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题型,回归文本
高考语文命题趋势
• 三套试卷的20题补写句子回归,加强对学 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 三套试卷的21题均考查压缩语段,要求提 炼关键信息,强化考生信息处理能力考查
• 3.写作方面重情境
• 增加对实用性文体考查:一卷考查演讲稿, 二卷考查演讲稿、信、读后感、慰问信, 强化了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 活需求
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 D.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
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 原文: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 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 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 原因分析:原有的简单对照已不能应对高考
• 2.稳中有变 • 变的目的是打破常规答题套路,强化核心素养 • 变的方式可能是回归 • 注意几类题型: • (1)句意理解(可能出现在文学类作品阅读、诗
歌鉴赏中)
• (2)标点考查(尤其是标号:冒号、括号、引号、 破折号;点号注意问号运用。可能出现在语言运 用中,结合补写句子、病文修改)
• (3)颁奖词拟写
•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 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 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 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 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 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 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 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 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 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 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 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 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 态保护,才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規律。
2011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题解析
2011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题解析作文题来自教材传递重要信号点评者:福州市语文学科中考命题组今年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注重对语文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的考查,保持了近年来命题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呈现“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特点。
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求变出新命题的依据原则、试卷的结构板块、试题的难易程度、考点分值的配置基本稳定不变。
第2题结合语境理解“双赢”、“给力”的词义,第3题把文言实词的理解与常见成语的积累结合起来考查,很有新意,体现了语言既有传承性又有发展性的特点。
第6题用选择题的题型考查名著阅读,覆盖面大,更有效地检测学生是否通读原著。
第9题综合性学习是今年新增的板块,有利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益于引导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语文。
试卷的“选择题”和“积累与运用”板块,检测了学生字词积累、古诗文积累、名著阅读积累的状况。
贴近学生实际突显地域特色命题素材的选取,试题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显福州地域特色。
选择题中第2题词语理解和第5题病句辨识,设置了8个语境,涵盖社会热点、民生大计等具有时代气息的话题。
第9题“话说福州风流人物”,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
阅读材料分别关注了“读书”、人生”、奉献”“ “ 的话题。
《送东阳马生序》引导学生要珍惜优越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白手起家,不能手无寸铁》教育学生人生不仅要发现“铁”,而且要用好“铁”,《榜样》则引导学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作文题避免猜题押题今年中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是一大亮点。
作文试题出人意料地借用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标题,是给一线教师传递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语文教学要着眼于“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在写作方面的示范作用。
这道作文题有以下特点:①新奇性:作文试题借用课文标题,出乎师生的意料,避免猜题押题套题。
把握考纲题型的变化,做好专题对点复习
5、仿写
• A.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以及根据表达需要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 力,对应考点6、7。
• B.赋分4分,题型为语言运用题,有很多可以归类到填空题,语 境材料一般贴近中学生生活,富于正能量,要求思想内容与语言文采 并重。
• C.一般题型有四种: Δ限定话题仿写指定句式。(限定思想内容 + 限定言语形式) Δ不限话题仿写指定句式。(半限思想内容 + 限定言语形式) Δ结合语境仿照指定句式补写。(限定思想内容 + 限定言语形式) Δ对联式仿写。(结构相同 + 词性一致 + 词义相同或相反) 另一种分法:嵌入式,续写式,话题式,开放式,对联。
请指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b、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 可偏生了个傻儿子。(准确地表现出这些人对商未央有个低 能儿幸灾乐祸,反映了他们的妒忌(狭隘自私)心理。)
• 学生答案示例1:“公平”一词表现出一些人对商未央名 声赫赫的嫉妒和对他有一个弱智儿了而幸灾乐祸,将人性的 丑恶表现得淋漓尽致。----答案全面通顺
4、病句
• 今年的样题中,有两种,一是修改有错误的一项, 一是文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最近三年都是考“修改有 错误的一项”。
• 本题表面上不需要学生动笔修改病句,只是做选择 判断正误,但考查的知识面更加广;四个选项分别涉 及初中常见的四个病句类型,并且涉及四种修改病句 的方法。备考时宜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学会 辨别和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多做练习, 多归类病因,掌握典型例句。同时,要注意在段中修 改病句的题型。注意不要太复杂去研究病句的类型。
3、词语的运用
• 这道题是今年中考新增加的词,按中考考纲的样题共 有三类,一是“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 的项是”,一是“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 的一项是”,还有一种是“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 是”。
1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命题点一 情节类题——三大题型三思维,梳理赏析明作用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
片段、细节将主要通过人物心灵屏幕来展现。而这种展现,有 回旋,有倒流,有明暗,有跳跃,有时间的颠倒与空间的重叠, 有时空的分解与重新组合。心理结构是心理小说所采用的主要 结构方式,但又不同于心理小说。心理小说以人物心理为主要 表现对象,而心理结构,有的侧重于人物心理表现,有的侧重 于现实生活的反映。
5.抑扬式:情节本欲“扬”,却先从“抑”着笔,最后笔 锋突转,归在“扬”。之小说
二、散文结构形态 散文式小说的结构摒弃了那种由开端、发展而推向高潮,
