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语言地关系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本名为《汉字哲学初探》的书,200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副会长李敏生。
李敏生是这样给我们讲哲学的:“从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讲,‘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语言的物质载体声音是第一性的,文字的物质载体形(书写的系统)同样也是第一性的;语言所表达的人的观念和思想是第二性的;文字所表达的人的观念和记录的信息同样也是第二性的。
如果离开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谈什么第一性、第二性是没有理论意义的。
”⒁问题本来很简单,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和传播语言的,所以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至于语言本身是一种双面符号,语音是形式,语义是内容,语音和语义就像是一张双面的纸,是共生的,无所谓第一性、第二性。
说到文字,即使如李敏生所说,汉字是记录人的思维、意识的书写符号系统,那么,人的思维、意识也是第一性的,汉字也是第二性的。
先有思维、意识,后有文字,怎么也不能把文字说成是第一性的。
况且自从文字脱离了文字画儿,演变为按照词语顺序记录语言的图画文字之后,就与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字记录的是既有音又有义的语言。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是语言学的常识。
哲学所的研究员连篇累牍要来挑战语言学的常识,发了一大堆奇谈怪论,让稍有羞耻心的人不禁汗颜。
李敏生说:“甲骨文中的象形都不是简单的图画,而包含着对事物特征的理解。
比如‘母’、‘马’等字都是如此,‘母’字的两点原在两侧,后演变转动了90°,其中的两点,显然是代表乳房,代表了母亲哺育子女这一重要的关系。
这里很明确,文字首先是直接地记录了人的思维、观念,而不是什么记录语言的符号。
”⒂请问,“母”、“马”是图画还是文字?如果是文字的话,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里,“母”读mǔ,意思是母亲、妈妈,是汉语“母”的书写符号,“马”读mǎ,指的是一种家畜,是汉语“马”的书写符号。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而是表示意义的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而是表示意义的》摘要:“文字表语说”认为语言和文字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所以语言决定文字,文字从属于语言,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能力是听说能力,文字能力是读写能力⑩,有人有语言能力,没有文字能力,如文盲和盲人;有人有文字能力,没有语言能力,如哑巴和哑巴英语、哑巴汉语,“语文分进”不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而是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分开进行,不是“言、文一致”,而是“言、文不一致”,不是“文从语”,不是“我笔写我口”,而是文字教学不服从语言教学,是为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分别进行的教学活动自引进西方语言学以来,我们在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上接受的是索绪尔的“文字表现语言”的学说。
教学理念源于语言文字理论,根据“文字表语说”,向外国人教授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是:●教一个系统——语言系统(音义系统)●教一种单位——语言单位(“词本位”)●教一种能力——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这种教学理念是:●不区分语言和文字,但区分白话文和文言文认为文章也是语言,是书面语言或写的语言,白话文是现代汉语,文言文是古代汉语。
●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但区分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单位认为语言是“词本位”,所以用文字写的文章也是“词本位”,认为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单位是不同的,白话文以多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
●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但区分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读写能力认为听、说、读、写都是语言能力,认为读写白话文是现代汉语的能力,读写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能力。
根据这种“语文不分”的教学理念,采用的是“语文一体”“语文并进”的教学模式:多年来,我们用“文字表语说”培养了很多教师,按照“语文不分”的教学理念和“语文一体”、“语文并进”的教学模式编写和设计了大量的教材和教法。
结果,“语”和“文”相互阻碍,出现了“汉语难学”的瓶颈,而且学生也只能获得读写白话文的能力,也就是部分的或者说低水平的汉文读写能力,不可能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浅析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作者:陈雪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4期摘要: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文字克服了语言在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局限性。
文字通过记录“音”(能指)或者记录“义”(所指),来记录语言。
语言和文字的不一致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有其各自的变化形式。
语言和文字按着各自的特点演变的同时,又有着一致性。
语义将语音(语言的物质外壳)和字形(文字的物质外壳)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联系起来。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音语义一、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争论较多的问题。
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解释篇》中曾写道:“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描述为:“文字表现语言。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的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
”布龙菲尔德认为:“在语言学家看来,除去某些细微的枝节以外,文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设计,就好像利用录音机一样,借以保存了过去言语的某些特点供我们观察。
”雅克布森则认为:“文字作为一种代码形式,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记录形式或外在设计,它是全部交流活动的‘意义’的一种必要的构成,说出来的信息和写出来的信息会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种不同的意义事实上赋予代码形式本身(口语的或书写的)以‘生命’。
当我们面对文字的时候,我们不是简单地面对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包装,而是一个有意义的自主的符号系统。
