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思辨性阅读的圆形法则:事实、情理和逻辑——以《陈情表》为例

合集下载

语文陈情表教案——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文陈情表教案——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文陈情表教案——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颗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古往今来,这篇诏表不仅传承着中国文化精神,更久经市场时间的洗礼,成为学习语文和文学的珍贵资料。

许多学生通过学习《陈情表》,了解了历史、了解了文化、也增加了自己的修养素质。

但是,在实践中,不少学生因为对文章外貌形式的看重忽略了文本背后所释放的精神,这也正是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

那么,如何让学生找到文本、背景、文化所引发的灵感,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辨能力呢?教师需要启示学生“读者赞美心灵”的需求,以去除他们对陈情表单一形式的关注。

事实上,陈情表在中国古代的受欢迎原因,不只是因为其修辞风格华丽,更因为背后的情感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显得尤为坚韧不屈。

陈情表之所以成为名篇,是因为它传递了一种强大的情感,为读者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在读者的心灵世界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教师应该从“读者赞美心灵”的角度出发,讲述陈情表中所体现的情感和价值,并呼吁学生在热爱阅读、思考过程中审美情感和道德素质的内在增长。

通过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陈情表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优美,但其内涵丰富多样,不同的阅读角度能照亮不同的受众,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从政治、文学史的角度出发,了解这篇文章为何会被选为四库全书的入选人选等方面探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细节入手,从文本中抽象出准确的符号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意图,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

思辨能力的培养种种,可以用各种角度来解读文本,让学生领略到语文学習的乐趣。

开展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学习探究。

陈情表是清朝时期的诏表,这篇文章又是献给身居苦难中的主持国家事务的君王,即使没有完全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还是能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文化特征。

因此,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历史文化的知识背景和时间刻度,突出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使陈情表成为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缩影之一。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内容重构及教学路径的探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内容重构及教学路径的探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内容重构及教学路径的探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以“听说读写”为基本教学内容的模式,将教学内容以学习任务群这种全新的组织方式加以呈现。

任务群按照内容的整合程度不断提升,由基础到拓展共划分为三个层面,其中位居中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由“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与读写紧密相关的任务群组成。

一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思辨与思维训练常被教师所忽视,或者说大部分语文教师一直将思辨读写与文学读写、实用性读写同步进行。

而本次新课标将其单独列出,足可证明培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要性,这也将成为各位学者和一线教师今后着重研究的方向。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明确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关键阅读行为和具体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应当养成好奇、质疑、批判、反思等重要思维倾向,达到负责任的理性表达态度和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的理性表达水平要求。

逻辑思维作为理性思维能力中的基础和重要一环,在语文教学中的声音始终微弱。

因此,若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借助逻辑学视角对新课标中提出的学习与教学内容要求以及统编教材中的文本进行解读,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刻化和理性化。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逻辑思维元素的解读逻辑思维指人以理性的思考方式去认知现实,并运用归纳、对比、假设等思维方式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逻辑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思维法、因果思维法。

将逻辑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各学段应开展的教学内容相联系,与阅读内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建议三部分对应整合,从逻辑学视角对新课标进行重新解读后可以得到表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文数量又明显偏少。

思维能力,尤其是理性思维能力更多的是作为隐形目标潜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知教材对思辨阅读和表达的要求从低段至高段逐渐明晰,但在高段也不作过多超出学生能力的要求。

