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形成过程-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舆论的渊源与演变初探

舆论的渊源与演变初探

舆论的渊源与演变初探舆论是指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公众意见和态度,是公共领域中各种意见和观点的综合体现。

舆论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其渊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政治等多个角度对舆论的渊源和演变进行初步探讨。

一、舆论的渊源1. 社会历史渊源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来分享信息和观点,形成了最为基础的舆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字的出现使得舆论的传播更加广泛和长久,舆论开始逐渐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影响力。

在封建社会,舆论逐渐成为统治阶级宣扬意识形态、加强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人民反抗压迫的声音的传播媒介。

2. 政治制度的渊源在现代社会,舆论在政治领域的地位愈发凸显。

不同政治制度对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民主国家,舆论具有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表达空间,成为公众对政府和社会事务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

而在专制国家,政府往往会通过宣传机构和媒体进行舆论的控制,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3. 文化传统的渊源文化传统对于舆论的渊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于舆论的表达方式、观念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东方文化中,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稳定,对于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言论自由的理念使得舆论具有更加广泛和多样的表达形式。

二、舆论的演变1. 传统媒体时代的舆论演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媒体是舆论的主要传播渠道。

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

传统媒体的管理和控制导致了舆论的单一化和局限性,公众的意见很难直接传达给决策者和其他公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论的传播和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媒体使得每个人都有了发布信息和表达观点的平台,舆论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展,也更加多样和复杂。

新媒体还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机会,加强了公众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使得舆论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

舆论学2008秋季第3讲 舆论的形成与转化

舆论学2008秋季第3讲  舆论的形成与转化


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础,是保证社 会和谐运行的“稳定器”。站在发展和稳定的高度看,抓 舆论环境建设就是抓生产力。

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改造着环境,同时 环境也塑造着人本身。好的舆论环境作用 于劳动者,整合劳动者的认识,提高劳动 生产率,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工 具、生产方式的革新,加速变现生产力。 好的舆论环境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 是意识形态适应经济基础,从而促进生产 力解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的 舆论环境就是生产力。


,公共领域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 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 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 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 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那时,他们既不 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 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 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 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 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 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当这个 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 和影响的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 就是这种领域的媒介。
两极流动传播理论的深化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的“分散性”、“变化性”、“遍在性” 1、 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关系 2、 并非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洁厕,而是均匀地分布在社 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影响力:单一型/综合型 4、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接触 频度高、接触量达


一、舆论生成的“爆米花”模式
某些舆论的产生非常类似崩“爆米花”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社会意识虽然平静,但人们对一些 社会问题怀有不满情绪,出现一些议论,但没有 达到舆论的规模。某一天由于外界因素的刺激, 如同平地惊雷砰然爆发舆论热潮。 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学校3000余名学 生突然走上街头,仅仅在数天内蔓延到全国。 1946年12月底北平学生举行集会,发表演说,上 街游行抗议美军暴行,也在三、五天之内发展到 全国,形成了舆论热潮。

舆论形成

舆论形成

一、舆论形成与发展的途径舆论形成与发展途径问题,我国学者多认为有两条,其一是自上而下的发展途径;其二为自下而上的发展途径。

“所谓的自上而下是指群体中的权威机构发起而播行于一般成员之中,反之,便是自下而上。

前者通常体现权威的意志,它可能与群体中多数意志划一,也可能发生冲突。

”[1]本文无意对此作评价,只想换个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我认为科学意义上的公众舆论是指某一特定的群体或集群中大多数成员,针对他们所共同关心的事务进行公开的评议,而最终形成的能体现群体集合意志,且有一定效力的评价信息。

它常常是特定的群体中成员自觉对公共事务评议的结果,带有一定的情绪因素,但更具有理性判断的色彩。

所以舆论自始至终应指“下情”之反映,而非“上情”之传达。

“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

”[2]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一种“上下”合流、融合的现象,即权威机构的声音与一般公众的声音融合成为一种声势浩大的舆论运动。

这是因为权威机构的意志(即所谓“上情”)与公众的意志产生了共鸣。

“上情”与“下情”恰好在演奏同一乐章。

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我国当代舆论形成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将舆论形成与发展途径归纳为以下两种情况,即点燃式途径和压燃途径。

(一)“压燃式”途径“压燃式”的舆论形成过程犹似柴油机的起动过程。

在柴油机的汽缸内,充满着混有柴油雾状滴的气体,当活塞将这些气体压缩到一种非常小的体积——临界体积时,气体的温度会升高,而当温度达到雾状柴油的着火点时,燃烧就会发生。

