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合集下载

统计学公式汇总

统计学公式汇总

统计学公式汇总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预测的一门学科。

在统计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公式被广泛应用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过程中。

本文将汇总一些常见的统计学公式,并简要介绍其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

1. 均值(Mean)均值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用于衡量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对于一个样本集合,均值可以通过将所有观测值相加,然后除以样本容量来计算。

其数学公式如下:均值= ∑(观测值) / 样本容量2. 方差(Variance)方差是用于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指标。

方差越大,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方差越小,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越低。

方差的计算公式如下:方差= ∑((观测值-均值)^2) / 样本容量3.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并且具有和原始数据相同的单位。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如下:标准差 = 方差的平方根4.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相关系数用于衡量两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度和方向。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其中-1表示完全的负相关,1表示完全的正相关,0表示无相关。

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r = Cov(X,Y) / (σX * σY)5. 回归方程(Regression Equation)回归方程用于建立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的一般形式为:Y = β0 + β1X1 + β2X2 + ... + βnXn + ε其中,Y表示因变量,X1、X2、...、Xn表示自变量,β0、β1、β2、...、βn表示回归系数,ε表示模型的误差项。

6. 样本容量和置信水平(Sample Size and Confidence Level)在统计学中,样本容量和置信水平是决定实验或调查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样本容量是指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大小,而置信水平是指对总体参数的估计值的信任程度。

什么是统计

什么是统计

什么是统计
什么是统计?一般有以下几种解释:
1.统计资料,就是反映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建设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等实际情况的数字资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统计数字资料.
2.工作,就是把调查、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数字资料的过程,叫做统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统计工作.
3.统计学,就是把如何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统计数字资料的方法和理论,叫做统计.实际上指的是统计科学.
统计学是对工农业生产建设、科学实验以及自然和社会现象中得到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用数字说明问题,并通过数据资料发现问题,找出其中具有规律性的现象,从而做出相应的推断和决策.因此,统计在生产、工作和科学研究各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统计学又分出许多不同的分支.例如,数理统计是以随机试验观测取得的资料为出发点,以概率论为基础,来研究随机现象.根据试验资料中的随机现象,选择和检验数学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对随机现象的性质、特点和统计规律性做出推断.又如,教育统计是以数理统计为工具,以教育或教学实验所取得的资料为出发点,研究教育情况,探索教育规律,检查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教育问题.。

常用的统计指标

常用的统计指标

常用的统计指标摘要:一、统计指标的定义与作用二、常用的统计指标分类1.反映人口和社会经济现象的指标2.反映工业生产和建设方面的指标3.反映农业、林业、畜牧业等方面的指标4.反映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指标三、统计指标的选择与应用1.指标的选择原则2.指标的运用方法四、统计指标的局限性与改进1.指标的局限性2.改进统计指标的建议正文:一、统计指标的定义与作用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它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对于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市场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统计指标,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速度、结构、比重等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常用的统计指标分类1.反映人口和社会经济现象的指标这类指标主要用于描述人口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状况,如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

2.反映工业生产和建设方面的指标这类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工业生产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效益,如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

3.反映农业、林业、畜牧业等方面的指标这类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领域的状况,如粮食产量、棉花产量、造林面积等。

4.反映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指标这类指标主要用于反映财政、金融、贸易等领域的状况,如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进出口总额等。

三、统计指标的选择与应用1.指标的选择原则选择统计指标时,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数据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而言,选择具有代表性、敏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指标较为合适。

2.指标的运用方法运用统计指标时,应关注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和时间范围等方面,确保指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注意将多个指标综合运用,以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状况。

四、统计指标的局限性与改进1.指标的局限性统计指标虽然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其质量特征。

此外,统计指标的设定和计算方法可能存在偏差,导致指标结果不准确。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百分位数(分
位数)、原值比、比值比、变异系数、可变性指数、相对变异系数、负偏
差率、偏差率、均方根误差、离散系数、卡方值等。

