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时一)
2014高三语文 训练卷10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2014高三语文快得分分项专练:训练卷10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的观点。
像清代这样一个不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并非最重要最伟大的时代,可以成为长期话题,主要是因为流行多年的清宫戏为它笼络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实《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都处在一个有趣的位置,作为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者,他们首先被学术界质疑,被自己研究领域内的同侪批判,而跟他们的半生研究都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至少《百家》的拥护者大多是非学院派,而非正统的学术精英),这时却成了他们学术观点的拥护者。
通过《百家讲坛》,一些没有定论的观点被讲师们传播开来,这让很多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快,本来是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某一方却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大众并不了解其他观点。
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即便那附着了很强的个人观点,仍是一种解答,解答很多他们感兴趣但很难有渠道确定的问题。
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表现形式。
讲座节目历来是最让观众望而却步的类型,40分钟的节目如果不听前5分钟根本听不懂后面内容。
《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并没有贡献,影像上几乎没有美感可言。
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
你听易中天的讲座,不就是评书连播吗?在拥有广大评书听众的中国,把学术话题讲得和评书一样,无疑是成功的捷径。
有意思的是,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这三位影响力最大的讲座者都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无疑他们更能掌握深入浅出的技巧。
既然《百家讲坛》的话题由头都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那么在方式上自然也跟电视剧借鉴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
刘心武的《红楼梦》,连续十几讲,不断地探秘解密,所有观点必须辅以具体故事,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
而阎崇年的讲座,其实就是历年清宫戏的疑点解释,出发点都依据近年清宫戏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也就是电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一场学术讲座的受众,一下子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反响自然不同。
2014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1(含答案)
2014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1(含答案)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18分)(对应学生用书P387)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无主体熟人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
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鲜见。
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
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显现的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
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提出可以说使得费老的《乡土中国》中的很多观点有了时代的呼应,让我们看到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中所体现的特点。
我们知道,熟人社会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由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作用,这个形态正在解体之中,可解体下的乡土社会有何特点呢?无主体熟人社会给了一个形态或类型上的说明。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在一个有着自身文明、历史、思维和习性的社会中发生的。
我个人一直认为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不能做两极式的或二元对立的处理。
许多学者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似乎要现代就不能有传统,有传统就无法现代。
但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呈现过这样的特征,可见解释中国的有效概念也应该是一个有张力的、交融性的概念。
无主体熟人社会符合这一原理,因此它比较真实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态。
中国式的概念还有一个特点,即它们往往不是界定性的。
2014高三语文 训练卷9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2014高三语文快得分分项专练:训练卷9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如何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王君超对当前文化生态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文化?是网络文化。
独特、开放、共享的网络文化,在促进民主、张扬人民的表达权等方面贡献甚巨。
西方学术界借用“第五等级”一词,指称互联网及其用户对社会的影响,用以区别被称为“第四等级”的传统媒体。
由于网络复制和呈现的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其文化形态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性、可塑性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共融性。
造就更为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健康的网络文化有赖于健康的传播内容。
在“关系为王”日益凸显的社交网站时代,“内容为王”仍然是网络传播的主旋律。
网络能否一领媒体风骚,不仅取决于其旺盛的人气、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弥漫的民主、自由气息,更取决于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
由于网络即时发布、碎片化传播、把关弱化的特性,以及博客、微博等的“自媒体”属性,使其在内容的真实性、教育性方面无法与传统媒体比肩。
但是,“公民推客”通过不断的互动与刷新,可使网络努力呈现真实的事件与舆情;网民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对谣言、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加以抵制,有利于保持网络文化的正气;网民通过上载、分享健康信息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则有助于维护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品质。
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创新的管理文化。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和效率,使得“网络民意”成为时代的强音。
但是,由于“扭曲传播”①现象的存在,难免会使网络空间滋生乱象:“水军”、“推手”②操纵舆论,骇客、病毒无孔不入,“推手造星”泛滥成灾,违法、不良信息屡禁不绝,从而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网络公民”在畅享“信息高速公路”便利之时,个人隐私时有被侵犯之忧;信息超载和“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也使得网络秩序备受诟病。
从全球来看,公众期待的“网络公共领域”和“理想的传播情景”依然只是愿景。
因此,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科学、包容、创新的管理文化护航。
2014年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详解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 不意味着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 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 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 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 “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 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 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 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 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 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 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 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 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 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 提升。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 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 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 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 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 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 也越高。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
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 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 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 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 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
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专题复习
课时规范练(二十三)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
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
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
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香的形象注解。
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
《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一些梗概。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
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
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等语句,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
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
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等物品,其中都装有药物。
2014年版高考考点(14-1):论述类文本阅读
现代文阅读2014.3.12甲、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自科文和社科文)阅读,在实际考查中,论述类文本就是社会科学类文章。
