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

合集下载

第五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五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饕餮纹
象鼻兕觥
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石鼓
秦始皇统一文字
“书同文”
小篆:秦代的统一 文字,使汉字的笔 画和结构得到定型, 奠定了汉字“方块 形”的基础。图为 秦丞相李斯书写的 《峄(yi4)山刻 石》。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 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 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 成一种新字体。图为湖北出土 的秦隶竹简。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 206-220年)得到了很 大发展,变无规则的 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 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 结构的基础。图为汉 隶。
楷书的创 造者王次 仲与楷模 钟繇
图为东 汉钟繇。
楷书笔画平直, 字形方正,书 写简便。直至 今天,楷书仍
是汉字的标 准字体。图 为钟繇作品 《宣示表》。
快速书写的字体: 草书与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 草、今草和狂草3 种。图为用章草书 写的汉木简。
章草:西汉史游 《急就篇》,隋 书称为《急就 章》,进一步解 散隶体,首创 “章草”书法。
“今草”是东汉 (25--220)人 张芝所创。图 为张芝写的草 书。 “凡家中 衣帛,必书而 后练(煮染) 之;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 后人称书法为 “临池”,即 来源于此。尤 善量收 购甲骨
王国维《殷卜辞 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
社会活化石:甲骨文中原始古文字的痕 闺意献张水部 唐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金文(钟鼎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 大小也比较匀称。 图为毛公鼎及铭 文,是先秦最长 的铜器铭文。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的起源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所塑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述形式,因而,汉语汉字也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字、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1、文化的象征汉字是汉语的象征,体现的是中国历史的沉淀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它们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旅程、思想风貌,以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细微差别。

这些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依托,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语言文字的表达汉字由象形文字和指示文字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特点。

汉字形成了中国文字系统,开创了汉文化和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3、审美情趣的体现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特点。

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以及对文字审美的偏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重视。

4、传统习俗的体现汉字表现出中国传统习俗的特点。

比如,汉字里面的图案和结构,都能够表达出中国人的思想感觉和思维模式,从而反映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二、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且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也非常重大。

汉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

1、语言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过程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文化。

通过汉字,中国的文学文化得以发展,使中国人具备了独特的表达文字思想的能力,从而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文化思想的变革通过汉字,中国文化的思想也得到了相应的变革。

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变为实用文化,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

3、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

它使得中国社会可以更加精确的表达思想,从而催生出许多崭新的思想,使中国的文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要了解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而我们汉字与文化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在了解了什么是汉字中的文化后,我们在来看汉字与文化有什么样的联系。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汉字与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传统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汉字就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而此文将要谈的是从汉字中看古代的建筑!建筑居住文化不仅有史籍的记载,而且也在汉字形体中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

透过一些类化符号及其所组成的汉字形体的研究,可以窥测到远古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以及这些建筑物的功用、基本设施或附属设施,并且可以从中寻觅到先民在建筑居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一)穴”字与古人的原始建筑说到他们的建筑我们就首先要从他们最原始的建筑讲起,当人还是原始人的时候,那时的他们没有农耕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打猎为生的,那时候由于生产资源低下,他们也没有正规的建筑,在黑夜到来的时候,在遇到夏日的酷热,严冬的寒冷的时候,在遭到暴风雨的袭击,野兽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可以说是本能的会躲进山洞中去从而寻找到安全舒适的场所。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文化----一笔一画下的故事作为中国人,我们天天都在学汉字,写汉字,但是,你可曾知道,一笔一划都有它的故事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

对于汉字,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那么,什么是汉字?如果将之理解为简单的一笔一画,那就太肤浅了;如果将之复杂化,那就有失偏颇了;如果将汉字神秘化,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汉字的产生和演变,甚至我会怀疑,你并非中国人。

那么,汉字是什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体字、玛雅文字)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

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从汉字自身特征看,字形本身确实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词素的”。

一个字,我们可能不知道它的读音,但通过分析字形,我们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语言中的意义。

如:休——休息;采——用手采摘果实。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文化”、“文明”都是直接借用的日语外来词。