1、平均数:又称为算术平均数,是由样本容量大小的确定,将样本
中所有的观测值加总后,除以样本容量大小,可以得到该样本的平均数。

客观反映样本中的综合水平,可以有效地衡量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

2、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统计学术语,
亦可称为极端差、极端距离、最大最小距离、极大极小差甚至最大最小差。

反映数据的变化幅度,其值越大就表明样本值变化越大,样本中的离散程
度越大。

3、方差: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观测值分散程度的统计量,与标准差
的关系是:标准差是求方差的算数平方根。

也可以说,具有相同方差的不
同组数据,其标准差相等,而且它们都具有不同的方差。

4、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又称标准偏差,是测量总
体数据离散程度的参数,表示的是总体数据变异的幅度和程度。

标准差取
决于样本大小,越小的样本,它的标准差就越大,反之,越大的样本,它
的标准差就越小。

5、百分位数(分位数):百分位数又称分位数。

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

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

1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是统计部门或单位进行工作搜集、整理、编制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关于统计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2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3标志与指标: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

联系: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是用属性表示的;指标数值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的,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

区别: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二者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

4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选择调查方法。

5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各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划分社会现象的类型;利用统计分组揭示现象内部结构;分析现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

6分组标志的选择:分组标志是统计的依据。

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来选择;要选择最能反映被研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要结合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或经济条件来选择。

7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期发展过程的总数量;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状况的总量。

不同:(是否具有连续性)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计数的,时点指标的是指是间断计数的;(是否具有累加性)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时点指标不具有累加性;(是否受时间长短的影响)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时期长短的制约,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统计工作的标准

统计工作的标准

统计工作的标准
统计工作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采集:明确数据采集的目标和方法,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理、整理和转化,进行统计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洞察力。

3. 报告和展示: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编写报告或制作可视化图表,以便向相关利益相关方沟通和传达统计结果。

4. 质量控制:确保整个统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数据质量控制、统计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等。

5. 保密性和隐私保护: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和数据的机密性。

6. 标准化和指南:遵循统计学的相关标准和指南,如国际统计学会(ISI)发布的《统计学伦理准则》。

7. 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统计工作中,保持独立、中立和客观的原则,避免个人偏见和利益冲突的干扰。

8. 培训和专业知识:拥有必要的培训和专业知识,包括统计方法和工具的应用,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9. 持续改进:不断改进和更新统计工作的方法和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以上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定领域的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统计工作是指对某一特定对象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是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基础。

在进行统计工作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步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明确统计目的和对象。

在进行统计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统计的目的和对象。

统计目的是指统计工作的目标和用途,统计对象是指需要进行统计的具体内容和范围。

只有明确了统计目的和对象,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避免盲目性和浪费资源。

第二步,设计统计方案和问卷。

根据统计目的和对象,设计合理的统计方案和问卷。

统计方案是指确定统计的方法、样本规模、调查周期等内容,问卷是指用于收集数据的调查表格或问题清单。

合理的统计方案和问卷能够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解释奠定基础。

第三步,数据采集和整理。

根据设计好的统计方案和问卷,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工作。

数据采集是指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数据整理是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录入。

在数据采集和整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统计方案和问卷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四步,数据分析和解释。

采集和整理好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工作。

数据分析是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统计指标和结论,数据解释是指根据分析结果对数据进行解释和说明。

数据分析和解释是统计工作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到统计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第五步,编制统计报告和汇总。

根据数据分析和解释结果,编制统计报告和汇总表。

统计报告是对统计工作过程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和说明,汇总表是对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和展示。

编制统计报告和汇总表能够清晰地展现统计工作的全貌和结果,为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总结:以上就是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这些步骤进行操作,确保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只有做好统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统计结果,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统计和统计数据分析

