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戏说--第四十五章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道德经》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道德经》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转载——【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者,即天地生育万物而不遗,成就万物而不弃,此是天地的大成之妙。

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无声无臭,无形无状,此是天地若缺的妙处。

动静无端,往来不息,可长可久,可有可无,此是天地不弊的妙处。

“弊”者,即毁败之意。

圣人体天地之大体,用天地之大用,可与天地同功,故亦有此“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之妙。

不但圣人可以如此,天下之事物凡有体用者,皆可以如是。

比如事之有成便有缺,物之有新便有弊,成与不成,弊与不弊,其妙全在于一个“用”字。

用之善者,事未有不成者;用之于不善,事未有不缺者;用之于善,未有不新者;用之不善,未有不弊者。

道之体性贵于隐,道本身无名无象,皆是随物而显,随物而成,与物同体同性,负载在万物的实体中,所以难见它的显露,此即谓之“若缺”。

大道运化三元之炁,动静无端,往来不息,用之不竭,常用常新,此即是大道“不弊”。

道德大成的圣人,功成身退,谦卑处下,匿身藏誉,声色不露,默默地造福众生,此种“大道贵隐藏”之德,在世人看来,似有欠缺不全之貌,此便是圣人的“若缺”。

天下一切事物,有体就有用,有成就有缺。

常言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此是说任何事物的体与用,都是相反而相成,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尺虽长,却是由寸之短集合而成;寸虽短,却容身于尺长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存在物之体用之中。

事之有成,便有其缺;物之有新,必有其弊。

比如炼金,最纯者也只能达到四个九之度,尚有千分之一不纯,故谓之“金无足赤”。

人皆有长处,亦有短处,故曰“人无完人”。

人的手脚十指,有长亦有短,有粗又有细,并非整齐划一。

在阴阳物质世界里,万事万物都是大道运用阴阳而生,物体都含有阴阳属性,阴阳相冲相合而所得的中和之炁,其含量的多寡与质量的高低不同,从而决定了万物皆有其长,亦有其短;有其成,亦有其缺;有其大,亦有其小;有其轻,亦有其重,由此产生了种种变化的状态不一,这才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注音版】大(dà)成(chéng)若(ruò)缺(quē),其(qí)用(yòng)不(bù)弊(bì)。

大(dà)盈(yíng)若(ruò)冲(chōng),其(qí)用(yòng)不(bù)穷(qióng)。

大(dà)直(zhí)若(ruò)屈(qū),大(dà)巧(qiǎo)若(ruò)拙(zhuō),大(dà)辩(biàn)若(ruò)讷(nè)。

静(jìng)胜(shèng)躁(zào),寒(hán)胜(shèng)热(rè)。

清(qīng)静(jìng)为(wéi)天(tiān)下(xià)正(zhèng)。

【译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有大成就之人,似有缺陷(因为大智者,持守大道,返朴归真,天人合一,面对其大无外,其小无外的大道,总是感觉自己的智慧不足。

),因此其用不弊。

这里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都是持守大道得道的一种体现,“其用不弊”,“其用不穷”是道的本原。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能够胜烦躁,寒冷能够克酷热,清静为天下之正(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扩展阅读:出自道德经的名句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出自第62章为无为,事无事。

——出自第63章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敢为。

浅谈《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浅谈《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浅谈《道德经》第四⼗五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四⼗五章⼤成若缺,其⽤不敝。

⼤盈若冲,其⽤不窘。

⼤直如屈,⼤巧如拙,⼤赢如肭。

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道德经》上⼀篇解读了:浅谈《道德经》第四⼗四章:知⾜不辱,知⽌不殆,可以长久。

