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异化理论观照下的《人生颂》片段两译本评析
一曲雄浑壮美的人生礼赞_朗费罗抒情诗_人生颂_简析
![一曲雄浑壮美的人生礼赞_朗费罗抒情诗_人生颂_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766a8f8762caaedc33d40d.png)
一曲雄浑壮美的人生礼赞X)))朗费罗抒情诗5人生颂6简析任良耀(黄山学院外语系,安徽黄山 245021)[摘 要] 文章根据惠蒂尔的评价,对朗费罗的5人生颂6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层面上做了简要的分析,着重说明的是:5人生颂6是一首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达到完美统一的杰作,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惠蒂尔对作者及作品的赞美并非过誉之辞。
[关键词] 朗费罗;5人生颂6;内容;特色;评价[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03)04-0029-02 亨利#华滋华斯#朗费罗(1807~188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数量庞大。
他以娴熟的诗歌技巧,优美的音韵,通俗易懂的遣词造句,总能使自己的诗歌做到雅俗共赏。
特别是在他生活的时代,他的诗歌在全美达到家喻户晓、风靡一时的地步。
应该说,他的起点是较高的。
19世纪30年代末他的第一部诗集5夜籁6一出版,他便广受好评,名振全美,尤其是集子中收入的短诗5人生颂6更是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被誉为/真正的美国心脏的跳动0。
民主诗人惠蒂尔对该诗评论说:/我不知道作者是谁,但他或她绝不是等闲之辈。
这九节单纯的诗比雪莱、济慈和华滋华斯等人所有的梦想加在一起都值得多。
这篇诗是呼吸着,充沛着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它是一个有为的世纪的精神-蒸汽机.。
0一首短短的诗歌为何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它究竟写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色?是否当得起如此高的评价?这些疑问也就是笔者立意要对这首短诗加以简析的缘由,自然也是本文要力加关照的对象。
如前所述,5人生颂6是一首短诗。
它以四行诗的形式写就,总共只有九节。
篇幅虽小,但它的脉络却十分清晰,内容完整且丰富。
细加分析,我们可看出全诗有明显的四个层次:1~3节可视为第一层次。
这一层次的主要内容开宗明义,表明了诗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即什么是人生。
在诗人看来,人生不是虚梦一场,人生是实实在在的,是真挚而热烈的。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鉴析英文影片片名的翻译_李圣爱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鉴析英文影片片名的翻译_李圣爱](https://img.taocdn.com/s3/m/53626a1f6c175f0e7cd137fb.png)
一 、 归化和异化理论的翻译观
1813 年施莱尔 马赫 在 《论 翻 译的 方 法 》 一 文 中 指出 , 对 于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 , 翻译的途径 一般有两种 , “ 一种 是 尽可能让作者安 居不 动 , 而 引导 读者 去接 近作 者 ;另 一 种是尽可能 让 读 者 安 居 不 动 , 而 引 导 作 者 去 接 近 读 者 。 ” 1995 年美国翻译理论家 劳伦斯 · 韦努 蒂 ( L a w r e n c eV e n u t i ) 在 T h eT r a n s l a t o r s I n v i s i b i l i t y 一 书中 正式 将前 者定 义为 “ 归 化法” ( d o m e s t i c a t i n gm e t h o d ) 并 将后 者概括 为 “异 化法 ” ( f o r e i g n i z i n gm e t h o d ) 。 韦努蒂认为 , 归化法是 “ 采取民族中 心 主义的态 度 , 使 外语 文 本 符合 译 入语 言 的文 化 价 值观 , 把 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 ”。 以译入 语为中心 的归化翻译 追 求 译文符合译入语 语言 及文化 规范 , 较好 地满 足译 入语 读 者 较少异味的阅读 需求 , 易 于使 读者 在付 出最 小努 力的 情 况 下便可达到最佳 语境 效果 。 韦努 蒂同 时明 确指 出 , 异 化 是 “对这些文 化价 值观的 一种 民族偏 离主 义的压 力 , 接 受 外 语 文 本 的 语 言 和 文 化 差 异 , 把 读 者 带 入 外 国 情 景 ”。 ( V e n u t i , 1995: 20) 这 种通过 异化 处理而 保留 下来 的原 作 中 的异国情调 , 将在 精神 上给 读者 带来 极大 的满 足 。 归 化 和 异化理论为我们 指明 了翻译 中的 两个 方向 , 我们 可以 以 此 为指导 , 根据现实的 实际 需要 选择 应用 归化 或异 化理 论 来 翻译电影影片片 名 , 以 期达 到信 息传 递 、 美 学享 受和 广
批评者眼中的译者:归化和异化中译者身份的异同-文档资料
![批评者眼中的译者:归化和异化中译者身份的异同-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8b37a64fe4733687e21aadd.png)
批评者眼中的译者:归化和异化中译者身份的异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疆域。
随着翻译从文学创作的边缘走向中心,译者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身份也变得更多元化。
本文拟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来探讨译者身份的异同。
一、译者的一般身份1.译者――原作的读者翻译首先是译者对原文的阅读,译者承担着对原作进行传达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不仅要尽量避免不理解,而且在理解中还应力戒渗入自己过分的主观因素,以免误导译文读者;不仅要读透原文,更要读懂、读透文字背后的蕴意。
2.译者――译文的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实际上是充当了作者的角色。
本杰明(Benjamin)说过:“所有翻译的问题最终都归结于如何运用目标语的问题”。
要想很好地传达原作品的艺术特色,译者必须具有作家的素质。
二、归化中译者的身份1.译者――文化顺应者归化(domestication)翻译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如林纾把福尔摩斯发怒译为“拂袖而去”,傅东华译的《飘》中把美国的人名和地名全都中国化了。
这时译者就是顺应了译入语文化,归化的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
早在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就提倡“译入语应融入现代汉语(即‘归化’),译文应该通顺流畅,符合中国人的话语习惯”;钱钟书也强调翻译中的“归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归化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将带有译出语风味的表达方式“意译”为带有译入语情调的表达方式,使译本读者感觉像在读本国作品一样自然。