我所指的“压燃式”舆论形成途径与柴油机的起动机制很相似,也是一种很快便发生的形式。

就象汽缸内的雾状柴油被压缩到一个临界值时,几乎所有的雾滴会同时燃烧一样(我这里用了“几乎”一词,是因为,事实上不可能是全部,只能是接近全部的一个数值。

柴油机排气管中所排出的黑烟就是柴油滴未能全部燃烧的结果)。

这种舆论形成方式也是几乎所有(即大多数)公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对他们所关注的事务进行各种各样的评议活动,从而很快出现一种公众舆论。

舆论的渊源与演变初探

舆论的渊源与演变初探

舆论的渊源与演变初探舆论一词源于汉语,指的是社会上公众对于某一事物或事件所形成的共同意见和态度。

在古代,舆论是通过口口相传、文人墨客的书信和作品传播的,而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论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和快速,其在社会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初步探讨舆论的渊源和演变,以期更好地理解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我们来看舆论的渊源。

在中国古代,舆论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和文人墨客的书信和作品传播。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播受限,舆论的传播相对滞后和有限。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书籍、报纸等载体的出现,舆论的传播开始更为广泛和迅速。

在西方国家,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于舆论的讨论。

在中世纪,天主教会对于舆论的控制和影响尤为显著,世俗化之后,舆论开始呈现多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

我们将探讨舆论的演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舆论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彻底改变了舆论传播的面貌,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获取各种信息。

这种便捷和快速的传播方式,使得舆论的影响力和范围大大扩大。

由于信息的过载和碎片化,舆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受到了挑战,迅速传播的假消息和谣言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舆论的管理和引导变得愈发重要。

我们来分析舆论的特点和作用。

舆论是反映社会公众意见和态度的重要途径。

公众的看法和观点通过舆论的传播和沟通得以表达和传播,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舆论是社会控制和引导的一种手段。

政府和各种机构通过舆论的引导和控制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塑造公众意识和行为。

舆论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推动力量。

在一定条件下,舆论的传播和引导能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舆论的渊源和演变可以从古代到现代进行考察,并且,舆论在社会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舆论的传播不断加快和扩大,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第三讲 舆论的形成与状态

第三讲 舆论的形成与状态

关于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报道
新一轮辟谣
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 群安2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坚决反对一些境 外媒体不顾疫情事实和基本科学常识的编造。
关于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报道
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 中国民航局日前发出 紧急通知,要求业内相关单位迅速采取积极措 施,严防猪流感疫情通过国际航班传入中国。 更名 世界卫生组织4月30日宣布,从当日起,该组织 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指代当前疫情,而开 始使用“A(H1N1)型流感”一词来指代这种新 的流感病毒。(新华社5月1日:《世卫改称当 前疫情为A(H1N1)型流感》)
关于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报道
26日,国家旅游局提示游客和旅游接待单位关注 猪流感疫情,加强防护措施,并特意提醒游客不 要从人感染猪流感流行地区携带受禁物品。 卫生部 外交部 旅游局 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
关于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报道
27日,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发言人薇薇安向本 报记者表示,目前尚不能确定人感染猪流感病 毒疫情的严重程度。
关于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报道
中方辟谣 据法新社报道,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韩卓升4 月28日表示,中国目前有数起疑似人感染猪流 感病例,有关当局正在对此进行调查。 几分钟后,法新社在另外一条新闻中改变了对 此事件的说法,称世卫组织表示中国目前没有 “疑似”或者确诊的人感染猪流感病例。
关于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报道
危机报道策略:
1、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 报道机制 2、及时报道、稳定民心 3、全面报道、疏导民意 4、心理救援、恢复秩序
关于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报道
新华网北京4月26日电 世界卫生组织25日确 认美国和墨西哥暴发猪流感疫情

