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一」前段时间闲来无事走进鄞州书城想去买几本参考书。

走入教育类书籍区一眼就看到了这本很夺目的书。

说它夺目,一是因为它的大红色封面,在众多的书中显得特别突出;二是因为它的标题显示这是一本关注孩子幸福的书。

直觉令我第一时间感觉到这本教育书籍的价值。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连续二周,我一直捧着这本书,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我被书中鲜活的个案所震慑,使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初,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假如鲁迅先生地下有灵的话,看到这本书他定会发出一丝会心的微笑的,虽然微笑之后仍然还是沉重。

这本书解剖了中国教育体系、分析了失败的家庭教育、也分析了国内流行的刘亦婷等育儿招数,同时以大量的鲜活的育儿和教学实例来例示了作者22年来的`作为母亲和美术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探索。

作者深受国际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论和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影响,并在自己丰富的艺术教育经验和感受的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哲理和启迪意义的教育观点,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体系。

首先,和蒙特梭利教育观类似,作者认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

“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

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其次,作者提出自己关于素质教育的看法。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是爱的教育。

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爱来爱孩子,同时要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人、爱所有美好的东西,这就是爱的交互,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应培养孩子在不幸的时候找到幸福的感觉的能力。

”看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推荐各位阅读。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范文李跃儿这个人一开始我并不熟悉,认识她来自于她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1《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书,介绍了作者的一套不同于现有的新型的教育方式,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

作者是一个用真心对待孩子的老师,她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感化,升华那一个个稚嫩却澄澈的心灵。

她的书里列举的是生活中那些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那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另人叹息,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因为父母和社会不恰当的教育体制和价值观承受了太多太多,葬送了自己的童年甚至一生。

看完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思:试问,我的孩子幸福吗?我用在他身上的教育方法正确吗?如果从物质满足的角度来说,他是比以往的我们的时代富足。

要吃有吃,要穿有穿,零食呈大堆,玩具满天飞,音乐,动画,游戏更是玩不累,可是他真正从心理上幸福吗?李跃儿老师说过“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

”孩子也不是得到更多物质他就幸福,如果一些家长以为平常辛苦工作,赚更多的钱,补偿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是幸福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

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社会的秩序,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照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

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他就会丧失独立思维能力;成人如果过于干预,不但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问题。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2013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跃儿。

下面是橙子整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1 “人的幸福不幸福,并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他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

”“家长如果不懂教育又没有时间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干涉孩子,给孩子发展的自由。

”“你内心的慈爱要是一条河,别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会感觉不到给了别人,所以也不会计较别人回报你什么。

”“如果把家庭的爱比作花园的话,愚昧的爱就是有毒的花了。

”“对于成人来说,最要命的是,每个人都紧紧抱着自己的痛苦不放。

”这本书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李跃儿经典著作。

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

阅读这本书就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家长和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李跃儿从一个画家,到一个美术教育家,再到儿童教育家,现在更是创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和小学,以独特教育思想支撑的“巴学园”,给无数茫然失措的家长带来了希望。

一些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的人们追随者、探索着、发展着她的教育理念。

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严苛和教条,也不同于西方教育的开放和自由,她给在中国社会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一条全新的发展尝试,更是给千千万万为教育发愁的家长们一条走向幸福的路径。

给你一个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场景,孩子要吃零食,使尽各种招数,哭闹、打滚、甚至摔东西。

家长就是一句话:不行。

越不行,孩子哭闹越厉害,家长越觉得不能纵容,矛盾越来越大,冲突不断升级。

可是,仔细想想,孩子真的是那么想吃零食吗?他需要的是物质,还是物质背后的东西?李跃儿教育实践的总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这么强烈的欲望实际是在家长不断的限制中激发出来的。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1假期里,受朋友的推荐,读了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这本书给我感触颇深的不仅是书中的内容,本书作者李跃也从不同层面讲述了自己的转型。

李跃的糊涂,傻气,可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与年龄阶层的人性本面,更诠释了教育与爱育的本质区别,以平等自由的心态来享受欣赏孩子用生命巨章缔造的童话乐土。

