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_6

合集下载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2002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涉及朋友的品位认知,对语文的学习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着眼于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进行抽样评析,分析解读古今文学试题,并就文学素养、文学理论和文学技巧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由《桃夭》、《山坡羊》、《凉州词》、《芙蓉楼送辛渐》、《春江花月夜》五篇古诗组成。

前三者属于宋词,后两者属于元曲。

在桃夭诗中,李白的豪放情怀流露无疑;山坡羊诗中,苏轼赞赏祖国丰饶的自然资源,充分展现出社会责任感;凉州词中,白居易将失意对对比生命和自然的各种变迁,这也把读者带入他的创作世界;芙蓉楼送辛渐诗中,辛弃疾抒发出失落的心情;春江花月夜诗中,杜甫细腻的文字和锐利的观点,让我们深深被感动。

总之,这五首古诗巧妙地联系起古今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示了古人对事物的洞察和对社会状态的关注。

2002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抽取了《不再犹豫》、《像小鸟一样》、《与父亲同行》、《遵循梦想》、《走出困境》等五篇现代文章。

在《不再犹豫》中,作者以前放弃梦想的经历引出了“不要犹豫,马上行动”的精神;《像小鸟一样》传达出勇于追求梦想的信念;《与父亲同行》则将感恩父母与追求自身梦想的结合起来;《遵循梦想》告诉我们,坚持不懈是谱写成功之道;《走出困境》则表明,只有勇敢面对问题,才能战胜困境。

综上所述,这五篇现代文章围绕“追求梦想”的主题,用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向往,给读者奉献经典的启示。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无疑令古典文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技巧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让读者有了更精深的体会,这说明高考试题对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有重要意义。

首先,古诗对于学生掌握古人对社会状况与自然变迁的洞察力有很大的作用;其次,现代文阅读题提醒读者追求自己梦想的重要性,增强读者意志和勇气。

对2002年高考语文部分主观试题的评价

对2002年高考语文部分主观试题的评价

对2002年高考语文部分主观试题的评价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王中华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现代文阅读文本选自中国鲁研会会长、近年来比较活跃的著名作家林非的散文《话说知音》,文本的选择给阅读提供的难度系数适当,19题、21题的题目设计、答案的精确都足可为人称道,都集中考查了考生筛选、辨别、归纳、概括信息到定向表述这一能力,难度和区别度都很好。

19题考查了考生对文本第一、二段的整体把握,第21题考查了考生对文本第三、四、五段的整体把握。

在答题的内容和形式上供考生选择的自由度很小。

如19题,题干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题干在答题的表述形式上限定是回答“为什么”,显然,表述在句式上的要求应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尽管答案不一定要出现关联词“因为”、“所以”,但语意上一定要是因果关系的复句,21题要回答的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答案的句式定向也为“因果关系的复句”。

在内容上,19题要求回答出两点:①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②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赋分的标准是回答了①点的给1分,回答②点中的每一句各给1分,然后能将②点中的两句话答全的再加1分。

一种考生只能回答②中的一句“感应琴声”,这实际上是回答了“兴奋”,高明一点的考生还能够答出“领悟情思”,这实际上回答了更进一层的“感激”。

更高明的考生才能回答出“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这一点。

因为其“莫测”,所以知音难求;因为“难”,所以弥足珍贵;因为珍贵,所以“兴奋和感动”。

如没有这个原因,“兴奋”乃至“感激”就没有了这种微妙的因果基础;有了这个因果基础,用一个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却”,就更能突出“兴奋和感激”。

否则,人人皆可为俞之知音,钟期何足让俞伯“兴奋”甚至“感激”哉?因此说,题目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整体把握文意,重点突出对一、二段的理解,对概括能力的考查有层次,区分度很好。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抽样评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抽样评析,是学习语文的必备知识,也是深究语文的重要话题。

经过本次抽样评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首先,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都集中考察了对文本语义的准确理解。

本次抽样评析发现,试题将明确指出一段文字,要求考生对其进行阅读并对其语义进行猜测。

这既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语义分析准确理解文本,同时也要求考生能够从文本中捕捉出暗含的信息。

其次,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都要求考生进行文献研究。

古诗鉴赏的试题要求考生熟悉古诗文的文本结构、语言技巧、历史背景等内容,并对其有深刻理解;而现代文阅读的试题则要求考生能够快速搜集文献资料,进行文本的探究和分析。

此外,本次抽样评析还发现,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试题都强调了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即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熟悉作品关键内容,对文章的核心观点进行准确把握。

最后,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试题都强调了文章的内在价值,即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文章,还要体会文章的内在价值,将文章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综上所述,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抽样评析可以得出:对文本语义的准确理解,文献研究能力,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以及文章内在价值的体会,都是我们深究语文的重要内容,
也是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理论联系实践,多讲多练的积累中,我们才能对语文拥有更深刻的理解,把各种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就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谈对高考命题的认识及迎考复习的建议(教师中心稿)

就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谈对高考命题的认识及迎考复习的建议(教师中心稿)