在我国古代,“文”和“化”是两个单音节词。

与“武力”相对而言,是“文德教化”的意思。

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出自刘向《说苑•指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

汉字的字义系统是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其中有客观成分,也有特定文化的影响因素。

二是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在第二方面。

汉字是依据词义来构造字形、追求形义统一的文字。

一个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从中反映着古人的构想和设计,而古人的构想和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

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

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

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

1.从方块字说起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

如“龙”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

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

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

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

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

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

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

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

2.说“一”“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

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

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

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

从古人对“一”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

3.神从天降“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

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

这也是许慎的解释。

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偏旁或部首。

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 引言1.1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汉字就被视为中国人民智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符号之一。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体系。

汉字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语言表达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汉字的每一个笔划,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更是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哲学蕴涵如日、月、水、火等象征性的字形,传达着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汉字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密不可分的,汉字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

深入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汉字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1.2 汉字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历史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历史的结晶。

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代表,通过其形体、结构和含义,反映出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民的刻画符号和记号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汉字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统一规范的文字体系。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汉字形体的线条、笔画和构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人”字由“二”字重叠而成,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水”字的写法则象征着流动和变化;“日”字则代表光明和希望。

汉字的象形性质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精神体现。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不可分割的。

汉字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传播思想、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文化传统和精神信念的载体。

语言符号研究汉字与文字的文化意义与传承的现代价值

语言符号研究汉字与文字的文化意义与传承的现代价值

语言符号研究汉字与文字的文化意义与传承的现代价值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对于语言符号研究来说,汉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传承的现代价值。

本文将探讨汉字与文字的文化意义,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应用。

一、汉字的文化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汉字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通过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

其次,汉字是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和媒介。

汉字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得更加深入人心。

二、汉字的传承与挑战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加速,汉字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电脑和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拼音输入法,而减少了对汉字的书写需求。

其次,汉字的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争议也加大了对汉字传承的挑战。

繁体字作为传统汉字的一种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但面对现代社会便捷性的要求,简化字的推广也不可避免。

三、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虽然面临挑战,但是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汉字是中文的基础和核心。

中文是中国人民的母语,汉字是中文的基本单位,学习和掌握汉字有助于提高中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汉字在文化传媒、广告宣传和商标设计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汉字的书写形式和美感,成为了许多文化产品和设计作品的灵感和元素。

同时,作为中国的象征,汉字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四、汉字传承的现代价值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的重要性和价值不容忽视。

首先,汉字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传承汉字文化将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其次,汉字传承也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文化,可以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汉字与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汉字与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汉字与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

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著述中有多处记载。

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意思是黄帝的史官仓颇,看见地上的鸟兽脚印斑驳,这些纹理可以区别事物,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这个行动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老天也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要想了解汉字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我们所说的汉字就是从广义上的文化出发的。

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字和文化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字产生以后,以它超越时空的留存与其功能,记载了人类丰富浩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也正是因为有了文字,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

就汉字而言,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之一,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凝结。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汉字文化内涵日益丰富。

通过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说人们的衣食住行,比如说人们的心理,甚至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文化底蕴等等。

汉字结构中反应出丰富的文化元素,反映出文化的特征。

1.思想文化体现在汉字结构上战争的思想也在汉字结构中有所体现,比如说,以“武”字为例。

“武”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止”,一个是“戈”,意思是拿着戈迈着一只脚打仗,其本意为勇猛、猛烈。

实际上这是一种战争思想的体现。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其中的“武”指的是干个军旅之事。

又比如“信”字,同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人”和“言”,意思是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其本意为真心诚意。

《说文》:“信,诚也。

”意思就是,信,就是诚实。

再比如“休”字,分为“人”和“木”,意思是人靠在树上休息。

《五经文字》中提到:“休,象人息木阴。

”意思是休就像是人靠在树上在树底下休息。

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它们将古人的思想文化体现在了汉字的结构上,像是与思维、情感相关的字多从心,表示古人认为心是人思维的器官。