2.译者――文化蒙蔽者在归化翻译中译者用目标语言文化因素带源语言文化因素,虽然使得译文在译入语文化读者眼中更加地道、自然,却带给他们文化蒙蔽:让他们只知道源文本的内容,而不了解源语文化。
这种蒙蔽是以牺牲源语文化为代价的。
三、异化中译者的身份1.译者――文化传播者异化(foreignization)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来表达方式”。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歌曲翻译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歌曲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dcdcac40975f46527d3e184.png)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歌曲翻译作者:方梦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摘要:自古以来,音乐是人们赖以抒发情感的一种普遍的文艺体裁,也是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们接触外界的手段丰富了起来,相应地大量外语歌曲在国内普及开来,歌曲的翻译也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并且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翻译难,译诗更难,歌曲翻译由于是具备了文学性和音乐性的艺术创作行为更是难上加难。
在查阅歌曲翻译的研究的相关资料时发现,其中不乏从理论方面对歌曲翻译的研究,主要是从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等效论、读者反映论这些方面寻找理论支撑。
而促使我将考察歌曲翻译的角度转向归化与异化问题是在阅读了韦努蒂的《译者的隐形》之后。
归化与异化的应用不仅局限与其他语言向英文翻译的问题上,对各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应该同样适用。
特别是,歌曲具有文学属性和音乐属性,像商业和科技类的文章直达成意义上的清晰完整传递是不足够的,歌曲翻译属于文学类翻译,所以应注意它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对于是否可以保留歌曲意境、情调方面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归化与异化理论方面对歌曲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歌曲翻译;归化;异化;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2一、引言在查阅歌曲翻译的研究的相关资料时发现,其中不乏从理论方面对歌曲翻译的研究,主要是从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等效论、读者反映论这些方面寻找理论支撑。
而促使我将考察歌曲翻译的角度转向归化与异化问题是在阅读了韦努蒂的《译者的隐形》之后。
归化与异化的应用不仅局限与其他语言向英文翻译的问题上,对各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应该同样适用。
特别是,歌曲具有文学属性和音乐属性,像商业和科技类的文章直达成意义上的清晰完整传递是不足够的,歌曲翻译属于文学类翻译,所以应注意它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归化与异化策略视角下《人间天堂》的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
![归化与异化策略视角下《人间天堂》的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23c72984868762caaed5f9.png)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归化与异化策略视角下《人间天堂》的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周鑫 上海海事大学摘 要:本文基于归化与异化策略视角,对比分析了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的两个中译本,目的是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两个译本的特点,从而更理智地选择自己喜爱的译本。
关键词:归化;异化;译本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132-01一、《人间天堂》两中译本与译者介绍本文选自《人间天堂》的两个中译本是来自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吴建国教授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姚乃强教授。
这两个译本都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吴的译本出版时间在2017年11月,而姚的译本出版时间则是在2013年8月。
吴建国是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历年来在《中国翻译》、《文学世界》(香港)、《上海翻译》、《译林》、《外语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主要著作有《菲茨杰拉德研究》、《国际贸易概论》(国家财政部项目)等4部;姚乃强于1951年7月参军,入军校学习英语。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现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重要译著有《红字》、《霍桑文集》、《福克纳》《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
二、归化与异化策略(一)归化与异化的内涵1813年,德国语言古典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 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 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 Venuti 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将第二种方法称 为“归化法”( Venuti,1995: 20)。
概括地说,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用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而归化法则要求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人生礼赞》的两种译文对比赏析
![《人生礼赞》的两种译文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7a2bd2ce2f0066f5332287.png)
在生命的落宿的营地上, 别作蔽蔽无声、 任人驱使的牛羊,
要 在 战 斗 中当一名 闯将 ! 黄一宁 译
世界就是辽 阔的大战场 , 人 生要随时准备去战斗 , 做 一个英雄 去英 勇奋战 !