【草稿】舆论的产生 理论

【草稿】舆论的产生 理论
新闻传播工具在反映舆论和形成、引导舆论过程中有很大作用。只有经过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唤起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注意,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以新闻界又被公认为“舆论界”。有的政治集团利用新闻传播工具放出“政治空气”,以试探社会舆论反应,这是对新闻工具的舆论作用的进一步扩张。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舆论与新闻关系密切。
在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多样化多元化的利益存在,所以在这个阶段意见是以非常散漫的形式存在的,不同人群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判断角度、不同的价值标准,而这些信息的传播事实上有两大重点:一、关于这个问题的事实性信息。二、关于这个问题的价值性判断的意见。
五、意见的互动与整合
意见的互动与整合实际上是指此时的意见不再单纯是舆论领袖的意见,而是由舆论领袖的意见所聚合的社会人群所持有的意见。
反映舆论的状态的重要标示有:舆论分布、舆论强度和舆论的稳定性。
舆论分布是指面对一个公共问题,各种意见偏好、需求、评价所具有的人数比例各有多少。
舆论强度则更大程度反映了某一种社会意见影响决策的冲击质量。
舆论分布常见的有三种类型:“J”形分布、双众数分布、正态分布。
具体说来:
一、问题的发生:
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具有三个特点:公共性、冲突与反常性、现实性。
每一具体问题的发生、出现,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实践的发展现实与既有的利益的结构、关系的结构、观念的结构、与所谓的文明的积淀等所形成的一种张力、反差、冲突所造成的。这些矛盾和冲突即以社会问题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进而促发社会舆论的关注。
总体上:
构成舆论的三大要素: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舆论的客体—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发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

第五讲 舆论如何得以形成并传播?

第五讲 舆论如何得以形成并传播?

4、对立整体意见的大规模传播 (1)正向舆论和负向舆论开始分野 (2)大量运用有深度的理论文章表达意见
5、升至行为舆论 当公众意见高涨到无法用语言完全、深 刻地表达,只好加入行为因素,把意见升华 为理想的境地。 在行为舆论阶段,新闻媒介的配合性宣 传,更具有鼓动性和煽动性。
6、骚乱的出现和蔓延 骚乱是表达意见的极端行为。 骚乱一般从示威游行开始。 骚乱的主体通称暴民。 骚乱的性质和舆论倾向,要由舆论目标的 利益原则来确定。
2、意见产生的“场” 所谓舆论场,就是指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 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
构成舆论场的主要因素有: (1)场内人员的密度与交往频率
(2)场的开放度 含义: a、舆论场是否能与整个社会建立起纵横 畅达的意见通道,从而使在一定场所内形成 的舆论成为整个社会动向的反映。 b、舆论场内是否能够创造一个宽松的、 自由的言论环境。
二舆论形成的阶段转换11社会矛盾向议论的转化社会矛盾向议论的转化2个人意见和情绪的扩展11舆论主体表达意志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舆论主体表达意志具有很大的冲动性意志力中的情绪比思想占有更大的比例意志力中的情绪比思想占有更大的比例22议论圈开始形成议论圈开始形成33意见对立开始出现意见对立开始出现3偶然事件的触发就整个社会而言由于社会问题的存在就整个社会而言由于社会问题的存在非突发性的小事每时每刻都在出现不断引起非突发性的小事每时每刻都在出现不断引起个人意见的骚动
第五讲 舆论如何得以形成并传播? ——舆论的发生及演变机制
一、舆论产生的社会环境
举例1:从塞舌尔国宝——海椰子看人类 的生殖崇拜。
举例2:“星星”点火、“八五”燎原。 《突围》
《 孵 蛋 》
史《 在中 洗国 衣绘 机画 里史 搅 拌和 了现 两代 分绘 钟画 》简

新闻舆论形成过程和舆论引导的方法、路径

新闻舆论形成过程和舆论引导的方法、路径

新闻舆论形成过程和舆论引导的方法、路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闻舆论的形成和引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舆论的形成和引导变得更加复杂而且重要。

一、新闻舆论形成的过程1. 事件发生阶段:新闻舆论的形成通常始于某一事件的发生。

这个事件可以是一次重大的社会事件,也可以是一部电影的上映,甚至是一位名人的言论。

无论是什么样的事件,只要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就有可能成为新闻舆论的形成的起点。

2. 媒体报道阶段:一旦事件发生,各种媒体就会迅速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

这些媒体包括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也包括互联全球信息站的各种新闻全球信息站、博客、社交媒体等。

媒体的报道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看法,从而对新闻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3. 公众参与阶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众在新闻舆论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评台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参与各种线上线下的讨论和活动。

公众的参与不仅可以影响舆论的方向,还可以通过集体行动实现自己的诉求。

二、舆论引导的方法和路径1. 媒体引导:作为舆论的主要传播渠道,媒体在舆论引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角度、方式等来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情绪。

一些媒体会选择报道一些正能量的新闻来鼓舞人心,而另一些媒体则会选择报道一些负面新闻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愤怒。