2.文化因素的变动可以体现在新旧文字的变动上古代最主要的出行工具就是马,所以不同毛色不同性别的马都会有自己专门的称呼。

如毛色黄白相杂的马叫做“胚”,劣马叫做“骀”,良马叫做“骁”等等。

热点: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

热点: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




14、材料: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原因何在,如何有效应 对?语言学家陆俭明说:“我们习惯了用键盘打字,手写 的几率势必就会相对减少,这就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 但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数码的使用 是一个潮流,而且还要进一步发展,不可逆转。” 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对这进程持开明态度:“以后提 笔忘字的现象恐怕会越来越多,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 但信息化时代一定会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焕发青春,我们不 能因噎废食。”用传统思维解决汉字书写能力退化问题一 定无解,你不应该也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人类科 技进步、文明进步的成果,你甚至都不能呼吁大家减少使 用新的书写工具。 (2)请选取一个最恰当的哲学原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 确处理科技进步和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关系。(6分)

9、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 来反响强烈。对中小学生进行汉字教育 A.有利于中小学生感悟文化魅力,增强文 化认同 A B.有利于全面传承传统文化 C.有利于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D.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




10、鉴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 力有明显的下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13年暑期隆 重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 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 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 息的创造智慧。材料说明( ) ①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书写汉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④书写汉字不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命题切入点: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以下是一些关于汉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具体例子:1.汉字的起源与中华文化:汉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和金文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生活和文化特点,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材料。

例如,“鼎”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文字,代表着古代的鼎器,而到了金文时期,鼎字逐渐演化成了一个会意字,由三个“火”和一个“目”组成,寓意着鼎器是用来煮食物的器具。

2.汉字的形态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形态变化多样,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意义。

例如,“国”字在古代是一个“口”字里面有一个“或”字,表示国家的疆域和领土,而到了现代,“国”字的形态则更强调国家的概念,里面的“或”字被替换成了“玉”字,寓意着国家的珍贵和重要。

3.汉字的含义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含义丰富而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例如,“忠”字在古代是一个“心”字上面有一个“中”字,表示忠诚、真诚和无私的意思,而到了现代,“忠”字的含义则更强调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奉献。

4.汉字的应用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应用广泛而深入,涉及到文学、艺术、科技、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例如,“和”字在古代是一个“口”字里面有一个“禾”字,表示和平、和谐的意思,而到了现代,“和”字的应用则更加广泛,可以表示和平、和谐、合作、竞争等多种含义。

综上所述,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表现在各个方面,从汉字的起源、形态、含义到应用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

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

例如,汉字的书写注重笔画和结构的美感,这与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密切相关;汉字的读音和语调也反映了中国各地的方言和语言文化;汉字中的成语、典故和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令狐采学学号:40812208班级:汽车办事工程12102姓名:陈露露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帮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办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

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增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民族文化的成长是决定汉字产生和成长的因素。

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标记。

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贮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忙记忆。

随着社会的成长,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呈现,交际的地区规模越来越年夜,也就促使了文字的成长。

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成长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气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年夜。

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残暴的西方古代文明。

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

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衰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

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另外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存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贾宝玉——假宝玉,贾政——假正(经),甄 士隐——真士隐,这些的名字就隐含着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水浒》 中的人物姓名就更加有特点了:小旋风柴进、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 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赤发鬼刘唐、 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最有意思的是智多星吴用,无(吴)用 的人居然能当军师,可虽然他足智多谋,但由于时代的限制,终归是没 有用的,这也反映了作者一种无奈的心情。
汉字的演变 ⑤
草书大约始于汉朝初期,早期的草书是书写隶书时的快 捷变体,称为“草隶”,后来又叫“章草”。汉末以后, 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的痕迹,形成一种笔势连绵回 绕、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唐朝时还出现了一种笔画 更加放纵、难以辨认的“狂草”,现在一般所谓的草书指 的是“今草”。
汉字的演变 ⑥
2.汉字的演变 ①
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 文字。由于它是以记录占卜之事为主的, 所以又被称为“卜辞”、“契文”;又因 为最早是在殷墟(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又叫“殷 墟文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单字约有四 千多个,其中一千多字可以释读。这种文 字已较完备,但是有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 尚未完全定型。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 出土。
楷书,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盛行于魏晋南北 朝,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楷书点画形态丰 富,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由于它的 形体端正,笔画平直,足为楷模,所以被称为“楷 书”,又叫“正书”、“真书”。历代许多书法家 都是以楷书闻名于世的。
汉字的演变 ⑦
由繁趋简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 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这种字体写 起来比楷书便捷,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 以很受群众喜爱,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的 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但是很难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