然后下降到解决的情节模式,它没有常见的紧张集中的情节, 也不讲悬念、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只是一些看似零碎的片段, 仿佛与日常生活差不多,并不明显地表现“起”“承”“转”“合”。 它像一棵树,枝枝丫丫向各个方向自然伸展,各有各的空间, 时空关系的设置很散。但仔细体会,舒展自如中又有一种内在 的联系,很有点像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高潮 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 部分) 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
结局 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 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
2.一波三折式: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 总会在发展、高潮处横生枝节,发生波折后,再回到轨道,这 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波折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 的魅力。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 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 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 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 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 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经常考察的词语:
• 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考察题型: 典型试题 一: 典型试题 二: 典型试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B、分析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方法归纳
1定性。本文语言平实、准确或生动、准确。 2列举修饰限制性词语、句子或具有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3分析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体现语言特点
➢练一练: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 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 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不可以。 “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但仍 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相 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相当”表达准确、 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注意基本语言格式)
如果将第②段中划线的“亟待”一词可以 改成“需要”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 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 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 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原文用“亟 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 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 。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不能很好 地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原词表达准确、严
练习: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 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 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能去掉,“之一”表数量,突出 (说明)这(重复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1~12期总目录【精品-doc】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1~12期总目录第1、2期卷首聚集语文课程改革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张吉武//01-02红叶飞舞行走天路/李泽琪//01-02—23理论专题研究关注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问题/温欣荣//01-02—03口语交际考查:注意对象和场合,体现文明与智慧/贾玲//01-02—06论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策略/韩谈判//01-02—09热点透视作文评价的两种方式/董承理//01-02—11“生活贫乏说”与课堂写作教学内容/叶黎明,种海燕//01-02—13语文论坛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顾之川//01-02—17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兼谈香港《中华文化承传》教育/许序修,施仲谋//01-02—19做学生的“语文激励大师”/贾生荣//01-02—22映潮说课《祝福》说课/余映潮//01-02—25教学教学创意扭动台词这把钥匙/徐殿东//01-02—28倾听这个世界的音乐/王伟杰//01-02—29古乐宜翻新曲唱/韩晖//01-02—31《孔乙已》对话导学设计/姚辉//01-02—32《虞美人》教学设计/朱仲莉//01-02—34走进课堂教材处理要有整体观/朱诵玉//01-02—35壮美的悲剧人生/吕文龙//01-02—37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吴振华//01-02—39借鉴·化用·超越·创新/张润存//01-02—40读诗不可不读题/周德富,孟庆会//01-02—42备课参考说《祭十二郎文》中的“而”/黄德焘//01-02—4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商兑/王国彬//01-02—44“新妇初来时……小姑如我长”辩析/李怀清//01-02—45阅读教学阅读的辩证艺术/张文海//01-02—46作文教学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王家伦等//01-02—48作文训练课《我的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余卫兵//01-02—50 评价复习备考高三冲刺阶段复习方略及训练/审订:黄厚江//01-02—56 诗词鉴赏复习与训练/徐志伟,陈娴//01-02—56实用文阅读复习与训练/周富兴//01-02—64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与训练/杨斌//01-02—76文言文阅读复习与训练/毛伟//01-02—91作文复习与训练/闵文//01-02—99专题评鉴把“基础”放在首位/姚守梅//01-02—114春江水暖鸭先知/王学华//01-02—117考试联网新课程现代文阅读趋向分析/宋晓民//01-02—119品书实至名归“新”逢其时/陈寿江//01-02—122只要你开卷一读,不举手就想发言/柯望//01-02—124其他首届“西部语文教育论坛”综述/贺卫东//01-02—125名师风采·李泽琪(封二)第3期中考语文试题精编审定:赵明,余映潮上:分类训练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03—02考查内容//03—02题型特点//03—02复习指要//03—02试题精编//03—03一字词//03—03二句段//03——04三综合实践//03—07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03—10考查内容//03—10题型特点//03—10复习指要//03—10试题精编//03—11一散文阅读//03—11二说明文阅读//03—18三议论文阅读//03—22四小说阅读/03—28五现代诗歌阅读//03—33第三部分文言诗文阅读//03—34考查内容//03—34题型特点//03—34复习指要//03—34试题精编//03—35第四部分作文//03—42考查内容//03—42题型特点//03—42复习指要//03—42试题精编//03—42主编:刘丹编写:刘晟,黄青,顾红,陈宇春第4期红叶飞舞咬定“本色”不放松/周红阳//04—14理论专题研究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赵志伟//04—02与文学共舞让青春欢歌/熊芳芳//04—05语文论坛遥远的回声:语文课标蕴涵的先秦教育哲学思想/赵乔翔//04—08要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对话”/王雅萍//04—10教育叙事研究:语文教学中的“错误”资源/邵统亮//04—12教学映潮说课《安塞腰鼓》说课/余映潮//04—16笔随心舞学生写前需要多少作文指导/唐建新//04—20语文教学重点在哪里/杨小柳//—20享受生活享受语文/贺艳//04—21选修纵横“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学思路/俞发亮//04—22“传形摩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专题教学设计/陈绍忠//04—26 