”我国清代学者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也有过论述:“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义与声之迹也。
”这里实际上指出了文字的产生及其优于口语的地方:文字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是人们进行口头交际的主要工具。
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如果仅凭口耳相传,语言在交际的时间和空间上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它可以把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学》习题与答案

《文字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产生、发展、形态、结构、意义及其使用规律的学科,包括对文字的历史、类型、演变、书写系统等方面的深入探究。
2. 字母文字:字母文字是以若干个基本符号(字母)为元素,通过组合这些元素来表示语言中的音节或音素的文字系统。
3. 汉字构造法:汉字构造法是指构成汉字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方式。
4. 音节文字:音节文字是一种文字系统,每个字符或符号代表一个音节,如日语的假名和彝文等。
5. 语素文字:语素文字是指字符或符号直接表示语言中的语素(最小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的文字系统,如汉字。
二、填空题1.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______社会向______社会的转变。
答案:原始;文明2. 汉字的四种基本构造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3. 英语属于______文字系统,而汉语属于______文字系统。
答案:音素;语素4. ______是研究文字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文字的起源、发展、形态、结构、意义和使用等。
答案:文字学5. ______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是用楔形刻在泥板上的文字。
答案:楔形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文字不属于表音文字?A. 拉丁字母B. 希腊字母C. 汉字D. 印度梵文答案:C. 汉字2. 下列哪个汉字是典型的象形字?A. 木B. 上C. 步D. 明答案:A. 木3. 下列哪种文字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A. 汉字B. 印度梵文C. 埃及象形文字D. 希腊字母答案:D. 希腊字母4. 下列哪种文字是线性文字?A. 楔形文字B. 圆形文字C. 线性B文字D. 象形文字答案:C. 线性B文字5. 下列哪种文字不是音节文字?A. 日语假名B. 韩语谚文C. 英语字母D. 德宏傣文答案:C. 英语字母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文字属于表音文字?A. 拉丁字母B. 希腊字母C. 印度梵文D. 汉字E. 阿拉伯字母答案:A、B、C、E2. 下列哪些汉字属于会意字?A. 休B. 采C. 众D. 木E. 明答案:A、B、C、E3. 下列哪些文字属于语素文字?A. 汉字B. 日语假名C. 韩语谚文D. 英语字母E. 印度梵文答案:A4. 下列哪些文字属于象形文字?A. 楔形文字B. 埃及象形文字C. 甲骨文D. 线性B文字E. 汉字答案:A、B、C、E5. 下列哪些文字是由其他文字发展而来的?A. 希腊字母B. 印度梵文C. 拉丁字母D. 阿拉伯字母E. 日语假名答案:A、C、D、E五、判断题1. 汉字是一种表音文字。
语言和文字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是人们进行口头交际的主要工具。
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如果仅凭口耳相传,语言在交际的时间和空间上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它可以把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性,弥补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不足。
语言和文字作为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是不能彼此替代的。
文字满足了人类社会对信息保存和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 值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
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成为文字。
不通过语言能够学会文字的方法是没有的。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和语言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
但是事实上文字和声音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
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
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容点儿,琢磨琢磨。
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
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一也会见于语言,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在什么什么情况下,”。
在语言中,语音是形式,语义是内容。
同一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
在文字中,字形是形式,字义是内容。
同一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字形式表达。
所以,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音,文字的物质外壳是字形。
他们的共同内核都是语义,是语义将语音和字形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联系起来,最终使得语言和文字保持一致。
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口语是人们口头上运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
其特征在于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口语常呈现为当面交谈,有特定的语境衬托,又有身手姿态和语音变化的帮助,因而具有较多的辅助性信息作为支持。
文字对语言的影响

文字对语言的影响
1. 语言的规范化:文字的存在使得语言有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形式。
通过文字的记录和传播,人们可以更准确地学习和使用语言,遵循一定的语法、词汇和拼写规则。
2. 语言的保存和传承:文字能够将语言记录下来,使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古代的文献、经典作品等通过文字得以保存,供后人学习和研究,从而使语言和文化得以传承。
3. 语言的扩展和演化:文字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扩展和演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词汇、表达方式和语义通过文字被创造和传播,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4. 跨地域和跨文化交流: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和理解。
文字作为一种共同的符号系统,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和交流成为可能。