汉字_文化以及汉字与传统文化

汉字_文化以及汉字与传统文化

汉字与历史文化2011年第1期(总第99期)汉字、文化以及汉字与传统文化叶正渤一、关于汉字在 汉字 一词出现以前乃至以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古代中国人把自己所使用的书写符号只叫 文字 。

例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曰: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1]这里虽然讲的是文字的社会功能,但使用的是 文字 这一概念,而不是 汉字 。

那么,什么是 文字 呢?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

又曰: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这就是说,文是描摹事物的外部形象、形状而创造出来的书写符号,所以 文 一般都是独体的。

而字则是由独体的文与文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所以 字 一般都是合体结构。

这就是许慎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的意思。

从地下出土的大量古文字材料来看,许慎所说基本上是符合文字的实际情况的。

汉字 一词,最早见之于!元史#。

!元史∀兵志∀马政#: (马)收除见在数目,造蒙古、回回、汉字文册以闻,其总数盖不可知也。

!元史∀刑法志∀职志#: 诸内外百司五品以上表章,并以蒙古字书,毋敢不敬。

仍以汉字书其副。

可见,在元代 汉字 是为了区别于蒙古、回回文字而得名的。

所谓 汉字 ,本来指中原汉族人所使用的文字。

虽然在元代已经出现了 汉字 一词,但在以后的几百年中,中国的读书人习惯上仍把自己所使用的字叫作 文字 ,而不叫 汉字 。

二、关于文化在中国, 文化 一语最早当源于!易经#。

!易∀贲∀彖传#: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后来又见之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其辞曰: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可见, 文化 一语本来是指以文德进行教化的意思,是个政治性术语。

从语法的角度来说, 文化 原来是个短语,但在现代汉语里, 文化 已演变成为一个词,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长尾巴的鸟称为“鸟”,例如:鸡、鸾、 鹰、鸽、等
声符的文化涵义
浅、笺、钱、线、践、贱 [小而少] 青、清、晴、情、箐(青竹)、圊(厩肥、
绿肥)、请、精、静、睛、靖、菁、婧、腈、 靓、倩 [纯而美] 巠、茎、胫(小腿)、弪(弓弦、弧度)、 迳、泾、颈、径、经、轻、刭、痉[小而直]
同形异义的部件
川、虹等


祭祀的多种类型
第一种:肉祭
“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第二种:酒祭
裸祭 凶
第三种:火祭
帝-禘 燎 尞 熿 huáng 尪
第四种:水祭

第五种:杀牲祭
“埋”祭
出生仪式
“产”:
“生其种曰产。”(《周礼·大宗伯注》)
“产,生也,从生彦,省声。”(《说文解
字》)
小篆“产”
小篆“彦”
P.188 以“穿”字和“经”字为例
2.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
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往往具有相关或类似的 意义关系,特别是形旁
例如: 江-河-湖-海-泽 皿-盅-盏-盆-盘-盂-盥 “皿,饭食之用器。凡皿之属皆从皿。”
3. 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
汉字与汉语相互补充 利用字形不同辨析同音词 如:gōngsī 公司 公私 qīzhōng 期中 期终
(2)从汉语词汇的组合机制看
组合性造词 组词的基件是实词素 组词过程中的意合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汉字构形体现人的主体思维方式
“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 的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 的……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 能看事物。”
——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4年版,第69页
(1)汉字构形基本建构方法:

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下是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包括诗词、歌谣、戏剧、典籍等,让中华文化得以延续、传承。

