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常识 古代汉语

合集下载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ppt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ppt
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 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作息、利害、远近、存亡、 国家、出入、浅深、异同、众寡、饥穰、园圃、公 姥、父兄等
二、文言虚词
1.之 ⑴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物、人或事。可译为
“他(们)”“她(们)”“它(们)”或 在后加“的”,作宾语或兼语。如:左右皆 恶之。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 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译为“而”、“来”、 “用来”、“以致”。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表示因果关系,多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⑤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而” 或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⑸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内容。格式 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动、形、名都 有使动用法:
①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昂其值,居为奇货。 ④强本而,则天不能贫…… ⑤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活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的”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作为汉族人民的语言之一,在我国文化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认识古代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总结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古代汉语词汇1. 音韵:古代汉语有四声和八个韵母,具有韵律感和韵味。

2. 简繁:古代汉语的字形较为简单,比现代汉字少了一些笔画,但具有独特的美感。

3. 义项:古代汉语中的字往往有多个义项,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和理解。

4. 成语: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孟母三迁》,可通过了解其含义和典故来加深理解。

二、古代汉语语法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语序相对自由,主语、宾语和谓语的位置不固定。

2. 文言虚词: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虚词,如之、而、乎等,需要根据语境理解其具体含义。

3. 时态:古代汉语的时态表示相对简单,通过词义和上下文来推测。

4. 并列关系:古代汉语中并列关系的表达方式较为繁琐,可以通过"夫"、"与"等词来表示。

三、古代汉语句法1. 句式:古代汉语的语句结构多样,既有简单句,也有复合句和并列句等。

2. 主谓宾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多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通过修饰成分来丰富语言表达。

3. 定状谓补结构: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是通过增加定语、状语和补语来进行修辞。

4. 并列表达:古代汉语中使用并列手法来表达同一概念,如加"而"或"亦"等连接词。

总结:古代汉语作为我国的语言之一,在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具有许多特点。

我们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

希望以上总结对你有所帮助!。

古文表达知识的词汇

古文表达知识的词汇

在古文中,表达知识的词汇非常丰富,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文表达知识的词汇:1. 学问: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他很有学问,对历史颇有研究”。

2. 知:在古代汉语中,“知”通常用来表示了解、知道、明白等意思,例如“吾知其所以然”。

3. 知识: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使用,通常用来表示对某一领域或学科的深入理解。

4. 学识: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学科内所具备的知识水平,例如“他的学识渊博,备受人们敬仰”。

5. 智慧:在古代文献中,“智慧”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理解能力,也可以用来形容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 领悟: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使用,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他经过深思熟虑,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7. 理解: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也很常见,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8. 认知: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用来形容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9. 见地: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独特见解或认识,也可以用来形容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10. 常识: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了解的知识,例如“他缺乏常识,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词汇外,古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表达方式可以用来形容知识,例如“博学多才”、“通今博古”、“学究天人”等。

这些词汇都强调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总之,古文中表达知识的词汇非常丰富,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这些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基本词汇: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词汇,如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等。

2. 语法规则:了解古汉语的语法规则,包括词序、主谓宾结构、动宾关系等。

3. 古汉字学习:学习古汉字的读音与意义,熟悉古汉字的常用写法和组合方式。

4. 常见文言文篇章:熟悉课本上常见的古文篇章,能够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5. 句式结构:了解古汉语的常用句式结构,掌握句子的基本构成与变化。

6. 文言文修辞手法:熟悉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7. 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掌握古代文人学者的思想和作品。

8. 阅读理解能力:强化阅读古文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脉络。

9. 造句能力:学会运用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能够灵活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10. 古汉字书写:学习古汉字的正确书写方式,能够准确地写出古文中的汉字。

以上是古汉语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对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言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多为义理丰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2. 词性:古代汉语的词性变化较多,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下变化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词语的顺序。

2. 语法成分: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

3. 语气:古代汉语的语气较为严谨,常常使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古代汉语常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意义。

3. 对偶: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四、古代汉语的韵律1. 音节:古代汉语的音节较为简单,一般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2. 韵脚:古代汉语的韵脚是指诗词中的韵部,根据字的韵母和声调来进行分类。