5. 思维和认知的发展:阅读和书写文字需要较高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通过学习和使用文字,人们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总之,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规范和保存了语言,还促进了语言的扩展和演化,为跨地域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媒介,同时也对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一,文字就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就是第一性的,文字就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就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就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与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就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与日语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就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
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与义。
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就是能指,所指就是语言的义。
而文字就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文字中的形就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与义就是所指。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就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就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关于“了”的问题园子里的苹果熟了、*园子里的苹果生了、她孙子的个子高了、*她孙子的个子矮了、问题: “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答案: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实现过程”,可以加“了”、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等等。
然而对甚么就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就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瞧法。
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摘要:语言和文字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字的发展传承了语言和民族文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离不开语言与文字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来探求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字起源发展关系引言语言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最具魅力的工具,也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要想理清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我们先要弄清何为语言,语言又是如何发展的。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有人说:“语言的起源就是人类的起源”,他们举出以下两个事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录埃及法老做的一个实验,法老让人将两个新生儿放在与世隔绝的小屋中喂养,没有任何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儿童自然发出的语言即为人类最早的语言,他们说出的是弗里几亚语。
同样的,16世纪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重复法老的实验,发现封闭环境中长大的几个苏格兰孩子张嘴说出的是地道的希伯来语。
这被视为足以证明希伯来语就是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语言的科学证据。
后来,又人们提出又提出了语言的进化论,“汪汪论”“塔塔论”“哟嚯论”“噗噗论”等,这些显示了语言起源与发展的历程。
人们至今为止还没有给语言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美国人类学家Sapir认为语言是人类的非本能的交际方式,通过有意发出声音或写出语言符号等手段,来达到传递思想、交流感情和满足欲望的目的。
而我们现在比较认可的语言定义是: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该定义较全面的反映了语言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全面地了解语言这个抽象的概念。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文字的起源也众说纷纭,普遍认为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摘要:语言和文字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字的发展传承了语言和民族文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离不开语言与文字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来探求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字起源发展关系引言语言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最具魅力的工具,也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要想理清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我们先要弄清何为语言,语言又是如何发展的。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有人说:“语言的起源就是人类的起源”,他们举出以下两个事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录埃及法老做的一个实验,法老让人将两个新生儿放在与世隔绝的小屋中喂养,没有任何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儿童自然发出的语言即为人类最早的语言,他们说出的是弗里几亚语。
同样的,16世纪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重复法老的实验,发现封闭环境中长大的几个苏格兰孩子张嘴说出的是地道的希伯来语。
这被视为足以证明希伯来语就是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语言的科学证据。
后来,又人们提出又提出了语言的进化论,“汪汪论”“塔塔论”“哟嚯论”“噗噗论”等,这些显示了语言起源与发展的历程。
人们至今为止还没有给语言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美国人类学家Sapir认为语言是人类的非本能的交际方式,通过有意发出声音或写出语言符号等手段,来达到传递思想、交流感情和满足欲望的目的。
而我们现在比较认可的语言定义是: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该定义较全面的反映了语言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全面地了解语言这个抽象的概念。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文字的起源也众说纷纭,普遍认为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语言学概论 第十一章文字和书面语