2.促进文字交流:汉字是中文和汉字文化国家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广泛的地域和语言背景下,中文通过汉字的传播和使用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3.发展汉字文化:汉字的形态包含了中华思维、文化、价值观念等,通过汉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

4.彰显国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汉字深刻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汉字字体的演化也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于世界文化的桥梁:汉字不仅在国内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成为世界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中国文化的形象和地位。

古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1

古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1

古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是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中国文化是汉字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大背景。

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给汉字以深刻的影响,而汉字像一面镜子,映现中国文化的万千气象。

下面先从几个方面谈古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再谈用文化学的方法研究汉字的模式。

一、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

1.汉字字形与中国文化这里所说的字形是指汉字被创造时的那种形状,从古汉字的字形上可以窥见到当时汉民族文化的一些样态。

首先,古汉字字形映现古代物质文化。

古汉字是象形的,从这样的汉字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古人有哪些物质文明以及这些文明的大致形状。

如甲骨文中有“力”字,作“”形,这像是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点种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发土的工具。

字形里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

周代金文里的“男”作形,正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

《说文解字》认为“男”字“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这是不正确的。

“力”后来演变为“耜si4”。

“耒”在古文字里与“力”和“耜”不同,“耒”是由用树杈做的原始农具发展而来的。

“耒”和“耜”是两种不同的农具,耒下歧头,耜下一刃。

甲骨文的“耤”字作“”形,表示耕者手足并用来发土的情景。

《周易·系辞下》说:“神农氏作……以木为耜,揉木为耒”,可见“力”“耜”“耒”本都是木制工具,商代时也应如此。

又如甲骨文中的“辰”字作“”形。

这究竟像什么?下面的字形能给予说明:“”。

这个字像以手持辰除去草木之形。

“辰”是一种用来清除草木的农业工具,是古书中提到的“耨”一类的农具,这种农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短柄锄。

由字形看,“辰”字像刃的部分跟甲骨文“石”字同形,这说明“辰”这种农具多为石器。

“辰”这种农具一般只能用来清除草和小灌木之类的东西,要想清除较大的树木,还要靠斧、斤一类工具。

古文字中“折”字和“析”字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两个字的古文字形体如下:“”、“”。

前者是“折”,像以斤断木;后者是“析”,像以斤剖木。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书写工具,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祖先智慧的结晶,它们累积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因此,汉字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首先,汉字的形象和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神和价值观。

比如,“人”字,拼音为rén,就像是一个站直了的人,表达了尊重人的态度;“福”字象征着好运和幸福,意味着吉祥如意;而“礼”字则代表着传承和弘扬传统的习俗和文化。

同时,许多文化背景下的成语和俗语也是由汉字组合而成的,其中既蕴含了文化的智慧,又具备了趣味性和表现力。

例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成语传达了防患于未然的理念,鼓励人们重视细节;而“一马当先”,这句俗语则形象地表达了领导者的带头作用。

其次,汉字的使用和理解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

一方面,汉字的书写需要良好的笔画、字形、结构等正确技巧,其精细、谨慎、规范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强调细节、注重礼仪等理念相契合,表现了中国人的谦虚和严谨。

另一方面,汉字的阅读和理解更重视上下文、脉络的连贯性和符号的多义性,强调了综合理解、总结归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重视全局、重视实践的特色。

再次,汉字还可以给外国人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和认知,使中华文化更加广为传扬。

具体而言,汉字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其复杂而富有美感的笔画和结构,常常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兴趣。

他们学习汉字时,不仅可以引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好奇,还能够探究汉字和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从而开阔自己的认知和视野。

同时,好的中文翻译和国际汉字标准化,也能推动中华文化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的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中华文化。

