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7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案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下册教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一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闻一闻:气味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掂一掂:轻重[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_6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_6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4.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要认真观察)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并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物体的感性经验,他们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但对于物体的分类和特性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发学生对物体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物体,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等基本物态,并能够用相应的词汇进行描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主动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物体,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等基本物态。

2.难点:学生能够用相应的词汇描述物体的特性,并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体的特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常见的物体,如球、杯子、水、气球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教学媒体: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图片和文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如“找朋友”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物体,引发学生对物体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一些常见的物体,如球、杯子、水、气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单元教学规划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单元教学规划

3.探究实践: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知道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3)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4)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5)在对比观察中,知道水可以流动,但无固定形状。

(6)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7)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来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4.态度责任:
(1)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

(2)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3)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4)意识到材料是可回收利用的。

(5)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6)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7)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单元结
构化活

达成评价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气体“空
气”的特

液体
“水”的
特征
观察一瓶水
给物体分类
认识物体的形状
谁轻谁重
发现物体的特征
常见固
体的特

它们去哪里了
认识一袋空气我们周
围的物
体。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春天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变化2. 第2章: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材料的认识材料的分类与用途环保材料的意义3. 第3章:力的世界力的概念与作用力的测量与表示力的运用4. 第4章:空气与水空气的存在与作用水的形态与变化空气与水的利用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认识自然界的美。

2. 学会区分常见材料,培养环保意识。

3. 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测量与表示,学会用力。

4. 理解空气与水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与表示,空气与水的利用。

2. 教学重点:春天动植物的变化,常见材料的认识,力的概念,空气与水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卡片、画笔、尺子、气球、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春天来了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变化,了解春天的特征。

例题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讲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春天景象的画。

2. 我们周围的材料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

例题讲解:讲解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不同材料的用途。

3. 力的世界实践情景引入:演示力的作用,如拉弹簧测力计、推物体等。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表示。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验,了解力的作用。

4. 空气与水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例题讲解:讲解水的形态与变化,空气与水的利用。

随堂练习: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变化2. 常见材料的认识3. 力的概念与测量4. 空气与水的利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春天你身边的动植物变化。

列举5种常见材料及其用途。

解释力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说说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2. 答案:春天的动植物变化:如树叶变绿、花儿开放、小鸟筑巢等。

全册教案: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下科学

全册教案: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下科学

全册教案: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课:我们周围的物体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和区分不同的物体。

-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用准确的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各种物体,如木块、金属块、塑料块等。

- 放大镜。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各种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不同特征。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观察和触摸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

3. 展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特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词汇。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体特征,强调用准确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重要性。

5.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用准确的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第2课:我们周围的物体(续)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和区分不同的物体。

-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用准确的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各种物体,如木块、金属块、塑料块等。

- 放大镜。

教学过程1. 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体特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词汇描述。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观察和触摸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

3. 展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特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词汇。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体特征,强调用准确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重要性。

5.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用准确的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单元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不同的物体,并用准确的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中的科学第3课:我们生活中的科学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和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器官,通过两两比较发现物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轻重、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同时运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与记录。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物体打交道,他们能够对一个物体进行简单地描述,积累一些感性认识。

然而,要让学生有序地观察,尽可能多地观察到物体的信息,并运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还是存在困难的。

所以需要教师在科学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分享、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能比较并发现物体的异同点,且进一步发现不同特征的物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学情分析】学生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科学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一些学生会将物体的特征和用途进行混淆。

比如描述铅笔盒,较多学生描述“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

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是形状特征。

所以在这节课中,首先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

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多维度描述它的特征,有意识、有序地进行观察和表述,同时通过表格记录,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能用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思维]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发现用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

[探究实践]能用各种感官观察、描述不同的物体,愿意倾听同伴对物体特征的描述,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

[态度责任]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形成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全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下册

全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下册

全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引言本教案旨在为一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