就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谈对高考命题的认识及迎考复习的建议(教师中心稿)面对高考试题的思虑——就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谈对高考命题的认识及迎考复习的建议山东董宝礼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与前几年的高考试题相比,在试卷的结构和考查的内容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从总体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主要表现在考查内容上取消了对文学常识和现代诗歌的考查,古代诗歌的考查也由原来的单一选择性试题一改为主观简答题;文言文的考查也将原来的单一选择题改变为主、客观交错考查的形式,将文言语句的翻译列入第Ⅱ卷中;同时,今年又恢复了对名篇名句默写的考查。

正是由于这些变化,试卷的赋分也相应作了较大调整,即: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由9分变为6分、文言文阅读由18分变为20分,增加了4分的名句名篇背诵。

纵观整个试卷,单一性选择题构成的第Ⅰ卷由60分下降到45分,比值下降了10个百分点,第Ⅱ卷由90分上升到105分,这样的调整与变化,更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加强了对考生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既体现了现代语文的社会需要,也更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

但是作为做如此较大调整的新考题,存在的问题也相当明显,不尽如人意。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0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谈几点认识,并对2003年高考语文应试复习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可喜成就。

1、考查内容更进一步贴近生活。

与前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相比,试题中所涉及的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更近,更进一步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客观真理和学科特点,总括而言,今年的考题涉及到了“减员增效”“现代观念”“造假打假”“整改”“加入世贸组织”“中美关系”“知识产权”“俄罗斯改革”“终身教育”“沙尘暴”“现代化学校建设”“社会治安”等许许多多的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是考生了解也必须了解的。

这种选材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习惯和修养,是体现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方针的,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浙江省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浙江省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浙江省考生答题情况分析成考试卷分析(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 重新认识忘记现代汉语文字和读音。

2.认识记住现代汉语经常使用的字的字形。

3.采用恰当的常用词语,冰认知它的用法和含义。

4.能辨别认识病句。

5. 词句抒发必须精确、生动;运用必须通俗易懂、庄重。

6. 学会使用修辞方法。

(二)现代文写作能阅读一般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能够认知文章中的的词语和句子,介绍他们的含义。

2.快速提取出文中的信息。

3. 掌控文章句式结构和主要的表达方法。

4.总结内容要点,概括主题思想。

5.学会辨析文章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三)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1.认知语句,掌控含义2.把古代诗句译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

3.整理总结内容要点,把握住主旨。

4.分析作者的态度,鉴赏文章表达的意象、使用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四)文学创作1.掌握各种形式的文章的写作要求和表达方式。

2.根据题目建议,文学创作主题明晰语言迷人的文章。

成考考试的方法和时间考试方法为TKT、笔试。

试题卷分值为分,答题时间为分钟。

成考试卷的内容和分值24分语言知识及运用41分后现代文写作25分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60分后文学创作考试技巧一、选择题(6题,24分后)1.【字音辨析题】作答方法:经常能见到的字比较容易错误。

生僻的字读音大多不会错。

解答时可以使用排除法。

2. 【字形辨析题】答题方法:紫带很像是读音相同的别字。

特别冷僻的字大多不会错。

3.【词语运用题】两种类型:答题时,可以使用确定的方法,将能确切辨析的词语先确定过来,遗留下不太确切的答案,反反复复对照。

二、现代文阅读题(41分)答题时,文章最出色爱读三遍:第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词、句和能够表明文章结构的词语、句子。

第二遍,可以只看看这些重点的词句,根据题意确认答案的边线,非政府答案。

第三遍,检查答案是否符合文章的题意。

三、古代诗文写作和品酒(25分后)1、诗词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200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阅读试题举例评析

200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阅读试题举例评析

200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阅读试题举例评析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中的读写结合试题有新意,命题时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下面就考生答题情况作些分析:第9题.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

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

(4分)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的试题,能比较综合地考查考生的评价和语言表达能力。

试题的得分率为0.74,区分度0.34。

从答卷看,考生的答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能结合具体的例子,紧扣成语运用中的此类现象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并根据文章的要点进行分析,谈出自己的看法,语言表达比较清楚。

下面是三例考生的答案:·以上广告语是以成语为基础,改写几个同音字而成。

对于做此广告的人来讲,或许会使消费者记忆深刻,但这样运用成语,不仅会使一些正读书的学生误以为“真”,把原先正确的成语写错,理解错,而且,久而久之,会使成语这一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为“打油诗”,不利于成语代代传诵。

·以谐音的形式篡改成语中的用字现今已成为时尚。

其实,这是对于我们文化的玷污,篡改后虽能以新奇招来众人的目光,但更多的是对原成语含义的破坏。

且这也误导了许多许多仍处于初学的孩子,这不仅是对华夏语言文化精华的不负责任,更有误人子弟之嫌。

·这些化用成语的广告语,一是运用了成语独特的“四字格”形式,兼具了节奏感、音乐美并符合大众视听的对偶的审美要求;二是这样的成语运用对记忆有很强的亲切感,易使人很快地记住这些广告语;三是将广告宣传内容通过谐音等方式融入其中,巧妙地构思活用,真正起到宣传作用。

以上三点,广告语中对成语的有机化用,非常有助且有效。

(2)文意理解不准确,分析、评价不到位,语言表达也不够清楚。

例如:·首先这些广告语是广告商缺乏文化底蕴的表现,在吸收了我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之后,却造就了这样不伦不类的广告语,我感到十分寒心;其次,这与许多消费者缺乏文化素养也有一定关系。