思之有故 言之成序 理在情中——论《陈情表》的说理艺术

思之有故 言之成序 理在情中——论《陈情表》的说理艺术
“ 文 学” “ 文化” 三个维度的统一 , 这是文言文课程的 总体 目标。 关键词 : 文言 文教 学; 说 理艺术
中图分类号 : G 6 3 3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3 3 1 5 ( 2 0 1 7 ) 0 8 - 0 3 7 - 0 0 1
《 陈情 表》 选 自苏教版高 中语文必修 五专题二 , 《 古文观止 》 中 评价《 陈情表》 : “ 历叙情事 , 俱从 天真 写 出 , 无 一 字虚 言 驾 饰 。晋 武 览表 , 嘉其诚款 , 赐奴婢二人 , 使 郡 县 供 祖 母 奉 膳 。至 性 之 言 , 自尔 悲 恻 动 人 。” 《 陈情表》 为 何 足 以 打 动 多 疑 阴 险 的 晋 武 帝 ?拙 文 将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阐 述 《 陈情表》 的说理艺术。 1 . 状 悲 苦 之情 。 如 在 目前 a . 以情 动人 。 李密 从三个 方面加 以铺 排 : ①凶——生孩 六 月 ,
禄, 不顾惜名誉节操的人 , 了了 八 字 , 看似普通 , 却 渗透 了 李 密 的 智 慧, 间接 向晋武帝表明 自己 对新 朝的忠心 , 打消 晋武帝 的猜 疑。司 马 炎 靠 野 蛮杀 戮 废 魏 称 帝 , 为人 阴 险 多疑 。 司 马 氏 时 期 , 蜀 魏 两 国 中的1 日臣 , 不少为保全 名节选择归 隐 , 如“ 竹林七 贤” 中的阮籍 、 嵇 康, 用竹林饮酒 、 不 问世 事 的方 式 , 来 曲折 表 示 他 们 的 不 合 作 态 度 。 嵇 康面 对 司马 氏集 团 的变 相 征 召 , 被 司马 氏集 团杀 害 。 李 密 作 为 新 旧 朝 廷 变革 的老 臣 。 深 知 晋 武帝 为人 , 却不仅用“ 贱” “ 微” “ 陋” 等自 辱 性 词 语 介 绍 自 己 的身 份 , 还 连 用两 个 “ 至 ” 字 , 这 对 号 称 孔 明 在 世 慈父 见背 ; 行年四岁 , 舅夺 母志 ; ② 弱—— 少多疾病 , 九 岁不行 , 零 实属不易。 丁孤苦 ; ③ 孤—— 既无伯叔 , 终鲜兄弟 , 门衰祚薄 , 晚有儿息 。外无 的 李 密 来说 , 以 “ 臣 ” 自 指 , 表 明 立 场, 全文“ 臣” 字总共 2 9个 , 除“ 前 太 守 臣 期功强近之亲 。 内无应门五尺之 僮 , 茕茕孑立 , 形影相 吊。 开篇铺陈 逵 ” “ 后 刺 史 臣 荣 ” 两 处 是 顺 指 外 , 文 章 字 里 行 间 充 满 臣 的 气息 , 臣 自身 的不 幸 遭 遇 。 为 全 篇定 下 悲凉 基 调 。 压抑 、 谨小慎微 、 苦心谋求 、 忠 孝 难 全 等 复 杂 的情 感 , 通 过 b . “ 六月” “ 四岁 ” “ 九岁” “ 成立” 是纵向说明 , “ 既无 ” “ 终鲜 ” “ 外 的 胆 怯 、 臣” 字, 将 一 个在 封建 专 制 社 会 极权 制 度 下 匍 匐 在 地 、 诚 无” “ 内无 ” 属 于横 向说 明 自己 身 世凄 惨 , 孤 苦 无依 。 强 调 万 一 家 里 这 么 多 的 “ 胆战心惊 。 不 能 坦 诚 表 明 自 己 内心 世 界 的 “ 臣民 ” 的 形 象 写 发 生 什 么 事 情 自 己是 无 依 无 靠 ,无 处 求 助 的 ,唯 一 的 亲 人 就 是 祖 惶 诚 恐 、 母. 再 次 强 调 祖 母 在他 成长 中 的 重要 性 , 为下文赡养祖母做铺垫。 得 淋漓 尽 致 。 c . “ 茕 茕 孑立 , 形 影相 吊” , 虽只八 字 , 却 起 到了两 个作 用 : 其 4 . 谈奏请之事 。 孝为 根 本 司 马迁 的 “ 父母者 , 人之本也 。 ” “ 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 之义也 , 民 读者怜悯之心顿生 。 为 陈 说 请 假 目 的打 了个 情 感 牌 ; 其二, 未 露 之 行 也 。 ” 《 孝 经 ・ 开 宗 明 义 》 里 的“ 夫 孝 , 始 于 事 亲 , 忠 于 事 君 , 终 于 要请假之一字 , 却字字陈说 此假 非请不可 。 立身。 ” 中 国 历 来 的 统 治 者都 以提 倡 “ 孝” 而达成 “ 忠” , 来稳 固统 治 。 2 . 言祖母之恩 。 情 真 意 切 “ 魏 晋 为什 么 要 以孝 治 天 下 呢 ? 因 为 天 位从 禅 位 , 即 李 密身世凄惨 , 在父死 、 母嫁 、 体 弱多病 、 家门衰微 的情况下 , 正 如 鲁 迅所 说 : 若 主张以忠治天下 , 他们 的立脚点便不稳 , 办 事 便 祖 母 一 人 将 出 生 六 月 的李 密 抚 养 长 大 , 其 背后 的艰 辛 不 言而 喻 。 如 巧 取 豪 夺 而 来 , 立论也难了 , 所 以一 定 要 以孝 治 天 下 。 ” “ 以孝治天下 , 凡 在 故 今祖母刘 “ 夙婴疾病 , 常在床蓐” , 身为人孙 , 不得不尽孝 。“ 日薄西 棘 手 , 犹蒙矜育 , 况 臣孤 苦 , 特为尤甚” , 这是明点晋武帝之英明 , 抬 高 山。 气息奄奄” 一句写祖母虚弱 , 本可以就此交代情况 即可 , 但 是 作 老 , 也 为 自 己“ 辞 不赴 命 ” 寻找更为有力的“ 法律 ” 依据 、 更 加 冠 冕 者却 刹 不 住 笔 。 再补 一句“ 人命危浅 , 朝不虑 夕” , 夸 张 手 法 极 言 祖 对 方 ,

