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语言的关系.docx

合集下载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说课讲解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说课讲解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

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和义。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是能指,所指是语言的义。

而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文字中的形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是所指。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关于了”的问题园子里的苹果熟了. *园子里的苹果生了.他孙子的个子高了. *他孙子的个子矮了.问题: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答案: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实现过程”可以加了” .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等等。

然而对甚么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可见系统不是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以某种关系而构成的整体。

文字

文字

现代汉语教案泰山学院中文系第一节 汉字概说一.什么是文字1.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文字是在语言之后产生的,是社会进化、语言成熟的产物。

它突破了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扩大或延伸了语言的功能。

有了文字,才有了书面语;有了书面语,人类的文明始得以延续和传播。

因此,文字是人类摆脱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个民族都毫无例外地拥有各自的语言(有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消失),但并非每种语言都有相应的文字。

现今不少的部族(如非洲和大洋州的一些部落)仍停留在口耳相传的交际阶段,没有民族文字。

2.文字的产生历程文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在文字问世之前,先民们主要利用实物手段来帮助记忆,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际需要。

这些实物手段包括结绳、结珠、刻契、讯木等。

关于结绳,《周易正义》引了《虞郑九家义》中如下的一段话:“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近世台湾的高山族、云南的哈尼族、傈僳族都曾如此。

刻契即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上锯齿,用来记数。

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大多采用过此法。

海南的黎族、云南的佤族和哈尼族在上个世纪中期仍然保留这种习俗。

实物记事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据周有光《语文闲谈》中称,云南景颇族的载瓦人曾出现过实物情书、战书和和约。

情书:用红、白、黑三色线缠一个芭蕉叶包,内有树根,表示想念;石灰,表示希望会见;草烟叶,请对方吸后增加爱情。

战书:三色线的芭蕉叶包,内有土块,表示争夺土地;子弹,表示宣战。

和约:竹筒一节,现代汉语教案泰山学院中文系两端各刻一个缺口,代表议和双方;中间刻一个缺口,代表中人;把竹筒一劈两半,各方保存一半。

继实物之后,古人记事和表达思想便进入了另一高级阶段——文字画阶段。

文字画属于前文字阶段。

文字画不注重绘画艺术性,只浑沌地记录语言的大意,内容缺乏具体与准确,因而不能算作文字,只能视为文字的滥觞。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每一种文字都必须适应自己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

(2)文字和语言毕竟不是一回事情,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语言没有阶级性,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也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没有阶级性。

(4)文字和语言产生的关系看:①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②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③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浅析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文字克服了语言在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局限性。

文字通过记录“音”(能指)或者记录“义”(所指),来记录语言。

语言和文字的不一致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有其各自的变化形式。

语言和文字按着各自的特点演变的同时,又有着一致性。

语义将语音(语言的物质外壳)和字形(文字的物质外壳)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联系起来。

标签:语言文字语音语义一、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争论较多的问题。

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解释篇》中曾写道:“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描述为:“文字表现语言。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的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

”布龙菲尔德认为:“在语言学家看来,除去某些细微的枝节以外,文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设计,就好像利用录音机一样,借以保存了过去言语的某些特点供我们观察。

”雅克布森则认为:“文字作为一种代码形式,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记录形式或外在设计,它是全部交流活动的‘意义’的一种必要的构成,说出来的信息和写出来的信息会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种不同的意义事实上赋予代码形式本身(口语的或书写的)以‘生命’。

当我们面对文字的时候,我们不是简单地面对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包装,而是一个有意义的自主的符号系统。

”我国清代学者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也有过论述:“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义与声之迹也。

”这里实际上指出了文字的产生及其优于口语的地方:文字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是人们进行口头交际的主要工具。

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如果仅凭口耳相传,语言在交际的时间和空间上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它可以把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性,弥补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不足。

汉字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汉字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汉字与语言文字的关系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文语言的基石。

汉字的演变和语言文字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首先,汉字是语言文字的载体和表达工具。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方式,而汉字则是中文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

汉字通过具象的符号来表达概念和意义,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书写和阅读来传递信息和思想。

汉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包含了表意性,能够直观地表达事物的形象和意义,又包含了表音性,能够表示语音和发音。

这种结合了表意和表音的特点,使得汉字成为一种高度符号化的文字系统,能够准确地记录和传承语言的内容。

其次,汉字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历了演变和简化的过程,形成了今天的标准汉字。

在这个过程中,汉字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也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字义来推测词义,从而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同时,汉字的表音性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通过汉字的表音,人们可以发现并掌握语音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语言的音韵体系。

