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2020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备课

2020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备课
(课件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生:空气。
师:对,是空气。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那么,你们对空气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门对空气的了解还真不少。空气对我们非常重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空气,来认识空气。
(板书课题:认识空气)
二、探究学习
(一)找空气
师:空气在哪里?它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请看这是什么。
生:塑料袋。
师:对,我们现在要用塑料袋捉空气,请仔细看一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
师(用塑料袋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空气):老师捉了一袋空气,那么也像老师这样试一试。
(学生用塑料袋捉空气)
(二)观察空气
1.讨论探究方法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内要分工明确: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3)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动物,例如: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教师及时规范学生的描述,并适时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师生总结: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特征。
3、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师通过出示法律条文让学生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教师提出要求:说一说体们知道的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提醒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动物。
2、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1)观察图片,说出动物的名称。
教师出示大熊猫、燕子、蝴蝶、金鱼、青蛙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及时评价。
(2)小组交流动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研究制作纸风车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风是流动的空气,能够推动物体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出示一张纸,在课堂上演示如何制作纸风车,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尝试。

2、提问:你们知道纸风车是怎么旋转的吗?是什么推动它的?二、制作纸风车1、教师现场演示制作纸风车的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

2、学生自主制作纸风车,教师巡视指导。

三、观察风车运动1、将纸风车放在通风处,观察风车运动。

2、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为什么会这样?3、引导学生理解风是流动的空气,能够推动物体的概念。

四、小结1、回答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现在能制作一个纸风车了吗?2、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更多的纸风车,观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情况。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纸风车放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的运动情况呢?可以尝试在不同环境下观察纸风车的运动情况,记录下来并进行比较。

四、课后作业1、回家后制作一个纸风车,并观察它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情况。

2、写一篇关于纸风车的文章,介绍纸风车的制作方法和运动原理,以及你们在制作和观察中的收获。

教学导入:1、出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动物名称。

2、通过猜测,引导学生注意动物的特征,如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等。

3、板书题目:“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动物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常见动物名称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教师补充介绍其他常见动物。

3、讨论常见动物的用途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比较和分类动物1、出示不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特定标准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讨论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性,如食物、栖息地、行动方式等。

三、选择研究题目1、引导学生思考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提醒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进行选择。

四、猜动物1、出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动物名称。

2、通过猜测,引导学生注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性。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学情分析: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喜欢动植物,能参与课堂学习,动手实践操作,但观察的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目的的观察,不会从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学生的合作交流也不强,喜欢单独行动。

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科学教材是以学生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逐步展开教学内容的。

按照“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和宇宙”的脉络,随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圈及视野的不断扩大,逐步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注重探究学习活动安排,尽可能让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

注意了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利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教材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每个阶段设计了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如种凤仙花单元,分别设计了播种(认识植物的种子)、观察茎叶的生长(认识植物茎叶的特点)、研究凤仙花的花(认识植物花的构造)、对“结果”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果实的特点及存放种子的方法)、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情况进行整理(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而且,每一课有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活动,便于教师操作。

同时,这些内容又是相关联的,它们是根据植物自然生长过程有机编排的,在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教师针对植物生长阶段的最佳时机,调整实施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

●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会流动的。

●知道什么是观察。

●知道借助空气可以让纸风车转起来。

●了解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了解生活中的风车有什么用途。

●了解空气和水的不同点。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喜欢动植物,能参与课堂学习,动手实践操作,但观察的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目的的观察,不会从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学生的合作交流也不强,喜欢单独行动。

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

注重突出科学、植物、动物、环境、思维创新、发明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

包括五个单元:《空气》、《认识周围的动物》、《和植物握个手》、《土壤与动植物》、《我们的产品》。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大自然的特殊现象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

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

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

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

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完整word版)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完整word版)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丁庄镇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学科(课时备课) 第一 单元 第二 课时 主备教师: 李新文 使用教师:教学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发现事物、探索事物的习惯 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目标 2、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学习重点: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学习难点:初步掌握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理念。

