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1课时.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整体设计教材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
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二课时是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要求人们学会分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都是从原理到实际的运用,因此,每一个概念都必须弄清楚。
教学重点1.矛盾的含义;矛盾普遍性原理。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1.矛盾的含义。
2.矛盾主次方面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1.初步形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2.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勇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信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一课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放映图片)问题探究:图中的人敢剪吗?为什么?学生:不敢。
因为他若剪断了绳子,自己也会掉下去。
教师进一步设问: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说明这两个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本单元基本结构:
孤立 形 对立 静止 而 上 学 片面
联系、发展的观点(七、八课) 总特征:
唯 实质和核心:矛盾的观点(第九课) 物 辩 证 根本要求: 创新—辩证否定观(第十课) 法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 合探究)
二.本单元的核心问题:
世界是怎么样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 矛盾的。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 的联系? 小结:所谓“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在人类产 生以前就存在的,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 谓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依据客观联系 创造条件,改变了联系的具体形式建立的联系。 (P55)
毛泽东思想
继承 邓小平理论 发展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思维领域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979年12月科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美 国科学家促进会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 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 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得 “蝴蝶效应”。
议一议 有人说:“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 中。那么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这 种说法对吗?
第三单元 唯物辩证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破产
道琼工业指数迅速下跌
美国一月失业率升到7.4%。
因为美国房价下跌,贷款的时限到了之后, 先是 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然后贷款公司倒闭,继而连累 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 报告,同时各大投资银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 民众普遍亏钱,最终,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不久迅速波 及冰岛、英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对纺织、能源、汽 车等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次危机遂演变成一场 世界性的危机。 想一想,什么是联系?联系的普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识记:联系的含义
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的具体联系)。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作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故事《唇亡齿寒》
提问:1、典故中虢国和虞国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虢国灭亡了,虞国不能独存?
教师: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两个小国关系密切,有事可以帮助,所以,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不能独存,说明两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那什么是联系呢?联系有什么特征?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讲授新课】
师:什么是联系呢?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哲学上讲这种关系就是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周小英(株洲市南方中学)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课通过观察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品质方法。
联系的观点贯穿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是开启唯物辩证法的钥匙。
这一观点还揭示了矛盾内部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为以后学习发展观、矛盾观打下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能够做到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对联系观有初步的自发的认识,但认识还较为感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际生活的事例,从生活中联系的现象提升到联系的观点,逐步掌握普遍、客观、多样的联系,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提高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明确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联系的含义。
依据:联系的概念是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精髓,是学生正确理解把握联系观点,运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做事情的关键。
(二)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
依据:人为事物联系是在人的认识指导下建立的,是否是客观的,学生会出现认知偏差,成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理念(一)教法:教师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机会,为学生创设情境体验平台,给学生搭建讨论交流空间。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各小组成果展示,全班同学共同评价,互相学习,提高其沟通表达和评价能力。
(环境问题时,是否真正运用了联系的观点?”等,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2.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揭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了解环保行动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环保行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二)讲授新知
1.联系的概念:简要回顾联系的基本概念,如联系的定义、特征等。
2.联系的多样性与条件性:通过具体案例,如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等,讲解联系的多样性与条件性,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原理。
3.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以环境问题为例,阐述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让学生认识到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鼓励他们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2.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提问、评价,促进小组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总结归纳
1.联系的观点分析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总结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影响及解决办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7课第1框题内容,本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它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个基本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
本框着重从世界观角度阐释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及条件性,为下一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奠定基础,同时也是高考必考内容,常常以选择和非选择形式来考察2、新课程标准具体要求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因为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观点又是唯物辩证法总特征之一,所以要想学会辩证的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首先要把握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突破:先通过联系生活中具体事例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举例世界是普遍联系,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哲学。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物,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这两者说法似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就成为了难点了。
针对这个难点,我将采用图片,漫画形式等多种手段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形象化。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较弱。
而哲学是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新课标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7课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3.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 3.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 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 一位“ 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 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 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 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 同音,不吉利。这种认识: “裴”和“赔”同音,不吉利。这种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1.下列选项中关于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 系着 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 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联系有普遍性, D、联系有普遍性,但没有直接性
2.胡锦涛同志指出:“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 胡锦涛同志指出: 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 企图排斥、孤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 企图排斥、孤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也是不可 能的。 能的。”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 )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识 为转移的 离开了历史联系的分析, B、离开了历史联系的分析,就不能正确认识事 物 联系是客观的, C、联系是客观的,人不可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 联系是普遍的, D、联系是普遍的,看到这一点就能正确认识事 物
20世纪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 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纪 年代以来, 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 资源—产品 废弃物” 产品—废弃物 种“资源 产品 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 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 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 资源—产品 再生资源” 产品—再生资源 个“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 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 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 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 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上述材料, 阅读上述材料,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 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教师招聘政治学科考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点详解