导学创意《华南虎》导学创意/杨秀四//04—29《狼》教学设计/刘长清//04—30《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刘文阁—3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创意/刘吉英//04—34《苏武传》教学设计/尚世秀//04—36灵魂的对白—《雷雨》/孙奕丹//04—38“只眼”看美丑/张春华//04—40诗意的课堂—苏教版《词别是一家》板块设计/张原//04—42阅读教学语文“活动体验”教学的误区/傅嘉德//04—44培养会读书的人/魏冲//04—45教材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小说专题”导学/余养健//04—46让语文课堂开出“美”的花朵/莫立刚//04—48文言文有效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张悦//04—49争鸣“为”为释义辩/殷花,宋桂奇//04—52评价考题评鉴综合设计题型考查语文素养/贾玲//04—53稳中求变彰显个性/倪同刚//04—55评价探究对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地域特色的别样思考/高洁,王向荣//04—58 《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述评/苏盛葵//04—59仿真试题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贺亦可,程馨//04—61名师风采·特级教师—周红阳(封二)万晓红张献军胡兴华(封底)第5期理论热点透视中学语文教师的价值危机与价值重建/胡立根//05—02语文论坛省思与展望/潘涌//05—04我看“三维目标”/冯起德//05—07论语文教学倾听的价值和艺术/李琰//05—09回归文本——语文学习高效的切入点/曹翠芳//05—11教学映潮说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余映潮//05—12选修纵横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张艺雅,苏承伟//05—15司马迁其人其事和《史记》/杨志芳//05—18导学创意《种树郭橐驼传》导学设计/续鹏飞//05—22《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设计/陈文莉//05—24以情入手,由情延伸/罗紫//05—25教材教学立其诚,切其境,敏于思,勤于口/汪志虹//05—28巧将金针度与人/张广武,赵子厚//05—30再品《华南虎》/姜东瑞//05—32走进课堂重构课程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宁冠群//05—33语文阅读中的监控策略训练/蔚海燕//05—37以喻言志以喻传情/王明星,徐凤//05—38成语误用探究/陈秋红//05—39《篱笆那边》教学设计/莫俊峰//05—40对《小石潭记》注释的三疑/何思明//05—41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诚的吗?/董宝礼,厉复东//05—42《再别康桥》探囊取物微/关成玉//05—45作文教学大学写作与中学作文之比较/汪启明,赵静//05—46“套作”套住了谁的手脚?/高志华//05—48作文教学的本质和写好作文的三个因素/王永//05—51备课参考“越明年”到底指哪年/李晓旭//05—53“君子好逑”的“好”应该怎样读?/张传权//05—53高中文言注释献疑/蔡伟胜//05—54关于“而”字用法的争论/邓华羽//05—55是《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岳泽和//05—55评价考题评鉴新课程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现代文阅读试题评鉴/刘华//05—56复习备考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例说/李长建//05—58仿真试题中考模拟试题/杨杨//05—60第6期红叶飞舞善待语文,创造生命课堂/肖海洋//06—15理念专题研究人本思想在语文新课程中的存在、价值和命运/余昱//06—02试论“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实施前提/郑逸农//06—06语文论坛把语篇作为实践基本单位/张富//06—09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问题的复议/赵乔翔//06—13教学映潮说课《沁园春·长沙》说课/余映潮//06—17选修纵横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选修)》;《(庄子)选读》教学思路/刘灵等//06—20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张晓东//06—23如何做好高中选项课指导/李惠云,曹锋//06—27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形式的重构与阅读知识的建构/孙勤东//06—28走向和谐的阅读对话教学/江德松//06—30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张建国//06—31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基本课型研究/潘泽远//06—33写作教学读写之诀窍:养明去蔽/潘新和,郑秉成//06—35用联想和想象为作文插上飞翔的翅膀/贺向东//06—37审丑:缺失的话语方式/刘德海//06—38走进课堂谈谈“建构式”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廖飞//06—40对课堂批评的思考/魏蓉//06—41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江萍//06—42《枣核》教学随笔/李凤//06—44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体会/郭丽丽//06—45《故都的秋》之一“得”/张合银//06—46读中赏赏中品品中学/田园//06—47合作式、伙伴式教学的几个误区/何永国//06—48文本解读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苗爱良//06—50海子是懦夫吗/沈华//06—52孤独而非凡的女性——艾米莉·狄金森/常文艳//06—53备课参考给《道士塔》一文加点注释/刘广图//06—54商榷两则/杜春香,吴峰//06—55彤管:解读《静女》的钥匙/陆精康//06—56高三册两处注释的商补/刘谨//06—57《师说》中的“师”指的是谁/尤领,王连龙//06—58文言文职官变动词语采撷/李桂珍//06—58其他可喜的探索与发展/蔡澄清//06—59“余映潮语文教育研究”研讨会于2007年4月在荆州市隆重举行/朱月华//06—61 名师风采·特级教师——肖海洋(封二)华清李怡虞丽兵(封底)第7期红叶飞舞生命的转弯/熊芳芳//07—08理论热点透视谈语文高考命题的科学性——以一道高考阅读题为例/董承理//07—02为上海语文高考卷说几句话——与时海成老师商榷/娄庆华//07—05教学映潮说课《紫藤萝瀑布》说课/余映潮//07—10选修纵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学案/刘映春//07—13联想与想象/张继芳//07—16导学创意《亲爱的爸爸妈妈》个性化教学方案/姜荣奎//07—18《台阶》导学创意/杨宏丽//07—20《故宫博物院》导学创意/张文亮//07—22围绕“四美”咀嚼诗味/冯大海//07—24《傅雷家书两则》导学创意/汪帮清//07—26《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创意/刘宁//07—28在对比中探究在探究中深入/邹春盛//07—30教材教学给诗歌一个心灵对话的舞台/刘吉英//07—31《绿》的神韵在哪里?