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百喻经》六则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百喻经》六则6-人教版
《百喻经六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寓言情节
2、寓意
二、教学难点
佛家思想与现代思想,推理出不同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只要一说寓言,我们脑海中马上浮现出这样一个常识: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有哪些?(《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寓言这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
今天我们要学的《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2、古文情节概括,分析涉及到的事与人
3、寓意反推法,概括寓意
4、拓展训练,从不同的欲望诗推断出寓意
5、多角度发掘立意法
五、作业布置。
高中语文 5.2《百喻经》六则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百喻经》六则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主人闻已,更为益.盐益:增加。
B.见人卖炭,时.得速售时:经常。
C.若.但尝一,何以可知若:你。
D.诣.市卖之,以其贵故诣:到。
解析:C项,若:如果。
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A项,代词,代沉香;结构助词,的。
B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
C项,连词,就。
D项,动词,作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食已口爽,返为其患B.若可饮尽,我当饮之C.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D.汝莫愁也,我教汝出解析:C项,“直”通“值”,价值。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即便..逐走至辛头河B.过去有人,痴无智慧..C.昔有愚人,至于..他家D.傍人语言..解析:A项,古义,立即;今义,即使。
C项,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D项,古义,告诉;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答案:B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昔.(从前)有一人,先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中盛.(装着)谷B.有一老人来语.(告诉)之言C.汝当斩头..(指斩骆驼的头),自得出之D.即用.(用途)其语,以刀斩头解析:用,采纳。
答案:D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A项,人称代词,指养骆驼的人;指示代词,那。
B项,副词,已经。
C项,副词,表被动;名词,处所,地方。
D项,副词,不要;代词,没有谁。
《〈百喻经〉六则》教案
《〈百喻经〉六则》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百喻经〉六则》教案第二则:《渴见水》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百喻经》六则精编教案
《百喻经》六则教案教学参考0901 1222《百喻经》六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2、能力目标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
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
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二、复习旧知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文化背景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三、文本感知: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一)小组合作探究1、六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2、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组长记录,归纳整理发言结果,推荐代表发言。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百喻经》六则【教学目标】1、了解《百喻经》的说理特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从寓言的情节入手,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百喻经》故事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故事内容,把握寓言寓意【教材分析】《百喻经》相对于其他佛经拗口的语言、繁琐的经义,这是部比较浅显且富有趣味的书籍,适合中学生阅读,此书广泛运用了譬喻说理的方式,可为学生借鉴,且其中论述的道理,如果剔除宗教的神秘外衣,也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得到有益的启示。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六则内容浅显易懂,富有情趣,学生结合注释可以理解文本内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可在大致了解主要内容之后,放开让学生自己谈谈对故事寓意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应引导学生学习佛经运用譬喻和寓言进行说理的方式。
至于蕴涵的佛教教义,稍微做点提示即可。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交流评点【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由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导入,“释”就是佛教。
作为宗教文化,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已经告诉我们,对于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批判吸收。
对于今天要学习的《百喻经》六则,“除去教诫,独留寓言”,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二、作品介绍1、《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除去教诫,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
2、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讽喻或教育意义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动物,也可以是非生物。
其表达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三、文本研读:读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生生对话,师生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课前预习)1、任选其中一则进行探究。
《百喻经》六则》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课题:由《百喻经》看文言文的有效利用知识目标:1.通过分析《百喻经》中另外一则,引导学生将文言文作为例据用于议论文的写作当中。
2.除了例证以外,培养学生使用其他论证方法的能力,如假设论证、引证、喻证、横向联系。
3. 将这种用文言文做例句的方法拓展延伸,用于其它课内课外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百喻经》,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将文言文作为例据用于议论文的写作当中。
教学难点:将这种用文言文做例句的方法拓展延伸,用于其它课内课外的文言文。
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师讲授示例、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采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内容:导入:我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高中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
鲁迅先生千古,姑且放下不论,我可以理解大家惧怕文言文和写作文的原因。
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语法和词汇上有着很大差距,很难懂,加上高考不考课内文言文,大家也没有学习的动力。
怕写作文呢,是因为高中要求大家写议论文,格式都会了,但是总想不出例据来。
今天,我要教给大家一种办法,让文言文学习有实效性,让议论文例据不再成为问题。
我们先以《百喻经》为例。
一.抛砖关于《百喻经》的文学常识,上节课我们已经做了介绍,其实百喻经就是一百个含有哲理的小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故事和议论文写作勾连起来。
教师以《百喻经》中的一则为例,展示如何有效利用文言文。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至令口爽,此亦复尔。
以此为材料写作,可以立意为:适度;过犹不及选择立意中的一个作为题目,把材料做例据,写一段论述性的文字如:适度首先,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愚人认为,盐使食物味道鲜美,于是空口食盐,反而让味蕾受苦。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五单元 《百喻经》六则 含解析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渴见水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学习目标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2、能力学习目标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3、德育学习目标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习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愚人食盐、渴见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预习案】【导入新课】通过询问同学们所熟悉的寓言故事来进行导入,加深他们对寓言故事的理解,从而引入到佛教经典中的寓言故事,进入到新课的讲授。