1、活动前,让学生初步认识空气,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空气的 存在。

2、每组一个装有三分之一水的透明水槽,吸管、泥土人手各一份。

使用教师(建 议)一、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 们来一起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闻也闻不到, (二)、提出问题,学生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 ? 2、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作集体记录。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请学生把吸管插 入水梢中,用力吹气,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教学手段教具(学 具)准备 教学方法学法观察法、实验法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议)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

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2、土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学生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梢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3、海绵里面有空气,以小组的形式,学生分别把海绵慢慢的放入水梢中,用力挤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4、粉笔里面有空气,以小组的形式,学生分别把粉笔慢慢的放入水梢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5、把杯子倒扣入盛水的水梢中,观察现象。

6、帧件衣服里的空气多?(四)、学生集体讨论。

1、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请各组轮流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完整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完整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1、找空气授课目的: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2、在教师指导下,能使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3、能在好奇心的驱遣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研究性趣;能敬爱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4、认识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教师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各处跑,人人时辰都需要。

学生讲解谜底:空气。

教师显现小魔术:做关于大气压力或压缩空气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一次导入研究活动。

二、活动过程1、想方法,找空气。

(1)提出问题:找一找,哪里有空气。

(2)小组合作设计找空气的方案。

(3)交流找空气的方法。

(4)分组找空气。

(5)报告、交流经过哪些方法找到了空气。

2、实验研究“杯子中可否有空气”。

(1)提出问题:杯子中有空气吗?(2)学生依照已有生活经验提出猜想。

(3)小组谈论试验方法。

(4)交流试验方法。

(5)小组实验研究。

(6)得出结论:杯子中也有空气。

3、交流试验情况,获得结论。

(1)提出问题:经过以上实验,你们有哪些发现?(2)学生列举实例,得出结论:我们周围有空气。

4、拓展活动1、提出活动指向: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2、对以上问题进行猜想。

3、引导学生课下找衣服考据。

2、认识空气授课目的:1、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研究;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认识空气的特点。

3、培养爱提问、爱研究、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感情与能力。

4、认识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谜语导入。

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罕见。

猜猜它是什么。

学生讲解谜底:空气。

关于空气,你们有哪些认识?(二)演示小魔术——纸为什么不会湿?教师提问:为什么纸第一次没有湿,第二次湿了?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对空气的研究活动。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本次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是按照教材编写的,旨在帮助老师更好地备课授课。

以下是本次教案的详细内容。

第一讲植物种子(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植物种子的特点和功能。

2.掌握抽象事物“种子”的表达语言。

3.培养观察能力,了解种子的外形、颜色、大小、形态等。

4.通过观察摸索,探究种子结构。

【教学重点】1.能够说出植物种子的特点和功能。

2.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种子的构造和形态。

【教学难点】1.抽象概念“种子”的表达。

2.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2.观察法3.活动法【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1.教师用一个种子或播种器等,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并加以引导,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2.仔细分析种子外形,互相交流,思考一下种子有什么功能,它是从那里发芽的?Step 2 提高兴趣,证明植物种子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不论从颜色、大小等先进行观察,严谨的环保教育,引导学生表述出一些植物种子的特点和功能,并让学生据此作出一些实验性质的预测。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种子的特点和功能。

Step 3 观察种子的结构和形态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探究,梳理出种子的构成部分,有哪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Step 4 拓展知识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种子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植物种子的理解。

Step 5 总结,巩固1.三思而后行,了解种子的性质和功能。

2.种子的观察方法。

Step 6 作业1.家里自带一些花草种子,通过观察前面所讲的知识,记录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形态等等,留他/她一些自己的原创思想。

2.自己制作一张自己记录种子的日和月,每天观察种子的生长变化。

注:目标达成与技能运用可以通过手绘或图片演示来呈现。

第二讲天气预报(1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天气气象的基本知识。

2.掌握天气预报所使用的部分装备及方法。

3.会依据天气预报制定或调整出行计划。

【教学重点】1.掌握天气预报所使用的装备和方法。

(完整word版)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完整word版)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丁庄镇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学科(课时备课)第一单元第 1 课时主备教师:李新文使用教师:
丁庄镇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学科(课时备课)第一单元第 2 课时主备教师:李新文使用教师:
丁庄镇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学科(课时备课)第一单元第 3 课时主备教师:李新文使用教师:
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
议)
学生:报纸、手揉纸、瓦楞纸、宣纸、图画纸。