3. 韵律:古代汉语的韵律是指诗词中的格律和音韵,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形成韵律美。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1. 诗歌:古代汉语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格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散文:古代汉语的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常常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和抒发感情。

3.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具有古典、严谨的特点,常常用于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灵活多变,修辞手法独特,韵律美妙动人。

古代汉语常用知识

古代汉语常用知识

★古汉语常识(为文言翻译10分题下细功夫!)一、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有趣的古代汉语词汇知识

有趣的古代汉语词汇知识

有趣的古代汉语词汇知识
一、单音节词与多音节词。

1. 单音节词。

- “走”
- 发音:zǒu。

- “兵”
- 发音:bīng。

2. 双音节词(连绵词)
- “参差”
- 发音:cēn cī。

- “踟蹰”
- 发音:chí chú。

二、古今异义词。

1. “妻子”
- 发音:qī zǐ。

2. “卑鄙”
- 发音:bēi bǐ。

三、一词多义。

1. “绝”
- 发音:jué。

- 词性: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2. “数”
- 发音:shù、shǔ、shuò等(根据不同意义发音不同)
- 词性:名词、动词等。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沛公军霸上”中的“军”
- 发音:jūn。

- 原本词性为名词,军队的意思。

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是“驻军、驻扎”的意思。

2. 形容词作名词。

- “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
- 发音:jiān、ruì。

- 原本“坚”是形容词,坚硬的;“锐”是形容词,锐利的。

在这里活用为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一、词语解释
1. 阿谀奉承(ē yú fèng chǒng)
解释:过分地奉承、谄媚。

2. 操戈持盾(cāo gē chí dùn)
解释:持戈执盾,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3. 循规蹈矩(xún guī dǎo jǔ)
解释:按照规矩、遵循成规。

4. 独孤求败(dú gū qiú bài)
解释:形容自己力量太弱小,独自寻求失败。

5. 含辛茹苦(hán xīn rú kǔ)
解释:吃尽了苦头,忍受艰辛。

二、成语典故
1.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典故:羊已经丢了,只好补牢以防将来再丢羊。

后比喻事后防范,补救遗漏。

2. 对牛弹琴(duì niú tán qín)
典故:据说有个人对着牛弹奏琴曲,牛当然听不懂。

比喻向不懂之人解
释,是徒劳无益的。

3. 穷凶极恶(qióng xiōng jí è)
典故:形容行为极其凶恶,罪行极其严重。

4. 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
典故:古代君臣有失,下臣背负荆棘请罪以示诚意。

后比喻谦卑认错。

5. 不遗余力(bù yí yú lì)
典故:指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地付出全部力量。

以上是一些古代汉语常用词语和成语的解释及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哪些常识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哪些常识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哪些常识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包括词义)和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古代汉语的语音和现代也有明显的差别。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的常识,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你应该知道的29个古代汉语常识:1. 怎样查字典辞书2.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3. 古今词义的异同4.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5. 词类的活用6. 古代汉语的词序7.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8.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9. 副词10. 代词11. 介词、连词12.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13.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14. 古代的职官15. 古代的地理16. 古代的历法17.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18. 古书的注解19. 古书的标点问题20. 古汉语今译问题21. 古代的文体22. 骈体文的构成23. 辞赋的构成24.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25. 古今语音的异同26. 上古音简说(附:古韵三十部常见谐声表)27. 古书的读音问题28. 诗律29. 词律古今词义的异同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3.还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所以,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完全相异,而在同中有异。

下面着重将这种同中有异的词分为两类,分别举例说明。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一)有些词的词义范围古今是有差异的。

例如:1.菜:古代的“菜”是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

所谓“辛菜”,就是葱蒜之类的。

古书上常见的“菜羹”、“菜色”,这些“菜”都是指的蔬菜。

2.睡: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就是耷拉着脑袋打盹儿,也是“坐寐”。

现在的“打瞌睡”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以上是词义范围扩大的例子。

也有些词,今义范围缩小了。

3.宫:上古泛指房屋。

秦汉以后,一般民房就不能称之为“宫”了,只有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叫做“宫”,如“阿房宫”、“未央宫”,有的寺庙也可以叫做“宫”,如“雍和宫”。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常用词(一) 60字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反复舍次如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享荐圆虞克堪有无昭穆勤乏乱整两贰兵车甲介卒乘君帅姑女族党雠河防城池田馆1.【言】(一)动词。

