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 全章复习 教案
上海市沪教版 九年级 上学期 物理 压力、压强、浮力 复习 学案
第六单元 压强(第1讲) 知识梳理1、压力 (3)压力的图示:(1) 作用在物体表面并指向 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三要素①大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该物体受到的重 力。
2、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 ①压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②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和大小有关。
(2)压强概念的形成①当 时, 越小,压力的作用效 果越显著。
②当 相同时, 越大,压力的 作用效果越显著。
③当 相同时,压力的 作用效果也相同。
(3)压强的概念 ①压强是描述 的物理量。
②物体 叫做压强。
用符号 表示。
③压强的定义式为: 。
④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4)压强的计算②正柱体对地面压力、压强计算①固体压力、压强的一般计算a 、F = =b 、P = = a 、P = =b 、F = = 3、改变压强的方法(1)S 一定, F ,可以减小P 。
(2)F 一定, S ,可以减小P 。
4、压强的应用(1)比例问题。
(2)坦克问题。
(3)人与大象比较问题。
(4)砖块不同放法问题。
压强第六单元压强(第1讲)课堂练习l、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用200牛的压力作用在2 米2的受力面积上,产生的压强为帕。
它的物理意义是每平方米受力面积上受到的为牛。
2、用20 牛的水平力把重力为 8 牛,边长为10 厘米的正方体木块紧压在竖直的墙面上,这时木块对墙面的压力牛,压强是帕。
3、人站在地面上,当他抬起一只脚时,地面受到人的压强变为原来的倍,人走路时比站着时对地面的压强。
(选填“大”或“小”)4、重力100 牛的长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 0. 1 米2,现用一个大小为20 牛的力竖直作用在物体中央,则物体对地面的压强()A、一定是1200 帕B、可能是1000 帕C、可能是800帕D、可能是200帕5、三个实心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它们的密度分为ρl、ρ2、ρ3,且ρl>ρ2>ρ3则这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 l、F2、F3的大小关系是()A、F l=F2=F3B、F l<F2<F3C、F l>F2>F3D、不能确定6、甲、乙、丙三个实心立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己ρ甲<ρ乙<ρ丙。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6.2.1压力和压强教案
下来我用力把图钉按压在墙面上,此时图钉对墙面的压力方向如何?大小与重力有没有关系?
老师:“很好,那我们通过分析这三种情况说明压力并不等同于重力,但我们通过这三种情况下的压力,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点?
老师:“非常正确,很好,因此对于这种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并指向表面的力叫做压力,这里面一定要注意是垂直于物体表面的,因此我们在后面画图是一定要把垂直符号画出来。
”
老师:“我们接下来做2道练习题”
(1)下面幅图所画的压力示意图是正确的()
(2)重力为20N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力的图示法
画出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老师进行点评:画图时注意压力的作用点,还有要标出直角符号。
老师:“关于压力的概念我们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了,也知道了,物体受到了压力会发生形变,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那我们接然后进行2个活动:1、用手指轻压和重压笔尖,观察手指凹陷程度,感觉有什么不同?2、把笔压在大拇指和另一只手指之间,然后描述你的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老师:“很好,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我们来一起分析以下,在活动1中,轻压与重压,什么相同,什
第页。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 6.6 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公开课_2
6.6 大气压强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为大气压强的存有。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播放视频,引入大气压强,通过教师点拨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类比液体压强得到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证明大气压强的存有。
最后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小故事的引入,证明大气压强不但存有且很大。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知道大气压强的存有。
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归纳的方法理解大气压强的存有。
利用“吸尘器”的广告宣传片和自制演示实验(瓶吞鸡蛋实验、小试管上升实验、覆杯实验、矿泉水瓶等)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大气压强。
同时通过类比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交流得出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
在学生设计简单的小实验,亲自感受并验证大气压强的存有之后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进一步理解到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大气压强很大。
要让学生打破头脑中的思维定势:大气压强好像并不是很大,自己都感觉不到。
本设计通过自主活动,感受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实例,感悟物理知识广泛的社会性应用,同时经历实验、分析、推理、类比等过程,体验探究的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⑵知道大气压强存有且很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完成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有,感受“实验、观察、归纳”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了解马德堡半球实验,领略先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⑵通过大气压强的学习,激发兴趣,感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大气压强的存有。
难点:知道大气压强不但存有且很大。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玻璃杯、纸片、吸盘、大小试管、水槽、水、有孔矿泉水瓶等2.演示实验器材:水槽、玻璃瓶、剥壳熟鸡蛋、马德堡半球(塑料)等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流程12、教学流程图说明情景Ⅰ视频1播放一段伊来克斯公司为宣传他们的吸尘器产品做的广告活动Ⅰ演示实验1本实验为自制实验,实验器材有玻璃瓶和鸡蛋、纸条、打火机。
【初中物理】压强复习课教案 沪科版
压强一、背景和教学任务分析《压强》是九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知识是初二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也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掌握好压强的相关知识点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并且,近年来,压强内容作为每年中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能熟练的运用压强的相关知识解题。