2002年高考语文逐题详解

2002年高考语文逐题详解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详解2008年3月18日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到了那次聚会)会谈(多人商谈)心神领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会)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心灵的选择

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心灵的选择

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心灵的选择【篇一: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中青在线2003-06-0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似曾相识题又来湖北夷陵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曹书德今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是尽人皆知的“智子疑邻”故事。

要求跟去年一样,连续提了两个问题,然后引出“话题”。

“注意”也同往年一样,“一限三自”(内容限话题以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所有这些,都应是考生“似曾相识”的。

可不同也是明显的。

首先是话题的限制性超过了历年的命题。

“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

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

“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

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一“紧”一“松”:话题进一步“收紧”,而主题却在“放松”。

但是,给话题添加这么多的限制实在有些为难考生。

又是“感情”又是“亲疏”又是“认知”,而且还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很难驾驭的。

话题限制多了,不说是让人走死胡同,但肯定是个很窄的巷子。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透析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透析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透析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涉及的内容一、文言文1. 分类文言文占据整个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的30%,主要涉及“古代文学诗词”,“哲学思想文化”、“礼乐法令史传”三大类,下属内容有:(1)古代文学诗词:以屈原《离骚》、陶渊明《桃花源记》、李白《将进酒》、宋玉《登金陵凤凰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古典文学经典诗词;(2)哲学思想文化:以孔子《诗经》中“汤问”“尧问”,孟子《滕文公2》、《公孙丑》中“道德经”,孟子《子路七章》,荀子《劝学篇》等中国哲学经典;(3)礼乐法令史传:以“周易·系辞下《易·系辞》”中“象伏羲”,商纣王传中“商汤灭纣”,苏颐《老子》,老子《庄子》中“庄子”,屈原《九歌》,《三国志》中"典范"等史书中的内容。

2. 注意事项针对文言文试题,高考考生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1)通篇钻研:需要运用赏析、比较、对比、概括、归纳总结等方法,深入分析、研究文言文的内容,对照文言文的格律,重点理解文言文的文意。

(2)防止容易错误:例如:孔子语录“汤、尧问”和“礼记》”“春秋”“原始传说”以及“诗经”等;(3)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启示性思想:要注意文言文中的思想内涵,以及文言文中人们对客观事件所表达出的苍凉诗情、豪迈思想,力图把握文言文语言的表述方式,深入体会语言的隐喻意义等内容;(4)掌握“古今外国文学”的基本内容:如:古希腊的《奥基拉》、古罗马的《司提反与克萝比》和中国文学经典《十五言》、《叠词》等;(5)对比现实:要注意文言语言的寓意和实际应用,从而建立2020年现实生活中的新视野。

二、语法1. 内容语法占据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的30%,主要涉及句法、构词、书写规范以及语言文化知识四大类内容,具体而言,可以主要指出以下几个方面:(1)句法:包括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独立结构的使用、虚拟语气等;(2)构词:以古代文学诗词中“褒贬形容、连锁比兴”等术语;(3)书写规范:要求选手们正确书写古代文学经典中古文字母、汉字,要注意字形、字义等方面;(4)语言文化知识:包括古代文献和诗句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常见文字、诗句、谚语,以及现代汉语中特殊语法用法、特殊词汇用法和中国艺术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境界等。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语言基础知识题详解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语言基础知识题详解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语言基础知识题详解200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语言基础知识部分共有六小题,总分为18分,组成了试卷的第一大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就语音、文字、词语、句子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考查,同去年相比,少了句子连贯、文学常识以及诗歌鉴赏题。

现就这部分试题试详解如下: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答案] D[分析]第一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能力层级为A级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形似字的读音辨析,考查形式由过去的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项改为选择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

总体而言进一步降低了该考点的难度。

A选项“盐碱”与“减员增效”中加点字均读“jian”;B选项中“弹药”与“肆无忌惮”中的加点字均读“dan”;C选项“赤膊上阵”与“博大精深”中加点的字均读“bo”;D选项则四个加点字的读音均不同,“滇”读作“dian”(犹同“颠”);“嗔”读作“chen”(犹同“琛”);“缜”读作“zhen”(犹同“枕”);“填”读“tian”(犹同“甜”);“慎”读作“shen”(犹同“甚”)。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答案] B[分析] 第2题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

能力层级为A级。

本题考查形式由去年选出“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改为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难度上亦降低了不少,大部分考生应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答案是B,该选项中“随声附合”一词中的“合”字,应为“随声附和”。

应该说这两个字平时极易混淆,出题有一定的典型性,类似的还有如:貌合(和)神离;和(合)盘托出;曲高和(合)寡等。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2002年高考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X”模式的第一年。

今年,语文试题综合型、能力型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这具体表现在主观题目增加,客观题目减少,题目的思辨性、实用性提高等方面。

从总体看,试题密切联系生活和思想,全面考查语文的各项能力,题目设置排列合理,较好地体现了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又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这两大任务的要求。

2002年又是北京单独命题的第一年,北京卷与全国卷所依据的纲领,都是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说明》。