/储建明//07—33走进课堂《我不是个好儿子》课堂实录/袁东升,赵雷//07—34想象力:敢想会想/王栋生//07—37正视战争珍视和平/刘建利//07—39语文课,应该指导学生用笔去学习/袁建中//07—41提倡多“读课”/何晓波//07—43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蒋雅云//07—45对话的前提和途径/陆水龙//07—47评价考题评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评鉴/杨桦//07—47评价探究高考作文命题30年评略/苏盛葵//07—50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题//07—54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试题//07—58 其他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第四届年会在郑州成功举行//07—44 闲时泡出的壑智/潘玉婷//07—62名师风采·十佳教改新星——熊芳芳(封二)第8期红叶飞舞凡学之道严师为为难/周庆元//08—13理论专题研究学习理论与媒体素养教学/焦建英//08—02语文论坛深入底里开阔视野/于漪//08—06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王方鸣//08—07语文“三维立体”教学目标建立的理论与方法/高建波//08—09新闻课程的人文性/赵晓非//08—11教学映潮说课《散步》说课/余映潮//08—15导学创意《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吴金凤//08—18领略滋味/雷红娇//08—19追寻“悲凉”/冯大海//08—21引领爱与敬重的阅读/文继炬//08—22以教代讲以练代学结合高考培养阅读能力/徐殿东,秦桂芹//08—25 走进课堂进一步海阔天空/张伟忠//08—27结束语——不该忽视的环节/张天明//08—29开发整合司马迁与《史记》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马雅琴//08—31课堂提问技巧摭谈/张雅茹//08—34《我与地坛》教学设计/费颖//08—35阅读教学抓住契机,深入文本阅读小说/孙美菊//08—38新课标下单元阅读科学实验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李志龙//08—39 文本解读解读《纸船》/郗晓波//08—41自由与美的变奏/马红//08—43善于心计而又柔情坚韧的侍萍/孟丽华//08—44写作教学中美作文教学比较摭谈/蒋旭霞//08—46《背影》在作文指导中的巧借/王小春//08—49备课参考从解说“故国”的含义中商榷“神游者是谁”/夏云陶//08—50几例歧义句辨析/宋桂奇//08—51评价考题评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评鉴/张妍//08—53评价探究面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史绍典//08—56从近三年高考语文科技说明文试题看其发展趋势/吴军//08—59读懂·悟深·说情/陆精康//08—602007年四大直辖市高考作文题点评/陈鲁峰//08—63对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第三题的辨析/刘敬梅//08—64编读互动因为有你,所以成长/方孝荣//08—64名师风采——博士生导师周庆元(封二)第9期红叶飞舞上语文点亮生命/曹明海//09—13理论专题研究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与思考: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刘正伟//09—02 语文论坛“活动教学”的三点反思/高潮//09—06论语文课堂文化的品质保证/毛承延//09—08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动因及原则/张婷婷//09—11教学映潮说课《小石潭记》说课/余映潮//09—15选修纵横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李锦霞//09—18事例如何转化成例证/徐国年//09—20导学创意《在山的那边》导学创意/胡秋萍//09—23《杜甫诗三首》导学创意/秦丽//09—25《词五首》导学创意/汪帮清//09—27《我有一个梦想》导学设计/纪勇//09—29高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学案/陈继民//09—31《离骚》教学设计/廖晨星//09—32《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张四文//09—34读准文意练好能力/李艳,吕建兵//09—36走进课堂举一反三讲练结合领会主旨走近鲁迅/徐殿东//09—38诵读·揭标·激疑·研究/王兆平//09—40用“情”打造语文课堂/聂水兰//09—41活动体验尚需精心经营/徐华//09—43阅读教学阅读期待与创造性阅读/张曙光//09—44培养与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方法/朱建斌//09—46写作教学话题作文要有审题意识/戴业华//09—47备课参考《荆轲刺秦王》注释商榷两则/吴昌宝//09—48《鸿门宴》“立诛杀曹无伤”的“诛”字义辨/周文强//09—49评价考题评鉴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吴同和//09—50评价探究面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史绍典//09—522007年全国中考作文试题巡览/吴欣歆等//09—562007年中考作文审题失误类说/曹津源//09—61名师风采——博士生导师曹明海(封二)第10期专稿庆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创刊35周年/柳斌//10我的祝贺与希望/李行健//10更上层楼创造辉煌/于漪//10理论专题研究媒体时代美国语文课程的文化取向/章秀花,刘正伟//10—03 俄罗斯文学教育:传统的生成与变革/蒋福超//10—06语文论坛论语体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姚江红//10—08教学映潮说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余映潮//10—11选修纵横《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课堂设计/肖红英//10—15导学创意《风筝》主题导学创意/宋明南,王瑞//10—17《湖心亭看雪》导学创意/杨宏丽//10—19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莫如彪//10—21《秋水》导学创意/王希明//10—23《故都的秋》导学设计/陈其志//10—24我教《灯下漫笔》/蒋正清//10—26我教《六国论》李晔//10—27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刘树桢//10—30思考求深基础求实/王红,建栋//10—31《宇宙的未来》导学设计/周道琴//10—33《孟子见梁襄王》导学/徐殿东//10—34文本解读将纯真进行到底/王杰波,唐梅//10—36委婉而苍凉的诗美/王长缨//10—37《故都的秋》标题臆析/王凤林//10—39课堂教学“拓展教学”观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王家伦,颜丹//10—40 有多少课可以重来?/蒋洪兴//10—41走进课堂探究的角度当转轨/付秀艳//10—43问题教学,老师的智慧在哪里闪光?/梁万兵//10—45“虚室”探究/袁夫石//10—47犬豚与男女之别/王守田//10—48曹刿和曹沫是同一个人吗?/王文艳,王连龙//10—48教材教学灵动如水上善若水/熊芳芳//10—49都是课文注释惹的祸/贾佑智//10—52闲笔和伏笔/洪玲娇//10—53写作教学流行下的误区/徐建清//10—54感情是可以“操控”的吗?/刘彬//10—56感性缺失:我对写作教学的一点看法/石修银//10—57用欣赏的眼光看作文/林忠港//10—58评价考题评鉴中考作文命题得失比较谈/苏盛葵//10—60第11期红叶飞舞追逐梦想/曹公奇//11—08理论语文论坛透视各国母语教材特点/潘涌//11—02教学映潮说课《三峡》说课/余映潮//11—10导学创意《边城》导学创意/李永忠//11—13《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创意/张得生//11—14《陈奂生上城》导学创意/付琪//11—16《失街亭》导学设计/陈胜全//11—17我为什么而活着/杨志芳//11—20选修纵横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俞发亮//11—24走进课堂《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张金红//11—26“啸呼”作何解?/郭延红//11—27《阿长与山海经》活动教学创新设计/吴铁俊,朱燕//11—28 富有情感的语文课堂从何而来?/郑燕春//11—33于无声处听惊雷/陈媛//11—31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讨论/汤蒙//11—33教学争鸣也谈曾晳“鼓瑟”的问题/邓见发//11—34也辨“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武海//11—35文本解读重读伟人的风姿与思想/傅书华//11—36“礼教”是什么?/程然//11—38教材教学巧·精·美——《荷花淀》艺术特色探微/何泽//11—40浅析“百草园”写景之妙/王丽//11—41艺术化的技巧彰显作品深度/石炯//11—42《八声甘州》词艺术张力探幽/何铭//11—43阅读教学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刘国富//11—45写作教学互动: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郭德才//11—46 备课参考“其文漫灭”之我见/王国彬//11—48鲁庄公“鄙”吗?