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孟子
散文追求的是一种意境,表现的是一种情怀,传达的是一种美 ◇
感。中国古代散文大多用理性思维贯注全文。聆听济世忠告,感受 书
古人的襟抱与睿智。 香
孟子散文说理形象,论辩有力;荀子散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贾 文
谊散文深切著明,说服力强;韩愈散文取精用宏,风格多样。阅读 蕴
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我们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 ◇
“六艺”之说有:(1)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六艺”中礼、 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 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2)“六艺”即 六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也。
基础知识
壹
一、读准字音
数.罟.( )( ) 鱼鳖.( ) 狗彘.( ) 孝悌.( ) 养生丧.死( )
2.善用比喻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字里行间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梁惠王自认为治理国家比 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 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实施 的也是和邻国一样的虐政,百姓没有真正得到实惠。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的观点实际上与邻 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 行王道。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判断句,“……也”表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宾语“之”置于谓语动词“有”前) 4.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孝悌之义”后置,介词“以”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道路”后置,介词“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ppt课件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 道开仓赈济。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 什么不同?
6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7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 样用心的。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1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望民之多 于邻国也。”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
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 不入洿(wū)池,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 里,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 胜用也。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
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孝悌t之义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 食转移到河内;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四个结尾连用“……矣”也属于排偶句
一词多义练习
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 将兵 数目,数量 几,若干 多次 细密
数罟不入洿池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不弯曲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
兵
非我也,兵也
兵连祸结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兵器 战争 军队
草木皆兵
士兵
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 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承受 尽 胜利 超过 优美的
•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 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 下,为儒家经典著作. 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称“四书” •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的文章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情感激 越,锐不可当。他又善于各种驱诱论敌就 范的手法,使辩难对方往往坠入他所设的 陷阱之中。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 习用一连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 人。
(7) 颁(bān,同“斑”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tì)之义
朗读、翻译课文第1-4自然段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 民不加多
措施 于国尽心 梁惠王 疑问:何也?
思考: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 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
3、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够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统治国 家了?
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谷 鱼鳖 效果 不可胜食 不可胜食
结果
养生丧死无憾
斧斤以时
材木
不可胜用
——王道之始
4、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过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 统治天下了?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共48张PPT)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申:反复陈述;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无饥矣;谨 • 孝:尊敬父母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 政”并无本质区别。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义,颁白者 置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
” (《孟子·离娄下》)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 ,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不负戴于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 颁:通“斑”
路矣。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黎民不饥
不寒,然 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 而:表转折,却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链接文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学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 言运用等。
链接哲学领域
探讨《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等,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链接社会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等级制度、礼制文化 等,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创新性应用和实践探索
古代农业社会
本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 响大,因此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百姓 的生死福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礼义廉耻” 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寡人之于 国也》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语 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 。
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 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为后续教学提 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分 享观点,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教师引导
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治国理念和救灾措施,我们可以 进一步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治理效果,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各种治理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希望同学们能够 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 己的综合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目录•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学习方向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思想,希望各国君主能够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民本理念。
《寡人之于国也》背景01020304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观念。
提倡“仁政”、“王道”,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及其思想体系时代背景与历史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寡人之于国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孟子的政治主张,对于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
02文本解读与赏析03善于运用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主题,通过排比增强气势,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01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全文围绕“寡人之于国也”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02语言简练,意蕴深远文章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治国之道的独到见解,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关键句段解读及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01表达了作者对治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暗示了治国的艰难和不易。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02通过对比邻国的政治状况,突出了作者治国的用心和成效。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03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期望和寄托,希望君王能够承担起治国的重任,实现天下太平。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 布, 她要孟子勤奋读书, 要 不然将会像 那块麻布般 , 变成一团废物。 孟子牢记 母亲的教诲 ,立志成材 。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
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 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 鲁国深造,其 老师正是孔
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
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 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战国 时期邹 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 孔子合称 孔孟 ,并尊称他为 亚圣 , 《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昔孟母,择邻处;
童 年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 三岁 时父亲逝世 ,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 孟母 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 子找 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 三次搬家。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 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 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 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29张