4、分享自己的猜想。

教师:你是怎样猜想的?为什么?
学生:瓦楞纸结实,不会破
学生:手揉纸柔软,会转得快。

学生:图画纸硬,会转得快。

教师: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成功呢?
5、做一做(制作风车)。

①、这是什么形状的?”
②、这一个图形是什么形状的?我们应该画什么呢?
怎样表示这些剪开的开口?
③、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剪的位置。

④、在开口未剪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用怎样的
图示表示?
⑤、教师将图示按正数的顺序编好,帮助学生重新整
理完整的制作过程。

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纸张制作风车。

6、玩一玩(感知风车的转动)。

让学生到户外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学生感觉、发现谁的风车转得更好。

7、想一想(由分享个人验证结果引出集体验证表进行经验梳理)。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3.《纸风车》青岛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3.《纸风车》青岛版

3.《纸风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纸风车》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的特点的基础上学生的,通过让风车转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到空气是会流动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了所需要的部分材料:彩纸、图钉、一次性木筷、儿童安全剪刀。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一、做一做,玩一玩。

此活动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做个纸风车。

首先让学生尝试看图制作风车,然后启发学生再制作自己喜欢的风车。

二是让纸风车转起来。

首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让纸风车转起来,然后利用教科书的图提示怎样让纸风车转起来。

二、怎样让纸风车转得更快?引导学生思考让纸风车转得快的方法,提示通过对纸风车进行改进让纸风车转得更快。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风车?利用风力发电风车的底图,启发学生想到风力发电用到了风车,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善于观察的能力,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设计是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在快乐的教学情境中都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

【学生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学生虽然知道有空气,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到处都存在空气”这个事实缺少具体的实际感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体验空气的流动使纸风车转起来。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看图制作风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作的欲望。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风车的用途。

2.了解人类可以利用风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体验空气的流动性。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彩纸、图钉、一次性木筷、儿童安全剪刀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 3、4、5、6、7 出示]认识这些吗?喜欢吗?生:纸风车,喜欢。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第一单元第 1 课时主备教师:使用教师:教学课题1、找空气课型新授教学内容1、找空气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发现事物、探索事物的习惯。

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学习重点: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学习难点:初步掌握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理念。

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准备1、活动前,让学生初步认识空气,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空气的存在。

2、每组一个装有三分之一水的透明水槽,吸管、泥土人手各一份。

教学方法学法观察法、实验法。

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一、教学过程:1、、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来一起猜猜它是谁?谜语:看不见、摸不着,闻也闻不到,2、、提出问题,学生猜想。

1、寻找空气: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2、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作集体记录。

3、、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1、身体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请学生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

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2、土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学生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3、海绵里面有空气,以小组的形式,学生分别把海绵慢慢的放入水槽中,用力挤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4、粉笔里面有空气,以小组的形式,学生分别把粉笔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5、把杯子倒扣入盛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

6、哪件衣服里的空气多?4、、学生集体讨论。

1、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请各组轮流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5、、教师小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精品(K12教育文档)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精品(K12教育文档)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精品(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精品(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精品(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空气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准备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1 找空气教学过程一、猜谜1、让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2、引出课题:空气在哪里?是什么样呢?二、找空气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生汇报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

到小组想去的地方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观察空气1、提出问题:空气找到了,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2、分组观察,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用眼、耳、舌头等感官非常自然轻松地来了解空气的特点。

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3、感受空气的流动性: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 ,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手或脸放气。

你有什么感觉?说出自己的感受。

4、归纳: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

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册)(实用版)

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册)(实用版)