【自学导航】1、文体常识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言的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2、文化背景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喻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戒,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自学检测】(一)自由朗读课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主人闻已..,更为益.盐听罢添加2、所以..美者,缘.有盐故···的原因因为3、食以口爽..,返.为其患败坏了口味通“反”相反4、或.十五日,徒.自困厄有的人白白地5、傍人语言..告诉6、汝患.渴逐水以···为患(二)判断下列句式。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百喻经》的故事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领悟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生活体验探讨其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和意义。
3.掌握寓言类材料的审题立意方法。
教学重点:领悟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生活体验探讨其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和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寓言类材料的审题立意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以学生熟悉的寓言故事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1.《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2.寓言: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难以理解,所以佛经“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三、自习检测: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导学案字词预习检测四、文本研读: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小组展示:1.品读第一.二.四则寓言故事,用一句话概述故事大意。
(即每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请用恰当的成语概括寓言的内容并加以解释)3联系现实,谈谈这则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共同分析一则。
组内交流预习作业,组长记录,归纳整理发言结果,推荐代表发言。
)第一则:《愚人食盐》解析:1、愚人在食盐的过程中造成了什么结果?2、造成这样结果的直接原因是?3、原文中用哪句话来证明的?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联系现实生活:学生举例人生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第二则:《渴见水》解析:故事:渴见水不饮 ,原因:“此水极多,俱不可尽”应该:先解口渴之急 , 即做好眼前不应该:因水之多而放弃,即放弃目标寓意: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明确目标,量力而行;最佳寓意: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联系现实生活:学生举例人生启示: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百喻经》学习教案
《百喻经》六则教案●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寓言的特色,掌握寓言寓意的归纳方法。
2、能力目标从寓言的要点情节切入,研究寓意,培育学生发散思想能力、归纳能力。
3、德育目标领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迪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课要点:抓住要点情节,推测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领会其带给人生的启迪。
●教课难点:正确掌握各则寓言的寓意。
教课过程一、课前导入: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目光,自己来拿!"关于外国文化(也包含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勇敢地汲取借鉴,又要仔细地剖析精髓与糟粕,加以批评汲取,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
佛教哲学,从实质上讲是唯物主义的,是不科学的。
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仍是能够从禅语中寻找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二、复习旧知1、《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2、古印度僧伽斯那着,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3、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
4、但"除掉教诫,独留寓言",完整能够当作一部极有兴趣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迪意义。
5、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叙述带有劝谕或嘲讽意味的故事。
构造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能够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真谛。
三、文本感知: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一)小组合作研究1、六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结果怎样?2、组内研究每则寓言的寓意(组内沟通预习作业,组长记录,归纳整理讲话结果,介绍代表讲话。
)(二)代表组内沟通第一则:《愚人食盐》寓意:做事要恰到利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防止以偏概全;学会控制私欲,不可以得寸进尺;不以好恶看人,做事;启迪:恰到利处时美好非常,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谛再向前超越一步,就变为了错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正确状态。
第二则:《渴见水》寓意:脚扎实地,走好每一步;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做好眼前事,防备眼高手低;明确目标,量力而为;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启迪:拟订长久的目标,切不可以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全部努力;积跬步以致千里。
百喻经教案
百喻经教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百喻经》六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2、能力目标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
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
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二、复习旧知1、《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2、古印度僧伽斯那着,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3、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
4、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5、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三、文本感知: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一)小组合作探究1、六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2、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组长记录,归纳整理发言结果,推荐代表发言。
)(二)代表组内交流第一则:《愚人食盐》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百喻经》六则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百喻经》六则1.连线作者《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偈颂共为百则。
全书两卷,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类: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
2.整体感知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1.识字注音嗤.笑( ) 庵.婆罗果( ) 敕.( ) 诈.现死相( )2.通假字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3.一词多义(1)卒⎩⎪⎨⎪⎧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五万兵难卒合(2)相⎩⎪⎪⎨⎪⎪⎧ 诈现死相 伯乐学相马儿已薄禄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杂然相许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3)悉⎩⎪⎨⎪⎧ 悉皆美好 丞相亮其悉朕意 料大王之率,悉之不过三十万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4.古今异义(1)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百喻经》六则》2
《百喻经》六则第二外国语中学任珉一、导入提起“寓言”,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你们儿时应该都读过诸如《狼来了》、《龟兔赛跑》、《盲人摸象》等很多寓言故事,那么,和儿时相比,高中读寓言故事要达到什么程度呢?佛教寓言故事又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部由2万多字,98则寓言小故事组成的《百喻经》。
请同学们翻开书,一起来看《六则》。
一、检查预习之前给大家布置了作业,要求同学们疏通文意,解决文中的文言现象,彻底读懂这六则寓言故事。