2. 政府引导:政府是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之一。

他们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引导舆论的方向。

一些国家会对某些敏感话题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以此来控制舆论的方向。

另一些国家则会通过宣传片、演讲等方式来主动引导舆论。

3. 公众引导:公众的参与和行动也可以对舆论的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公益组织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活动来引导公众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和看法,从而影响舆论的方向。

另一些社会团体则会通过组织抵制、游行等方式来引导舆论。

舆论形成过程

舆论形成过程

舆论形成过程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舆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而且还要涉及一定的社会现实、文化背景、公众心理等因素。

因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舆论形成过程的分析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舆论的形成要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即面对特定的问题,不同的个体因其社会生活背景和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态度和意见,多种个人意见相互交错、冲突、融合,进而产生出一种主导性的意见,这种得到多数人认同的意见会在众说纷纭中凸显出一定的影响力,由此形成舆论。

因此,我们可以把舆论的形成划分为意见萌芽、意见整合、获得影响力三个阶段。

1.意见萌芽阶段意见萌芽阶段也就是个人意见阶段,是指分散不定的个人对自己关注的特定的公共事务(事件)发表看法、意见所形成的舆论初始阶段。

某一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或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关注、议论和评说,这是舆论形成的一个前提条件,这一前提条件中包含着两个要素,意思公共事务(事件)或社会问题的提出,二是个人意见的产生与表达。

这两个要素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表现非常复杂。

同时,在个人意见阶段中的个人意见的产生与表达,又是自发不定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并寻找一定的方式与途径表达出他们的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外部的社会因素和个体特定的心理状态会相互作用,这也就是说,各种社会因素,诸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因素,会引发、影响个人意见的产生,同时个体的心理因素,如认知、情感、态度、动机等,也会制约个人意见的产生。

因而不同的社会生活背景和心理机制等因素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在面对同一问题时的不同态度和意见。

舆论在意见萌芽阶段是混沌不清的,人们意见纷纭,莫衷一是,但其中潜伏、蕴含着能够形成舆论的相同性的意见,这也是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

2.意见整合阶段即是意见的社会交融阶段,是指个人意见通过公开表达与其他个体意见相互交流、碰撞和修正,从而使得多样化的个人意见整合为大体一致的意见的过程。

个人意见产生后,人们相互交流、讨论和发表不同的意见,从而形成一个“舆论场”或“舆论圈”,在这个意见场中,意见会呈现出一种流动状态,即个体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也会根据他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在相互的碰撞中也相互补充融合,这样就形成了同类意见的合流,合流的力量也就使得为多数人认同的意见在众多的个人意见中凸显出来。

舆论学讲稿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学讲稿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的形成过程什么是舆论?前面已经介绍过关于它的定义。

简单地说,舆论指的就是某一特定的群体中大多数成员针对他们所共同关心的事务进行公开的评价和议论。

可以说,议论就是舆论的外在形式,也是舆论最常见的表达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是舆论,只有当议论具有一定的广度,即覆盖了一定的空间,作用于舆论的客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对客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时,议论才形成舆论。

从议论到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受社会环境、公众心理、舆论客体等多方面的影响,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程式来概括它。

但鉴于它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给舆论的形成过程梳理出个大致的轮廓。

一般理解中,舆论的形成可以简单分为意见产生、意见整合以及获得影响力三个阶段。

首先,来看舆论形成的第一个阶段——问题、事件的出现引发议论,从而造成意见的产生。

一、意见的产生——问题、事件的出现引发议论舆论的发生总是起因于社会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或超越、违反社会规范的特殊行为,并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正是人们对特殊事件和行为的关注,因而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议论中可能还会夹杂种种情绪表现。

1、问题发生——社会矛盾的出现舆论是对社会现实的意见,总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我们已经熟悉的事情是很难以引起我们的注意的,从而也就难以形成舆论。

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中央一套每晚七点准时播放的《新闻联播》,人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因此也就没有引起议论进而形成舆论的可能性。

舆论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社会中矛盾的出现。

当社会矛盾不能得到很快的解决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引发议论。

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公共性、冲突与反常性以及现实性。

所以问题的发生也就意味着值得社会关注的公共问题,通常是那些有争议的、不合常规的、现实的那些舆论问题。

例如追星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能看一眼自己所喜爱的明星,一些歌迷、影迷苦苦追寻他们的信息资源,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不足以引发议论。

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作用

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作用

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作用
(一)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借助媒体平台对时事热点的报道,时下新闻媒体普遍通过客户端软件对用户实时推送最新热点话题,同时根据用户偏好分析,在客户端内采用轮播方式吸引用户眼球和好奇心,以此博得点击率和关注度。