而在这其中孩子是幸福的,我们也是幸福的。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位著名作家卢勤的著作,卢勤专著中提倡的赏识教育,从解读孩子内心,关注孩子外在的健康成长,到放权让孩子自由支配,树立主人翁的责任与意识,倡导了一种教育的新型理念,而在这种漫长的教育与实践中走的也并不顺畅,大到家长,老师,小到青少年,在经历了太多失败教育后,理解了教育不是支配,居高临下的威严施教者,而是如何将教育升华成爱,来激励促进自身的成长,我想李跃与卢勤在教育方面应该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在李跃的书中,每一篇都可以堪称经典。

例如《鸡毛掸子》一文,就给我很多的启发。

最近,我班刚转学来的小朋友,生性活泼好动,总喜欢招惹小朋友,一次,我让小朋友去排队喝水,小家伙一把就把排在他前面的巩翰林推倒了,其他的小伙伴赶忙扶起巩翰林并要求他道歉,小家伙却噘起嘴一脸不悦道:"我没错。

"一边拿起水杯向指责他的小朋友泼去。

站在旁边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伸手打了他的屁股两下,没想到小家伙一脸不服气委屈的大哭起来,大叫道:"你们人多欺负人少,我再也不上幼儿园了。

"小家伙的一句话立刻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无形中我给孩子们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精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10篇精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篇1曾经,我对听报告有一种逆反应,报告精英们据典引证,滔滔不绝,而我却哈欠连天,为了尊重老师的辛苦成果,为每次都强迫自己,勤记笔记,哪怕一言半辞我都不放弃。

但是,今天我却例外,我深深地被李跃儿的文章感动,与其说文夺其心,而不如说,小巫和莲子的两篇序言的解说更声势夺人,扣人心弦,我摒弃杂音,致知阅读之。

李跃儿的思想超越前卫,她把用灵魂感受孩子的灵魂,作为自己的开场白,大气,母爱共存。

而把爱和智慧唤醒孩子懵懂的世界,用天使之爱引领感化孩子作为自己思想的先导,把棍捧教育视为一种残暴的开始,一种内心不调和的见证,严教是家长没有智慧,思想单纯的显现。

把貌似爱深的母爱,做了一个剖开分析,这样,把家庭教育的误处直抵每一个母亲的心底的隐私区,让家长们无以逃遁自己教育失败的残酷现实。

作者从孩子的角度慢慢地深化,把心中的千千爱付诸真挚的家庭教育引导,她从为爱搭起平台,引领孩子发现爱,让孩子感悟爱三个方面出发,以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家长细细的回味个中的寓意,从而反思自己的行动准则,理解孩子,爱护孩子,教育孩子,让孩子成为理想中的人。

我们静默着,我们聆听着遥远的孩子的呐喊,老师也许在某个环节,为着不值得名和利,也起着帮凶的作用,让孩子看不到曙光的灿烂。

家长也许在整个过程中,披着爱孩子的鲜红外衣,在错误中剥夺着孩子的幸福。

天才们在困难中艰难的爬行着,天才在寒夜里,不停地颤抖着,虽然他们展示的是荣耀和魅力,但是,他们吃的却是人间的苦果。

他们挣扎着,他们奋斗着,希望通过努力摆脱乌云的缠绕,获得心与灵的完全自由和快乐,让幸福的种子装满小篮子,让风景中没有陌生和阴影。

第三部分的展开,让我的心也随之打开,教育的真实含义浮出水面,孩子的幸福来自与家长走出误处,孩子的快乐是教师走出职业的惯性,成人必须为孩子构建快乐平台,教育的绽放异彩来自于教育者素养的提高。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_1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_1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学校分发给每一位老师,刚拿到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作者是谁,只好细细品味看看书中的内容如何,看完了之后我发现。

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去爱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

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回味多时:“在现实当中,成人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

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出现问题。

”没错,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应当是安全防范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灵关心却是越来越少的,老师和家长所关心的大多是孩子的进步,孩子的退步等等。

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却无人问津。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并不简单要我们一心一意去爱孩子就行了,而在爱的基础上,要有智慧的爱,爱是有很高的文化的。

就如李跃儿老师所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

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

因为这样,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

”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了解、熟悉孩子。

李跃儿老师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做到这一点,相信这样孩子们的明天会是一片灿烂的阳光。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学校分发给每一位老师,刚拿到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作者是谁,只好细细品味看看书中的内容如何,看完了之后我发现。

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去爱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禅宗的方式】传统的老师是不让孩子胡诌的,我允许。