它告诉了我们⼀个道理:知⾜之⼈,以道⾏事,少思寡欲,⼼地宽⼴,与⼈⽆争。

凡事知⾜⽽⽌,⼼不贪婪,做到不使财利累及⼼⾝,不被声⾊乱⽿⽬,就不会有危险。

知⾜、知⽌就是以道⾏事,⽆有为,为⽆为,顺其⾃然,清静⽆为。

只有“知⾜”、“知⽌”之⼈,⽅得⾃在圆满。

接上⼀篇,本篇解读第四⼗五章。

⼤成若缺,其⽤不敝。

⼤盈若冲,其⽤不窘。

⼤直如屈,⼤巧如拙,⼤赢如肭。

⼤成若缺,其⽤不敝。

⼤:⼤:⽆限,⽆极,⽆边⽆际,⽆形⽆状,极⾄。

⼤成:圆满⽆缺。

⼤成:弊:毁败,消失,尽。

道法⾃然,道⼤⽽⽆形,圆满⽆缺,道的境界,本⾝⽆所谓成或缺,成即缺,缺即成,其⽤⽆尽。

⼤盈若冲,其⽤不窘。

盈:满,实⽽不虚。

盈:⼤盈:⽆⽋⽆缺,满⽽不盈。

⼤盈冲:虚空,可理解为中。

窘:尽、完。

道冲,⽽⽤之有弗盈也。

⼤道本体,⽆⽋⽆缺,满⽽不盈,虚⽽不实,⼤⽽⾄于⽆边⽆际,⽤之不尽。

⽤之于天,天之道⽆穷;⽤之于地,地之道⽆穷;⽤之于⼈,⼈之道⽆穷;⽤之于事物,事物之道⽆穷。

⼤直如屈⼤直:直⽽⽆边。

⼤直屈:弯曲,代指⾃然⽽不争。

⽆限长的直线,直到⽆边,这不就是屈吗?⼤道本末⼀道,如直如屈,⾮直⾮屈,⽆为⽽不争,⾃然就⽆穷⽆尽。

⼤巧如拙⼤巧:巧到极⾄,⽽⾮巧。

⼤巧拙:笨拙。

巧到极⾄,已⽆所谓巧或拙。

巧也好,拙也好,本⽆分别,两者本就⼀体,循环转化,⾃然⽽然。

如此⼤巧,才能源远流长,永⽆⽌境。

⼤赢如肭⼤赢:获得、拥有⼀切。

⼤赢肭nà:亏损,失去。

怎么样才能让⼀切都是你的,那不是获得,⽽是从来没有拥有,不拥有,就⽆所谓失去,不失去不就⼀直拥有了吗?得到就意味着失去,得到的越多,失去也会越多。

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道德经 第四十五章

道德经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五章其安易持,其未兆①易谋。

其脆易泮②,其幾易剪。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临事之纪也。

民之从事④,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无欲,不贵难得之货⑤;教无教,复⑥众人之所过⑦,以辅⑧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⑨。

译文如其安定则易持,如其预兆未然则易谋。

事物脆则容易泮坼(碎裂),事物几殆则容易剪灭。

预兆未然,为之于未有;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乱。

合抱粗的树木,由细小的种子发育而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土筑起;千里的行程,从足下的举步开始。

妄为者失败,妄执者失败。

是以,圣人循道循理循法为政用事,所以不有败政败事;循道循理循法遵循民意执政执事,所以不有失政失事,这是为政用事的要领。

民众从事,经常功败垂成,没有能够慎终如始。

若能慎始慎终,就不有败事。

是以,圣人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以百姓心为心,从人民之所欲,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看重劳民伤财的奢侈品;教治政令循道循理循法教治政令,依据自然法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匡众人之过,以辅(導)万物适道适法之自由,而不敢肆欲妄为。

注释①未兆:尚未显出迹象。

②泮:通“判”,分离。

例如:泮合(判合。

配合;两半相合);泮坼(碎裂)。

③累土:指一筐土。

累:(1)会意。

字本象土块相积之形;从糸(mì),细丝,织物由细丝积累而成,因而也取积累的意思。

隶变以后写作“累”。

本义:堆积,积聚) (2)通“蔂”,装土的笼具。

④从事:行事,办事;参与做(某种事情),致力于(某种事情);追随,奉事;任职。

⑤难得之货:指奢侈品。

奢侈品:非必要的物品或设施。

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中文解释的“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大致也含有这三个特性。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的原文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如下:
最完美的东西看去总有残缺,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最充
盈的东西看去总是空虚,但它的作用没有穷尽。