第二阶段是通过交流形成倾向性观点。

目前各大新闻软件中都设置了点赞和评论的沟通方式,不同用户在浏览新闻后根据个人的生活经历对于同一事件发表
不同的看法,在评论区点赞相同观点,不同思想交流碰撞由此产生意见领袖②。

第三阶段传统媒体介入。

自事件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一定的热度后,传统媒体对事件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和调查,此时热点事件的覆盖面不再局限于网络平台中对事件有认知偏好的用户,对于更广泛的人群产生二次传播,在这过程中形成的舆论这对于当事人产生的社会压力、舆论压力更为直接和明显。

(二)网络舆论的作用
第一,政府收集民意。

在网络尚未普及之时,政府对于民众思想的了解仅限于走访、意见箱等传统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也不高。

但随着网络的兴起,网民与日俱增政府与时俱进开通官方政务账号,在网络平台上收集民众的看法和观点,政府机关能更加直观便捷地了解民众目前所关心的民生问题,收集民众的建议和意见,真正做到用权为民。

第二,民众表达观点。

传统意义上向公权力机关反映民生问题往往需要到固定的机关找固定的工作人员,这对于民生信息反馈产生了很大的沟通阻碍。

现在民众可以突破传统监督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同时借助网络表达对热点问题的看法,给政府改进工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国家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讲 “舆论”一词是怎么来的?

第一讲 “舆论”一词是怎么来的?
第一讲 “舆论”一词是怎么来的? 舆论”一词是怎么来的? ——舆论思想和舆论学理论的发展 ——舆论思想和舆论学理论的发展
一、“舆论”一词是怎么来的? 舆论”一词是怎么来的? 1、中国 、 (1)远古时代:口头语言中没有“舆论” )远古时代:口头语言中没有“舆论” 这个概念
(2)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谋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 及庶人” 庶人之言” 及庶人”、“庶人之言” 春秋时期: 舆人之诵” (3)春秋时期:“舆人之诵”、“舆人 之谤” 舆人之谋” 之谤”、“舆人之谋” 三国时期: 舆人之论” (4)三国时期:“舆人之论”(简称 舆论” “舆论”) 清议、清谈、公论、公议、 清议、清谈、公论、公议、公言等 辛亥革命前后: 民意” (5)辛亥革命前后:“民意”
(2)中国 a、梁启超的“耳目喉舌”论 、梁启超的“耳目喉舌” b、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1929年,亦乐发表《舆论》一文 、 年 亦乐发表《舆论》 d、邹韬奋、张友渔的无产阶级舆论观 、邹韬奋、
3、现当代的舆论学研究
三、舆论学参考书目 (美)李普曼著,: 众舆论》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年 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舆论导向研究》 陈力丹:《舆论学 舆论导向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年 刘建明: 社会舆论原理》 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 社,2002年 年 刘建明: 当代舆论学》 刘建明:《当代舆论学》,陕西人民教 育出版社, 育出版社,1990年 年 刘建明: 舆论传播》 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1年 年
2、西方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民大会”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人民大会” 制度 罗马时期: (2)罗马时期:公众的声音就是上帝的 声音 16世纪以后 用公众(public)、 世纪以后: (3)16世纪以后:用公众(public)、 人民或大众(people) 人民或大众(people)指称舆论的发出者 18世纪 公众意见( 世纪: (4)18世纪:公众意见(opinino publique; publique;public opinion) opinion)

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的形成过程“社会舆论”是在日常用语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内涵有明显的区别。

西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教科书对舆论的定义列了一个清单,有8种之多。

比如,卢梭认为舆论即公意,库利认为社会舆论是社会互动的有机体的意见,行为科学的学者们认为社会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而社会心理学的学者们则认为社会舆论是表面上的“多数人意见”,是可以操纵的。

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诺伊曼则认为社会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同时,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对中国人来说,社会舆论也并不是一个泊来品。

我国古代称之为“舆颂”、“舆诵”、“清议”等,使用范围基本与之相同。

综合起来看,社会舆论是社会多数人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的意见的总和,作为多数人所认同的意见,常常有形无形地构成公众看待问题的“正常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

正如黑格尔所说,公共舆论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在我们的时代尤其如此。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复杂的事物就像一座大山,从任何角度去观察和认识,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

舆论不仅仅是舆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而且还要涉及一定的社会现实、文化背景、公众心理等因素。

因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舆论的形成过程也不尽相同。

一般说来,舆论的形成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即面对特定的问题,不同的个体因其社会生活背景和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意见,多种个人意见相互交错、冲突、融合,进而产生一种主导性意见,这种得到多数人认同的意见会在众说纷纭中凸显出一定的影响力,由此因此舆论。