就像孩子学游泳,我是让孩子先大胆下到游泳池里扑腾。

不理解这种方式的家长会说:你怎么不先教会孩子游泳的技术就让下去扑腾?我说如果不先下去扑腾,孩子怎么能够通过认识到的困难而萌生出学习的愿望呢?只有当他因为不会游,并且萌生出了很强的学习愿望时,才能把拉他上来,再根据出现的问题教他所需要的技术,这就是中国古代禅学的学习方式。

在禅宗里,当一个弟子向师父请教的时候,师父一般不会告诉他问题的答案,而是先让他自己参悟。

参呀参呀,参的痛苦万分了,实在参不出来,再去找师父,稍加点拨就会迎刃而解。

那是真正的解决,不止在认识上,更是在行为里。

因为禅宗的弟子首先得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他调动了全身的能量、注意力,在心里聚集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没有愿望的人与有愿望的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是不一样的。

要是先把答案告诉他,下一次就会条件反射地等待现成的答案。

我认为,许多孩子没有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按照皮亚杰的说法,知识的获取必须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再给刺激,使他产生对于知识的渴求,通过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有认知参与其中,是活的知识,是智慧。

但在我国的教育中,老师一般不给孩子这样的过程。

老师在教给孩子知识时,要先让孩子自己按照要求摸索,等孩子被“折腾”到一定时候,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时,便产生了技术需求,对于技术的渴望,他们便会主动请教老师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为老师,就应该制造这种技术的渴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有效地技术输入。

【转型的窍门】绘画有个转型期,就是素质教育向技能教育的转变。

转型很重要,我国的少儿美术教育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不论孩子多小都直接教给技术,把大学那一套让小孩子来学,这种教法当然用不着转型了,因为一开始学的就是技术,与智慧不沾边。

另一种是探索新式教育的,先进行指挥的培养,到了一定的年龄再往过转,转向技术教育。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精选9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精选9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精选9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篇1“人的幸福不幸福,并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他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

”“家长如果不懂教育又没有时间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干涉孩子,给孩子发展的自由。

”“你内心的慈爱要是一条河,别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会感觉不到给了别人,所以也不会计较别人回报你什么。

”“如果把家庭的爱比作花园的话,愚昧的爱就是有毒的花了。

”“对于成人来说,最要命的是,每个人都紧紧抱着自己的痛苦不放。

”这本书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李跃儿经典著作。

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

阅读这本书就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家长和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李跃儿从一个画家,到一个美术教育家,再到儿童教育家,现在更是创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和小学,以独特教育思想支撑的“巴学园”,给无数茫然失措的家长带来了希望。

一些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的人们追随者、探索着、发展着她的教育理念。

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严苛和教条,也不同于西方教育的开放和自由,她给在中国社会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一条全新的发展尝试,更是给千千万万为教育发愁的家长们一条走向幸福的路径。

给你一个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场景,孩子要吃零食,使尽各种招数,哭闹、打滚、甚至摔东西。

家长就是一句话:不行。

越不行,孩子哭闹越厉害,家长越觉得不能纵容,矛盾越来越大,冲突不断升级。

可是,仔细想想,孩子真的是那么想吃零食吗?他需要的是物质,还是物质背后的东西?李跃儿教育实践的总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这么强烈的欲望实际是在家长不断的限制中激发出来的。

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庭中尤其突出,精神层面的缺失,只能从物质世界寻找补偿,而这时家长的限制就会将情绪逼到死胡同。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这本书,更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育孩子真是一门学问,是我们终身都要学习的一门课程。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智慧的爱能使孩子富于理智,愚昧的爱只能毁灭孩子。

我要做的就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感悟童心,尝试智慧的爱。

作为母亲,我该如此。

作为老师,我更应该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智慧爱学生。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

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恐惧、孤独、愤怒。

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盆打翻了,母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岁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

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凶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

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做好一个好妈妈: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实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责。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李跃儿这个人一开始我并不熟悉,认识她来自于她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美满》。

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里面生活、真挚的语气所吸引,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

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能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碰到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

不讲为什么,应该怎样去做。

她用一条条平凡的字句,领导你不由自主得去探求、去思考,让人欲罢不能,越读越深入,完全地沉浸其中……;在李老师的书中有对孩子至高的爱,就算一个杀人犯、恶魔,她也未置一段话恶语。

