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侃理:曹窋与汉初政治

合集下载

“郡国并行”背后:汉初的政治生态分析

“郡国并行”背后:汉初的政治生态分析

“郡国并行”背后:汉初的政治生态分析作者:张国刚来源:《月读》2015年第01期汉朝建国时期的制度设计中,有一项基本的政治安排——“郡国并行”,即封国与郡县并行,“一朝两制”:既有周朝的封建制,又有秦朝的郡县制。

早年有七八个异姓王国,后来又有几个同姓王国。

这种政治生态在几十年后,汉景帝即位初年,引起一场大祸。

以吴国与楚国为首的诸侯王发动叛乱,提出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

一时间气势汹汹。

晁错是景帝为太子时的侍读老师、藩邸旧臣,力主削藩。

吴楚七国之乱以诛灭晁错为借口,实质是指向朝廷。

汉景帝竟然息事宁人,想通过杀晁错以满足叛军的要求。

结果自是枉然,叛军直逼京师,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初“郡国并行”的方针,受到了最大的挑战。

如何评价汉初“一朝两制”及其引发的动荡?为此,我们必须从汉初的政治生态谈起。

一、刘邦为何搞“一朝两制”战国七雄并立,各国内部大多实行郡县与封邑并行的行政体制。

即使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也有封邑存在,比如商鞅的商於、魏冉的陶邑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采纳李斯的建议,海内皆郡县,废除了封邑制度。

赵高诬告李斯的一个罪名就是,想获得分封。

项羽称霸期间,完全恢复了分封制度,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他自称西楚霸王,害死义帝之后,连一个名义的共主也没有了,天下又成了分裂局面(霸王毕竟不是天子)。

至少在刘邦任汉中王的封国内,依然是郡县制。

楚汉之争之初,汉二年(前205)彭城大败之后,刘邦问张良,我可以把函谷关以东“等弃之(分封出去),谁可与共功者?”①张良推荐了英布、彭越、韩信。

为了团结同盟者,刘邦承诺封为异姓王。

汉五年(前202)十月,汉王追击项羽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南),约定韩信、彭越夹击之,韩、彭不至,汉军再次被楚军击破。

刘邦迷惑地问张良,“诸侯不从(从即合纵,指不联合出兵),奈何?”张良就道出了实情:“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

”②刘邦于是重申承诺,最终韩信出马,指挥了著名的垓下之战,消灭了楚国。

2014年江西抚州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同步考文综历史

2014年江西抚州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同步考文综历史

2014年江西抚州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同步考文综历史第Ⅰ卷(选择题,140分)24.赵翼《廿二史劄记》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厲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

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B.市民阶层箪拥了国家政权C.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D.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汉代初期社会低层民众中的杰出人物走上政坛,成为汉初政治的实际执掌者,这是对原有贵族垄断政治权利的进一步突破,所以答案选D,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封建专制政权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国家政权的拥有者是皇帝,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25.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下面这段文字中属于史料解释的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③“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⑤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A.②④B.①③C.②⑤D.①②③④解析:史料是进行史学研究的资料,能够反映当时历史现状的都可以成为史料。

材料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都是当时人物的记载,①③属于史料。

对史料的解释成为史料解释。

材料中的“即主张民贵君轻”、“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都属于史料解释。

故选A。

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属于历史评价。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即⑤属于历史评价。

答案:A26.“到了11世纪,中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现金替代物,……为了预防公众的混乱并保留其便利性,政府当局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发行纸币而将这一权力归国家专有。

专题15文言文断句新题型(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15文言文断句新题型(练习)-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

考点十五文言文断句新题型——突破高考第10题(解析版)第一组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

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

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上书总裁A言要义八端B宜搜C采博而考证精D职任分而义E例一F秉笔直而持论G 平H岁月宽而卷帙简I总裁善其说J令K撰食货志L兼他纪传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

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

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

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

”庄宗以为然。

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

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注】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

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明宗使延光间行A求兵B夜至河上C为梁兵所得D送京师E下F延光狱G搒掠数百H胁以白刃I延光J终不肯言。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

父岳,后唐太常卿。

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

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

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

”故名之温叟。

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

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

张夔察侃为孝廉原文及译文解析

张夔察侃为孝廉原文及译文解析

张夔察侃为孝廉原文及译文解析张夔察侃为孝廉,至洛阳,数诣张华。

华初以远人,不甚接遇。

侃每往,神无忤色。

华后与语,异之。

除郎中。

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

时豫章国郎中令杨晫,侃州里也,为乡论所归。

侃诣之,晫曰:“《易经》称‘贞固足以干事’,陶士行是也。

”与同乘见中书郎顾荣,荣甚奇之。

吏部郎温雅谓晫曰:“奈何与小人共载?”晫曰:“此人非凡器也。

”尚书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武库令黄庆进侃于广。

人或非之,庆曰:“此子终当远到,复何疑也!”。

庆后为吏部令史,举侃补武冈令。

与太守吕岳有嫌,弃官归,为郡小中正。

会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

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

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

”后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

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

侃备威仪,迎母官舍,乡里荣之。

敏遣其弟恢来寇武昌,侃出兵御之。

随郡内史扈瑰间侃于弘曰:“侃与敏有乡里之旧,居大郡,统强兵,脱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

