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_力_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
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二、教法学法分析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学生分析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
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六、教学过程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
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一)引入课题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探究点一:什么是力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物理大师
《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力学的相关内容,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本节课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构成。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
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通过感知力,描述力,测量力,分析力的四个过程实现对力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能正确的画出常见的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1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提升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和意识。
2 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
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手段演示法、讲解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五、板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力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和运动状态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3.力的示意图4.相互作用力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引入新课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受到力或付出力.人们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楚霸王项羽的力气大,也用“手无缚鸡之力”来描绘文弱书生.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力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力看不见,又怎样直观地去表示力呢?仔细听讲认真思考知识建构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设计
课题:第七章第一节《力》
王光明
(说明:学生课前利用学案提前预习)
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概括表述力的概念,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实验探究的意识。
3.通过动手体验感受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归纳出力的三要素,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领略力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会画力的示意图,体会这种将抽象问题、复杂问题形象化、简单化的方法。
4.利用生活经验,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使学生对自然有亲切感。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难点: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讲解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第四节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doc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教学课题:第七章运动和力7-1 力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教具: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教学过程:第七章运动和力7-1 力一、什么是力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课件),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磁铁吸引铁钉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力的相互性演示: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力的单位: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 2.5牛.二、力的作用效果实物投影仪展示: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三、力的三要素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力的图示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力的示意图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布置作业:P17 1~3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第七章运动和力7-1 力一、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符号:F3.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5.力的单位:N二、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四、力的图示:五、力的示意图:教学反思:教学课题:7-2力的测量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2、知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具:演示用的弹簧测力计、学生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或两人一个)教学过程:7-2力的测量一、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拉,弹簧的伸长量不同?人们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种弹簧测力计,用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来表示拉力或压力的大小.二、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篇二:北师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教案示例第一节力篇三:北师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教案示例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图示:第一节压强:。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 第1节 力的教案
[引入新课] 我们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就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新课教学]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F表示。
(拉、推、压、举……等作用)一个物体不会有力的作用,有力作用的两个物体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力来说,施加这个力的物体是施力物体,受到这个力作用的物体是受力物体。
(学生能认识、能分辨就行)3、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或者说: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分别用力弯钢尺、压气球:(钢尺由直变弯了、气球被压扁,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或者说: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其中任意一个改变,运动状态即改变。
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从快到慢,从慢到快,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小铁球原来是静止的,当磁铁慢慢靠近时,到了一定距离,小铁球就会运动起来,向磁铁靠近;如果让磁铁慢慢离开小铁球,小铁球还会跟着磁铁跑;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时,小铁球做的是直线运动,如果在和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上磁铁,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就会向磁铁的方向弯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学校:年级:姓名:第七章力单元计划教学目标: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5、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6、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7、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
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
8、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并知道其含义。
9、能用公式G = mg计算有关的问题。
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
●教学重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课时安排:第一节力:两课时第二节弹力:两课时第三节重力:两课时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学准备: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向学生介绍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3. 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介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介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力的单位:向学生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方式,能够对各种力进行分类。
3. 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知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让学生掌握力的单位,能够正确使用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分类和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力的小球与墙壁碰撞的情景,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定义:向学生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分类:向学生讲解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讲解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6. 讲解力的单位:向学生讲解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7. 例题讲解:运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向学生展示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并讲解相关原理。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单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现象归纳出力的概念2. 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4.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观察能力情感目标:采用直观手段丰富感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器材教师:气球2个、多媒体课件、乒乓球学生:橡皮筋2条、尺子1把、手边器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从生活到物理)师:将气球吹大并放开,观察现象,问:气球为什么会向上飞?生:思考、回答二、探究新知(一)归纳概括力的概念列举生活中有力的事例,并将典型事例展示在PPT上,思考共同点、认识力的概念。