高考语文文本解读:谈《陈情表》的“事”、“情”、“理”

高考语文文本解读:谈《陈情表》的“事”、“情”、“理”

2013高考语文文本解读:谈《陈情表》的“事”、“情”、“理”《陈情表》采用了融情于事、融理于情的艺术手法。

这一艺术手法存在着一个“事”、“情”、“理”的层进关系,因为没有“事”就没有“情”,没有“情”就没有“理”。

如果说“事”是土壤,那么“情”就是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大树,而“理”就是大树上所结的果实。

然而,在实际的评论分析中,人们论及最多、最深的是其“情”,而对其“事”,特别是其“理”很少作深入探讨。

《陈情表》陈了几件事?其“理”的充足性如何?孝的理和忠的理孰轻孰重?这些都是本文需要关心的问题。

一、《陈情表》的六件“事”根据融情于事、融理于情中“事”、“情”、“理”的关系,要弄清《陈情表》的“理”就应先弄清《陈情表》的“事”。

应该说《陈情表》陈述的事情很多,但几个事件组在一起后总要表达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心意思。

因此,就事件的中心意思而言,本文认为《陈情表》在说出“乞终养”的愿望之前主要陈述了六件事,具体分析如下:(1)从篇首到“至于成立”是第一件事情。

其主要陈述了李密自己成人之前的悲苦人生经历,如父死母嫁、少时多病、行走不便等,但核心信息是说明为何祖母抚养了自己。

此概括为“抚养之事”。

(2)从“既无伯叔”到“未曾废离”是第二件事情。

其主要陈述了李密自己家族衰败,人丁不旺的情况,而核心信息是说明奉养祖母的任务为何落到自己的肩上。

此概括为“奉养之事”。

(3)从“逮奉圣朝”到“辞不就职”是第三件事情。

其主要陈述了李密自己在新朝不断被授予官职的情况,也简单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原因。

此概括为“授职之事”。

(4)从“诏书切峻”到“实为狼狈”是第四件事情。

虽然这段话的落脚点是表达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但晋朝从中央到地方紧急催促上任的情况才是事件的本身。

故概括为“催任之事”。

(5)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到“有所希冀”是第五件事情。

其主要是概述了自己从“少仕伪朝”到沦为“亡国贱俘”的屈辱历史,并坦诚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路径的建构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路径的建构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路径的建构——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设置的一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其目的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目前,学界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研究多集中在初中学段,小学阶段的研究较为薄弱。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准确把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要旨,建构出普适性的教学路径,是当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要旨“新课标”从达成目标、阅读能力、表达水平三个方面,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要旨进行了说明。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的总要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关键词“思辨”,对应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其教学目标包括思维方法(联想、分析、归纳等)、思维类型(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思维品质(灵活性、深刻性、创新性等)、理性精神(崇尚真知、积极思考等)四个方面。

“新课标”在“总目标”的第六条和第七条中,对思维能力进行了具体表述:思维方法方面要“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思维类型层面要“激活创造潜能”;思维品质维度要“培养语言直觉”;理性精神方面要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要旨的四个维度中,前三个是关于理性思维的表述,最后一个是关于理性精神的说明。

理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理性精神的提升,而理性精神的提升又能够反作用于理性思维。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的阅读要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要旨受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规约。

“新课标”在“总目标”的第八条中,对阅读目标进行了说明。

例如,“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思维类型),“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理性精神)。

导学案设计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的问题驱动阅读教学——以两次《陈情表》的教学为例

导学案设计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的问题驱动阅读教学——以两次《陈情表》的教学为例

导学案设计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的问题驱动阅读教学——以两次《陈情表》的教学为例孙东霞(山西省大同市天镇一中 山西 大同 038200)【摘要】精彩的好课都是简洁的,干干净净的;很多课,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环节太多,太复杂,是活活被压死的,被撑死的。

笔者有感于自己两次《陈情表》的教学,阐释了导学案中问题设计须由关注教师预设转到关注学生,删除琐碎的问题,给学生思维活动留白,让学生思维触角得到更好衍生,通过设计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性的问题来驱动阅读教学,让课堂提问由多到精,以少胜多。

【关键词】 思维碰撞 好问题驱动 阅读教学 《陈情表》教学 删除琐碎【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00-04一、让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性的好问题驱动阅读教学好问题都是能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教与学就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出好问题对于教学来说具有双重意义:第一、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学有所获的过程,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标志;第二、问题本身是教学的线索,是牵引、驱动教学的重要力量。

(一)、三种基本问题1、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是什么”主要作用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或解释。

如,教师问学生:“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比较、概括、分析,不仅学到了知识,也训练了思维。

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核心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或探求因果关系。

