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答案
1)2)3)
4)5)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第三课时复习巩固
一、复习巩固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年级
班级
科目
授课时间
执笔者
审核者
课型
授课时数
授课题目:岳阳楼记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和思考文中关于鹤鹰之战开始前鹤群惊慌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赞颂鹤的群体精神。
学习重点:⑴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⑵理解和思考文中关于\'鹤鹰之战\'开始前鹤群惊慌的描写。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赞颂鹤的群体精神。
学习流程
课后反思
修改分析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
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遂()寝()荇()(2)文学常识积累《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
2。
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2)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4)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月色入户古义:今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温馨提示】◎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换:找近义词【温馨提示】老师帮你学知识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师帮你学知识“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
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
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
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明夜游之事。
2、品读课文,欣赏庭下月景,品析景物特点,探究写景手法,陶冶情操。
3、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闲人”中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抱负。
【学习重点】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明夜游之事。
2、品读课文,欣赏庭下月景,品析景物特点,探究写景手法,陶冶情操。
【学习难点】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闲人”中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抱负。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明如水,如斯美景岂可辜负?大文豪苏轼与友人张怀民便欣然起行,一同夜游承天寺。
今天我们穿越至宋代,请大家紧跟两人的脚步,开启承天寺奇妙夜吧!情境任务:任务一:译·理夜游之事任务二:品·赏庭下之景任务三:感·悟闲人之情二、任务一:译·理夜游之事1、从“记承天寺夜游”题目,你能读出什么?2、美文美读:要求:读准字音,在书上标注生僻字读音,划分节奏。
解()衣未寝()藻荇()竹柏()3、听名家范读,思考:探究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作翻译课文:小组接龙翻译课文,完成重点字词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划分结构:请以“月”为线索填空,划分文章结构。
【思路提示】以表达方式为依据来提炼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夜游之事:根据文章内容,按六要素梳理承天寺奇妙夜之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预习资料(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翻译全文2. 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奥妙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导,文学巨匠。
背景透视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二、基础知识学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翻译下列被圈住的字。
))))())))()()())())3、翻译下列句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
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⑴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⑵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相关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
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
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一、初读文章,扫清障碍。
1、读文章,可轻声读、放声读,边读边圈画出读不准的字音,并结合注释或工具书掌握字词。
将你标注字音的词连同读音认真地整理在下面吧。
2、再读文章,注意读出语气与节奏。
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将不能划分节奏的语句整理在下面。
二、细读文章,疏通文意。
读文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中句子中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如下梳理:课文中你不懂的文言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你认为重点的文言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过与本文有联系的文言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悟读文章,深入理解。
1. 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
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语句,感受作者的心境。
3、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四、字词积累1、字音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2、词义(1)解衣欲睡解:解开(2)月色入户户:门(3)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4)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6)怀民亦未寝寝:睡觉(7)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8)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9)水中藻、荇交横交横:交错纵横(10)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五、朗读指导1、读出文言的韵味,注意字音、停顿、重音。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将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体会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同时,我们将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学会在写景中融入个人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最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将培养起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更能够在其中汲取智慧,丰富人生体验。
二、学习重难点《记承天寺夜游》的学习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理解并掌握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哲理是学习的重点。
苏轼在夜游承天寺时,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同时也透露出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感内涵,理解苏轼的人生哲理。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是学习的难点。
本文作为一篇文言文,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需要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和推敲,掌握其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将文言文的知识与现代汉语相结合,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需要我们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感与哲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篇优美的散文。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他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____”。
2. 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有答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有答案)令狐文艳《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任务】1、掌握生字“藻荇”“竹柏”“寝”的读音,理解记忆“念”“相与”“步”“盖”“但”“耳”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
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知识储备】1、关于文体知识2、关于苏轼3、关于写作背景【自主学习】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欣然()未寝()藻荇()竹柏()朗读课文,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疏通文章大意,并翻译下列句子。
3、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学习】1、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
(1)古今异义但步(2)一词多义行(斗折蛇行欣然起行)(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2、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文章,那么这篇游记作者主要记录下了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2)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能说说这句写景的妙处吗?(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4)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可谓是普通至极,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作者真是闲人吗?“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巩固强化】1、解释加粗的词。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luohaiying.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备课人:罗海英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课型:新授课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掌握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介绍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预习设计:1、给下列字注音遂(寝( )藻(荇()柏(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月色入户⑵欣然起行⑶念无与为乐者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⑸相与步于中庭⑹庭下如积水空明⑺水中藻、荇交横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翻译下列句子1 相与步于中庭2 庭下如积水空明3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4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5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主学习:1.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2. 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品修辞)3. 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二、合作交流1、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2. 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感受到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课堂检测(一)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23、《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 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 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小百科: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某某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