在她的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纯净的小朋友种子,种子如何发芽、如何成长来源于浇灌者。

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错误都轻蔑是父母无知、不重视而造成的。

首先应受到教育幼儿教育的应该是父母,只有父母拥有了健康、科学的教育观,幼儿的教育质量才能提高。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相信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当更高效、迅捷的方法。

教育者被其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虽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几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复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

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向着远方,体育史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

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难于全都的,如果这时魂魄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

那他真的天下第一又如何就算呢?如果我们心中都有亲爱,真的就不会出现许多幼儿园教育者虐伤孩子的事件了呢?;李老师的书当中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缺一不可!教育者的寂寞尤为重要,他引导孩子幼小的心,让他们锻炼敢于面对困难的意志;他爱护孩子受伤的心,以爱抚平破碎而令其强韧;他保护孩子懵懂的魂,或使他们有一个温暖的臂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即使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幸福》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幸福》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幸福》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武警总队幼儿园刘春蕾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是由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

她善于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

本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

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

书中提到李跃儿老师在对5岁的杨一凡的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她,从孩子的各个方面着手仔细观察着孩子的每一个点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实想法。

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要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从各个方面观察孩子,观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并不简单要我们一心一意去爱孩子就行了,而在爱的基础上,要有智慧的爱,爱是有很高的文化的。

就如李跃儿老师所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

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

因为这样,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

”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了解、熟悉孩子。

李老师的书中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缺一不可!教育者的爱尤为重要,他引导孩子幼小的心,让他们锻炼敢于面对困难的意志;他呵护孩子受伤的心,以爱抚平破碎使其强韧;他保护孩子懵懂的心,使他们有一个温暖的臂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

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请还给孩子幸福之剑,请守护孩子美好童年!读书笔记,现代教育,幼儿园,幸福观,故事。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石佛学校古顶校区李丹读书,无疑是很惬意的事了。

今天,再次翻开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三年的教学生活,曾有的费解、迷茫、失意,酸甜苦辣百般滋味涌入心头。

不知不觉,一股股暖流又注入心田,如聆听音乐,似欣赏诗歌,令我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能让你轻松掌握关于爱的灵魂、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出路、教育的方法这四大范畴的至理心法与技巧,让你改善同孩子的关系,达成美妙的沟通与幸福。

其实教育就是要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

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们每天似乎都应该问问:孩子,你快乐吗?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感受孩子、了解孩子、发现孩子、懂得孩子并学会帮助孩子。

应该将孩子当作具有独立人格与思维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客体来对待。

所有尊重人的教育,都是健康、向上的教育,反之,假如偏离了这一轨道,教育也就走入了歧途。

幸福很简单,但真正的幸福却有着深刻的内容。

它能培养孩子的精神,与世界融合的感受,而这将是他一生受用的财富。

成功的孩子会经常感到自己是幸福的。

然而你要做的是让他有能力迎接一生的挑战,不让诱惑充斥他的生活。

每个孩子都有减压的机会,玩或者学习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自由活动一下,让他们的想象自由驰骋。

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

让孩子们无忧无虑地成长,精彩着他们的灿烂童年,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能力,既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也符合教育规律。

现实当中,成人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

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出现问题。

孩子的幸福观是什么呢?有些家长发现只要不让孩子学习,只让他们成天吃喝玩乐他们似乎就幸福了。

如果我们这样想,我们就是不信任孩子。

这个信任指的是我们不相信我们的孩子具有人类的普遍特征。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看完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思:试问,我的孩子幸福吗?我用在他身上的教育方法正确吗?如果从物质满足的角度来说,他是比以往的我们的时代富足。

要吃有吃,要穿有穿,零食呈大堆,玩具满天飞,音乐,动画,游戏更是玩不累,可是他真正从心理上幸福吗?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

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社会的秩序,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照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

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他就会丧失独立思维能力;成人如果过于干预,不但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问题。

李跃儿还说过“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

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让孩子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

大多数家长和个别私立幼儿园在孩子两岁左右就开始逼着孩子认字、计算,以为这样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样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

结果只能徒劳无功。

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李跃儿老师认为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二类,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

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李跃儿老师在书中讲述了现代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如何改进现代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某一年掀起了一股热潮"你幸福吗?"我也关注了许多报道,多数人会笑着给予肯定回答,而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点"。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三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三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三篇这是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战争,还想有丰富的物质财富。