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有三个方面要重视,一是目标,二是条件,三是方法。

怎么办的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增长了,这种增长不但体现在最终解决了问题,还体现在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所掌握的方法、所形成的思路,后者往往是更有价值的。

2、直问、反问和设问了使学生准确把握答题技巧,教师在讲授时往往会遵循“分析标题信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探寻——诗句特点分析——主旨归纳”的固定模式讲课。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三个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三个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三个任务【摘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任务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思辨意识的培养,事实发掘与逻辑训练是重点;二是判断能力的训练,以全面的分析作为突破口;三是理性表达的训练,重点是文本评价。

三者互相交融,但各有侧重,共同作用于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意识;判断能力;理性精神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表述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就是要识别思维的要素与结构,让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合理的思维和正确的思维。

简言之,从思维走向思辨。

第二,“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强调判断力的培养,包括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与审美判断等能力。

第三,“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负责任”强调表达态度,“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则是理性表达的具体要求。

这句话强调培养学生理性表达的习惯与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可将义教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任务概括为三点,即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判断能力与理性表达素养。

三者互相交融,但各有侧重,共同作用于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思辨意识:尊重事实与逻辑“思维的力量能让我们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因循守旧的屈从,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出错失误。

它使我们高于禽兽,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干出禽兽由于其本能限制而干不出的蠢事。

”这是现代思维科学奠基人、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警语,它道出了思维之于人类的意义,也道出了错误思维潜在的危险。

为了让人们走出思维的泥淖,杜威给出了他的药方,这就是“反思”,后来发展成为批判性思维。

反思,就是中国人讲的“慎思明辨”,即“思辨”,旨在纠正思维的错误,推动思维的改进与完善。

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价值及实施路径

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价值及实施路径

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价值及实施路径作者:许颖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4年第06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新增设的一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更讲究事实、证据和逻辑,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和价值。

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立足学情、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向高质量不断迈进。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要价值1.顺应时代,丰富课程意义信息化时代,各种消息和宣传真假难辨,辩证地思考问题可以帮助人们规范自己的言行,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语文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品质和一定的辩证性思维,助力学生未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意义。

2.激发兴趣,促进深度思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说学习和思考是相互的,语文学习亦如此。

着名教育家陶西平指出,好的课堂要充满三种声音——笑声、掌声、辩论声。

学生只有在比较、分析、质疑和推理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好奇心,找到学习的乐趣,也只有在相互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思考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挖掘思维的深度。

因此,充满思辨意味的课堂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弥补短板,培养核心素养传统语文教学侧重于语言部分的教学,更关注學生的感性思维,对理性思维的培养稍有不足。

而理性思维恰恰是核心素养内涵中思维能力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有利于弥补学生理性思维的短板,促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平衡发展。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施路径1.创设情境,助力思维进阶思辨性阅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辩题,对小学生而言,就是要从一开始的好奇心出发,培养其提问、质疑的能力,进而能够分清事实与观点的区别,最终实现有条理地表达和创作。

基于思辨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探究——以《红楼梦》为例

基于思辨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探究——以《红楼梦》为例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 . 5案例分析课堂/实践KETANG SHIJIAN荩现实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有一叶障目之现象,论人论事局限于一端,闭目塞听与因循守旧成为常态,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性眼光及思维品质尤为重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慎思明辨是古人探寻真知的必经之途,也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引领学生不落窠臼,多一些思辨性探究与实践,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开拓,也是对其视野的洞开、思想的丰富与价值观的重构[1]。

《红楼梦》是一部意蕴十足的文学经典,人物形象的逼真刻画、艺术手法的高超运用、思想情感的丰富深刻等都值得师生解读。

由单一到丰富、由扁平到复杂、由平面化到立体化等,都需要我们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去理解。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将《红楼梦》安排为“整本书阅读”单元的主文章,旨在提升学生的结构化鉴赏能力与思辨性思维品质。

而其中“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是基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提出的。

引领学生融入到《红楼梦》的深处,学会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应该成为整本书高效阅读落地的基本路径之一。

一、基于解读范畴的设定激活思辨性思考整本书阅读需要事先通过解读范畴的设定达到“预”的目的。

与课外自由阅读相比,作为一个单元计划的整本书阅读,应该事先设定阅读的方向与重点。

诸如《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容量大、人物多、情节曲折,如果没有具体而细微的设定与规划,学生阅读时会出现费时低效,甚至半途而废的情况。

对于高中生而言,一般性的问题设置与范畴设定,不一定能吸引他们,唯有趣味性较强、具有思辨性的内容与问题,才得以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良好的伸展。

思辨性愈强,学生愈能深入到整本书的深处去涵咏,由此提升鉴赏能力、丰富言语生命、深化思想情感(见表1)。

基于思辨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探究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殷传宝摘要:基于思辨性整本书阅读有路径、有方法,如基于解读范畴的设定激活思辨性思考,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基于作品母题的设置开启思辨性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基于人物形象的对比强化思辨性体验,让学会学会有依据、有条理的思考。

