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嘿,你问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这可有点意思呢。
语言和文字啊,那可是一对好伙伴。
语言呢,就像是我们嘴里说出来的话,随时随地都能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文字呢,就像是把这些话写下来,能保存下来,让别人在不同的时候都能看到。
语言是先出现的哦,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会说话了,用声音来交流。
后来呢,才慢慢有了文字。
文字就像是给语言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让它变得更正式、更规范。
有了文字,语言就能传播得更远啦。
比如说,你在一个地方说的话,别人可能听不到。
但是你把它写下来,就可以送到很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看到。
文字还能让语言更准确呢,有时候我们说话可能会不太清楚,但是写下来就可以好好斟酌一下,用更准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且啊,文字还能让语言变得更丰富。
我们可以用文字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诗歌、小说,让语言变得更加多彩。
就像你有了很多漂亮的画笔,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画。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了一本很古老的书。
那里面的文字虽然和我们现在的不太一样,但是我还是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文字真的很神奇,它能让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和古人交流。
总之呢,语言和文字就像是一对好朋友,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了灵魂;没有文字,语言就像一阵风,吹过就没了。
咋样,明白了不?。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说课讲解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
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和义。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是能指,所指是语言的义。
而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文字中的形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是所指。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关于了”的问题园子里的苹果熟了. *园子里的苹果生了.他孙子的个子高了. *他孙子的个子矮了.问题: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答案: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实现过程”可以加了” .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等等。
然而对甚么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可见系统不是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以某种关系而构成的整体。
简述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简述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下是文字和语言之间关系的几个方面:
1. 符号系统: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用来代表语言中的语音和意义。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而文字则是语言的可见形式。
文字通过符号的组合和排列来表示语言中的单词、词组和句子。
2. 书面表达:文字是一种书面表达方式,通过书写文字可以把语言的思想、知识和信息记录下来,使它们能够传承和共享。
语言可以通过口头表达来传递信息,但文字可以保存和传播信息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广。
3. 文化传承: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保存和传承知识、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信息。
文字记录了人类的思想、智慧和创意,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4. 启发思维:文字可以激发和引导语言思维的发展。
通过学习阅读和写作文字,可以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语言可以通过口头交流来进行思维的表达,而文字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和精确地思考。
总之,文字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文字是语言的可见形式,它使语言能够被记录、传承和共享。
而语言则是文字的基础,文字通过符号和组合来表达语言中的声音和意义。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docx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
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和义。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是能指,所指是语言的义。
而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文字中的形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是所指。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关于“了”的问题园子里的苹果熟了. *园子里的苹果生了. 他孙子的个子高了. *他孙子的个子矮了. 问题: “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 答案: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实现过程”可,以加“了”. 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等等。
然而对甚么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可见系统不是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以某种关系而构成的整体。
浅浅地教,让“言”与“文”有机融合
浅浅地教,让“言”与“文”有机融合在中国文化传统里,语言和文字是不可分割的。
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通过语言和文字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
在现代社会,语言和文字的交流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更新,但是他们的重要性却从未减弱。
因此,我们有必要让“言”和“文”有机融合,提高语言和文字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首先,要让“言”和“文”有机融合,我们要学会用一个简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语言的表达能力直接关系着文字的表达能力。
只有输入质量高、规范化的语言才能让自己在文字表达的时候可以更为清晰、更为准确、更为生动,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认同自己的观点。
所以,要通过不断学习、修炼自己的语言能力,让语言更加有说服力,从而更好地为文字表达服务。
其次,要让“言”和“文”有机融合,我们更要注意文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语言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字必须遵循规范化和准确性的要求。
对于形式文案来说,正确的用字和标点符号可以使文章质量显著提高。
对于散文来说,表达的用语应该符合文学语言的要求,清晰准确。
此外,还需培养自己的读书习惯。
在学习不同领域知识的时候,打开书本是最常用得到的方式。