最笔直的东
西看去弯曲,最灵巧的人看去笨拙。

最卓越的辩才看去反而
木讷。

燥热战胜寒冷,而冷静克服燥热。

清静无为才是天下
之正道正统。

这段文字表达了老子的人生观与处世哲学。

他认为,世间
万物没有绝对的完美,所以完美主义行不通;事物的发展有
其自身规律,这个过程总是曲折甚至反复着发展的。

因此,
圣人善于保持冷静,清静无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心得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心得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老子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对于个人修行、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考。

第四十五章是其中一章,探讨了人们心态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在人际交往和领导方面保持平衡。

通过研读这一章,我深刻领悟到了一些道理,下面将逐一进行阐述。

首先,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谈到了“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这一句话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在天下国家长久稳定繁荣的背后,其实是一个臣服和互相协作的过程。

作为一个国家或者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多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

只有将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决策相结合,才能做出更明智和更全面的决策。

正是因为这种平衡,一个国家的统治才能够走得更加稳健和持久。

其次,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还讲到了“彼不自见,故明。

”这一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怀有谦虚的心态,才能更加明晰和清楚地看待自己。

当我们自以为是的时候,容易陷入自满和傲慢,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然而,当我们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时,才能够顺利地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从而获得自我提升和进步的机会。

正所谓“虚则实,实则虚”,只有心怀虚怀,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

此外,第四十五章中提及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一观点也是非常深刻的。

竞争是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常常为了自身利益而相互争斗。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以德服人,以柔克刚,才能真正做到不争。

我们应该放下私欲,舍去攀比和争斗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和平与幸福。

最后,第四十五章中的一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在追求物质和事务的过程中感到疲惫和压力。

然而,老子教导我们,人生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利和表示自我,而是要尊重自然游戏、享受当下的存在。

没有追求,没有争斗,才能够发现人生的真谛和内在的价值。

通过追求无为、事无事的境界,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的思想和观点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德经四十五章的理解与体会

道德经四十五章的理解与体会

道德经四十五章的理解与体会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被誉为道家经典之首。

其中的第四十五章是其中的一章,本文将对该章进行理解与体会,探讨其中蕴含的道德智慧。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开篇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这句话表达了追求道德的完美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与修行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正所谓“大成若缺”,即大成者虽然已经很完美,但仍存在一种缺陷感,这种感觉可以激励着我们继续向前,不断追求更高境界。

因为如果能够达到完美,就意味着失去了进步与发展的动力。

这一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体现,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创新者都保持着对自我完善的追求,不断突破自我,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接下来,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继续道:“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德的盈足并不只是满足于表面的功利,而是要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去追求。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很多人追求物质的满足感和权力的冲突,但这样的追求往往带来的是空虚和困扰。

只有心胸开阔,舍弃功利主义的心态,才能真正体味到道德的滋养,才能真正从中获得意义与快乐。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的后半部分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里说的是在道德的追求中,有时候需要柔情脉脉,以弱胜强,不拘泥于传统的权势游戏,借助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

而在大道理中,有时候需要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这种方式比直接反击更能取得胜利。

有时,说话语重心长,反而会显得庄重与有智慧,辩才不如讷才。

因为言辞不必过于花俏,而是要注重实际,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理解。

这种知难而退、不矫揉造作的态度,也蕴含着追求真实与实用的智慧。

总体而言,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所表达的理念是追求完美、虚怀若谷、柔中带刚以及言简意赅。

这些理念对于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社会的和谐共处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道德沦丧、功利至上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对于内心的修炼以及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却往往缺乏。

我们可以借鉴道德经的智慧,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并将之运用到现实中,为改变社会现状起到积极的作用。

道德经四十五章解读

道德经四十五章解读

道德经四十五章解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第四十五章是其中的一章,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一章的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一些关键词,如“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静胜躁”、“寒胜热”、“清静”。

我们可以从这些关键词入手进行解读。

首先,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思想,即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缺陷是有益的。

