的还能给人指路。

他们生活在大自然里,无拘无束,多让人羡慕啊!这些牧童形象可不只是存在于古诗中,他们更像是一个个鲜活的小伙伴,在向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纯真和自由,难道不是吗?我觉得古诗中的牧童形象就是我们心中对自由和纯真的向往呀!。

有关“牧童”这一意象的古诗句列举

有关“牧童”这一意象的古诗句列举

包含“牧童”意象的古诗词
1.《牧童》-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牧童词》-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3.《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牧童诗·黄庭坚七岁作》-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所见》(另一版本,虽与袁枚的《所见》同名,但内容不同,此处为区分故保留原题)- 佚名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描写牧童形象的诗句

描写牧童形象的诗句

描写牧童形象的诗句
以下是 7 条描写牧童形象的诗句:
1. “牧童骑牛背,悠然吹短笛,那画面岂不美哉?就像田野间自由的小精灵。


例子:看那小牧童骑在牛背上,晃悠着小腿,嘴巴里悠悠地吹着短笛,那感觉,哎呀,真是惬意极了!
2. “短笠遮日晒,牧童笑颜开,这场景怎能不让人喜爱呀?好比阳光中绽放的花朵。


例子:太阳那么大,小牧童戴着短笠,一点也不怕晒,还咧着嘴笑得
那么开心,怎能不招人喜欢呢。

3. “牛儿慢悠悠,牧童乐悠悠,这情景多像那自在的云儿飘啊。


例子:那牛儿走着慢悠悠的,小牧童在上面也是一副乐悠悠的样子,
可不就像那自在飘荡的云朵嘛。

4. “牧童卧草地,仰望天空云,是不是很有诗意呢?仿佛沉浸在梦幻之境。


例子:哎呀呀,那小牧童直接就卧在草地上了,还仰头看着天上的云,哇,这多有诗意啊!
5. “清风伴牧童,快乐随身行,这感觉不就如同飞翔的鸟儿般自由?”
例子:清风吹着小牧童,他却感觉好快乐啊,那感觉就跟鸟儿飞似的,自由自在的。

6. “放牧夕阳下,牧童映余晖,真的是美极了呀,好像一幅绚丽的画。


例子: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小牧童还在放牧呢,他的身影映在那余晖里,真的是太美啦,就像一幅画一样。

7. “牧童挥鞭响,牛羊乖乖行,这场景是不是很有趣哇?就像一个小将军在指挥呢。


例子:只听那小牧童鞭子一挥,发出清脆的响声,那些牛羊就乖乖地
走啦,哈哈,他就像个小将军在指挥千军万马一样!
这些诗句都生动地描绘出了牧童的可爱与自在,让人读来仿佛能看到那一个个鲜活的牧童形象。

《古诗三首》之《牧童》反思

《古诗三首》之《牧童》反思

《古诗三首》之《牧童》反思《牧童》是吕岩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这首古诗语言质朴,意境优美,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在对这首诗进行教学和解读后,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选择来看,诗人以“牧童”这一形象为核心,描绘了他在广阔的原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

“草铺横野六七里”,一个“铺”字,生动地展现出草原的辽阔与茂盛,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而这无边的绿草,正是牧童活动的广阔天地,为下文牧童的出现营造了宏大的背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晚风中传来的悠扬笛声,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的闲适与自在,也为宁静的草原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气。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两句则进一步刻画了牧童的天真无邪和随性洒脱。

吃饱饭后,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下安然入睡,这种不拘小节的姿态,正是儿童纯真天性的自然流露。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

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那片广袤的草原,耳边回荡着悠扬的笛声,去体会牧童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然而,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无法完全沉浸在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这让我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更多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打开想象的翅膀。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表达上看,吕岩的这首《牧童》用词简洁明了,却又韵味无穷。

“铺”“弄”“饱”“卧”等字眼,看似寻常,实则精准地传达出了牧童生活的状态和情感。

例如,“弄”字将牧童吹笛时的随意和悠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在教学时,对于这些字词的精妙之处,我虽然进行了讲解,但是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对于关键字词的赏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解释上,而应该通过更多的实例对比、反复诵读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古人炼字的功力和诗歌语言的魅力。

再者,关于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牧童》这首诗整体上洋溢着一种对自由、宁静、纯真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洛阳牧童笛声的诗歌

洛阳牧童笛声的诗歌

洛阳牧童笛声的诗歌
以下是三条关于洛阳牧童笛声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诗句一:“洛阳城外笛声悠,牧童闲坐牛背游。