第一单元空气风车转,柳枝摇,风筝飘飘入云霄。

看一看,找一找,空气特点我知道。

1.找空气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教具准备:砖块、土块、海绵、塑料袋,水槽、杯子。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实验导入:不会湿的纸图。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只空的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中有没有东西。

生:杯子中没有东西,是空的。

教师在杯子内的底部塞上纸团,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

在这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下纸团能不能湿。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纸团没湿。

师:为什么纸团不会湿呢?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二、活动过程(一)感受空气的存在。

师:同学们,我们的周围哪里还有空气呢?生:教室里、嘴里、杯子里、书里、书包里、衣服里里等。

师:既然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空气,那么哪些现象能说明我们周围有空气存在呢?生:树叶、衣服、旗子随风飘动;风吹到验上、验能感觉到凉凉的。

师:同学们想到了很多能证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的方法。

谁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望料袋上下抖动装空气等。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如何操作。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活动的结果和发现,明确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存在。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塑料袋装空气等在教室内外很多地方能够实现;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地方有空气。

教师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二)找一找物体中存在的空气。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周围到处有空气。

那么,我们周围的物体里有没有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检验一下。

小游戏:找一找物体里存在的空气。

实验材料:塑料盆、矿泉水瓶、玻璃杯、石头、土块、粉笔、海绵、砖头、木块等。

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找空气的方法。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卫生;同学之间要相互合作进行实验,完成下表。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材信息•教材名称: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学期:下学期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其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其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共包括以下六个科学主题:1.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学习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桌子、椅子、书包等;•学习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和材质。

2. 水的变化•学习水的存在形态,包括液体、固体和气体;•观察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3. 空气的存在•通过感官观察和实验,认识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学习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4. 动物世界•学习认识不同动物,如:狗、猫、鸟等;•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5. 植物世界•学习认识不同植物,如:花、草、树木等;•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生长特点。

6. 季节与天气•学习认识四季的变化及不同季节的特点;•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物体、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组织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图片教学法:使用丰富多样的图片、图表展示和解释科学知识;•故事教学法:通过讲述或阅读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流程第一课: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教学目标:认识日常物体,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和材质。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物体的兴趣。

2.观察实践:请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的物体,让他们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和材质。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物体特点,并记录在纸上。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和材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课:水的变化•教学目标:认识水的存在形态,观察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水的不同存在形态,引发学生的思考。

2.实验探究:进行水的加热和降温实验,观察水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水的存在形态变化。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蚯蚓的家》青岛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蚯蚓的家》青岛版

13.《蚯蚓的家》教学设计李美【教材分析】《蚯蚓的家》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土壤与动植物》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课在学生对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探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初步认识动物和土壤的关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活动的指向:教科书用图片的形式提示了本课探究需要准备的材料:蚯蚓、干土、湿土。

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必要的准备,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和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在哪里能找到蚯蚓。

教科书图示了学生找蚯蚓的情景图,意在提示学生在田地、菜园等地方容易找到蚯蚓。

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从哪里能找到蚯蚓,感知蚯蚓的生活环境,以便对蚯蚓的生活环境做出假设性猜想。

警示语“不要伤害蚯蚓”,提示学生要爱护蚯蚓,珍惜生命。

活动二: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

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讨论的情景图,桌上放着干土、湿土等,三个学生正在讨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学生语言“我认为蚯蚓喜欢潮湿的土壤。

”提示了学生实验的方法和探究的思路,创设干湿不同环境的“家”,探究蚯蚓喜欢哪个家。

“我认为……”启发学生针对蚯蚓喜欢的家,提出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活动三:我把蚯蚓送回家。

通过一幅把蚯蚓送回花池土壤中的图,提示学生做完实验后把蚯蚓送回家的正确方法。

旨在提示学生要关爱小动物,不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玩物,要放归大自然。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提出“雨后去观察蚯蚓,说一说有什么发现”的活动指向,意在提示学生课后继续跟踪、观察、研究蚯蚓,了解它与土壤、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中长期探究的习惯。

【学生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还都比较贫乏;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学习《蚯蚓的家》一课,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认识动物和土壤的关系。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案一、学情分析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经过学前教育的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二、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总目标: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5个单元。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的问题在课程中增加游戏等环节匹配孩子的年龄特点。