汉字的存在使得中文语言具备了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中文成为一门富有表现力和韵味的语言。

此外,汉字还对其他语言文字产生了影响。

由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影响力,汉字被传播到了周边地区和其他国家。

许多东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都曾经或正在使用汉字作为文字系统的一部分。

这些国家在使用汉字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字系统。

这种汉字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促进了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也丰富了世界上的语言文字多样性。

然而,汉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加速,汉字在书写和输入方式上遇到了一些问题。

传统的汉字书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电子设备上输入汉字也不够方便。

因此,一些简化的汉字输入法和书写方式逐渐出现,以提高效率和便利性。

同时,一些拼音输入法也在逐渐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拼音来输入汉字。

汉字与语言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

汉字与语言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

汉字与语言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汉字与语言: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汉字是中国独有的文字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塑造了中国语言的形式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

1. 汉字与语音表达的关系汉字的出现使得语音的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和精确。

汉字通过图形的组合和变形来表达语音的含义,这种符号表达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音本身的局限性。

汉字的象形意义和形声构造使得语言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感知来表达思想。

2. 汉字的造字能力汉字的造字能力使得语言可以创造出更多新词汇来表达新概念。

通过给汉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或者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新词,扩展了语言的表达范围。

汉字的造字能力使得语言变得灵活多样,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需求。

3. 汉字转写和外来词的融合汉字的转写能力使得外来词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可以与汉字相结合,形成新的汉字词汇。

比如,英文单词“咖啡”通过转写成汉字形成了“咖啡”,使得外来词汇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和语言环境。

这种转写和融合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形式,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4. 汉字对文化内涵的扩展汉字通过字形的变化、字义的推广和词义的衍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汉字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更是对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叙述和诠释。

例如,汉字“道”既表达了道路的意思,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具有深度和多样性。

5. 汉字的保护和传承汉字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符号,被视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字,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汉字书法艺术奖、推动汉字文化的海外传播等。

这些举措不仅维护了汉字的地位和尊严,也促进了语言表达的发展和繁荣。

总结起来,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是多方面的。

它提供了丰富的语音表达方式,创造了新词汇来适应社会需求,融合了外来词汇,扩展了文化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语言和文字在人类社会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

本文将分为语言和文字两部分,分别探讨其概念、关系和重要性。

一、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信息的主要手段,是社会组织、文化传承和认知发展的核心。

语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以简单的动作、噪声和手势为主要形式,逐渐演化为复杂的声音系统和语法结构。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独特性,也往往反映出某一文化对世界的特定认知和理解。

语言的概念不仅指语言本身,还包括语言的习得、使用和传承等方面,是一个庞大的概念体系。

语言与文字密切相关,但是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语言是一种口头交流方式,而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常常与书写和印刷有关。

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口头和书面的关系,是相互补充和影响的关系。

二、文字文字是通过符号、符号组成的方式,将语言的声音形式转化为图形形式,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

最早的文字出现在约公元前4000年的古代印度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是一种基于象形和象征的表意文字。

汉字的出现,则相对较晚,大约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开始使用,并在今天仍是较为广泛使用的符号系统之一。

与口语类似,文字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它不仅扮演着交流信息的角色,还是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

字体的设计和排版,也常常与文化、艺术和审美等方面密切相关。

文字的使用不仅局限于书面或印刷的表达方式,现在还包括数字、图像和符号等多种形式。

语言和文字虽然各自有其独立的概念,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语言需要文字来记录、传承和表达,文字则需要语言来实现其本质上的意义传递。

语言和文字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反映在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中。

语言和文字的不断演化和发展,带来了人类认知、文化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总之,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语言和文字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更是数字化时代中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和文字

语言和文字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是人们进行口头交际的主要工具。

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如果仅凭口耳相传,语言在交际的时间和空间上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它可以把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性,弥补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不足。

语言和文字作为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是不能彼此替代的。

文字满足了人类社会对信息保存和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 值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

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成为文字。

不通过语言能够学会文字的方法是没有的。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和语言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

但是事实上文字和声音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

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

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容点儿,琢磨琢磨。

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

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一也会见于语言,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在什么什么情况下,”。