而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了解知识,还能学习到更为具体的语言知识,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内涵。
阅读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让我们掌握更多的文字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要让“言”和“文”有机融合,我们需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注意文字规范性和准确性、培养阅读习惯。
语言和文字的互相呼应,是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言”和“文”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正确处理好“语”与“文”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文字”轻“语言”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教育教学的问题。
语文中的“语”是指语言,“语言”是指“口语”;“文”是指文字,“文字”是指“书面语”。
语文教学”实际就是口头语言和文字训练的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做到语言和文字并举。
吕叔湘先生认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文字”、“语言”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重“文”轻“语”倾向,真正做到“语”“文”并重,努力使学生既能“出口成章”又能“下笔成文”,无疑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这一点确实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共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形式多样的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只能亲身参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语言交际的能力。
1、整体概读。
根据《新课程标准》从整体入手、部分理解,再回归整体的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首先把课文读准、读通,将单个排列静止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为语言信息。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读准确、读清楚、读得字字响亮、字字落实,做到不误一个字、不少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倒一个字、不重复一个字,句段分明,停顿恰当。
教师可以设计将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扫清文章的字词读音的障碍。
如生字读音、多音字、平翘舌音等,达到读通顺;边读边想,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有个总的印象。
这一设计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说了几个人以及你觉得他们怎样的一个人等等。
2、设疑自读。
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大脑,在自己的理解、分析、认识一个个问题中培养起来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敢放手,相信学生,教给学生方法后,让学生自己来进行圈点批划,进行阅读体验,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训练。
在这一步的教学中,由学生带着阅读提示边读边思考比划,并找出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查资料等自学方法解决,把自己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解决。
文字与的联系与表达
文字与的联系与表达文字与语言的联系与表达文字和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表达。
通过文字和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愿,进行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字与语言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表达中的作用。
一、文字与语言的联系文字是语言的可视形式,它是人们运用符号表达意思的工具。
文字通过特定的符号和符号组合来表示语言中的音节、词语和句子等结构元素。
它们通过约定俗成的规则和符号体系,使人们能够理解、记忆和传递信息。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方式,它是一套符号和规则的系统,用于表达概念、思想和情感。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
口头语言通过口头表达实现人际交流,而书面语言则通过文字体现。
文字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文字是通过语言产生的,它是语言的抽象和固定表达形式。
同时,语言也需要文字的支持来进行记录、传播和保存。
文字和语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地发展。
二、文字与语言的表达作用1. 信息传递与沟通文字和语言是人们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重要工具。
通过文字和语言,人们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知识,使得信息可以准确地传递给他人。
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作用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地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思维表达与思考文字和语言是人们思维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通过文字和语言,人们可以将内心的思想、感情和知识进行外化和共享。
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作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促进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
3. 文化传承与记录文字和语言是文化传承和记录的重要方式。
通过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人们可以将文化的经验、智慧和价值观念进行记录和传承。
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作用使得文化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和延续,保护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三、文字与语言的表达技巧1. 清晰明了文字和语言的表达应该尽可能地清晰明了,避免含糊不清或混淆的表达方式。
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和词语,结构层次清晰,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信息。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每一种文字都必须适应自己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
(2)文字和语言毕竟不是一回事情,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语言没有阶级性,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也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没有阶级性。
(4)文字和语言产生的关系看:①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②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③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对语言和文化的几点思考
对语言和文化的几点思考