在今天,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汉字和文化的关系也在不断深化。

新媒体的兴起,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大规模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也需要创新性地将汉字文化与互联网、科技等新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更加多样化、更具有吸引力的媒介,让更多人积极参与和体验中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文化
.名和字的关系 先秦贵族都是既有名又有字的。据《礼记》说,一 个男 孩生下满三个月,由他父亲来给起名:到了二十岁, 举行 加冠礼,将头上左右的抓髻和下垂的头发,一齐朝卜 束起 挽于头顶,戴上冠,由来宾命字,就算成年了。这就 是所说 的“幼名冠字”(《礼记·檀弓上》)和“男子二十, 冠而字” (《礼记·曲礼上》)。两汉以后,知识阶层的人,一 般都是 有名有字,不只限于贵族了。宋以来,命名取字,几 乎遍反 各阶层。洪迈的《夷坚志·甲志·蒲大韶墨》说,蒲大
例如: 春秋·宋·南宫万字长 春秋·齐·高强字子良 春秋·鲁·冉孺字子鲁 春秋·郑·公孙舍之字子展 春秋·宋·公子何字弗父 秦 项籍字羽 这些名字,如果不是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中加 以解 释的话,一般人是难以索解的。原来万是“曼”的假 借字, 曼、长同义,所以相协。良是“梁”的假借字,古汉 语有“强 梁”一词。孺是“濡”的假借字,濡是迟滞,鲁是迟 钝,二者
古人名字的意义联系,在很大程度是借汉字这种“视 而可识,察而见意”的可视性来传达的。尤其是中 古以来,命名取字不单是用同义词、义近词、反义 词或某一物品了。文人学士的名字多是取自经、史、 子、集。可是名和字 总共不过两个字,三个字,最多是四个字,怎么能将 一段文意或一个典故概括成两三个字变成名字呢? 这不能不 让人赞叹汉语和汉字的妙处。请看下列名字: 晋·潘岳字安仁。 <论语·雍也》:“仁者乐山。”又《里仁》:“仁 者安 仁。”岳即山,所以“安仁”与“岳”相应。
汉字可以离析组合的特点,早就为人们所认识,但把 名拆开作字,将字合起来变成名的作法,出现的却 不是太早。如北宋欧阳修的叔父欧阳晔字日华,这 是见到的比较早的例子。南宋时拆名为字的多起来。 如陈哗字日华,楼蝽字寿玉,王玢字介玉,南宋末的 民族志士谢翱字皋羽,等等。这不是任何名都可以 析为字的,这要看名分离之后是否都能独立成字, 有无文义可言。有一些名的离析也利用了汉字传写 汉语时词有定字的特点,让它与经典文句某些特征 字相合,收到了使典用事的效果。如:
这种既可作名,又可拆而为字,且能合于经典文意的 字不是太多。所以有些离合汉字以为名字的,虽说 可以勉 强成词(不如说也合乎构词法的原则),但无内容可 言。 如:
清·姚椿字春木。 清·姚楗字建木。 清·潘柽章字圣木。 清·张晕字羽军。 不过这是这样,也是以显示汉字的特殊功能了,岂可 要求它个个字都是全方位服务的能手呢!
还有用倩、用孺、用翁的。倩、翁都是男子的美称, 孺在先秦是诸侯卿大夫之家,男子可以继承爵位者 的称呼,叫“孺子”。西汉人把它当作美好身分的 称呼了。如:东方朔 字曼倩,于定国字曼倩,萧望之字长倩;张安世字子 孺,云敞字幼孺,韦贤字长孺,汲黯字长孺;梁丘 贺字长翁,疏广字仲翁,贡禹字少翁,魏相字弱翁。 东汉尊儒读经达到高潮,许多反映儒家思想观念的 字眼如孝、文、德、仁、忠、礼、祖等,在人物名 字上大量出现。如:
如五代有敬新磨,谐音就是镜新磨。古代镜子是铜制 的,易牛锈,须常窖才能保持光洁。还有一个叫靖 边庭。这是有意颂扬当世,意为绥靖边疆,没有外 患,深层的意思就是围泰民安,天下太平。又有一 个叫周匝。这是就汉字“周”所托戴的语词义而凑 成一个常用词,等于说周遭。宋代伶人有翟院深, 谐音为宅院深。辽代有罗衣轻.意思自然是绮罗之 衣薄而轻柔。这种名字虽有新奇,但却有点滑稽, 难怪文人学士们讥讽它。顾炎武曾批评明代陈王道、 吕调阳、张四维、马负图等人,说他们“以上大夫 而效伶人之命名”(《 日知录》卷二三)。其实, 只要不鄙俗.不成为人们嘲弄的口实,利用汉字的 特点给名字增添点艺术色彩,没有什么不好。