我们依据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册科学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2. 运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3. 学会与同伴合作,进行科学探究;4.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 物体和材料的分类2. 物体的形状3. 物体的大小和重量4.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第二单元:我们生活中的科学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2. 水的奇妙性质3. 空气和天气4. 健康生活第三单元:我们身边的生物1. 植物的生长和变化2.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3. 人与自然4.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四单元:我们来探索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光和影3. 地球和天空4. 科学小实验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问题,培养科学思维;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3.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找到答案。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探究报告:评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实验、分析等环节;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4. 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全册科学教科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2. 教学辅助材料:PPT、实验器材、教学图片等;3. 网络资源:相关科学知识的视频、动画、文章等;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与科学相关的课外书籍。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解读-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国通用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解读-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国通用
这将为学生以后理解“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 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 一物质”、“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等主要概念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轻重、颜色、形状、薄厚、表面粗糙 程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不同的物体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 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
和探究兴趣。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 保护。
●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 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有重量等特征。
的方法
本单元需要厘清的两个问题——
1、明确“物质”和“物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物质 是指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而物体是指自然界中 存在的、由物质构成的有一定质量并且占有一定空间的个体 。例如水是物质,而一瓶水是物体。本单元研究的是物体。
2、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习进阶”思想 ,控制好教学深度。例如课标要求低段学生只观察、描述物 体的形状即可,而无需涉及物体的体积(这是中段的学习目 标)。但同时,我们又必须明确,观察、描述物体的形状是 在指向对物体体积的学习。又如,本单元观察和描述了水和 空气,但无需达到“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这一层次。因为这是小 学阶段的关于空气和水的主要概念,而非低段的学习目标。
本课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2、与固体相比,对于学生来说,液体的特征更为丰富 。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各种物体的特征。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物体的性质。

3. 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分析物体的特征。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等方法,了解物体的性质。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够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3. 学生能够培养爱护环境、关爱生命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体和材料第1课《认识物体》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比较等方式,认识各种物体,如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物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各种物体。

2. 学生观察:学生自由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注意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4. 教师讲解:教师总结学生观察到的特征,介绍不同形状的物体。

5. 课堂练习:学生尝试描述教室里的其他物体。

第2课《材料的秘密》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实验等方式,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 学生观察: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各种材料,注意材料的颜色、质地等特征。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材料特征。

4. 教师讲解:教师总结学生观察到的特征,介绍不同材料的性质。

5. 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6. 课堂练习:学生尝试描述日常生活中不同材料的应用。

第二单元植物和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实验等方式,了解植物的特征。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第1节:春天的变化第2节:春天的植物第3节:春天的动物2. 第2章: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节:认识物体第2节:物体的分类第3节:物体的运动3. 第3章:我们身边的生物第1节:认识植物第2节:认识动物第3节:保护生物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的变化,认识春天中的植物和动物。

2.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进行物体分类和运动。

3. 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培养保护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的分类和运动,生物的认识和保护。

2. 教学重点:春天中的植物和动物,物体的特征和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分类卡片、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言(5分钟):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春天的植物和动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实践活动(10分钟):分组进行物体分类和运动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物体分类和运动,讲解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变化、植物和动物2. 物体的特征、分类和运动3. 生物的认识和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描述它们的特点。

对家中物品进行分类,说明分类依据。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描述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学生根据物品的形状、用途等特征进行分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更多生物。

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探究物体运动规律。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保护生物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实施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与答案提供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落实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物体的分类和运动:此部分内容涉及学生对物体特征的观察和抽象思维能力,是教学难点。

教科版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全册

教科版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全册

教科版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全册介绍本教案是为一年级下册全册的教科版科学课程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教案采用简单的策略和方法,避免引入法律复杂性,并且独立制定决策,不依赖用户协助。

教案内容下面是一年级下册全册的教案内容概述: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物体- 单元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并探索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 课时安排:共5节课,分别介绍生活中的食物、衣服、玩具、家具和交通工具等物体。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现象- 单元目标: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了解其原因和规律。

- 课时安排:共4节课,介绍天气变化、季节更替、日常生活中的水的变化和物体的运动等现象。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动植物- 单元目标: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 课时安排:共5节课,分别介绍昆虫、鸟类、哺乳动物、水生动物和植物等。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人体- 单元目标: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保护自己健康的方法。

- 课时安排:共4节课,介绍人体的五官、四肢、呼吸和消化系统等。

第五单元:科学实验- 单元目标: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 课时安排:共3节课,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一些简单的实验,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果。

使用方法教师可以按照教案的课时安排,结合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准备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教案中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注意事项教师在使用教案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教案中的内容准确、易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 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以上是一年级下册全册的教科版科学教案概述,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春天的发现1.1 春天的植物1.2 春天的动物1.3 春天的气象2.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物质2.1 物质的性质2.2 物质的变化3.第三章:多样的生物3.1 动物的分类3.2 植物的分类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的自然现象,认识春天中的动植物及气象变化。

