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时一)的教学设计 )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教学设计(优秀4篇)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教学设计(优秀4篇)《相似三角形》数学教案篇一一、教材内容分析《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北师大版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九节的内容,1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目标:(1)使使学生能通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发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2)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并了解它的证明。
(3)使学生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类比、归纳;(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系统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
难点:定理1的证明方法。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投影片2、观看相关视频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问题,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有何联系?2、到目前为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几个?3、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有何联系?学生回答证明三角形的两种方法通过提问既起到复习旧知识又起到引出新问题的作用(二)、探究新知1新课讲解(1)、做一做,做出两个三角形来试验是否相似。
(2)、师生共同总结: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应用新知教学例1:已知:△ABC和△DEF中A=40,B=80,E=80,F=60求证:△ABC∽△DEF例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三角形的与原三角形相似3、例题小结1、学生亲手实践2、学生理解3、边听讲边思考让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来体验知识的准确性,理解,消化主要知识例1,例2的练习加强学生,以达对定理的更深一步的理解与掌握。
(三)、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师订正练习应用巩固知识(四)、课时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获得哪些收获?分小组交流后个别回答知识系统化(五)、课后作业习题4.9第1题、第2题。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教学设计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即AA相似定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AA相似定理判断三角形相似的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分析,运用AA相似定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引入AA相似定理的概念。
教师将下面的内容讲述给学生听:从前有一个勇敢的国王,他统治着一座美丽的王国。
一天,国王得知了一座宝藏的藏宝图,并派人寻找宝藏。
然而,寻找宝藏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藏宝图上只标出了一部分线索,而其他部分需要我们去推测。
在宝藏的位置之前,必须先通过一座悬崖。
国王派出一支由三位队员组成的队伍前去探险。
队员们都非常勇敢,但是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确定他们正在攀登的悬崖是不是相似的呢?2.引发思考:提问学生“怎样判断三角形是否相似?”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问题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问题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例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问题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3.提出AA相似定理: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出AA相似定理。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可提出AA相似定理的内容,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总结AA相似定理。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帮助他们理解AA相似定理的含义和应用:问题1:两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问题2: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5.练习与检验: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AA相似定理的掌握。
教师可以设计多个与AA相似定理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进行练习。
例如:练习题1:已知∠A=60°,∠B=30°,∠C=90°,∠R=60°,用相似定理判断△ABC与△RBA是否相似。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4.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1课时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进一步体会类比、分类、归纳等思想与方法.2.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3.了解黄金分割.4.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探索过程.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四、相关资源《相似三角形引入》视频,《相似的判定AA 》动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微课.五、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根据所学的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你能给相似三角形下个定义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相等,三条边成比例,我们就说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例如,在△ABC 和△A'B'C'中,如果∠A =∠A',∠B =∠B',∠C =∠C',,我们就说△ABC 和△A'B'C'相似,相似比为k ,记作△ABC ∽△A'B'C'.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从而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写法.判定三角形全等,我们并不是验证六个条件,而是利用了几个简便的判定定理,那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我们又能找到哪些简便的方法呢? 设计意图: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我们探索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提供了方向AB BC AC k A'B'B'C'A'C'===性的指导,从而揭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新知】想一想如果两个三角形只有一个角相等,它们一定相似吗?如果有两个角分别相等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和圆规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一个角与原来三角形的一个角相等,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及其他的两个角,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成比例?其他的两个角是否相等?从而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两个角与原来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和其他的一个角,看它们的三边是否成比例?其他的一个角是否相等?从而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做一做与同伴合作,两个人分别画△ABC和△A`B`C`,使得∠A和∠A`都等于∠α,∠B 和∠B`都等于∠β,此时∠C与∠C`相等吗?三边的比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等吗?改变∠α和∠β的大小,再试一试。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4.