陈情表解读文学名篇中的智慧

陈情表解读文学名篇中的智慧

陈情表解读文学名篇中的智慧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李密于公元847年所写。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内容和精湛的语言技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借助陈情表这一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表达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陈情表以“犬之奋迅,非无道也”,“草木竭心,岂乏智哉”作为开篇,通过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自己的冤屈之情。

这样的修辞手法不仅起到了为文章增加情感的作用,更是在娓娓道来之间透露出作者智慧的独特思考方式。

作者通过将自己的遭遇与普通人所熟知的动物和植物的反应进行比较,表达出自己被逼迫的无奈与不甘,同时也在默默地批评和讽刺朝廷的荒谬决策。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李密提到了大臣奏章与陈述真相的关系,他巧妙地以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了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例子,通过这样的比较,强调出自己的忠诚与坚持。

这种通过列举事实来支持自己立场的方式,显示了作者深思熟虑和谨慎的智慧。

他不仅通过历史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言辞,还利用这些例子来揭示朝廷的虚伪与缺乏诚信的行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李密通过细腻而感人的自述,来打动读者的情感。

他描绘了自己的困境与苦痛之下的心情,通过表达自己的无私与忠诚,引发了人们对于正直和公平的共鸣。

尤其是在文末,李密以短短的几个字“臣心所向,痛陈百端”,扣人心弦地表达出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愿意为之奋斗到底的决心。

陈情表中,李密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和自述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及独特的叙述方式,传达出深邃的思想和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

这不仅展示出了作者自身的才华和智慧,更激发了读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陈情表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思辨性的文学名篇。

通过对于古代人物李密的思考与表达,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智慧和智慧。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文人的才华,更可以思考和对比古代与现代社会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文学作品对于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陈情表是一篇值得深入研究和阅读的文学之作,它不仅让人叹为观止,更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2024年陈情表一等奖优质

2024年陈情表一等奖优质

陈情表一等奖优质引言:陈情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以其深沉的情感、真挚的倾诉和独特的文学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旨在探讨陈情表一等奖优质的特点和魅力,分析其为何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陈情表的背景与起源陈情表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疾苦,许多有识之士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福祉,纷纷上书陈情,向君主表达自己的忠诚和诉求。

其中,陈情表一等奖优质的作品,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陈情表一等奖优质的特点1.真挚的情感:陈情表一等奖优质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作者们以真挚的情感,倾诉自己的忠诚和忧虑,表达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陈情表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让人产生共鸣。

2.严谨的逻辑:陈情表一等奖优质的作品,往往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

作者们通过有序的论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他们善于运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有力的论证,使陈情表具有了较强的说服力。

3.独特的文学价值:陈情表一等奖优质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作者们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使陈情表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他们巧妙地运用对仗、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韵律感和美感。

4.强烈的现实关怀:陈情表一等奖优质的作品,往往关注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作者们通过陈情表,向君主传达人民的疾苦和诉求,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出谋划策。

这种现实关怀,使陈情表具有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三、陈情表一等奖优质的价值与意义1.文学价值:陈情表一等奖优质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它们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历史价值:陈情表一等奖优质的作品,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民众的生活状况。

陈情表,作文论证

陈情表,作文论证

陈情表,作文论证篇一:有关李密陈情表的几篇作文湖北省2003高考满分作文--《亲亲与明理》何谓“亲亲”?即关心你的亲人朋友,何谓“明理”?即通晓事物的真理。

在古儒的经典里,君子的修养正是由此入手的。

所谓“孝悌,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在那则《韩非子》的寓言里,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矛盾的一面。

说的是宋国一富人,墙被大雨淋坏。

儿子与邻家老翁都提醒他小心失窃。

果然,富人晚上丢东西了,于是他觉得是邻居偷的,而又很以为儿子聪明。

我想:倘若是两个毫不相识人提醒他,结果又会不一样吧。

由此可知:感情的亲疏对人的判断,影响不可谓不大啊!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

感情是构成人的重要元素。

李密《陈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泪,不仅当时打动了皇帝那颗威严而冷酷的心,而且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者。

何以致此?不正是因为一个情字吗?“文为心声”,多少篇千古奇文,因其情真意切而流传后世啊,文学如此,艺术亦如此。

艺术大师倘若没有激情―――没有足以让观众共鸣的激情,而大师则沦为工匠、艺术亦只剩技巧了。

所以,人无时无刻不为感情而“呼吸”。

这正为受感情所困扰埋下了伏笔。

当感情与真理并行不悖的时候,感情则成为激励人去奋斗的“催化剂”;可当感情与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却又如何呢?林觉民在《与妻书》里说:即是爱汝之心,使吾敢勇于就死也。