在语言中,语音是形式,语义是内容。

同一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

在文字中,字形是形式,字义是内容。

同一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字形式表达。

所以,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音,文字的物质外壳是字形。

他们的共同内核都是语义,是语义将语音和字形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联系起来,最终使得语言和文字保持一致。

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口语是人们口头上运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

其特征在于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口语常呈现为当面交谈,有特定的语境衬托,又有身手姿态和语音变化的帮助,因而具有较多的辅助性信息作为支持。

文字对语言的影响

文字对语言的影响

文字对语言的影响
1. 语言的规范化:文字的存在使得语言有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形式。

通过文字的记录和传播,人们可以更准确地学习和使用语言,遵循一定的语法、词汇和拼写规则。

2. 语言的保存和传承:文字能够将语言记录下来,使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古代的文献、经典作品等通过文字得以保存,供后人学习和研究,从而使语言和文化得以传承。

3. 语言的扩展和演化:文字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扩展和演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词汇、表达方式和语义通过文字被创造和传播,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4. 跨地域和跨文化交流: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和理解。

文字作为一种共同的符号系统,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和交流成为可能。

5. 思维和认知的发展:阅读和书写文字需要较高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通过学习和使用文字,人们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总之,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规范和保存了语言,还促进了语言的扩展和演化,为跨地域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媒介,同时也对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一,文字就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就是第一性的,文字就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就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就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与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就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与日语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就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

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与义。

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就是能指,所指就是语言的义。

而文字就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文字中的形就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与义就是所指。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就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就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关于“了”的问题园子里的苹果熟了、*园子里的苹果生了、她孙子的个子高了、*她孙子的个子矮了、问题: “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答案: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实现过程”,可以加“了”、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等等。

然而对甚么就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就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瞧法。

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摘要:语言和文字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字的发展传承了语言和民族文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离不开语言与文字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来探求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字起源发展关系引言语言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最具魅力的工具,也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要想理清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我们先要弄清何为语言,语言又是如何发展的。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有人说:“语言的起源就是人类的起源”,他们举出以下两个事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录埃及法老做的一个实验,法老让人将两个新生儿放在与世隔绝的小屋中喂养,没有任何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儿童自然发出的语言即为人类最早的语言,他们说出的是弗里几亚语。

同样的,16世纪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重复法老的实验,发现封闭环境中长大的几个苏格兰孩子张嘴说出的是地道的希伯来语。

这被视为足以证明希伯来语就是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语言的科学证据。

后来,又人们提出又提出了语言的进化论,“汪汪论”“塔塔论”“哟嚯论”“噗噗论”等,这些显示了语言起源与发展的历程。

人们至今为止还没有给语言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美国人类学家Sapir认为语言是人类的非本能的交际方式,通过有意发出声音或写出语言符号等手段,来达到传递思想、交流感情和满足欲望的目的。

而我们现在比较认可的语言定义是: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该定义较全面的反映了语言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全面地了解语言这个抽象的概念。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文字的起源也众说纷纭,普遍认为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对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文字与语言关系的理解

对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文字与语言关系的理解

对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文字与语言关系的理解
普通语言学教程记载着语言与文字的源头、发展及应用,语言和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而徐索绪《普通语言学教程》也将双方放到平等的阶梯,将两者描述缔造这一鼎新的理论体系。

语言和文字有着非常强大的力量。

文字是一种把隐含社会关系封装好,词语应用放于纸质上来表达观念和想法的方式。

它贯穿在信息的沟通中,是社会精神交流联结的有效手段,文字可以使我们传递并记录事物的变换,表达出对事物的感受和思想。

而语言作为人类客观事物的表达,可以说是生命体现出来的最复杂的样式。

在语言的背后有着一整套的秩序和规则,这一规则贯穿在文字的发展中,在文字到语言之间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文字是一种使用母语来表达想法、见解以及欲望的有效手段,所以它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徐索绪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语言与文字是不可分割的”理论。

它声明了文字与语言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书本里所论述的语言与文字相关理论,则可以说是极大地帮助促进了研究者们深入去了解语言的本质的利器。

因此,可以说,徐索绪《普通语言学教程》对当代研究领域普通语言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深化了人们对一语言与一文字之间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理解,是一部很好的教程文本,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对于各种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开阔思维,益及人类语言学的发展。

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看汉字发展的价值

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看汉字发展的价值

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看汉字发展的价值一、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关于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索绪尔曾这样说过:“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现前者。