另外,舆论的形成又可以看做是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受众自发:当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媒体舆论的形成与影响

媒体舆论的形成与影响

网络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形成机制的梳理1.1 网络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的形成过程1.1.1 酝酿期:相关问题埋下伏笔一般情况下,舆论在形成前都有一个酝酿期。

比如,越来越严重的雾霾问题就是柴静《穹顶之下》事件的伏笔。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而这些问题通常为日后舆论的形成打下基础。

虽然这些问题分布在不同领域,但无疑都是公众最为关注的。

纵观2011年至2014年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网络热点舆情报告,网络热点事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矛盾、民生问题、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吏治反腐、社会道德、公众人物舆情、涉外涉军和其他。

在网络舆论形成前的酝酿期,相关问题及事件是一直存在的也是人们一直所关心的,只不过这些信息仅仅零散地分布在网络中,浏览量也极其有限,当发生刺激性事件时,这些信息就会迅速汇集并加入新的信息,公众对其关注度迅速增加,从而引发舆论热潮。

1.1.2 爆发期:发生刺激性事件,引发舆论刺激性事件的出现,促使了舆论的爆发。

例如社会变动、重大改革、突发事件等等,一些突发事件是长期困扰公众的问题的表露,而这类事件占引爆网络舆论的大多数。

当发生刺激性事件时,往往会唤起公众在舆论的酝酿期对该问题的记忆,加之公众对该事件的价值观念、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等发生碰撞,便会引发种种讨论,公众对其关注度逐渐上升,将自己的态度、观点、情绪通过发帖、评论、转载等方式发布在网络上。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能同时注意到刺激性事件的发生,但由于网络新媒体的特性,会在短时间内将信息大范围传播,如在微博上形成热门话题,在微信朋友圈中产生“刷屏”……便会引起全社会的注意,引爆舆论热潮。

因为刺激性事件刚刚出现,相关信息并不完善,人们也在进一步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所以这一时期的舆论往往缺少理性,偏向情绪化。

1.1.3 胶着期:各方意见使舆论胶着反复随着舆论的进一步发酵,意见领袖、专家学者、高层领导等纷纷发表观点,由于他们有权威、有学识、有思想,发表的言论普遍会引起公众的关注,使舆论胶着反复。

第三章 舆论的形成

第三章 舆论的形成

(二)简练模式(基本步骤) 简练模式(基本步骤)
• 第一步,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导致意见出现(与信念、意识 第一步,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导致意见出现(与信念、 形态有关) 形态有关) • 第二步,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意识形态的力量) 第二步,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意识形态的力量) • 1.群体是变动的,但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持久的(康德《实用人 1.群体是变动的,但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持久的(康德《 群体是变动的 类学》 类学》) • 2.三个因素导致意见趋同: 2.三个因素导致意见趋同: 三个因素导致意见趋同 • A 意见领袖,出现在任何群体中(组织、群体) 意见领袖,出现在任何群体中(组织、群体) • B 信任、较多出现在组织严密群体中,即组织 信任、较多出现在组织严密群体中,即组织——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 • C 情绪感染(组织、群体),类似舆论场。人们相互强化的过程。 情绪感染(组织、群体),类似舆论场。人们相互强化的过程。 ),类似舆论场 如球赛、演唱会等等。 如球赛、演唱会等等。
第四节 舆论形成的标志
• 一、数量 • A 小范围的估算 • B 大范围的民意调查(注重测量) 大范围的民意调查(注重测量) • C 数量的争议 • • 中国观点:按照感知事物比例思维习惯, 中国观点:按照感知事物比例思维习惯,四分之一比 数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比数。 数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比数。 工程数学中,掌握了整体中的多少, 工程数学中,掌握了整体中的多少,能够对整体产生 决定性影响,或可使其感到一种重要影响的存在? 决定性影响,或可使其感到一种重要影响的存在? 0.618…… 黄金比例。 黄金比例。 0.618
二、现代心理学的舆论形成观
• 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舆论、对 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舆论、 意见形成的研究, 意见形成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说明个体意 见形成的心理要素,有助于理解人的情绪、 见形成的心理要素,有助于理解人的情绪、意 见等外在表达的内在结构, 见等外在表达的内在结构,进而更多地理解舆 论的深层结构。 论的深层结构。