不 要 像 被 人 驱使 的哑 牲 口 !
呵, 足印! 也许另一位弟兄, 当他航行在生命庄严的海洋上, 不幸遇难, 了这些足印, 看见
别用忧伤的韵调对我哀叹 , 人 生不过是一场空虚的梦!
灵魂 睡去 就如 同死去 一般 , 肉体 也 不再 是 原 来的姿 容 。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比较赞同丰华瞻的观灸 译诗应
“ 忠实原诗的意义和诗情” ,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诗 的语法结构 、 词汇 、 行数 、 韵律等。 一、 诗人及其作品简介 朗费罗(1807- 1882) , 美国诗人, 曾去过法国、 西班 牙和德 国等地 , 研究这些 国家的语言和文学 。1836年他 开始在哈佛大学讲授语言 、 文学 , 力于介绍 欧洲文化 致 和浪漫主义作家的作 品 ,成 为新英格兰文化 中心剑桥 文学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1839年他出版 了第一部 诗集《 夜吟》包括著名的《 , 夜的赞歌》《 、人生礼赞》《 、群 星之光》等音韵优美的抒情诗 ,并于184 1年出版诗集 ( 歌谣及其他》 。这两部诗集在大西洋两岸风靡一时, 他
黄新 梁 译
艺业需恒久, 而光阴只是一芜。 我们的心尽管勇敢、 坚毅, 却仍旧像 那丧鼓的闷响 ,
伟大人物的生平把我们提醒, 我们能使我们的一生变得高尚, 在 离开人间时, 也能让足印 遗 留在我们身后的时间的沙滩上。
黄一 宁 译 伟 人 的一 生都 是好 榜样—
一声声送我们走向坟地。 评析 : 在这一节中, 对于这句名言‘ t is long, and `Ar Time is f eeting” l 的翻译, 黄新渠的翻译采取了对偶句的 形式 , 保留了原文对偶的写作风格。黄一宁的翻译只是 完整传达原文的思想, 没有做到对偶翻译。 原文:In the world ' s broad field of battle ,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评析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26cbed770bf78a6529541d.png)
万方数据
・ IF ・
!"#$ %&’(# )’# *+&(# %’,*#’( &- *+# .’##/# 0 )$1 0 2&&$3,4+* (5+&&3 ,…… 这两个句子通过运用异化翻译的方法保持了源语的文化特色。
[ 6]
现在, “ 4&$4-7” 、 “ 8,)&/,” 和 “ 9)9#’ *,4#’” 已 经 进 入 了 英 语 词 汇 库, 而 “迪 斯 科” 、 “的 士” 、 “逻 辑” 也 已经自然地融入到汉语的语言中。这也是异化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积极作用的体现。 三 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如果越过了这个度,反而会适得其反。翻译过程也是这样,如果过分地运用归化 翻译或异化翻译,不但没有办法充分地传达信息,而且会阻碍文化交流。如: 例 : ; <7’ -,’#, ’#1 43#)2,$4 )2&$4 *+# *’##(, )$1 %# .#(,1# ,* , .7(,#1 %,*+ 573,$)’= ’,*#( )$1 (9’#)1,$4 &7* &7’ 2#)3 &$ ) 2&(( 0 4’&%$ 3&4, )33 (##2#1 ,$ 7$,(&$ %,*+ *+# ’,"#’ 43,1,$4 .= )$1 *+# -&3,)4# ’7(*3,$4 &"#’ 7( > 树丛之中,野火熊熊,我们坐在 一 旁, 忙 于 调 和 鼎 鼐 的 大 礼, 正 把 午 餐 陈 列 在 一 段 长 满 绿 苔 的 木 头 上
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 J-K+7,27 $7,*95 ) 在 ABB" 年 所 著 的 书 《译 者 的 隐 身》( !"#$%&#’(")% *$+,%,-,&,’. )
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的比较
![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9ab9e880975f46527d3e1a6.png)
2018 年第 5 期 (总第 164 期)
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二、文献综述 刘英凯认为“归化的翻译,归根结蒂,是意译的极端。”[5] 张美芳 [6]认为,“归化和异化所蕴涵的概念实际上与我国传 统上所说的直译和意译大同小异。”孙致礼 [7]也认为: “异化 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但是笔者对此有不 同的看法,虽然直译确实可产生异化的效果,意译也可以产 生归化的效果,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区别。朱志瑜 在其文章中提出,“归化与异化不能简单用传统的直译、意译 所代替。”[8]蔡平 [9]曾提出对孙致礼教授的观点—— —“异化大 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表示不赞成,并阐述 到“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并不是两个等同的概念,直译、意 译是拿译文与原文进行比较,看译文与原文是否在内容和形 式上都能统一。异化、归化则包含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指语言 形式,其二是指文化内容。”孙会军[10]也对比了归化,异化与 意译、直译的区别。鉴于这些争论,接下来,笔者将从意译、直 译、归化、异化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具体区别进行解释,希
收稿日期:2018-06-06 作者简介:陆晓君(1994—— —),女,安徽省合肥人,浙江工商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55 -
望可以为这些争论提供一个解答。 三、意译和直译 关于归化、异化和意译、直译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
从阐释学原则看郎费罗《人生颂》的重译
![从阐释学原则看郎费罗《人生颂》的重译](https://img.taocdn.com/s3/m/2b37b727ed630b1c59eeb5e2.png)
十九世纪美 国诗人郎费 罗的《 人生 颂》 钱钟书誉为第 被
一
首译为中文 的西方诗歌。威 妥玛( ) 英 与董恂 ( 对此诗 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阐释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 主要研 究方向是针对艺术 其
作的两个译本在翻译史上颇具历史地 位。此诗 四句一节 , 共 九节三十六句 , 为“ bb 式 , 1 韵 a a” 为 9世纪诗人郎费罗的代表 作 , 以其表达出的乐观态度为世人所爱。哲学阐释学可用 并 来研读多 门人文社会科学 , 本文拟 用伽达默 尔 ( ea e) G dm r 在 提出的“ 理解 的历史性” 视 阈融合” 和“ 原则解读《 人生颂 》 的
重译 现象 。
一
作品的理解 和解释 , 而翻译 的实质是 以不 同的语言符号来表