”亚里士多德也有过类似的见解,他提出:文字是“语言符号之符号”。

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巨龄先生也认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

简单来说就是文字不能直接用于表示意义,在文字与意义之间要有语音为中介。

文字只是用于记音而不能起到表义的作用。

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

“文字从发生、发展到今天,中间经历了表形期、表意期和表音期,在三个阶段上分别被称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

”从汉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的产生与应用的情况来看,文字的产生从一开始就主要不是为了记音,而是直接用于示义或者说是记音与表义并举。

如果说,文字最初的功能只是在于记音以传义的话,而随着文字的逐步发展,文字早已经突破了记音以传义的藩篱,而增加了以形见义、以形明义的功能。

语言学博士申小龙曾指出:“认读拼音文字必须通过语音的分析才能了解意义,认读方块汉字却可以直接从图象获取意义信息。

”二、浅议汉字的形成(一)仓颉造字的传说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从蒙昧步入文明。

汉字起源的准确时间无从得知,具体形成过程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认为,是由伏羲创造的。

他发明了八卦,八卦演变成了汉字;另一种认为,由神农氏创造的。

他发明了结绳记事,而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第三种则认为,汉字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

三种说法中,前两种说法不可取。

而关于仓颉造字说,情况则比较复杂。

古籍上说,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

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二)陶符——中国汉字的起源人们普遍认为曾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引起巨大轰动的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

通常一般认为萌芽阶段的文字应该是结构简单,总数较少的。

(三)甲骨文——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产生于距今约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是中华先民在早期陶符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革和创新而逐渐形成的文字系统。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特点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特点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特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问题,是语言文字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不弄清楚,许多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一、中外学者关于文字与语言关系的讨论1.1索绪尔关于语言与文字关系的观点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首先指出了人们的“错觉”: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

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

但是书写的词和它所表现的口说的词紧密地混在一起,结果篡夺了主要的作用:人们终于把声音符号的代表看得和这符号本身一样重要或比它更加重要。

这好像人们相信,与其看他的面貌,不如看他的照片。

这种错觉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只这一点已足以表明语言是怎样离开文字而独立的。

接着,索绪尔分析了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但是文字何以有这种威望呢?(1)首先,词的书写形象使人突出地感到它是永恒的和稳固的,比语音更适宜于经久地构成语言的统一性。

书写的纽带尽管是表面的,而且造成了一种完全虚假的统一性,但是比起自然的唯一真正的纽带,即声音的纽带来,更易于为人所掌握。

(2)在大多数人的脑子,视觉形象比音响形象更为明晰和持久,因此他们更重视前者。

结果,书写形象就专横起来,贬低了语音的价值。

(3)文学语言更增强了文字所不应该有的重要性。

它有自己的字典,自己的语法。

人们在学校里是按照书本和通过书本来进行教学。

语言显然要受法规的支配,而这法规本身就是一种要人严格遵守的成文的规则:正字法。

因此,文字就成了头等重要的。

到头来,人们终于忘记了一个人学习说话是在书写之前的,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被颠倒过来了。

(4)最后,当语言和正字法发生龌龊的时候,除语言学家以外,任何人都很难解决争端。

但是语言学家对这一点没有发言权,结果差不多总是书写形式占了上风,因为由它提出的任何办法都比较容易解决。

于是文字就从这位元首那里僭夺了它无权取得的重要地位。

索绪尔进而从拼音文字“写法和发音发生龌龊的后果”分析原因:这一切的明显后果是:文字遮掩住了语言的面貌,文字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件假装……另一个结果是:文字越是不表示它所应该表示的语言,人们把它当作基础的倾向就越是增强;语法学家老是要大家注意书写的形式。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摘要:语言和文字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字的发展传承了语言和民族文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离不开语言与文字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来探求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字起源发展关系引言语言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最具魅力的工具,也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要想理清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我们先要弄清何为语言,语言又是如何发展的。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有人说:“语言的起源就是人类的起源”,他们举出以下两个事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录埃及法老做的一个实验,法老让人将两个新生儿放在与世隔绝的小屋中喂养,没有任何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儿童自然发出的语言即为人类最早的语言,他们说出的是弗里几亚语。

同样的,16世纪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重复法老的实验,发现封闭环境中长大的几个苏格兰孩子张嘴说出的是地道的希伯来语。