教师招聘政治学科考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点详解_在教师招聘笔试中,《生活与哲学》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知识点历来是考查的重点,经常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
这个知识点主要考查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特征等,下面我们将就此知识点与大家分享。
【考点精讲】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特征联系的特征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2)表现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他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方法论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同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联系具有普遍性(1)表现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具有多样性(1)原因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并且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2)表现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方法论要求要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关于联系观点的比较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正式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一、教材分析一本框主要内容:本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联系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贯穿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是开启唯物辩证法的钥匙;还揭示了矛盾内部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为以后学习发展矛盾打下基础;在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从对人的生活实践来看;联系的观点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因此;本框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较弱..而哲学是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热点;用学生身边的例子;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2、能力目标:1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和形成辩证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三、重点难点1、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特点依据:联系的三大特点是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精髓;是学生正确理解把握联系观点;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事情的必需..解决办法:我主要采用了典型案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2、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依据: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物;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这两者说法似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就成为了难点了..解决办法: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我特别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四、教法和学法一教法1、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相关形象的素材;如图片、视频、音乐、漫画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哲学;激发学生的情趣;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哲学..2、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内容需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视频、故事图片、以及漫画等多种手段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形象化..3、用黑板图示法根据内容需要;利用黑板设计知识结构图;形成网络体系..4、用讨论法;澄清认识盲点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强化"热点"、澄清"盲点";本课时对"联系的特点"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了讨论;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学法1、理论联系实际法:这一方法是政治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案例;将教材观点与具体材料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2、思维训练法:在解决本节课每个内容时;我都引用了一些事例;要学生由事例归纳出观点;用观点统帅事例;既分析又综合;培养自已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与灵活性..3、读——议——讲学习法:"读"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文段;阅读材料;领会其精神实质.."议"说是让学生对材料展开分析讨论.."讲"就是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已观点;发表自已的看法;以养成自学习惯;实现自学达标..五、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我以小品“五官新说”视频;引导学生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二讲授新课1、联系的含义我们通过“小品五官新说”得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引出联系的含义以及在含义中找出它的特点之―普遍性..设计学生活动:谈一谈我们身边有哪些联系能否找到一事物和周围的事物没有联系的呢由此引出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请学生分析多媒体展示的食物链并结合教材归纳出联系普遍性的三个主要表现..通过让学生对食物链的逐一的来分析;以增加学生对联系普遍性的理解..进而;得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教师进行总结提问: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进而说明联系是有条件的..3、联系的客观性课件展示:12星座图探究一::星座真的能预测你的未来和命运吗真的是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吗;518我要发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总结:不是;联系是客观的;上述都是人主观臆造的联系;缺乏科学的依据..探究二:根据相关理论解释“森林破坏、沙尘暴、水土流失”;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生讨论:总结:联系是客观的;违背联系的客观性;必将受到惩罚..其实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探究三: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请举出例子进行说明播放歌曲‘天路’;人为事物的联系图片根据实践与事物联系的关系;联系又分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让学生通过例举实例来消化理解此知识点..学生讨论:教师:分析原因:1人为事物的联系的产生需要主客观条件2就联系的产生过程需要人类的实践活动3就实践的结果来说;这种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建立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总结: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经过学生的探究得出: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4、联系的多样性通过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成语;让学生体会联系的多样性..并在教材中找出联系的多样性原理..教师总结提问:提出问题:这些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一样吗学生讨论回答:得出结论;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让学生概况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学生总结本课;教师补充..课堂小结:略课堂巩固:略五、教学板书: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普遍性的表现2、联系的客观性1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关系2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3、联系的条件性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2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六、教学反思: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自主探索、领会道理;增强参与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法、合作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体现新课改精神和“双自主;双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整节课以“道德课堂”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材料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材料抚顺四方高中赵彩麟一、教材分析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第七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整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框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也是学好后面内容的基础。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明确联系的含义和特征;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②能力目标:采用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与教师设疑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出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确定的原因:首先,对这两个问题问题的理解,是学生区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次,是否认识到联系的普遍和客观性,对于学生能否正确的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至关重要。
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否具有客观性确定的原因:人为事物的联系渗透着人类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打上了人类意识的印记,在这思维干扰下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尤其是我校的高二学生知识基础差,认知水平不高,而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我校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第一、从产生看,人为事物的联系渗透着人类 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体现着人类智慧,但这种 的联系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需要遵循客观 规律,离开客观条件和规律,联系就无法存在。 第二、从过程看,任何人为事物联系的建立必 须经过人类的实践才得以完成。人为事物的联系呈 现 “人化”的特点,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实践是 客观物质性活动。 第三、从结果看,人为事物联系一旦建立就独 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是客观的。
(唯物辩证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高密五中 赵长荣
了解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
•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3.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___________, 又是科学的______________。 • 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 律;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 5.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和 创新的
但某一事物是否与另一事物是否有具体联 系,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具体的
•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与周 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 系的有机整体。但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用联系 的观点看问题,同时又要注意到联系的 条件性。
(三)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是什么? 2.从事物的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联系 可以分为哪两种?你觉得其中哪一种联系 不是客观的?