完美无缺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生机和发展的动力,而有一些缺陷则能够使事物保持活力和延续性。

接着,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这句话告诉我们,过度的充盈和过于追求冲动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耗尽。

适度的充盈和冲动能够使事物保持稳定和持久。

然后,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句话强调了在某些情况下,表面上的柔和和拙笨反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太过强硬和巧妙往往会引起反感和抵触,而适度的柔和和拙笨则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

静胜躁,寒胜热。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保持冷静和冷淡反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过于急躁和热情往往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和行动的偏离,而保持冷静和冷淡则能够使人更加理性和明智。

最后,清静为天下正。

这句话强调了清静的重要性。

只有在清静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够更好地思考和行动,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综上所述,第四十五章传达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思想,强调了在追求完美和充盈的过程中,保持适度的缺陷和冲动的重要性。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柔和和拙笨、冷静和冷淡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清静被认为是天下的正道,只有在清静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这些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和行为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道德经——四十一、四十五章》老子

《道德经——四十一、四十五章》老子

《道德经——四十一、四十五章》老子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

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译文]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

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释]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

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

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

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

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

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

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第四十五章[原文]大成①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②,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④。

静胜躁,寒胜热⑤。

清静为天下正⑥。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

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注释]1、大成:最为完满的东西。

2、冲:虚,空虚。

3、屈:曲。

4、讷:拙嘴笨舌。

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原文及解释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原文及解释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原文及解释
名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摘自:《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
解释:屈:弯曲。

讷:即不善说话。

全句译文:最正直的东西好似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辩说。

赏析:此句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也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原理。

事物是矛盾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仅应该看到事物的现象,还要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而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个人理解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个人理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个人理解:个人认为这一章可以从主客观或者说自己怎么认为和别人怎么认为的角度去理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成”是全部都达到,也就是完美,可以理解为圆,“大盈”是全部都得到,可以理解为满,二者合起来就是圆满。

但是明明已经是“大成”和“大盈”为什么还会表现为“缺”和“冲”,也就是不完美和空呢?先看“其用不弊”和“其用不穷”,“弊”是竭尽的意思,“穷”就是完、尽的意思。

“其用不弊”和“其用不穷”的意思一样就是指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其用不弊”和“其用不穷”就是“大成若缺”和“大盈若冲”的原因,因为道要对外不断的发挥作用,所以就需要不断地自我补充,这个发挥作用和补充的过程其实就表现为“缺”和“冲”。

“大成”和“大盈”只不过是仰望道的人对道的形容,道自己没有这个概念,也就是说“大成”和“大盈”对道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流行着这样一段佳话。

毛泽东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刘少奇说: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

毛泽东、刘少奇他们取得的成就是平常人不可能达到的,是我们仰望的存在,他们都是伟人。

而作为伟人的他们,仍然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断的自我提升。

他们知道自己不进步,别人也会在进步,而且进步的路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活到老学到老。

同理,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的 “大直、屈、大巧、拙、大辩、讷”不过是外在评价,每个人的标准不同,评价结果也就不同,所以要立足于自我的标准,要追求真正的“直、巧、辨”,没有最好,只有更高,要不断地“自胜”。

这里再举个例子,机床生产螺丝,成品螺丝都会与图纸存在一定误差,比如图纸设计是32毫米长的螺丝,机床生产会出来可能是32.08毫米,31.96毫米,所以机床生产的合格品是有一个范围的,比如对于设计长度为32毫米长的螺丝,只要误差不超过0.5毫米就是合格品。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他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他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

疾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清净无为可以使天下太平。

讲析:第一层:辩证思想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注释:大成:最充满的东西。

弊:衰竭讷:口才不好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一个取得巨大成就人要表现有所欠缺,既然获得那么达成与国家放生重大事件有关,可能平息祸乱,或者打败一个国家,君王就要封官进爵,一批新的人才提拔,被重用了旧的爵位失去宠,千方百计找受宠的缺点,如果越张扬跋扈以到对方灭亡。