1、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该民族的文化的基础和体现,语言是它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语言是十分承载文化的,每一种语言都透露着该民族的文化特色。
2、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而且互相影响和制约着彼此。
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文化,就必须先了解其所讲的语言;而要理解语言,又必须知道其所传达的文化背景。
3、不同的语言不仅传达不同的文化信息,而且也决定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多元民族社会中,语言应当成为大家共同的桥梁,以此来促进文化思想的沟通和交流。
浅析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文字克服了语言在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局限性。
文字通过记录“音”(能指)或者记录“义”(所指),来记录语言。
语言和文字的不一致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有其各自的变化形式。
语言和文字按着各自的特点演变的同时,又有着一致性。
语义将语音(语言的物质外壳)和字形(文字的物质外壳)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联系起来。
标签:语言文字语音语义一、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争论较多的问题。
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解释篇》中曾写道:“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描述为:“文字表现语言。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的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
”布龙菲尔德认为:“在语言学家看来,除去某些细微的枝节以外,文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设计,就好像利用录音机一样,借以保存了过去言语的某些特点供我们观察。
”雅克布森则认为:“文字作为一种代码形式,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记录形式或外在设计,它是全部交流活动的‘意义’的一种必要的构成,说出来的信息和写出来的信息会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种不同的意义事实上赋予代码形式本身(口语的或书写的)以‘生命’。
当我们面对文字的时候,我们不是简单地面对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包装,而是一个有意义的自主的符号系统。
”我国清代学者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也有过论述:“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义与声之迹也。
”这里实际上指出了文字的产生及其优于口语的地方:文字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是人们进行口头交际的主要工具。
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如果仅凭口耳相传,语言在交际的时间和空间上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它可以把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性,弥补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不足。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特点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特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问题,是语言文字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不弄清楚,许多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一、中外学者关于文字与语言关系的讨论1.1索绪尔关于语言与文字关系的观点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首先指出了人们的“错觉”: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
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
但是书写的词和它所表现的口说的词紧密地混在一起,结果篡夺了主要的作用:人们终于把声音符号的代表看得和这符号本身一样重要或比它更加重要。
这好像人们相信,与其看他的面貌,不如看他的照片。
这种错觉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只这一点已足以表明语言是怎样离开文字而独立的。
接着,索绪尔分析了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但是文字何以有这种威望呢?(1)首先,词的书写形象使人突出地感到它是永恒的和稳固的,比语音更适宜于经久地构成语言的统一性。
书写的纽带尽管是表面的,而且造成了一种完全虚假的统一性,但是比起自然的唯一真正的纽带,即声音的纽带来,更易于为人所掌握。
(2)在大多数人的脑子,视觉形象比音响形象更为明晰和持久,因此他们更重视前者。
结果,书写形象就专横起来,贬低了语音的价值。
(3)文学语言更增强了文字所不应该有的重要性。
它有自己的字典,自己的语法。
人们在学校里是按照书本和通过书本来进行教学。
语言显然要受法规的支配,而这法规本身就是一种要人严格遵守的成文的规则:正字法。
因此,文字就成了头等重要的。
到头来,人们终于忘记了一个人学习说话是在书写之前的,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被颠倒过来了。
(4)最后,当语言和正字法发生龌龊的时候,除语言学家以外,任何人都很难解决争端。
但是语言学家对这一点没有发言权,结果差不多总是书写形式占了上风,因为由它提出的任何办法都比较容易解决。
于是文字就从这位元首那里僭夺了它无权取得的重要地位。
索绪尔进而从拼音文字“写法和发音发生龌龊的后果”分析原因:这一切的明显后果是:文字遮掩住了语言的面貌,文字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件假装……另一个结果是:文字越是不表示它所应该表示的语言,人们把它当作基础的倾向就越是增强;语法学家老是要大家注意书写的形式。
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三点思考
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三点思考福建陈宝铝(特级教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2011年版课标中,凡“语言文字的运用”(或“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运用”“语文综合运用”)出现15次之多,频率之高,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重要性。
对于课标“语言文字运用”的诠释、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有人认为课标这样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注重“表达”,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
也有人提出要从“表达本位”的角度来认识新课标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提法……正确领会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定位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以为,特别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一、“运用”不等于“写作”什么是“运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其近义词应是“使用”或“用”。
至于“运用”的外延,新课标在“前言”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可见,“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