/赖联群//11—49评价考题评鉴语文中考命题技术得失谈/华清//11—50评价探究体现“课标”精神匡正作文时弊/高志华//11—52说说2007年中考作文题/刘丹//11—54复习备考高三语言运用后期复习方略及训练/孟华群,娄良禄//11—56第12期红叶飞舞我的语文教学之路/陈水均//12—08理论语文论坛语文教育随想录/洪宗礼//12—02新课程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转向/贺卫东//12—06 教学映潮说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余映潮//12—10导学创意《哀江南》导学创意/肖劲松//12—13一条主线,三个切入点/曹振国//12—15《信陵君窃救赵》导学设计/张怡春//12—17《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设计/张莹//12—19选修纵横教文需精选学法宜灵活/张春华//12—20教材教学我是这样“迷住”学生的/甘雪莉//12—22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陈贞//12—25小组活动探究为上/丁僖//12—28一个中心两条线索/李雪松,孙亮//12—31审美的空间里自由飞翔/陈跃//12—32《祝福》教学的“一二三”/何永君//12—33从人物对话看《祝福》的“反复”艺术/陈继民//12—34走进课堂真微之处识鲁迅/肖家芸//12—35终于没有听到的三种提问/赵宪宇//12—37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作业设计/白帆,贾莉莉//12—38文本解读写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挽歌/马立平//12—39一次与“编者”的对话/孙富中//12—40《孔乙已》几处细节描写解读/陈君,邓彬//12—41备课参考“抱布贸丝”之“布”辨/宋献普//12—34《语言规范与创新》及《教学参考书》指瑕/黄德焘//12—41 《种树郭驼传》几处注释辨析/周永红//12—43阅读教学激发阅读期待/吴振华//12—44写作教学文风之辨/赵明//12—45七年级作文升格训练计划/任明新//12—47我们离“真”究竟有多远/高俊清//12—50评价考题评鉴寻芳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胡家曙//12—52评价探究现代文阅读“探究类”试题之探究/邵统亮//12—54品书解百年语文积作弊开言语生命新说/刘中黎//12—56其他首届“两岸四地同文异教”活动综述/黄宝亮,陈葭//12—58 2007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总目录//12—60。
202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题型专题讲解:专题二文学类阅读之小说阅读
专题二文学类阅读高考命题分析选文特点体裁:近几年全国新高考卷文学类阅读选文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其中新高考Ⅰ卷均考查了小说,新高考Ⅱ卷则散文、小说兼有。
现代诗歌、戏剧尚未涉考。
文本形式:除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以相互关联的“散文+小说”双文本的形式考查外, 其余均以单篇文本的形式考查。
题材:以红色革命题材、历史文化题材、社会主义建设题材为主要方向,反映了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考动态,彰显了人物独特的生命体验,突显了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彰显了榜样的力量,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文艺性。
从作品的作者构成来看,选文偏好中国现当代的著名作家以及新锐作家。
篇幅:字数在1800~1900字之间。
设题特点题型:均为2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
考查内容:2道客观题多从微观角度分别考查对文章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近两年全国新高考卷客观题的考查内容出现新变化,设问更灵活开放,更能体现因文设题的命题趋势。
例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第6题与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第7题,前者综合考查小说的情节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后者考查小说具体语句的情感分析,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主观题的内容, 考查容量大,涉及考点多。
此外,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两题都是正向的,打破了以往文学类阅读客观题较少正向设题的模式,题目难度增大。
主观题多从宏观角度因文设题,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考查分析文本的文学形象、艺术手法、思想情感和语言等,考查点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或者是文本的鲜明突出之处;重视探究,注重读写结合,体现开放性,如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最后一题考查了写文学短评的思路。
文学类阅读之小说阅读一、知识体系图解二、题型解法(1)略读,读懂故事读懂故事,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一个考查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一道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抓住故事,就是要把握事件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完整过程,这是理清层次、概括主题的前提。
2020届高三语文总复习专练:文言文翻译--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0届高三语文总复习专练:文言文翻译人教版高三总复习专题02文言文阅读【考纲解读】1.考查的能力层级为理解分析,侧重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涵泳和积淀。
2.考查的内容涵盖了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断句、文言翻译(句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种文言现象均有涉猎)、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归纳概括。
3.考查形式及体例:从体裁来看,以史传文为主,大多撷取自“二十四史”,具体以人物传记为主。
通过人物事迹的描述,逐渐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偶尔穿插一两句作者的观点。
从题材上看,涉及忠君爱国、驰骋疆场、秉公办事、为官清廉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汉唐、宋元明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近几年全国试卷多是三个客观题加一个主观题(文言翻译);部分地区如北京卷、江苏卷等,可能有人物事迹的归纳、事物成败的原因归纳等主观题。
4.真题举隅:2016年选用了《宋史.曾公亮传》《明史.陈登云传》《明史.傅理传》;2017年选用了《宋书.谢弘微传》;《后汉书.赵悫传》《宋史.许将传》,2018年选用了《晋书.鲁芝传》《后汉书.王涣列传》《宋史.范纯礼传》等。
5.应对策略:课内夯实基础,课外多做演练。
熟记古文名篇,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才能学以致用。
【文言漫话】1.文言文是相对于20世纪初叶肇始的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白话文”而言的。
文言文,用词典雅,语句精粹,或抑扬顿挫,音韵朗朗,如诗如歌;或汪洋恣肆,纵横捭阖,说理见长。
流连于子曰诗云中,徜徉于“苏海韩潮”的美文中,获得的是心智的开启和审美的愉悦。
2.多数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文言文,到参加高考,至少也是六年的历练,但是晨读晚练、记背讲练,费了好多工夫就是不怎见效果。
文言文的学习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阵痛,网上流行的话语,中学生有三怕,一篇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或许有些夸张,但文言文教学的事半功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高考文言文还算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范畴,非常符合“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特点。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五大策略_徐松
评价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徐 松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五大策略制定正确的高三复习策略,从而取得显著的复习效果,是每个地区,每个学校乃至每个高三教师都孜孜探求的问题。
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经验,提出了如下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五大策略:策略一:强化三个意识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效率意识。
目标意识主要指考点目标要明确。
只有明白了“考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怎么复习”。
要作到在备课时依据考点、在课堂中观照考点两个方面。