这被视为足以证明希伯来语就是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语言的科学证据。

后来,又人们提出又提出了语言的进化论,“汪汪论”“塔塔论”“哟嚯论”“噗噗论”等,这些显示了语言起源与发展的历程。

人们至今为止还没有给语言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美国人类学家Sapir认为语言是人类的非本能的交际方式,通过有意发出声音或写出语言符号等手段,来达到传递思想、交流感情和满足欲望的目的。

而我们现在比较认可的语言定义是: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该定义较全面的反映了语言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全面地了解语言这个抽象的概念。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文字的起源也众说纷纭,普遍认为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 萧山电大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 萧山电大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一文字的作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

文字的出现比语言的出现要晚得多。

世界上现有的文字不过几千年的历史,但语言的出现相当早。

语言是通过口、耳交际的,本质上是通过声音来实现交际过程。

因为声音是一发即逝的,所以人们说话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所谓空间限制,是说交际的双方距离太远就听不见;所谓时间的限制,是指过去说的话现在听不见。

为了克服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发明了文字,使语言除了说和听的形式以外,又增加了一种写和看的形式。

文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这样一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

2,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的记录人类的文化。

我们主要谈谈历史流传和创新知识这两方面的问题。

在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传说和史诗来传诵的,那时每一个文化群体或部落都有一些专门唱史诗和传说的人。

如果会唱史诗的人都去世了,历史的记录也就中断了。

如果某一民族的语言不再使用了,这个民族的民族史也因此消失了。

同样,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各种文化知识、生产经验只是靠父子或师徒间的口耳相传,一旦有天灾人祸,这些曾已创新的知识和经验就会消失。

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人类的历史得以长久流传,人类的创新知识和经验得以积累增加。

如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

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种文化如果没有文字,就如一个人不识字。

识字的人和文盲在智力和能力上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一般把有文字的社会称为文明社会,把没有文字的社会称为原始社会。

因为文明社会的人群和原始社会的人群在思维上的区别也相当大。

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一发即逝的声音表象思维,而且可以通过文字思维。

文字使思维有了形体表象,可以在时空中留住,反复多次地琢磨。

设想不用文字符号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多么困难。

浅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浅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浅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邓旺林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文字是什么?它与语言是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语言学界则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不少语言学家认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本身并不属于语言系统。

有“现代语言学之父”之称的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其代表性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就曾这样说过:“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现前者。

”亚里士多德提出:文字是“语言符号之符号”。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巨龄先生也认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①。

按照“符号之符号”、“工具的工具”的说法,则文字不能直接代表事物,在文字与事物之间必须有语言作为中介。

换言之就是文字不能直接用于表示意义,在文字与意义之间要有语音为中介。

也就是说,文字只是用于记音而不能起到表义的作用。

有人就明确提出:“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

”②“它必须能读,通过读音确定自己所表示的是语言里的哪个词,这样才谈得到字义的问题。

”③“符号之符号”、“工具的工具”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文字是“语言符号之符号”的说法相对说来比较适合于拼音文字,大致上反映了拼音文字的实际,却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像汉字这种所谓表意文字的实际。

拼音文字的形与义之间必须有语音为中介,其形、音、义关系大致为“形—→音—→义”。

而表意文字的形与义之间并非必须有语音为中介。

其形、音、义的关系大致如下图所示:形↙↘音—→义像汉字这种以表意为主的文字其音义的联系往往不如形义的联系紧密。

尤其是其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曾说:“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就象形、指事、会意字而言,造字者往往不是考虑以形记音而是更多的考虑以形传义,用字者也往往不是由形取音而是因形见义、“望文生义”。

语言与文字关系

语言与文字关系

语言与文字关系语言是人们用来直接表意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假定符号。

它的假定性就意味着可以随时代的发展,逐渐从象形、拼音、改进为有一定数位,音、义双表的符号。

在文字发展到“单纯表音文字”已经落后的形势下,我们仍然为研究初级“表意汉字”而浪费时间与精力,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

文字:“文”就是指一切错综复杂的事物,在人的思维里所形成的纹理。

“字”就是通过线条共同组成的符号。

“文字”就是如何把表达人的思维语言,用书面的形式记载下来的一种学科。

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如此。

但是,也有少数人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甚至有人认为主要表意的是汉字。

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在于长期使用表意文字所致。

事实上文盲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表音细密的程度远不如辨汉字的人逊色。

必须识字的年代将沦为历史。

今后只要心智68个符号,就可以拼法人类所有语言。

包含同音多义的华语。

面向信息科技飞跃发展的21世纪,将是人类语文工具统一应用的年代。

因此,摆在人们面前的只能有一种选择:一种就是:观赏艺术汉字不改为,退出先人还给人类惟一最提炼的“华语”。

另一种:是应用全能的“音位字母”与华语同步走向世界。

人类对第二语文的应用领域,就是信息工具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是文明建设的高速公路,就是研发全人类智慧,提升文化素质的决定因素。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古代的爆竹比不上现代的火箭,过去拥有的千里驹,不如当今的宇宙飞船,爬行当然不及飞行。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