统计和统计数据分析

分层抽样
亦可称为类型抽样
方法:将总体全部单位分类,形成若干个类型组,后 从各类型中分别抽取样本单位,合成样本。
N1 n1
n1 n2 nk
等额
总体 N
n ni
i 1
k
N2
n2
样本 n
等比例
Ni n1 n N
Nk
· · ·
nk
· · ·
最优 n1
N
i
N i i2
系统抽样
亦可称为等距抽样
方法:抽样框中的N个单位被分成k个系统,k等于抽样 框的容量N除以所需的样本容量n,在抽样框中前面的k 个个体或单位中随机抽出第一个样本单位,然后,可在 其后的每隔k个单位抽取样本中其余的部分。
·· ·· ··
·
·
· ·
·
·
一种是利用原有的顺序或编号 。 编号有两 如学生的注册名单,或者是从生产流水线上 种方法: 下来的、有编号的产品等。 对所研究的总体已有所了解,则可用已知 的相关变量对抽样框中的单位进行编号。
3.统计报表制度
是按一定的表式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 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这种搜集统计数据方法是伴随着计划经济而产生的, 并曾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仍是我国搜集统计数据的组织方式之一。
4.重点调查 特点: 在总体中选择个别或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重点单位指在总体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单位, 其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绝大比重。
方式: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调查。
利用基层单位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进行调查。
原则: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
规定统一的普查期限。 规定统一的调查的项目和指标。

5种常用的统计方法

5种常用的统计方法

5种常用的统计方法
1简单统计方法
简单统计方法是指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数据,进行集中趋势、分布特性、离散程度等方面的统计。

它是一种基础统计方法,也是统计分析中最基本的手段,其常见的应用包括:计算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等。

2抽样技术
抽样技术是指在一定的空间与时(S&T)范围内从样本容器中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从而获得抽样分布具有代表性,而这种采样抽样方法则需要依据不同情形采用不同思路,常见的抽样技术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蒙特卡洛抽样等。

3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是一种利用自变量来预测因变量的分析方法,它将样本先按照类别归类,然后按照性状的差异,利用某种统计模型来判别类别间的差异,从而有效地处理多个类别的差异问题。

常见的判别分析包括线性判别分析(LDA)、二次判别分析(QDA)等。

4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方式,其对象为两个变量之间的存在着某种因果或联系关系的研究。

它探究的是实际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准确
性,包括具体的影响幅度、比例和分布。

常见的回归分析有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逻辑回归、Poisson回归等。

5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统计技术,用于探究一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提取出共有或相关的变量,并揭示其中的主要趋势。

通常,因子分析会先将个别变量进行融合,以发现变量组合时发挥的作用,获得一组有效的统计变量或因子,这样可以简化数据,加快分析过程的完成速度。

常见的因子分析有做出PCA因子分析和移位因子分析。

统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统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统计基础知识点总结一、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它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个方面。

描述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包括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等内容;推论统计则是从部分观测数据推断出整体数据的性质。

1.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部个体或观察值的集合,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一部分个体或观察值。

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对总体的推断。

2.参数与统计量参数是总体的特征值,如总体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是样本的特征值,如样本均值、标准差等。

通过对统计量的研究,可以对参数进行估计。

3.变量与数据类型变量是研究对象中的一个特征,它可以是定量型变量(如身高、体重)或定性型变量(如性别、学历);数据类型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可以进行数值比较的数据,定性数据是以性质或类别来表示的数据。

4.测量尺度测量尺度包括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名义尺度是用于分类的尺度,没有顺序或大小关系;顺序尺度是用于分类,但有顺序关系;间距尺度是用于度量距离和大小关系,但没有绝对零点;比例尺度是度量距离和大小关系,并且有绝对零点。

对于不同的测量尺度,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是统计学中的基础知识,它包括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等内容。

1.中心趋势中心趋势是指数据集中的位置,包括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均值是所有数据值的平均数,中位数是数据值按大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离散程度离散程度反映了数据集合的分散程度,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极差是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方差是各数据值与均值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3.分布形态分布形态是指数据分布的形状,包括对称分布、偏态分布和峰态分布等。