两份试卷在一个总体纲领的指导下,又展示出各自独立、独到的思想。

下面仅就这两份试题的几个侧面进行评析,取名“断析”。

㈠全国卷断析一、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2002年全国卷新增加了三道主观题:16.文言文句翻译(5分)、17.古代诗歌鉴赏(6分)、18.名句名篇默写(4分)。

这三道题考前曾引得众说纷纭,现在终于尘埃落定。

我们认为这15分的题命制平实而稳健。

文言文句翻译准确地体现了所用的文句须取自第一卷的文本之要求,没有增加学生阅读的负担。

两个文言文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难度适中,要点涵盖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清晰的导向。

古代诗歌鉴赏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鉴赏材料。

这是一首包含着浓厚传统文化和思乡感情的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

题目包含了三问:第一问问“折柳”的寓意,是一道理解型的题目,答案明确;第二三问就“折柳”在诗中的关键性提问,答案就比较发散了。

两相结合,兼顾了试题的导向功能和高考的选拔功能,可谓匠心独运。

默写名句名篇全部选自课内,涉及到先秦论文《劝学》、唐诗《琵琶行》和宋词《永遇乐》,题目平实浅易,体现了高考试题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用意。

以上三题,相信会有较好的得分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整个试卷的难度。

二、第一大题中的新题型第一大题总体平易,但在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这一方面有些新方法出现。

200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简析

200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简析

200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简析编者按:上一期我们刊发了对高考全国卷及北京卷的分析,本期我们刊发上海卷命题组成员对上海卷的简析,下一期还将刊发不同试卷的比较分析,敬请关注.200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简析文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考向何处去成了人们关心的热点.今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究竟有什么特点?与往年的试题相比,它有哪些新的发展?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略加分析.一,增强改革意识.稳中求进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命题工作继续坚持"三个有利",即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在前几年命题逐步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基础上,继续强化以能力立意的改革思想.今年高考语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认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并以高层次能力的检测为主.高考是一种高利害考试,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考生的切身利益,而且涉及考生的家庭及亲友,涉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对于高考来说,稳定是第一位的.今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的稳定性表现在:命题的主要依据仍旧是上海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②试卷结构与往年相同,分阅读与写作两部分.其中,阅读部分由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含古典诗词)阅读组成.语文知识不再像1997年之前那样作为独立的一个板块,而是分散在读写实践中检测.③在总分不变的情况下,试题数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试题的分值分布和试卷的难易程度等基本稳定在2001年的水平上. 具体而言,试卷总题量稍有增加,文言文分值有所提高,试卷难度略有调整(去年平均分约为94分,今年约为93分).④题型基本稳定.但总的趋势是减少选择题,增加了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性试题. 二,注重语文因素的检测.强化文化积累的导向对于语文因素,过去我们往往把它局限于字,词,句,篇的语文知识,所以加强语文因素的考查,就是强化语文知识的考查.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它容易导致语文试题为追求知识的"系统性" 和"全面性"而产生繁,难,偏,旧的弊端.事实上,语文因素既包括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也包括通过运用语言文字形成的各种技能,还包括由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转化而成的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语文因素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广的概念,它的内涵非常丰富.今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具体的试题设计,都较明显地体现了这方面的特色.以阅读材料为例,阅读(一)是一篇关于读书的翻译作品.作者阐述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这种整体感知的阅读策略完全符合我们汉语文的特点.在古代, 我们的古文,古诗不分段,没有标点,词汇,句子的意思需要在篇章中加以定位.你了解的整体越多,你把握的局部也越多.在现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整体阅读仍然是我们学习汉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幸的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却是以教师的烦琐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感悟,把有血有肉的文章有机体"碎尸万段",肢解成缺乏灵性的残肢断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本次基础教育改革语文新课程大力倡导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阅读方式,以弥补原有分析式阅读的不足.由此可见,阅读(一)的取材正是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必须关注我们的传统经验, 重视我们的文化积淀.阅读(二)是一篇介绍成语的文章.从内容看,成语是汉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从形式看,它庄重典雅,且结构灵活,音律和谐,便于记忆.利用这样的测试材料,客观上对推动中学语文教生篁塑学,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再以具体的试题为例.19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上句或下句填写中国古代诗词中写雨的诗句.试题虽然只需填写三处(春潮带雨晚来急,山色空蒙雨亦奇, 细雨鱼儿出),但考查的绝非死记硬背,而是文化积累.事实证明,当前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功利性的驱使,并不注重引导学生记诵积累优秀的诗文,所以考生的答题情况普遍不理想.更令人奇怪的是,学生的高考复习也有背诵默写,但他们往往只背名句而不读完整的名篇,结果只要试题与他们的名句稍有出入,哪怕在同~首诗中,他们也只能望题兴叹.最典型的就是考生只会背诵"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不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因此,如果说高考是"指挥棒",那么利用这根指挥棒引导语文教学更多地注重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三,加强鉴赏能力的考察.强调学生的独立见解一般而言,评价,鉴赏能力作为阅读能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它在语文高考中虽屡有检测,但分值往往不占很多.而且以往高考的阅读鉴赏题常常把鉴赏的内容设计成若干选择项,然后让学生作出判断选择.这样的阅读鉴赏,无论是内容的品味还是形式的揣摩,都是由命题者按主观设想硬塞给学生,实际上学生既无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又不能形成他们个人的见解和思想.再者,鉴赏的对象多为文学作品,而读者对作品中形象,意境及作品社会意义等的理解往往是多义的.通过做选择题,学生只能接受统一的"标准答案",容易导致思维的僵化,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些做法与阅读鉴赏的本义显然是背道而驰的.今年高考上海语文试卷把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不仅数量多,分值大,而且均以主观性的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自主地发表个人见解.例如15题要求对画家吴冠中的《画里阴晴》中的一句话——"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仔细体味,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评价(5分).22题要求仔细品味《随园诗话》中"霜高梅孕一身花"中"霜""孕"两字的妙处(4分).18题要求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一段鉴赏性文字(3分),等等.这里既有对字词,句子的鉴赏,又有对整篇诗词的鉴赏,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客观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实际水平.四,开拓多向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神.高考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试题注重多向思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例如阅读第9题,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为例,要求考生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解答这一试题,既可以从语言规范的角度作正向思维,指出上述广告语不是成语,而是乱用成语,是一种语言污染现象;也可以从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角度作逆向思维,指出这些广告语属于仿辞,或利用成语的四字格这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地借助谐音达到商业促销的目的.这种开放性的试题,打破了传统命题惯于采用单一定向思维的固定模式,有利于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是丰富多样的,对语言现象的解释也应该允许多样化,考生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可以给予肯定.再如命题作文《面对大海》,同样具有有利于学生开展多向思维,发挥创新意识的特点.近年来的高考, 话题作文成了时兴的热点,并且大有方兴未艾之势.话题,顾名思义是为学生打开话匣子提供一个议题,并且这个议题应该具有很强的"可议性",否则话题就失去了意义.但是近年来我们看到,有些高考话题作文的"可话性"并不很高,尤其是思维展开的方向并不是发散的,而是单向的.如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对丢弃"诚信"的思考,对"历史的文化"发表的看法等等.做这样的作文,考生一般只能从正面立意,作正向思维,而不能从反面立意,作逆向思维,更谈不上多向思维.由此可见,话题作文这一形式并不能一定保证考生有效地开展多元的写作思维.相反,好的命题作文却能使考生进行高度的发散思维,问题的关键在于题目本身的开放度如何.《面对大海》与近年来的一些话题作文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为考生创设了宽广的写作场景,不管他们曾经面对的是真实的大海还是银幕,荧屏上的大海,试题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至于写什么,怎么写,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决定.考生可以写面对大海的感受,面对大海的思考,也可以写面对大海的联想.运用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叙述,描写,抒情,也可以是说明或议论,抑或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表达的主题也可以千差万别: 可以从大海的奔腾不息写人生的奋斗不止;可以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抒写人类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也可以由海能载舟,也能覆舟,歌颂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还可以从大海的浩瀚,联想到知识经济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浪潮,从而引发人们深沉的思考……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培养创造意识,创新精釜篁塑。