第一,从“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这个界定可以看出,“运用”所指的范畴绝非仅是书面表达!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课标这种提法是为了强调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更不能以此为理由,认定写作是语文的终极目标。
从社会交际作用看,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在工作生活中,“听说读”的行为要比“写”的行为来的多。
而“听说读写”之间又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读是吸收,写是表达,读为写之基础,写又对读产生促进作用。
从写可以看出读的能力,但不能以写来代替读。
所以,我们更要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的实践中,落实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以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一,文字就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就是第一性的,文字就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就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就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与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就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与日语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就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
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与义。
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就是能指,所指就是语言的义。
而文字就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文字中的形就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与义就是所指。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就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就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关于“了”的问题园子里的苹果熟了、*园子里的苹果生了、她孙子的个子高了、*她孙子的个子矮了、问题: “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答案: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实现过程”,可以加“了”、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等等。
然而对甚么就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就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瞧法。
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重谈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问题
重谈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问题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问题是曾经困扰、迷惑过许多人(包括语言学家)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
经过前人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时至今日,学界已经对这个问题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文字不等于语言”,“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这是文字学的基本原理。
”(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77页)但是,如今仍有许多人还没有弄明白二者真正的关系,以至于还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
他们混淆语言和文字,把语言问题当作文字问题;把文字问题当作语言问题。
梁永国先生的《现代汉字体系的科学性、简易性》(《现代语文》2005年第8期)这篇文章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一梁文说“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能掌握3500个汉字,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表达与交流应该是够用的。
”梁先生犯了以字代词的错误。
我们知道古代汉语词汇绝大多数为单音节词,而一个汉字则对应一个音节,所以古汉语中一个汉字与一个词基本是吻合的。
这也造成了许多人习惯性地将单个汉字当作词来认识的错误。
但是现代汉语复音词大量增加,一个词有很多音节是很正常的,用两个以上的汉字来表示也是很普遍的。
所以,即使掌握了3500个汉字,并不等于就掌握了由这些单字构成的成千上万个词,更不等于掌握了由这些词所构成的语言。
另外,认为掌握文字就等于掌握语言,不仅混淆了文字和语言的界限,而且将本末也倒置了。
语言和文字谁是根本?当然是语言。
语言是文字产生的根本动力。
没有语言,文字将永远停留在图画的水平上。
人类的语言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的历史,而文字的历史最长也不过几千年。
儿童最先学会的就是说话而后才去学习文字。
文盲可以不识字,但绝不意味着也不会说话。
凡此种种都说明一个问题,即文字与语言绝不是一回事,掌握了文字并不意味着掌握了语言。
二梁文中还认为“从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角度看,所谓汉字拼音化问题,实际上就是汉语是否适宜用拼音文字记录的问题”。
并论证说“从汉语的特点(即音节数量少,有声调)来看,用拼音文字记录是不现实的”。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摘要:语言和文字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字的发展传承了语言和民族文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离不开语言与文字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来探求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字起源发展关系引言语言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最具魅力的工具,也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要想理清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我们先要弄清何为语言,语言又是如何发展的。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有人说:“语言的起源就是人类的起源”,他们举出以下两个事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录埃及法老做的一个实验,法老让人将两个新生儿放在与世隔绝的小屋中喂养,没有任何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儿童自然发出的语言即为人类最早的语言,他们说出的是弗里几亚语。
同样的,16世纪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重复法老的实验,发现封闭环境中长大的几个苏格兰孩子张嘴说出的是地道的希伯来语。
这被视为足以证明希伯来语就是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语言的科学证据。
后来,又人们提出又提出了语言的进化论,“汪汪论”“塔塔论”“哟嚯论”“噗噗论”等,这些显示了语言起源与发展的历程。
人们至今为止还没有给语言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美国人类学家Sapir认为语言是人类的非本能的交际方式,通过有意发出声音或写出语言符号等手段,来达到传递思想、交流感情和满足欲望的目的。