在这里情感升华了,困扰消失了。

“爱汝之心”与“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合而化为一股浩然之气,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可以说: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在面临情感与真理的冲突时最惊心动魄的答卷啊!然而古儒的经典里,却不是这样看的。

即使是孔子也会在《春秋》里违心曲笔。

至于孔子以下,自不待言。

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伦理也成了束缚人的工具了。

鲁迅怒斥封建礼教“吃人”,真可谓入木三分。

在那样的伦理下,哪还有真理可言?柏拉图“背叛”先师,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布鲁塔斯在刺入凯撒最后一剑时说:“不是我爱凯撒少,而是我爱罗马多。

基于新课标的文学类文本“问题情景”教学策略初探——试以古典散文《陈情表》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文学类文本“问题情景”教学策略初探——试以古典散文《陈情表》为例

2018.9·学术李宏发(广州市真光中学,广东广州510380)———试以古典散文《陈情表》为例基于新课标的文学类文本“问题情景”教学策略初探2018年9月语文教学通讯Sep.,2018第1010卷第9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010No.9摘要:文学类文本是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价值或在审美浪潮中被虚化,或在应试教育的考试研究中被矮化,甚至无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问题情景”的教学要求,而运用“问题情景———阅读探究”的教学范式可以实现文学类文本的价值,以《陈情表》为例,论证其可行性。

关键词:问题情景阅读探究文学类文本文本价值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8)09-0018-04DOI:10.13525/ki.bclt.201809005基金项目:广州市荔湾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文学类文本‘问题情景———读写研究’教学模式建构”作者简介:李宏发(1977—),广东梅县人,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语文教师,广州市第五届“十佳”青年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生活情景语文。

◆教学探索文学类文本是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体现为,不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文学类文本的教学目标,高考考纲更是将文学类文本与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并列,作为高考考查的重要文本类别。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10月8日正式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为必考内容,不再实行此前二选一的选考模式。

作为教学指挥棒,高考大纲的调整要求我们从根本上重视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这突显了文学类文本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文学类文本教学现状文学类文本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我们以“问题情景”“阅读探究”“文学类文本”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显示得0条信息。

《陈情表》思辨阅读 课件册

《陈情表》思辨阅读 课件册

任务二:李密在说服晋武帝时运用了《逻辑的 力量》的逻辑知识,请找出李密运用的逻辑知 识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矛盾律是指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思维 形式不能自相矛盾,即不能既是真实的又是虚 假的。它要求一个思想要有确定性。如果对同 一论断既给予肯定又给予否定,就是违背逻辑 矛盾律,就会出现逻辑矛盾,即“自相矛盾”。
•任务三: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使对方心悦诚服 地接受你的观点或建议,这需要一定的技巧。试分 析《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劝说樊於期将军的一段话, 尝试总结一下荆轲与李密在陈情说理方面的异同。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 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 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 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 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 奈何?”荆轲曰: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
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
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 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 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 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 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陈情表》交际语境五要素
读者
“忠”,只能以“孝”作为治国纲领。李密刚好又是 因孝顺名闻天下,所以才走进了司马炎的视野。
最后,司马炎面对内忧外患:因为得位不正,国 内民心未服;蜀国刚平定,吴国还在。此时,司马炎 非常需要笼络蜀汉旧臣。因此,身负才气的李密成为 合适的人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应用——以《桃花源记》为例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应用——以《桃花源记》为例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应用——以《桃花源记》
为例
袁洪民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24()8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能够开
阔文化视野、发展思维能力等。

读、议和写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

浅读、浅议、浅写,是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

在教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
册《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构建
了一个学习任务群。

依托该学习任务群,教师进行了导读、促议和助写,着力提升了
学生的阅读、讨论和写作效率,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袁洪民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回民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核心素养背景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应有之义——以《人人都是评论者“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教学设计》为例
2.基于思维三元理论的“思
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统整路径——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美丽之问”为例
4.“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进阶设计--以《两小儿辩日》为例
5.“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学习任务设计的原则——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G02高中语文二年级单元上课实践示例:《陈情表》2案例解析5《陈情表》课例评析

G02高中语文二年级单元上课实践示例:《陈情表》2案例解析5《陈情表》课例评析

《陈情表》课例评析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薛海兵说一堂课有什么特色,永远比说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要容易得多。

《陈情表》这堂课如果我们认真观课加以体会,会发现还是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漂亮处理的。

每个人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期待得到的观课结果,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但是,如果要从课堂教学的特色来看,它就体现得比较充分,能从不少普通的设计和教学中脱颖而出。

《陈情表》的课堂教学从谈判艺术切入,就是暗示学生言语技巧的理解与掌握是学习重点和课堂指向。

这是不同于以往的课堂以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处理为侧重的教学追求。

从这个入课的起点一直到言语交际实践活动的终点,如果我们整体观照就会发现,以语用学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是《陈情表》一文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