网络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形成机制的梳理

网络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形成机制的梳理

网络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形成机制的梳理1.1 网络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的形成过程1.1.1 酝酿期:相关问题埋下伏笔一般情况下,舆论在形成前都有一个酝酿期。

比如,越来越严重的雾霾问题就是柴静《穹顶之下》事件的伏笔。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而这些问题通常为日后舆论的形成打下基础。

虽然这些问题分布在不同领域,但无疑都是公众最为关注的。

纵观2011年至2014年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网络热点舆情报告,网络热点事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矛盾、民生问题、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吏治反腐、社会道德、公众人物舆情、涉外涉军和其他。

在网络舆论形成前的酝酿期,相关问题及事件是一直存在的也是人们一直所关心的,只不过这些信息仅仅零散地分布在网络中,浏览量也极其有限,当发生刺激性事件时,这些信息就会迅速汇集并加入新的信息,公众对其关注度迅速增加,从而引发舆论热潮。

1.1.2 爆发期:发生刺激性事件,引发舆论刺激性事件的出现,促使了舆论的爆发。

例如社会变动、重大改革、突发事件等等,一些突发事件是长期困扰公众的问题的表露,而这类事件占引爆网络舆论的大多数。

当发生刺激性事件时,往往会唤起公众在舆论的酝酿期对该问题的记忆,加之公众对该事件的价值观念、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等发生碰撞,便会引发种种讨论,公众对其关注度逐渐上升,将自己的态度、观点、情绪通过发帖、评论、转载等方式发布在网络上。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能同时注意到刺激性事件的发生,但由于网络新媒体的特性,会在短时间内将信息大范围传播,如在微博上形成热门话题,在微信朋友圈中产生“刷屏”……便会引起全社会的注意,引爆舆论热潮。

因为刺激性事件刚刚出现,相关信息并不完善,人们也在进一步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所以这一时期的舆论往往缺少理性,偏向情绪化。

1.1.3 胶着期:各方意见使舆论胶着反复随着舆论的进一步发酵,意见领袖、专家学者、高层领导等纷纷发表观点,由于他们有权威、有学识、有思想,发表的言论普遍会引起公众的关注,使舆论胶着反复。

舆论形成过程和机制

舆论形成过程和机制

从宜黄拆迁自焚事件看舆论形成的过程 08级新闻二班陈艳 08260435 案例:2010年9月10日,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凤冈镇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自焚事件,三人被烧成重伤。

事件发生后,三人被送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抢救。

9月18日凌晨1时左右,伤者叶忠诚因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当地政府为了封锁消息,竟公然到医院“抢尸”并囚禁钟氏姐妹,钟家姐妹被迫躲进厕所然后在博客上第一次将强拆消息发到网上,被无数网友转载以及媒体报道。

在舆论的密集关注下,江西抚州宜黄“9·10”拆迁自焚事件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9月17日,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立案调查,率队拆迁的常务副县长被免职。

10月10日,江西省委宣传部发布新闻称,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已被免职,县长苏建国也被提请免去县长一职,此前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宜黄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敏军已经被免职。

分析:舆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糅合过程,它不仅受到社会环境和公众心理的影响,还受客体的差异的影响,所以对于舆论,我们必须根据其具体情况看待它的形成过程。

在舆论认识形成过程中,人们一般认为有四个方面即:一、社会变动、较大的事件发生刺激性意见的出现。

二、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势。

三、权利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播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

四、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这四个方面是舆论形成的一般考虑,也可以说是内在的一种规律,但是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舆论的形成受许多方面的影响,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就以宜黄强拆事件为例来具体说明。

首先,某一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或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关注、议论和评说,这是舆论形成的一个前提条件,也就是俗称的意见的产生,这种意见的产生是以社会问题的出现为基础,宜黄的强拆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关乎于民生的社会问题,随之而来的网友转载和媒体曝光都极大的推动了意见的产生,从而达到了舆论产生的先决条件。

其次,就宜黄事件多种意见的交汇和碰撞,便使它成为更加受人关注的议题,引发人们对于事件更激烈的讨论,形成意见在社会群体中的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论的形成过程
“社会舆论”是在日常用语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内涵有明显的区别。

西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教科书对舆论的定义列了一个清单,有8种之多。

比如,卢梭认
为舆论即公意,库利认为社会舆论是社会互动的有机体的意见,行为科学的学
者们认为社会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而社会心理学的学者们则认为社会舆论是
表面上的“多数人意见”,是可以操纵的。

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诺伊曼
则认为社会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
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同时,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
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对中国人来说,社会舆论也并不是一个泊来品。