2002年上海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02年上海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02年上海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2002年的上海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是考察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题目。

本文将对该真题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类似问题。

篇章一:提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文字:人生,是一条漫漫的征途。

面对人生的起伏,我们不能轻言放弃,更不能恐惧,只有努力、坚持,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所以,对于人生的旅途,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相信自己拥有无限潜力,敢于去奋斗。

1. 人生被比作一条什么?2. 面对人生困境,我们应该具备什么品质?解析:该题属于阅读理解题目,考察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答案:1. 人生被比作一条漫漫的征途。

2. 面对人生困境,我们应该具备勇气和毅力。

篇章二:提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文字:1985 年12月25日,联合国大会宣布 1987年设“人权年”,寻求国际间对人权问题更深入的交流和了解。

这就显示了维护人权得到国际间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3. 联合国宣布了哪一年为“人权年”?4. 联合国的举动表明了什么?解析:该题也是阅读理解题目,考察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答案:3. 联合国宣布了1987年为“人权年”。

4. 联合国的举动表明国际间对维护人权问题越来越重视。

通过以上对2002年上海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题目主要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细节理解以及推理能力。

在应对此类题目时,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段,理解每一个细节,把握文章的主旨,避免在心理暗示的干扰下作答。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对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有所帮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愿大家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2002年吉林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02年吉林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02年吉林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2002年吉林卷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是考生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重要题型。

通过仔细解析真题,不仅可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有助于对高考命题的把握。

下面将分别对阅读理解的三篇文章进行解析和分析。

篇一: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这个话题展开。

文章开头通过举例来说明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的差异,并提醒读者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接下来,作者从歌德的名言引入,探讨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指出了单纯追求分数和功利性目标的盲目教育的弊端,鼓励学生们去追求真理和自由。

在解题过程中,要理解文中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思考文章中提到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以及作者认为的一线城市家长存在的问题。

同时,可以联系自身经历,分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进行个人的思考和反思。

篇二:这篇文章以“孔子的教育思想” 为主题,文章通过对孔子及其教育思想的介绍和剖析,让考生们对孔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文章首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背景和成就,然后分别阐述了他关于教育的观点,如尊师重道、教育育人为本等等。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行文方式,了解文章主旨以及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