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2.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并会运用三角形相似解决简单问题.3.借助几何直观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4.在活动中,开发、培养发散性思维,发展探究、合作交流意识、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难点: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并会运用三角形相似解决简单问题.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吗?【归纳】教师活动:通过问题2的引导,带领学生一起归纳相似三角形定义及表示.相似三角形定义:三角分别相等、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ABC与△A'B'C'相似,表示为:△ABC∽△A'B'C',读作:△ABC相似于△A'B'C'.注意:在写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问题3:用定义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预设答案:∠A= ∠A',∠B= ∠B',∠C= ∠C',AB BC CAA'B'B'C'C'A',则△ABC ∽△A'B'C'.教师活动:通过问题3的提问和解答,强调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满足的条件,及已知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得到的关系.问题4: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预设答案:角边角(ASA)、角角边(AAS)、边边边(SSS)、边角边(SAS)、斜边与直角边(HL).教师活动:简单总结复习回顾中的四个问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具体实施验证的方法,分组进行验证.画完后,请解答下列问题:①∠C=∠C'吗?②先量出自己所画的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再合作求出对应边的比AB BC CA,,A'B'B'C'C'A' (比值精确到0.1),它们相等吗?③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预设答案:①∠C=∠C',②相等,③相似.【探究】任意画出△ABC和△A'B'C',使得∠A和∠A'都等于∠α,∠B和∠B'都等于∠β,此时,∠C和∠C'相等吗?三边的比AB BC CA,,A'B'B'C'C'A'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改变∠α,∠β的大小,再试一试.教师活动:播放两个三角形中有两个相等的角∠α、∠β时三角形另一角及边的比值变化情况,当∠α、∠β变化时,两个三角形的变化情况的动画.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预设答案:两个三角形相似.【归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符号语言:已知: △ABC与△A1B1C1,若存在∠A=∠A1,∠B=∠B1,则有△ABC∽△A1B1C1.教师活动:说明这个判定定理可以进行证明,会在后面章节的内容中学习.【拓展】利用判定定理1证明三角形相似,在找对应角相等时,应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对顶角、公共角等.通过两角相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基本模型:模型一:平行线型(如下图两种情况,已知DE∥BC)模型二:斜交型(有公共角或对顶角,已知另一组对应角相等)模型三:旋转型(∠1=∠2,另一组角对应相等)教师活动:分别说明上面的几种模型,并进行综合归纳使用判定定理1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要注意寻找的线索:【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例:如图,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DE∥BC,AB=7,AD=5,DE=10,求BC的长.教师分析:由已知DE∥BC可得:∠ADE=∠ABC,∠AED=∠ACB,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可以得到△ADE∽△ABC,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即可求出BC的长.展示完整解题过程:解:∵DE∥BC,∴∠ADE=∠B,∠AED=∠C.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 )(2)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3)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4)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5)有一个角是100 °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6)有一个角是70 °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2.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则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 A.1对B.2对C.3对D.4对3.如图,D是直角三角形ABC直角边AC 上的一点,若过D点的直线交AB于E,使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则这样的直线有()A.1条B.2条C.3条D.4条4.已知DE∥BC且∠1=∠B,则图中共有______ 对相似三角形.答案:1.× √ √ × √ ×2.C3.B4.解:∵DE∥BC∴△ADE∽△ABC∵∠1=∠B,∠A=∠A∴△ACD∽△ABC∴△ADE∽△ABC∽△ACD (3对)∵DE∥BC∴∠EDC=∠DCB,又∵∠1=∠B∴△DEC∽△CDB.共4对.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科书第90页习题4.5第2、3题.。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教学设计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直观感觉―动手感知―理性思维―应用拓展”的活动过程,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来判断及计算。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能极积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并且在活动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动手、动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与应用。
2、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相似条件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我把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四个: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
2、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来推理及计算。
3、通过亲身体会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进行有关计算及证明,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5、通过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整体思路:分五个环节进行(一)、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动手试一试 2、及时反馈比一比,看谁答得快!火眼金睛 3、例题教学,运用新知 4发散思维,深化教学(三)强化训练,巩固新知(四)整理知识,形成结构(五)目标检测,延伸迁移【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为了测量一个大峡谷的宽度,地质勘探人员在对面的岩石上观察到一个特别明显的标志点O,再在他们所在的这一侧选点A、B、D,使得 AB┷AO,DB┷AB,然后确定DO和AB的交点C,测得AC=120m,CB=60m,BD=50m,你能帮助他们算出峡谷的宽度AO吗?(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动手试一试【探索与发现】1、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请同学们画一个△ABC,使∠A=30°,同位两人比较一下,两个三角形相似吗?2、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内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请依据下列条件画三角形:两人一组,一人画△ABC,另一人画△A1B1C1,使∠A=∠A1=45°∠B=∠B1=30°画完后,请解答下列问题:(1)C=∠C1吗?(2)先量出自己所画的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再合作求出对应边的比(比值精确到0.1),它们相等吗?(3)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α(4) 在△ABC与△A1B1C1中,∠A= ∠A1 =∠B=∠B1=β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设计意图:判定方法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优秀教案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3.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提前一天布置),以四人为一组,开展以下调查活动:1.各小组搜集生活或各学科中的相似三角形例子。