3、挖掘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与兴趣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孩子对科学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

4、动手做玩中学一年级不侧重原理性的东西重在接触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自经动手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最新】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最新】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最新】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空气风车转,柳枝摇,风筝飘飘入云霄。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不禁想起空气。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的特点,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并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一、找空气教学过程:1.让孩子知道空气的特点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装空气)。

塑料袋鼓鼓的。

教师:小朋友,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呀?学生:空气。

教师:空气宝宝,我好想跑出去和小朋友玩一玩……让孩子自己说出空气的特点。

2.做实验验证杯子里面有空气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过一会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

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2)同样做实验,这一次杯子斜斜的插入水中,这一次纸湿了,为什么?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3.学生自己找空气1)同学们,杯子里面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2)哦,这么多地方有空气,那教室里哪里有空气呢?3)那外面哪里有空气呢?4)原来啊,到处都有空气。

拓展活动:1.“抓空气”游戏结束本次活动(记住塑料袋用完不要乱扔呦。

)2.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二、认识空气教学过程:1.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1)请学生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气球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

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3)请学生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2.认识空气1)让学生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倒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空气与水的区别。

2.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和思考能力。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土壤中的小动物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土壤中的小动物

【一年级科学教案14】第四单元土壤与动植物:14.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中生活着的动物,初步认识土壤与动物的关系。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并做好记录。

3、在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中,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中生活着的动物,初步认识土壤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并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搜集土壤中小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1、谈话:介绍同学们知道的土壤中生活着的小动物。

师生交流。

2、课件出示土壤剖面图,观察、交流土壤中生活着的小动物。

3、总结:土壤中生活着蚯蚓、蚂蚁、鼠妇等小动物。

二、找一找,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1、交流:同学们知道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吗?
师生交流。

2、要观察校园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应该怎样观察?
师生交流。

观察前制定观察计划,划定观察区域,知道到哪里观察、观察什么等。

3、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提示观察注意事项:要注意安全,要爱护小动物等。

4、实地观察校园中生活的小动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三、说一说土壤中一种小动物的样子。

1、谈话:同学们观察到了校园土壤中的小动物,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
2、交流观察到的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特点。

3、总结。

板书设计:
《土壤中的小动物》
把观察小动物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也是在交流。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丁庄镇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学科(课时备课)第一单元第 1 课时主备教师:李新文使用教师:丁庄镇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学科(课时备课)第一单元第 2 课时主备教师:李新文使用教师:(2)老师和学生再到室外找空气。

让学生感知到处都有空气。

教室里面有空气,那走廊上有没有空气呢(学生回答)请小朋友把袋子里的空气放掉,到走廊上找一找,看看走廊上到底有没有空气。

以此类推,带学生到操场上、大型玩具里、树下找空气。

提问:刚才小朋友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空气的(学生回答)让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无处不在。

提问:看一看,空气看得见吗摸一摸,空气摸得着吗尝一尝,空气有味道吗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颜色没味道,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躲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做游戏。

2、教师演示小魔术——手帕为什么不会湿?进一步让学生感知空气的无处不在。

(1)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

教师将手帕塞入玻璃杯底,倒扣杯子,压入玻璃缸的水中,让学生猜一猜手帕湿了吗取出杯子,看一看,摸一摸,手帕湿了没有(2)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

教师再将手帕塞入玻璃杯底,倒扣杯子,压入玻璃缸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

请学生猜一猜手帕湿了吗取出杯子,看一看,摸一摸,手帕湿了没有(3)提问: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有湿,第二次手帕又湿了?让学生带着疑问再看教师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手帕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手帕没有湿。

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了杯子,所以手帕湿了。

3、学生操作实践,感知人体内也有空气。

空气到处都是,那我们的身体里有没有空气呢?给每个学生一杯水,一只吸管,让学生用吸管插入水中吹气,观察气泡冒出的现象,感知人体中有空气。

二、了解空气的作用。

1、人、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和全册教学设计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和全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 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什么是科学” “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三.内容分析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我们一起学科学”和“我们怎么知道” 等5个单元组成。

