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2019年医学文档
病理学归纳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第四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指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循环异常,其表现为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其后果可引起梗死);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水肿、积液和出血)。
充血(hyperemia):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一般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表现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充血类型:①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加需要而发生的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粘膜、运动时的骨骼肌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②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各种疾病状态下的充血;见于局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轴索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组织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③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的器官或组织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如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见于绷带包扎的肢体或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除压力,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充血的病变及后果:器官和组织的体积轻度增大;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
在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基础上,可导致脑血管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淤血(congestion):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淤血。
病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③心力衰竭病变:发绀(cyanosis):淤血发生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呈紫蓝色。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病理学第4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二、病理变化: 体腔内:积血(血液、血凝块)。 组织内:血肿 皮肤、粘膜、浆膜:瘀点、瘀斑。
三、后果: 取决于出血量、速度、部位。 漏出性出血:少→后果轻;多→重→休克 破裂性出血:快 超过循环血量 20-25%→出血性休克 重要器官者→致命,如心包出血 功能障碍:脑内囊出血→肢体偏瘫 慢性出血→贫血
塞,占99%。 1.肺动脉栓塞:右心或静脉系统内的血栓脱落,
栓塞于肺动脉及其分支内。 95%来自下肢深部V(腘、股、髂V)
对机体的影响
中、小栓子→栓 塞动脉肺小分支
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肺已有严重淤血→ 出血性梗死
栓子体积大→栓 塞于肺动脉主干 或大分支
骑跨性栓塞→猝死
栓子小、数目多 急性右心衰→猝死
完整的内皮主要起抗凝血作用,当内膜受损时, 可引起凝血: ①表面粗糙,有利于血小板沉积和粘附。 ②内皮受损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Ⅻ因子,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③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 凝血系统。 ④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 的起始点。
内 皮 损 伤 、 血 小 板 粘 集 示 意 图
(二)梗死的类型
1.贫血性梗死 发生器官:组织致密,血循不丰富的实质器官。 外观特点: (1)梗死灶色灰白,呈贫血状,故称贫血性梗死。 (2)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情况 如:肾、脾→锥形, 肠→节段性,心肌→地图状 (3)梗死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有一暗红色出血带。 (4)梗死灶周可有明显炎症反应。
多见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 挤压伤时,
少量脂肪栓塞主要影响毛细血管及小动脉,一 般对机体影响不大;
大量而迅速的脂肪栓塞则可引起严重后果。
脂肪栓塞是外伤伴有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也可 见于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烧伤、严重脂肪肝。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包括血管损伤、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活性物质释放等多种因素。
发病机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涉及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物质等多个方面,最终导致局部组织或器 官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过程
01 02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血液循环障碍时,局部组织或器官的缺血会导致细胞损伤和代谢紊乱 。当血流重新恢复时,会引发再灌注损伤,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和功能 障碍。
全身反应
栓子的形成和移动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白细胞增多、炎症反 应等。
0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机体 的影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器官功能减退
由于血液供应减少,局部组织器官的功能可能会受到 影响,导致器官功能减退。
器官衰竭
严重的情况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器官衰竭 ,如肾衰竭、肝衰竭等。
03
生理性充血
由于生理刺激引起的充血 ,如进食后胃肠道的充血 。
炎症性充血
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充血 ,如组织损伤后局部的红 肿现象。
减压后充血
由于压力突然降低引起的 充血,如长期受压的肢体 突然解除压力后的充血。
静脉性充血
静脉受压性充血
由于静脉受到外部压迫而引起的充血,如肿瘤压迫静脉引起 的充血。
静脉回流受阻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充血,如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 受阻。