2.搜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有关三角形相似的例子。
(要求学生用测量的方法加以验证。
)(二)情景引入(获取信息,体会特点)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课前调查搜集的相似三角形,并解释从相似三角形中获取的信息。
(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别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也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还记得三角形全等的其他判别条件吗?2.你认为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条件?3.如果两个三角形有若干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至少有几个角对应相等就能保证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尽量地联想猜测,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操作课件,组织讨论,师生交流。
(四)课堂评价与小结1.学完本堂课后,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何评价?2.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那些方法?3.你对简单的推理学习是否感到困难?同伴中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是谁?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能力目标: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类比的数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索发现归纳意识,增强合情推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动手、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4.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1课时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们探索了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整体来看,学生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不错,但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堂上,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回顾日常生活中的相似三角形,这个环节的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我发现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理论介绍部分,我意识到需要更加简洁明了地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可能的话,结合一些动态的图像或实物模型,这样能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掌握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及其应用。以下是教学重点的详细说明:
a.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基本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b.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包括两角对应相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
c.学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求三角形中未知线段的长度或证明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b.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会难以识别哪些角和边是对应的,特别是在复杂的图形中。
c.学生在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忽视证明过程中的逻辑严密性。
举例:在解决一个包含多个相似三角形的复杂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哪些是关键的对应角和对应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使用直观的教具或动态软件,展示相似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变化。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相似三角形的模型来观察和测量对应角和对应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相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初中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
初中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案例名称«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时 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北师大版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九节的内容,1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目标:〔1〕使使学生能通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发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2〕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并了解它的证明.〔3〕使学生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2、能力目标:〔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类比、归纳;〔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系统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难点:定理1的证明方法.【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投影片2.观看相关视频【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问题,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有何联系?2、到目前为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几个?3、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有何联系?学生回答证明三角形的两种方法通过提问既起到复习旧知识又起到引出新问题的作用〔二〕、探究新知1新课讲解〔1〕、做一做,做出两个三角形来试验是否相似。
〔2〕、师生共同总结: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应用新知教学例1::△ABC和△DEF中A=40,B=80,E=80,F=60求证:△ABC∽△DEF例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三角形的与原三角形相似3、例题小结 1、学生亲手实践2、学生理解3、边听讲边思考让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来体验知识的准确性,理解,消化主要知识例1,例2的练习加强学生,以达对定理的更深一步的理解与掌握。
《探索三角形的相似条件(1)》的教学设计
《探索三角形的相似条件(1)》教学设计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寿阳四中赵丽红一、教材内容分析:《探索三角形的相似条件(1)》选自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相似图形。
本章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全等图形的继续和深化,图形由全等进入相似,使认识扩大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具体表现在:线段关系从相等发展到成比例。
全等三角形是相似形的特殊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相似三角形比研究全等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这一章所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拓宽与发展。
同时,后续知识三角函数的概念、解直角三角形、圆的一些性质也是以相似形为基础的。