”弘曰:“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岂有是乎!”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

弘引为参军,资而遣之。

又加侃为督护,使与诸军并力距恢。

侃乃以运船为战舰,或言不可,侃曰:“用官物讨官贼,但须列上有本末耳。

”于是击恢,所向必破。

侃戎政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

后以母忧去职。

尝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化为双鹤,冲天而去,时人异之。

(节选自《晋书•陶侃列传》)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荣甚奇之奇:感到稀奇B.与太守吕岳有嫌嫌:不合,有矛盾C.使与诸军并力距恢距:拒,抵御D.后以母忧去职忧:忧虑,心情不好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办法和名额相同。

【中考专题】2019年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篇 二(含答案)

【中考专题】2019年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篇 二(含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禾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

禾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

”首抗疏⑥劾贯。

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

②格:搁置。

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

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

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

⑥抗疏:上书直言。

⑦宦寺:宦官。

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C.宋何罪之有(《公输》)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禾引上衣,请毕其说⑵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关于曹的历史研究报告

关于曹的历史研究报告

关于曹的历史研究报告
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姓氏,涉及到的人物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曹操、曹丕和曹植。

他们都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在曹氏家族的历史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曹氏家族的起源和发展:研究曹氏家族的起源以及家族发展的历史背景,包括曹氏家族在汉末乱世中的地位和政治影响力的变迁。

2. 曹操的政治与军事才能:曹操是曹氏家族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他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统治和军事策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策略和对三国时期政治局势的影响是曹氏家族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3. 曹丕和曹植的文化贡献:曹丕和曹植是曹氏家族中的两位文化名人,他们在文学、诗词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研究曹丕和曹植的文化成就,探讨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曹氏家族历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4. 曹氏家族的后裔与传承:曹氏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延续至今,研究曹氏家族的后裔、家族传统和家族文化的传承是曹氏家族历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上仅为对曹氏家族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向的介绍,实际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的课题和细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

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居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宝之。

策时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

鼎文何谬欤!”同大惊,亟遣启书室,取《魏志》展读,一不失所启,宗族奇之,时年十三。

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

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及丁家艰,以孝闻。

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

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

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败死,邠州平。

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寻以内忧去职。

制阕,除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

不一岁,华帅韩建辟为判官,及建领许州,又为掌记。

天复中,策奉其主书币来聘,太祖见而喜曰:“张夫子且至矣。

”即奏为掌记,兼赐金紫..。

天祐初,表其才,拜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俄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

未几,迁中书舍人,职如故。

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

其年冬,转礼部侍郎。

明年,从征至泽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户部,寻迁中书侍郎。

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乾化二年秋,卒。

所著《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存于其家。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B.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C.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D.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句,章节和句子。

2023九江市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2023九江市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2023九江市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

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

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彭玉麟》)(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持汤沃灌汤: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③腰白玉之环腰:④以军务倥偬以:⑤今日预为预:(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3)【甲】文中宋濂的求学生涯和【乙】文中“我”处世立身之道的共同特点是“”(用一个字概括);【乙】文中认为“勤朴之根源”是“”。

(4)【甲】文中“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亦无所苦”指什么事?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节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蜀道难课件

蜀道难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变式训练
(200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 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①词的上阕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乡村春景图。②田 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 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 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5)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 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并获 得普利策新闻大奖,这是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5)①标题独特:奥斯维辛已经成了尽人皆知的人间地狱, 这里不需要有新闻,也不能有新闻,只有惨痛的历史和恐怖的 场面,从而引人警醒:不忘历史教训,珍爱生命。 ②视角独特: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在“平静”和“细 节”中寻找新闻价值,形成平静平淡之下的情感风暴,即参观 者心中的情感波澜,唤醒人们对战争的记忆,对生命的思考, 对人性的反省。 ③表达技巧:没有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而是借助特 定场景和细节,如环境的反衬,参观者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 写,从侧面渲染其恐怖和残暴,起到讽刺、鞭挞和警醒的作用。 ④语言风格:文字简练、朴实,又充满深厚的内涵,具有真实 性特点,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每条2分,答出任意3条给满分)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 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醉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 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 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 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 应和。 (曹参)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 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 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 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有人能够开口劝谏, (如此)习以为常。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 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 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 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 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追查。曹参竟然叫人取酒布设座席痛饮 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晋书·习凿齿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晋书·习凿齿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习凿齿,字彦威。