贺循字彦先 袁耽字彦道 裴秀字季彦 顾荣字彦先 钟雅字彦胄 华轶字彦夏 郭象字子玄 胡奋字玄威 王览字玄通 鲍靓字太玄 荀邃字道玄 秦秀字玄良 左思字太冲 王戎字溶冲 吉挹字祖冲 王浑字玄冲 王湛字处冲 郑冲字文和 刘悛字真长 韩寿字德真 赵至字景真 邓骞字长真 陶瞻字道真 石朴字玄真
南北朝时期仍用上述诸字。但这个时期因为佛教盛行, 最时髦的人名用字则是昙、僧、佛、法、智、慧等。 如: 王昙首 沈昙亮 王昙生 王僧绰 王僧达 王僧孺 陆法真 戴法兴 茹法真 杜慧度 沈慧休 萧慧训 乞佛宝 段佛荣 萧宝攸字智宣 萧宝嵩字智靖
名与字是汉语词汇的一部分。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 观念也在更新.于是产生了新词,旧词增添了新义。 人们在命名取字的时候,也自然反映出了各自时代 的志趣风尚。譬如在五十年代初期,人们取名多有 和平、卫国、抗美等等。五十年代后期,好多人叫 跃进、永红、继红、超英质朴,命名取字很少藻饰,而且不避 俗,不避丑。殷商习惯以天干为名。如:报丁,报乙, 报丙,主壬,主癸,天乙,太丁,外丙,中壬,太 甲,太庚,小甲……这都是殷的先王的名。周人也 还有这种遗俗,所不同的是增添了地支。像鲁僖公 名申,襄公名午,蔡庄公名甲午,昭公名申,晋定 公名午,卫戴公名申。 另有卫国夏戊字丁,秦国白丙字乙,楚国公子壬夫字 子辛,公子午字子庚,等等。还有以不好的字眼作 名的。晋成公名黑臀,郑献 公名虿(今名蝎子),鲁孟孺子名彘(今名猪)。
边韶字孝先 丁鸿字孝公 孔融字文举 张纲字文纪 李云字行祖 巴肃字恭祖 杨仁字文义 张纯字伯仁 杨修字德祖 李燮宇德公 李膺字元礼 董钧字文伯 这些特征性字眼,有的虽只是作为修饰词用,但同样 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状态。到了三国时期, 反映儒家思想观点的字眼,继续增加,如恕、慈、 悌、胤、嗣……
元·许恕字如心。 《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 集注:“推已之谓恕……或日,中心为忠,如心为 恕。” 明·刘侗字同人。无知,tong阳平,大,阴平。 清·钱侗字同人。 滑·林侗字同人。 《易·同人卦》:“同人于野,亨。” 无·徐舫字方舟。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明·章溢字三益。 《论语·季氏》:“孔子日:‘益者三友……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
南宋·李兼字孟达。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 唐·陆龟蒙字鲁望。 《诗·鲁颂·闷宫》:“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 龟蒙,遂荒大东。”朱熹集传:“龟蒙二山名。” 二山为鲁国地望。 唐·褚遂良字登善。 《伪古文尚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 良。”蔡沈集传:“忠良者显之遂之,所以善善 也。”以善为好,所以必须使之登于朝堂。
明清人多善用建筑物为名字用字。这种作法来源较 早。东汉人温序字次房,房、序并举,自然是房舍了。 后汉陈官字公台,孙坚字文台,这都是地地道道的 建筑物名。南宋时文人多 以建筑物名作别号,如辛弃疾号稼轩,朱熹号晦庵, 陈著号本堂。明清人遂以庵、堂、轩、亭、斋、楼 等作为名或字的时尚用字。 也各举数例如下:
语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变易的。时移 事易之后,词汇变了,语音变了,所谓闻名知字和闻 字知 名,只可限于同时代和时代相距不远的人们之间,倘 若起 先秦两汉人于地下,我们同他交谈,恐怕谁也听不懂 谁的 话。他发先秦两汉人的音,用先秦两汉词汇,我们很 难能 “闻名即知其字”,和“闻字即知其名”。其情况当 像北京人 同广东朋友交谈差不多。不少先秦两汉人的名字,是 用当 时的同音字或音近字记下来的。也就是说,这些名字 不像 是平常用汉字记录汉语那样,按照“词有定字”的原