第二节
文字的 起源、发展和改革
一、文字的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使用实物记事和图画记 事帮助记忆。根据考古的新发现,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原 始的文字。文字从无到有的创造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决不可能是一个人的 功劳。 二、文字的发展 文字的发展,从造字的方法考察,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音-表意 兼表音(意音)三个阶段。造字的方法有表意和表音两种。从文字的体系 看,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意-表音三个阶段。从表意到表音 是造字法发展的趋势,但无论是那种文字体系,都是记录语言的,包括语 音和意义,不能认为拼音文字记录语音,表意文字记录意义。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即兼用表意、表音两 种方法的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 雅文和我国的汉字都是意音文字。意音文字包括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 三种字形。
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一个语素用一个音节表示虽然一个音节不是固定地表示某个语素还有许多同音语素但语素的单音节形式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汉字也是记录音节的一个字独立地表示一个音节但与音节不是对应关系也正好记录一个语素与汉语语素的特点相文字和书面语
一、文字及其作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在语言的基础产生的。它突破了有声 语言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 辅助性交际工具。
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符号,它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是文字的主要功能。 文字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在所有文字体系中都是不可缺少 的。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意音文字,都既要有一定的形式,又有通过这种形式所记 录的音和义,三者缺一不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每一种文字都必须适应自己 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
浅析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文字克服了语言在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局限性。
文字通过记录“音”(能指)或者记录“义”(所指),来记录语言。
语言和文字的不一致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有其各自的变化形式。
语言和文字按着各自的特点演变的同时,又有着一致性。
语义将语音(语言的物质外壳)和字形(文字的物质外壳)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联系起来。
标签:语言文字语音语义一、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争论较多的问题。
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解释篇》中曾写道:“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描述为:“文字表现语言。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的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
”布龙菲尔德认为:“在语言学家看来,除去某些细微的枝节以外,文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设计,就好像利用录音机一样,借以保存了过去言语的某些特点供我们观察。
”雅克布森则认为:“文字作为一种代码形式,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记录形式或外在设计,它是全部交流活动的‘意义’的一种必要的构成,说出来的信息和写出来的信息会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种不同的意义事实上赋予代码形式本身(口语的或书写的)以‘生命’。
当我们面对文字的时候,我们不是简单地面对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包装,而是一个有意义的自主的符号系统。
”我国清代学者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也有过论述:“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义与声之迹也。
”这里实际上指出了文字的产生及其优于口语的地方:文字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是人们进行口头交际的主要工具。
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如果仅凭口耳相传,语言在交际的时间和空间上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它可以把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性,弥补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不足。
简述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简述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下是文字和语言之间关系的几个方面:
1. 符号系统: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用来代表语言中的语音和意义。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而文字则是语言的可见形式。
文字通过符号的组合和排列来表示语言中的单词、词组和句子。
2. 书面表达:文字是一种书面表达方式,通过书写文字可以把语言的思想、知识和信息记录下来,使它们能够传承和共享。
语言可以通过口头表达来传递信息,但文字可以保存和传播信息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广。
3. 文化传承: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保存和传承知识、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信息。
文字记录了人类的思想、智慧和创意,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4. 启发思维:文字可以激发和引导语言思维的发展。
通过学习阅读和写作文字,可以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语言可以通过口头交流来进行思维的表达,而文字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和精确地思考。
总之,文字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文字是语言的可见形式,它使语言能够被记录、传承和共享。