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

时温有大志,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执手问国家祚运修短。

答曰:“至五十年外不论耳。

”温不悦?异日,送绢一匹、钱五千文以与之。

星人乃驰诣凿齿曰:“赐绢一匹,令仆自裁,惠钱五千,以买棺耳。

”凿齿曰:“君几误死!此以绢戏君,以钱供道中资,是听君去耳。

”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

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

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

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累迁别驾。

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

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

时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并相友善,后使至京师,简文亦雅重焉。

既还,温问:“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见。

”以此大忤温旨,左迁户曹参军。

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

道安曰:“弥天释道安。

”凿齿曰:“四海习凿齿。

”时人以为佳对。

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

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

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

引世祖讳炎兴而为禅受,明天心不可以势力强也。

凡五十四卷。

后以脚疾,遂废于里巷。

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

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

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

”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史臣曰:习氏、徐公俱云笔削,彰善瘅恶,以为惩劝。

夫蹈忠履正,贞士之心;背义图荣,君子不取。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二》) 【注】二陆,指陆机和陆云,西晋著名文学家。

徐公,即徐广,东晋史学家,《晋纪》的编写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B.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C.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D.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辟,汉代开始推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形式,指的是中央官署的行政长官或地方政府的官员任用属员,可以自行征聘,然后再向朝廷推荐。

五代十国时河西的曹氏政权是怎么回事?

五代十国时河西的曹氏政权是怎么回事?
潮去世后沙州刺政局开始不稳。经过一番纷争,其孙张承奉于公元906年建立了“西汉山金国”,自封为“白衣天子”,实行不得人心的割据。后虽在三次回鹘之战中二胜一败,但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百姓无不怨声载道。张承奉迫于内外压力,只好屈辱求和,承认“回鹘是父,天子是子”,西汉金山国也降格为敦煌国,只剩下瓜州和沙州的一隅之地,失去了河西的大部分领地。
公元914年,张承奉死后由沙州富豪曹议金取代,统领瓜州和沙州,开始了归义军的第二个时期——曹氏政权时期。曹氏家族世袭节度使位122年,十分重视经济、军事、文化建设,与邻邦异族和睦相处,敦煌商贸亦颇为繁盛。
五代时期的敦煌 五代十国时期,因中唐以后社会上的割据因素依然存在,继续着分裂的局面。中原王朝各短命政权无暇顾及其他,敦煌归义军政权自立于西陲一隅直到九世纪中叶,将近两个世纪之久。
晚唐敦煌 从公元848年到907年即张议朝归义军政权时期为晚唐时期。实际上张氏政权一直延续到唐亡以后大约在公元914年被曹议金曹氏政权取代时,这时中原已是五代时期。
公元842年自吐蕃朗达磨赞死后,吐蕃内部便因争位而发生了内讧,从此走向衰弱。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富绅张议潮聚结汉、回纥、龙、羌、吐谷浑等各族受尽吐蕃压迫欺凌的民众,乘吐蕃内乱,发动了起义,赶走了吐蕃节度使,一举收复了瓜州和沙州,随后又攻克了东面的肃州、甘州等地和西面的伊州、西州。公元848年,沙州汉族人张议潮聚集汉、羌、吐谷浑等各族人民乘吐蕃内乱,逐走吐蕃守将,发兵平定瓜、沙、肃等十一州。公元851年,张议潮派遣其兄张议潭奉十一州图籍归唐,张议潮被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氏据有河西历经三世共七十年。而后,沙州人民共推长史曹议金执掌州务。曹议金遣使随甘州回鹘入朝归附,被庄宗任命为节度使。唐政府鉴于张议潮的功绩和忠心,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任命其为河西节度使并兼任沙州、瓜州、伊州、兰州等十一州的观察使,不久又改号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沙州又成为了河西的政治中心。张议潮于咸通二年(公元861年)率军攻打凉州,将吐蕃完全逐出河西。

两汉辨亡论(权德舆)(原文+作者简介+注释+译文)

两汉辨亡论(权德舆)(原文+作者简介+注释+译文)