“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它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内出现的新的理论、新的发明、新的技术(统称为“新知识”),以说明为主。
“社会科学类”文章则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以发表观点见解为主。
从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含湖北高考)来看,主要考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从选材看,非常注重文化积淀,关注传统文化,所选文段涉及民间传统艺术、经典文化、文化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
该板块所对应的题目是试卷的第二大题,题型则从2012年开始固定为3道选择题,题号为6至8,分值为9分。
该板块考点包括两个方面,6个小考点:(1)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候,我们必须秉持“依文论文”的原则,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是否定相关旧有知识对阅读的作用。
对相关知识熟悉,当然会有助于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
我们只是说,当旧有知识与选文的观点发生抵触时,应以选文为准。
另外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试题不会涉及到鉴赏问题,它围绕“准确采集信息”这一关键,在选择题各选项的设置,通常围绕着是否准确地筛选、准确地判断、准确地转述等方面,其“题眼”常设在“准确”一词上。
二、解析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和内涵。
2014年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N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标版)
[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高考语文2014年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_论述类文本阅读(完美整理版)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_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汇编0725 1615: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新课标卷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2014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1.找出句子的主干 要对文中重要句子作出正确解读,首先从 句子自身入手。如果是单句,就要作句子 结构分析,弄清其基本结构,在找出其主 干的同时,还要弄清主干与其修饰限制成 分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重要语句主干 所包含的内容,常常就是文段甚至是全文 的核心或主旨所在,修饰限制成分所表达 的内容,则是对核心或主旨的阐释与解说。
1.关键概念的理解 论述类文章中常常出现许多术语、概念, 它们大多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面目出现, 准确理解它们中间带有关键性质的词语, 往往是理解和把握它所在的文段甚至整篇 文章重要信息的钥匙。高考考查这类词语, 不是要求考生掌握它们在某专业领域中的 规范性的定义,而是要求考生从语文角度 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它们作出具 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语文能 力。
2014届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以 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 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 为主要内容。
有关论述类文章的考查,可从以下五个方 面来分析。 1.从选文看,由于试卷篇幅的限制,选 文一般不会过长,也不会太深奥,大多是 反映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短文或长 文节选。这类文章立足于文化视角,又特 别关注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 极具时代性,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是 对考生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种检验。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对于论述类文章来说,信息主要是指两个 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文中显示观点态度的 语言材料,它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 引述的别人的观点态度等;二是文中用作 论据的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筛选信息是 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或按照一定的标准, 经过辨别、梳理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整合信息,就是将从文中筛选出的相对分 散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并进行加工组合, 形成一个较为条理化、系统化的信息链。
精品:2013-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I论述文文本阅读
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I论述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杭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杭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原卷版)
一.(9分)(14届安徽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马鞍山二中12月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
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
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
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
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
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
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
‚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
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
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臵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201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答案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
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答案和解析
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I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 答案:B解析:文章中第三段指出“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选项D的性质不符合这一项。
2. 答案:C解析:文章第四段指出“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以及“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C选项中“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有误,人们会有悲剧感,但是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3. 答案:D解析:文中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是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以悲为美”表现在于: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 答案:C解析:特别注重5. 答案: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宰相李揆自负才能嫉妒贤人,因于休烈修国史与自己同列,嫉妒他,奏请任他为国子祭酒,暂留史馆修撰以此来压制他。
于休烈安然自处,亳不介意。
6. 答案:A解析:修烈回答肃宗的是关于“朕有过失,卿是否记下了”的问题。
7.(1)答案: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和“归过”两处,译对各为一分。
(2)答案: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译对各为一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的情绪;“小池”二句写雨霁天晴,情绪本应转为欢快,可是不然,凄凉的氛围并未解除,词的感情旋律仍然脱离不了低沉。
所以词的上阕写景,奠定了全词低沉的情感基调。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
抽丝剥茧,透视“论述”——论述类文本阅读“结构”与“逻辑”的分析【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把握论述文的结构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推理。
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1、把握论述文的结构特点。
2、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推理,有效地提高论述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20秒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同来专题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是高考题中的第一大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现。
共计3个选择题,分值为9分,可这9分并不容易得到,往往被很多同学戏谑为“夺命9分”。
那什么是论述文呢?一、论述文透视:(幻灯片2展示)1、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主要考察)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美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2、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3、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
4、内容: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5、类别:论文、杂文、评论等。
虽然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
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涉猎这类文章很少,且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幻灯片3展示):1、把握论述文的结构特点。
2、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推理。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专题10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2)
2014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专题10: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一、(9分)【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 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 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 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 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 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 生。
2014年高考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专题
太原市第五十九中学 邵 宁
论述类文本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艺学、伦 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文章。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一直占主要地位。