目前,基于语用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是比较符合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也是比较符合语文学科以语言体验与实践为重点的学科认识的。

那么,语用学与语文教学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基于语用学的语文教学思想有什么先进之处呢?简单地说,语用学研究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其中三个要素是话语、主体和语境,其中话语意义是语用研究的核心,话语使用的效果是语用研究的指向。

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着力转变语义中心观,转变知识中心观,转变教师中心观,试图建构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追求的语文教学。

下面我从本课教学实际所涉及到的有关语用学思想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这个角度做简单评析。

《陈情表》的教学设计显然是以语用学为指导思想的。

将“理解李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和以诚示人的言说技巧”确立为文本教学目标,从文章学角度看是研究人物或文本运用的说理方法,而这种说理方法的旨归并不仅仅在于理解文本,从“课堂演练”环节的设置看,预设目标的真正旨归应该是所揭示的三种言说技巧的实际运用。

所以说,《陈情表》的最后教学环节安排了言语交际实践活动,这是特别能体现语用学思想的教学创新。

换句话说,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富于语用色彩的设置倾向,表明了课堂对于语言运用及其效果的追求与重视。

徘徊于幽暗与澄明之境——思辨性阅读,由感性、混沌走向理性、清明

徘徊于幽暗与澄明之境——思辨性阅读,由感性、混沌走向理性、清明

徘徊于幽暗与澄明之境——思辨性阅读,由感性、混沌走向理性、清明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解读的深入,对“思辨”的关注与讨论方兴未艾。

在教学实践中,观念上的偏差或误解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因此,对“思辨性”的相关概念尤有辨析与澄清的必要。

(一)何为“思辨”?在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这两个任务群并列。

斟酌其措辞与表达,不难发现一字之差——“思辨性”、“文学”、“实用性”。

这实际上在提示三个任务群的分类,是一个思维类型的分类。

即“文学”——偏重形象性思维,“思辨性”——偏重逻辑思维,“实用性”——偏重实证性思维。

那“思辨性思维”又是什么呢?一般认为,“思辨性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只不过译法不同(采用“思辨性思维”而非“批判性思维”,避免历史文化语境可能会导致的“污名化”解读),其实指是一致的。

换言之,批判性思维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灵魂。

余党绪就以“思辨性思维”来对应“批判性思维”。

他类比“反思”之于批判性思维(对思维的思维)的核心性,指出“思辨”的核心在于“辨”,即对于人们头脑中的各种理念、知识和信息进行细致而严谨的辨析,由此走近真理,靠近真相,减少谬误与偏差。

[2]至此,讨论的焦点转换到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上。

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用来决定信念与行动。

它所具有的质疑与反驳倾向毋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以肯定或否定为目的。

相反,批判性思维以合理的判断为宗旨,在实证和逻辑的基础上实现理性自治和自我反思。

需要强调的是,“理性的反思”不是仅存在于高高在上的遥远的思维殿堂,比如“哲学研究”。

实际上,它是每个人都有的思维与认知活动,它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区别只在于个人的判断与选择是否合理,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思辨性阅读具有了可行性。

相反,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上的自我警醒与不断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 一个 货 真 价实 的情 。 “ 表” 是 臣 于 向君 王奏 事 陈 情 的一 种 文 体 。 在 本文 中 , 李 密奏 的 是 不想 当“ 太 子洗
马” 一职之事 , 陈 的是 自 己闲难 多 多 、 实 难 从 命之 情 。
那么 , 他是 如何 “ 陈” 的 呢?
露 的 感 情 ;逻 辑 则 是 作 者 在 阐述 时 运 用 的相 关 的概
啊豳 嗲
谈如 何进 行思 辨性间 读。

事 实 情理 先 看 思 辨 三 要 素 :
1 . 事实 。 自 己命 运 不
陈 自己的 不 幸 遭 遇 。 开 篇 即直 抒 “ 险衅 ” 和“ 阔
凶” 之情 , 这 个突 然 袭 击 , 一下 子 在 气 势 上 压 倒 _ 『武 帝, 迫 使 武 帝 不得 不 思 考 : 发生 了什 么 事 情 让 一 个
念、 做 出的 判断 和推 理 等 , 是 作 者必 须遵 循 的 条理 。 这 三 者 构 成 一 个 圆形 结 构 , 紧 密相 连 , 不可 分 离 。 因此 , 我 们在 引 导学 生进 行思 辨性 阅读 时 , 必 须结 合这 个 结 构, 先 简要 梳 理 出与 之相 关的 三 个要 素 , 再 深 入审 视 、 品悟 作 者 想要 表 达 的 内容 、 是怎样表达的 , 从 中抓 住 值得思 辨 之 处揣摩 辨析 。 现 以 陈情 表) ) 为例 浅
2 0 1 7 年 1 1 月上( 总第 3 5 5期 )f 3 f
的 孩子 养 大 了 或 许 也 会成 为 累赘 。 这样的孩子 , 一 定 极 少 出门 , 也极 少有 玩 伴 , 不过 , 他 的生 命在 孤 独 寂 寞
职务 , 一 个 比一 个有 诱 惑力 ; 跟他说 话 的 口气 , 一 次 比