(四)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 形式、地位和作用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点。 2、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非 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因果联系;整体部分联 系……,就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还有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 事物的联系。 3、把握联系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后反思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反思本节课属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本框题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理解联系的内涵和联系的三个特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本节课课程标准提示与建议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探究材料和相关链接共有三处提到生态问题。
因此,本节课在构思上以生态环境问题为主线,课堂导入以雾霾版《北京北京》视频引入;综合探究以生态环境恶化为背景材料,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拓展提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材料,联系实际生活提出解决的办法。
整个课堂主题鲜明、构思精巧、结构完整,有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反对片面的经济发展观。
教学设计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这正是思想政治课特色。
哲学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课程。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争辩,是学习哲学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
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实际生活为突破口、力图活化教材,以学习过程为主线,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想在教学设计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生活情境,不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展示、辩论、点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问题得到解决,真正转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示和辩论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合作能力,学生的激情飞扬,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本节课属于原理课,内容抽象。
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
![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https://img.taocdn.com/s3/m/254181d9ed630b1c58eeb59a.png)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重难点)
游戏 手机点餐
(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其他事物有联系
一部手机由多少个零部件组成?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二)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之间
原理总结3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注:把握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 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原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 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 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事物内部各个部 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③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丢失一枚钉子亡了一个帝国,为什么?
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 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 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 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 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 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 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 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 统的极大变化。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三七课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矛盾观点(对立统一规律) (第九课)
创新——辩证否定 (第十课)
自主预习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 及方法论(重难点)
1 课堂导入
在西方有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 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 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 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丢失,本来是件非常小 的事。但是它的长期效应却是让一个帝国或存 或亡,这便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蝴蝶效应]。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篇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次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同学分析高二同学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进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进展。
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同学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详细事例和当今时政,擅长利用同学身边的,贴近同学思想、生活、阅历的例子,制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三、设计思想教学中贯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时代性,立足于同学现实的生活阅历;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实际的同学生活中,构建学科学问与生活阅历,理论规律与生活规律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同学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知哲学,从而亲近哲学,让同学明白其实生活布满哲学,“生活到处皆哲学”。
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制造故事情境、体验情境等方法运用各种详细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以增加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同学想象和思索的乐观性,建构生活化的课堂。
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同学实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育同学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力量;培育同学综合运用学问的力量以及运用所学的学问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生活与哲学学案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基础知识梳理】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①从事物之间来看:②从事物内部来看:③从整个世界来看:(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客观性,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类:(1)(2)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三.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知识拓展】1.联系的普遍性侧重强调一事物总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联系的客观性侧重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侧重强调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2.正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一是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如果人们试图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对联系的客观性的否定。
这两种认识之所以错误,是因为:(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但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不是所有事物)相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联系的客观性告诉人们,不能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但并不是说联系永恒不变,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或创造出新的联系,这并不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概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的教学内容。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一个总的特征。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意义重大。
理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是教学的难点。
完成这一教学内容用时1课时,计45分钟。
2教学目标分析2.1知识与技能。
①识记一个概念:联系的含义;②理解三个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③把握一对关系:事物的客观联系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
④运用联系的观点审视自己的处世交友方式,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具体现象。
2.2过程与方法。
①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②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音像资料,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逐步树立唯物辨证的世界观,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②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理解党的路线和政策,特别是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③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辨证的思想方法。
3教学对象分析3.1学习者是普通中学高二学生。
3.2从高一入口成绩看,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到了高二分化阶段,学生水平差异更加明显。
3.3哲学是一门思辨的学说,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学生中的大多数习惯于感性思维和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
3.4从第一、二单元的考查来看,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具体现象和事例的能力亟待提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普遍的,也是有条件的 ②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诸 要素之间
整个世界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 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 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考试 作业 青春
睡觉 痛苦 半价
当提到“学生”二字,你联想到什么?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自学目标 P54~57
一个概念 联系的三个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联系 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015 ·海南高考)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
当提到“学生”二字,你联想到什么?