本节课是压强单元复习课的第一课时,我们学生大部分基础不扎实,接受能力一般,在平时的作业和月考反馈中,发现学生对压力、压强概念的理解,压强公式的灵活运用普遍存在不足。
为了让复习课更有效的进行,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了相应的准备:对压强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并收集以前解题过程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以备在课堂练习中使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理解压力的含义,会计算压力;②理解压强,会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课前对压强知识点的整理,体验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②通过“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体验过程,掌握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③通过课堂中习题的分析、讲解,找到并能归纳出固体压强解题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体验压强复习课前自己梳理知识的过程,认识建立知识框架的重要性;②通过对课前自己选题的分析、讨论,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归纳固体压强解题的一般步骤。
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是:以小情景入手,帮助学生回忆起压强;以实验情景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回忆起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加深对压强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而后安排学生对压力和重力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压力,通过对压强例题的分析、交流,归纳出固体压强解题的一般步骤;最后通过对自己课前所选题目的分析、讲解,激发对物理复习课的兴趣,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复习课知识点的梳理、习题的挑选与讲解,旨在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复习课的参与和兴趣,突出学生在复习课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复习课并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 6.2 压强 压力压强》公开课_1
沪教课标版九年级上册《压力压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力(2)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3)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相关(4)理解压强概念(1)通过典型图例,理解什么是压力(2)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3)通过类比法,理解压强概念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求知欲教学重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相关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教学器材气球、压强小桌、沙盒、钩码、一端削尖的铅笔、针。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钉床表演视频,学生观察并思考,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为什么尖锐的钉子没有刺破人体,表演者没有感到疼痛,反而感到很舒服?这里面包含了相关压强的科学道理,学习了压强的知识后,我们自然就明白了。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压强展示本课目标,并强调重二.新课教学(一)要学好压强,我们首先得理解一种力:压力1、请大家看屏幕上4副图,大家观察一下图中的3个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垂直于受力面)我们把象这样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2、大家继续观察图片,看看压力是不是就是重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有怎样的区别。
屏示图片,让学生明确:压力不是重力;只有物体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压力和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都不同。
3、学生练习画压力的示意图。
(二)有了力就伴随着力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体会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1、教师演示:用手压气球,让同学们观察有什么变化?学生实验:用两只手顶住一端削尖的铅笔,看看手指有什么变化?问:在我们所做的实验中,有压力产生吗?(有,手对气球的压力和铅笔对手的压力)通过实验,你知不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物体发生形变)两个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2、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压力按压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变水准学生实验:用两只手食指顶住一端削尖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尾,看看两只手凹陷水准是否一样?实验结束,回答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物体发生形变)在实验中出现的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都相同?(不同)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相关呢?根据是什么?(猜想可能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相关)3、怎样判断你的猜想是否准确呢?(实验验证)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并提问: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应该怎样保持受力面积不变而改变压力;怎样保持压力不变而改变受力面积?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上问题请两位同学上台实验,并填写表格,师生讨论得到结论:压力作用的效果既跟压力的大小相关,还跟物体的受力面积相关。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2压强(1)压力和压强
ppt27 小结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或 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的 因素: 1.压力的大小 2 .受力面积的大小
师生活动
备注
师:上面我们分析了 8 例情况中的压力,进一步明确并理解 了压力的三要素。
在初二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 的运动状态,力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ppt20):所以,压力可以使物体的表面发生形变,形 变程度越大,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或表明压力产生 的形变效果越显著)。
当分子分母均乘以相同数值且压 力 F 相同时,则有 SA<SB.