充血的病理生理意义
静脉回流受阻性充血
可以引起局部组织的淤血和水肿,导致组 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生理性充血
在生理过程中,充血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 象,可以帮助器官和组织维持正常的功能 。
炎症性充血
病理学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动脉性充血:大体:色鲜红,体积增大肿胀,温度增高;镜下: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
静脉性充血(瘀血):重要器官瘀血:(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
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
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
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2)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
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
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
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静脉、毛细血管扩张第三节血栓形成一、概念: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
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
可机化和再通。
二、形成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1) 血流缓慢: (2) 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
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第三节栓塞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二、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
1.肺动脉栓塞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
由于肺组织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故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如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数目多,造成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则可导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文字)
又称沉箱病或氮气栓塞 又称沉箱病或氮气栓塞
机制:当气压骤减时,溶解于血液和组织 机制:当气压骤减时,
减 压 病
液中氧、二氧化碳和氮迅速游离, 液中氧、二氧化碳和氮迅速游离,形成气 氧和二氧化碳易再溶于体液, 泡。氧和二氧化碳易再溶于体液,但氮气 泡溶解迟缓, 泡溶解迟缓,遂在血液和组织间隙内持续 存在,在血管内形成气体栓塞。 存在,在血管内形成气体栓塞。 影响心、脑、肺、肠等器官时,可 影响心、 肠等器官时, 缺血、梗死, 缺血、梗死,严重者危及生命 骨骼肌、关节、韧带受累明显, 骨骼肌、关节、韧带受累明显,可 有肌肉和关节疼痛 骨受累,缺血、坏死,引起痉挛性 骨受累,缺血、坏死, 疼痛
第三节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血栓形成(thrombosis) 定义: 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 定义 : 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 , 血 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 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团块叫血栓 所形成的固体团块叫血栓
thrombus) (thrombus)
血栓形成
空气栓塞
见静脉破裂后空气进入
小量时, 小量时,不引起严重后果
后 果
超过100毫 超过100毫 100 升时,猝死 升时,
机制:空气随血流 机制: 进入,因心脏跳动, 进入,因心脏跳动, 空气和血液经搅拌, 空气和血液经搅拌, 形成可压缩的泡沫 血,阻塞于右心和 肺动脉出口, 肺动脉出口,致血 流中断。 流中断。
机制: 机制:肺循 环机械性阻塞, 环机械性阻塞, 羊水引起过敏 性休克, 性休克,血管 反应及羊水内 凝血致活酶样 物致DIC 物致DIC
栓塞
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 血栓栓塞 • 脂肪栓塞 • 气体栓塞 • 羊水栓塞 • 其他栓塞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学基础)
血管病理学变化
1
动脉硬化
2
血栓形成
3
血管炎症 ️
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中,
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
某些病理情况下,血管壁
动脉壁可以发生硬化,形
子在病理条件下容易聚集
可以发生炎症反应,导致
成斑块,进而导致血管狭
形成血栓,阻塞了正常的
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窄,影响血液流动。
血流通道。
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
病理因素
外界因素
遗传因素
特定疾病或病理状态,如动脉
外部因素,如寒冷、损伤、化
某些人的遗传背景可能使他们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可导致
学物质等,可以对血管产生直
更容易发展出局部血液循环障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接或间接的影响。
碍。
分类和病因分析
1
动脉性
由于动脉硬化、血栓等原因导致局部供
解症状、预防并管理这种现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静脉性
2
血不足。
由于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局部充血和血
液淤积。
3
炎症性
由于血管炎症等因素导ຫໍສະໝຸດ 的局部血流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疼痛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疼痛,疼痛的性质、位置和强度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诊断。
肿胀
障碍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和充血,引起肿胀和红肿。
影像学检查 〰️
经常使用超声、CT扫描、MRI等技术来评估血管状态和局部循环。
治疗和预防措施
规律锻炼
健康饮食
减压技巧
通过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
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
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二、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Congestion)
• (一) 概念: • 器官或组织V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在小V和毛细血管内 • 称淤血。