说话,说。

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

”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

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

”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事?”(胜:赵胜。

平原君自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

”(二)名词。

话,言论。

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

”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诗经三百篇。

)又一个字为一言。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

”又如“五~诗”,“七~诗”。

2.【语】(一)动词。

谈话。

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

”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

”(二)读yù。

告诉。

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

”论语阳货:“居!吾~女。

”(居:坐下。

女:你。

)(三)名词。

言论,话。

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

”(四)谚语,俗话。

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

”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古代汉语》知识要点

《古代汉语》知识要点

詞類活用

《指導》P246—— 《史記· 項羽本紀》:“漢敗楚,楚以故 不能過滎陽而西。”《楚漢英烈傳》: “縱一時不利,漢勝楚亦理所當然。” 兩句中“漢敗楚”與“漢勝楚”的意義 是否相同?爲什麽會有這種現象?




找出下列成語中與“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中“尊”的活用情況相同的詞語: 含糊其詞、正襟危坐、賞心悅目、 自圓其說、輕車簡從、光宗耀祖、 駭人聽聞、同心同德、食不果腹、 嚴陣以待、荷槍實彈、怡情悅性、 美其名曰
判斷句
被動句

七音 重脣(雙脣) 全清 幫 非 端 知 見 次清 滂 敷 透 徹 溪 全濁 並 奉 定 澄 群

次濁 明 微 泥 娘 疑
脣音
輕脣(脣齒) 舌頭(舌尖中)
舌音 舌上(舌面前) 牙音 齒音 正齒(舌面前) 喉音 半舌
(舌根)
師範生技能大賽賽前培訓
《古代漢語》知識要點
主要內容

一、語言本體

古代漢語文字、詞彙、語法、音韻;


二、古文閱讀和翻譯 三、相關知識
古書注解; 詩律; 古文文體; 古代漢語修辭

一、語言本體
文字 詞彙 語法 音韻
文字


1、《說文》及六書理論 2、漢字部首:文字學部首&檢字法部首 3、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變