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t展示学案上的题目)检查预习、巩固基础⑴注音: 嗤.笑chī庵.婆罗果ān敕.chì诈.现死相hà⑵通假字: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通“值”, 价值⑶古今异义①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古义: 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即便..逐走至辛头河。
古义: 立即。
今义:即使。
③傍人语言..。
古义: 告诉。
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④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古义: 脸。
今义:面貌。
⑤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古义: 经过。
今义:亲身遭遇,亲自经受。
⑥既不得岀,以为..忧恼。
古义: 把……作为。
今义:认为。
⑷词类活用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形活动,变得鲜美②极渴须水.名活动,喝水③有一老人来语.之言名活动,告诉④我教汝出.动活名,出来的办法⑸辨析句式①徒自困饿,无益于道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白白地忍受饥饿困苦,对于行道没有好处。
②傍人语言省略句旁人告诉(他)说③心生疲厌,以为苦恼省略句心生疲惫厌倦,把(销售不出去沉香这件事)当做苦恼④其所乘马为他所夺被动句他骑的马被他人夺走⑤默然无对,为人所笑被动句沉默着无言以对,被他人耻笑。
⑥如此痴人,世间所笑被动句像这样愚蠢的人,被世人耻笑。
看来同学们预习得没问题,疏通了文意,我们请六位同学分别给大家讲述一下这几则寓言故事,并概括一下它们的寓意。
六位同学分别说六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百喻经教案教学设计
百喻经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百喻经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百喻经的背景、内容和特点;2. 分析百喻经中的寓言故事,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哲理;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将百喻经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百喻经的背景、内容和特点,分析其中的寓言故事;2. 教学难点:理解百喻经中蕴含的道理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百喻经的原文、解读资料等;2. 教学工具:投影仪、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你们都听过什么寓言故事吗?你们觉得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随后,教师简要介绍百喻经的背景和内容。
第二步:讲解百喻经(15分钟)教师通过使用PPT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百喻经的原文和解读资料,并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哲理。
第三步: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则百喻经中的寓言故事,并进行研读和分析。
学生可以讨论其中的故事情节、寓意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并将自己的观点呈现给全班。
第四步: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分析结果,并对百喻经中的道理和哲理进行探究和总结。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五步:应用与拓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将百喻经中的道理和哲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其中的智慧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展示或演讲。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则百喻经中的寓言故事,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百喻经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其中的道理和哲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百喻经》六则教学设计概要
《百喻经》六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百喻经》的说理特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从寓言的情节入手,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百喻经》故事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故事内容,把握寓言寓意【教材分析】《百喻经》相对于其他佛经拗口的语言、繁琐的经义,这是部比较浅显且富有趣味的书籍,适合中学生阅读,此书广泛运用了譬喻说理的方式,可为学生借鉴,且其中论述的道理,如果剔除宗教的神秘外衣,也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得到有益的启示。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六则内容浅显易懂,富有情趣,学生结合注释可以理解文本内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可在大致了解主要内容之后,放开让学生自己谈谈对故事寓意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应引导学生学习佛经运用譬喻和寓言进行说理的方式。
至于蕴涵的佛教教义,稍微做点提示即可。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交流评点【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由《心境》导入。
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的,是不科学的。
但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已经告诉我们,对于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批判吸收。
对于今天要学习的《百喻经》六则,“除去教诫,独留寓言”,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二、温故知新(复习及预习情况交流)1、《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除去教诫,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
2、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讽喻或教育意义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动物,也可以是非生物。
其表达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喻经》六则同步练习
教学参考
0901 1239
《百喻经》六则同步练习
【语言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益:
(2) 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爽:
(3)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面目
(4)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诣
(5) 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寻: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
(2)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A、以盐美故而空食之
B、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C、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D、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4、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补足相应的省略成分。
(1)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2)()极渴须()水。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2)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3) 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
(4)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文本解读】
6、下列对《百喻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一部佛经,由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
B、全书共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戒,独留寓言”,也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
C、《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
他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
……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
D、《百喻经》中的故事大多短小,多讲愚人之事,看似很简单,解释也较通俗。
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佛家关注的焦点和世俗是完全相同的。
7、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1)、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既:既然
B、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空:白白地
C、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复:同样
D、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徒:信徒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3)、这则寓言原来是针对什么现象说的?现代人要如何避免发生像故事中那样的傻事?