同时,要注意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解读,尤其是其中关于教育的观点。

此外,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思考孔子的教育观点在现实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篇三:这篇文章以“亚洲金融危机” 为主题,主要通过对该危机的起因和影响进行介绍。

文章首先概述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和原因,例如印尼和韩国的货币紊乱、金融体系的问题等等。

然后,文章对危机爆发后亚洲各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描述,指出了危机对亚洲国家的冲击和影响。

在解题过程中,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其中的描述和分析,包括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可以针对文章中提到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华民族如何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详解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试题

详解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试题

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试题详解2002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文言语段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从选文看并没有突破历年高考文言命题传记文的思路,材料当中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基本没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

从整体风格上看,《史记》属于正史,且“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学生非常熟悉,所以阅读材料完全符合高考“较为典范的浅易文言文”的命题考查要求。

然而《史记》中的传记文往往篇幅较长,就《李将军列传》一章即达数千字,显然不符合高考选文字数要求,尽管命题者进行大量删节和压缩,试卷所选部分还是达到了近600字左右的篇幅(其文学性及审美性已较原文大为削弱),为近几年高考文言语段字数之最。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不至于增加考生的阅读压力,试卷当中文言翻译的主观表述题部分并没再另选语段进行考查。

笔者现就今年高考文言试题的命题思想和解题方法试详解如下: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2002年高语文考试题评析(全国卷)

2002年高语文考试题评析(全国卷)

2002年高语文考试题评析(全国卷)一套熏陶人教育人的高品位试卷湖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肖晓一、不超纲、品位高整体来讲,今年高考语文基本上遵循了《考试说明》来命题,没有“超纲”现象。

选材新颖、立意较高是今年语文的一大创新。

选材上古今、天文地理都有,特别是体现了现代意识和现实中最迫切的问题。

与往年考题不同的是,整个试卷的文章品位高,能感召人、熏陶人,学生做题时也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试卷的文学性也加强了,文言文、两篇语体文都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二、难度不大、高分难得原认为今年语文会较难,但实际看来整体难度并不比去年大;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3种新题型,估计学生得分会比去年略低。

语体文阅读的两篇文章,一篇“沙尘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文字好读,题目不难,比去年考证性的“铜奔马”相比要容易些;另一篇语体文“话说知音”从传统题材中写出了现代意识,立意很好,比去年的散文“门”思想含蕴要厚实得多。

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概括和语言转换能力。

文言文的选题“飞将军李广”出自《史记》,文革前高中的语文课本曾有这篇文章,李广将军严以律己的精神在今天也极有启示作用。

三、新题型“如约”出现《考试说明》中规定的新题型都“如约”出现在试卷中,因是初次见面,大多平易,但也有少量“沟沟坎坎”要学生解决。

整套试题仅有个别题材以前未曾出现,显得有些突然。

如第一大题的第3小题,直接在卷子上解释词意,该题型已“消失”多年,反映了出题者的求新意识。

我认为最难的是“诗歌鉴赏题”,难就难在“折柳”之意,学生要明了其意,并能自圆其说。

四、作文题并不陌生作文题对武汉考生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武汉出的第39期《学语文》报上有一道高考作文训练题和高考题《心灵的选择》大同小异。

作文不大会出现无话可说或跑题现象,因为学生理解没多大困难,关键在于要求学生从健康、积极向上的角度来把握作文。

主观题份量加重武汉二中特级教师刘哲夫武汉二中高级教师余天泽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和往年相比,作了较大的调整与变动,客观题由60分改为45分,主观题则相应增加到105分。

命题导向与应试对策——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简评

命题导向与应试对策——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简评

作者: 胡茂良
作者机构: 华中师大一附中
出版物刊名: 求学
页码: 39-40页
摘要:<正> 2002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以其锐意改革创新的精神,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这份试卷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创新性强。

全卷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个变化不是'迈小步'之举,而是步伐很快的'三级跳'。

一是试题内容上的变化:①单独设立了古文翻译题(第16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翻译文言句子;②古诗鉴赏,改选择题为问答题(第17题);③增加默写名句名篇题(第18题)。

二是试卷结构的变。

2002年三套高考语文试题比较

2002年三套高考语文试题比较

2002年三套高考语文试题比较
时寅敦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03(000)003
【总页数】3页(P104-106)
【作者】时寅敦
【作者单位】滨州市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试析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J], 卢传梁
2.“入神”“出神”与“出神入化”——谈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选文中的一处成语误用 [J], 孙云
3.台湾2002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J], 无
4.海峡两岸高考语文试题的比较与分析
——以2020年海峡两岸高考语文试题为例 [J], 张鑫
5.海峡两岸高考语文试题的比较与分析——以2020年海峡两岸高考语文试题为例[J], 张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试析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试析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卢传梁
【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年(卷),期】2003(004)002
【摘要】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改革.这份试题对教学的启示是:要强调让学生在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能力、拓宽视野、不断积累,这是增强语文能力的"绿色通道".语文教学呼唤全新的教育理念.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卢传梁
【作者单位】山西省实验中学,山西,太原,0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79
【相关文献】
1.高考语文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J], 曹群
2.'99高考语文试题的创意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J], 任保平
3.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及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J], 杨翠玉
4.1999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启示要重视语段阅读的教学(下) [J], 王大绩
5.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试题评价与教学启示
——以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的分析 [J], 胡向东;闫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2002年高考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X”模式的第一年。