血, 可想而知 。 李密的感激 自然不变 。 祖孙相依为命 的
悲苦 , 怎能不 打动 武帝 ?
人如此 悲 伤 ? 这 极 大地 激起 了武 帝 的 读 欲 望 , 于是 , 李 密 的第 一 个 目的顺 利达 成 。 勾起 武帝 的好 奇 心 后 ,
济, 祖母 养 “ 我” 成人, 祖母
逻辑
多病 待侍 , 官 府 又急 着 要
“ 我” 去 赴任 。
2 . 情理。 情 有两 处 : 报答祖 母 的养 育之 恩 , 报 效 国 家 的重 用之 恩 。 理 则很 充分 : 现 状 如此 , “ 我” 只能 先

则 也 不 会 逼 母亲 改 嫁 。 四 岁 的 孩 子想 要 寄 身 外
彩 色立 体 网 , 瞬 间 刚柔 兼济地 罩 住 了晋武帝 , 使 得
主 张以“ 孝” 治 国的他阅后心感情 动 , 立 即 同 意 表 中 所陈, 讦“ 赐奴婢二 人, 使郡 县供其祖母 奉膳 ” 。 这 个 理 想 的结 局 , 无疑 给 当时 黑 暗 的西晋 王 朝 点 亮 了 人性 的光 辉 之 烛 。 后 人评 价 : “ 读 诸 葛 亮 出 师表 不 流 泪 者, 其 人必 不 忠 ; 读 李 密 陈情 表 不 流 泪者 , 其 人 必
未成 年 孩 子 的抚 养之 责 呢 ? “ 舅夺 母 志 ” 这 句话 传 达 } } J 几个 信 息 : 在外婆家, 外公 人概 已经 没 r, 舅 舅有 绝 对
的话 语权 ; 这 个 凶悍 的 舅 舅 , 为J ' _ 自己的 私 利 , 逼 迫 孩
子 尚 幼 的 李密 母 亲 改嫁 , 且成功 ; 舅 舅 看 小 起这 个 外

次严厉 , 仿 佛整 个晋 朝 除了李密 之外 , 那些 官职再 无
中逐渐变得强大 , “ 至于成立” 。 终于成人了! 虽然李密 未说祖母抚养过程的艰辛, 但在 当时那种条件下, 要把

其他合适人选。 李密又是如何一一化解的呢?
麇 臣——举 臣 供 养无主 辞 不赴命
个九 岁 还不 会 走路 的 孩子 抚养 成 人 , 祖 母付 出 的心
尽孝 , 后尽 忠 。
李密 的 文章逐 层 展开 : 生 下六个 月即丧 父 , 四岁时 母 亲又家里 还 有谁 可 担 当这 个孤 弱 的
3 . 逻辑 。 作者逻 辑严密地 拒绝朝 廷的 “ 任 命催促 ” 。
在 具体 行文 中, 李密 是如何 融进 这三 要 素 的? 织 一 张思 辨 严 密 的 网 。 以严 密 的 逻 辑 思 维 , 运 用 截 然 相 反 的 六 对 十二 色 丝 线—— 情 理 、 私公 、 主客 、 退进 、 孝 忠和 家 国 , 密 密地 织 成 了一 个 颇 具 感 染 力 的
M I f I z A x 1 、 l 9 删 瞄 ' 目 熙 羁 『 I
N GS 1 I
遵 循思辨性 阅读的 圆形法 则 : 事实 、 情理和逻辑
— —
以《 陈情 表 》 为例
⑧浙江 省绍 兴 鲁迅 高级 中学 陈 爱娟
思 辨性 阅读 离 不开 对 三个要 素 的审 视 : 事实、 情 理 和 逻辑 。 事 实是 阐述 观点 的 依据 , 也可 以说 是 沦据 ; 理 是 作者 阐述 的道 理 , 情 则 是作 者 在 阐述 过 程 中 自然 流
不孝 。 ”
祖母 家 已经不 可 能 。 剩 下有 谁 来 收 留这 1 \ 四 岁 的可 怜
孩子 呢? 祖母。 祖 母 又是 出于 什 么原 因 来抚 养 他 的 呢 ? “ 愍” ——这个本指忧患 、 痛 心之 事 的 洲 , 在 本 文 中
活用 作动 词 “ 怜悯” 。
年幼 的我 , 身体状 况如何 ? “ 少多疾 病 , 九 岁不行 ” , 疾病缠 身, 到九岁还不会走路 。 这 也 从 一 个 侧 面 解 释 了 舅 舅 为什 么要 逼 迫母 亲 改 嫁— — 因 为他 觉 得 这 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