(二)原因
• 1. 内塞—— V内血栓形成、栓子 栓塞。(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 2. 外压—— V受肿瘤压迫、肝硬化导致 的胃肠道淤血(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二、出血的类型
• 1. 按有否疾病 1) 生理性出血
类•
2) 病理性出血
型 2. 按血液逸出机制 1) 破裂性出血
2) 漏出性出血
3. 按出血部位 1) 内出血
2) 外出血
(一)破裂性出血
• 概念: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 • 原因: 1. 血管机械性损伤:割、弹、
刺伤 2. 血管壁或心脏病变:
2.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5×109/L)
•
3. 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肝疾病,
DIC)
三、病理变化
•
• 1.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
心包积血 胸腔积血
腹腔积血
(一)• 内• 出 血•
2. 血液积聚于组织内称血肿 3. 镜下出血 — 组织内镜下有红细胞
及含铁血黄素 4. 眼底出血 — 高血压、糖尿病时
(二) 慢性肝淤血 (Chronic Congestion of Liver)
• 1. 原因: 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 如 肺心病等
• 2. 机制: 右心衰→上下腔V回流受阻
→ 肝淤血
• 3. 病变: • 肉眼: 体积增大, 重量增加, 被膜紧
张,
• 镜下:小叶中央V,肝窦淤血。
肝C受压萎缩甚至坏死消失。
•
小叶周边带肝C脂肪变性。
• 4. 临床表现: 肝大、肝区压疼、肝功
病理学第3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因和发病机制
破裂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 因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 通 透性增加,血液经扩大的内皮 细 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漏出于
27
内出血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称体腔积血。 在组织内局限性的大量出血称为血肿。
28
外出血
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称鼻衄。 肺、支气管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咯血。 胃、食管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呕血。 结肠、胃出血经肛门排出体外称血便。 泌尿道出血经尿排出称为尿血。 微小的出血进入皮肤形成小的出血点 称 为淤点, 较大的出血称为紫癜。
病因
血栓形成 动脉栓塞 动脉痉挛 血管受压闭塞
80
双重血供
供血血管类型
吻合支丰富
条
血的含氧量
终末动脉供应
件 血流阻断发生速度
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81
梗死灶部位、 与受阻动脉供血范 大小和形态 围一致
病 变
梗死灶质地
取决于组织坏死类 型
梗死灶颜色
与组织含血量多少 有关
82
(根据含血 量多少)
梗
死
病变
肉眼:灰白色锥形或不规 则地图状。 镜下:、中央区:凝固性
坏死(核固缩、核碎裂和
核溶解);、梗死灶外围:
为充血出血带或炎症反应
带。、保留轮廓和支架。
84
85
86
心肌贫血性梗死 87
肾贫血性梗死
88
出
常见器官:肺、肠等
血
性
条件:组织结构疏松,有双重动脉供应或吻
梗
合支丰富,严重的静脉淤血。
34
35
后果
取决 于出 血量、 出血 速度 和出 血部 位
少量缓慢的漏出性出血,一般不会引 起严重后果。
病理学实验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环境:光学显微镜,慢性肝淤血,慢性肺淤血,出血性肠梗死病理切片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的概念;
2、掌握肝淤血、肺淤血的病理特点及结果;
3、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及形态特点。
二、实验内容或步骤
1、显微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距离自己15厘米处。
2、调节显微镜是观察视角清晰观察切片。
a.慢性肝瘀血
镜下观: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瘀血;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甚至消失;小叶周围可发生脂肪变性;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内淤血为红细胞。
b.慢性肺瘀血:肺泡壁毛细血管肺泡壁增宽肺泡腔内可见露出的水肿液及少量红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心力衰竭细胞。
三、小结
1、观察切片顺序放大镜,低倍镜,高倍镜
2、慢性肝淤血的大体观:肝切面见粥慢性的红黄相间的斑点似槟榔花纹称“槟榔肝”。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小板(白色)在轴流外层
轴流消失血小板靠近内膜
静脉血栓比动脉血栓多4倍 原因:
静脉内有静脉瓣
静脉内血流缓慢、停滞
静脉壁薄易受压
静脉内血液粘性大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 (魏尔啸)
心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血流状态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 (魏尔啸)
心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血流状态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流状态改变
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
○ 血液层流状态改变增加血小板与内 皮的接触机会和粘附的可能性 ○ 局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凝血酶浓 度增加,有利于启动内、外源性凝 血系统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第三节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血栓的结局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概念: 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 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 份凝集成固体团块的过程为血 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团块叫血栓
(thrombus)
发绀;局部温度下降、代谢功能低下
镜下: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可有
组织瘀血性水肿或瘀血性出血、出现含 铁血黄素细胞
肠扭转引起的肠淤血
瘀血的后果:
瘀血性水肿/瘀血性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内网状纤维
胶原化,器官硬化(瘀血性硬化)
重要脏器的瘀血
肺瘀血
肝瘀血
动脉性充血为暂时性血管反应, 一般对机体无重要影响。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理 正常血液循环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理
为什么血液流动日夜川流不息?