两汉辨亡论(权德舆)(原文+作者简介+注释+译文)【原文】两汉辨亡论(权德舆)言两汉所以亡者,皆曰莽、卓。

予以为莽、卓篡逆,紊衿鳎以乱乱齐民,自贾夷灭,天下耳目,显然闻知。

静徵厥初,则亡西京者张禹,亡东京者胡广。

皆以假道儒术,得伸其邪心,徼一时大名,致位公辅。

词气所发,损益系之,而多方善柔,保位持禄。

或陷时君以滋厉阶,或附凶以结祸胎。

故其荡覆之机,篡夺之兆,皆指导之,驯致之。

虽年祀相远,犹手授颐指之然也。

其为贼害,岂直莽、卓之比乎?禹以经术为帝师,身备汉相,特见尊信,当主臣之重,极儒者之贵。

永始元延之间,天地之眚屡见,言事者皆讥切王氏颛政。

时成帝亦悔惧天变,而未有以决,驾至禹第,辟左右以问之,须其一言,以为律度。

为禹计者,亦须陈大易坚冰之诫,诵小雅十月之刺,乘其向纳,痛言得失。

反以罕言命不语怪为词,致成帝不疑之心,授王氏浸盛之势,上下恬然,ㄙ忽亡国。

傥帝虑不至是,犹当开陈切靡刂,面折廷辩,矧当就第燕闲之际,虚怀访决之时。

方且视小男於床下,官子婿於近郡,款款然用家人匹夫为心,以身图安,不恤国患,致使群盗弄权,迭执魁柄,祸稔毒流,至於新都,不可遏也,斯可愤也。

逮至东都,顺桓之间,国统三绝,胡广以钜儒柄用,位极上台。

初梁冀席外戚之重,贪戾当国,既鸩质帝,议立嗣君。

公卿大臣,皆以清河王蒜,年长有德,属最尊亲,可以靖人。

亦既定策,冀乃惮其明哲,且不利长君,私於蠡吾,独异群议,为广议者,亦当中立如石,介然不回,率赵戒之徒,同李杜所守。

然后三事百工,正词於朝,虽冀之暴恣,岂能一旦尽诛汉廷群公邪?反徇一息之安,首鼠畏懦,竟使清河徒废,蠡吾为梗,邦家陵夷,汉道日蹙。

结党锢之狱,成阉寺之祸,祸乱循环,以至董卓,赫赫汉室,化为当涂,盖栋桡鼎,折之所由来久矣。

彼梅福以孤远上疏,张纲以卑秩埋轮,独何人哉?而不是思也!噫嘻!就利违害,荣通丑穷,大凡有生之常性也。

暨乎手持政柄,体国存亡,则谨之於初,决之於始,以导善气,以遏乱原。

《魏初传》阅读练习

《魏初传》阅读练习

《魏初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初,字太初,弘州顺圣人。

从祖璠,金贞佑三年进士,补尚书省令史。

金宣宗求直言,璠首论将相非人,及不当立德陵事,疏奏,不报。

后复上言:“国势危逼,四方未闻有勤王之举,陇右地险食足,其帅完颜胡斜虎亦可委仗,宜遣人往论大计。

”大臣不悦而止。

阅数月,胡斜虎兵不来,已无及,金主悔焉。

初,其从孙也,璠无子,以初为后。

初好读书,尤长于《春秋》,为文简而有法,比冠,有声。

中统元年,始立中书省,辟为掾史,兼掌书记。

未几,以祖母老辞归,隐居教授。

会诏左丞许衡、学士窦默及京师诸儒,各陈经史所载前代帝王嘉言善政,选进读之士,有司以初应诏。

帝雅重璠名,方之古直,询知初为璠子,叹奖久之。

即授国史院编修官,寻拜监察御史。

首言:“法者,持天下之具,御史台则守法之司也。

方今法有未定,百司无所持循,宜参酌考定,颁行天下。

”帝宴群臣于上都行宫,有不能釂大卮者,免其冠服。

初上疏日:“臣闻君犹天也,臣犹地也,尊卑之礼,不可不肃。

方今内有太常、有史官、有起居注,以议典礼、记言动;外有高丽、安南使者入贡,以观中国之仪。

昨闻锡宴大臣,威仪弗谨,非所以尊朝廷、正上下也。

”疏入,帝欣纳之,仍谕侍臣自今毋复为此举。

时襄樊未下,将括民为兵,或请自大兴始。

初言:“京师天下之体,要在殷盛,建邦之初,讵宜骚动!”遂免括大兴兵。

初又言:“旧制,常参官诸州刺史,上任三日。

举一人自代。

况风纪之职与常员异,请自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在任一岁,各举一人自代,所举不当,有罚,不惟砥砺风节,亦可为国得人。

”遂举劝农副使刘宣自代。

出佥陕西四川按察司事,历陕西河东按察副使,入为治书侍御史。

又以侍御史行御史台事于扬州,擢江西按察使,寻征拜侍御史。

行台移建康,出为中丞,卒,年六十一。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一》,有删改)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不当立德陵事,疏奏,不报报:答复B.为文简而有法,比冠,有声比:等到C.法者,持天下之具持:凭借、依仗D.昨闻锡宴大臣,威仪弗谨锡:同“赐”,赏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孙是自己的亲兄弟的孙子或者自己儿子的叔伯兄弟的儿子,本文中,魏初应该是魏璠亲兄弟的孙子。