《考试说明》中“古诗文阅读”部分D级能力的“鉴赏评价”里有这样一条表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在备课过程中,围绕这一考点,我们选择了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的一题为例进行解读,并梳理答题思路和方法: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第(1)题首先要审清两问关系:从写什么到怎样写。
让学生抓住意象词语及关键动词——蜂、雀、日、风、花、叶,绕、隐、争、归、见、飞,写素蝶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指导学生归纳提炼答案: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环境渲染)、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景物衬托)来描写的。
第(2)题也要审清两问关系:从含意到手法,让学生抓住第一问题干中的“咏物诗”及诗中关键句“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中的“幸”“欲”体悟“托蝶寓己”主旨。
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炼出答案:托物言志。
在复习教学中,还要把单一问题上升为同一问题,即从考点出发将问题类型化,并根据考点要求提炼答题思路和方法。
比如由《咏素蝶诗》而归纳咏物诗表现手法的类型: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物寄事、借物讽事。
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出炉 各科解读
2021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出炉各科解读备受关注的?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近日出炉。
兰州晨报邀请兰州一中和西北师大附中的老师解读高考大纲,并提出后一阶段的复习建议,以期让考生的复习方向更加明确,进步效率。
〔编者注:甘肃省高考用卷为全国卷,本篇内容适用于2021年采用全国卷的各省市考生〕语文兰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李占祥考纲解读2021年语文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不管是考试性质还是考试内容,均保持一致。
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试卷构造及命题的内容范围上仍趋稳定态势。
复习建议1。
关注题型变化,做好才能提升训练。
2021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新题型,如“文言文阅读〞第5小题“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应做好整理强调;第17小题“图文转换〞题也有变化,该考点需将各种类型都做复习。
2。
重视“选考题〞,进步答题才能。
近几年全国课标卷对选考题局部考察点和题型相对稳定,连续六年考察的都是小说+人物传记,这两种文本阅读仍是备考重点。
还应重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等文体的复习,做到题型变化与否,复习备考都不遗漏考点。
3。
做好教材梳理,稳固古代诗文知识。
要回归课本,做好文言知识积累,对于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要结合习题归纳强调;名篇名句要通晓其意,理解背诵,默写要整理好出错频率较高的字。
4。
加强作文训练,打破重难点。
应重点加强审题训练,立意要力求深化,见解要力求新颖;要积累新颖素材,运用要灵敏;语言要讲求修辞,凸显文采;还应强调文章的合理布局,注意细节,如段落字数、书写标点等。
英语兰州一中牟欣考纲解读今年的考纲跟去年比没有明显的变化,和前年相比有三个变化:1。
词汇量变化为3000-3500。
2。
增加阅读中对词义推断的要求。
把“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改为“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由此看出考试中“词语猜想题〞的难度会加大,尤其会加大考生对单词和短语在详细语境中特殊含义的考察力度。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指导:2023年四省高三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评析暨后期备考策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指导:2023年四省高三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评析暨后期备考策略语文试题在继承中发展,借鉴中出新,聚焦核心素养,强化思辨能力考查,在选材上下功夫,在情境上做文章,在教考衔接处花力气,打通新老教材、新旧课程、新老高考,为“老高考新课标卷”及全国卷、新高考卷提供了备考的新思路。
一、聚焦核心素养,考查关键能力。
2023年四省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加强关键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更高水平上稳步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促进命题质量的提升,实现考查目的。
1.试卷结构和选材稳中有变,继承新高考卷命题特色。
试卷结构比较2.选材:聚焦三种文化,落实立德树人。
命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爱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
试题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试题,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文学性阅读的选材为著名作家茅盾的散文《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文章载于1945年7月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时间的记录》,后收入1980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茅盾散文速写集》。
文章回忆了脱险途中的一段经历,着重描写了一个年青战士。
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还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并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给考生以教育意义。
语言文字运用的选材,语料一的话题是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时代性和文化性,有利于考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语料二选取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喝水与减肥”的科普性材料,持续关注健康的的生活方式,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
写作题选材具有突出特点,作文从信息性阅读《这里是中国》选文,到歌颂现实中的“祖国之美”,“材料能够增加考生更丰富的联想,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从而使阅读与表达得到完美的融合。
为做好现代文阅读题出“谋”划“策”
为做好现代文阅读题出“谋”划“策”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一直是中学生语文能力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所占分值比例高,试题难度大。
能否正确做好现代文阅读考题,基本决定了中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
考试的文章都是课外的,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却在课内。
如果能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寻找规律、摸索方法、总结经验,那么面对现代文阅读试题,就不必望“文”兴叹了。
应对现代文阅读考试,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特别引起重视。
一、重视文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
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的语文教学是源自文本、立足文本、重视文本的,毋庸置疑,文本是作者之“本”,亦是出题之“本”,理所当然是读者之“本”、解题之“本”,脱离文本解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重视文本”在这里有两层含义:1.尊重文本,立足文本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对问题的探讨,要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
这一要求强调阅读应立足于文本。