凝 血 抗凝血
动态平衡
维持平衡的因素
内膜完整 正常的血流状态 正常的凝血功能状态
维持平衡的因素
内膜的完整
血液 内皮细胞
内皮下
维持平衡的因素
内膜的完整
内皮细胞
促抗凝凝
合屏 合成成障抗促凝凝物物质质 凝血组酶织调因节子蛋白 前列VW环F 素
内皮细胞促凝 因子释放
血小板粘附
胶原暴露
启动内外源 凝血过程
破坏动态平衡, 促进凝血优势的条件
血流变慢、出现异常流向
致使血小板靠边 凝血物质局部浓度增高 缺氧内皮细胞受损
破坏动态平衡, 促进凝血优势的条件
血液凝固性增加(高凝状态)
血液粘稠度增高 血小板数目↑ 粘性↑ 凝血因子增多或被激活
暗红/青紫
温度
下降
镜下 小动脉 增大
毛细血管 扩张充血
小静脉 扩张充血
淤血的后果及影响
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 间质细胞纤维组织增生及胶原化
淤血
淤血的后果及影响
缺氧 营养不良 代谢产物↑
血管 静脉压↑ 毛细血管 通透性↑
器官 实质细胞 间质细胞
血浆漏出 水肿 血细胞漏出 出血
硫酸乙酰肝素
仅在内皮细纤胞维受酶损原活时化释因放子
蛋白S
分解促凝物质
ADP酶
维持平衡的因素
血流状态
保持轴流和边流 血流速度正常 无涡流、无异常流向
维持平衡的因素
血液性质
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抗凝系统功能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
破坏动态平衡, 促进凝血优势的条件 心血管内膜损伤 胶原暴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梗死: 锥体形
肾梗死: 组织轮廓尚存
心肌梗死: 地图形
心肌梗死 : 地图形
心肌梗死: 组织轮廓尚存
(2) 出血性梗死
●组织疏松器官 (肺, 肠) ●双重血供 / 侧支循环丰富 ●严重静脉淤血
●淤血基础上坏死 / 坏死后血液再灌注 ●弥漫出血
●暗红色
红色梗死
肺出血性梗死
肺出血性梗死 大体: 切面呈锥体形,暗红色 ,质较实。 镜下: 肺泡壁结构不清,充满 红细胞,周边肺组织弥漫淤 血水肿。
肺A与支气管 A双重血供 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肺已有严重淤血
肺组织坏死--梗死
大量小栓子栓塞于肺动脉多 数分支 急性右心衰竭--猝死
肺动脉主干栓塞
肺循环机械性阻塞肺动脉内 压过高
左心室流入血量显著减少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急性右心衰竭 心肌缺血
肺动脉栓塞
肺A栓塞—混合血栓
肺 梗出 死血 性
b. 体循环动脉栓塞——大多来源于左心 ●栓塞的动脉分支较小,或有足 够的侧支循环, 无严重后果(肝 ,上肢) ●栓塞的动脉分支较大,或缺乏 侧支循环, 组织器官缺血梗死( 脑,肾,脾)
血栓的形成
血栓头: 血小板黏附沉积与粘集——血小板血栓 血栓体: 血流变慢和出现涡流——血小板粘集堆 血栓尾: 血栓体积增大,阻塞血管,血流停滞,血液凝固
血栓的转归
1. 2. 3. 4.