虽台谏官论事文言文翻译

虽台谏官论事文言文翻译

台谏官论事,盖所以备朝廷之得失,正风俗之邪正,察政治之得失,以昭君德也。

夫台谏官者,国之耳目,民之喉舌,国家之柱石也。

故有言曰:“台谏官,国家之清议也。

”昔者,汉宣帝时,有谏官名张释之,以直言敢谏,甚得朝廷之誉。

时宣帝方修长城,释之上疏曰:“臣闻古者圣王之治天下,不以土木之劳而害民。

今陛下修长城,劳民伤财,非所以为政也。

愿陛下省之。

”宣帝览疏,虽不悦,然以其言正,乃罢修长城。

又,唐太宗时,谏官魏征,以直谏著称。

征尝上疏曰:“陛下虽明,犹有不明之处。

臣愿陛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以广圣德。

”太宗览疏,喜曰:“朕闻此言,如获至宝。

”遂纳其言,政治日新。

宋仁宗时,谏官范仲淹,亦以直谏闻。

仲淹尝上疏曰:“陛下以仁爱为心,宜以法治国。

今陛下所用之人,多非贤良,宜罢其官,以选贤能。

”仁宗览疏,怒曰:“朕何尝不用贤?汝何得妄言!”然仲淹不屈,终以直言获罪。

明太祖时,谏官方孝孺,以刚直敢言,名震朝野。

孝孺尝上疏曰:“陛下以严明为治,宜以宽厚为德。

今陛下所用之人,多严酷,宜用宽厚,以安民心。

”太祖览疏,不悦,然以其言直,乃改弦易辙,政事为之一新。

夫台谏官论事,所以激浊扬清,扶正祛邪。

盖国家之兴衰,系于贤愚;政治之得失,在于直言。

故台谏官者,国之栋梁,民之父母,国家之根本也。

夫台谏官论事,必先正己,而后正人。

己不正,焉能正人?是以古人有言:“台谏官,国家之清议也。

”今世之台谏官,当效法古人,以正己正人,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以正风俗之邪正,察政治之得失,以昭君德,以安民心。

庶几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翻译:台谏官论事,这是用来观察朝廷得失、端正风俗邪正、考察政治得失,以彰显君主德行的。

台谏官,他们是国家的耳目,民众的喉舌,国家的柱石。

因此有这样的话:“台谏官,是国家清议的代表。

”过去,汉宣帝时期,有谏官名叫张释之,因为直言敢谏,非常受到朝廷的赞誉。

当时宣帝正在修建长城,释之上疏说:“我听说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不因土木之劳而损害百姓。

《宋史·列传第八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八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八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宋史·列传第八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刘庠,字希道,彭城人。

八岁能诗。

蔡齐妻以子,用齐遗奏,补将作监主簿。

复中进士第,为高密广平院教授。

英宗求直言,庠上书论时事。

帝以示韩琦,琦对之“未识”,帝益嘉重。

日食甫数日,苑中张具待幸,庠言非所以祗天戒,诏罢之。

会圣宫修仁宗神御殿,甚宏丽。

庠言:“天子之孝,在继先志,隆大业,不在宗庙之靡。

宜损其制,以昭先帝俭德。

”奉宸库被盗,治守藏吏。

庠言:“皇城几察厉禁,实近侍主之,当并按。

”仁宗外家李珣犯销金法,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

帝不豫,储嗣未正,庠拜疏谓:“太子,天下本。

汉文帝于初元即为无穷计。

颍王长且贤,宜亟立,使日侍禁中,阅四方章奏。

”帝皆行之。

神宗立,迁殿中侍御史,为右司谏。

言:“中国御戎之策,守信为上。

昔元昊之叛,五来五得志,海内为之困弊。

今莫若示大信、舍近功,为国家长利。

”奉使契丹。

故事,两国忌日不相避。

契丹张宴白沟,日当英宗祥祭①,庠丐免,契丹义而听之。

除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

庠计一路②之产,铁利为饶,请复旧冶鼓铸,通隰州盐矾,博易以济用。

又请募民入粟塞下,豫为足食。

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

契丹侵霸州土场,或言河北不可不备。

庠上五策,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庠不肯屈事王安石。

安石欲见之,戒典谒者曰:“今日客至勿纳,惟刘尹来,即告我。

”有语庠者曰:“王公意如此,盍一往见。

”庠谓:“见之,何所言?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

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竟不往。

奏论新法,神宗谕之曰:“奈何不与大臣协心济治乎?”庠曰:“臣子于君父各伸其志。

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契丹建牙云中,遣骑涉内地,边吏执之。

契丹檄取纷然,又遣使议疆事。

众疑其造兵端,欲大为备。

庠奏言:“云朔岁俭,军无见粮。

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

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元祐初,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

卒,年六十四。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国志-武帝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国志-武帝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国志·武帝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异焉。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

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既出,遂亡归。

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以为鲁相。

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

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

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

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

交战,大破之,斩固。

公遂济河,围射犬。

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

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举种孝廉..。

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

”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四年十二月)丞相掾和洽言于操曰:“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

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

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

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

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

”操善之。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①。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注】①《论语》所载孔子之言。

福建省南安市某校2021学年-有答案-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南安市某校2021学年-有答案-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南安市某校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搬家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

那时我正在青海参加一个笔会,向主办方请了假便奔向火车站。

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

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是多余的,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

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好像小官庄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

认识李城时,我刚开始写小说,妻子去世不久,而我也刚刚退休,为了排遣悲伤和寂寞,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

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最朴素确切的名字,比如,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叫做王彩虹,她们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至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做李城。