大成就,为什么还要表现的有所欠缺呢?因为你跟深爱厚藏之人相比缺少点什么,没有是非,没有好恶之心,身货得失皆忘,所以你的功能源源不断,永不衰退。

也可以这样理解,物极必反,月圆则亏,饭吃太饱绝对身体有害,吃到八成有利于健康,弓满则折断,或说七成让人悟,说话做事不要绝,留人二分让人走过。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盈是充满丰满的意思,冲是冲击、冲动的意思。

水不停的从山上流下来,想冲相撞,天天都是盈满流动。

因冲气以和,永远都是生机勃勃,活的东西像水一样,所以其用不穷,真正的大盈,就道是一颗广阔的无边的心,看上去是空无一物,正是如此,才能用之不穷。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是用途的功能,有无相生,就道,用之不穷。

这句话用上一句话说的是一个道理,都是论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告诉人们凡是都要把握一个度,要适可而止,不要永无止境的追求圆满无缺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下去,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不至于走向极端。

大直若屈,直是直接,屈指弯转,绕个圈子才说正题,这和前22章中曲则全枉则直意义相同,说话把握时机,要圆润,切中要害,同时说话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

道德经第45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45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45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45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45章的核心内容是:君子尊贤而宽仁,以德治道,以仁治天下。

古人把仁义放在道义的前面,以仁义为先,以道义为后,他们认为只有实践仁义,才能更好地实现道义。

从这篇经文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修炼仁义,按照道德准则行事,才能带来美好的结果。

因为仁义是治理世界的基础,也是实现道德的基础,只有实践仁义,才能更好地实现道义。

君子应当尊重有贤能者,宽仁他人,以德治理国家,以仁治理天下。

从这篇经文中,我深刻地理解到,仁义是推动世界的动力,仁义也是治理世界的基础。

只有坚持仁义,才能获得和谐、安宁。

只有以仁义为前提,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人们有平安的生活,让整个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所以追求仁义,尊重道德准则,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道义。

通过阅读道德经第45章,我感受到了古人追求仁义的强烈渴望,他们希望把仁义放在道德的前面,以仁德治理国家,以仁义作为改变世界的基础。

这让我认识到,仁义是一种价值观,它不仅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也是治理大局的基础,只有实践仁义,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 1 -。

《道德经》读书笔记之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道德经》读书笔记之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道德经》读书笔记之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太上曰: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此章金句:若使有成有盈,犹是与道为二非义不言、非时不语心愈虚、志愈下,德愈广、业愈崇洪钟无声,满瓶不响若修道,总以虚无为宗《讲义》笔记1、同于大道,似无所得大道的根本是虚无外在的,顺天而动,率性以往,能全然地与天地同其造化、与日月一起升恒,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

达到当人坐禅大道还没达到生成、充盈的时候,过程中不无有作有为的痕迹,也可以观察到些形象,让人觉得自己修行有进益,进而感到自满自足,不胜欣然。

而待到大成之候,又好象有很多缺陷,大成反倒好象没有什么不是成就一样;大盈而有余,却好象冲漠无状,大盈反若未盈一样。

难道是越学越差、越不优而越不足了吗?其实不是的。

因为,大道是感悟本来固有之良,它清空无物、静定无痕。

一旦降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地步,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如果是有成有盈,那与道还是分而为二的、无法达到神化的极处。

所以修道之士,越有、越多,感受就越无、越少,一点看不到有成、有盈,因而大成若缺、大盈若冲。

(这不是一般的成、一般的盈啊)因此,当人能建到万象咸空、一真独抱之候,因物为缘,随时自然地回应,天地之间、古往今来,不论何时何地,皆能自如地符合,其用哪里酷滑破坏、哪里会有穷尽呢?那时:心空似海、神静如岳,又觉毫无足用者。