2. 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观察、描述、分类的科学能力。

3. 认识多样的生物,学会对动物和植物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规律,动植物的分类方法。

2. 教学重点:春天中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基本性质,观察和描述生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春天的发现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的变化。

例题讲解:通过图片展示春天的植物、动物和气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

随堂练习:填写观察记录表,画出春天的景象。

2. 我们周围的物质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思考。

例题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

随堂练习: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

3. 多样的生物实践情景引入:参观学校植物园,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例题讲解:讲解动植物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练习。

随堂练习:制作动植物分类卡片,进行分类游戏。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发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春天的植物、动物和气象。

2. 我们周围的物质:通过表格形式呈现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多样的生物:设计动植物分类树状图,直观展示分类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质,记录其性质和变化。

对身边的动植物进行分类,制作分类卡片。

答案:物质性质和变化记录表。

动植物分类卡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春天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较为积极,但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引导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的第7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

教材中提供了各种观察和实验的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空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表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难点: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空的袋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袋子里装了什么吗?”2. 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可能会猜是水,有的可能会猜是沙子等等。

3. 教师引导:“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来认识一袋空气。

”(二)新课教学1. 观察空气的颜色教师让学生观察袋子里的空气,并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物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空气是无色的。

”2. 感受空气的存在教师让学生用手摸摸袋子,感受里面的空气。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物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虽然我们看不见空气,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3. 收集一袋空气教师让学生用各种工具收集一袋空气。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收集一袋空气。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收集到的空气。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收集到的空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收集到空气。

”4. 探究空气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有哪些性质?”学生自由发言,列举一些可能的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等。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①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②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他们进行分类。

③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①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②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以图标的形式组织信息。

④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⑤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①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②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③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④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⑤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能力。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①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②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二.“动物”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①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②知道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有个体差异。

③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④知道动物会运动、呼吸、生长、繁殖和死亡。

⑤体会动物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他们需要空气、食物、水、阳光等。

⑥知道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⑦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名称及其特征。

⑧知道按一定的标准可以给动物分类。

(2)科学探究目标①能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

②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③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④能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

⑤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⑥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①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物表现出探究兴趣。

②对动物的特征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5 观察一瓶水》优质课教学设计_36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5 观察一瓶水》优质课教学设计_36

《观察一瓶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词汇描述观察结果,体验合作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爱护。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器材准备】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出示一个塑料瓶,猜一猜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揭开迷雾,提问:水是我们身边常接触的物体,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引出课题:观察一瓶水。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1.探究观察方法。

出示装有洗发液的瓶子,让学生说说怎样观察水和洗发液。

引导:用眼睛看、鼻子闻、用手摸……(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比较两者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1)看一看用眼睛观察水和洗发液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教师加以引导、记录。

(2)闻一闻水和洗发液的气味相同吗?怎样才是闻气味的正确方式?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提醒注意事项。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教师加以引导、记录。

(3)摸一摸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的感觉一样吗?讲解用手摸水和洗发液的对比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教师加以引导、记录。

(4)倾斜瓶子,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教师加以引导、记录。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演示实验:把洗发液、水和木分块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1)填写日期。
(2)填写记录表格。
6.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8.看看班级记录单,想一想有什么发现?
10.举手回答,描述木块的特征。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聚焦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等。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1.
(1)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2)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讨论,进一步思考。
2.
(1)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3.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书上的8种物体。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科 学学科一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 总3课
课题
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时
1
任课班级
一(1~10)班
执教
从容~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科 学学科一年级下册教案第1课 总1课
课题
发现物体的特征
课时
1
任课班级
一(1~10)班
执教
从容~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2)想一想摆放方法。
3.分析问题。
思考问题。分析结果。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倾听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科 学学科一年级下册教案第4课 总4课
课题
给物体分类
课时
1
任课班级
一(1~10)班
执教
从容~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3)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2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
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一)、
1.想一想。
2.举手回答: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
3.看课件,倾听。
4.学生汇报。
5.倾听,记录。
(二)、
1.想一想,回答问题。
2.倾听,观察,想一想。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1.想一想,回答问题。
2.举手回答。
3.倾听。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科 学学科一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 总2课
课题
谁轻谁重
课时
1
任课班级
一(1~10)班
执教
从容~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各一份,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1.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科学探究目标:
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