另外,由于士族门阀的形成和玄学的出现,士大夫的 “士”和“美士为彦”(《尔雅·释训》)的“彦”, 以及玄、真、冲也都在人 名中出现了。如庞统字士元,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 季,诸葛亮岳父名黄承彦,刘备字玄德,以及夏侯 玄,曹冲,曹真等。但大量应用则在两晋。即使说 触目皆是,恐怕也不算夸张。如: 皇甫谧字士安 陶侃字士行 祖逖字士稚 祖约字士少 袁湛字士深 吾彦字士则
西汉建立之后,出现了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士人多 想建功立业,博取功名富贵,人们命名取字,多喜 用公、卿、君等字: 苏武字子卿 李陵字少卿 卫青字仲卿 郑弘字稚卿 丙吉字少卿 任安字少卿 黄霸字次公 陈遵字孟公 杜延年字幼公 陈万年字幼公 盖宽饶字次公 夏侯胜字长公 王莽字巨君 周庆字幼君 王禁字稚君 贾护字季君 戴圣字次君 戴德字延君
字是从名孳生出来的,二者之间有极为密切的意义 联系。《白虎通·姓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 闻名即 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两者的关系于此可见。字 也叫表 字,意思是表述名所用之字;又称表德,意思是阐明 名的 性质和含义的。名和字的这种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 关 系。写出之后,却又多出一层美妙的视觉效果,而且 还形象地指示出意义联系的方面。如: 孔鲤字伯鱼 梁鳢字叔鱼 应场字德琏 应璩字休琏 · 姜维字伯约 解缙字大绅 殷浩字深源 俞澹字清老
宋代人的名字用字出现了新特点,即爱用叟、老。而 且还把西汉人用罢闲置了上千年的“翁”字也给起 用了。 “叟”这个字,南北朝和唐代,有极个别人用作名字 的。如南朝有杜北叟,北朝有个胡叟字伦许,唐代 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弟弟字羲叟。五代人以“叟”为 名字的渐多,宋代便蔚 然成风丁。 各举数例以为证:
王岩叟 徐清叟 徐荣叟 刘羲叟 林尧叟 陈尧叟 欧阳通字文叟 杨存字正叟 尹谷字耕叟 王观字达叟 胡唐老 徐莘老 杜莘老 钱藻字纯老 孙觉字莘老 王彭字元老 李邴字汉老 吴械字材老 杜颍字清老 魏了翁 刘辰翁 文及翁 杨炎正字济翁 张岩字肖翁
明·章敞字尚文。 晋·戴邈《上表请立学校》:“夫治世尚文,乱世 尚武。” 清·林佶字吉人。 《周易·蘩辞下》:“吉人之辞寡。”成语有“吉人 天相”。 清·舒位字立人。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清·汪价字介人。 《左传·文六年》:“介入之宠,非勇也。”介入, 犹言凭借他人。
清·戴震字东原。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南朝陈·虞荔字山披。 《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 兮带女罗。”被、披同。 清·黄绳先字正木。 《伪古文尚书·说命上》:“唯木从绳则正。”《荀 子·劝学》:“木中绳则直。”
清·俞樾字荫甫。 《淮南子·人间训》:“武王荫暍人于樾下。”甫, 男子美称,为字的缀饰。先秦用“父”,汉以后改 为“甫”。 清·曹一士字谔廷。 《史记·商君列传》:“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 谔谔。”此言敢在朝廷上直言正谏,故“谔”后缀 “廷”。 清·王练字澄江。 谢胱《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馀霞散成绮,澄 江静如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