如:渔翁拉渔网推土机推土压路机压路运动员踢球磁铁排斥磁铁学生完成活动一的内容。
(一)认识什么是力?1、分析比较图课件中几幅表现力的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展开让学生思考) 。
2、通过这些力的实例归纳“力”的概念。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得出这些事例中的共同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对物理的作用。
对于“作用”教师可根据实际进行必要的直接讲授,像推、拉、压、举、提等动作都是作用。
在分析比较几幅图的共同点前可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强调至少要有几个物体?(2)只有人才能产生力吗?(3)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讲解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加深了对力的概念的力理解。
3、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力的符号F、单位牛顿(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二)力的作用效果1.让学生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完成课堂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二的内容学生利用桌上的提供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小组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组展示、组间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发现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 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性教学,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力的存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幼儿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积木、绳子、滑轮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气球、一辆小车、几块积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气球被挤压时形状改变,让幼儿感知力的存在。
2. 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幼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实践活动:让幼儿用气球、积木和绳子制作一个起重机,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让幼儿通过滑轮组,将重物提升到一定高度,感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他们基本掌握了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但在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幼儿,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或周围环境中的力的作用,如拉开抽屉、提起书包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2. 讲解力的作用:在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我让幼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历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历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能说出具体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三、重、难点:理解力的概念,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会画力的示意图四、评价任务目标1:DO自学导航一1、2,DO 当堂检测1、2、3,DO 课后练习2、7. 目标2:DO自学导航一3、4,DO 活动四,活动五,针对训练1、2,DO 课后练习4、5、6。
目标3:DO自学导航一2,DO活动六,DO 课后练习1、3、5。
目标4:DO活动一、二、三,DO 课后练习1。
五、资源与建议1、教材分析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这一节又是整个力学的第一节,起奠基作用,所以打好力学基础知识就尤为重要。
本节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等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的最熟悉、最常见有关力的现象,以学习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物理,对力学现象中的共性问题,加以观察研究,寻求规律。
2、学法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基本上处于具体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都喜欢动手、喜欢提问、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调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所以教师应适时的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思考,从而领悟知识,并获得感性的认识。
六、探究过程过程(一)、自学导航一。
同学们阅读课本2-5页,感知章首图“攀岩”和第一节的节首图“押加”。
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产生力的现象,完成预习提示1、力的定义:力是。
力的单位是,谈到力有几个物体,分别是:、。
2、人踢足球:施力物是:,受力物是:。
人踢足球同时脚感到疼,这时施力物是:,受力物是:,也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3、力的作用效果有几个分别是:。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二节教案
武威第十九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学科第一周集备教案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
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
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精讲点拨】
45°角的方向用力拉一辆玩具车
武威第十九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学科第一周集备教案
某同学在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
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
则该物体实际重力
.一定大于。
7.1《力》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三、实验仪器: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弹簧、三角板,四、教学方法:演示法,交流法,观察法。
五,课时安排:2 小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力”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谁来表示出来自己的力气最大呢?(请几位同学看看他们怎么做,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自己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力,板书:第一节力(二)进行新课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15页图7-1的五幅图,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可能有: 都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都有作用………及时给说得好的学生以鼓励。
总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吸引和排斥等作用,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将这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板书:一、力1、定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板书:2、力离不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表示和作用效果,能正确识别和描述力的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表示和作用效果,力的分类。
难点:力的分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例子,如推门、拉抽屉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讲解力的概念: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力的概念,并解释力的表示和单位。
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单位是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让学生能正确识别和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分类: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力的分类,并解释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问题。
如: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关系是什么?6.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跳绳时手对绳子的力。
让学生通过例子更深入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几个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用力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推门时需要用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表示、作用效果和分类。
七、作业设计(1)推门时为什么需要用力?(2)跳绳时手对绳子的力是什么?2. 判断题:(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神奇的力》教案
《神奇的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力的概念与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作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方式,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方式的判断,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磁铁、小车、滑轮组等。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生活中神奇的力现象,如地球引力、磁力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神奇的力。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非接触力。
(3)力的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力的作用实例,并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与作用2. 力的作用方式3. 力的效果4. 力的测量5. 力的合成与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方式。