所以《图形的相似》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在其它学科中,也要运到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是探索三角形相似条件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两个三角形相似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直观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基础上,探索与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为后续学习通过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测量物体的高度、距离做好准备。
因此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意识经验基础之上。
为此,本节课以问题式教学与探索性学习为主。
从简单的问题引入,以探索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为引子,然后过渡到三角形相似判定条件的探索。
学生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最后总结得出: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
通过练习学会用此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1、通过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方法,探索得出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并会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一、学情分析:认知根底: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相当熟悉,针对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前者进展新知识的探索。
另外学生刚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本节课可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双重作用,尤其是判定的作用,对简单图形三角形进展相似的判定。
活动经历根底: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内容时,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猜测、度量、验证的活动过程,在学习相似多边形和相似三角形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以上都为完本钱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并能运用三角形的相似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得出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开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领悟类比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活动中,养成学生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并初步培养逻辑推理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相似三角形判定条件〔一〕的掌握和应用。
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一〕的探索过程四、辅助教学: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类比猜测同学们,我们全等三角形时知道: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你们还记得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吗?〔学生答复,假设不全面教师补充。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你能口述出来吗?〔学生答复〕根据这个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要求三个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这个过程显然较复杂。
我们能不能像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那样,用较少的条件去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引出课题: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板书课题〕二、设计方案,类比猜测,合作交流探索互动一:类比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索过程猜测: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可能的条件。
〔角的方面、边的方面、边角方面〕互动二;从角的方面猜测,有几种可能的情况?猜测一: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教学设计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直观感觉――动手感知――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的活动过程,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和谐一致的习惯;2、初步掌握“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直观感觉――动手感知――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的活动过程,加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掌握“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具:许多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并搭配分成八组用于小组活动;3、教具:两个定角和活动角及若干木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谈话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开门见山,揭题、揭趣――提出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要同时满足六个元素,判定时感觉太繁,想不想找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三角对应相等,三边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也有六个元素,三角形全等有没有用此方法判定呢?没有,有哪些方法呢?――ASA,AAS,SAS,SSS,(HL)――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出用类比方法探究,顺利实行旧知到新知的迁移)二、找找、比比,直观感觉只要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不必考虑其大小,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活动一:我想请同学们帮个忙,由于我不小心把许多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搞乱了,请帮我从这八组三角形中找出各组中的相似三角形,并直观展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感觉本能出发,启发一些理性思考,为活动(2)奠定基础。
三、说说、画画,动手感知活动二:画相似三角形――你能用最少的条件、最简捷的方法画一个三角形与我手中的三角形相似吗?1、说说要求:小组讨论画图思路,推选代表口述方法,全班交流,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再作阐述。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4.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即: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推理意识,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探索。
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在运用时,找寻正确的条件。
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白板与几何画板相结合。
教学用具:卡纸六张,尺规,量角器,剪刀,双面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时的困惑,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4.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题技能。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逐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
3.对于选做题和拓展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教师将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
