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课2框 法不可违 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第二框《法不可违》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第二框《法不可违》教案 新人教版
教师做好相关知识的储备与拓展,如有关法律、犯罪、刑罚等相关内容,查找并阅读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条款,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与素材。按照“一例贯通”的教学思路设计好故事情节,将典型案例的图片和视频穿插其中,做好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说
新闻
指导学生编辑、播报时事新闻,并作点评。
课前两分钟播报新闻(图文PPT形式)。
时事教育。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公开演讲能力。
新闻
导入
播放视频:2013年5月25日,有网友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网友通过人肉搜索发现其是南京一初中生,在微博上还公布了丁锦昊的个人信息。而丁锦昊曾就读的小学网站也被黑。
重点
难点
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我国的刑罚。
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异同;区分拘留与拘役,罚款与罚金。
教学
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感悟,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做执法守法爱法的人;
2.知识目标:通过自学书本和分析案例,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3.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资源
准备
学生课前制作“图说新闻”PPT课件
(1)结合材料说明刑法是怎样的一部法律?
(2)周喜军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
(3)周喜军受到的处罚是一种行政制裁吗?

第七课第二框 法不可违 课件 学案

第七课第二框 法不可违 课件 学案

古泉中心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课题: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课型:新授课执笔:章新叶班级:_____小组:_______姓名:_______第一步:学习目标——明确方向1、了解和判别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

2、把握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3、把握刑法、犯罪和刑罚的关系。

4、认识刑罚的种类。

第二步:预习导学——不看不讲【理清线索】123、一般违法行为456【梳理要点】参见《能力培养与测试》教材助读·自主学习P44第三步:合作探究——不议不讲活动一:参见《能力培养与测试》课内探究·展示交流P44探究一:正确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则案例后,小楷百思不得其解,聪明的你能帮助小楷解答疑惑吗?活动二:参见《能力培养与测试》课内探究·展示交流P44探究二:一般违法行为与严重违法行为的异同在学习了违法与犯罪的相关知识后,小敏有了下列观点,小辉对小敏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你能接着小辉的观点用图表的形式向小敏解释吗?第四步:展示提升——完善自我活动三:参见《能力培养与测试》课时作业·高效训练P4617、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犯罪?它有哪些基本特征?(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3)藏某等人最终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说明了什么?第五步:导学测评——不练不讲参见《能力培养与测试》课时作业·高效训练P44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醉酒驾车属于____行为,它和一般违法行为有何区别?(2)陈某因醉驾被罚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答两条即可)(3)请你设计两条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

第六步:学后反思——整理收获收获一:收获二:收获三:。

《法不可违》导学案

《法不可违》导学案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英]波洛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二框 法不可违编写人:王明明 审核人:赵兴理 使用者:学习目标:1、正确区分违法和犯罪,掌握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刑事处罚的含义和种类;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会根据案例判断违法行为类别的方法;3、增强法制意识和观念,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学习重、难点:重点: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难点:一般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异同。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梳理基础知识,在教材中标注①什么是违法行为?它的分类有哪些?②什么是犯罪行为?③犯罪行为的三个特征是什么?④刑事处罚的含义和种类分别是什么?并找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词; 2. 在学案上用红笔标注出疑问的地方; 3. 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案】一、谁都不能违法1、如果说 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 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凡不履行 ,或者 都是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将其分为 、 、 和违宪行为。

二、犯罪必受惩罚3、什么是刑法?刑法是 的法律;4、什么是犯罪?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所谓犯罪是指 的行为;其基本特征是:第一,第二,第三,5、什么叫刑罚?刑罚的种类是什么?刑罚又叫 、 ,是指 对 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刑罚的种类:① 主刑: ② 附加刑:【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活动一:阅读P 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2、从这个材料中你受到到什么启发?★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 A 、行政法 B 、民法 C 、刑法 D 、行政制裁 E 、民事责任F 、刑事处罚G 、行政违法H 、民事违法I 、刑事违法J 、较轻K 、严重通过以上那个表格可以看出:和 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犯罪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 ,因而称它们为 。