然而其气浩然常伸,至大至刚,是何等壮大,但他却反而觉得盘屈得困窘。

他神妙无方,处常也可、处变也可,是何等的巧妙啊?却仍觉得愚拙而无知。

他用浅近的言语、表达的道理却深远,字眼简约而道理精微,不因情义不说、不到时候不讲,善辩如此,却看起来总是讷讷的样子,有东西说不出来。

只有象这样的如屈、如拙、如讷,所以他的心能愈来愈谦虚、志气越来越谦下,品德也就会越来越广大青年,功业会越来越不朽。

道返回虚无、学归于自在,他能与天地乾坤合度、而运转往来,这大概就是他必是其大、成其久的原因。

《道德经》通读第四十五章

《道德经》通读第四十五章

《道德经》通读第四十五章《道德经》通读第四十五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此章名曰:清静者生。

我们在这一章里,可通过老子说的话,再体会一切存在的体和用。

体为一切事物之本,是事物的根,总归天地万物,一切存在的根本都生之于道。

但道在化生化育天地万物的同时,又赋予天地万物以自性。

我们可以根据老子的《道德经》理解,天地万物,一切事物皆有根本性的道体和根本的自体,道体和自体的合成,才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比如说,日月星辰,常恒是其共同的道体,而日月星辰又各有其光明,这可谓是它们的自体。

当道体与自体相合相成,才有了日月星辰。

大地万物,无不如此。

草木有荣有枯,生生不息,可谓草木之道体,木可经年不衰,草则一年一生,此可谓自体。

道体与自体相合相成,才有草、木。

所以,老子在这里,以大成、大盈称天地万物,也指道。

用,是道及天地万物,由道体和自体合成的外在之象。

天地万物的用,由于由道体和自体合成,所以是无穷无尽,永不枯竭的。

宇宙间的一切存在,有体即有象,有象即有用。

道之大成:混元之气为之体,化生化育万物为之用。

然而,道之用又是无形无声无色,无形无声无色的道之用,通过天地万物的万象而体现。

所以,道,也是大成。

天地之大成:天地,由道化生化育,道同时又赋予天地万物以自体自性,各有其象,天地万物由此而成,其象各有千秋,其用各有不尽之能,故为大成,也为大盈。

万物生于天地间,由道化生化育,以天地为根,道与天地又赋予万物以自体自性,万物以此各有其象,万象同存,其用不尽。

所以,万物也是大成,也是大盈。

作为老子理想化身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守道行道,上德不衰,以德化人,也可说是大成者,大盈之人。

所以,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大成,大盈,可指道,指天地,指万物,指圣人。

大成和大盈者,其用各有千秋,不穷不竭,才构成了宇宙的常恒和生生不息。

但为什么,老子又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呢?大道无形无声,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忽兮恍兮,湛兮似若存,真可谓有缺憾。

【道德经】智慧人生第四十五章

【道德经】智慧人生第四十五章

【道德经】智慧人生第四十五章【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帛书版)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或冲,其用不窘。

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云),躁胜寒,靓(静)胜炅(热),清静(靓)以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通行版)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

大成若缺大的成就,就像缺了一块儿一样,不完美。

接纳这个不完美,因为它并不影响大局。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遗憾,但是我们不会因为有个遗憾而不要这个人生。

绝对完美是不存在的。

而且,每一个人的缺都是不一样的。

因为有缺,我们才会不断的努力,无限接近完美。

而小成就是完美,例如考试得了100分,完美。

但也没有了进步的空间。

成通城,大城都有个缺口,叫城门,作用是通内外,可流动。

其用不弊,因为有城门的流通,才不会败坏,城里的憋着出不去,城外的进不来。

一旦出现铁桶一般的状态,便是死局。

大盈或冲,其用不窘窘,穷尽,穷困真正的盈满,是像大海一样。

海浪冲向海滩,然后又退回来,又冲向海滩,又退回来,有股持续不断的力量,而且这股力量根本无穷尽,也困不住,有进有退,有耗有蓄,张弛有度,源源不断。

大直若诎诎,古同曲,弯曲,屈服第一层指这世上没有真正的直,如果看到了直,只能说明你只是看到了一部分,没有看到了全部。

第二层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做成事不能只直来直去的,还要有变通的。

大巧若拙真正的巧是它本来的样子,岩石的纹路,树木的年轮,树叶的脉络,这些都是他本来的样子,是大自然最巧妙的作品。

第二层,做事情,最巧最快达到目的方法,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来,而不是投机取巧。