达同一思 想 , 目标 是重现原文 意义 J - 。根据斯坦纳 的观 77 点( 02 , 2 0 ) 解释或翻译 活动始终一 如既往 地贯穿其 中 , 即一
切交际或交流都是 通过解 释或 翻译 来实 现的。译 者从不 同 角度理解原文 , 而后通过不 同的策 略将其表 达 出来 , 这一 活
动的结果——译文的独特性也就显而易见。 事实上 , 译文很难 达到 与原文 完全一致 的境界 。首 先 , 不论理解还是表达 , 都达到完美的境界 , 存在理解 的错 误 , 不 不存在 阐释的空间 , 达方 面不仅在 内容上 与原作等值 , 表 在
、
阐 释 学 简 述
阐释学是指进行解释的科学或理论 , 是一 种关 于理 解和 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 和哲学 。长久以来 , 阐释学就 是用 来解
释《 圣经》 的专有名词 , 在西方社会享有很高的地位。阐释学 历史源远流长 , 可追溯 到古希 腊时代 。“ e nu c” H r ets 一词 me i
重译与文化协商——以晚清汉译英诗《人生颂》为例
![重译与文化协商——以晚清汉译英诗《人生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b53f3bedd3383c4bb4cd247.png)
宿
州
学
院 学
报
VO 1 .2 9, NO. 1 0 oc t. 2 0 1 4
J ou r na l o f Su z h o u Uni v e r s i t y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2 0 0 6 . 2 0 1 4 . 1 0 . 0 1 4
整, 表 达 了诗人对 生命 的热爱 与歌 颂 。
处处 可见 原诗 与圣经 及美 国文化 的渊 源关 系 。如诗 中第二节“ Du s t t h o u a r t ,t o d u s t r e t u r n e s t ( 你 本 是
朗费罗 的诗 , 董 恂 又通 过 威 妥玛 的中译 文 重译 了这 首诗 。 重译 这 种形式 , 在 中外文 化交 流扩 张 中非 常普 遍 。重译 现象 以及背 后所 投射 出的文化 冲突与 文化 协商 , 是本 文所 要探 讨 的重点 。 国 内对 于 《 人 生颂 》 中译 本 的 研 究 热 潮 始 于 1 9 8 2年《 新华 文摘 》 发 表 的钱钟 书《 汉译 第一 首 英语 诗( 人生颂 > 》 一文[ 】 ] 2 。 在这篇 文章 中, 钱 老将《 人 生 颂》 作为第 一 首汉译 英诗 进行 阐发 。 关 于这首 诗是 否
受 欧 洲传 统 诗 歌 的影 响 , 技巧娴熟, 音韵 优 美 和谐 。 《 人生颂》 共 9节 , 以四行 诗 的形 式 写成 , 韵 脚 为
“
a b a b ” , 隔行 押韵 。 全诗 节奏 明快 、 音 韵铿 锵 、 格律 齐 《 人 生颂 》 有 深 厚 的哲 学 思 想 与宗 教 情 操 作底 ,
《人生颂》译文对比赏析
![《人生颂》译文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66ac58dd36a32d72758157.png)
《人生颂》是亨利 • 华兹华斯 • 朗费罗所著的一首非常 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
著名的抒情诗。该诗的说话人主题是一位年轻人,阐述了以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
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对抗消极的虚无思想的人生 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
标题是诗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标题往往包含了时间、
次分明,说理和论述都非常有技巧。全诗共分为四个层次。 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通过阅读标题,读者往往可以从
第一层次包含了诗歌的第一到第三节,阐述了诗人自己的人 标题中得到关于诗歌内容的信息,标题还经常会包含作者的
生观,诗歌的第二层次包含了诗的第四到第六节,承接前三 感情。作为读者阅读诗歌第一个看到的部分,标题也是读者
他深信不疑老人从前的辉煌过往,并对老人现在的处境感到 法延续。捕鱼也是一样。老人在回到岸边后认为自己最终被
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运用泰特勒翻译 韵主要是抑扬格的四音部。诗歌的选词也非常通俗易懂,采
三原则对译文进行分析,以期展示一种全新的诗歌翻译赏析 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词语使得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押韵方
角度。
面,本诗采用 a,a-b,c-d-c-d,e-f-e-f 这样的隔行韵形式,
关键词 :对比赏析 ;《人生颂》;泰特勒三原则 ;诗歌翻 而且脚韵还穿插了单韵和双韵的变化,奇数行用双韵,偶数
节的内容继续阐述了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一层次 鉴赏诗歌的钥匙。从内容上的翻译来看,三位译者对于这首
包含了诗人积极的人身观,他觉得人应当珍惜生命,不断进 诗歌的翻译各有见解,在保持同原文在形式和内涵上的表达
取,勇攀高峰,如“Be a hero in the strife”(做一个英 上则各有长短。
《人生颂》译文对比赏析
![《人生颂》译文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3e37fb76a20029bd642ded.png)
《人生颂》译文对比赏析作者:邬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1期摘; 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生颂》进行对比赏析,希冀可以找出三種译本各自的长处以及不足。
本文中对原文以及译文主要在节奏、结构、意像三个角度进行赏析。
除此以外,还运用了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分别对三种译文在表达原诗内涵、节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运用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对译文进行分析,以期展示一种全新的诗歌翻译赏析角度。
关键词:对比赏析;《人生颂》;泰特勒三原则;诗歌翻译赏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21. 作者及原文写作背景概述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年生于美国缅因州,他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人生颂》作于1839年,当时诗人的第一任妻子因为流产而逝世,作者因此陷入无比的悲痛中。
而后他开始追求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在追求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
《人生颂》同时也是第一首被翻译成中文的英文诗歌。
2. 原文赏析《人生颂》是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所著的一首非常著名的抒情诗。