换回几千年跳跃轻巧的文化载体,进行曲、直两个万能翅膀,冲入无际的宇宙吧!文字符号的改革事业就是:人类的仍须、时代的仍须、社会的仍须、我们的仍须、自己的仍须。

人人都仍须:它更须要人人。

文字与的联系与表达

文字与的联系与表达

文字与的联系与表达文字与语言的联系与表达文字和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表达。

通过文字和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愿,进行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字与语言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表达中的作用。

一、文字与语言的联系文字是语言的可视形式,它是人们运用符号表达意思的工具。

文字通过特定的符号和符号组合来表示语言中的音节、词语和句子等结构元素。

它们通过约定俗成的规则和符号体系,使人们能够理解、记忆和传递信息。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方式,它是一套符号和规则的系统,用于表达概念、思想和情感。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

口头语言通过口头表达实现人际交流,而书面语言则通过文字体现。

文字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文字是通过语言产生的,它是语言的抽象和固定表达形式。

同时,语言也需要文字的支持来进行记录、传播和保存。

文字和语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地发展。

二、文字与语言的表达作用1. 信息传递与沟通文字和语言是人们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重要工具。

通过文字和语言,人们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知识,使得信息可以准确地传递给他人。

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作用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地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思维表达与思考文字和语言是人们思维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通过文字和语言,人们可以将内心的思想、感情和知识进行外化和共享。

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作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促进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

3. 文化传承与记录文字和语言是文化传承和记录的重要方式。

通过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人们可以将文化的经验、智慧和价值观念进行记录和传承。

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作用使得文化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和延续,保护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三、文字与语言的表达技巧1. 清晰明了文字和语言的表达应该尽可能地清晰明了,避免含糊不清或混淆的表达方式。

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和词语,结构层次清晰,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

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和义。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是能指,所指是语言的义。

而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文字中的形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是所指。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关于“了”的问题园子里的苹果熟了. *园子里的苹果生了. 他孙子的个子高了. *他孙子的个子矮了. 问题: “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 答案: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实现过程”可,以加“了”. 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等等。

然而对甚么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可见系统不是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以某种关系而构成的整体。

系统是以整体为前提的,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事物都离不开与自己周围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否则它就成为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东西。

乌杰在《马列主义的系统思想》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系统,有以下原因:其一,自然界中的所有对象客体都具有着化学组成和物理属性的同一性;其二,整个世界中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和社会的等等不同的现象领域,都是一定的结构系统,具有着普遍的结构相似性;其三,客观世界中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物体、太阳系、银河系以至遥远的河外星界的有序排列,显示了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层次性;其四,整个世界都是在不同的具体运动形式以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生动而又鲜明地表现出来的。

怎样认识语言符号任意性特点?怎样理解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比方说人”,汉语说r <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 ,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英语的bye-bye (再见)与汉语的拜拜、排排等的语音相似。

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

语音发展变化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由语言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现质的突变。

即使人为地想让它发生突变,也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文字可以进行改革,而语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势利导逐渐使其规范的原因。

什么是义素?义素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如何第一,确定对比分析的义位。

什么样的义位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限制的。

如“电灯” 和“英明”,“天”和“跑”等就不可以进行义素的对比分析,因为毫无联系的义位之间缺乏可比性。

应该说属于同一语义场之内的义位因为义位之间的某种联系性具备义素分析的基本条件。

也可以说语义场是义素分析的依据。

无论何种类型的语义场如类属义场、关系义场、顺序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等都为义素分析提供可供对比的义位。

确定义位,这是义素分析的第一步。

第二,寻找义位之间的共性特征和区别性特征。

确定了对比分析的义位之后,就要将该组义位进行对比,首先找出互有联系的共性义素,然后找出互有差异的区别性义素。

这是义素分析的关键性的一步。

第三,将寻找出的各种义素用结构式描述出来。

可以是文字性的描述,也可以是符号式的标记。

义素分析法将义位的内容加以分解、形式化,使语义分析在摆脱传统释义法某种随意性的同时,增加一定的科学性,而且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实体化、形式化的依据,这些都是义素分析法的价值表现。