意思是:在洛阳城的外面,传来悠悠的笛声,那牧童悠闲地坐在牛背上四处游荡。

例子:哎呀呀,你想想看,就像咱小时候在村子外听到那清脆的笛声一样,可不就是这种感觉嘛!那洛阳城外的牧童,吹着笛子,多惬意呀,好像整个世界都跟着他的节奏慢下来了呢!
诗句二:“洛阳笛声传千里,引得童趣心中起。


意思是:洛阳的笛声能够传到千里之外,引发了心中那孩童般的趣味。

例子:哇塞,这笛声得多厉害呀,能传那么远!就好像一阵春风,忽地一下就吹到了咱心里,让咱也想起小时候那些好玩的事儿了,对不对?那洛阳的笛声,不就是有着这样神奇的魔力嘛!
诗句三:“洛阳牧童心自在,笛声相伴岁月长。


意思是:洛阳的牧童内心自由自在,有笛声相伴着度过漫长的岁月。

例子:嘿,那洛阳的小牧童啊,多自在呀,啥也不愁,就跟着那笛声晃悠着日子。

咱不也希望能像他那样嘛,有个喜欢的东西一直陪着咱,那日子得多有意思呀!这笛声就是那牧童的宝贝,陪着他一起长大呢!
我的观点结论:洛阳牧童笛声真是充满了魅力,让人特别向往那种悠闲自在又充满童趣的生活呀!。

申怡 赏析古诗词

申怡 赏析古诗词

申怡赏析古诗词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牧童骑牛 吹笛子 的诗

牧童骑牛 吹笛子 的诗

牧童骑牛吹笛子的诗
《牧童骑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全面解读这首诗。

首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丽图景。

诗中牧童骑着牛,在青青的草地上吹着悠扬的笛子,形象生动,给人以清新、闲适的感觉。

这种田园风光和牧童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给人以心灵的抚慰。

其次,诗中还蕴含着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牧童骑牛吹笛,虽然是一幅美好的田园图景,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农民的艰辛生活。

诗人通过这种田园意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味。

再者,从音韵和结构上来看,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押韵等,使整首诗在语言上更加优美动听。

通过对牧童、牛和笛子的描绘,使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最后,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牧童骑牛吹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人
通过这种田园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牧童骑牛》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牧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优秀诗篇。

牧童古诗的写法

牧童古诗的写法

牧童古诗的写法
牧童古诗的写法可以采用古典诗歌的写作手法,突出牧童的生活场景和情感。

以下是一个示例:
草原晨曦涌泉声,
翠竹林间牧童行。

牛羊齐喜舞蹄迈,
天地一片欢脱情。

黄昏日落归家路,
鞭语催牛怀俭素。

舒展胸怀唱山歌,
给予羊群世间爱。

星光洒落静夜里,
篝火烧烤美味肴。

花香弥漫风吹衣,
牧童鹿车逐梦飘。

在这种古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草原、山林和夜晚的情景,展现了牧童的生活。

同时,透过牧童善待动物、感受大自然、乐观向上的态度,传达了牧童纯真善良的心灵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表达方式上,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以增强表现力和节奏美。

唐诗中的“牧童”意象

唐诗中的“牧童”意象
童” 意 象是 唐朝 繁 荣稳 定的社 会现 实和 农 耕技 术 空前发 展 的表 征 , 是唐 代 社 会儒 、 释、 道 三教 合 一 社 会 思 想 观 念 的诗 意投 射 , 是 佛教 宣传 教 义的 直接展 示 。
[ 关键 词 ]唐诗
牧童
意象
文人 理 想
[ 中图分类号]/ 2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4 7 3 ( 2 0 1 4 ) 0 6— 0 0 4 7 — 0 4
箬笠 、 发 际插 上 几 朵 野花 , 是 爱 美 牧 童 的装 饰 。
也有 以真 实 的生 活 面 目示 人 的 牧 童 , “ 乱 搔 蓬 发 笑
雨、 猛虎欺犊 的危险。刘 驾《 牧童》 “ 牧 童见客拜 ,
山果 怀 中落 。昼 日驱 牛 羊 , 前 溪风雨 恶 。 ” 就 是 牧 童 生 活 的现 实 描 述 和 真 实 写 照 。面 对 自然 风 雨 和
游 戏 的焦 急 、 矛盾 心理 呼之 欲 出 、 跃然 纸上 。甚 至在 懊恼 之余 , 小 小牧 童将 一肚 子不 快 冲着 牛 儿发泄 , 愤 愤 然地 猛甩 长鞭 , 警告 起那些 不 太 听话 的牛儿 : 好好
服饰 。李 涉 的“ 荷 蓑 出林 春雨 细 , 芦 管 卧 吹 莎草 绿 ” 与 杜苟鹤 的“ 渔父 晚船 分浦 钓 , 牧 童寒 笛 倚 牛 吹 ” 则
凸显环境 的恬静 与清幽。杜牧的《 清 明》 更是脍 炙 人 口, 传 颂 至今 。仔 细品读 这些 作 品 , 唐 代牧 童丰 富 多彩 的生活跃 然 纸上 。既 有 “ 山果 怀 中落 ” 的悠 闲 ,
活化 的牧 童 形 象有 时也 成 为诗人 揭 露社会 现 实的代 言者 ; 而诗 人 理 想 中的有 短 笛、 老 牛相 伴 的牧 童 意 象 , 所 描 摹 的是 中 国古代 文人 雅 士所 追求 的 最 高理 想 , 也 逐 渐成 为 唐代 文人 的 梦 想和 理 想人 格 的优 雅 化 身 。“ 牧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牧童的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的阅读。