在这个应该人人幸福的时代,为什么孩子感觉不到幸福呢?那么,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是成人、教育者、老师、父母,还是孩子自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三篇,欢迎阅读。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一一手翻看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边在心理暗暗称奇,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读完最后一页时,竟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让我不禁感叹这确是“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

我自认为是懂孩子的人,也怀有一颗想要唤起孩子们真、善、美的教师心。

读完李老师的书,才觉自己之幼稚,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幸运的是,我读了这本书,有了莫多的收获。

我看到了李老师的爱与智慧。

但凡爱教育的教师,是不乏爱的,就像天下的父母,少有不爱自己子女的。

我记得做过一道教育类的选择题,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师都回答他们是爱学生的,但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

确实,爱,需要方式。

不是父母、老师爱的方式,而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

就像书中提到那个叫杨一帆的女孩爷爷奶奶爱她么?非常爱。

一直把她抱在怀里,因为担心被其他的小孩欺负,不让她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耍。

可这让“孩子作为人的所有技能未被使用到。

在孩子身体里,那颗作为人的灵魂很少被感动过,很少有痛苦也很少有愉快。

”这是错误的.爱的方式。

当孩子因被错误的爱而变成“问题孩子”时,就需要老师的智慧。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二当杨一帆问老师树怎么画时?老师并没有一板一眼的按着树枝、树干、树叶、树根去分步描述,而是用孩子的口吻说“你瞧,拿上笔,这样,呜、呜、呜乱绕,三绕两绕,不就长出一棵树来了么?”只有“孩子”才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只有激发孩子的兴趣才能让他把作业变成乐趣。

我尤记得一次送小侄女去学钢琴,那的老师说的是,既然先到了,就去玩起来吧,而不是你去练钢琴、你去弹钢琴。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幸福》读书笔记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谁拿走了孩子幸福》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我拿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看到书名时,脑子里出现的第一词“成人”。

很多时候是成人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家长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将自己的很多法、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的是自己没有办法完成的心愿,例如让孩子学钢琴,舞蹈,是因为自己没有学好或者某种原因导致自己没办法去学,从而让自己的孩子去完成,但却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还有就是成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自己想要的`所谓的“优秀孩子”。

这些都是在剥夺孩子的思想,幸福。

然而成人却觉得这是在为孩子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培养孩子的发展固然重要,我们成人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首先是孩子对这件事物有兴趣,在这个有兴趣的基础之上加以培养。

成人不能抱有太强的功利心,为了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放下这些,从而才会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书中大李说到自己养育她的孩子的过程,其实看到前面时都有点不敢相信,竟然是这样一个模式,有点让人目瞪口呆。

后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通过一系列得方法让自己的孩子回到小时候,重新经历一次所有的敏感期,孩子通过这些得到了一些修复。

很多时候,家长都是以爱孩子的名义去给予孩子一些不愿意接受的东西。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爱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盲目的;但是,爱的缺失会产生惊人的摧毁力,招来诸多烦恼,甚至引发战争。

完全可以说,当通向爱的渠道受到阻隔而处于干涸状态时,反作用力就会像沉睡的火山那样喷发并演变成暴力。

暴力,是爱收到挫折的结果。

父母若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充分的爱,或迟或早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其实,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有时候爱的方式也许会让孩子难以接受,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反作用。

这就说明,我们的爱要恰到好处。

幼儿教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幼儿教师《谁拿走了小朋友的幸福》读书笔记这是一本有关教育工作的书,是由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学童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

她善于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论述本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

她南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透彻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并不能真正正确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

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未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

”这些问题学长普遍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中,通常,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维,以幼童世界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他们表示作为父母,比孩子更有经验,更有正确思考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阶段慢慢成长起来的,却早已忘记了当时的自己是用何种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会误解了孩子的本意,错误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在家教中心实习的一个月中,我也遇见了这样的事情。

班上一位小朋友画画画得很不错,颜色也涂得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缠绕植物批评孩子:“哎呀,你看你这画得是什么啊?老师画的是皇冠啊,你怎么画成蝴蝶结啦?为什么不是好好学啊,要跟老师画得一样啊……”首次第一次的时候我没人怎么注意,可是多几次之后,我发现那孩子便不愿意再听妈妈说话了,每次姐姐妈妈发表意见的时候她就在一旁嘴着嘴,一副快要哭出来的眼神,非常委屈的样子。