但是,该种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一方面,在分析的过程中仍然难以避免某种主观性,如义素的选择在数量和构成方面可能会出现因人而异、因分析目的而异的情形;另一方面,义素分析法目前还停留于几种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的分析中,还无法普及到所有类型词的分析,这是义素分析法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词义的民族性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现实之中,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始终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

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往往在其语言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表达、传承和沉淀,往往在其它民族语言中形成“空白”,形成概念、语义、词汇等方面的空缺。

语言中有一些表示某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现象、概念的词语,这些事物、现象、概念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因而这些词语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是不具备的,即呈现出一种空缺状态,这一类的词语最具民族文化特色,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譬如:一些表示我国古代器物、典章、称谓的词语“鼎”、“八仙桌”轿“子”、“科举”、“贵妃”等;一些政治性色彩浓厚的词语“三个代表”、“一国两制”等,这样的词语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即使把它们翻译到英语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注释说明也很难被人们所理解孤立语的主要特点孤立语最突出的特点是缺少屈折语那样的形态变化,由此延伸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词序严格,词序不同,语法关系不同,意义也不一样;第二,虚词十分重要,同样的结构,有没有虚词,意义差别很大;第三,复合词多,派生词少。

汉语就是孤立语的典型代表,由于没有词形变化作为标志,词序和虚词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雷锋学习”是主谓结构,“学习雷锋”就成了述宾结构;“他们工作”是陈述句,“他们工作吗 '就成了疑问句;汉语词汇中,合成词要占绝大多数,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只有很少一部分。

文字和语言有怎样的关系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有什么不同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在于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

意音文字记录的语言中的语素,而拼音文字记录的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或音节。

如俄文,属于拼音文字,由于它记录的是俄语中的音素(音位),因此只要学会了33 个字母的发音以及读音规则,就可以拼读每一个单词,甚而至于朗读出所有的文章。

而意音文字在记录语言中的声音的同时还记录它的意义,往往用一个字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

从文字的本身看不出它的读音,因为表音的部分不是音素化的,它经常和一个音节相联系,并且表示一个音节的成分也不是固定的。

如汉字中表示“ qi 这”样的读音的声旁有:其(期旗麒祺棋骐萁)、妻(凄萋)、戚(槭嘁)、齐(脐荠)、奇(骑琦崎绮)、气(汽)、耆(鳍)等。

由于意音文字记录的是语言中语素或词,因此意音文字有助于区分同音语素和同音词。

拼音文字的音素之间往往有比较复杂的组合规则,音节的类别很多,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同音语素或词。

非常男女、非常可乐、非常玫瑰、非常时期、非常会议”之类的组合反映了语言与社会发展的什么关系现在我们经常看见“非常男女、非常可乐、非常玫瑰、非常时期、非常会议”之类的组合,有人说“非常”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这些组合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一种临时活用,但实际上这种组合方式已经非常普遍了,逐渐被人接受,我们就得承认这种现实现象,不能简单地说这是活用,临时组合了。

其实这里的“非常”,已经不是副词而是区别词了,可以说是副词“非常”在现实应用中的一种功能上的转化新生,因此“非常”可以看作是个兼类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发展变化的具体反映,是社会运用的结果。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所谓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不是消灭现存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通过语言中新的要素逐渐积累和旧的要素逐渐死亡来实现的,因此语言不会发生突变、巨变。

语言发展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

与人们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没有老是花样翻新的必要,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这样才能与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

这种稳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式,哪怕是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语言也不会马上产生巨变,就拿同社会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词汇来说,它也并不因为社会政权的更替,一下子就发生巨大的变化,语言中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等都是逐渐实现的,语言中的新词不是一下子就产生,旧词也不是一夜之间就消失掉了的。

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更替,并没有立即引起语言的更换。

再如捷克和斯洛伐克,曾经是一个国家,但后来分裂为两个国家,语言也随之分裂,一个说捷克语,一个说斯洛伐克语。

这里似乎发生了巨变,但其实这只是名分上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语言的实质,真正的变化还是在以后逐渐发生的。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一种语言各个要素的发展或整个语言全局发展具有不一致性,不是齐头并进的,而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