而语言则是文字的基础,文字通过符号和组合来表达语言中的声音和意义。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阐述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阐述语言和文字的关系(1)语言和文字的关系①语言和文字的共性a.都是人类的交际工具;b.都是成系统的,都有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c.都没有阶级性,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
②语言与文字相互作用a.语言对文字有选择性,文字要适应自己所记录的语言。
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会影响到文字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汉语语词以单音节占优势,没有形态变化,缺乏词缀等附加语素,是汉字长期使用的重要原因。
希腊在借用福音文字的基础上创制出音位文字,并在欧洲广为传播,是与欧洲语言以元辅音的排列表示词根义,并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特点有关。
b.文字进一步扩大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促成了书面语和口语两种语体的形成。
不同文字给使用该文字的语言中的书面语和口语带来不同的特点。
在以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古今读音、拼写分野分明,书面语和口语一致性强,而汉语中,虽然古今读音有别,文字书写却一致,人们易于引经据典,使得书面语往往出现口语中不使用或不经常使用的旧词。
c.文字可以促进语言规范化,促进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发展。
例如,书面语以文字为载体,通过教育、阅读等途径,对口语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起到推广共同语的作用。
(2)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但文字和语言的发展又是不同步的,当文字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发展发生矛盾时,就要求改进或改革文字,目前只有汉字还在使用,这是因为汉字较好地适应了汉语的结构特点。
主要表现在:①汉语的语素基本是单音节的,而汉字的语素——音节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汉字在书面上代表一个音节,记录一个汉语语素,正好适应了汉语语素单音节的特点。
②韩语音节结构较简单,语言中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很多,二书面上用形体各异的汉字来表示起到了区别同音语素和词的作用。
③汉字具有跨越方言,沟通古今的作用。
尽管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比一般拼音文字的关系特殊,但并不违背文字和语言的根本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
汉字与语言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

汉字与语言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汉字与语言: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汉字是中国独有的文字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塑造了中国语言的形式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
1. 汉字与语音表达的关系汉字的出现使得语音的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和精确。
汉字通过图形的组合和变形来表达语音的含义,这种符号表达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音本身的局限性。
汉字的象形意义和形声构造使得语言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感知来表达思想。
2. 汉字的造字能力汉字的造字能力使得语言可以创造出更多新词汇来表达新概念。
通过给汉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或者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新词,扩展了语言的表达范围。
汉字的造字能力使得语言变得灵活多样,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需求。
3. 汉字转写和外来词的融合汉字的转写能力使得外来词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可以与汉字相结合,形成新的汉字词汇。
比如,英文单词“咖啡”通过转写成汉字形成了“咖啡”,使得外来词汇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和语言环境。
这种转写和融合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形式,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4. 汉字对文化内涵的扩展汉字通过字形的变化、字义的推广和词义的衍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汉字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更是对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叙述和诠释。
例如,汉字“道”既表达了道路的意思,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具有深度和多样性。
5. 汉字的保护和传承汉字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符号,被视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字,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汉字书法艺术奖、推动汉字文化的海外传播等。
这些举措不仅维护了汉字的地位和尊严,也促进了语言表达的发展和繁荣。
总结起来,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是多方面的。
它提供了丰富的语音表达方式,创造了新词汇来适应社会需求,融合了外来词汇,扩展了文化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嘿,你问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这可有点意思呢。
语言和文字啊,那可是一对好伙伴。
语言呢,就像是我们嘴里说出来的话,随时随地都能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文字呢,就像是把这些话写下来,能保存下来,让别人在不同的时候都能看到。
语言是先出现的哦,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会说话了,用声音来交流。
后来呢,才慢慢有了文字。
文字就像是给语言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让它变得更正式、更规范。
有了文字,语言就能传播得更远啦。
比如说,你在一个地方说的话,别人可能听不到。
但是你把它写下来,就可以送到很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看到。
文字还能让语言更准确呢,有时候我们说话可能会不太清楚,但是写下来就可以好好斟酌一下,用更准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且啊,文字还能让语言变得更丰富。
我们可以用文字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诗歌、小说,让语言变得更加多彩。
就像你有了很多漂亮的画笔,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画。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了一本很古老的书。