故 A 容易被压入。
师:ppt29 讲解 ppt30 讲解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 P10 页上不同情况下的压强大小的近似
③
A: 50N 5mm 2
= 10 N mm2
B: 16N 2mm 2
= 8 N mm2
值。
每平方毫米的面积上,A 受到的
生:(默读题目,思考解法。)
(2)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师:现在先请同学回答一个问题:解这一题时,要注意哪些 为 1.5×104 牛/米 2。
主要问题?
单位错误。
生:一个是压力问题,B 对地的压力大小等于 A、B 两个正
方体的重力之和;另一个是受力面积问题,A、B 两个正方
体之间的受力面积是 B 的表面积;还有一个就是单位换算,
地?而另一个却没有? 在图片展示的情景中所涉及的物理道理就是我们在这
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压力和压强。 (ppt4、ppt5)
只要学生思考,不要回答。
1/7
ppt6
教学内容 ppt7
ppt8
F
放在水平桌面 F 上的器皿
用水平力将图钉按入竖直墙面
沪教版(上海)物理九上 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 复习课课件
A. p甲 < p乙 C. p甲 > p乙
B. p甲 = p乙 D. 无法判断
因为柱形实心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 ρgh, 与底面积的大小无关,所以p甲 = p乙。
密度均匀柱状固体压强问题分析
例4、甲、乙、丙三个实心立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 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已知ρ甲<ρ乙<ρ丙。若在甲、乙、丙三个立 方体上分别放一个质量相等的铜块,则三个立方体对水平地面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 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 ,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 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计算浮力方法:
1、读数差法:F浮= 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
C F1>F2>F3。
D 不能确定。
分析:
(1)三个正方体的高度关系?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大小关系?
因为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根据p=ρgh
因为ρ1>ρ2>ρ3所以h1<h2<h3推出S1<S2<S3
(2)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关系?
根据F=pS,推出 F1<F2<F3
密度均匀柱状固体压强问题分析
截去质量相等△F= △G ,而减量 △P= △F/S再根据S甲<S乙<S丙。 所以压强减量△P甲> △P 乙>△P 丙 (3)水平截去之后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
水平截去之后P=P原-△P根据△P甲> △P 乙>△P 丙推出p甲<p乙<p丙
密度均匀柱状固体压强问题分析
压强单元教学设计
6.2《压强》单元教学设计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赵希凤一、教材分析《压强》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压力与压强》第二节的内容。
《压力与压强》这一章内容是初中力学知识的重点,从初中教材力学部分的前后联系来看,压强概念是在理解力的概念和学生能较熟悉地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的压强概念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而形成的,学生可以从中提高思维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同时压强概念又是初中的浮力、高中的气体性质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压强知识还和生产生活结合紧密。
所以,压强是整个《机械运动》这一主题的学习重点,是《压力与压强》这一单元的核心,压强是本章节的核心概念,学好这一节是学好本章 “液体内部的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后几节的基础和关键。
二、本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力。
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接触面,能根据受力情况计算压力的大小。
(2)掌握压强。
理解压强的概念,记住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知道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压强概念建立的过程。
理解“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将它定义为压强”,认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经历压强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懂得团队合作的意义;在“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从熟悉的生活事例、有趣的实验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本节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本节教学重点:建立压强的概念。
本节教学重点:认识压力不等同于重力。
本节教学关键: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
四、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建立压力概念;第二课时:建立压强概念;第三课时:改变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五、设计思路“压强”是整个单元的核心概念,其学习要求要达到掌握级水平。
为了体现教材编排的意图,适应学生认知的特点,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学习支架理论,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到掌握压强概念之间,应该增设两级使能目标,即知道压强和理解压强。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 复习课件(共53张ppt)
讨 论
①②③
100 76 厘米
厘米
④
2
1.管内水银柱的高度跟是否将玻璃管提起、 玻璃管的粗细、倾斜角度等因素有关吗? (无关。 p大气= p水银= ρ水银gh ) 2.如果玻璃管顶部破了会怎么样? (玻璃管内水银下降至与水槽内水银液面相平)
①②③
100 76 厘米
体可能是( C )
A、煤油 B、水
C、硫酸 D、酒精
四、连通器 特点:同一液体、不流动时液面相平
五、应用:
1、水壶与壶嘴组成连通器
2、锅炉与外面的水位计组成连通器 3、水塔与自来水管组成连通器 4、船闸 5、堵臭装置
1.如图12所示,是某栋房子供水的水路示 意图,放水时水龙头与水塔构成了一个 。若将水龙头(相同型号)单独打开并将 开关旋至最大,则 (填“甲”或“乙” )水龙头出水速度大。
求图中:(1)B对地面的压强:(120Pa) (2)A对B的压强(2000Pa)
A
B
增大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实例:①刀、斧、剪——刃薄 ②针、钉、锥——尖尖 ③啄木鸟——嘴尖
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1、如图是人们 常用的一种工具 ——铁锨,铁锨 的锨刃做得薄而 尖,其目的是为 了 增大压强; 脚踏的部位却做 成垂直锨面的踏 面,其目的是 为了减小压强 。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a
(2)小明再作图b所示的检查. 当用手指按压( 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 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 因是: ?