而我们现在比较认可的语言定义是: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该定义较全面的反映了语言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全面地了解语言这个抽象的概念。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文字的起源也众说纷纭,普遍认为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 萧山电大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一文字的作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
文字的出现比语言的出现要晚得多。
世界上现有的文字不过几千年的历史,但语言的出现相当早。
语言是通过口、耳交际的,本质上是通过声音来实现交际过程。
因为声音是一发即逝的,所以人们说话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所谓空间限制,是说交际的双方距离太远就听不见;所谓时间的限制,是指过去说的话现在听不见。
为了克服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发明了文字,使语言除了说和听的形式以外,又增加了一种写和看的形式。
文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这样一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
2,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的记录人类的文化。
我们主要谈谈历史流传和创新知识这两方面的问题。
在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传说和史诗来传诵的,那时每一个文化群体或部落都有一些专门唱史诗和传说的人。
如果会唱史诗的人都去世了,历史的记录也就中断了。
如果某一民族的语言不再使用了,这个民族的民族史也因此消失了。
同样,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各种文化知识、生产经验只是靠父子或师徒间的口耳相传,一旦有天灾人祸,这些曾已创新的知识和经验就会消失。
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人类的历史得以长久流传,人类的创新知识和经验得以积累增加。
如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
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种文化如果没有文字,就如一个人不识字。
识字的人和文盲在智力和能力上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一般把有文字的社会称为文明社会,把没有文字的社会称为原始社会。
因为文明社会的人群和原始社会的人群在思维上的区别也相当大。
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一发即逝的声音表象思维,而且可以通过文字思维。
文字使思维有了形体表象,可以在时空中留住,反复多次地琢磨。
设想不用文字符号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多么困难。
对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文字与语言关系的理解
对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文字与语言关系的理解
普通语言学教程记载着语言与文字的源头、发展及应用,语言和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而徐索绪《普通语言学教程》也将双方放到平等的阶梯,将两者描述缔造这一鼎新的理论体系。
语言和文字有着非常强大的力量。
文字是一种把隐含社会关系封装好,词语应用放于纸质上来表达观念和想法的方式。
它贯穿在信息的沟通中,是社会精神交流联结的有效手段,文字可以使我们传递并记录事物的变换,表达出对事物的感受和思想。
而语言作为人类客观事物的表达,可以说是生命体现出来的最复杂的样式。
在语言的背后有着一整套的秩序和规则,这一规则贯穿在文字的发展中,在文字到语言之间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文字是一种使用母语来表达想法、见解以及欲望的有效手段,所以它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徐索绪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语言与文字是不可分割的”理论。
它声明了文字与语言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书本里所论述的语言与文字相关理论,则可以说是极大地帮助促进了研究者们深入去了解语言的本质的利器。
因此,可以说,徐索绪《普通语言学教程》对当代研究领域普通语言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深化了人们对一语言与一文字之间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理解,是一部很好的教程文本,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对于各种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开阔思维,益及人类语言学的发展。
汉字是汉语之魂_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再思考
汉字是汉语之魂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再思考潘文国(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摘 要:本文在汉语汉字事实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语言文字理论的新进展,对一个世纪来中国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些流行观点提出了挑战,主要有四个问题:(1)汉字是符号的符号吗?(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吗?(3)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吗?(4)口语是书面语的记录吗?作者认为,普通语言学关于文字与语言关系的理论不适用于汉语和汉字,普通语言学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书面语和口语关系的理论本身也有瑕疵。
从汉语事实出发,可以认为:汉字和书面语在汉语学习和研究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堪称为汉语之魂。
关键词:汉字;汉语;文字;语言;口语;书面语汉字是汉语之魂!!这个命题有点跟现行语言学理论唱对台戏。
有人马上会质问: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你懂不懂?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文字是符号的符号!,这是现代语言学的常识、语言学ABC的第一课。
符号的符号!能够成为符号!的灵魂吗?如果捧着一本现行语言学教材,对这样的质问我们当然没法回答。
但如果有人从另一个方向来提问题:假如没有汉字,假如中国这块土地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汉字,汉语还成为汉语吗?或者至少,汉语还能成为我们所知道的汉语吗?我们怎么回答呢?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可以设想古代遗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献突然全用拼音文字去拼写了,我们还能读得懂吗?可以想象人们初次相识,再也不会问贵姓zhang,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了,我们再也不会有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诗词歌赋、骈文对联、灯谜酒令,乃至摩崖石刻、楼堂匾额了,所有建立在汉字一音多形基础上的汉语谐音文化!也将全部崩塌,汉语自古至今、滋养了千百代儿童的文字游戏(因为汉语实在很少有不涉及文字的语言游戏!)也将不复存在了,汉语的修辞格的相当一部分(诸如拆字、回文,飞白、歇后,双关、顶真等等)也将变得毫无意义了。
总之,一部中国文化史恐怕全部得重新写过。
当然,这还是就其小而言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
作者:谢心悦
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7期
摘要:语言是作为一种“音”示“义”的听觉系统,是人们凭借对文字的理解进行口头的交际的工具。
文字是一种以“形”示“义”的符号,是人们进行书面交际的工具。