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兀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等三个板块组成。

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五、具体教学措施1. 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

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第一单元空气1、找空气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2、在教师指导下,能使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性趣;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4、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教师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到处跑,人人时刻都需要。

学生解释谜底:空气。

教师展示小魔术:做关于大气压力或压缩空气的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一次导入探究活动。

二、活动过程1、想办法,找空气。

(1)提出问题:找一找,哪里有空气。

(2)小组合作设计找空气的方案。

(3)交流找空气的方法。

(4)分组找空气。

(5)汇报、交流通过哪些方法找到了空气。

2、实验探究“杯子中是否有空气”。

(1)提出问题:杯子中有空气吗?(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提出猜测。

(3)小组讨论试验方法。

(4)交流试验方法。

(5)小组实验探究。

(6)得出结论:杯子中也有空气。

3、交流试验情况,获得结论。

(1)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你们有哪些发现?(2)学生列举实例,得出结论:我们周围有空气。

4、拓展活动1、提出活动指向: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2、对以上问题进行猜想。

3、引导学生课下找衣服验证。

2、认识空气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认识空气的特点。

3、培养爱提问、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情感与能力。

4、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谜语导入。

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

猜猜它是什么。

学生解释谜底:空气。

关于空气,你们有哪些了解?(二)演示小魔术——纸为什么不会湿?教师提问:为什么纸第一次没有湿,第二次湿了?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对空气的探究活动。

三、活动过程1、实验探究:空气有什么特点?(1)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怎样观察空气。

(3)交流观察空气的方法。

(4)分组实验:观察空气的颜色、气味、流动性的特点。

(5)汇报交流。

四、实验探究:空气是怎样流动的?(1)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提出猜测。

(3)小组讨论试验方法。

(4)交流试验方法。

(5)小组实验探究。

(6);得出结论。

一、拓展活动1、提出活动指向: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2、小组讨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3、引导学生课下找两个同样的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一个装满空气,进行观察比较。

3、纸风车教学目标:1、䏻看图制作纸风车,培养想象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2、通过使纸风车转动起来,体验空气能流动的特点。

3、愿意倾听、分享信息;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和学习。

4、知道人类如何利用风车技术让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教学过程:一、打入新课。

由动画片“熊出没”中熊二形象引出教学内容。

他是谁呢?他在干什么呢?二、活动过程刚才我们看了好多大风车,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小风车!1、看一看,说一说。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小风车作品,让学生观察风车有哪些部分构成。

(2)、教师让学生观察风车是有什么材料制作的。

2、学一学,试一试。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上的制作过程,在观察的时候要把手放平,坐端正。

出示制作过程并讲解。

问: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值得注意呢?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派代表汇报。

3、转一转,比一比。

你们想让风车转起来吗?下面小组为单位,把你们让风尘转动的方法展示给小组内的同学,再到讲台上汇报。

4、怎样让纸风车转的更快?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怎样让纸风车转的更快。

有想法后分享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三、拓展活动在生活中,风车有很多用途,我们要做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孩子。

课下继续研究生活中的风车的用途,然后说给你们的伙伴们听。

教学目标:第二单元认识周围的动物4、常见的动物1、知道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有的动物生活在水肿,有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2、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增强对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介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知道在自然界生活着许多动物。

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常见的动物二、探究活动(一)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1、说以自己熟悉的动物的名称。

教师提出要求: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动物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提醒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动物。

2、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1)观察图片,说出动物的名称。

教师出示大熊猫、燕子、蝴蝶、金鱼、青蛙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及时评价。

(2)小组交流动物的特征。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内学生要分工明确;观察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动物,例如: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教师要及时规范学生的描述,并适时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指导学生描述多种动物的特征,例如:大熊猫的毛有黑白两色,耳朵和眼睛都是黑色的;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蝴蝶的翅膀有多种花纹……师生总结: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特征。

3、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师通过出示法律条文让学生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二)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1、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嘛?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2、说一说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

