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练习五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一历史必修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填空练习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君权与相权问题)1、汉初在中央设___、___、___,习称___。
汉武帝时设“___”决策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机构变为执行机构,称为“___”。
东汉光武帝时,___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___体制。
隋唐时期,____制确立和完善,唐朝___(隋朝称为___)掌决策,___掌审议,___负责执行政令。
尚书省下设_、_、_、_、_、_六部。
3、宋初,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___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___。
两个机构合称“___”。
增设___分割宰相行政权,设___分割宰相财权。
4、元朝在中央以___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以___为最高军事机构。
设___,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1、汉初在地方实行___并行管理体制。
___、___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__至__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
2、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作为监察区,设___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末年,州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转变为__、__、__三级制。
3、___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
___时,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时,___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___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___局面。
4、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___做地方官。
地方政权方面,将“道”改为“__”,置于州县之上。
5、元朝在地方实行___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省的最高长官为___。
行省之下,分别为__、__、__、__,边远地区设置___进行管理。
__、__、__由中书省直辖。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习题
1.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
这说明()A. 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B. 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C. 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 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2.秦朝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又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道、州、县三级制,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D. 地方行政建制中的矛盾与困惑3.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
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4.魏晋南北朝时宰相机构为尚书省,隋唐之际为三省,唐开元以后为中书门下。
中书舍人、给事中等中书、门下两省的主要官员,在尚书省宰相机构时代为皇帝的侍从;在三省六部制下具有沟通内廷和外朝的性质;到中书门下体制时成为宰相的属官,中书舍人以起草制敕为主,给事中以封还制敕为主。
二者职权的变化,反映出()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 皇权所受制约增强C. 宰相权力逐步增长D. 三省六部制度完善5.中国古代通过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汉武帝实行“中朝”制度②西汉设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参知政事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6.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 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C. 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 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7.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4.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5.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的弊端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D.世官制的沿革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某州官府的告示。
当时的“州官”()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程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人教新课标版高考历史随堂练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0年山东文综)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2.(2011届广东广州海珠区综合测试一)《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
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
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
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④相权的不断增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4.(2010年福建文综)《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二、非选择题5.(2010年上海单科)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请回答:(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一、选择题1.(2011届广东潮州华侨中学高三第一次摸底)自秦汉以来我国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2010年广东广州一模文综)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 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4
2.唐中期节度史与藩镇割据
唐中期,节度史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安史 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10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 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11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19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 有何影响? 原因: 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
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演变: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
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 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5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2北师大版必修1
【三维设计】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2 北师大版必修1[随堂基础巩固]1.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其廿四有堠。
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C.分封制D.行省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这一关键信息,说明当时处于西汉初期。
材料中“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这一关键信息说明当时不但存在县级行政区划,还存在侯国的行政区划。
因此,当时实行的应该是郡国并行制。
答案:B2.北宋基本解决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其主要措施是( )①文官任州郡长官②枢密使的设立③通判的设置④三司使的设置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③解析:北宋时期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主要通过采用文官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枢密使和三司使的设置主要是分割宰相权力,保证中央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3.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
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解析:本题考查对三省职能的掌握。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议,有不可行的政令可驳回,因此崔佑应供职于门下省。
答案:B4.(2011·江苏高考)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举制度下,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均得以跻身进士,可见科举制度兼顾了社会多个阶层;由士族子弟占据了71%而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仅占29%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D项正确;A、B、C三项显然不符合该统计图,均可以排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一、单选题1.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2.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A. 实行察举制B. 颁布推恩令C. 设刺史监察D. 建“内外朝”制度3.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 颁布“推恩令”B. 郡国并行制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 实行察举制4.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5.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
这种现象()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 实行节度使制度B. 创立三省六部制C. 任命文官做知州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7.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各大藩镇拥兵自重,动乱不断,大都不听从唐廷调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吸取了教训,为此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A. 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 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C.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D. 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8.“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皇帝州刺史权力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2.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
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
