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废墟的召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点明主题。
即全文的思路引子--凭吊――召唤――思考,思路
清晰。
凄冷:凄清寒冷,荒凉冷落 清冷:1、指环境清凉寒冷。 2、形容人的气质,指人的风神俊秀或心地清洁。 3、冷清;冷落。 4、形容声音清越。 冷清:1、形容周围环境冷落清静。 2、形容商店里顾客少,生意不好。 3、形容家庭气氛人客来往的人家。
废墟的召唤
一.(1—3段) 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
透视出作者面对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 “废墟,不愿永久停泊”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 的激情。 。 三.(11-19段) 作者通过与“年轻人”的对话,有前面自我情感的直 接表达,转而向全社会呼唤,尤其对青年人呼唤。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 1、将文章划分为4个层次,概况段落大意。
2、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3、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 还是有什么目的? 4、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 “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第1-3段
1
1.阅读第一段景色描述给我们呈现
出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 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透视出作 者面对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
第11-19段
作者通过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 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全社会呼 唤,尤其对青年人呼唤。
作者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 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人我尽责 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 “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文章结构
11-19段 对话 对青年人的呼唤
1-3段 融情于景 废墟整体描绘
4-10段 直抒胸臆 发出号召
20-21段 议论
末尾点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散文主要写自已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
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 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即由实景实写到虚景虚写。
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废
语句详解
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 3. 怎样理解“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 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 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这句话? 新变革的渴望。
第4-10段
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 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抒发了 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文章第2段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 20段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 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 是否矛盾? 不矛盾。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
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就是在告诫人们,在不忘记
历史的同时,更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 革中去,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四.(20-21)段 二.(4-10段) 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小结探讨:
“废墟”指圆明园遗址。
“召唤”原意是号召人来,在这里 有一种警示的意思,一再告诫人 们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只有投 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将祖国建 设的富强,才不至于落后挨打,
重蹈历史覆辙。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
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变
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 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变革迷惘和徘徊,渴望变
革,但又不知道路在何方,且心有余悸。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振兴尽到自
2.词语积累 (1)_______ _:盔甲。 甲胄zhòu (2)停滞: 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
废墟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 方。 (3)________
(4)凝固: 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
迤逦 :曲折连绵。 (5)________ 嗫嚅 :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6)________ 。 (7)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近义词:胯下之辱 (8) 如泣如诉 :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9)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10)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11)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12)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广阔:很大,有界限(如:土地、大地)。 开阔:很宽而且视觉没受到阻挡 拓展: 辽阔 :没有边界,最大(如:海洋、草原)。 宽阔:大,有界限(如:马路、操场)。 区别:辽阔>广阔>宽阔。 呼啸:
废墟的召唤
宗璞
曾转过山坡, 穿花度柳, 抚石依泉, 过了雕栏画栋, 再入繁花似锦, 然而, 一场强盗的掠夺, 三天大火的燃烧, 毁灭的是一座腐朽王朝, 陪葬的却是世界璀璨瑰宝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 万春园组成,被誉为“万园之 园”。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 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 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 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 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 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 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 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 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 (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 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园 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 联军劫掠焚毁。
语句详解
欣然是“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 1.联系上下文,作者面对废墟,为什么先是“欣然”, 竟没有凝固”,指自己始终没有忘记这一段屈辱的历 后却“怅然”? 史。“怅然”是指对这段屈辱历史的沉重和失望。
语句详解
以动衬静,通过写风吹的声音衬托废墟的寂静,同时 2. 文章第七段中第二次写到风吹过废墟发出“留— 暗示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以及召唤人们投身 留 —’的声音,是何用意? 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的声音。
语句详解
“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前程。 “藤萝花瓣”象征每个年轻人。作者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祖 3.阅读文章第19段:铺天的霞锦,藤萝花瓣分别象征什么? 国建设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20-21段
点明主旨。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
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要记住废墟的召
唤,加入到建设祖国的行动中;废墟的价值 就在于他能给后人以警示:只有祖国强大了, 屈辱的历史才不会重演。
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 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 正是这蒙受着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
语句详解
这些景物的描写反衬出废墟的荒凉和清冷,不仅是逼真形象的 3. 阅读文章第14段:这段对废墟的描写有何特点?怎 描绘,也传达了作者改变现状的迫切情感,寄托着他对未来 样理解? 的希望与憧憬。
语句详解
1. “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 运用比喻形象的写出了圆明园已经成为了废墟,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历史已经在这里停滞。
语句详解
2.作者用三十年前心中的念头和三十年后“他还是停 表达出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如此描绘必然使读者产生共鸣 泊在原野上”的现实,表达出怎样的一种情绪? —太需要变革了!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79年,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 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 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 。 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 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 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饱含着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
语句详解
空中的的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 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 3. 阅读文章第九段:和1-3段景物相比,有什么变化? 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 你觉得作者此时的心境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向往和憧憬。
作者简介
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生于北京,1951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 文学》等刊做编辑。著作有中篇小说《三生石》、 童话集《风庐童话》、《宗璞散文选集》等。宗璞
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
文化素养。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有含蓄, 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细节 。
题解
废墟 指哪些内容
废墟 的 召唤
召唤了什么?
重点字词
1.字音字形
轮廓 ( kuò ) . 甲 zhòu( 胄 ) 热 chén( 忱 ) 废墟 ( xū ) . 停滞 ( zhì) . 凝 固( níng ) . 嗫嚅 ( niè)( rú ) .. xī sū( 窸 )( 窣 ) yǐ lǐ( 迤 )( 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