该诗的说话人主题是一位年轻人,阐述了以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对抗消极的虚无思想的人生哲理。
全诗语言庄重、严肃而通俗,诗人从几个角度,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人生的积极内涵。
本文将从诗歌结构以及节奏韵律两个方面对原诗进行赏析。
从结构上来看,全诗共9节,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说理和论述都非常有技巧。
全诗共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包含了诗歌的第一到第三节,阐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观,诗歌的第二层次包含了诗的第四到第六节,承接前三节的内容继续阐述了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这一层次包含了诗人积极的人身观,他觉得人应当珍惜生命,不断进取,勇攀高峰,如“Be a hero in the strife”(做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和“Act, -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行动吧,就在活着的此刻行动!)。
《人生颂》的认知诗学解读
![《人生颂》的认知诗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48faf1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2.png)
《人生颂》的认知诗学解读《人生颂》是一部以人生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其作者运用独特的认知诗学手法,将人生的苦难、追求、希望与信念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关于人生的美丽画卷。
认知诗学是一种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社会文化、语言学和文学等多学科融合,为解读《人生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人生颂》中,作者运用认知诗学理论,将人生的苦难与追求、希望与信念等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认知的人生画卷。
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语言与意象的运用上,还体现在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上。
通过运用认知诗学手法,作者将人生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感悟融入到诗歌的意象之中,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生的真谛。
语境分析:在《人生颂》中,作者通过构建一系列的人生场景,将人生的苦难、追求、希望与信念等元素融为一体。
通过语境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隐喻分析:《人生颂》中大量运用了隐喻手法,将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和经历赋予了丰富的意象。
通过隐喻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意义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情感认知:作者在诗歌中赋予了人生各种情感,这些情感是人生经历的反映。
通过情感认知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些情感所代表的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文化认知:在《人生颂》中,作者不仅描述了人生的个人经历,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
通过文化认知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对当时文化的看法和态度。
通过运用认知诗学理论解读《人生颂》,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这部诗歌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语境、隐喻、情感和文化背景等元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这种解读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诗学《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文学家马致远的代表作,这首小令以秋天黄昏的景色为载体,通过凄凉悲苦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人生颂》的认知诗学解读分析
![《人生颂》的认知诗学解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1843e4964bcf84b8d57b57.png)
《人生颂》的认知诗学解读分析作者:黄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7期黄慧(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重庆 400031)摘要:认知诗学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全新方式,这种解读方式不仅能够使语言学和文学更为丰富,而且能够让文学赏析更为深刻,更为透亮。
本文介绍了朗费罗及《人生颂》的概况,也陈述了认知诗学的具体内容,然后分别利用概念隐喻理论、焦点/背景理论、脚本理论对《人生颂》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人生颂;认知诗学;解读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13-02一、朗费罗及《人生颂》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1807年在缅因州波特兰城一个律师家庭出生。
1822年进入博多因学院,和霍桑是同班同学。
毕业后到过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潜心研究这些欧洲国家的语言与文学。
自1836年,在哈佛大学做教授,主讲语言长达18年,全身心投入于对欧洲文化与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解析,逐步成为新英格兰文化中心剑桥文学界与社交界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朗费罗的诗歌数量巨大,题材较为广泛。