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1)弃甲曳( yè )兵 (2)涂( tú,同“途”)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 tún )狗彘( zhì )之畜( xù ) (4) 数( cù )罟( gǔ )不入wū( 洿 )池 (5) 无( wú,通毋 )失其时 (6) 谨庠( xiáng )序之教 (7) 颁( 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tì( 悌 )之义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 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 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题探究
4、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 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 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的论点,敢 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 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 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 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 圣,《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 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 孟之道”。
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 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问题探究
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 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 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 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 呢?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6.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 判断句 (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结构后置 (3)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结构后置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结构后置 (5)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6)非我也,兵也 判断句
预习导读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提示: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首先,以梁惠 王认为自己已“尽心”,却“民不加多”来提出疑问。 其次,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与 邻国国君并无本质区别,从而揭示“民不加多”的原因。 最后,孟子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各种措施。
2.探寻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 合理。 孟子是在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应邀来到魏国的。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 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 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 国?”(《史记·魏世家》)从中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 子来魏的目的。
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米粟.(sù) 不可胜.食(shēnɡ) 洿.池(wū) 养生丧.死(sāng) 鸡豚.狗彘.(tún zhì) 孝悌.(tì)
弃甲曳.兵(yè) 数.罟.(cù ɡǔ) 鱼鳖.(biē)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饿莩.(piǎo)
2.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颜色杂而不纯。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指打开粮仓,赈济 百姓)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8)发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④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生、出,引申为“发出”的意思)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⑥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打开)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重视教育、法律的作用
文章认为教育、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通过法律规范社 会秩序,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04
《寡人之于国也》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
孟子提倡的“不违农时”、“数 罟不入洿池”等思想,启示现代 社会应重视可持续发展,合理利
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 引言 • 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 《寡人之于国也》的解析 • 《寡人之于国也》的现实意义 • 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 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探讨国君在国家治理中的责任与 作用
02
分析君主如何实现国家繁荣与长 治久安
孟子简介
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人物之一
对后世影响深远,被 誉为“亚圣”
义利之辨
01
义利之辨的内涵
孟子认为义和利是相对的,义是至高无上的,而利则是低级的。人们应
该追求义而不是利。
02
义利之辨的具体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孟子认为君主的职责是推行仁政,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同时,他也强
调个人应该遵循道德原则,而不是只追求物质利益。
03
义利之辨的历史影响
孟子的义利之辨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道德
对道德建设的启示
孟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精神,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反 省和修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具有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道德教育 ,以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孟子提倡孝道和家庭伦理,认为家庭是培养道德观念的重要 场所。这对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提醒家长注 重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 于:对于。
•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 河内:黄河西部 • 凶:荒年,年成不好 • 察:视察 • 无如:不如,比不上 • 加:更
明确: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 尽心尽力了。河内地方遭了灾荒,就把 那里的灾民移往河东,把河东的食粮运 到河内。当河东产生灾荒的时候,我也 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 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 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 什么缘故呢?”
(拿出)
(4)兵
1、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2、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
后》
(军队)
4、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
1、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特殊句式
• 焉:语气词,了
明确: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粮,却不知道制止;
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 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和 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 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年成,那么 ,天下的百姓便会投奔您了。”
特殊句式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养 生
— 斧斤—以—时—入—山—,,材—木—不可胜食也。
丧 死
——————,——不可胜用也。 无
憾
翻译第六段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 人之幼 。 ③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 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 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1)种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管子》) 树之以桑(《寡人之于 国也》) (2)树立、建立 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冯婉贞》)
树
(3)培养 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 (4)树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桃花源记》) (5)量词 树木一株、一棵称一 树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 记》) (2)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赤 壁之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 战》) 察临国之政(《寡人 之于国也》)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 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 察则无徒(东方朔 《答客难》 )
喻
(1)告诉,使人 知道 今将喻子五篇之诗 (《汉书》) (2)明白、知道 成语有“家喻户晓”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 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答案 A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 下 之 民 至 矣
移
绕
发 展 生 产
王 道 之 始
不违农时 养生葬死无憾
不滥不竭
保民
树桑于宅
教 养 百 姓
发展生产 畜无失时
田勿夺时
谨庠序之教 申孝悌之义
养 民
教化百姓
教 民
不 王 者, 未 之 有 也
王道之成
舍霸道而行王道 王无罪岁 弃虐政而施仁政
天 下 之 民 至 焉
发展生产
孟 子
寡 人 之 于,在这个国度里,不再有冷 眼和歧视而实现人人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广阔的沃野上,奴隶主
的儿子和奴隶的儿子能坐在一起,共叙兄弟友
谊; 我梦想有一天,在炊烟初上的田舍里,忆 子思夫的呜咽变成祖孙相戏的笑语;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 坷曲折之路变成坦途,圣光披露; 我梦想有一天……
王道之始
阐 述 措 施
教养百姓
王道之成
不推责任
斯民至矣
民本论
“民为贵君为轻”
仁政
性善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 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 侯而为大夫。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 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土芥,臣之视君如寇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孟
子》
——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 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 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 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 养。《孟子》与《论语》 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 《论语》相比,粗具论说 文的特征。
1.本文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2.孟子的“王道”具体指什么?
制作 11
2008年上学期
民 不 加 多
提出疑问 剖析原因 阐述措施
千秋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 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 圣”。后世以孔、孟并称。曾游 说于诸国,但当时“天下方务于 和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 的“仁政”被认为“迂阔”,不 被采用。因此,孟子“述仲尼之 意,作《孟子》七篇”。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11 2007年下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