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制作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写规范

一、导学案内涵:

导学案是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和个人研究,设计出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方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练习案”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

导学案的类型根据高效课堂的课型来定,是一个立足于课时,对高效课堂教学的系统性设计,有互动性和生成性,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二、导学案的使用

学案导学为主线的高效课堂,自始至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前,学生在拿到学案后,就开始了主动学习,这时学案是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通过学案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地进入预习状态,80%的学生能解决80%的基础知识,并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准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学案的书面指导下,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或研究或探究。学生自觉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这里没有教师陈述式的讲解完全成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操作性极强的有效学习,学生完全自主,完全参与其中,学生完全主宰着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学案的设计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由预习准备开始,到提出问题、研讨学习、释疑解难、训练巩固、检测评估,再到拓展训练,环环相扣,知识生成、能力提升自然蕴含其中。

学案导学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习探究——展示反馈——疑难点拨——巩固训练。这样的引导是符合科学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的,自然也成了学生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然就能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仅可以摸清学习的规律,还可以有创新的方法和措施。

三、导学案编写的特点。

1、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课标和教材,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开放性——教学过程体现多维互动,教师不搞一言堂、灌输式。

3、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

4、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

5、生成性——注重课堂生成。

四、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1、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因此,编前必须深入阅读文本,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切实认真地备好教材,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

2、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先由主备人“个备”,再利用年组教研时间进行“集备”。主备人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完善、修订。任课教师拿到导学案后再根据本班具体学情进行“复备”,这样,导学案方可进入课堂使用。

3、导学案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一目了然,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

通常第一层次为“识记类”,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迅速解决;第二层次为“理解类”,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第三层次为“应用类”,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层次为“拓展类”,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挂钩。

4、导学问题的设置和学习过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

5、每份导学案的分量要适宜,言简意赅,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

五、导学案的基本模式:

【新授课导学案模式】

1、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的公式、概念、知识点和培养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或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

每份导学案应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目标要简洁、具体、准确、清晰、全面。目标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学生从“学习目标”中得到指引和激励,切不可盲目照抄“考标”、“教参”上面的内容。表述学习目标时,尽量不要使用“了解”、“掌握”、“理解”之类的模糊语言,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使用“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这样具体清晰的语言。还应注意使用学生主体行为动词表达。

2、学习重点、难点:调研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知识链接:把本节课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学段(低、中、高)学习过程中,以往哪些知识为本节打下铺垫,本节又为以后学习作了哪些准备。

4、学具准备:细致交待上课须准备的各种学具,包含查找资料、书籍等。

5、导学过程:这是最重要的环节。可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教学内容实际再设置导入、预习、探究、合作、讨论、展示等若干环节。

(1)自主预习:

导学案设计时应考虑好预习时间,如需学生在课前完成,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之内。环节上建议有“预习指要”、“知识链接”、“预习检测”、“自主质疑”等。“预习指要”旨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或安排出预习流程,引导学生较好地阅读课本,如具体要求学生

看教材哪一页、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等;“知识链接”供学生自主阅读;“预习检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或重点问题,但应注意的是,课前练习题的题量、难度不宜太大;“自主质疑”可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的空间,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学习。

(2)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是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材,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探究活动可自主探究,也可合作探究。编写时应遵循“知识问题化原则”。知识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一步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递进性、拓宽性的讨论,最终升华成个人对知识的把握、对技巧方法的掌握。应注意: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②问题不宜太多,太碎;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或者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⑤讲究问题设置的顺序,具有顺序性或层递性;⑥问题设置时可依据层次性原则,实现课堂的分层讨论、学习。

(3)课堂演练:

课堂演练以习题的形式设计,可分成“必做题”、“选做题”、“挑战题”三个层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必做题为主。“必做题”题量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当堂完成为限度,安排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能力训练内容;“选做题”安排难度适中内容;“挑战题”安排具有一定延伸与拓展性质,难度较大内容。“选做题”和“挑战题”可根据实际灵活安排。

6、达标检测: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或遗漏。题量控制在5——8个,时间5——10分钟。

检测题目设置要分四个层次。A、B级(基础):结合本节内容,选编基础性较强的习题,题目要能体现学生对本节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