大赢如绌赢,得到,增加真正的得到或增加,就好像不足一样。

永远保有进步的空间。

躁胜寒冬天特冷时,站在外边等人等车时,我们都会跺跺脚,动一动,这样就可以战胜寒冷。

一个人还愿意跺着脚,蹦起来,叽叽喳喳给你吵,比心寒了,啥动静没有强。

靓(静)胜炅靓,古代见比自已地位高的人把事说清楚,要穿戴正式整齐,不能穿便服。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筆記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筆記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筆記第四十五章中以下词句的含义:1、大成: 非常完美的事物。

缺:缺憾。

2、弊: 弊端,不足。

3、冲: 空虚。

4、穷: 穷尽,终结。

5、屈: 弯曲。

6、拙: 笨拙。

7、讷: 语言迟钝,不善言辞。

8、躁: 焦躁。

9、静: 平静。

10、清净: 无私、无杂念。

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论述的是心理学方面的规律。

比世界上任何一部《心理学》专著要早几千年。

而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心理学家都不可能说到老子在本章中所说的内容。

在学习这一章之前,我们一起先了解一下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灵魂在希腊文中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人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了,生命也就终结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直到19世纪初,德国一位叫赫尔巴特的哲学家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属于哲学的范畴,研究对象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其实,老子在这一章里说的正是哲学心理学。

要比德国那位哲学家赫尔巴特的发现早几千年。

只不过那时候老子没有把它称之为心理学,而是把它涵盖在“道” 的范畴之列。

继老子之后,孟子也提出过“心之官则思” 之说。

另外在《黄帝内经》等很多涉及医学心理的著作中也有“神形合一”、“形神相印” 等论述,认为人的性情思想是由一定的器官承担的,并且其活动会在器官上反映出来。

但是在反映中有时候会出现视觉与思维上的差异,心理学中将这些称为错觉。

所以,老子在这一章教导我们: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 是说非常完美的事物,人们往往会觉得还有一点缺憾,但是在实际运用时不会感到有任何不足。

例如:《道德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涵盖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生长与发展的规律。

却只有寥寥五千言,感觉好像还有很多方面没有说到。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没有人能从中找出任何一个没有讲到的领域。

再比如说,音乐简谱中只有七个音阶,它从“宫、商、角、徵、羽” 发展而来,是非常完美的,但是给人感觉好像有些简单,有些不够用,然而在用它来谱写任意一支乐曲时一点也不会感到有什么影响再以《周易》中的“八卦”为例,看似简简单单的八个卦,可以组合成八八六十四卦,对于精通八卦的人来说,可以用卦象中无穷的变化来解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问题。

如何理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意义?

如何理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意义?

如何理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意义?老子在经文第四十五章中,讲到如下内容: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这段经文翻译过来的就是:最圆满的事物看上去好像有缺陷,但使用起来却永远不会陈旧或损坏;最大的充实看似空虚,但使用起来却拥有取用不尽的能量。

最大的公道就好像蒙受着委屈;最善工巧的匠人动作迟缓好像笨拙;最具辩才的说客言语迟钝又似木讷。

阴寒可以平息躁动,安静可以战胜炎热,所以,清静为万物的君主,天下的正道。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们概括的其实是道的特性。

老子认为“道”作为万物之母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道”虽然客观实在,但不能被人们的感知觉官能经验到。

道客观实在,所以它是有。

是,有所以又是实。

道不能感知经验,所以这是无。

是无,所以又是虚。

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既是有也是无,既是实又是虚的复合体。

道是万物之母,所以道是万物中最大的事物,自然界没有比道更大的事物。

但是,道却以无和虚的形式存在着。

这就是“大象无形”的意义。

道是万物之母,对万物有生养之功。

所以,道是自然界最圆满,最充实的事物。

但它却没有实在的形体,以无、以虚的形式存在。

这就是“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意义。

老子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所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

所以,我认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概括的是道的特性。

09.12-20国学大师钱文忠到温江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授国学(李豫龙摄)现在大家应该理解为什么老子会强调这样的概念?比如,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