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诗以音韵优美、意境丰富、通俗易懂著称,已经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19世纪30年代,他的诗集《夜籁》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强烈赞誉,特别是诗集中那首《人生颂》更是精品中的精髓,被称为“真正的美国心脏的跳动”。
诗人惠蒂尔对这首《人生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不熟悉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但我知道他绝不是一般的人。
这首诗中所包含的精神与梦想比济慈、雪莱等人之和还要多。
在诗中诗人号召人们要振作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勇于面对命运中的一切挑战。
在人生路上要学会坚强、学会忍耐,更要学会拼搏,学会追求。
朗费罗的《人生颂》属于说理型的诗歌,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舆论导向融进富有活力的诗歌中,从而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完美统一。
人生礼赞两种译本赏析PPT教案
![人生礼赞两种译本赏析PPT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359c8ef01dc281e43af0c9.png)
A Psalm of Life《人生礼赞》发表于 1839年,它以饱满的激情、乐观向上的 态度,唱出了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生 活的追求,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 生态度批判了人生如梦的悲观态度,是 一首极富感染力的诗歌,使很多人与之 产生共鸣。
第76页/共20页
《人生礼赞》是第一首被翻译成中文的外文诗歌 ( 据钱钟书先生考证) , 译文中有不同的文体, 有格 律诗、自由体等。黄新渠、黄一宁的两篇译文总 体上都能把握住诗人的思想脉搏和大体风格, 均采 用汉语白话格律诗的形式, 每四句一节, 共有九节, 诗行长短较均匀, 节奏较整齐, 以慷慨激昂的笔调, 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内容, 但在具体的细节上, 两 种译文各有所长, 又各有所短。下面以诗节为单位, 将黄新渠、黄一宁的两篇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美。 形美 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用词、句子结构、表现 手法以及修辞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 音美 指译诗应该具有原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人们 总是将诗与歌联系起来,认为诗歌是“带有音乐 性的思想”;诗即是歌,歌既是诗。
第43页/共20页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1882) 19世纪美国最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第198页/共20页
第2109页/共20页
它们的终点决不是坟场;
坟墓并非就是它的终极地。
“你来自尘土, 必归于尘土”, “你本是尘土, 复归于尘
但这是指肉体, 灵魂并未死亡。 土”—
(黄新渠译) 那不是说灵魂, 指的是肉体。
(黄一宁译)
第110页/共20页
评析: 在这节里, 诗人明确指出了“人生是实在的, 人生不是虚 无”的观点。两位翻译家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不同。如"Life is earnest!"这句话, 黄一宁译为“人生不是虚无”, 采用了正说 反译的手法; 而黄新渠译为“生活是严肃的! ”为了避免重复 使用同一词, 把前面的Life译为生命, 后面的Life译为生活, 两 家都很好地传达了原作的思想。最后一句"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黄新渠译为“但这是指肉体, 灵魂并未死亡”, 黄一 宁译为“那不是说灵魂, 指的是肉体”, 二人都使用了增词( 指 的是肉体) 的手法, 使原文的意思更为清楚。“从内容上看, 增 词并不是凭空任意添加, 而是增加了原诗深层含义已有的内容, 而且更紧密地联结了上句的意义,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形 式上看也平衡了句式长短, 读起来更加流畅和谐”( 冯庆华, 2002b) 。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下《人生如梦》解读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下《人生如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2dff7f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f.png)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下《人生如梦》解读
高立婷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人生如梦》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短篇小说。
德莱赛用现实主义手法借助麦克尤恩的大脑,生动地以梦的形式托以黑蚂蚁和白蚂蚁之间的生死战斗来反映20世纪美国社会中狂暴的资产阶级,揭示他们贪婪、自私、剥削的本质,反映出德莱赛对现实生活中缺乏信任,饱受压制的现状的不满,也抒发了他对和平友爱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
该文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来解读《人生如梦》,旨在挖掘德莱赛笔下的资产阶级社会垄断和剥削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性异化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总页数】2页(P167-168)
【作者】高立婷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下的道德异化探析 [J], 陆春蓉;朱丹丹
2.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视角下的奢侈消费问题解读 [J], 朱建波
3.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下《人生如梦》解读 [J], 高立婷
4.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角下微信异化的隐忧及路径抉择 [J], 赵信彦
5.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角下微信异化的隐忧及路径抉择 [J], 赵信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