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3.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
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
这导致( )A.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B.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C.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4.小明同学阅读了秦朝与唐朝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他得到的几个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唐朝中央机构运行复杂导致皇权有所弱化B.相权有随社会发展扩大的趋势C.九卿变为六部,行政机构专业化程度降低D.唐朝中央机构纠错功能增强5.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
这种变化表明( )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6.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与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
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这说明唐代( )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三省制名存实亡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皇权进一步加强7.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1.在XXX时期,中书省长官起草了一份有关如何出兵防
御的诏令,应该交给XXX裁定。
2.元朝时期,中央直辖的省份有河北、山东和河南。
3.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未发生君主七朝八姓现象的重要
原因。
其中,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
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主要是因为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统治。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设立六部。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察举制。
8.无法回答,没有提供图片。
9.无法回答,没有提供图片。
10.材料一表明,在汉初诸侯中,XXX出身最贵,其余XXX、XXX、XXX等皆是XXX。
材料XXX提到了西汉丞相
的封侯和汉兴功臣受封的情况。
权。
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皇权在政治中的逐渐加强。
在汉朝初期,中朝和外朝的官员分别代表了相权和皇权。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将军权兼中外,XXX预闻政事,这表明皇帝已经取代了丞相的地位,成为了最高统治者。
这种制度变化反映了汉朝中央政治权力的演变。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内容: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1)内容: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沿袭。
4.北宋(1)内容: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内容:①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绝密★启用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试卷副标题 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2.董仲舒说“夫长使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赀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A .实行察举制 B .颁布推恩令 C .设刺史监察 D .建“内外朝”制度 3.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郡国并行制D .实行察举制 4.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5.隋唐时期,皇帝常常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
这种现象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 .实行节度使制度B .创立三省六部制C .任命文官做知州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7.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各大藩镇拥兵自重,动乱不断,大都不听从唐廷调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吸取了教训,为此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A .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C.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D.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8.“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接下来,为你分享2017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一、选择题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
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说法错误;“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宗法制强调父系血统,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
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 A解析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了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
3.“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 C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中“去公卿甚远”不符,错误;B项没有体现题干材料的全部信息,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有尚书省、中书省的信息,没有门下省的信息,故D 项中的“三省制”是以偏概全,且并未体现出“曲折”,D项错误;从“去公卿甚远”到“居真宰相之任”,说明其地位逐渐提高,C项符合题意。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题.doc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题高一大家学习了很多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需要大家认真掌握,掌握之后在课下要做相关的练习,这样才能加深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此下面为大家带来新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练习。
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汉朝政治制度及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A项是目的之一,不是背景,故错误;外戚干政违背了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
故选C。
【易错易混】考生解答本题时易错选D项,这是没有较好地联系所学知识造成的。
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已经解决,而且东汉没有王国问题,故D项不可能成为背景。
2.(2015北京卷第13题)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及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析】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可驳回诏书。
结合题干中给事中驳回诏书,可知给事中供职于门下省,A项正确。
B、C、D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15重庆卷第4题)《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这表明金章宗()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金朝的法制建设及考生的史料解读和比较分析能力。
2020体艺生历史过关训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原卷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解读】1.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点1 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进【基础落实】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 ,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______、冗兵和______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___________,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的开端。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 、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______,保证了______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优化训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两汉的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思路解析: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是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答案:D2.元朝时期,我国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度B.行省制度C.三省六部制D.宗法制度思路解析: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元朝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答案:B3.阅读下列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置署,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资治通鉴》请完成:(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状况?(2)北宋初期,宋太祖为解决这一状况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思路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中的“藩臣”入手分析,第(2)问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参考答案:(1)时期:唐朝。
状况:藩镇割据。
(2)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形成“中朝”的决策机构是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宋思路解析:西汉时,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答案:B2.两汉实行的一系列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A.三公制度B.刺史制度C.行省制度D.郡县制度思路解析:三公制度和郡县制度开始于秦朝,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官。
答案:B3.元朝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六部属于()A.尚书省B.枢密院C.中书省D.宣政院思路解析:中书省统领六部,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答案:C4.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西藏B.河北、山东C.岭北D.澎湖和琉球思路解析:元朝时山东、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岭北由岭北行省管辖,澎湖和琉球由澎湖巡检司管辖。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docx