《法不可违》导学案

《法不可违》导学案
知识梳理:
限时检测:(完成练习册中的习题)
师生反思:
通过合作探究法治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以致用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拓展链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巩固新学知识。
知识梳理部分明确重难点知识。
限时检测学生当堂完成。
师生反思学生对于有关处罚不明白比如:拘留与拘役、罚款与罚金、管制到底如何处罚等。
课前充分预习课本,在课本上做好勾画。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知识,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标记疑点。
1、标记好预习难点和重点,有针对性的讨论解疑。
2、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疑难,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自学内容:教材第七课第二框题法不可违92--94页。
1、什么是刑法?
思考:(1)刘志军、连恩青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2)他们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
(3)他们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探究点二:法制教育我献策
材料一:人民网报道:铜梁县土桥镇初级中学八年级(2)班学生陈浩,年仅13岁,因打牌欠下同学的钱无法偿还,想到经营副食的彭某可能有钱,就萌发抢劫杀人的恶念。以购买方便面忘记带钱为借口,将彭某骗出,用水果刀将其刺伤,抢得现金200余元。31日上午10时,彭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明确自己的任务,带的目标去学习。
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看书,根据导学案的提纲逐步了解刑法的含义、犯罪的特征、刑罚的种类等法律的基础知识。
合作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可适当指导。
课题:第七课第二框题.《法不可违》双案一体化
学习目标:
1、正确区分违法和犯罪,掌握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刑事处罚的含义和种类。

《法不可违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不可违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不行违》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先导:导学案的意义及课程背景导学案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同砚设计的一种进修活动指导方案。

通过导学案的应用,同砚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稳固知识点、提升进修效果。

本次导学案的主题是《法不行违》,旨在让同砚了解法律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遵纪守法,不违法。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法律的基本观点和作用;2. 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以及违法的风险;3. 精通一些常见的法律知识,如交通法规、消防安全等;4. 培育同砚的法治观念,自觉恪守法律法规。

三、进修内容:1. 什么是法律?2.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3. 违法的后果;4. 常见的法律知识:交通法规、消防安全、网络安全等。

四、进修步骤:第一步:导入法律的观点(15分钟)1. 让同砚自由发言,谈谈对法律的熟识;2. 通过案例讲解,引导同砚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3. 提出问题,激发同砚对法律的爱好,为后续进修做铺垫。

第二步:法律的重要性及违法的风险(20分钟)1.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法律的重要性;2. 分组谈论,探讨违法的后果及风险;3. 案例分析,让同砚从实际生活中找到违法的例子,引导他们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

第三步:常见法律知识的进修(30分钟)1. 交通法规:介绍一些常见的交通规则,如行人过道路注意事项、交通信号灯等;2. 消防安全:讲解防火、逃命知识,提高同砚的安全认识;3. 网络安全:讲解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问题,引导同砚正确应用互联网。

第四步:反思与总结(15分钟)1. 同砚自我反思:回顾今日进修的内容,沉思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2. 班级谈论:同砚就今日的进修内容进行沟通和总结,谈论法律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的原因。

五、作业打算:1. 撰写一篇关于法律重要性的小议论文;2. 收集一些有关交通、消防、网络安全的资讯,撰写心得体会;3. 家长帮助: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谈论法律的重要性,并填写一份家庭纪律承诺书。

思想品德七下第7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七下第7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验”“法不可违”教案【授课内容】:初二《思想政治课》(上册)第七课依法制裁违法犯罪第二框题犯罪与刑罚【教学目标】:一、识记目标:1、刑法的含义。

2、什么是犯罪?二、活动目标:1、通过本框的学习,明确什么是刑罚、什么是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处罚。

从而使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及相关信息,收集法律打击抢劫、盗窃、赌博、贩毒等犯罪的实例,表明违法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表明我国法律惩治犯罪的作用。

在人机交互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信息素质”。

【教学重点】:1、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制裁?【教学难点】:“拘役”与“拘留”的区别、“罚金”与“罚款”的区别【教学方法】:读讲练议结合学习法、归纳对比学习法、图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前准备】:CAI课件、网页的设计和自制,学生COPY有关练习题和思考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1、学生打开“网上邻居”中的共享文件“20x班”\“复习练习”进行练习,然后教师调用个别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简单评议并展示正确答案:2、阅读与思考:打开“中国警务”网址取案例——“绑架杀害十龄童两案犯昨被枪决”分析:/maya/police/polnews/01/item/2001-03/464060.shtml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网上案例,并回答问题:A.案例中朱胜利、潘德生的行为是属于什么行为?B.受到怎样的处罚?②教师简单评议,导入新课。

(绑架杀人罪,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设计此问题的目的:A、在复习中引发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思考;B、使学生从对案例的讨论中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对于严重违法行为的犯罪(如刚才浏览了网上案例中的朱胜利、潘德生犯罪分子犯绑架杀人罪,应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处罚等)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此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刑法、犯罪和刑罚的有关知识。