所以,当见到一个瘦精精的他时,我忍不住吃了一惊,而后又笑起来。

我说,你叫李城?!你确定你叫李城?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

他正在我的小屋里,和一个工人要将一摞书抬出去,清晨通透而明亮的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

这个画面很多年后我都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

他们是搬家公司的,爱心搬家公司。

这之后,又让他帮我做过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移动一下柜子,比如换一个灯泡,甚至是一颗螺丝松了,我都会给他打电话。

李城很乐意,有时晚上来,有时第二天清早。

自行车的铃铛在楼下先摁出两声,便噌噌跑上来。

每次我会塞给他一些酬劳,他拒绝,只有我说“不收下次就不找你了”,他才会无奈收下,并总以老家的粮食蔬菜作为感谢。

有一个傍晚,我去厨房倒水,转身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金黄色的点,打开灯,原来是一朵菜花。

那是李城一个礼拜前送来的,我没有吃完,蔫了,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

我蹲在墙角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命的顽强绽放使我泪水潸然。

《张悌传习凿齿》阅读答案及翻译

《张悌传习凿齿》阅读答案及翻译

《张悌传习凿齿》阅读答案及翻译《张悌传习凿齿》阅读答案及翻译张悌字巨先,寰阳人,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

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

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

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

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丕、缸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

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民心归之,亦已久矣。

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

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孟同如反篁,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

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

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

竞于外利,不修守备。

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彼之得志,我之大惠也。

”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晋来伐吴,(孙)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

至牛渚,沈莹日:“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

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

晋之水军,必至于此矣!宜畜众力,待来一战。

若胜之日,江西白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

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

”悌日:“昊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

吾恐蜀兵来至此,众心必骇惧,不可复整。

今宜渡江,可用决战力争。

若其败丧。

则同死社稷,无所复恨。

若其克胜,则北敌奔走。

兵势万倍,威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

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战,昊军大败。

诸葛靓与五六百人退走,使过迎悌。

悌不肯去,靓自往牵之,谓日:“天下存亡有大数,岂卿一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为?”悌垂涕曰:“今日是我死日也。

第六单元《舌战群儒》 主题阅读练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舌战群儒》 主题阅读练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主题阅读阅读回答问题。

舌战群儒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

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

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

——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

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

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

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

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

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

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

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

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

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

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唯无君,亦且蔑祖,不唯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

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侃理:曹窋与汉初政治曹窋与汉初政治陈侃理《汉书》记武帝以前事多承自《史记》,而今本时有异文。

前人读史校书,往往志在消灭异文,定于一本。

实则《史》《汉》叙事议论容有不同,时或可以深究。

比较《史》《汉》记载曹窋免官事的差异,探求原因,可知汉初功臣集团在吕后、文帝之际的政变中有过一次影响深远的大分裂。

本文原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田余庆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中华书局2014年版),收入公众号时有删略和修订。

一曹窋是汉惠帝相国曹参之子。

刘邦初起,曹参即以中涓从龙,其后“攻城略地,功最多”,唯因刘邦偏爱萧何,论功时最终屈居第二。

曹窋出身显赫,在吕后、文帝之际政变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其后却突然从载籍中消失。

《史记·曹相国世家》载,曹窋“高后时为御史大夫,孝文帝立,免为侯”,此后便不再有任官的记录。

关于曹窋免官,《史记·张丞相列传》亦有记载:以平阳侯曹窋为御史大夫。

高后崩,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免。

此事《汉书·任敖传》作:平阳侯曹窋代敖为御史大夫。

高后崩,与大臣共诛杀诸吕,后坐事免。

《史》、《汉》所记,明显有别。

《史》、《汉》所记,明显有别。

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以为《史记》衍“不”字,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引其说,中华书局点校本遂据以删字(1959年版及2013年修订精装本,2014年修订平装本补回“不”字,仍出校引梁说)。

前贤信从此说,自有其根据。

他们注意到,《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曹窋在诛杀吕产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没有理由说他不曾参与诛杀诸吕的事件。

但各家都忽略了,《史记》与《汉书》所称的诛杀对象是有区别的。

《史记》称诛“吕禄等”,《汉书》则作“诸吕”。

推敲文意,《史记》所谓“吕禄等”应该不包括吕产在内。

案《吕太后本纪》所载“诸吕”,终吕后世,吕氏凡三王,而吕产最长,号吕王,为吕氏大宗,吕禄则是其从弟。

吕后崩,以吕产为相国,官位亦在上将军吕禄之上。

汉文帝封赏诛杀吕氏的功臣,诏书曰“吕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将吕产列于吕禄之前,可以反映当时人对诸吕次第的认识。

若举一人以代表诸吕,无疑应是吕产。

《史记》不云“诛诸吕”,亦不云“诛吕产等”,而曰“诛吕禄等”,当有特殊的缘故。

吕氏世系简表(黄色为吕后崩时为王者)考《吕太后本纪》,大臣诛诸吕事可以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吕后八年九月庚申日,大臣夺取北军,击杀吕产。