(2)举例说明力的效果。
(3)计算题:已知两个力的方向和大小,求它们的合力。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为接触力、非接触力。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合力的大小为两个力的矢量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及作用方式掌握较好,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部分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力现象,进行力的相关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024年物理《重力》教案
2024年物理《重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七章第一节《重力》,主要内容包括:重力的定义、重力公式、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以及重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和方向。
2. 使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地球仪、实验用小球。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提问:“地球上的物体为什么会落向地面?”(2)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实验。
2. 例题讲解(1)讲解重力的定义、公式、方向。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不同高度处物体的重力。
(2)讨论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实验。
(2)观察重力方向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5. 知识拓展(1)讲解重力的应用,如:重力势能、地球引力等。
(2)介绍重力在航天、地质等方面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定义、公式、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重力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面上的重力。
(2)应用题:解释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落向地面。
2. 答案:(1)19.6N(2)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使物体落向地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的概念、公式和方向掌握较好,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不够熟练。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介绍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学生对重力方向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反思、专家点评
《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的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
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力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符号:F3.单位:牛顿(牛)符号:N二、力的作用效果形变速度大小运动状态改变速度方向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2 .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一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可以很好的化解学习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没系统的去学会概括和小结。
我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小器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去总结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力的三要素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我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只是这里发生一个让我没法预料的事情,就是一个比较顽皮的男生通过借助女孩的头发演示力的三要素,这让我始料不及,但孩子很认真,我又不能够立马批评他,还好我们班的孩子很团结,所以我借助于其他学生的嘴,告诉他他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赞同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布置作业课后P5第2、3题【教学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施加了力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甲
乙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识别。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还可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板书
四、力的示意图
提问
我现在手中有一块磁铁和一块铁块,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小车上,将两个小车离开一定距离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演示实验
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说明什么呢
我们再做一个实验,请一个同学来帮忙。
演示实验
请一个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观察发生的现象。
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C.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D.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参与练习,完成题目
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行纠正。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做一个小实验
左手固定钢尺的一端,右手用大小不同的力扳动,观察其形变;用大小相同的力在同一位置向不同方向扳动,观察其形变;用大小相同的力在不同位置向同一方向扳动,观察其形变。
讲授
力作用的位置称为力的作用点。
总结前面说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叫做力的三要素。
板书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引导、讲授
如何简单方便的描述力呢物理学中常用力的示意图的方式。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讲授
但有的同学说,我按桌子,就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呀
播放实验视频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讲授
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2.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板书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引导
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吗
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第七章 第1节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七章 第1节力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若干、弹簧若干、磁体、旱冰鞋、钢尺多把、小车
板书
第一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
2个鸡蛋大约1N
关于力,老师这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举例,并回答
如:人推车
手拉弹簧
磁铁吸引铁球等
指出什么施加了力
什么受了力
感受1N的大小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程和方法。
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
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学习物理要求
形成良好规范
培养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的能力。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对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
小
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对力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研究。知道了什么是力,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怎么画,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课
题
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板书
第八章力
游戏:两名学生各只用一只手用力推动对方,脚先动者为输
观看思考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章题。
新
课
讲
授
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
板书设计
第一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静止变为运动;
(2)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四、力的示意图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后反思
练
习
1.手击排球,施力物体是____,受力物体是_____,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守门运动员接住足球____
_________________。
受压弹簧,弹簧变弯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参与活动,体验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磁铁吸引铁钉时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通过大量事例,概括力的概念。明确有关力的各种概念
让学生有切身体验
对生活中的问题深入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地能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板书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体验、观察、思考、讨论、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离得作用效果
参与实验
聆听
画图
适当练习
学生思考,回答:
铁块向前运动,因为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运动
磁铁运动状态也改变了,说明它也受到了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说明:人推墙,墙受力
但人后退,说明人受到向后的力
学生思考,回答
说明了什么
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的事例吗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当A物体对B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B物体对A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板书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总结
(1)捏一下橡皮泥;
(2)拉伸一下弹簧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思考、讨论、
桌子形变的比较小,不易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