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导学案

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导学案

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违法行为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归纳比较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

3.体验法律的尊严,做守法的公民。

二学习重点:
1.认清合法与违法行为。

2.掌握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

三预习内容:
1.不违法是人们的底线,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它分为哪几类?
2.什么是刑法?它有何作用?
3.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什么是刑罚?它分为哪些种类?(结合P95页问题)
四合作探究:
1.阅读P91-93页案例,填表格。

2.完成表格,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危害程度
处罚方法
共同点
五自由展示:
1.展示预习内容。

2.展示合作探究问题。

3.P94-96内容。

六拓展延伸:(教师口述内容)
小林是个要强的孩子,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学校要求买校服,可家长一时拿不出钱,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林决定自己挣钱。

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些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

工地保安发现,把他送到派出所。

本来自尊心挺强的小林,结果在这件事上丢了大面子。

问题:
1.小林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情可避免吗?
3.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七总结:(学生自由发言)
八反馈:本课《达标测评》。

第七课 第二框题 “法不可违”-教学教案

第七课  第二框题 “法不可违”-教学教案

第七课第二框题“法不可违”教材分析:第二框:“法不可违”。

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

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

首先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反法律。

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并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所谓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

关于犯罪行为,首先说明了刑事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其次简介了刑法及其性质;最后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

这三个特征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

关于刑事处罚,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有5种,即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3种,即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最后,设计了一个乘飞机开玩笑的讨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课 第2框 法不可违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课 第2框 法不可违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

法不可违§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某某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二)能力目标:(1)能结合某某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某某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是行政某某行为、民事某某行为、刑事某某行为三者的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模拟预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情境体验1、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2、案例问题探究2、什么是某某行为?某某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3、犯罪的特征?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心灵感悟1、不某某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任何一类某某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为提升1、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一、谁都不能某某【情景体验】―――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

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某某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问题探究】―――(一)什么是某某行为?(二)某某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探究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步骤一:把全班按现有坐位分成8组,每一组指定组织人、记录人、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各一位。

步骤二:分组讨论什么是某某行为?什么是某某行为?每一组首席发言人来回答。

步骤三:教师归纳。

探究1:什么是某某行为?案例1:成克杰因单独或伙同情妇李平收受巨额贿赂,于2000年7月31日被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第2框 法不可违导学案.doc

第2框  法不可违导学案.doc

第七课第2框《法不可违》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区分违法和犯罪,掌握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刑事处罚的含义和种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学会根据案例判断违法行为类别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导学重点:认清什么是违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三、教学难点:区分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四、导学过程:(一)谁都不能违法1.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阅读课本的三幅图画,总结什么是违法行为?者K是违法行为。

①违法的种类,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可分为、、—________ 三类。

一般违法行为:是指,它包括和O严重违法行为:是指,也叫做»3.结合教材中的三个情景完成第93页表格。

并总结出三类违法行为的共同点。

(二)犯罪必受惩罚1.什么是刑法?2.什么是犯罪?3.犯罪的三个特征: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犯罪必受惩罚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o5.刑罚的种类主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一:谁都不能违法探究教材中三处情景,思考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其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探究点二:犯罪必受惩罚五、知识网络图仁隹都不能违法1违法的含义户.般违法行为,候事违法行L违法的种彳亍政违法I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及其基本特征(民事责任)(行政制裁)J刑罚及我国刑罚的种并结合案诈骗犯王某,小时侯就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经多次批教育仍不改正,后来发展到冒充国家干部行骗,被公安机关拘留,送劳动教养3年。

第七课 第二课时 法不可违 导学案

第七课 第二课时 法不可违 导学案

第七课第二课时法不可违导学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特征(4)我国刑罚的种类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2、学习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习过程】
预习导航:认真研读教学目标,仔细阅读教材,并尝试完成下列练习。

1、阅读课本P91事例。

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
3、根据三个情境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
课内探究:
一、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说一说犯罪具有怎样的特征?它与其他的违法行为有什么区别?
二、师生探讨
课后拓展:
学后反思:
学习本课后,我有如下思考:。

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学案 新人教版 (2)

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学案 新人教版 (2)