三、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活动教师给学生布置课下拓展探究任务,指导学生采取观察绵羊和山羊的图片或视频、实地观察、查找课外读物等方式,分析两种动物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动物的反应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会对事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作出反应。

2、在教师指导下,预测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3、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多种方式认识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教学重难点:知道动物会对事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作出反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幅鱼下雨前把头伸出水面的情境图,提出问题:与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生交流:下雨前,鱼为什么要把头浮出水面?师生总结,出示课题——动物的反应。

二、活动过程(一)蚂蚁喜欢吃什么?1、预测蚂蚁喜欢吃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

学生可能做出多种猜测,例如:蚂蚁喜欢吃糖、饼干、苹果……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作出这种猜测的原因。

教师总结:说出蚂蚁可能会爬向哪种食物,就是在预测。

2、检验蚂蚁喜欢吃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活动的注意事项:要爱护蚂蚁,要把食物等距离地方在蚁穴周围等。

小组合作完成活动,汇报活动的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蚂蚁会对食物、气味等刺激做出反应。

(二)预测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1、预测鱼的反应。

教师出示鱼缸和鱼,让学生分别预测喂食和敲击鱼缸时的反应。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预测,教师追问学生预测的依据。

2、验证预测。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活动的注意事项:喂食时要适量;敲击鱼缸的力度不要太大;要保持安静等。

小组完成活动,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许多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等做出反应。

3、拓展。

教师出示刺猬、壁虎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对刺激的反应。

三、总结教师指导学生从如何预测动物的反应、活动是的注意事项、动物对多种能够刺激的反应等方面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讲完收货后,教师学生布置课下探究的内容: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完成活动手册的相应内容。

6、动物的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靠四肢、翅膀等运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语“铁嘴弯弯眼雪亮,海阔天空任飞翔。

捕捉鼠蛇除虫害,不怕虎豹和豺狼”。

学生回答:鹰板书课题:动物的运动。

二、活动过程(一)动物是怎样运动的?1、说一说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动物的名称和他们是怎样运动的,例如:鱼在水中游泳,鸽子在天空飞翔……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模仿这些动物的运动吗?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带动物头饰等进行模仿,例如:用衣服模拟鸟的翅膀。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模仿,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分别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出示动物运动的视频,学生观察动物的运动。

教师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游泳、奔跑、爬行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二)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运动?1、找一找动物的运动器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运动的图片或视频,找出动物是靠什么运动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

小组展示:猎豹靠四肢运动,海鸥烤翅膀运动……教师指导学生将动物的运动器官在活动手册中用“○”圈出来。

教师强调鸭子和螳螂的运动器官主要是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是靠足运动的。

2、教师拓展:蜗牛、鱼等动物靠哪些部位运动?教师补充腹足、鳍的相关知识。

(三)动物运动会。

1、教师创设情境: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乌龟、蜗牛、兔子3 只小动物要参加比赛。

想一想,他们谁跑得快。

学生根据经验说出 3 种动物运动的快慢:兔子跑得最快,蜗牛跑得最慢。

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出示比赛规则:在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模仿动物的运动。

例如:乌龟爬行,蜗牛蠕动,兔子蹦蹦跳跳等。

学生戴上头饰扮演3 种动物,举行动物运动会。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运动的快慢给小动物排序。

教师出示探究技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排列,就是在排序。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排序方式。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还可以按大小、体重、颜色、寿命长短等进行排序。

(四)说一说,它们还可以怎样运动。

教师创设情境:要开运动会了,猴子和青蛙忘了填报名表,大家能帮他们填一填吗?学生从游泳、爬行、行走、奔跑、跳跃、攀爬等运动项目中挑选猴子和青蛙可以“参加”的项目。

师生交流选择的项目是否合适,例如:猴子可以跳跃、攀爬,但不能游泳。

教师出示猴子和青蛙运动的视频,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教师总结:同一种动物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

三、总结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器官、排序方式、小组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松鼠、蜜蜂等动物它们的运动。

7、小动物找妈妈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能繁殖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