巩固练习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A.交唐太宗裁定B. 交门下省审议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①河北②河南③山西④山东C.交枢密院出兵D. 交尚书省执行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B.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D.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A 设立六部B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C 分化相权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A.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B.察举制.皇帝直接任命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皇皇皇权权皇权权年代年代年代年代A B C D10、阅读材料: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 ,, 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 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
,, 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 ,, 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 2 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同步练习: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
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尽管参与军国大政,然而没有决定权,他们只是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
该机构是( )A、内阁 B。
军机处C、参议院 D、中朝2、古代地方三大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 )①实行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②都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③长官都由君主直截了当任免,不得世袭④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A、①②B、③④C。
①④ D。
②③3、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纳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
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4、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变化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B、分封制的瓦解C、中央集权的加强D、选官制度的变化5、下列古代的官职,在同一组中,按职能划分不同类的是( )A、太尉、通判B。
丞相、参知政事C、御史大夫、刺史D、郡守、知州6。
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特别大的损失。
”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7、“三省执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只是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
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
看它们的官署,不管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
”这段话最适合解释三省六部制的( )A、基本性质B、职权划分 C、主要目的 D。
内在缺陷8、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人曾用“事无不总"来形容三省六部中的某一部门的职权,这个部门是(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
礼部和工部9、秦汉时期,丞相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而北宋时期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了。
人教版历史必修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达标训练【基础达标】1.(2010年北京西城区模拟)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身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份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其目的是()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C.增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2.(2010年福建高考卷,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前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如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明白得有误的是()A.表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增强皇权3.(2010年安徽巢湖模拟)听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中”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
现在不准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
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倒置,“通判”这一官职最先出此刻()A.汉代B.唐朝C.宋朝D.明代4.(2010年山东高考卷,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址操纵增强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朝代第一碰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数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域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域则调派新录用的王侯,世守为业。
……如此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估量长久维持。
即便在创业人刘邦归天之前,已有很多侯国,因有心和无心的过失,被削被除。
……这种增强中央统治的政策,至第五个皇帝刘彻在位期间达到极点。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材料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什么制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缘故和后果。
(2)增强中央集权在“刘彻在位期间达到极点”的表现有哪些?材料二:赵匡胤力所能及的地址,中央集权方法执行得既轻快也完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随堂练习(五)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姓名:__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2、“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3、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4、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
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
这最能说明( )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5、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 D.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6、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7、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
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8、“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
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者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而出身低微者则会……发达。
”这种“发迹的阶梯”是指( )A. 宗法制B. 郡县制C. 均田制D. 科举制9、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10、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1、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12、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
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A、唐以后不再以门第选官B、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C、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拨D、科举制存在缺陷1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14、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15、“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
”此段材料反映的分立制度主要是指(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二府三司制16、《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A.太学制度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7、“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18、“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以上是《神童诗》的部分诗句,反映了以下哪种制度(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20、“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表述与该制度相关的是( )A.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 “立嫡以长不以贤”D. “举孝廉,父别居”二、综合题(每题20分,共40分)21、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一直千差万别。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才可能维持各民族的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材料2:《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时人柳贯认为行省“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
元人程锯夫说“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钱粮羡溢,而百端欺隐……把握兵权,伸缩由己”。
材料3:元朝行省的划界打破了以往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的原则,犬牙交错原则更加突出。
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有广东;……清朝储大文总结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请回答:(1)结合图1、2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管理措施方面有何相同点?据此概括两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2)元朝行省权力比秦朝郡县长官的权力要大得多,依据材料1、2,概括其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3,分析行省制与郡县制相比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22、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
……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
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四(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6分)(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分)(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3分)(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时期对割据势力的治理。
题干叙述了主父偃对西汉时期王国制度的意见,抓住题干“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一句作为目的,其做法是下令诸侯将自己的土地逐渐分给子孙,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属于推恩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