此日旦时,曹窋见相国吕产议事,无意中听到郎中令贾寿来与吕产密谋,告知其派出平齐的灌婴已倒戈,与刘氏齐、楚王合纵,欲诛诸吕,并催促吕产迅速入宫发动政变。

曹窋立即向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报告,使之得以先发制人,夺取北军。

然而吕产仍掌握着南军,准备入宫劫持少帝,以制群臣。

曹窋又将此谋告知陈平,乃受命联络卫尉,令其阻止吕产入殿。

此时吕产不知吕禄已弃北军,率领南军突入未央宫,因卫尉阻拦,只能在殿外徘徊。

曹窋见状,恐不能胜产,又驰告周勃。

周勃遣朱虚侯刘章入宫击产,日晡时,因天风大起,吕氏兵乱,才得以诛杀吕产。

透过《史记》的叙述,至今仍可想见这一日之间如何腥风血雨。

其中,曹窋果断报告吕氏密谋,使周勃得以先发制人,然后又奔走驰告,在劝说卫尉和召唤援兵两个重要环节起了关键作用。

可以说,此役曹窋充分表现出他的果决识断和对刘氏的忠诚,立下大功。

吕产是吕氏的宗族领袖,也是族中最难对付的人。

周勃遣刘章入宫时,因担心无法取胜,不敢公开声讨诸吕,只明令刘章保卫少帝,给自己留有后路。

刘章诛吕产后说:“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

”可见吕产之死的转折意义。

此后,诛诸吕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时,刘氏天下的危险已经解除,吕氏失去招架之功,只能任人宰割。

剩下的问题就是善后,包括处置吕氏宗族和吕后所立的少帝。

《史记·吕太后本纪》载,周勃得知吕产的死讯后,“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次日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吕后妹,樊哙妻),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吕后外孙)”。

随后,大臣密谋,诬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惠帝子,废而改立代王刘恒(后来的文帝),遂又诛灭包括少帝在内的惠帝诸子。

在这些事情的记载中,第一阶段中极为活跃的曹窋,却不见踪影。

吕禄等人死后,曹窋很快就被免官。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窋免官在文帝立后,但据《孝文本纪》,文帝至长安时,御史大夫已是张苍。

文帝至长安在己酉日,距诛吕产之庚申日仅四十九天。

而张苍任御史大夫前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为淮南相,从任命发出至张苍到任,时间应不少于二十天。

也就是说,从诛吕产至曹窋被免去御史大夫,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一个月。

《汉书·任敖传》云曹窋“坐事免”。

根据班固的说法,曹窋“与大臣共诛杀诸吕”,立有大功,有什么事能够让他在此后的短短一月内被免职,实在令人费解。

更蹊跷的是,曹窋死于文帝后元三年(前161),距吕后八年尚有近二十年,在此二十年中曹窋竟没有任何任官的记录。

这与他的身份及汉初的习惯很不符合吗,或许从另一个方面暗示,导致曹窋免职的绝非寻常之事。

再来看《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曹窋“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免”,事实上已经说明免官的原因。

《史记》说被诛者是“吕禄等”而不曰“诸吕”,是有意将吕产排除在外。

《史记》暗示,大臣诛杀吕禄等人,曹窋并没有参与。

“与”在古汉语中还从“参与”引申出“赞许”之义。

此处亦可解作后者。

曹窋不仅没有参与诛杀吕禄等,而且不赞成乃至反对周勃等大臣的决策。

这就使他立遭免职。

二吕产死后,刘氏统治的威胁解除了。

但对于执事大臣们来说,残酷的政治抉择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他们不仅要把握政权的走向,还要为自身的利益和安全慎重考虑。