我国古代称之为“舆颂”、“舆诵”、“清议”等,使用范围基本与之相同。

综合起来看,社会舆论是社会多数人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的意见的总和,作为多数人所认同的意见,常常有形无形地构成公众看待问题
的“正常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

正如黑格尔所说,公共舆论是一支巨大的
力量,在我们的时代尤其如此。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复杂的事物就像一座大山,从任何角度去观察和认识,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

舆论不仅仅是舆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
而且还要涉及一定的社会现实、文化背景、公众心理等因素。

因而从不同的角
度出发,对舆论的形成过程也不尽相同。

一般说来,舆论的形成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即面对特定的问题,不同的
个体因其社会生活背景和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意见,多种个人意见
相互交错、冲突、融合,进而产生一种主导性意见,这种得到多数人认同的意见会在众说纷纭中凸显出一定的影响力,由此因此舆论。

另外,舆论的形成又可以看做是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
一是来源于受众自发:当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持有类似态度的人逐渐增多,并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会舆论。

二是来源于有目的的引导:政治领导集团或权威人物,按照人民的意愿,提出某种主张或号召,并引起广泛共鸣,也可转化为社会舆论。

这两类舆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在相互转化,或先从受众中来,然后经权威方面传播到受众中去; 或经过权威方面的组织和动员,然后在传播到受众中去。

那么,舆论的发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从发生学角度来说,舆论的形成一般分为六个阶段:问题的发生、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发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某一舆论的实际形成,情况会复杂很多。

有的舆论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仅经历几个阶段社会议程就得以设置。

而有的舆论在经历了所有过程之后社会议程也未必得以设置。

下面我们以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来分析舆论的形成过程:
一、问题的发生
三鹿奶粉事件在全国引起全然大波之前,全国至少已有万名婴儿因为饮
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出了问题。

2008年6月28日,兰州市解放军第
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儿,据家长反映,孩子从出生
起就一直饮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随后短短
两个月,该院收治的患病婴儿数就扩大到14名。

2008年7月底,南方
周末的记者何海宁就接到消息:湖北武汉多家医院有数十名三鹿毒奶粉
所致的结石婴儿。

但报道因为在奥运会期间,最终并没有刊发出来,而
其他许多知情媒体的报道做得也比较隐晦。

二、舆论领袖的发现
2008年9月11日,《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刊出一篇名为《甘肃14名
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的报道,最先指出三鹿奶粉有问题,瞬
时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人民日报》报道,石家庄
市政府发言人说,市政府最早是在8月2日得知三鹿奶粉的问题。

但当
时三鹿并没有及时向市政府求助,没有请市政府加强媒体的管控和协调,给企业召回存在问题的产品一个良好的环境,以避免炒作给三鹿造成一
系列负面影响。

因此事件发生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三鹿奶粉的信誉大幅下
滑,在社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三、意见的发生
简光洲曾经也做过阜阳大头娃娃事件,那个事件对他印象很深,9月9
号,在他看到兰州有14名婴儿出现病症的消息后,为了不让更多婴儿受
害,他就决定追踪和跟进。

在这个事件爆出后,即刻引起了许多社会人
员的关注,大家都知道了结石与三鹿有关,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事实和
意见信息的传播也就发生了。

四、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
简光洲爆出三鹿后,因为关系到婴儿生命问题,就马上成了社会关注的
议题,广大社会成员就会关注支撑这个议题的相关事件性信息和意见性
信息,从而引起比较大范围的信息传播。

在9月11日晚,傅剑锋征得报
社同意,把何海宁的未发稿在南方周末网上发表了,同时联系了《南方
都市报》发表。

其他媒体也相继跟上对三鹿奶粉的报道。

五、意见的互动与整合
意见的互动与整合实际上是指此时的意见不再单纯是舆论领袖的意见,而是由舆论领袖所聚合的社会人群所持有的意见。

相关文章报道后,其他媒体相继迅速介入,司法机关也立即着手调查此事,政府部门也作出相应反应采取措施应对···各部门所发表的意见在一个舆论环境中开始互动和整合。

六、舆论的形成
在此之前,有很多媒体其实也一直在跟踪此事,只是没有抓住报道的时机,在《东方早报》披露后,这些媒体也就开始大量报道,在结石婴儿与三鹿有关这一问题上,就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然后再加上后来司法机关的介入调查,更确定了三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致使婴儿患上肾结石。

事件披露后,三鹿发言人也称奶粉中确实含有三聚氰胺。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性对稳定的结构。

至此,舆论已经形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