牧童唐·李涉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

⑶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

茎直立,三棱形。

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

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

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

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⑷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

⑸黄犊(dú):小牛。

(6)荷:披着,背上。

赏析: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

吕岩《牧童》原文译文赏析

吕岩《牧童》原文译文赏析

吕岩《牧童》原文|译文|赏析《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副牧童晚归休憩图,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牧童》原文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及注释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牧童古诗赏析

牧童古诗赏析

牧童古诗赏析
牧童古诗赏析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牧童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牧童
作者: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
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思想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生活 化 的牧童 形 象 这些 牧 童 身披 蓑 衣 、 手执短笛、 起早 贪 黑 、 与牛
相伴 。或 群 聚嬉 闹 、 或 调皮 惹 祸 , 虽少不谙事 , 但 背 后 也有 着 不为 人知 的苦 楚 和无 奈 , 这些 牧 童 有 时也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9—1 5
短笛 同 出者 亦 甚 众 。“ 牧 童 披 短蓑 , 腰笛期烟渚。 ”
( 于潢《 山村 晓 思》 ) “ 朝 阳未 出众 山 晴 , 露 滴 蓑 衣犹
半湿。 ” ( 隐峦《 牧童》 ) “ 饷妇寥翘而领寒 , 牧童拥肿 蓑衣湿。 ” ( 韩侄《 雨》 ) “ 圆笠覆我首 , 长蓑披我襟。 方将 忧暑 雨 , 亦 以惧寒 阴。 ” ( 储 光 羲《 牧 童 词》 ) “ 草
童” 意 象是 唐朝 繁 荣稳 定的社 会现 实和 农 耕技 术 空前发 展 的表 征 , 是唐 代 社 会儒 、 释、 道 三教 合 一 社 会 思 想 观 念 的诗 意投 射 , 是 佛教 宣传 教 义的 直接展 示 。
[ 关键 词 ]唐诗
牧童
意象
文人 理 想
[ 中图分类号]/ 2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4 7 3 ( 2 0 1 4 ) 0 6— 0 0 4 7 — 0 4
唐 代是 我 国诗歌 的极 盛 时期 。唐代 诗歌 中关 涉 到 牧童 及 其 生 活 情 态 的 作 品 也 相 对 较 多 。储 光 羲
“ 圆笠覆 我 首 , 长 蓑披 我襟 ” 描写 概 括 了牧童 的典 型 成 为诗人 揭 露社会 现 实 的代 言者 。 可 以想 见 , 唐 诗 中的牧 童 生 活 的地方 或 是 江 南 水 乡或是 山间人 家 , 多为 常 下 雨 的地 方 。 山 中之 雨 说来 就来 , 一 种用 草或 棕毛 制成 , 具有 防雨 、 防晒、 防 寒 和防潮 功效 的蓑 衣 就 成 为 牧 童 放 牧 时 的 常 备 之
化 中特定 的文 学意 象 和理想 化身 ,