软化溶解吸收 机化→再通 钙化→血管内结石 脱落→栓子→栓塞→梗死
教学要求:
肺血管空气栓塞
(3)羊水栓塞
分娩胎儿堵塞,子宫强烈收缩, 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羊水进入肺 循环, 形成羊水栓塞。 肺循环阻塞 过敏性休克 DIC(促凝血物 质)
呼吸困难, 发绀, 休克, 抽搐, 昏迷,
肺血管内有角化上皮、胎毛、胎粪、粘液
(4)脂肪栓塞
长骨骨折 严重脂肪组织挫伤 脂肪肝挤压伤
梗死区肺泡壁结构不清,充满红细胞,周边肺织有弥漫淤血水肿
肠出血性梗死: 节段性, 紫红色,肠腔暗红色液体
肠壁各层组织坏死及弥漫性出血
(3) 败血性梗死 ●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 ●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梗死灶内见细菌菌团及大量炎细胞 ●脓肿形成
4.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2. 栓塞的类型
(1) 血栓栓塞 血栓脱落形成,最常见(99%) a. 肺动脉栓塞 右心或全身V系统(门V除外) 90%来自下肢深部V(腘、股、髂V) b. 体循环动脉栓塞 左心瓣膜赘生物,附壁血栓; 动脉瘤 心、脑、肾、脾栓塞常见
a. 肺动脉栓塞 少数小栓子栓塞 于肺动脉小分支
答案:
原因:①、静脉受压 ②、静脉腔阻塞 ③、心力衰竭 病理形态特点:肺淤血主要发生于左心衰竭时 。镜下,急性肺淤血表现为肺泡壁毛细血管扩 张充血,肺泡腔内可见水肿和/或出血(淤血 性出血)。慢性肺淤血肺泡腔内可见心衰细胞 ,晚期形成肺褐色硬化。
血管受压
1. 肠套叠 2. 肠扭转 3. 嵌顿疝
2. 梗死的类型
●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
(1)贫血性梗死
组织致密实质器官 (心、脑、肾、脾) 侧支血管细少
局部单纯缺血 凝固性坏死 侧支反射痉挛 进入坏死区血很少,
颜色苍白
白色梗死
(1)贫血性梗死
脾梗死: 灰白、干燥、质实、边界清,锥体状
习题:
A.血栓栓塞 B.空气栓塞 C.氮气栓塞 D.脂肪 栓塞 5.股骨骨折可能引起 6.颈静脉破裂可能引起 7.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 8.潜水员浮水上升过快可发生 9.名词解释: 动脉性充血、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10.简述肺淤血的原因和病理形态特点 11.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
梗死的器官及梗死灶大小、部位、有无细菌感染 ● 肾梗死—腰痛、血尿 ● 肺梗死—胸痛、咯血 ● 肠梗死—腹痛、血便、腹膜炎 ● 脑梗死—定位症状, 死亡 ● 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 ● 四肢—坏疽, 截肢
5. 梗死的结局
●机化 ●纤维包裹 ●钙化 ●液化 脑梗死→液化性坏死 →贫血或出血性梗死 →形成囊腔
阻塞微血管释放 脂肪酸内皮损 伤
肺水肿,肺出血, 脑点状出血,脑梗死
脂肪栓塞
(5)其它栓塞
●肿瘤细胞栓塞 ●寄生虫及虫卵栓塞 ●细菌栓子栓塞
第四节
梗死
概念: 由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 死
1. 梗死的原因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动脉栓塞 ●动脉痉挛 ●血管受压
掌握: 栓子的类型及其运行途径 熟悉: 栓塞的概念 梗死的概念及其类型 了解: 栓塞的类型、后果 梗死的原因
• 第四节 栓 塞
• 定义: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 塞血管的现象叫栓塞。
栓子
血栓栓塞
脂肪栓塞
气体栓塞
羊水栓塞
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
医药化工系
1. 栓子的运行途径 ●右心及体循环静脉系统 肺动脉及分支 ●左心和体循环动脉系统 全身动脉分支 ●肝内门V分支 肠系膜V栓子
本课小结: 概念 途径 类型
栓塞
血栓栓塞 气体栓塞 羊水栓塞 脂肪栓塞
梗死
原因 类型 影响 结局
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 败血性梗死
习题:
1.淤血时扩张充盈的血管主要是: 动脉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小静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2.左心衰竭首先引起淤血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肠 3.右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A.门静脉 B.肺动脉 C.肾动脉 D.脑动脉 4.下列器官容易发生充血性梗死的是:
(2)气体栓塞
概念 液 的现象
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溶解在血 中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血管
空气栓塞 氮气栓塞
分类
空气栓塞试验
●空气栓塞 颈部或胸部手术 外伤 分娩
100ml(心衰) 300ml(猝死)
●氮气栓塞(减压病) 沉箱作业、潜水等 迅速上升,气压减低 形成无数小气泡
氮气游离
复习:
充血、动脉性充血、淤血概念 血栓的概念 血栓的形成机制 血栓的转归
充血:
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动脉性充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过多而发生的充血
淤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 和小静脉内而发生的充血。 血栓: 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成分血液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形成的 固体质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