4.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7.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查找资料、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几何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似图形,如三角形风筝、建筑物的立面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初步感知相似三角形的特点。
2.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课本,详细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方法(AA、SSS、SAS)及性质。
初中八年级数学 §4.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教学设计
§4.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通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发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2、 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并了解它的证明。
3、 使学生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定理1的证明方法。
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进行有关计算及证明,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即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同时这也是相似三角形的一种判定方法,即定义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二、讲授新课在三角形中有六个元素,即三个角和三条边,要进行相似的判断,就是要看在这两个三角形中角或边需满足什么条件,两个三角形就相似,而在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也是讨论边、角关系的.下面我们先回忆一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然后进行类比,好吗?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ASA ,AAS ,SAS ,SSS ,直角三角形除此之外再加HL .那么,相似三角形应该如何判断呢?1.做一做.(1)画一个△ABC ,使得∠BAC =60°,与同伴交流,你们所画的三角形相似吗?(2)与同伴合作,一人画△ABC ,另一人画△A ′B ′C ′,使得∠A 和∠A ′都等于给定的∠α,∠B 和∠B ′都等于给定的∠β,比较你们画的两个三角形,∠C 与∠C ′相等吗?对应边的比C B BC C A AC B A AB '''''',,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改变∠α、∠β的大小,再试一试.请大家按照要求动手画图,然后进行交流.在(1)中,只有一对角相等,其他角和边没有确定,因此所画的三角形不相似.根据(2)中的要求画出的三角形中,∠C 与∠C ′相等,对应边有C B BC C A AC B A AB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改变∠α、∠β的大小,这个结论还不变.大家的结论都是如此吗?从这两个小题中,大家能得出什么?(1)题告诉我们,只满足一对角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从(2)中我们可知,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经过大家的探索,我们得出了判定方法1: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例题.如图,D 、E 分别是△ABC 边AB 、AC 上的点,DE ∥B C.(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3)写出三组成比例的线段.解:(1)(3)△ADE ∽△ABC AC AE BC DE AB AD ==⇒. 3.想一想 在上面例题的条件下,AE CE AD BD =吗? 解:AECE AD BD =成立. 由DE ∥BC ,得ACAB AB AD = 根据比例基本性质得,AE AC AD AB =即AECE AE AD DB AD +=+ 两边同时减去1,得AECE AE AD DB AD +=-+1-1 即AECE AD DB = 三、课堂练习1.随堂练习(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2)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2.补充练习(1)已知△ABC 与△A ′B ′C ′中,∠B =∠B ′=75°,∠C =50°,∠A ′=55°,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70°和65°,你能画出和这个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吗?四、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探索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并且利用这个判定方法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五、课后作业习题4.7六、活动与探究如图:AD⊥BC于D,BE⊥AC于E,AD、BE相交于F,则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几对?它们分别是哪些?为什么?解: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六对,它们分别是①△ADC∽△BEC,②△ADC∽△AEF,③△BEC∽△BDF,④△BDF∽△AEF,⑤△BDF∽△ADC,⑥△AEF∽△BE C.∵AD⊥BC,BE⊥AC∴∠ADB=∠ADC=∠AEB=∠CEB=90°(1)在△ADC与△BEC中∵∠ADC=∠BEC=90°∠C=∠C∴△ADC∽△BEC(2)在△ADC与△AEF中∵∠ADC=∠AEF=90°∠DAC=∠EAF∴△ADC∽△AEF(3)在△BEC与△BDF中∵∠BEC=∠BDF=90°∠EBC=∠DBF∴△BEC∽△BDF.(4)在△BDF和△AEF中∵∠BDF=∠AEF=90°,∠BFD=∠AFE∴△BDF∽△AEF.(5)由△BEC∽△ADC得∠DBF=∠DAC∵∠BDF=∠ADC=90°∴△BDF∽△ADC(6)由△BEC∽△ADC,得∠EBC=∠EAF∵∠AEF=∠BEC∴△AEF∽△BE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时一)的教学设计
红土中学:刘斌(一)教材分析
“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是在学习了相似图形及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等知识后,单独研究如何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的一课,本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也是今后证明线段成比例,求几何图形和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重要工具,它在工农业生产、土木建筑、测量绘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在测量水塔、高楼大厦的高度时,都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来解决有关问题。
在本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其初步应用,这就为下节课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二)(三)打下好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
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法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记住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一)。
②会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解题。
能力目标:①通过亲身体会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②会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进行有关的判断及计算,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物演示和电化教学手段,把抽象问题直观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应用。
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的运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例题讲解、课后小结直至布置作业,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并以讨论法、演示法相结合,设计“实验——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
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点燃思维火花(趣味题目引入,配以动画演示)
为了测量一个大峡谷的宽度,地质勘探人员在对面的岩石上观察到一个特别明显的标志点O,再在他们所在的这一侧选点A、B、D,使得AB┷AO,DB┷AB,然后确定DO和AB的交点C,测得AC=120m ,CB=60m ,BD=50m ,你能帮助他们算出峡谷的宽度AO吗?