物 。而牧 牛 生活 的单调 、 寂寞 , 短 笛往往 也成 为他 们
闲来 无事 的把 玩 。短 笛 清 脆 悠扬 , 既 可 以表 达 内心 的情 感 , 又可 以缓 解 独 行 的恐 惧 。唐代 诗 歌 中描 写
牧童 身着 蓑衣 、 手 执短笛 的诗 句 比 比皆是 , 而 牧童 与
冢 口 巳 八: YT - U
Z U I q " 年 帚 0期 L 思帚 1 4 / 5 期
唐诗 中 的 “ 牧童” 意 象
张 靖 华
( 北 京 青年政 治 学院 , 北京 1 0 0 1 0 2 )
[ 摘 要 ] 牧童形象 自 唐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 中特定的文学意象和理想化 身。唐代诗歌 中生
诗 人 笔下 的牧 童往往 是 融人作 者 理想 的诗 化 的 牧童 形 象 : 自由 自然 、 无 忧安 闲、 快 乐 无 穷 。这 些
又有 “ 前 溪风 雨 恶 ” 的仓 皇 ; 既有横卧牛背“ 牛 上横 眠 听秋深 ” 的悠然 自得 , 又 有放 牧归 来 “ 不 脱 蓑 衣 卧 月 明” 的疲 惫 不 堪 。“ 骑牛 、 吹笛” 是 牧 童 的典 型行 为特 征 , 牧童 “ 无忧世事 , 乐 于天 性 ” 的精 神 面貌 也 每每 使人 神往 。因此 , 是唐 人 确立 了“ 牧童 ” 的 基本 特征 。而 牧 童形象 自唐 朝开 始逐 渐成 为 中华传 统文
[ 作者简介 ] 张靖华( 1 9 7 6~) , 男, 北京青年政 治学院文秘系, 讲师。
---— —
4 7- - - - — —
嗷 贿
话吕 ’ 义字
“ 荷 蓑 出林 春 雨 细 , 芦 管 卧 吹莎 草 绿 。 ” ( 李涉《 牧 童 词》 ) “ 青 山青草 里 , 一笛 一蓑衣 。 ” ( 栖蟾 《 牧 童》 )
牛行。 ” ( 刘兼《 莲塘霁望》 ) “ 渔父晚船分浦钓 , 牧童
寒 笛倚 牛 吹 。 ” ( 杜 荀鹤 《 登石 壁禅 师水 阁有作》 )
[ 基金项 目] 北京青年政治 学院科研项 目“ 唐代 诗歌 中的少年儿童形象研究” 成果 ( 项 目编号 : 8 1 3 1 5 0 4 2 0 0 3 ) 。
活化 的牧 童 形 象有 时也 成 为诗人 揭 露社会 现 实的代 言者 ; 而诗 人 理 想 中的有 短 笛、 老 牛相 伴 的牧 童 意 象 , 所 描 摹 的是 中 国古代 文人 雅 士所 追求 的 最 高理 想 , 也 逐 渐成 为 唐代 文人 的 梦 想和 理 想人 格 的优 雅 化 身 。“ 牧
“ 牧 童 见 人俱 不 识 , 尽 着 芒 鞋 戴 箬 笠 。朝 阳 未 出众 山 晴 , 露 滴 蓑 衣 犹 半 湿 。二 月 三 月 时 , 平 原 草 初 绿 。三 个 五 个 骑 赢 牛 , 前 村 后 归屋 。 ”
( 二) 诗 人 理想 中的 “ 牧童 ” 形 象
服饰 。李 涉 的“ 荷 蓑 出林 春雨 细 , 芦 管 卧 吹 莎草 绿 ” 与 杜苟鹤 的“ 渔父 晚船 分浦 钓 , 牧 童寒 笛 倚 牛 吹 ” 则
凸显环境 的恬静 与清幽。杜牧的《 清 明》 更是脍 炙 人 口, 传 颂 至今 。仔 细品读 这些 作 品 , 唐 代牧 童丰 富 多彩 的生活跃 然 纸上 。既 有 “ 山果 怀 中落 ” 的悠 闲 ,
铺 横 野六 七里 , 笛 弄晚风 三 四声 。归来饱 饭黄 昏后 ,

唐代诗歌 中的牧 童形象
不脱蓑 衣 卧月 明 。 ” (吕岩 《 牧童》 ) “ 暖 暧村 烟暮 , 牧 童 出深 坞 。骑 牛不顾 人 , 吹 笛寻 山去 。 ” ( 成 彦雄 《 村 行》 ) “ 蚕娘 洗 茧 前 溪 渌 , 牧 童 吹笛 和 牛 浴 。 ” ( 贯 休 《 春 晚书 山 家屋 壁》 ) “ 远岸 牧童 吹短 笛 , 蓼 花 深处 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