8、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课文中六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愚人食
盐》:
《渴见
水》:
《入海取沉
水》:
《尝庵婆罗
果》:
《诈言马
死》:
《驼瓮俱
失》:
【问题探究】
9、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坚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闻听,易于接受。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请你课外阅读《百喻经》中一些作品,并结合课文,评析《百喻经》善于运用譬喻说理的艺术特色。
《百喻经》六则
【语言积累】
1、(1)益:添加 (2) 爽:败,伤 (3) 面目面部,脸部 (4) 诣
到去 (5) 寻:接着
2、 (1)返—反,(2)直—值。
3、B,例句和B项都是介词,“用”,其余三项都是“因为”。
4、 (1)主人与(之)食,(愚人)嫌(食物)淡无味。
(2)(愚人)极渴须(饮)水。
5、(1) 味道这么美的原因,是有盐的缘故。
一点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
(2) 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知道个个都很好呢?
(3) 你所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
(4) 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文本解读】
6、D 佛家关注的焦点有时和世俗的并不相同。
7、 (1)、C A、既:已经 B、空:空口 D、徒:白白地
(2)、他发现菜里加盐以后好吃,就只吃盐(不吃饭)了。
(3)、这则寓言原来是针对修行的人饮食要适当,可有的人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干脆不吃饭,以为这样就可以得道这一现象说的。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的欲望终于可以得到空前的满足了。
人们谈论的话题总是围绕着豪华的住房、高档的私车、精致的美食和丰富的娱乐,似乎物欲的极大满足就是人生的真谛,吃好、穿好、玩好、住好了,人生也就好了。
殊不知,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一切就将走向反面,在享受方面也是这样。
近年来,已经出现过很多穷奢极欲、肆意挥霍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绝不乏因营养过剩而致病的人,至于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造成的危害更日益显现,这都像上面的故事那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极致的追求并不可取,人类更需要的是一种适度,一种和谐——与自然的和谐,与和自己身心相适应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和谐。
8、《愚人食盐》: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
/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不能以偏概全。
/凡事过犹不及,因此认识、对待事物时应力戒片面,偏执。
《渴见水》:放弃无限的欲望,不要希望得到所有的东西,学会限制自己,这样才能学有所得,才能获得实际的利益。
/做事不要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入海取沉水》: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
果。
《尝庵婆罗果》: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手持佛珠,自称善良好心,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问题探究】
9、百喻经是一部古老的佛经寓言故事, 在近百个短篇故事中,每则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
运用熟稔的白描手法,使得情节生动,人物传神。
巧妙的运用文字比喻,直接了当说破人心缺憾,每则诙谐风趣的比喻皆能使人得到反省与启示。
用生动的故事及个人的体会来叙述发人省思的哲理,在虚妄的人物中反应写实的人生。
用字虽浅近,寓意却无限深远,让人在现实中获得人生启示。
(结合作品,举出具体的例子分析即可)
【大视野】
【梳理提要】
1、(1)相同点是: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不同点是:属于文学和宗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归趣不同。
(2)以禅入诗,以禅喻诗(3)以禅参诗、以禅衡诗、以禅论诗
2、A(禅宗确立的时代在唐代而不是宋代)
【思考探究】
3、(1)“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2)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的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
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
诗人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4、学生的分析只要具体恰当就可以。
该题也可以拓展为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可以研究王维、苏轼等诗人作品中的禅理禅趣,也可以研究画与禅、音乐与禅、建筑与禅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