《同步輔導與練習》常用詞義項簡說: P20-27:60字;P89-97:62字; P141-152:65字;P215-225:65字 P298-307:63字;P385-393:66字 P438-448:71字;
同義詞辨析 P27-29;P97-99;P152-153;P225-226;P307309;P394-3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異詞同字之例
觀 (甲)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史記·廉頗 藺相如列傳) (乙)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嶽陽樓記)
女 (甲)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王風·碩鼠) (乙)唯聞女歎息。(木蘭詩)
異詞同字之例
辟 (甲)姜氏欲之,焉辟害?(鄭伯克段于鄢) (乙)晨往,寢門辟矣。(晉靈公不君)
2.複合詞
(1)概念 (2)形成:如何複合 (3)結構形式 (4)偏義複詞 (5)複合詞的判定
2.複合詞
(2)形成:如何複合 A.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兩個語素組合=a1+a2 聰,明:《荀子· 勸學》: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 而聰。 聰--明:《易· 鼎》:“巽而耳目聰明。” 聰+明:《梁書· 沈約傳》:“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 , 聰明過人。”
同詞異字例
莫暮 (甲)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乙)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石鍾山記) 被披 (甲)將軍身被堅執銳。(史記·陳涉世家) (乙)公受珠,內所著披襖中。(記王忠肅公翱事)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及構成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 (二)古漢語詞彙的構成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及構成
(2)聯綿詞
D.聯綿詞的來源 a.義合:兩個音節本為同源詞,後凝固為一個整體。 盤桓 徘徊 盤旋; 蜿蜒 委迤 委佗 委蛇 委移 旖施; 婆娑 蹣跚 蹁躚; b.摹聲 蟋蟀;霹靂;砰訇;觱沸;觱發;栗烈 c.緩讀(衍音) 扶搖;蒺藜、蒺梨(薺);邾婁 d.音譯 葡萄;琉璃
(2)聯綿詞
E.聯綿詞的判定與分析 a.字形:一詞多寫。 彷徨=仿偟=仿徨; 逶迤=委蛇=委遟=委移=旖施。 b.聲音:多為雙聲或疊韻關係。 窈窕、崢嶸;參差、流連。 c.意義:表現的是一種意義特徵,多描寫形貌狀態或聲音形 象。 王念孫《廣雅疏證》卷6:大氐雙聲疊韻之字,其義即存乎 聲。求諸其聲則得,求諸其文則惑矣。 就是說,聯綿詞的意義,不能從字形上去把握,而只能從聲 音上去把握。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 1.單音節詞佔優勢,一個字代表一個詞; 2.一詞多義現象突出; 3.字與詞的關係紛歧; 異詞同字 異字同詞
異詞同字:(從書寫形式上分析)
1.同形字————————異詞同字(隻表示 擭和只二詞) 2.假借(假借、通假)——異詞同字(女表第 二人稱;錫通假為賜) 3.派生未造新字—————異詞同字(字)
B.產生原因:義素磨損+修辭作用
偏義複詞之例
年不順成,君衣布搢本。關梁不租,山澤列而不賦, 土功不興,大夫不得造車馬。(禮記·玉藻) 夫人朝夕退而遊焉。(左傳·子產不毀鄉校)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太倉公(淳于意)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緩急, 非有益也。”(史記·孝文本紀) 多人,不能無生得失。(史記·刺客列傳)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chng@
本講要點
1.古今詞彙從結構形式到詞義,有哪些相同、相異 2.古漢語詞的本義與義引申;引申造成的多義詞及引 申義序列 3.同義詞的定義(理解)、確認和辨析(操作) 4.詞義的理解與訓釋 5.同源詞的定義(理解)和系聯(操作)
本講參考書
1.古漢語詞彙綱要,蔣紹愚,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2.古漢語詞義論,張聯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張雙棣 等,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4.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俞樾 等,中華書局1983年版 5.說文解字注,[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6.廣雅疏證,[清]王念孫,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訓詁學,洪誠,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疊音詞 (2)聯綿詞
2.合成詞
(二)古漢語詞彙的構成:複音詞
1.單純詞
(1)疊音詞(重言、疊字、重言形況字) A.概念:重疊兩個相同音節,僅有一個語素的詞。 如:翩翩 渺渺 漠漠 B.類型:擬聲、仿物 C.特點:音節重疊,意義靈活
(二)古漢語詞彙的構成:複音詞
1.單純詞

