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28
一词多义
利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之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到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以天下之所顺:用
返回
29
古今异义
郭
古:外城 池
古:护城去河
今:姓氏
今:池塘
委
古:放域弃 古:界限、限是制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2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教育家,是儒家思想 的代表人物,地位仅 次于孔子,被尊为 “亚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3
今天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这篇课文就论述了战 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 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 思想。
4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ă qī
pàn
夫郭
粟寡戚
畔
封疆 jiāng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5
天时:天有利作时战的天气不时令 如地利:有地利作战的利地,理条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包围
fú
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有提示作用。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的故事:
孟子语录: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排比,如: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或语录吗?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包围
fú
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有提示作用。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的故事:
孟子语录: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排比,如: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或语录吗?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完美版
之所守之城 ,是 这 地利不如人和也。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 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 结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 利”。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阅读第一节(第一句)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地利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讨论问题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 “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 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 结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 利”。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阅读第一节(第一句)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地利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讨论问题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 “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9张ppt)
⑥ 亲戚畔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一词多义
墨三剑飘里雨之城( 助词,的 ) liyongqiang
李永夫强 环而攻之(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之
寡助之至( 动词,到 )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
亲戚之所畔(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对比论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者多助 天下顺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递
进 失道者寡助 亲戚畔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治国需要 人和
施行仁政才能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睿智雄辩的力量
• 逐层推理,论证严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然后阐述治国需要 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施行“仁政” 治国。
《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出尔反尔 独善其身 解民倒悬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齐东野语 始作俑者
天时不如地利,对偶 地利不如人和。顶真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排比
兵革非不坚利也,双重否定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 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 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 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深入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 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 商纣王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 贤下士,爱护百姓,百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 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以酷刑残害大臣 和百姓,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约前372— 前 思想家、教
289, 战国时期 育家、“亚圣
邹国人
”
仁政” 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 性善论 ”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 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 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 “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 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课件.ppt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 ……去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 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 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团 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 持和拥护。
从治理国家方面,深入论证“得 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jiāng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朗读、释义、翻译课文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三章 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得道多助,
施行
失道寡助
少
写作背景:
?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 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 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 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 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 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 之称。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 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 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团 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 持和拥护。
从治理国家方面,深入论证“得 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jiāng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朗读、释义、翻译课文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三章 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得道多助,
施行
失道寡助
少
写作背景:
?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 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 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 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 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 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 之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2024)
课件目的
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2024/1/30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024/1/30
01
得道多助
指一个人或组织如果遵循正确的道路和原则,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
助,事业也会更加顺利。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道德、道义、正义等
12
品德败坏
2024/1/30
缺乏诚信
不守信用,欺诈、背信弃义,将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自私自利
只考虑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利益,将难以获得他人的支持 和帮助。
道德沦丧
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不端、违法乱纪,将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制裁 。
13
04 得道与失道的后果
2024/1/30
14
得道者多助,事业成功
16
05 如何做到得道多助
2024/1/30
17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24/1/30
尊重他人
01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以平等、公正的
态度对待他人。
诚信为本
02
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不撒谎、不欺诈,以诚信赢得他人的
信任和尊重。
积极向上
03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以积极向上的
遵循自然法则,保护生态 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1/30
尊重经济规律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 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尊重社会规律
遵循社会运行规律,维护 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社会 进步。
8
具备良好品德
诚实守信
2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课件(共34张PPT)-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ppt
课堂 检测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D )
A.正确的道理,规律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解析:指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课堂 检3测.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 “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 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 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析:“《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有误,应为“《孟子》是记 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课堂 检测
4.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作者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
“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
“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C.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能行仁政的君主
。
D.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 解析:作者强调“民心”“仁政”的重要性,实则是希望君主实行“德治”
,而非“法治”。
感谢观看!
诵读 文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guō)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 ppt课件
学而思则智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施行了哪些惠及万千百姓 的“仁道”政策?
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 改革开放 包产到户 免除 农业税 九年义务教育 免除教科书作业本费 贫困住校 生生活补助 营养餐 廉租房 家电下乡…… 面对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你认为我们国家还需要实施哪 些“仁政”,才能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和谐幸福?
文言文五步自学法
1、读。字音 断句 通顺 2、理。理解新词 整理词汇 理解文意 3、析。分析思路 解析内容 品析主旨 4、悟。感悟情理 领悟写法 5、诵。积累提高
学会学习,学会积累。
读准下列字音
fú sù qī yù pàn
夫 粟戚域畔
按要求朗读课文
1.读出本文的顶真句; 2.读出本文的排比句; 3.读出本文的双重否定句; 4.读出本文的对句。 5.整齐流畅地朗读(齐读)。
固国…… 威天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治国需 要人和
得道多助→顺 顺攻畔 施行仁政 失道寡助→畔 战必胜 才能人和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
么?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 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 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 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 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 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 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国家才能治理好。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 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多 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 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pt课件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
持和拥护。
4、本层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总结全文,
5、本层在全文中有pp何t课件 作用? 深化论点 21
问题互研【二】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答:本文先摆出观点,然后用概括
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说明战争需要 人和;接着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类推出 治国也需要人和;最后,得出“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阐明了 “人和”的实质。(以得“人和”的君子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ppt课件
14
1、这一层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 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
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
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
要性2。、这一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
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双重否定句式。从
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
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
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
利。 从治理国家方面,深入论证
“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
ppt课件
19
问题互研:【一】
“人和”与本层所说的“得 道”是什么关系?
ppt课件
9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1攻之而2不胜:环,围。而1:表顺
接;而2,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4张PPT)
伍、疏通文意
宜于做某事的 及,比得上 气候条件
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地理上的有利形势
宜于作战的气候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作战时人心的团结。
(比如)方圆三里 能取胜,
,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
的 内城
外城 围 攻打,进攻
用于句首,以提 示下文或表示某 事进行判断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 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 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 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 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 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 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 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久别重逢
孟母三迁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 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 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 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 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 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 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 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肆、朗读指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 论点。]
18
第一段: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
19
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 度来论述的?
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 明论点?怎样论述?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不胜
者,是 这样看天来 时不如地利
也 表判断 。
-
22
第二段:译文
❖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 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 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 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
10
重 点 探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分小组接力诵读,看谁 读的好!
究 2)你能告诉大家哪些词较
重要吗?
3)对照课下注释,试疏通
大意
-
11
掌握重点词: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环而攻之
3、 委而去之
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亲戚畔之
-
26
第三段: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 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
27
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故之因的此界,,固曰所国,以国域防不民以不靠限以山封溪制之险疆,威疆界震慑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
8
-
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 2、分清句读。
-
9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14
-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15
震慑 征服 -
分析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 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16
-
施行
-
5
作者简介: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
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
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
能安居乐业 。
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
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
景
20
-
内城
外城 围
语气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
这样看来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下页
-
21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的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攻
之 小城 而 表转折,但是,却 不胜。 夫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之所守之城 ,是 这 地利不如人和也。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25 。
b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政
有利的天气 地理形势有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
17
阅读第一节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地利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讨论问题
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阐述“人和”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
说。
如《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
4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 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 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 《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 治国理想。
-
7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 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 “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 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 想。
-
1、山里之城 2、环而攻之 3、委而去之 4、多助之至 5、亲戚畔之
12
补充注释:
▪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
13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
-
23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
24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城墙 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非不坚 坚韧利锐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而去 离开
-
1
走进名人
-
2
-
3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
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
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
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