从吕产死到迎立文帝的短短数十天内,大臣们做出了若干极为重要的决定,其间一定有分歧、争论、妥协和交换。

事涉废立,极度敏感,史文的记载简略而模糊,只能通过蛛丝马迹,推测其中的细节。

当时在位的少帝刘弘,是惠帝之子,吕后的外孙。

少帝之母惠帝张皇后是吕后长女鲁元公主与张敖之女,少帝皇后则是吕禄之女。

吕氏政变失败,没有改变他们外戚的身份。

只要少帝在位,吕氏不灭,总有复兴的机会。

这对诛杀吕氏的周勃等人非常危险。

在他们看来,要防止吕氏复兴,最可靠的办法是斩草除根。

族灭吕氏之后,要预防复仇,还需进而废除吕氏拥立的少帝。

《史记·吕太后本纪》载其密谋云:“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

”为自身计,刘氏功臣们立即着手处理这两个问题。

在群臣决议族灭吕氏时,曹窋站在了反对立场。

我推测,这样做至少有四个方面理由。

第一,此时刘氏政权的威胁已经解除,族灭吕氏于公无益。

第二,吕氏辅佐刘邦建立帝业,功勋卓著,不仅是外戚,也是丰沛功臣集团的代表。

第三,曹窋之父曹参是丰沛集团的核心人物,曹氏家族与刘氏、吕氏均关系密切。

惠帝时,曹参为相,曹窋为中大夫,是随侍惠帝的亲近之臣。

吕后四年,又以窋为御史大夫。

以功臣之子而为公卿,在当时可谓荣宠无二。

这说明,曹窋同样深受吕氏的信任。

由于这种信任,吕产与贾寿密谋起事时没有刻意回避曹窋,曹窋才得以“颇闻其语”。

第四,就个人性格而言,曹窋应是忠直耿介之臣。

惠帝命其质问乃父,曹窋谨遵不忒,结果受笞二百。

可见他忠于职守,不事应变取巧。

在吕氏面临族灭时,坚持原则,力阻事件走向极端,符合曹窋一贯的立场和个性。

此时,族灭吕氏已经不难。

废除少帝,则必须有充分的正当理由,首先就要否定少帝的皇位继承权。

《史记》仅云前少帝非张皇后所生,而《吕太后本纪》所记大臣密议,则说惠帝诸子梁王皆非刘氏,这就彻底剥夺了少帝和孝惠皇子诸王的合法性。

以曹窋的地位和出身,仅反对族灭吕氏,似还不足以免官。

他很可能还试图阻止大臣诬称少帝、诸王非惠帝子,进而反对废立,因此才终身不得起复。

曹窋死于文帝后元三年,子奇嗣侯,终文帝之世,曹氏不显。

至景帝初,曹奇为将军参与讨平七国之乱有功(可能战死),其子曹时得以尚平阳公主,这才回到了与曹氏贵族身份相称的地位。

文帝薄待曹氏,直接原因恐怕就是曹窋在废立之际的态度。

三汉初政治处在不稳定的时期,权力的平衡一再打破,又一再重建。

吕后、文帝之际,大臣周勃等族灭诸吕、废除少帝方案,与曹窋尽量维持现状的方案,最终导向不同的权力平衡。

两者之争,既反映了汉初政治特殊的结构,也深刻影响了此后的政治走向。

刘邦生前建立的政治体制,是刘氏皇族与从龙功臣构成两大最高统治集团分享权力,共治天下。

高祖十二年,与群臣刑白马而盟,约定“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再加上非列侯不得拜相的惯例,分别保证了刘氏皇族和功臣集团的政治特权。

在惠帝以后,吕氏集团逐渐壮大为第三股势力。

吕氏一方面是刘氏姻戚,与皇族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功臣集团的利益。

史称:“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吕后兄二人,皆为将。

长兄周吕侯死事。

”显然,吕氏的权威不仅来自外戚身份,他们的功勋和死难,都是其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就吕后而言,她与萧何、曹参等丰沛元从功臣还有布衣之交。

高祖身后,吕后让萧何、曹参、王陵相继为相,大体遵照了功臣集团的位次。

惠帝时期,功臣集团实际控制汉廷,吕后则居于功臣和刘氏之间,维系着双方的均势。

惠帝死后,少帝幼弱,吕后不安。

丞相王陵为代表的大臣将宫卫兵权让渡给吕后的三位侄子,表明无意威胁皇权。

以吕后为轴心结合刘、吕二氏为一方,功臣集团为一方,便达成了新的政治平衡。

然而,这个平衡很不稳定。

大臣们没有想到,吕氏掌握兵权后并未收手,反而进一步准备立诸吕为王。

这一企图违背白马之盟,立遭右丞相王陵反对。

但此时吕后临朝称制,诸吕兵权在握,天平已经倒向吕氏一边。

王陵直谏后随即免相,陈平、周勃等只能隐忍不发。

此后,吕氏权力走向鼎盛,但其中也潜藏着危机。

当时,吕后两位兄长都已谢世,同胞只剩其妹吕嬃,而妹夫樊哙也在惠帝七年故去。

掌握兵权的吕产、吕禄都是子侄辈,才能、资望远远不如周勃、陈平等从龙元功。

吕后在世时,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和威望,对诸吕和功臣均有所牵制,勉强维持了表面的平衡。

等她一死,长期积累的矛盾便迅速爆发出来。

诸吕失去支柱,居高位、握重兵,而有累卵之危。

大臣既不服吕氏封王,又担心诸吕拥兵,于己不利。

冲突一触即发。

曹窋通报吕产与贾寿的密谋,点燃了政变的导火索。

他的本意,应是通过功臣集团先发制人,在变乱萌芽之初化解汉家统治危机,将政局动荡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诛杀吕产后,刘家天下和高祖之盟的威胁已经解除,功臣集团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迅速收缩战线,依托现有基础,恢复高帝时期刘氏与功臣共享权力的政治平衡;一是扩大战果,彻底重构皇权,建立功臣集团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新体制。

是否族灭吕氏,恰好处在选择的分岔路口。

最终,以周勃、陈平为代表的大臣选择了后一条道路。

本文作者历史的记载总是偏重于胜利的一方,而遗落下未被挑中的选项。

《史记》记载曹窋“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透露出当时仍有重臣主张前一个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