是因为它们与老子无为的概念相合。

“大巧若拙”,是说真正善于工巧的匠人,虽然身怀绝技,但不以善工巧者自居,他为人处世并不是时时处处都透露着精明和干练,相反的,他动作迟缓、反应迟钝,在人们看来就好像弱智和手脚笨拙一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五章
大成①若缺②。

其用不弊③。

大盈若④沖。

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⑤。

大巧若拙。

大辯若
訥。

躁⑥勝⑦寒⑧。

靜勝熱⑨。

清⑩靜11 為天下正。

《註解》
①成:(一)完成,成就。

(二)固定
的,陳舊的。

(三)全,成全。

②缺:(一)缺陷、過錯。

(二)器皿
破。

(三)不足。

167
老子道德經戲說
③弊:(一)倒、衰敗、竭盡。

(二)破
舊、破爛(三)弊端、害處。

④若:(一)如,好象。

(二)相同、差
不多。

(三)如果,假如。

⑤屈:(一)通「倔」不順從。

(二)理
屈、理虧。

⑥躁:(一)不冷靜、不安靜、急躁。

(二)暴躁(三)躁動。

(四)陽氣重也。

⑦勝:(一)完善。

(二)超越、超過、
勝過。

(三)能承受、承擔、勝任。

⑧寒:陰氣重,冷也。

⑨熱:熱鬧,與冷靜相對。

⑩清:(一)清醒。

(二)清高、廉潔。

(三)寧靜、清靜。

11 靜:(一)靜止。

(二)無聲。

(三)
通「諍」直言規勸。

戲說
老子上一章是講人應該知足,此章承上,
168
老子道德經戲說
但一開始就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
沖其用不窮。

好象是說不滿足,謙虛才好,而
且好處多到用不完,記得有一位外國有各的哲
學家曾對《老子》作過評價,他說他看過不少
哲學方面的著作,也看過《老子》。

如果《老
子》也算是哲學著作的話,那則是一篇最拙劣
的東西;前後顛倒、自相矛盾,毫無邏輯。

外國人者胡人也,胡人之說,胡說也。


胡說有胡說之道,胡人說得對。

因為老子的確
是在講矛盾的道理,「道可道,非常道。

」再
說,評老子最差,不就是最好嗎?
「大成若缺,」是知「足」的不足。

世上
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缺什麼用什麼,對症下藥,「其用不弊,」是知足,亂吃補藥是不知足,弊也。

盈是滿,大盈則水太滿,會造成水災,是不知止的表現。

是山窮水盡疑無路,然而其勢已反,柳暗花明又一村也。

「沖」是水向上湧出,老子在三十四章已講過:「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

」又見第四章,169
老子道德經戲說
「沖而用之或不盈。


「大直若屈」世界上沒有真正「直」的
東西,「屈」在古文中還有一種解釋是理屈、理虧。

太直的人容易得罪人,不會轉彎,強持己見,那麼不管你是對是錯,即使是對的但效果往往相反,旁人會以為你理虧。

所以要懂得「屈」才能周全。

「大巧若拙」。

(一)是自己不要弄巧成
拙。

(二)是看上去笨手笨腳,實則大巧。

小巧者顯露在外,大巧則深藏不露。

老子可能不是口才很好的人,講話顛三
倒四,前後矛盾,又不善爭論,所以說「大辯若訥」。

訥者,講話結結巴巴,是口舌的反應跟不上腦子的反應的表現。

(還有些急躁的味道)。

說到「躁」,老子說:「躁勝寒」。

寒,冷也,冷得吃不消,不動會死人,躁動是人遇寒的本能反應。

躁和寒二者選其一,自然躁好過寒。

「躁」非上策,是不得已而為之。

上策是「恬淡」,是「靜勝熱」。

頭腦冷靜好170
老子道德經戲說
過頭腦發熱。

老子往往講講反話又講講正話。

清是清高,廉潔,靜通「諍」,是直言規勸。

當今世道貪官,佞臣太多,缺清廉直言之士,缺什麼用什麼,所以說:「清靜為天下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