b
下表是某同学在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 时得到的实验数据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6
(1)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压力的定义、计算公式;
(3)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3.实践操作:
(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压力、受力面积下的压强变化;
(2)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3)实验结果汇报,小组间进行交流与评价。
4.小组讨论:
3.小组合作,设计一项与压强相关的实验,探究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要求实验方案明确,步骤清晰,数据准确。
4.写一篇关于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内容可包括:压强知识在工程、建筑、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压强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5.阅读拓展材料,了解压强在科技领域的前沿应用,如纳米材料、航空航天等,并撰写阅读笔记。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压强、压力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尚需加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训练。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2.理论知识讲解:采用讲解、举例、图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压强、压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针对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剖析,确保学生掌握。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压力、受力面积下的压强变化,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
4.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加深对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之间关系的理解。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பைடு நூலகம்.2压强压力压强教学设计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 6.2 压强 压强的应用》公开课_0
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压力,知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2)掌握压强的概念,根据压强公式实行相关的计算,使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3)理解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实行简单的计算;(4)知道连通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5)知道大气压强的存有,能解释一些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简单现象。
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和原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使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水平;(2)感受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水平。
(2)通过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压强的概念,根据压强公式实行相关的计算。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实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1)会灵活使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用两个公式结合求容器底和桌面受到的压强。
三、教学资源学习活动单、自制PPT课件四、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教材分析:本章以压强为主线贯穿起来,需要前面的力学基础知识的综合使用,容量较大,难度较大,所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举例分析抽象的概念和规律。
本节课复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固体压强,主要是建立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压力的图示;简单的压强计算;探究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二部分为液体压强,主要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实行简单的计算,探究相关规律的方法;第三部分为气体的压强,能解释一些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简单现象。
因为近几年中考命题,普遍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侧重于生活中压强例子的提炼与分析,重视压强部分的学习方法,注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的水平培养,所以在本节课的复习中例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自然现象以及中考链接题实行训练,到时应对中考能有的放矢。
(2)学生分析:。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 6.6 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的应用》公开课_0
认真观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验现象,并思考,尝试对纸片实行受力分析。
思考,描述。
观看视频,理解大气压的存有。尝试补充学案中的相关现象的解释。
重温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在受力分析中理解到大气压的存有,视觉与思维同时接受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压。
教参CD实验展示,让学生更加信服接受大气压的存有,了解相关的物理学史,知道科学家的伟大绝非偶然。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章节课题
第九章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授课日期
2019年4月20日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有。
2.掌握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基本事件。
3.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并解释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观察跟大气压相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的存有。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学生认真回顾液体压强并思考新问题,类比液体压强猜想大气压强的存有以及方向。
教学上承上启下,既能复习前面的内容,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
课
教
学
一、大气压的存有
1、演示覆杯实验,与学生共同分析纸片的受力情况。
提问:是否有其他办法可令瓶子里的水不往下流动。
2、播放视屏:真空罩的介入对水槽中撑起的水柱的影响;铁桶被压瘪了。
教学重点:感受大气压的存有并解释大气压相关的现象。
教学难点:解释大气压相关的现象。
教学方法:启示法、类比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塑料吸盘一个、广口瓶一个、纸板若干、水槽、试管一支、鸡蛋、坩埚钳、打火机、可燃纸、多媒体课件、教参光盘等。
教学活动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 6.6 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的应用》公开课_1