对称分布是指数据集中的数据值分布呈现出对称形状,偏态分布是指数据集中的数据值分布不是对称的,峰态分布是指数据集中的数据值分布的尖度情况。

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1、统计的含义(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指很据科学的方法从事统计设计、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和提供各种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的活动的总称.其成果是统计资料(原始调查资料和加工处理后的系统资料);(2)统计资料:即统计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有关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通常以统计表、统计图和统计报告的形式变现,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和比例关系等信息的数字和文字资料;(3)统计科学:即统计理论,是指统计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

2、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方法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3、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其根本特征: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揭示事物的本质、相互联系、变动规律和发展趋势。

4、统计学研究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5、统计工作的过程及基本职能统计工作的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定性—定量—定性:循环往复) 统计设计:指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定性认识的阶段;统计调查:指根据统计研究对象和目的要求,依据统计设计的内容、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收集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即由定性到定量认识的阶段;统计整理: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和通过各种方法得到的次级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即为统计分析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统计分析:指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应用各种科学的统计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研究对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做出科学的结论,进而提出建议和可预测性的意见的工作过程,即从定量到定性深入认识的阶段.统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信息、咨询、监督6、统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时间数列分析法、指数法、抽样推断法、相关分析法。

统计

统计

1.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2.统计的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的特有方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推断法。

3.统计标志的分类: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4.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5.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一)统计报表①统计报表的意义②统计报表的特点③统计报表的种类。

(二)专门调查①普查②重点调查③典型调查④抽样调查。

6.统计分组的种类:①按照分组标志的个数多少不同,统计分组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两种类型②按照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统计分组可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两类。

7.统计表的构成:(1)从结构来看,统计表分为五个部分构成:①总标题②横行标题③纵栏标题④统计(数字)资料⑤说明(2)从统计表反应的内容来看,由两部分构成:①主词②宾词概念1.什么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体存在的、具有相同性质的许多个体事物集合起来构成的整体。

2.统计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之别。

3.统计分组:是指按照统计研究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根据统计对象的特点,采用一定的标准把总体划分为不同部分的活动或过程。

4.分布数列:是对总体结构、比例等统计分析的直接依据,也是对总体进行其他分析的重要基础。

5.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他是从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选出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的调查结果资料利用一定的方法从数量上推断出总体特征。

6.重点单位:就是只被调查单位的标志量占总体标志量得比重相对较大,因此显得重要的单位。

7.时期指标:又称时期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段时期内达到的规模或水平,其值等于该时期各个时间的值得连续累加。

8.时点指标:又称时点数,反映现象在某一时点(时刻)所具有的规模或水平。

9.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种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把放映某种现象的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指标数值,按时间(如年、月、日)先后顺序编排所形成的数列。

10.同度量因素:引入的媒介因素,就是将不能同度量的现象转变为可以同度量的现象,统计中将引入的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

16种统计分析方法

16种统计分析方法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2015-11-10分类:数据分析评论(0)经常会有朋友问到一个朋友,数据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我需要学习哪个等等之类的问题,今天数据分析精选给大家整理了十六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描述统计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易9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

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1、参数检验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A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卩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卩0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B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C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 以下;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统计方法有哪几种

统计方法有哪几种

统计方法有哪几种统计方法是指在统计学中用来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

统计方法主要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两大类。

描述统计方法是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而推断统计方法则是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推断出总体数据的特征。

在实际应用中,统计方法有多种多样,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 描述统计方法。

描述统计方法是统计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主要用来描述和总结数据的基本特征。

常见的描述统计方法包括:(1)频数分布,频数分布是指将数据按照不同数值范围进行分类,并统计每个数值范围内数据出现的频数。

通过频数分布表,可以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2)集中趋势度量,集中趋势度量是用来衡量数据分布中心位置的指标,常见的集中趋势度量包括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3)离散程度度量,离散程度度量是用来衡量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常见的离散程度度量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数据的波动程度。

2. 推断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方法是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推断的方法对总体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