今年,语文试题综合型、能力型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这具体表现在主观题目增加,客观题目减少,题目的思辨性、实用性提高等方面。

从总体看,试题密切联系生活和思想,全面考查语文的各项能力,题目设置排列合理,较好地体现了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又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这两大任务的要求。

2002年又是北京单独命题的第一年,北京卷与全国卷所依据的纲领,都是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说明》。

两份试卷在一个总体纲领的指导下,又展示出各自独立、独到的思想。

下面仅就这两份试题的几个侧面进行评析,取名“断析”。

㈠全国卷断析 一、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 2002年全国卷新增加了三道主观题:16.文言文句翻译(5分)、17.古代诗歌鉴赏(6分)、18.名句名篇默写(4分)。

这三道题考前曾引得众说纷纭,现在终于尘埃落定。

我们认为这15分的题命制平实而稳健。

文言文句翻译准确地体现了所用的文句须取自第一卷的文本之要求,没有增加学生阅读的负担。

两个文言文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难度适中,要点涵盖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清晰的导向。

古代诗歌鉴赏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鉴赏材料。

这是一首包含着浓厚传统文化和思乡感情的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

题目包含了三问:第一问问“折柳”的寓意,是一道理解型的题目,答案明确;第二三问就“折柳”在诗中的关键性提问,答案就比较发散了。

两相结合,兼顾了试题的导向功能和高考的选拔功能,可谓匠心独运。

默写名句名篇全部选自课内,涉及到先秦论文《劝学》、唐诗《琵琶行》和宋词《永遇乐》,题目平实浅易,体现了高考试题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用意。

以上三题,相信会有较好的得分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整个试卷的难度。

二、第一大题中的新题型 第一大题总体平易,但在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这一方面有些新方法出现。

一个是在对实词的考查中将近义词辨析改换为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四个选项涉及到16个词语的意义。

但它所要求的决不是对词语意义的死记硬背,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对词语中语素意义的确认和自设语境的整合,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中将“道听途说”解释为“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虽确有出处,但与流行的一般用法有差距,这大约会是这道题目的唯一难点。

再一个是传统的语言连贯题移入了第Ⅱ卷,而2001年没有考查的正确使用虚词重又以选词填空的样式出现在试卷中。

要求辨析的三组副词是“一再/再三”,“多少/稍微”,“往往/常常”。

辨析双方的差异明显。

考题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词在语句使用中的感知,所以这仍然是特点鲜明的能力型测试题目。

三、第六大题:语言表达题 这一组题目既体现了高考试题限制明确、指向清楚的传统,又各具特色和新意,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3题考查语言连贯能力。

题目包括三个要点:一、所给句子的毛病是“前后脱节”。

二、改变的方法是“添加必要的词语”。

三、实现的目的是“完整连贯”。

这里“连贯”紧扣“脱节”,“完整”照应“添加词语”,明确的反映了题目的要求。

24题以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为主。

题目要求两点:“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这就将考生的语言连贯、修改病句和变换句式等能力综合考查了。

25题考查仿写。

给出的语句示例是一节诗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要求“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

题目一方面要求所组句子必须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且意思完整,这有相当难度;另一方面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便又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相对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让我们看一位考生精彩的仿写:“油画是描绘在画布上的音乐,线条是跃动的思想,色彩是绚丽的旋律,山川、人物是跳着欢快舞蹈的音符。

” 四、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继承了高考试题(全国卷)的一贯思想,命制合理,难度适中。

第二大题科学文章阅读选用《沙尘暴》为文本。

这是一篇自然科学文章,可能超出了多数人的预测,但这是符合《考试说明》自然科学文章、社会科学文章兼顾、轮换的精神的,对只热衷于猜题的片面的教学和备考方式是一种有力的纠正。

我们认为,未来科学文章阅读考查文本的走势将是以社会科学文章为主,自然科学文章为辅,二者兼顾综合。

第五大题文学作品阅读选用林非的散文《话说知音》为文本,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文学性。

在文本的选择和题目的命制上较2001年的相关试题更科学合理,有较好的选拔功能。

只有其中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指问的部分内容比较零散模糊,筛选概括到位有较大难度。

五、写作 写作题的命题仍然采用话题式。

题目给出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这应是一个符合高中生年龄特征,具有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的话题。

可以认为它是对2001年“诚信”话题的继续,从中可以看出高考写作话题的大致走向。

话题作文为考生提供了展示创造性才华的舞台,它允许并要求考生用自己擅长的文体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它给出的材料是一种提示,而不是一种限制。

例如,2002年试题给出的材料就很有启发性,其中“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都可以引发联翩浮想。

它可以使我们想到,心灵选择的价值往往在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体现,而选择了舍己助人也同样意味着选择了温暖自己的身心。

另一方面,题目又作出这样的提示: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这种提示可以使考生不囿于材料,而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因此,2002年的高考作文应有较好的区分度。