那里面的文字虽然和我们现在的不太一样,但是我还是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文字真的很神奇,它能让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和古人交流。
总之呢,语言和文字就像是一对好朋友,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了灵魂;没有文字,语言就像一阵风,吹过就没了。
咋样,明白了不?。
简述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简述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交流和传递信息的两种基本方式。
语言是指人类利用声音、手势、面部表情、姿势等手段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而文字则是语言的一种书写形式,是通过符号、字母、数字等符号来表达语言信息的一种方式。
语言和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互为补充,构成了人类交流的基础。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可以用“口说文传”四个词来概括。
口语是指人们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形式。
文语则是指人们利用文字书写表达的语言形式。
传指人们利用语言和文字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等。
这四个词构成了语言和文字的基本关系。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
首先,语言是文字的基础,是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语言是人类最原始的交流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文字则是在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写形式。
其次,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的。
语言能够表达文字无法表达的情感和微妙的语言细节,而文字则能够记录和传承语言无法传承的信息和思想。
再次,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会影响文字的发展和演变,而文字的发展和演变也会反过来影响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最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和文字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适应着社会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互为补充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而是更加紧密和复杂的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利用电子设备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便捷化。
现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这使得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基本方式,两者互为补充,构成了人类交流的基础。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两者的关系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使得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语言和文字在人类社会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
本文将分为语言和文字两部分,分别探讨其概念、关系和重要性。
一、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信息的主要手段,是社会组织、文化传承和认知发展的核心。
语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以简单的动作、噪声和手势为主要形式,逐渐演化为复杂的声音系统和语法结构。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独特性,也往往反映出某一文化对世界的特定认知和理解。
语言的概念不仅指语言本身,还包括语言的习得、使用和传承等方面,是一个庞大的概念体系。
语言与文字密切相关,但是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语言是一种口头交流方式,而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常常与书写和印刷有关。
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口头和书面的关系,是相互补充和影响的关系。
二、文字文字是通过符号、符号组成的方式,将语言的声音形式转化为图形形式,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
最早的文字出现在约公元前4000年的古代印度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是一种基于象形和象征的表意文字。
汉字的出现,则相对较晚,大约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开始使用,并在今天仍是较为广泛使用的符号系统之一。
与口语类似,文字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它不仅扮演着交流信息的角色,还是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
字体的设计和排版,也常常与文化、艺术和审美等方面密切相关。
文字的使用不仅局限于书面或印刷的表达方式,现在还包括数字、图像和符号等多种形式。
语言和文字虽然各自有其独立的概念,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语言需要文字来记录、传承和表达,文字则需要语言来实现其本质上的意义传递。
语言和文字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反映在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中。
语言和文字的不断演化和发展,带来了人类认知、文化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总之,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语言和文字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更是数字化时代中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字与的联系

文字与的联系文字与语言的联系文字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而语言则是文字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通过文字,我们可以记录、传承和传播知识,使人类文明得以发展。
本文将探讨文字与语言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
人类最早是通过图画来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这种形式被称为象形文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即用符号代表具体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中国的汉字就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通过组合使用可以表达复杂的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语音文字、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等多个阶段。