【设计意图:以趣味性题目引入,从而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假如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可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那么如何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验探索(分小组探究)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相似三角形要不要这么多条件呢?假如当条件只有角这个元素时,能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 若有一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投示)(1)每人画一个△ABC,使∠BAC=60°,与同伴交流,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结论:只有一个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3.若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一个人画△ABC,另一人画△A′B′C′,使∠A与∠A′都等
于60°,∠B与∠B′都等于45°,比较∠C和∠C′是否相等,测量三边长度,探究是否相等。
改变角的度数再试一次。
( 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比较、交流,最后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语言概括总结。
)
从而引出判定条件1:(学生总结,教师纠正)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对应边和对应角入手进行观察。
教师在多媒体几何画板上直观地演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通过以趣味性题目引入,从而引起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即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这样,从学生自己动力手操作、实验所得出的判定条件,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及满足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出示例题:
例:如图,D、E分别是△ABC这AB、BC上的点,DE∥BC,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写出三组成比例的线段。
(学生画图后,小组交流,老师用多媒体演示出来。
)
【设计意图:本例意在渗透平行与相似的内在联系,同时,本例有意识地渗透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思想,承前启后。
】
课后思考:若DE与BC不平行,它们还可能相似吗?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分两个问题显示,由易到难,新旧知识相结合,分散难点,让学生明白判定方法(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最后设置一道课后思考与讨论,使题目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四.随堂练习:
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老师用几何画板演示)
(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
(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
(3)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4)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5)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判定方法(一)的理解。
】
五.补充练习:
(1)已知:△ABC和△A′B′C′中,∠B=∠B′=75°,∠C=50°,∠A′=55°,问: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2)已知△ABC和△A′B′C′中,∠B=∠B′=75°,∠A=50°,∠A′=55°,问: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较这两道题中条件的异同,进一步让学生
理解判定方法(一)的运用,再请学生回头看看引入那道题,利用判定方法(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再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解这道题,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对判定方法(一)的理解,二来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旨在降低难度,使难度点予以突破,同时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情况下,体验成功,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
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先让同桌对讲,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与归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全员参与,理清了知识脉络,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
七.课堂检测:
1. 已知D是△ABC的边AB上任一点,DF∥AC交BC于E.AF交BC于M,且∠B=∠F,△AMC∽△BDE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
2. 在梯形ABCD中,AD∥BC,∠ABC=90°,对角线BD⊥DC,求证:△ABD∽△DCB.
【设计意图:旨在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
同时上述问题的进一步伸展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思维发散的平台。
而且这也为下节课学习证明了必要的铺垫。
】
八.教学反思: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亲自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用教学用的三角板和学生用的三角板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出这两块三角形是否相似,再让学生自己操作: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判断出两块三角板相似的结论。
然后,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对于任意的两个给定了对应两组角的三角形,该怎样来判断出是否相似?学生再次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从而得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这节课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在测量过程中避免不了误差,从而使得探索过程中有些学生得不到相应的结果,最后还是由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感觉虽有学生操作,但还是依照着老师的要求;还有一些学生操作计算速度较慢,没有等他们探索操作完成,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得出结论。
所以,本节课的探索情景的可操作性还是有些不妥,需要再好好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