能力层级要求是: 1. 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 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一节
理
解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 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 情感。 “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含义时,要有宏观意识 ,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来 理解。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 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概念是 事物的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的内容叫做概 念的“内涵”,它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概 念的活动范围叫概念的“外延”。概念是用有实在意义的 词或短语来表达的。
【例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 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唯一复杂到足 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宙。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 ,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 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 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在各 个可居住宇宙中,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有些不同,都 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 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 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 性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 特,或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 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含意。以下句子往往作 为“重要句子”进行考查: 1. 从地位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 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眼”。 2. 从作用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 、总结句、过渡句、对文脉的推进或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 子。 3. 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 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是那些结构比较复杂,而对理解文 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注意事项:
1. 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 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所以,对这类题目一定要 注意看命题人是否 点进行判断。
偷换概念,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
2. 对概念的理解还要抓住概念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 也不能缩小。(也就是说你要搞清楚题目指向的区间里哪 几句话是有关于概念的) 3. 联系语境理解。要看其所在的句子,看与其相关的、 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
B
C
D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注意原文中““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此”的指代。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 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 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 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 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 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A
B
C
1.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 A项中“发展”一词不妥,“走得比这更远”并不能说明是“发展了”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 一起的弦论。
“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在原文中无依据
B. 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 的理论体系。 C项把“或然”说成了“已然”,这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 理常数的证据。 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 已有的认识。
(1)符合文意。符合文意指在做题时将每一个选项逐 一进行比照,比照该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哪些字 句变了,而意思变了没有,不要只是看文字是否相同。 (2)符合题意。符合题意是在比照符合文意的前提下 看看该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意思,要将题干的意思中的 几个要点和选项进行分析,完全符合题干要点的才是正 确答案。比照分析时一定要做到“严谨”。 (3)排除陷阱。命题人常常通过设置陷阱的方式对考 生进行干扰,了解命题人设置陷阱的方式,适当地进行 排除是常用的方法。解题时,要认真对照原文核查每个 句子有没有增加或缩减或偷换词语,若没有,再看看句 子是否犯了强加因果条件、随意判断、以偏概全等错误 ,一一进行排除。
1. 审准题干,明确题目的指向。根据题干要求及相关文 字,对选项句子涉及的对象、句子所谈论的问题的角度有 清楚的了解,明确题干的要求指向。(审题干)
2. 找到选项句子的位置,选定句子的“管辖”范围。读 题目后,要迅速找到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并根据句子本 身、相关文字及层次转换的词语等确定句子的“管辖”范 围。(找区间) 3. 若是客观性题目,要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一般每个选项都是由原文的某个层次、某个句子提炼概 括而来,在提炼和概括过程中,往往会变换说法,因而要 细心核对选项的意思是否在句子关涉的意义范围之内,是 否与所考的句子的角度吻合,是否与原文的表达一致。具 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细比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C。 【方法点拨】原文第一段第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 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原文是“选择”而备选项为“修正”,显而易见,不符合文意。
1. 审好题干 首先是审准修饰语,其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有的是 选出“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最恰当”选项。再次要 审准题干的“潜台词”。 2. 选定区间 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 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 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 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的。 3. 理解含义 指称、重现、省略。 对概念含义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本质的把握上,内涵 注意表述角度。 一定要严格界定。 4. 比照分析 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较看是否有转述 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例1】(2012年 全国课标卷,1-3)现代文阅读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
A
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
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 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 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 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选择”VS“修正”?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 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 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 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念原理,从而具有了 科学依据。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 理论,叫做弦论。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 ,这些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弦论所描 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像的 巨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 性,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概率,它的绝对数量 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 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 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 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 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 ,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 概率就大多了,但他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最常见的诗分为:五言、五律、七言、七律。 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吟诗。
因而对概念性词语的考查,要注意区分是考查对概 念内涵的理解还是考查对概念外部特点的阐释。 (1)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本质特征,揭示概念所代 表的事物的特点,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 键因素。题干表达一般是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因 为概念的定义一般只有一个。信息也一般集中在文 中某一个段落或层次,有比较具体的解释说明。 (2)概念的外部特征是概念的条件、表现、作用、 种类等。因为事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可 从多个角度设置选项,而题干多是要求选择错误或 不准确的一项,涉及的信息往往分散在原文不同的 段落或层次。
题型与赋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目呈现形式是: 三道客观选择题。分值为9分。题型稳定。赋分渐趋合理 ,调整幅度不大。
考点设置:客观选择题着重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 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总的来说,经过这几年的命题实践,全国新课标卷, 对现代文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定位非常明晰:能力 层级只涉及理解、分析综合,更注意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 能力的考查。总体来说设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同时分值权 重与选考部分力求基本相当。设题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 不过分为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