语音文字是通过符号表达语言的语音特征,如拉丁字母就属于语音文字;音节文字则是每个符号代表一个音节,如日本的假名字母;而音位文字则是每个符号代表一个音素,如韩文的谚文字。
这些文字体系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语言,为交流和沟通带来了便利。
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文字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形式,通过文字可以将语言固定下来,使其具有持久性和可传播性。
文字使得语言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保存和传承下来,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还可以帮助人们理清思路、加深记忆。
在思考问题、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思维转化为文字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表达思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进行更深入、更复杂的思考,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同时,语言也为文字提供了基础和依托。
文字是由语言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们的符号和结构都与语言息息相关。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工具,它赋予了文字以意义和表达能力。
只有通过语言,人们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三、文字与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文字和语言在人类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它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见证。
以英语为例论述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以英语为例论述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语言和文字是紧密相关但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
首先,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一种工具。
它是一种通过声音、口头表达和非语言符号来传达意义的系统。
语言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进行沟通、共享知识、表达情感,并且构建社会关系和身份。
然而,语言并不等同于文字。
文字是对语言进行书写和记录的系统。
它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则组织的符号系统,通过图形的形式来代表语言中的音节、音素或词汇。
文字可以通过纸上或电子媒介来传播和保存,因此具有长久的存在性,并且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
文字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规则来理解和使用它。
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形式,可以帮助人们记录、传播和共享语言信息。
通过文字,人们可以存储和传承知识,进行文学创作,记录历史事件等。
文字的出现使得语言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
同时,语言是文字的基础,文字的形成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和传达语言。
文字的选择和使用也与语言的特点和要求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语言和文字是相互依存、互为表达的关系。
语言是对思想和信息的直接表达,而文字通过书写和记录使得语言具有了持久性和广泛性的传播。
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语言和文字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
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和义。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是能指,所指是语言的义。
而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文字中的形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是所指。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关于“了”的问题园子里的苹果熟了. *园子里的苹果生了.他孙子的个子高了. *他孙子的个子矮了.问题: “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答案: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实现过程”,可以加“了”.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等等。
然而对甚么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可见系统不是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以某种关系而构成的整体。
系统是以整体为前提的,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事物都离不开与自己周围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否则它就成为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东西。
乌杰在《马列主义的系统思想》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系统,有以下原因:其一,自然界中的所有对象客体都具有着化学组成和物理属性的同一性;其二,整个世界中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和社会的等等不同的现象领域,都是一定的结构系统,具有着普遍的结构相似性;其三,客观世界中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物体、太阳系、银河系以至遥远的河外星界的有序排列,显示了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层次性;其四,整个世界都是在不同的具体运动形式以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生动而又鲜明地表现出来的。
怎样认识语言符号任意性特点?怎样理解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比方说“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英语的bye-bye(再见)与汉语的拜拜、排排等的语音相似。
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
语音发展变化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由语言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现质的突变。
即使人为地想让它发生突变,也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文字可以进行改革,而语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势利导逐渐使其规范的原因。
什么是义素?义素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如何第一,确定对比分析的义位。
什么样的义位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限制的。
如“电灯”和“英明”,“天”和“跑”等就不可以进行义素的对比分析,因为毫无联系的义位之间缺乏可比性。