压强单元复习一、教学任务分析《压强》这个章我们学习了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探讨了液体内部的压强一些规律,并研究了大气压所产生的一些有趣的现象等。
本节课打算围绕针筒为研究对象,复习“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和“大气压强”的基础知识,辅以练习加以巩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压强知识的复习,提升解决实际压强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于生活实例的分析,体验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压强知识的理解。
难点:用新方法测量大气压强的值。
四、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大针筒、小针筒、钩码、细绳、积木。
2、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拔针筒活塞拔不出作为情景导入,得出有大气压存有并且很大引入复习课题。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回顾、U形管压强计的使用的复习,巩固压强各个知识点,并通过针筒实际应用中涉及的压强知识,复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进而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对压强知识的理解。
方法是:学生通过压强知识的复习,巩固各个知识点。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用新方法测量大气压强的值。
在教与学中,学生是课堂复习的主体,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多维度的理解压强,激发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复习的效率。
六、教学流程1、流程图2、流程图说明情景演示实验请同学拔针筒的活塞,分析拔不开的原因,引出大气压。
活动1交流讨论交流讨论如何利用针筒测出大气压强。
计算得出大气压强的值。
活动2 交流讨论回顾托里拆利实验。
分析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活动3 交流讨论分析针筒上压强知识的应用。
活动4 应用比较积木的不同摆放对桌面的压强大小。
归纳小结七、教学示例(一)情景引入演示实验:拔针筒活塞很难拔开,分析拔不开的原因,引出大气压的存有且很大。
(二)复习课教学活动1交流讨论分析历史上第一个证明大气压的存有且很大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沪教版初中物理科学九年级上册《6.2压强》3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信息表标题第六章6.2 压强要点词压力压强本教课方案包含:一、教课任务剖析二、教课目的三、教课要点与难点四、教课资源五、教课方案思路六、教课流程七、操作事例描述学科初中物理语种汉语九年级第一册第六章 6.2 节媒体格式.doc 学习者学生资源种类文本类素材课程种类初中基础型课程作者范明华单位上海建平实验学校地址枣庄路 111 号Email Fanfan620409@6.2压强执教:上海建平实验学校范明华一、教课任务剖析本节学习压强以及改变压强的方法,压强与生活有亲密的联系,它也是后续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基础,它是初中物理的学习要点之一。
b5E2RGbCAP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力、力的作用成效、密度等知识为基础,研究压力的作用成效与哪些因素有关,形成压强的看法。
p1EanqFDPw经过使用图钉的生活经验,认识压力,从而猜想压力的作用成效与哪些因素有关;经过学生设计、实验、沟通、概括得出结论,形成压强的看法。
DXDiTa9E3d经过阅念书中“不一样状况下压强盛小的近似值”的图表,知道不一样的压强值所表示的意义;经过小组活动“测单足站即刻对地面的压强”,加深对压强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RTCrpUDGiT 经过学生对“生活中压强盛的利与弊”的沟通议论,知道在什么状况下需要增大压强,在什么状况下需要减小压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5PCzVD7HxA本节的教课要修业生主动参加,经过实验研究的过程,感觉实验、概括的科学方法,领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经过沟通压强盛的利与弊及在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盛小的方法,领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jLBHrnAILg二、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压力。
(2)理解压强。
(3)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经过研究压力的作用成效与什么因素有关,感觉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2)经历压强看法的成立过程,认识物理看法的学习要乞降方法。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6章6.3液体内部的压强 教学设计
第六章 6.3 液体内部的压强一、教学任务分析液体内部的压强和生活、生产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习本节课内容需要以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液体的特点、密度知识为基础。
本节课由视频“蛟龙号”引出液体内部存在向各个方向的压力,接着通过学生体验、自主选择器材进行操作,证实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向各个方向的。
通过教师演示提出猜想,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初步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实验、讨论,通过定量探究的方式导出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从公式中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和密度的定量关系。
然后构建液柱模型推导出压强的数学表达式。
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体验、实验、定量探究形成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过程中,感悟对比、归纳、建模、演绎的科学方法,感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内部存在着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2)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过程,感受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
(2)经历液体压强表达式的推导,感悟建模、演绎的科学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探究,懂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液体压强规律在技术上的应用,感受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难点: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水槽、烧杯、水、保鲜袋、玻璃管、橡皮薄膜、塑料薄片、塑料水杯。
2.演示实验器材:一粗一细两根玻璃管、橡皮薄膜、铁架台、烧杯、水。
3.课件:自制课件,视频。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情景和活动引发学生提出猜想,引起探究的兴趣。
然后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和演绎推理的过程,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同时获得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形成过程。
方法是:首先通过体验活动,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有压强,然后通过教师演示提出猜想,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初步关系。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上册物理 6.2 压强 教学案