文本是作者与读者、出题者与答题者之间的纽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是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
没有与文本充分接触,就无法整体感知内容、与作者心灵契合。
做现代文阅读考查题时,应该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思考作者为什么而写(主旨),是怎样写的(写法)。
注意一些关键句,尤其注意文章首尾句、衔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独立成段句等,他们往往就是全文主旨所在。
经过这样的感知、理解,才能对文章的内容、主旨、结构等有比较全面、深刻与准确的认识,这样答题时就会“胸中有丘壑”,不会觉得模棱两可手足无措了。
2.关注文本,回归文本答题过程中和复查答案时要再次结合文本。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题型都依据原文出题,尤其是选择题、解释词句的含义、分析词句作用等题型,即使是一些能力性、主观性极强的题型,也不可能脱离文本。
因此,在原文中一定能找到答案或者答案的“影子”。
简单不轻视,简约又高效——例谈中考前夕背诵默写内容的再复习
制外 , 也 极 有 可 能 出 现 将 文 学 作 品 知 , 即 要 善 于 从 文 中 找 出 关 键 性 的 安 乐 也 。
句、 段 , 从 内容 和 结 构 上 去 整 体 阅读 和 写作 紧 密融 合在 一 起 的 “ 读 词 、
( 《 生于忧 患 , 死 于 安 乐 》)
者所选 的“ 物 ” 一 般 都 具 有 某 种 积
极 向 上 的 品 质 或 能 从 中 发 掘 出 积
简单不轻视 , 简约又高效
— —
例谈 中考前夕背诵默写 内容的再复习
⑧ 刘 学 文
极 向上 的精神 , 很容 易 引发 考 生对
中 考 背 诵 默 写 题 的 分
美 好 情 感 的 联 想 或 良 好 品 质 的 思 值 约 占 基 础 知 识 考 查 部 分 考 。比 如 , 在“ 阳光 ” 中感 受 温 暖 , 从 的三 分 之一 , 既 容 易 得 分 又 教 “ 大树” 上看 到坚 强 , 从“ 大海” 里体 容 易失 分 。 中考前 几 天 , 会宽 容 , 由“ 星星 ” 看 到希 望 , 等等 。 币应 该 引 导 学 生 重 新 捧 起
化 零 为 整 , 加 强 理 解 和 认
以 保 证 学 生 在 考 试 中做 1 .就 命 题 价 值 取 向 而 言 , “ 托 知 ,
物寓意” 类作文会继续采取 “ 以 物 到 “ 字迹 清 晰 、 工 整、 美观 ,
漏字、 添 字 和 喻 人 …‘ 寓理于物 ” 的方式 , 发挥 其 不 出现 错 字 、 积极 的价 值 导 向作 用 , 力 求 能 引 导 内 容 变 动 ” 等 。下 面 , 我 们 就
I 测评I 备 考 指 南 本 版 主 持 / 张 志 目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的反套路题型
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种叫声,一种很好听的叫声。 什么在叫,在什么地方叫? 他从窗口看不到。 这叫声天天被老人听到,他感到越发恐慌,一天天消瘦下去,眼眶已经陷得很可怕了。 叫声又起了,瞿儿瞿儿的。 “那是什么在叫?” 儿女们趴在窗口,就在离窗口下三米远的地方,那棵白杨树梢下的鸟窠里,一只红嘴鸟儿一边理着羽 毛,一边快活地叫。 “是鸟儿。” “我要鸟儿。” “要鸟儿?” 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鸟儿。”老人说。 儿女们为了满足老人,只好下楼去捉那鸟儿。 但杨树梢太细,不能爬上去。 他们给老人买了一台收 音机。 “我要鸟儿。”老人很固执。 有一天,鸟儿突然飞到窗台上,老人看见了,大声叫着,但儿女们都上班去了,鸟儿在那里叫了几声, 飞走了。 老人把这事说给了儿女听,儿女们就在窗台上放上一把谷子,安了小箩筐,诱着鸟儿来吃。 那鸟儿后 来果然就来了,儿女们一拉撑杆儿,鸟儿被罩在了箩筐里。 他们做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把鸟儿放进去,挂在老人的床边。
原:义士——救人、拒剑、自尽——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改:普通人——渡人过江——朴素、善良 拓展思考——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复仇逃亡/散淡处世 文本风格——惊险,刺激、传奇的风格减弱,变得相对平淡 文学主题——内心冲突
小说反套路考情分析——题干中寻找答题角度
【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 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 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 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秘籍01 信息类文本阅读解题秘籍(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特点
(1)近几年新高考1、2卷为3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新高考2卷以图文转换(思维导图)的形式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梳理,选择题的考查主要还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行文思路的梳理能力、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2)主观题:主观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对论证的分析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运用的思辨能力。
在李政道研究所,我们已经聚集了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还有一批充满梦想的青年科学家。每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进来之后,都会配备1~2名资深的科学家“辅导”。在我们设置的六年聘期中,通常只在第三年对他们的研究进行一次诊断性评估,给他们的研究提一些建议,青年科学家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建议,直到第六年我们会对他们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的潜力进行最终评估。
人才评价指挥棒要想引导科研人员投身原始创新,必须辅以长周期、宽松的评价环境,使科技人才有相对自由探索、思考真正科学问题的时间。鼓励支持基础研究人才开展非共识项目研究,探索未被证明、没有研究基础、无人探索或探索失败的问题,力争产生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创新成果。
归根到底,我们需要给年轻人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同时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科学研究支持体系。
(摘编自姜鹏、储舒婷《发挥大科学研究范式优势,争做更多科技领域领跑者》)
材料二:
作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端,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催生颠覆性创新,带来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无论从国家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考虑,还是从目前我国的现实需求出发,基础研究人才的评价都要更加强调“原创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观点理解评价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黄庭坚
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 帝阍①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 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 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②
1.作者对于学习杜诗有哪些见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于怀虽不大佳,于兴亦不大恶也”意思是:访友不得,虽然心 情不是很好,但是访友的兴致还不错。诗人专程访友,“此日看云独未 还”,友人却看云未还,不能和友人见面畅谈,内心一定有无数惋惜、 怅惘;“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虽然不见友人,但山光 依旧;“峰攒仙境丹霞上,水绕渔矶绿玉湾”,不遇友人,却也不妨暂 且观其山居,以尽访友之兴;“峰攒仙境丹霞上,水绕渔矶绿玉湾”, 诗人抬头就能看到漫天的红霞,低头能观赏曲水绿湾,想到友人身在其 间的雅趣,亦不失访友之兴。
【抢分路径】 评价观点态度掌握“三要点”
“评价型”即评价观点类题型,是指题中给出名家典籍、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 诗词特点的评价,然后让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答题时应掌握以下要点。
1.读懂“评价话语”,明确命题方向 题目中所引用的材料(评价话语)是命题的方向,因此,读懂评价语言的鉴赏
谢谢您的观看!