应该说属于同一语义场之内的义位因为义位之间的某种联系性具备义素分析的基本条件。
也可以说语义场是义素分析的依据。
无论何种类型的语义场如类属义场、关系义场、顺序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等都为义素分析提供可供对比的义位。
确定义位,这是义素分析的第一步。
第二,寻找义位之间的共性特征和区别性特征。
确定了对比分析的义位之后,就要将该组义位进行对比,首先找出互有联系的共性义素,然后找出互有差异的区别性义素。
这是义素分析的关键性的一步。
第三,将寻找出的各种义素用结构式描述出来。
可以是文字性的描述,也可以是符号式的标记。
义素分析法将义位的内容加以分解、形式化,使语义分析在摆脱传统释义法某种随意性的同时,增加一定的科学性,而且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实体化、形式化的依据,这些都是义素分析法的价值表现。
但是,该种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一方面,在分析的过程中仍然难以避免某种主观性,如义素的选择在数量和构成方面可能会出现因人而异、因分析目的而异的情形;另一方面,义素分析法目前还停留于几种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的分析中,还无法普及到所有类型词的分析,这是义素分析法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词义的民族性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现实之中,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始终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
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往往在其语言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表达、传承和沉淀,往往在其它民族语言中形成“空白”,形成概念、语义、词汇等方面的空缺。
语言中有一些表示某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现象、概念的词语,这些事物、现象、概念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因而这些词语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是不具备的,即呈现出一种空缺状态,这一类的词语最具民族文化特色,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譬如:一些表示我国古代器物、典章、称谓的词语“鼎”、“八仙桌”“轿子”、“科举”、“贵妃”等;一些政治性色彩浓厚的词语“三个代表”、“一国两制”等,这样的词语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即使把它们翻译到英语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注释说明也很难被人们所理解孤立语的主要特点孤立语最突出的特点是缺少屈折语那样的形态变化,由此延伸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词序严格,词序不同,语法关系不同,意义也不一样;第二,虚词十分重要,同样的结构,有没有虚词,意义差别很大;第三,复合词多,派生词少。
汉语就是孤立语的典型代表,由于没有词形变化作为标志,词序和虚词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雷锋学习”是主谓结构,“学习雷锋”就成了述宾结构;“他们工作”是陈述句,“他们工作吗’就成了疑问句;汉语词汇中,合成词要占绝大多数,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只有很少一部分。
文字和语言有怎样的关系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有什么不同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在于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
意音文字记录的语言中的语素,而拼音文字记录的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或音节。
如俄文,属于拼音文字,由于它记录的是俄语中的音素(音位),因此只要学会了33个字母的发音以及读音规则,就可以拼读每一个单词,甚而至于朗读出所有的文章。
而意音文字在记录语言中的声音的同时还记录它的意义,往往用一个字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
从文字的本身看不出它的读音,因为表音的部分不是音素化的,它经常和一个音节相联系,并且表示一个音节的成分也不是固定的。
如汉字中表示“ qi ”这样的读音的声旁有:其(期旗麒祺棋骐萁)、妻(凄萋)、戚(槭嘁)、齐(脐荠)、奇(骑琦崎绮)、气(汽)、耆(鳍)等。
由于意音文字记录的是语言中语素或词,因此意音文字有助于区分同音语素和同音词。
拼音文字的音素之间往往有比较复杂的组合规则,音节的类别很多,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同音语素或词。
非常男女、非常可乐、非常玫瑰、非常时期、非常会议”之类的组合反映了语言与社会发展的什么关系现在我们经常看见“非常男女、非常可乐、非常玫瑰、非常时期、非常会议”之类的组合,有人说“非常”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这些组合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一种临时活用,但实际上这种组合方式已经非常普遍了,逐渐被人接受,我们就得承认这种现实现象,不能简单地说这是活用,临时组合了。
其实这里的“非常”,已经不是副词而是区别词了,可以说是副词“非常”在现实应用中的一种功能上的转化新生,因此“非常”可以看作是个兼类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发展变化的具体反映,是社会运用的结果。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所谓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不是消灭现存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通过语言中新的要素逐渐积累和旧的要素逐渐死亡来实现的,因此语言不会发生突变、巨变。
语言发展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
与人们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没有老是花样翻新的必要,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这样才能与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
这种稳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式,哪怕是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语言也不会马上产生巨变,就拿同社会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词汇来说,它也并不因为社会政权的更替,一下子就发生巨大的变化,语言中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等都是逐渐实现的,语言中的新词不是一下子就产生,旧词也不是一夜之间就消失掉了的。
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更替,并没有立即引起语言的更换。
再如捷克和斯洛伐克,曾经是一个国家,但后来分裂为两个国家,语言也随之分裂,一个说捷克语,一个说斯洛伐克语。
这里似乎发生了巨变,但其实这只是名分上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语言的实质,真正的变化还是在以后逐渐发生的。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一种语言各个要素的发展或整个语言全局发展具有不一致性,不是齐头并进的,而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