常见的推断统计方法包括:(1)参数估计,参数估计是指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常见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参数估计能够帮助我们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2)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推断,判断总体参数是否符合某种特定的假设。

假设检验能够帮助我们验证统计结论的显著性。

(3)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用来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因变量的取值。

3. 质量控制统计方法。

质量控制统计方法是应用于质量管理领域的统计方法,主要用来监控和改进生产过程中的质量。

常见的质量控制统计方法包括:(1)控制图,控制图是用来监控生产过程稳定性的统计工具,通过控制图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2)质量抽样,质量抽样是指通过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从而对整个批次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

统计的三个含义

统计的三个含义

统计的三个含义统计研究的对象:统计科学和统计工作的对象是一致的。

统计研究其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

统计的作用:统计是社会认识的一种有力武器;统计是制定计划,实行宏观调控的基础;统计是制定政策的依据;统计是经济管理的手段;统计是认世界,开展国际交流和科学研究的工具。

理论基础:哲学、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统计总体(总体):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

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静态总体和动态总体。

总体单位(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个独立的个别事物。

标志(品质标志、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指标:说明总体特征的。

变异:可变标志在总体各个单位具体表现上的差别;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值:变量的数值表现。

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及其他相关的方法。

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统计的基本任务:我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统计的管理体制(组织):我国《统计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统计设计的概念: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制订各种设计方案的过程。

统计设计的内容:(1)明确规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2)规定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3)确定统计分类和分组;(4)研究设计统计表;(5)决定统计分析研究的内容;(6)制订统计调查方案;(7)制订统计整理方案;(8)规定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9)考虑各个部门和各个阶段的配合与协调;(10)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

统计指标的概念:在统计理论与实践中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某种数量特征的概念;另一种是指反映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及其具体数值。

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

1统计的含义是什么

1统计的含义是什么

1统计的含义是什么统计的含义是什么统计是一种将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解释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对一定范围的对象或现象进行客观、系统、科学的描述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和特征,从而为决策和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统计的定义和起源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就开始对数据进行了简单的记录和整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统计学也逐渐形成,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到了现代,统计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二、统计的目的和作用1. 描述:统计可以对一定范围的对象或现象进行描述,用具体的数据和指标来反映其特征和规律。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了解到客观事物的数量、构成、分布、关系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有助于我们对事物进行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2. 分析:统计不仅可以描述事物的现状,还可以通过数据和指标的分析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关联、推理和预测等分析手段,可以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决策的依据。

3. 预测:统计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和趋势的分析来对未来进行预测。

基于数据和统计模型的预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帮助其做出合理的决策和规划,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4. 比较:统计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对象的数据进行比较来评估差异和相似性。

这种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和优势,以及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

5. 监测:统计可以对一定范围的对象或现象进行跟踪和监测,及时了解其变化和趋势。

这种跟踪和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异常情况和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事物的可持续发展。

三、统计的方法和步骤1. 数据的收集:统计的第一步是收集相关的原始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实验观测、文献研究等方式来获取。

2. 数据的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往往是杂乱无章的,需要进行整理和归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统计
数据的集中趋势是指数据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方向集中的程度。

而用于描述数据这种集中趋势程度的统计量称为集中量数。

包括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等。

在这里重点介绍其中三种常用的集中量数:算术平均数、中数和众数。

虽然三种集中量数都用于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但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每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点、缺点及适用范围。

因此有时它们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众数
1、计算方法:
众数(mode),通常用符号M0表示,是指在频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

在所有的集中量数中,众数是最容易计算的,因为它通过直接观察就可以得到。

对所有类别的测量数据都可以计算,不过通常对称名变量和顺序变量计算众数比较有意义,特别是称名变量。

如要求回答你所处班级性别的集中程度。

而男生较多,你的回答是“男生”。

如果用数值1代表男生,2代表女生,那么众数就是1。

如果问你在学校里哪个科目最受欢迎,还是用众数。

有时候众数可能不是唯一的,在多众数分布中不一定都需要完全一样的次数,只要它们跟其余数据相比足够突出。

1、众数的优缺点与应用
众数的概念简单,容易理解,但它容易受样本变动的影响,因而
不够稳定;计算时不需要每一个数据都加入,较少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因而不够灵敏;用观察法得到的众数,不是经过严格计算而来,因而不够严谨;众数不能作进一步代数运算。