![浅析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https://img.taocdn.com/s3/m/665cfd18844769eae009eda1.png)
象, 也就是运用读者所熟悉理解 的形象 。 这 样不仅 能表达 出作者的意图 , 也 能 使 读 者 更 加 亲 近 。 在 隐 喻 的翻 译 中经 常 会 遇 见 这 样 的 问 题 , 以 英 语 成 语
直 译和 意 译是 翻 译 的 两 种 主 要 的 方法 , 它 们并没有排斥性 的, 正相反, 它 们 是 互 补 的 。在 同 一翻 译 中 , 不 可 能 只有 直 译 而 没 有 意 译 , 反 之 也 不 可
以。体 裁对 于翻译 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 有些 文体中, 意译会多一些 , 而在另 些 文体中, 直译可能会多一些。 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 译界 已基本上达 成共 识。直译和 意译不等 同于有些人所说 的死译和 胡译 。看看周作人是怎
习惯 。所 以, 中文里的一些表达方式, 虽然 说 不 上 与 英 语 完 全 一 致 , 却 也 有
异 曲同工之妙, 可进行语言层面上的“ 归化 ” 处理 。 所谓异化基本上就是以“ 直译” 为主, 要求译文尽力保留原作的语言与
各 种 文 化 特 色 。异 化 可 以 被 视 为 直 译 的概 念 的 延 伸 , 但 又 不 完 全 等 同于 直 译。 异化 翻 译 法 能 把 一 种 文 化 和 语 言 中的 信 息 以近 乎 保 持 其 原来 面 目的 方 式 贡 献 给 另 一 种 文 化 及 语 言 , 有利 于 两 种 不 同 文 化 和 语 言 的 相 互 交 流 、 渗 透 和 融 合 。 由于 国 际 间 政 治 、 经济、 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 各 国 之 间 的差
以作 者 为 中心 的译 法 和 以读 者 为 中心 的 译 法 , 这 一 做 法 突破 了传 统 的 直 译 和意译 的界限 ,对后来 的学者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 V e n u t i 的异化与归化观 无疑受到 S c h l e i e r m a c h e r理论的启发, 从而得 出了异化与 归化 的翻译主张 。 V e n u t i 对 归化 的 定义 是 , 遵 守 译 入 语 语 言 文 化 和 当 前 的 主 流 价 值 观 , 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 , 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 , 出版潮流和政 治潮流。
《人生颂》译文评析
![《人生颂》译文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eb990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64.png)
《人生颂》译文评析
高文莉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人生颂>这篇诗歌作者和其写作的背景,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了<人生颂>的语言特点,评析了黄果炘、黄新渠及黄一宁等三人的译文,并就翻译措辞和语气上提出了一些看法.
【总页数】1页(P40)
【作者】高文莉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活个轰烈死个安详--朗费罗《人生颂》及《潮起又潮落》评析
2.《西风颂》两篇译文中的意象转换对比研究
3.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关照下的译文评析——简评《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两种译文
4.东方视野里的西方文化想象——对英诗《人生颂》汉译文的文化阐述
5.民族化与大众化——《人生颂》译文探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探究——以《人生颂》三个汉译本为例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探究——以《人生颂》三个汉译本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56ceea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7.png)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一、引言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一生著作颇多,尤其是他的抒情诗和歌谣,享有“美国牧歌之花”的美称。
《人生颂》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英语诗歌。
作为同一时期的翻译家,杨德豫、黄新渠、黄杲炘对《人生颂》的翻译各不相同,在译文中体现出了各自的取舍。
比较这三个译本,分析同一时期,不同译者由于审美接受和读者关照的不同,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对译文美学效果和读者接受程度产生的影响,对未来诗歌翻译具有导向作用。
二、接受美学与翻译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它主要研究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接受、反应及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杨武能(转自许钧.2000:227—228)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重新解释翻译过程,建立了文学翻译特有的翻译模式: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读者。
新的翻译模式强调了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强调了在二度创作中译者应从译入语读者美学接受的层面出发,发挥其主体性,这使得文学翻译进入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视界。
三、《人生颂》的三个译本《人生颂》三个汉译本对原作内容都做到了忠实,但在表层结构的处理上却各不相同,以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三个汉译本中对原作艺术风格的处理。
3.1 措词诗歌第二节中“grave ” 一词,渠译为“坟场”,炘译为“一抔黄土”,豫译为“荒坟”。
这三种译法中“一抔黄土”虽然改变了原作意象,但在汉语里这一词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创造意境。
这样的译法更富有蕴味,符合译入语读者的审美经验。
此外,“一抔黄土”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这种译法可以弥补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修辞的缺失。
第四节中“beat ”一词一语双关,不仅指敲鼓,也指心脏的跳动。
对于这一词渠译为“敲响”,炘译为“闷响”,豫译为“擂动着”并在后面增译“一下又一下”。