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及構成
三.詞的本義及引申義 四.同義詞的辨析 五.詞義的理解與訓釋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及構成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 (二)古漢語詞彙的構成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及構成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 1.單音節詞佔優勢,一個字代表一個詞; 2.一詞多義現象突出; 3.字與詞的關係紛歧; 異詞同字 異字同詞
介 (甲)不介馬而馳之。(鞌之戰) (乙)既而與為公介。(晉靈公不君)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及構成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 1.單音節詞佔優勢,一個字代表一個詞; 2.一詞多義現象突出; 3.字與詞的關係紛歧; 異詞同字 同詞異字
同詞異字:
4.異體字(重文)——異字同詞(桴:枹) 5.假借(通假)———異字同詞(彫:雕) 6.累增字——————異字同詞(丘:邱;莫:暮 )
(1)疊音詞 (2)聯綿詞
2.合成詞
(二)古漢語詞彙的構成:複音詞
1.單純詞
(2) 聯綿詞(連綿詞、連語、謰語) A.概念:由兩個音節連綴表達一個整體意義,僅含一個語素 的詞。 B.類型: 雙聲:仿佛 參差 伶俐 疊韵:彷徨 徘徊 逍遥 雙聲兼疊韵:繽紛 優游 輾轉 非雙聲疊韵:扶摇 芙蓉 淡泊 C.特點:義不分訓,字無定寫
2.複合詞
(2)形成:如何複合 B.意義相對或相反的單音語素+單音語素=a+(-a) 左--右 本--末 左+右 本+末 C.兩個相關語素合成=a+b 知+道 打+敗 結+果 D.單音詞被不同的複音詞取代=a bc 伐=攻打 遏=阻止 股=大腿 E.單音詞+詞綴 虎=老虎 房=房子 果=果然
(二)古漢語詞彙的構成:複音詞
1.單純詞:語音造詞(由單音演為雙音:重疊+分化)
(1)疊音詞 (2)聯綿詞
2.複合詞:語法造詞(由單音演為雙音:疊加+附綴)
2.複合詞
(1)概念 (2)形成:如何複合 (3)結構形式 (4)偏義複詞 (5)複合詞的判定
2.複合詞
(1)概念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組成的複音詞。 要點: 多個語素 整體 穩定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一詞多義現象突出
“食”字: ①喫。《捕蛇者說》:“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喫的东西,食物。《曹劌論戰》:“衣食所安,弗 敢專也,必以分人。” ③專指飯。《隆中對》:“百姓孰敢不箪食(sì )壶 浆以迎將軍乎?” ④读sì ,喂。《馬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及構成
2.複合詞
(1)概念 (2)形成:如何複合 (3)結構形式 (4)偏義複詞 (5)複合詞的判定
2.複合詞
(3)結構形式 A. 聯合式—由並列的兩個詞素組成: 社稷、滋蔓 、恭敬、翦滅、封疆、尊貴 B.偏正式—修飾語+中心詞或中心詞+補充語 黃泉、封人、寡人、不穀 打敗、攻克、推開、睡覺 C.動賓式— 將軍、執事、帶甲、短命、潤色 D.主謂式— 蠶食、膽寒、心痛 E.附加式 孫子、石頭、老師
2.複合詞
(1)概念 (2)形成:如何複合 (3)結構形式 (4)偏義複詞 (5)複合詞的判定
2.雙音節合成詞
(1)合成詞的判定(與詞組區別) 意義不再是原來兩個詞素意義的相加,而是產生了 新的意義:社稷、不穀、諸侯、大夫、左右、干戈 、骨肉 (2)必須注意合用的兩個單音詞與一個雙音詞的界 限 [重點]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1.單音節詞佔優勢
3文本總體統計(程湘清《先秦漢語研究•先秦雙音詞研 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書名 《論語》 《孟子》 單音詞 1038 1589 複音詞 複音詞所佔總數的比例 378 651 26.7% 29%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及構成
(一)古漢語詞彙的特點: 1.單音節詞佔優勢,一個字代表一個詞; 2.一詞多義現象突出; 3.字與詞的關係紛歧; 異詞同字 異字同詞

二.古義及引申義 四.同義詞的辨析 五.詞義的理解與訓釋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
(一)詞的變化與詞義的變化 (二)何為詞義 (三)古今詞義的差異(重點) (四)古今詞義范圍的變化(重點)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
(一)詞的變化與詞義的變化
例文: (張)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yi2上,有一老父,衣 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 下取履!”(《史記· 留侯世家》)
2.複合詞
(1)概念 (2)形成:如何複合 (3)結構形式 (4)偏義複詞 (5)複合詞的判定
2.複合詞
(4)偏義複詞 A.概念: 雙音節的合成詞,其中一個語素並不顯示義素( 或 不表義),祇是作為另一個語素的意義襯托, 起音節組合的作用。 語義結構:A+B=A(B)or (A)B
(2)聯綿詞
E.聯綿詞的判定與分析 注意:不能誤拆聯綿詞
王念孫《讀書雜志· 漢書雜志第16》:凡連語之字,皆上下 同義,不可分訓。說者望文生義,往往穿鑿而失其本指。
例子如下。
誤分聯綿詞例
顔之推《顔氏家訓•書證》 禮云:“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 狐疑。” 先儒未有釋者。 a案:屍子曰:“五尺犬爲猶。”說文云:“隴西 王念孫說:躊躇,猶豫也。“猶豫”,“字或 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 作‘猶與’。單言之則曰‘猶’,曰 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返往,至於終日,斯乃 豫’,……合言之則曰‘猶豫’,轉之則曰 豫之所以爲未定也,故稱猶豫。 ‘夷猶’,曰‘容與’。” b或以爾雅曰:“猶如麂ji3,善登木。”猶,獸名 ——《廣雅疏證》卷6“躊躇猶豫也”条 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
(一)詞的變化與詞義的變化 (二)何為詞義 (三)古今詞義的差異(重點) (四)古今詞義范圍的變化(重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