犯罪的特征
主刑: 法不可违 刑罚的种类
二、小组学习: (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完成 91 页的表格 三、展示反馈: (我能行,我最棒,100 分非我莫属) 1、广西贺州市钟山派出所执勤民警在 县城西路收费站附近的“打击盗抢机动车辆执勤 点”抓获了 3 名盗贼并缴获了 3 辆两轮摩托车。这 3 名盗贼将会受到 A.行政制裁 B.刑事制裁 C.民事制裁 D.道德谴责 2、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以下行为中属于严重违法行为而受到刑 罚的是( ) A.王某时常在大庭广众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 B.李某制作并传播网络病毒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C.学生赵某闯红灯引起交通事故而向交警谎报 了班长的姓名 D.某照相馆未经当事人同意将其肖像挂于店面 橱窗 3、下列选项体现法律带有强制性的是( ) A.某影星因偷税漏税被绳之以法 B.提高银行利率,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C.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降低纺织品出口关税,提高产品竞争力 4、“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说明的道理是( ) A.违法者必定要受到刑罚处罚
对黄鹂的判决,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法不可违
学习内容:第七课 第二框 法不可违 学习目标:知道刑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重难点: 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一、 自主学习: (看谁的收获多,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 (一)问题引导:
教学设计 (收获)
违法行为的加刑:
教学反思 (疑惑)
B.一般违法行为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C.严重违反行为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D.违法犯罪最终难逃法律制裁 5、有一位中学生,酷爱计算机编程,一天,他正为自己的黑客行为沾沾自喜时,警察却把他带走 了。这个案例中的中学生被警察带走的原因是( ) ① 他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 A.① ② ③ ② 他的行为给国家、社会、集体、他人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危害 B.① ② ④ ③ 他不听父亲的话 C.② ③ ④ ④ 他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情 D.① ③ ④ 6.年仅 15 岁的小陈只因口角之争就将邻家 6 岁小孩用石头打晕后沉入粪坑淹死。小陈投案自首后, 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12 年。小陈之所以被判刑是因为他的行为 ①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① ② ③ ② 违反了《中小学守则 》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B.① ② ④ ③ 违法了我国宪法 C.② ④ ④ 触犯刑法,应依法受到刑罚处罚 D.① ④ 四、拓展提升(运用 知识处理现实问题) 正义网安徽 8 月 15 日电 :一女子摆地摊谋生,为使所销售的鸡块色香味美,过量添加亚硝酸盐, 致使食用过其所销售鸡块的 23 人中 毒。由安徽省利辛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黄鹂生产、 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一案经法院审理,判决被告人黄鹂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 黄鹂为什么被判刑?

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

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

第二幕
结果呢, 他们都因为违法而受到了警察的批评教育。 小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决定好好学习一下法律知识,小明则不以为然。刚好学校组织了一场法律 知识竞赛,兄弟俩都去参加了,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课本 P89-90 三个案例:李某、朱某、赵某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什么危害,其行 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分别属于哪种违法行 为?
大家动手写问题 知识 1:▲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知识点 2:▲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知识点 3:▲ 激励语:希望,只有和勤奋作伴,才能如虎添翼
3
和谐 和谐
品牌
达旗第八中学“一三四三”自主课堂导学案
1、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受行政处罚。 (比较典型的是扰 乱公共场所秩序以及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 2、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承担民事责任。 (比较典型的是公民 之间的侵权与纠纷) 3、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 知识点 4:▲ 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知识点 5:▲ 本质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法律标志——刑事违法性(触犯刑法的行为) 必然后果——刑事违法性(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知识点 6:▲ 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处分) 知识点 7:▲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 方法。 知识点 8:▲ 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包括: ( ) 、 ( 附加刑包括: ( ) 、 (
和谐 和谐
品牌
达旗第八中学“一三四三”自主课堂导学案
课型 同伴 新授课 年(班)级 初一年级 1-12 班 郝越骞 组长签字 印刷时间 授课时间

《法不可违》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不可违》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不可违》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及作用;2. 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 掌握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守法意识。

【导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话题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法不可违》。

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保障着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也保护着我们的合法权益。

那么,你们认为法律对我们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呢?第二步:学习案例分享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小明在驾驶时违反了交通规则,结果发生了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了损失,还触犯了法律。

这种行为不仅危害了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明白到违法所造成的后果是多么严重的。

第三步:探讨法律意义1. 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法律?2. 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是什么?3. 违法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有哪些?第四步:了解法律法规我们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比如交通法规、消防法规、食品安全法规等。