随着时代建设的不断发展,文字与语言也是相互磨合着前进,既存在着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本文针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的思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语言;文字;关系;思考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假定的符号,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记录形式逐渐从象形、拼音改进到有一定的数位,音、义双标的符号等来记录。
语言作为人们用来表达意思的工具,如何将表述出来的思维语言以一种形式以书面的形式来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文字依据语言所发出的信号传达成书面的呈现出来。
而文字中“文”作为人们思维所构成的纹理,而“字”是通过线条而组合而成的符号。
一、语言与文字的区别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偏激的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作为第二性,文字从属于语言,语言支配着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表象,记录语言的方式也是有些偏激的。
但从语言和文字产生的顺序而言,到底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文字,但从语言和文字的现象来看,没有了语言,并不是没有了文字,但也并不是语言对文字有着直接的决定权,但文字也不是作为语言的音译存在而存在的。
文字可以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化发展所产生的载体,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主要是以形状来示义。
文字与语言都是表义的,在创建的象形文字的时代,文字与语言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某种字面上的意思与语言表述是同一个语音。
人先学习语言,然后通过语言的中介声音传播来识得文字,不仅学到了读音,顺便也懂得了文字的意思。
文字的出现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但却不能理解为文字创造了语言,一般情况下,语言和文字都是传达义的,语言是通过声音来传播,文字却是利用形状对义进行表述。
总之,语言与文字是在不同区域的情况下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并列存在。
语言是使用耳听进行交际的方式,而文字是视觉的,通过不同的表述方式来展现的,语言侧重的是听说方面,而文字主要侧重读写能力。
语言是耳听口述的,而文字偏书面化,以形式展现方式来体现文字,课件文字并不能代替语言而存在,而是另一种意义的表达方式。
二、语言和文字的联系
历史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当语言自群体部落衍生出来,文字的发展也更加的完善。
当语言发展到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状态的时候,针对文字形式上的发展来看,文字也充当着一个桥梁的架构,文字把语言转变成可以表述的字符串,这给人类的漫长发展中,提供了基础性帮助。
为人们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语言和文字通过“音”的中介作用实现相互转化的过程,而文字的本质特征是“字形”,语言的本质特征是语音,通过一个个字形来进行读音,把书面的文字意思转变成口头的语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朗读、播音等,用一个个的字形来记录口语中的音所表达的意义,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讲话记录、学习笔记等,达到从语言到文字之间轻松的转换。
语言和文字之间是相互促进并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语言与文字的发展为后来的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传承性,语言的发展是为了交流,文字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和延续语言,这种语言与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神奇的,无论是语言的口头表述还是文字的书面表达,都为对方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帮助作用。
文字和语言相当于一种表现形式的载体,对语言的进化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书面语言的发展,可以规范提升口头语言的发音标准,丰富其表达方式,最终提升语言口头表达技巧。
而口头语言的发展,也使词汇的储备量以及书面语言的表述更加简洁易懂,理解更为方便。
而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字,都应该建立在识字的基础上,只有识字才能有效的开展口头语言的发展进步,识字可以把不会读写的变成读写的,把不能听说的能正常交流,这也是文字与语言的魅力所在。
三、语言与文字的关系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美的存在。
语言作为一种可听的信息符号,在传达所对应的文字的时候,如何正确的解读是一个问题;而文字作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的平面符号,能否正确的表述口头传达者的本意,也是技术活。
这里就体现了语言与文字之间处理的匹配度的问题了。
可以理解为若是语言与文字匹配顺畅,那么在学习上也简单易懂,普及讲解的过程也会有所缩短,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也相对较少。
汉语主要是以单音词来进行体现的,而汉语也在词语的应用上又有无限的可能性。
由于同音的太多,势必要创立一些双音词和多音词的元素,而且只要识字都可以根据汉字的语法规则和单词之间的关系创建双音或者多音词,不用注释也能够被别人所理解,最主要的原因是进行交流过程中的环境语言的使用和上下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有效区分的,若汉字没事作为一种传达的工具,单独转变成书面交流,肯定会造成大量的词不达意的情况,导致交流障碍。
在实际的应用中文字与匹配的语言也是无限的扩大化,每一种语言要达到与文字的合理匹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进行不断的摸索改进来实现的。
语言与文字的匹配磨合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现代汉字应用中出现失误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声调的处理,无法用电脑来同步处理,由于这一步的处理工作存在难度,对外的吸纳性较差,不利于日常电脑交流和处理等,这就需
要汉字的应用度上需要不断的改善,但这种改善不是盲目的,并不是说汉字已经到了不能使用的地步,而有些人为了简化汉字,自创一些笔画代替汉字的音译,意图实现意、音并表,但仍存在着一些缺点,电脑处理工具的出现,实现了纸质文字的飞跃,现有的汉字还存在着些许的不足,创设语言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汉字与电脑的匹配,也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步的。
(二)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语言会出现一词多意的现象,用一个个独立的可以按照语言的重新组合新词与之进行对应,也是最为科学的方式。
也就是说撤开有限的单音节在应用上的局限性,用表义的单词来表达无限的词汇控制手法,也是一种最为科学的方法。
(三)多音节单词的语言也就是极少出现的那种同音异义词,也就是一词进行多方解释的过程,用拼音和文字是最科学的匹配方式,因为拼音字母是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述有无限可能的语言,减少了转变成文字的揣摩,也是最科学的方式。
四、结语
纵使语言与汉字在匹配上还存在着互相磨合的部分,既存在着不足,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语言与汉字的匹配度的进程中,汉字的支撑框架的改革还与能力不是很相当。
从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也是朝着能与语言有更强的匹配度而前进的,找到一种匹配度较高的方式,适应当前语言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郭虹辰.汉字是汉语之魂——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再思考[J].中文信息,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