6.2 压强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压力,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2、理解压强的定义、公式及单位,能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要点梳理】要点一、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要点诠释:1、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挤压。
例如:静止在地上的篮球和地面间有相互挤压的作用,篮球对地面有压力;静止在竖a直墙壁旁的篮球与墙壁之间没有相互挤压,所以没有压力。
2、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受力面垂直,并指向受力面,由于受力物体的受力面可能是水平面,也可能是竖直面,还可能是角度不同的倾斜面,因此压力的方向没有固定指向,它可能指向任何方向,但始终和受力物体的受力面相垂直。
3、单位:牛顿,符号:N4压力重力施力物体物体地球受力物体支持物物体大小决定于相互挤压所发生形变大小G=mg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面竖直向下作用点在支持面上物体重心力的性质接触的物体间相互挤压而发生形变产生的,属于弹力来源于万有引力,是非接触力受力示意图要点二、压强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要点诠释: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探究实验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和假设: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进行实验:①照图甲那样,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②再照图乙那样,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③再把小桌翻过来,如图丙,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实验步骤①、②是受力面积一定,改变压力的大小,步骤②、③是压力一定,改变受力面积。
实验结果: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2、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3、计算公式及单位①公式:(定义公式)②单位:国际单位为帕斯卡(Pa),简称帕。
1Pa=1N/m2。
表示1m2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是1N,Pa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1Pa。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 6.6 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公开课_0
大气压强教学案例(第一课时)一、学情分析因为我校学生的特殊性,学习基础较好,逻辑思维水平也较强,他们对各种新奇事物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新课教授上,我通过演示一些简单有趣的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思考,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实行引导式学习。
学生虽然有前两节压强的知识,但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大气压缺乏直接感受,理解上仍有一定的困难,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PPT动画演示比较容易理解,但对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通过实验能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更好的理解大气压。
二、教材分析“大气压强”这节课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知识后实行的,既是对以往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升,也为后面大气压知识的应用及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奠定基础。
随意本本分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我利用PPT展示板书,再通过学案这样的书面引导方式,结合各种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练习”这样一系列活动,动眼动手动脑,深刻地感受到大气压强,并学习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基于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设计中,我的着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存有,通过纸片托水,吸管吸饮料,吸空瓶子,吸盘玩具等演示实验,使学生惊讶地发现平时熟视无睹的生活中的平常事却蕴含着很多物理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际教学中,我大胆创新,准备了脸盆,水,杯子,纸片,空瓶子,吸盘,还有吸管和饮料,让学生上台,亲自感受实验的奇妙,感受美味的饮料,思考其中的物理道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使了他们去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我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落实了新课程理念,但用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创新,引导为主,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期望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有,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2.知道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有;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出大气压的数值;4.使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我们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物理意义是:lm2 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N。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 p 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 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 h 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闸、下水道的弯管。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证明大气压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 1m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 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
A.F、p 不变,f 变大 C.F 变小,p、f 变大
B.F、f 不变,p 变小 D.F、f 不变,p 变大
7、如图所示,两只容器分别盛有相同高度的酒精和水,在 A、B、C 三点中,液体产生的 压强分别为 pA、pB、pC,则下列有关 pA、pB、pC 的大小的关系,正确的( )
A.pA>pB>pC B.pA<pB<pC C.pA=pB>pC
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上浮 ρ 浮
悬浮 ρ 物=ρ 液 G 物=F 浮
下沉 ρ 物>ρ 液 G 物>F 浮
2.应用
(1)轮船
①原理: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从而来增
D、1.25 倍
4、某同学为测量“花花牛”牌牛奶的密度,用天平、玻璃杯、量筒等器材,设计了如 下实验方案: A、用天平称出玻璃杯的质量 m B、将适量牛奶倒入杯中 C、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牛奶的总质量 m D、将杯中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 V E、计算牛奶的密度ρ=(m2-m1)/V (1)你认为这个方案有什么缺点? (2)请你提出改进这个实验的办法. (3)如图所示为用天平测玻璃杯质量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情况.则玻璃杯的质量为多少 克?