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某某通判,密州、某某、某某知事。
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某某任团练副使。
八年之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
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某某等地。
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
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某某。
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某某。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X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某某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某某,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
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某某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此篇短文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X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二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1、相关苏轼的文学知识。
2、在认识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奇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领会文章的含义及情味。
4、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要点】1、文学知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绘方法,特别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怀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善于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 多首,题材宽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拓了豪迈词风,同优秀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豪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和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背景资料苏轼少时即精晓经史,擅长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 ),苏轼因对新法拥有不一样建议,被网络罪名,投入牢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臵”字样,不得签订公务,不得擅离安臵所,实质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八年级上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凤凰导学稿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凤凰导学稿答案一、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二、写作背景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
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三、重点字词1、字音字形寝(qǐn)藻荇(zǎo xìng)2、重点字词解释(1)月色入户:门。
(2)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3)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4)遂至承天寺:就,于是。
(5)怀民亦未寝:躺着休息,睡觉。
(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院子里。
(7)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8)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3、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与】:①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②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①遂至承天寺。
(于是)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寻】:①寻张怀民。
(寻找)②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至】:①遂至承天寺。
(到)②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古今异义①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古);想念(今)。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古);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今)。
③相与..步于中庭人:共同,一起(古);彼此往来,相处(今)。
④盖.竹柏影也:大概是(古);器物上部有遮蔽(今)。
⑤如吾两人者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古);耳朵;形状像耳朵的东西(今)。
6、词类活用①相与步.与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23、记承天寺夜游
2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重点实词。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体会本文凝练含蓄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情感。
【学习重点】生字读音,字词句的翻译。
【学习难点】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知识链接,文学积累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1039-1112)和其父苏洵(1009-1066)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撤、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
元祐更化时,苏东坡认为新法并非完全不符合实际,故又反对彻底废除新法。
绍圣绍述时,苏轼更被一贬再贬,最后直到现在的海南省。
苏轼的失意与他的政治选择有很大关联。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苏轼才华横溢,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
政治上屡遭贬谪。
这篇文章写于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探究活动二】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读准下列字音。
学法指导: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解.( )衣藻荇.( ) 遂.( )至未寝.( )【探究活动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理解重点实词的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及答案一、课前自学(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zǎo 荇:xìng 遂:suì(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次遭贬谪,一生坎坷。
2、作品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的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地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时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活动:(一)导人晚风轻轻,皓月当空,似真似幻。
这美妙的意境怎不令人神往?因它有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甜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幽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悲切。
今天,让我们再走进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那里的月景,感受别样的心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朗读2、积累词句⑴重点字词: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怀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⑵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3、探究质疑(1)理清课文结构夜游的原因:夜游的景色:抒发的感慨:(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答:(3)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配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师用)【学习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2.文中末尾“闲人”的含义\【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学习过程】:一、导入,解题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伤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念友之情)今天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诗: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一体。
背景介绍: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
政治上屡遭贬谪。
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字号,(朝代)著名的家。
诗: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并称。
词:他开创派,与南宋并称。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给下列字注音遂() 寝( )藻( )荇()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处)B、庭下/如积水空明(1处)C、念/无与为乐者(1处)D水中/藻荇交横。
(1处)[3、根据课文填空1).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与张怀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在反复朗读中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2.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2. 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温故互查】
1. 查找苏轼的相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 解释下列词语。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
步于中庭: 3. 结合具体语句,完成下列表格。
【设问导读】 1. 找出文中描写庭院中月色的句子,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
“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学法指导:调动感官,合理想象。
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
2.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学法指导:
○
1抓关键词。
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2联系背景。
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感同身受。
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
如:写月景句)
3.本文中作者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
4.结合写作背景,谈谈如何理解“闲人”。
【当堂检测】
1.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
【巩固练习】
1.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拓展延伸】
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深入的了解苏轼,看看名家眼中的东坡,对自己的解读形成有效补充。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温故互查】
1.略
2.高兴的样子想到作乐一起,共同
3.略
【设问导读】
1. 略
2. 略
3. 闲人
4. ①生活清闲。
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
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
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没有雅兴的人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
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自学检测】
1. 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
【巩固练习】
1. B
【拓展延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