某些思想粗疏、眼界狭小的考生可能只局限在“歹徒行凶”、“考场作弊”等狭小空间。

而那些投入生活、善于思考、眼界开阔的考生,则可以在生与死、集体与个人、金钱与荣誉、前行与后退、创造与守旧、亲情与友情、现实与理想、灵活性与原则性,以及爱国、正义、道德、纪律等广阔天地驰骋翱翔,这实在是高考语文试题为中学素质教育作出的重大贡献啊! ㈡北京卷断析 一、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 2002年北京卷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设置与全国卷略有差异,它们是:16.古代诗歌鉴赏(6分)、17.文言文句翻译(5分)18.名句名篇默写(4分)。

与全国卷相比较,这三道题目综合性较强,难度较高。

但是,试题命制并未逾越《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方针。

古代诗歌鉴赏以畅当的《登鹳雀楼》为鉴赏材料。

在与全国卷的诸多不同点中,有两点特别突出:其一是第一道小题是多项选择题(符合《考试说明》单项选择题之外的其他题型的规定);其二是第二道小题与王之涣的同题诗作相比照。

多项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误差小、区分度好,有利于选拔。

与第一小题的紧缩相辅相成,第二小题比照评价两首诗作就相对发散,其中“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的说法,可能引发某种争议,批评者会认为试题率先下定孰优孰劣的断语,限制考生思维,违背诗歌鉴赏的规律。

我想,命题中的这句话应不是率意为之,应是审慎斟酌而敲定的。

有两点值得评者注意:①王、畅二诗,孰优孰劣,已有定论;②为降低考生无端失误的比率,为有效控制阅卷的误差。

应当说,那是北京命题组在科学允许的范围之内,对诗歌鉴赏题作的实事求是的处理。

文言文句翻译所用文句没有取自第一卷的文本,而是另取《史记饭荜塘写分械囊欢挝淖帧R弧⒍砦难晕姆掷耄梢约跎偬饽抗亓蚱蒲〔牡ヒ坏木窒蕖A礁鑫难晕木渥印拔岢⑽ 迥笔露罾В宀灰晕椅蓿庇欣焕病薄疤煜虏欢喙苤僦投啾迥苤艘病保ざ群湍讯染巳怼5谝痪涔丶阍凇扒罾А鄙希婕暗绞÷阅谌莺凸沤褚煲濉5诙涞墓丶阍凇岸唷焙汀爸恕保罢呤谴世嗷钣茫笳咴谀持忠庖迳希梢允游沤褚煲濉?疾榈闳匀皇强凸邸⑶逦摹? 默写名句名篇则采用一种灵活的题型,题目以《巩溪诗话》中的一段文字为底本,要求默写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部分,同时还要求解释“少陵”、“为难”两个词语。

这就把名句名篇的默写与古代文学常识、文言文词语的翻译结合到了一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第六大题:语言表达题 这一组三道题目分别是:23.压缩语段、24.仿写语句、3.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语文阅读与语言表达的结合。

压缩语段的主要手段是一筛选,二转换。

筛选,是以题目要求为标准,审视材料,比较鉴别,筛掉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

转换,是对经筛选后保留下来的文字,作进一步处理,对词语和句子进行必要的合并、转换,使语句更为简明、流畅。

23题的题干相当简洁“下面是5月21日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概括其主要信息。

(不超过60字)”其核心是“概括其主要信息”,“其”字所指“5月21日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自然是我们思忖的要点。

对于“5月21日(距会议开始还有7天)的一则消息”来说,哪些是主要信息呢?它应该包括:会议名称、主题、时间、地点、主办者和参加者。

需要筛选掉的信息有四类:一、“届时”、“这次会议”、“据了解”等复指、过渡性文字;二、最后一个长句“旨在……”;这个长句,是对会议主题的进一步具体阐述,属于次要信息。

三、介绍予会代表的内容。

与主办者相比,予会代表是次要信息。

四、主题词的前半部“新世纪的志愿服务”与其后的“认知、支持、发展”相比,后半部更具体、明确,两相比较,前半部可筛掉。

转换包括以下内容: 一、5月27日至28日,“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是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

----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

二、会议以“……认知、支持、发展”为主题。

----会议主题是:“认知、支持、发展”。

经过合理的筛选与转换,得出以下答案: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认知、支持、发展”。

仿写语句是写作语言的基本练习,是对联想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综合考查。

仿写也是高考传统的热门内容。

关于仿写,笔者在《三较意趣》一文中另有评说,此处不复赘言。

扩展语句是和压缩语段相逆向的语言表达题。

扩展语句从表面形式看,是在考查发散性思维,但其实质仍然是在某种限制下的写作。

即如试卷25题,题干包含着如下限制:①以下面给出的文字为开头,②以“路”为中心,③分别写一段话,④每段续写不少于50字。

给出的开头文字分别是:①北京的路平直而宽阔;②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

前者限定写实,带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后者限定象征,想象人生的缤纷色彩。

下面是得满分的若干示例: 北京的道路平直而宽阔,无论是长安街还是平安大道,车水马龙,但井然有序,平直的马路让司机开起车来心里踏实,宽阔的马路预示着我们北京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