【例3】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
《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2023·江西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湖南崔中丞 戎昱
高三语文整本书阅读及与各类型题目融合设题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及与各类型题目融合设题【命题趋势】一、考情微观二、命题特点1.整本书阅读基本上没有离开过高考,在全国各卷中都可见他的影子。
2.出题形式多样,由过去的主观问答,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渐渐走向和各个题型融合的情形。
3.由过去的考查文本内容,发展到考查作者,考查与之相关的文艺论著的解读等。
【提分秘诀】设问形式:随文设题,题型多样,基本上现在出现与各个题型相互融合的情形。
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文本2023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二)文段选自《骆驼祥子》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
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初中《骆驼祥子》2023新高考II卷现代文阅读I中的一则文本是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作者2023年北京卷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其中有两则出自《论语》)(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论语》2022新高考II卷现代文阅读I的文本是关于《红楼梦》的翻译的三篇学术论文节选围绕《红楼梦》2022北京卷(1)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
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名和作品内容有何关联。
(2)小说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仙乐套曲就叫《红楼梦》。
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红楼梦》为书名。
结合作品内容,谈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
《红楼梦》2022天津卷以下三幅图均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请从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指出其所涉及的人物和相关情节,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要求100字左右。
《红楼梦》2021北京卷(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红楼梦》《论语》2021天津卷校文学社拟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
非连续性文本怎么解?
非连续性文本怎么解?作者:张叶叶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2020年第08期非连续性文本是近年全国I卷实用类文本常考查的文本类型,相较于连续性文本而言,它的逻辑性较弱,呈现形式较为丰富,内容上关涉特定事件、事物等,基本是对其的全方位陈述和探究。
而在现实生活中,其也被广泛运用,我们所说的“碎片化阅读”材料很多时候就是以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呈现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关系密切,实用性都很强。
本文以高考真题为例,探究其解题路径和应考策略,提升学生的信息梳理、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
一、题型解读非连续性文本一般选用至少三则材料共同呈现某一主题,形式采用文字材料或者文字加图表材料,题目设置为两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从近几年的考查趋势看,两道选择题中,一道倾向于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要求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理解句意和句间关系;一道倾向于考查对于文本的整体理解,要求从宏观的层面着眼把握陈述对象的全面信息,甚至根据文本进行推断。
主观题更多考查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有框架意识,能够联系几则材料综合思考,再条分缕析进行简明的表述。
以2019年高考全国I卷为例,第一题考查对相关事件定义的理解把握,题干为“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原文对应句为材料一:“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
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学生容易将“修复”工作混同于“保护”工作或者“预防”“治理”,而如果把握了定义,注意到了修复对象为“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修复目的为“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内容为“清除附着物、修补残缺部分”,对四个选项进行概念判定,就能一一对应,找出正确答案。
第二题关联三则材料,A选项考查“预防”这一保护工作的侧重点,用“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概括了文本中“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这些因素;B选项考查解读材料二表格的能力,设置具体数值,较为简单明了;C选项考查纸浆补书机修补法这一具体修复方案的优点,指向原文“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并予以“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的评价,既要求学生对“去酸方案”和“修复方案”进行辨别,又要求对两个方案进行效用的了解;D选项考查对材料三的整体把握,是评价性的表述,需要有全面思考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则。(2分)
24.⑴①严己宽人②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 离(2分)
回归文本
23、从上面这思两想段文评字述中型,概括出孔子
和①庄子路子行的以人告生。态夫度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 孔同子群:,知吾其非不斯可人而之为徒与之而谁与!天下有道, 庄丘外对比的形式考查 24.对孔这子两:种_儒为_家政_观文_进_化行_简_要评析韩。非(子4:分_)____
十篇《论语》
《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
《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高山仰止》
《沂水春风》
《中庸之道》
根据所提供的成语,背出《论语》的 相关章节。
(怪表他态们,—我—已回经归不文需本要—医—疗了联。系生活,解 读材《料二论:语或》曰现:实“意以义德报怨,何如?”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回归文本着眼文化十课头尾融会 关注题型联系古今课堂内外贯通
②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 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庄 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 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 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 尾涂(tú)中。”庄子曰:“往矣!吾将 曳尾于涂中。”
24、请你对这两种人生态度进行简要评 价。
分析:课外取材,要求从课外想到课 内,着重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
2011高考卷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 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 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 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
——于丹
回归文本
结合《论语》案语录例,剖对析材料型一反映的现象进行
评价。 •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 材料一: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 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生。当他自己病危 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 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 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 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
关注题型,回归文本
———《〈论语〉选读》复习
2009高考卷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 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 语。(1分)
孔子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个人与社会 的责任感,是积极入世的。庄子的人生 态度相对缺乏社会责任感,是消极避世 的。但是这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都 使他们达到了各自的人生高度,都值得 后世的景仰。
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 德,永远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 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 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 。中国的儒家在社会的尺度上,要求人担 当,但道家思想在生命的层面上,要求人 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而超 越是我们的一个生命境界。
不令而行 箪食瓢饮 人言并举 过犹不及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2012年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正 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经典(《<论语>选读》)
高考《论语》命题的类型
(一)基础理解型 (二)思想评述型 (三)案例剖析型
基础理解型
•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 并加以评析。(3分)
分析:直接从课内取材,兼顾文字和 文化两个层面。
2010高考卷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 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 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 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