由此可见,众数不是一个优良的集中量数,应用也不广泛。

但是在下述情况中,则会经常应用众数:
(1)当需要快速而粗略地求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时,众数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当一组数据出现不同质的情况时,可以用众数表示典型情况,如工资收入、学生成绩等常以频数最多者为代表值;
(3)当频数分布表两极端数据时,除了一般用中数外,有时也用众数。

中数:
1、计算方法:
中数(median),也称为中位数,通常用符号M d表示,是指在频数分布中位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值,它把数据划分成两半,一半的数据比它大,一半的数据比它小。

中位数可能是数据中的某一个,也可能根本不是原有的数,根据数据的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一组数据中无重复数值的情况:
先排序。

若数据有奇数个,就是中间的那个数;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居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中有重复数值的情况:
先计算中位数的位置,再找出中位数。

2、中位数的优缺点与应用:
中位数直观地反映了样本数据分布的中心位置,其计算简单,容易理解,且不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这是它的优点。

不足之处是中位数是根据数据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的,在计算时不是每个数据都加入计算,从而有较大的误差,不如平均数稳定;极端数据的变化不对其产生影响,反应不够灵敏;中位数不能做进一步代数运算。

但是在下述情况中,则会经常应用中位数:
(1)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时,常用到中位数;
(2)当频数分布的两端数据或个别数据不清楚时,只能用中位数作为集中趋势的代表值;
(3)当需要快速估计一组数据的代表值时,也常用中位数。

算术平均数
也称为平均数,是某变量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总次数所得的商,通常用M表示。

1、计算方法:
就是把所有的数据相加,再用数据的个数去除数据总和。

如期末考试后,随机抽取了10名学生,成绩如下,求其平均成绩:89 , 76, 87, 78, 79, 89, 90, 83, 91, 88
(89+76+87+78+79+89+90+83+91+88)÷10=850÷10=85 当数据的值都很大时,可以利用估计平均数来简化计算,具体方法是:先设定一个估计平均数,用符号AM表示,从每一个数据中减去AM,是数值变小;然后计算变小后数据的平均数;最后在计算结
果中加上这个估计平均数即可。

如上述问题计算如下:
①设定估计平均数:AM=84
②从每一个数据中都减去84,
89 , 76, 87, 78, 79, 89, 90, 83, 91, 88
5 -8 3 -
6 -5 5 6 -1
7 4 它们的平均数是1
③求出平均数: 84+1=85
2、平均数的性质及意义:
平均数在科学中是使用最多的统计量之一,算术平均数是最灵敏、最严密、最可靠,也是最简明易懂的一种集中量数,它与其他集中量数相比,抽样误差最小,因此在计算方差、标准差、相关系数及进行统计推断时,都要用到它。

(下面我没有想好还要不要介绍,而且怎么应用我也没有完全清楚。

问了一位大学教师,他是这样解释正态分布和偏态分布的:某试卷,通过看学生成绩,可以知道这次的考题是偏难、偏易。

合适的难度,基本是正态分布,太难——负偏态,太容易——正偏态。

主要看考卷想达到的目的:摸底测试,希望大多数学生掌握,正偏态;淘汰考试,大多数不要过,负偏态。


平均数的性质:在一组数据中,每个数值与平均数之差(称为离均差)的总和等于0.这是平均数最重要的一个特性。

平均数就好像
频数分布中的一个平衡点,在它两边的数据与它的距离之和是相等的。

3、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关系
(1)在一个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相等,因此在数轴上三个集中量数完全重合。

(2)在偏态分布中,三者不重合,一般会有:正偏态分布和负偏态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