豫的译法映射出了“beat ”的双层意义,同时也增强了译作的节奏感和音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化异化理论观照下的《人生颂》片段两译本评析
作者:张莉戚迪刘云蕊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
摘要:翻译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译文的归化和异化又是翻译理论界集中讨论的一个话题。
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理论观照下,比较《人生颂》片段的杨德豫和苏仲翔译本。
本文主要围绕字词层面,句法层面,翻译策略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其优缺点,阐述归化和异化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人生颂》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17-01
一、引言
《人生颂》是西方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诗歌,它出自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的笔下。
它因积极乐观、催人奋进而被广为传诵。
这首诗的译本自清代开始就层出不穷,董恂为译此诗的第一人。
不断地有人运用新体、旧体、格律体或自由体将其译出。
本文拟从字词、句法、翻译策略的角度分析杨德豫和苏仲翔的译本。
二、归化、异化理论综述
归化和异化的争论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和扩展。
(吴娜 2008:2)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奈达,他认为翻译应该以读者为服务对象。
归化法重视读者的反应,让读者能像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欣赏一个文本。
异化的代表人物是韦努蒂。
“他认为译文应该忠实地反映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通过保持差异来达到文化交流和丰富目的语文化及表达方式的作用。
”(陈炽 2009:221)
在我国翻译史上,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对于这样一个带有双重性问题的争论,往往难有最终的结论。
有的译者可能偏重归化,而有的则偏重异化,因而同一文本会有不同译本。
下面我们在归化异化理论观照下,评析《人生颂》片段两译本的各自特色。
三、《人生颂》两个汉译本的片段的对比分析
从总体上看,两译文在忠实地传递原文内容,表达原文风格以及汉语的表达上均可称为成功之作,从中可见杨德豫和苏仲翔深厚的文学和翻译功底。
比较两段译文,在第一节的第一句“Tell me not in mournful numbers”中,“numbers”苏译为“语调”杨译作“诗句”。
从这一点来看,杨译的“诗句”胜过苏译的“语调”。
对于诗中第一节里“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 rs”,“dead”一词,杨译为“死了”,而苏则省略未译。
第二节中“Dust thou art, to dust returnest”,“dust”一词,杨译作“尘土”,而苏译为“垢尘”。
“ 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goal”杨译为“归宿”,苏则译作“止境”。
对于原文的形式,杨译,逐字逐句翻译,通俗易懂,主要采用归化的译法。
苏译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讲究工整与对仗的灵活翻译策略,是典型的异化译法。
对于句子的译法,杨译多采用归化手法,如“time is fleeting”,杨译为“时光飞逝”,而苏则采用了异化的译法,译作“光阴似白驹”。
又如“finds us father than today”,杨译为“超越今天,跨出新步”,苏译作“翌日胜今天”。
“lives of great men all remind us”,杨译为“伟人的生平启示我们”,苏译作“伟人洵不朽”。
比较着两种译法,苏译略显晦涩,杨译保留原句语言结构,将每一个字都译了出来,更加忠实于原文,且通俗易懂,很好地传达了原文意思,略胜一筹。
关于一些句子的翻译,杨译和苏译各有所长,第一节的第三句“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杨将其译为“灵魂睡着了,就等于死了”,苏译作“须知灵魂睡”。
最后一节的第三句“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杨译为“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苏译作“探索又进取”。
通过比较发现,杨译过于直,绝对忠实于原文,但却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译文略显累赘。
而苏译打破了原文的语言形式,译文既忠实地表达了原句的意思,语言简洁通顺的同时也再现了原句的风格和神韵。
从译文的风格角度来看,这是两篇具有不同风格的译文。
杨译通俗易懂,不失原文魅力。
这么做看似简单,却很难体现出译者的水平。
而苏译讲究句式的工整,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诗在翻译上进行了再创造。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他们的译文均为翻译的佳作,译文与原诗基本接近。
如果杨德豫与苏仲翔两人能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结合起来应用到《人生颂》的翻译中去,想必将会达到不错的效果。
四、结语
从以上两译文的比较分析,可以这样概括:杨译和苏译都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内容,语言表达也算通顺,但两译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杨译属于归化手法,苏译则属于异化手法。
关于对两者的争论,翻译家们各抒己见。
然而,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相辅相成,谁也取代不了谁。
表面上看似完全对立的两种翻译方法,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只有将其有机的搭配运用才能使译文达到完美。
参考文献:
[1]崔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欣赏[J].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炽.从归化异化角度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三个中译本[J].科教文汇,2009.
[3]吴娜.归化异化理论观照下的《苔丝》片段两译本评析[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4]王伟康.董恂其人与第一首汉译英语诗《人生颂》[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