我实在信以为真了,便告诉家长以后不要这么说她了,孩子很努力,画得也很好,本来幼儿画画就不是为了要让她画得跟的一样,而是为了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人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能够愉快的度过这个过程。

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整个教学投资过程中,都要始终注意鼓舞孩子,让孩子能够尽情地发挥创造想象和创造的战斗能力。

2023年《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2023年《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关于选择与运用方法的书,是“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介绍了作者的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李跃儿提出的教育观点。

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适宜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我自认为是懂孩子的人,也怀有一颗想要唤起孩子们真、善、美的教师心。

读完李老师的书,才觉自己很稚嫩,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幸运的是,我读了这本书,有了很多的收获。

我看到了李老师的爱与智慧。

但凡爱教育的教师,是不乏爱的,
就像天下的父母,少有不爱自己子女的。

我记得做过一dao教育类的选择题,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师都答复他们是爱学生的,但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

实在,爱,需要方法。

不是父母、老师爱的方法,而是孩子能接受的方法。

就像书中提到的那个叫杨一帆的女孩,爷爷奶奶爱她么?非常爱。

一直把她抱在怀里,因为担忧被其他的小孩欺负,不让她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耍。

可这让孩子作为人的全部技能未被使用到。

在孩子身体里,那颗作为人的灵魂很少被感激过,很少有痛苦也很少有愉快。

这是错误的爱的方法。

当孩子因被错误的爱而变成“问题孩子〃时,就需要老师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李跃儿老师所著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去爱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

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回味多时:“在现实当中,成人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

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出现问题。

”没错,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应当是安全防范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灵关心却是越来越少的,老师和家长所关心的大多是孩子的进步,孩子的退步等等。

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却无人问津。

书中提到李跃儿老师在对5岁的杨一凡的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她。

从孩子的各个方面着手,仔细观察着孩子的每一个点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实想法。

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要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从各个方面观察孩子,观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从而进行适当的活动。

很多孩子是内向的,他们的表达能力常常会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只是看着你。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不会与人沟通,和教师、同伴之前完全没有正常的交流,不管怎么同他说,都无法改善这样的情况。


就是他,有着自己的世界,不接受别人,只有自己。

这就是他,会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却让你无奈的只能发笑。

面对这样特殊的孩子,有改如何是好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仔细的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

于是我开始关注这个不讲话的孩子。

经过几次的观察,我发现,他其实很想玩游戏,但是他根本就不会玩,完全没有理解游戏规则,这样就使得他在游戏中无法正常的介入。

于是再一次角色游戏时我说:“今天,我和你一起玩游戏,我牵着你的手,今天我是你的妈妈,我带你玩,你好好看看妈妈是怎么玩的,今后你也那么玩,好吗?”他对妈妈这个词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为这个词,他愿意和我接近。

我带着他一个一个的玩,他很高兴,拉着我的手,跳啊、蹦啊。

第一次用别的眼神看着我,这也让我的心头涌起阵阵的暖风。

我们来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么水果啊?妈妈买给你好不好啊?”“是挂”也?什么声音?“是挂”再一次的声音,让我知道我并不是在做梦,他开口讲话了。

“什么?刚刚妈妈没有听清楚,再说一遍好吗?”“是挂”想了半天,没有明白这“是挂”是什么。

“对不起,妈妈听不太懂,你能指给我看吗?”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面一指,原来是西瓜。

“跟妈妈说:西瓜”于是我开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语言交流。

虽然只是短短的言语,但是他愿意和你交谈了,这是那么久以来我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这让我的心激动不已,孩子的成长要靠温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他说,只是说,他一点也感受不到什么,
似乎我只是简单的在和他说而已。

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了问题,于是我用行动温暖了他的心,同时的他也用他小小的举动来回报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简单的几次观察、温柔的一次交流,让我和这个孩子慢慢的靠近。

短短的几个音节让我明白,什么是从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教育孩子。

更让我明白教育需要我们能够平等地宽容地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并不简单要我们一心一意去爱孩子就行了,而在爱的基础上,要有智慧的爱,爱是有很高的文化的。

就如李跃儿老师所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

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

因为这样,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

”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了解、熟悉孩子。

李跃儿老师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做到这一点,相信这样孩子们的明天会是一片灿烂的阳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