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 ②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
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
(1)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3)公式:p=F/S。式中 p 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 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
大它所受的浮力,故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2)潜水艇
原理:潜水艇体积一定,靠水舱充水、排水来改变自身重力,使重力小于、大于或
等于浮力来实现上浮、下潜或悬浮的。 (3)气球和气艇
原理: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氨气、热空气), 通过改变气囊里的气体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大小。
A.保持不变 B.略有升高 C.略有降低 D.无法确定
4、图象:如图所示: 甲> 乙
5、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 法。
6、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 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m2 ;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7、密度的应用:
银面高度差约为 76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 水银=ρ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l05Pa=76cmHg=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 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 在海拔 3000m 以内,大约每升高 10m,大气压减小 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 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 (四)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 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 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要点三、浮力 当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要点诠释: (一)浮力 1.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2. 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即 F 浮=G-F′。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为;F 浮=G 排。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F 浮=G 排=m 液 g=ρ液 gV 排。 (2)阿基米德原理既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二)浮力的应用 1.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 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
D.pA=pB<pC
类型三、浮力
8、如图所示是一个量筒和一个玻璃制成的小试管,另有适量的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
测出这个小试管的密度①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②根据实验中测得的物理量(用字母符号表示) 写出试管密度的表达式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 m=ρV 可 以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 V=m/ρ可 以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要点二、压强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 要点诠释: (一)压强
结升华】抓住公式 p=F/S,明确 F、S 的变化情况,便可对 p 的变化情况做出正确判断。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甲所示,一块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现用一水平力 F1,向右缓慢的推木板, 使其一部分露出桌面如图乙所示,在推木板的过程中,木板对桌面的压力 F、压强 p 和摩擦 力 f 的变化情况是( )
举一反三:
【变式】将一个苹果放入空的小桶中,手提着小桶不动,(桶底水平)则苹果受到的力有( )
A.重力、支持力
B.重力、拉力
C.支持力、拉力
D.重力、拉力和支持力
6、把一长 10cm、宽 10cm,厚 5cm 的铁块,平放在 1m2 的水平桌面上,求桌面受到的
压强。如果把铁块沿着如图所示的虚线纵向锯掉一半,那么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有何变 化?如果将铁块水平横向截去一半,情况又如何?
【要点梳理】 要点一、密度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要点诠释:
1、公式:
变形:
、
2、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 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 1.0×103kg/m3,其物理意义为 1 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 1.0×103 千克。
3、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 不变,m 与 V 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 与物体的质量、体 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 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与密度 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密度 成 正比。
第六章 压力与压强 全章复习 教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密度的概念,能够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解释生活实际中与密度有关的物
理现象;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 2、理解压力的概念、压强的概念单位和公式; 3、固体压强的计算,增大减小压强的办法及应用; 4、液体压强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5、大气压强与流体压强; 6、阿基米德原理及浮力的应用; 7、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 【知识网络】
举一反三: 【变式】给你一个大的量杯,足量的水,一块橡皮泥。请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橡皮泥的密
度。 ①写出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 ②用字母表示所测物理量; ③写出橡皮泥密度的表达式。
9、容器中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冰完全熔化后,容器中的水面高度将( ) A.不变 B.下降 C.上升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在盛水容器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冰块内有一部分是空心的。当冰完 全熔化后,水面的高度( )
举一反三:
【变式】测定盐水密度,将以下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起来
。
A、把玻璃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到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B、在玻璃杯中盛盐水,称出它们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