只有了解这些法规,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才能不违法。

第五步:课堂讨论1. 你有没有遇到过违法的情况?当时你是如何处理的?2.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第六步:小结和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到违法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法不可违”,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以上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感谢大家的参与,谢谢!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法不可违》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法不可违》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探讨《法不可违》对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导学内容:一、背景介绍《法不可违》是一部以法治为主题的现代教育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因为一次违法行为而陷入困境的故事。

该片旨在通过展示违法的后果,警示人们要遵守法律,珍惜法治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二、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中,父亲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违法行为,导致整个家庭遭受严重的打击。

《法不可违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不可违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不可违》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法不可违》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转折;3. 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导学内容:1. 《法不可违》的作者及背景介绍;2. 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3. 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探讨。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1. 你知道《法不可违》这部小说吗?你对这部小说有什么了解?2. 你认为“法不可违”这个主题在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第二步:进修1. 介绍《法不可违》的作者:鲁迅,他是中国摩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2. 讲解小说《法不可违》的背景和情节: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因为违反法律而导致悲剧的故事;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主人公李先生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因为一时的疏忽而犯下错误,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第三步:讨论1. 请同砚们谈谈对小说中的主题“法不可违”有什么理解?2. 你认为李先生的命运是否符合“法不可违”这个主题?3. 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法不可违”这个原则对每个人都适用吗?第四步:总结1. 通过进修《法不可违》,我们应该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恪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责任;2. 人们应该在生活中时刻牢记“法不可违”的原则,不要因为一时的私心而违法,导致自己和他人的悲剧。

拓展阅读:1. 了解更多鲁迅的作品,深入了解他对中国摩登文学的影响;2. 阅读其他揭示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思考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启迪和警示。

以上就是本次关于《法不可违》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砚们通过进修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对法律和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愿大家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山振新国际学校政治课堂导学案提纲使用日期:编制人:柯小丽审核人:
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二框:法不可违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教学目标】
1、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将违法行为、犯罪、刑罚在题目中熟练地运用。

【教学重难点】会区别、运用各种法律形式。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加1”:课前预习
原文填空,基础知识梳理: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__________则是人们的行为底线。

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__________,尤其不能违反__________。

2、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__________行
为。

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对这三类违法行为的比较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主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附加型,是补充主刑适用的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一、导入(2分钟)
二、思:自主探究(13分钟)
问答题(温馨提示:此题答案如果在教材上可以找到便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出相应笔记,便于今后复习)
1、违法行为的含义是什么?
2、违法行为的分类是怎样的?
3、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4、一般违法与犯罪行为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5、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刑法的含义是什么?
7、刑法的作用是什么?
8、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9、犯罪具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10、刑罚的含义是什么?
11、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哪些?它们分别又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12、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是什么?
13、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三、议:互动解释,合作探究。

(5分钟)
小组合作解决上面的问题,组内展示、比较,得出正确的答案,
四、展:展示反馈。

采取组内互助,多种形式回答上述问题,解答疑难点。

(13分钟)
五、评,经典点拨,重在技巧性掌握知识点。

(2分钟)
六、助:组内帮助。

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是很清楚吗?在小组中提出来并请同学帮忙解决。

七、测:巩固检测,训练应用。

(5分钟)
单项选择题:1、根据所违犯的法律类别,违法行为可以分为()
A、一般违法、违纪行为、刑事违法、违宪行为
B、违纪行为、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C、一般违法、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
D、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2、无锡市居民丁某采用发手机短信形式,散布“太湖水致癌物超标”的谣言,引起
当地居民恐慌,6月6日被无锡警方查获,现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对此,说法正确的有()
A、丁某的做法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一般违法行为
B、丁某的做法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犯罪行为
C、公民有言论自由,丁某不应受到法律处罚
D、行政拘留属于刑罚的一种
3、下列关于违法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B、应被逮捕判刑的行为才是违法行为
C、只有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才是违法行为
D、法令的有无是国家兴衰的根源
4、欠债不还,拾获他人遗失钱物不还等行为,属于()
A、行政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犯罪
5、某犯罪嫌疑人为了报复社会,在公共汽车上放置炸药,爆炸后造成16人死亡,
30人受伤的惨剧,这说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A、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B、犯罪是一种违法行为
C、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D、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6、下列刑罚,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的是()
①拘役②有期徒刑③剥夺政治权利④死刑
⑤罚金⑥没收财产⑦管制⑧无期徒刑
A、①②④⑦⑧
B、①②③④
C、②④⑦⑧
D、③④⑥⑧
加2:课外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节内容)
加3:辅导对象、内容与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