自然界 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 ) 天空 森林 (2015 ·海南高考)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
自学目标 P54~57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思考:联系是客观的,那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 的联系就无能为力了?
提示: 不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 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P56页相关链接)
活学巧练
(2015 · 海南高考)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
“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19世纪被引进美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联系的特点:(3)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生活与哲学复习之联系观

(2)对发展的理解
联系:
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不是凝固不变和僵化的
区别: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 一般的变化 变化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 态以至性质的改变。
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 进步的变化
没有表达、 规定事物运 动变化的总 体性质和趋 势
揭示运动变 化的趋向性
(2)对发展的理解 B.发展的实质
(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 础上开始量变。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 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⑶、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方 法论要求(P66)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 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 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请说说体现量变与质变原理的名言警句:
• 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 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 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 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 物发展的途径。
•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支持新 事物的成长。
(2)联系的特性(特点)
①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内部
联 系 的 事物之间 普 遍 性 整个世界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 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 横向联系 其他事物联系着 纵向联系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客观 世界
主观 世界
相互联 系的统 一整体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 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 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目录
• 世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 • 自然界中普遍联系现象 • 人类社会中普遍联系现象 • 普遍联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应用 • 普遍联系原则对个人成长指导意义 • 总结:深入理解并践行普遍联系原则
01 世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
联系定义及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03
通过运用整体性思维,人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实践活动中协同合作原则
01
协同合作原则的含 义
在实践活动中,各个参与者之间 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完成 任务。
02
协同合作原则在实 践活动中的应用
在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实践活 动中,遵循协同合作原则可以提 高工作效率,减少内耗和冲突。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 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 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学意义上的重要性
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 总的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
观点之一。
普遍联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 动力和源泉,是理解和把握事物
发展的关键。
普遍联系原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干旱等多种类型。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 坏性,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对人类社会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同时, 自然灾害也会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防灾减灾措施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如加强预警监测、 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公众防灾意识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探究活动: 青藏铁路是人为事物,人为事物的
联系是客观的吗?请说明理由。
(1)人为事物的创造要遵循事物固有的联系。 (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 质活动才能完成。 (3)联系形成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的 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二)联系的特性(特点)
3、联系的多样性
(1)原因:事物的多样性 (2)形式: 直接联系 ———— 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 ————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 偶然联系 因果联系 整体和部分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连一连: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联 系
客观性
从事物固有的联系把握事物 (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多样性
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 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学习了这一框题,对我 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 启示?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非选择题 3、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 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 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 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解析:1、审题,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2、调动和运用哲学原理 3、原理和材料相结合,分析概括观点。
(一)联系的含义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相互影响
联 系
相互制约 事物与事物之间
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特性(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整 个 世 界
自然界
客观 世界 主观 世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相互联 系的统 一整体
有人说:“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 有联系”。请评价他的观点。
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
(3)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
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 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 机。
谢谢大家!
再见!
结论:联系是有条件的知来自小结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 观点看问题。
破坏雨林
水土流失
沙尘暴
漫天浮尘扬沙笼罩下的北京城
(二)联系的特性(特点)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 联系
【学案答案】
3.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答案(1)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
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有直接联系。
(2)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联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 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梦想 想象的联系
具体性
建立新的具体的 联系
知识小结3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也 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含义 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普遍性 事物间,部分间,整个世界 用联系的观 点看问题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为什么利比亚 的内乱会波及 其他国家并引 起全球油价、 金价的上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 (2)明确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 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联系的关键。
2、人们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 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8=发;4=死;9.18=就要发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 毕福剑 ,人称老毕,老毕,老毕, 老被“枪毙”。所以老上不了“春晚”。
知识小结2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 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 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 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 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 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具 体联系。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因果联系 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时势造英雄。
无风不起浪。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的奔月梦想
古代 嫦娥奔月 敦煌飞天
(没有条件) 条件性 2007年 “嫦娥一号” 成功发; 2010年 “嫦娥二号”成功 发射; 具备了条件(国 力强,经济基础 雄厚,载人航天 技术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